长春图书馆
长春图书馆
机构用户
长春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机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粮食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3479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机构
分类号:
F717.5
页数:
4
页码:
325-328
摘要:
本节记述了1933年~1988年长春市粮食管理机构发展情况。
关键词:
粮食管理
管理机构
长春市
内容
清代民国时期,长春市无粮食管理机构,田赋粮的征收由财、商机构管理。东北沦陷时期,在省公署下设实业厅,掌管粮食商业事务。1933年5月,伪满国务院公布《米谷管理法》,1934年6月,成立了大豆管理会社(公司)。1935年实施棉纺、面粉《统制》,相应的成立了管理机构。1937年以后,一个接一个“配给制”、“专卖制”、“统制法”相继出笼,统制的管理机构也分别建立。其配售统制是通过3种不同类型机构实施管理,一为“组合”;二为“会社”(公司);三为“专卖”。粮谷由“满洲粮谷株式会社”负责统制;特产品(主要是大豆、豆饼的收买和贩卖)由“满洲特产专管公社”专管;小麦粉由“满洲谷粉管理株式会社”负责统制;盐由专卖总局和下设的专卖署负责。1941年8月,伪满政权为了加紧“统制”农产品,合并“满洲特产专管公社”、“满洲粮谷株式会社”、“满洲谷粉管理株式会社”而组成“满洲农产公社”,由其统辖整个东北所有粮谷、豆类及其制成品的收购、销售、加工、出口、运输等各项经营业务。“农产公社”由伪兴农部直接领导,设理事长室(包括人事、文书、调查、监察)和粮谷、米麦、特产、经理、运输5部。该社在长春设立了支社,在各地区分别设立“贩卖业配给组合”、“粮店组合”和“粮栈组合”。1943年,“农产公社”内部机构进行调整,把“三社”接收下来的粮栈、磨坊(粉厂)、油坊分别纳入各“组合”之内,内部机构调整为总务、粮谷、特产、资材、经理五大部,对支社、出张所也做了相应的精简,强化了对粮食的收购、销售、调拨、存储、加工各个环节的“统制”,以加强对东北粮油的掠夺。
1948年10月19日,长春解放后,在工商局内部成立了粮食组,首要工作任务是向饥饿的市民发放救济粮,同时组织粮、油、盐的调拨和恢复粮油加工业的生产。同年11月初,在粮食组的基础上成立了长春市粮食公司,办公地点在现长春市百货大楼旧楼。公司内设5个科:营业科,主管粮、油、盐供应及消费合作的代销业务;储运科,主管粮、油、盐的调拨及保管工作;加工科,主管粮油加工,组织利用私营加工业为国家加工粮油产品;会计科,主管财务收支;秘书科,主管公司人事、保卫和后勤工作。公司没有固定编制,实有人数52人。公司下属单位有:裕昌源粮油加工厂、粮食第一仓库和4个销售粮、油、盐的营业部,干部、职工共有120人。1952年11月,根据省粮食厅、财政厅的通知,市财政局的公粮仓库并入市粮食公司,其职能也随之有了增加,既要接收征粮,负责军供和市内外粮油调拨供应工作,又要进行粮食经营。公司各科室也作了相应的调整,共设10个科室:秘书科、人事科、监察科、劳资科、购销科、工业科、财会科、计统科、储运科、保卫科。下属单位有裕昌源加工厂、益发合面粉厂、广太恒植物油厂、粮食一库、粮食二库(铁北粮栈)、粮食三库(东长春粮栈)、粮食四库(新铁北粮栈)、哈拉哈粮栈、双阳收粮栈,共9个。由公司直属的还有粮油供应部、粮油供应门市部,门市部下管9个粮店。
1953年10月19日,中央决定在全国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根据中央电报通知,市委于10月29日决定成立长春市人民政府粮食局。在市粮食公司的基础上先成立粮食统购统销办公室,负责全市粮食统购统销具体业务的开展。办公室接受市委粮食统购统销领导小组的领导。市粮食公司各科室的业务逐步向粮食局过渡。1954年3月5日,市政府任命崔明德为粮食局代局长,同年5月7日,任命阎冲为副局长,同时任命局内各职能科室科长(主任)。1954年4月18日,宣布撤销长春市粮食公司,正式过渡为长春市粮食局,定编119人。局机关内设有10个机构:办公室(11人)、监察科(4人)、人事科(7人)、劳动工资科(5人)、保卫科(6人)、购销科(24人)、加工科(18人)、财会科(18人)、计统科(13人)、保管器材科(9人)。
1956年7月,粮食局直属东北大区,内设机构有办公室、人事科、保卫科、基建科、计统科、财会科、购销科、保管科。市局所属公司2个,即粮谷工业公司、油脂公司;粮食仓库4个,即一、二、三、四粮食仓库;国营加工厂3个,即第一、二制粉厂和制米厂;公私合营加工厂3个,即公私合营粮谷加工股份有限公司、公私合营原成米厂、公私合营广记香油坊。还有直属粮食供应站、运输队、警察中队、业余文化学校,计16个单位。
长春市内各区设6个粮食科,郊区有4个粮食管理所。各区共有94个粮食供应站,其业务由粮食局指导,其行政由各区粮食科领导。1958年12月,长春市开始市管县,市粮食局内设机构改为7个科:秘书科、购销科、计统科、财务科、保管科、工业科、人事科。1965年末,市粮食局机关机构扩大,增设了局政治部,下设办公室、宣传部、组织部、监委。市局行政科室改为:办公室、计划科、财会科、城市粮食管理科、农村粮食管理科、工业基建科、储运科、人事科、军供科、科研室、保卫科,计11个科室。
1966年4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市粮食局精简机构,紧缩编制,内设机构改为:党委办公室(包括组织、宣传、监察),业务办公室、工业办公室、储运办公室、人事科(人事、劳资)、军供科(对外是军供科,具体业务由业务办公室办理)。1969年4月22日,成立粮食系统革命委员会,执行粮食局的职能,其机构设置及人员编制情况是:设有主任(1人),副主任(4人),下设3个组,即政工组(11人),有组长(1人),组织干部(3人),宣传干部(3人),人事干部(2人),保卫干部(2人);办事组(9人),有组长(1人),总务干部(2人)、文秘人员(1人),党办人员(5人);生产组(20人),有组长、副组长(2人),供应(5人)、保化(3人),基建(1人),加工(2人),劳资(2人),财会(3人),计统(1人),调运(1人),共计45人。
1970年9月,市革委会决定将粮食系统革委会变为市革委会生产指挥部粮食局。1973年5月,经市委决定将市革委会生产指挥部粮食局改为长春市粮食局,同年8月6日,任命局长、副局长。此时基本恢复了粮食局原有机构和职能。
1977年,粉碎“四人帮”以后,市粮食局机关进行了调整,完善了组织机构,明确了部门职能。局内机构设置是:秘书科、组织科、宣传科、计划财务科、城管科、农管科、仓储科、工业基建科、劳动工资科、科研室,计10个科室。1982年成立粮食局党委。市粮食局机关和党委机关内设机构有13个:党委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纪检委、秘书科、劳动人事科、老干部科、财会科、购销计划科、调运科、工业科、仓储科、审计科。下属企业有:长春市第一面粉厂、长春市第二面粉厂、长春市粮油加工厂、长春市油厂、长春市粮食中心仓库、长春市粮油供应公司、长春市饲料公司、长春市粮食建筑公司、长春市粮食议购议销公司、长春市盐业公司、长春市挂面厂、长春市粮油贸易中心、长春市粮油机械厂、长春市粮食运输队、长春市粮食科研设计所、长春市粮食职工学校、长春市粮食中心化验室。
1983年9月至10月,对市粮食局的机构进行一次较大的调整,成立长春市粮油工业公司、粮油储运公司,同时撤销局内工业科和仓储科。局内设置机构10个:秘书科(保留党委办公室名义)、计划科、财务会计科、基层指导科、劳动工资科、购销科、教育科、组织科、宣传科、纪检委。
1985年1月,市粮食局根据市政府部署,进行一次精简,撤销市粮油工业公司和粮油储运公司,恢复局内工业科和仓储科;宣传、教育科合并为宣教科;计划、购销科合并为购销计划科;撤销基层指导科。局内设置机构有11个:秘书科、工业科、仓储科、购销计划科、财务会计科、劳资科、审计科、组织科、宣教科、老干部科、纪检委。1988年增设审计科。定编为57人。下属企事单位没有变化。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粮食志》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从长春建政前后有粮食交易开始到1988年,近200年的粮食流通情况,真实的反映了长春市粮食商业的兴衰,特别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社会主义粮食商业的兴衰。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