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食盐加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粮食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3466
颗粒名称: 第二节 食盐加碘
分类号: F426.82
页数: 4
页码: 279-282
摘要: 本节记述了1975年至1988年长春市食盐加碘工作发展情况。
关键词: 盐业 碘盐加工 长春市

内容

长春市是碘缺乏症的重病区,患病人数多,病情严重,分布广,危害性大。1975年以来,长春市先后开展了食盐加碘工作。1979年全部实行了食盐加碘,1983年达到了控制标准,使患病人数从1985年的358207人,下降到1988年末的73001人,患病率由7.32%下降到1.93%,取得了明显的效果。长春市盐业公司1983年被吉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食盐加碘红旗单位,1985年被中央地方病领导小组命名为防治地方病红旗单位,1989年被长春市委、市政府评为防治地方病先进单位。
  一、碘盐加工网点建设
  1979年,根据省粮食厅的部署,开始有计划的进行食盐加碘网点建设。1980年5月和1984年3月,根据省地方病领导小组的碘盐加工网点要适当集中的指示,对加碘网点进行两次调整。调整后碘盐加工网点达到13家,至1988年没有新的变化。
  二、碘盐加工
  1979年,长春市销售的洗盐、粒盐全部实现了加碘。在碘盐加工中,多年来始终坚持食盐加碘“标准化”。为此,对加碘员分期分批进行岗前培训,提高他们的政治思想和业务技术素质,保证加碘浓度,达到标准化要求。为了保证加碘盐质量,真正起到防治碘缺乏症的作用,盐业公司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坚持做到“三专四落实”,即专人、专场、专用工具,组织落实、领导落实、思想落实、措施落实。坚持做到“六化六不准”,即碘盐加工机械化,碘盐生产厂房化,碘盐供应经常化,碘盐质量标准化,碘盐清洁卫生化,碘盐供应包装化;食盐不卫生不准加碘,非碘盐不准出库,非碘盐不准进货,非碘盐不准销售,非碘盐不准食用,不包装不准销售。由于重视加碘质量,从而保证了碘盐的含碘浓度和均匀程度。为了防止病区群众食用农牧盐,影响地方病防治工作,盐业公司对农牧盐也实行了加碘后进行供应。对碘盐的运输,实现了用塑料袋小包装碘盐,取代散运、散销的传统方式,既提高了碘盐的卫生质量,又减少了碘的挥发,提高了碘盐的合格率。碘盐的加工数量也在稳步增长,满足了消费需要。
  三、碘盐销售
  1979年,长春市基本实现全部食盐加碘以后,为了保证碘盐对地甲病的防治作用,不断强化了销售服务。在销售付货中认真执行“五不出库”制度,即不合格碘盐不出库,包装不完好不出库,数量不足不出库,不符合卫生标准不出库,非碘盐不出库。碘盐销售后,各盐业公司还坚持跟踪服务,深入到居民区和销售网点走访,一方面宣传碘盐知识,一方面听取居民的意见。根据检查结果和居民反映,不断提高碘盐质量,改进销售服务。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粮食志

《长春市志 粮食志》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从长春建政前后有粮食交易开始到1988年,近200年的粮食流通情况,真实的反映了长春市粮食商业的兴衰,特别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社会主义粮食商业的兴衰。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