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粮油运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粮食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3451
颗粒名称: 第五节 粮油运输
分类号: F762.1;TS210.4
页数: 6
页码: 240-245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长春市粮油运输情况,分别记述了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油脂散运等。
关键词: 长春市 粮油 粮油运输

内容

一、公路运输
  清代长春建政后,在城乡之间,或地区之间,粮食运转逐渐多了起来,运输的方式主要是人担,或畜力大车载运。东北沦陷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掠夺东北的粮食,建设了公路,利用马、骡、牛拉大车,也利用汽车运送粮食。中东铁路建成后,粮食长途贩运,特别是粮食出口也用火车运输。解放战争中,解放区的县、乡政权,支援全国解放战争,保证军需民食,稳定市场物价,组织粮食公路运输,有时动员广大农民用畜力车送公粮,把粮食运送到铁路沿线,再运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粮食部门的粮食运输主要靠专业车队,也靠租用运输公司的车队。长春市内销售用粮运输主要是利用几十台仅有的马车和小三轮汽车。1975年,市粮食局成立了专业粮食车队,并随着运粮任务的增长逐渐扩大,分为一队和二队,一队负责地区内的粮食集运,二队负责市内粮店所需粮油运送。1980年,市粮食局汽车二队购置了小型汽车11台,取代了运输公司的大车和三轮汽车,结束了粮油依靠外部门协助运输的历史,并逐步抽出运力,承担外部货运。1988年,在市内和各县(市)汽车队的基础上,增加车辆和人员,成立了8个专业运输公司,共有职工1468人,机动车辆286台,其中汽车60台,柴油车226台,完成运量93.7万吨。此外,各粮食企业也建立了企业所属的汽车队,为完成运输任务提供了保证。
  二、铁路运输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俄国攫取了中东铁路筑路权,开始修建铁路。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全线通车,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正式运营。中东铁路经过长春市和德惠县,从此,逐步开发了用铁路运粮。东北沦陷时期,铁路运输有所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粮食铁路运输量逐年增加。粮食企业铁路专用线,也逐年增多。1988年,全市有32个企业有铁路专用线,其中自有的11个,租用的13个,专用线总长度22392米,有效长度13690米。日装卸能力224车皮,年发运能力达200万吨,最高时可达230万吨以上。
  三、油脂散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油脂运输,全部使用铁桶,由企业自备。这种运油办法,效率低、费用高、损失严重。1979年,省粮食厅根据粮食部的要求,开展油脂散运工作,逐步在长春市地区间的油脂运输,被普遍使用,基本不再使用铁桶。1978年至1982年,省粮食厅加大投资,建设油灌,购置油罐火车和油罐汽车,修建油罐火车的输油管线,至此油脂散运运输线已经形成,运输全面展开,取得了明显效果。1985年,长春市汽车二队、市油厂和榆树、德惠、九台县油厂有油罐汽车4辆,活动油罐3个,油罐容量18270吨,其中市内6250吨,榆树县950吨,农安县6050吨,九台县2400吨,德惠县1820吨,九台县2400吨,德惠县1820吨,双阳县800吨。散运油脂网点和管线有市油厂,管线长度50米,市粮油加工厂,管线长度100米,市中心库,管线长度30米,榆树县粮库,管线长度50米,农安县农安油厂,管线长度500米,九台县九台油厂,管线长度300米,德惠县德惠油厂,管线长度30米。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粮食志

《长春市志 粮食志》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从长春建政前后有粮食交易开始到1988年,近200年的粮食流通情况,真实的反映了长春市粮食商业的兴衰,特别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社会主义粮食商业的兴衰。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