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图书馆
长春图书馆
机构用户
长春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三、民代国储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粮食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3446
颗粒名称:
三、民代国储粮
分类号:
S379.2
页数:
3
页码:
229-231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长春市民代国储粮情况。
关键词:
长春市
民代国储
民代国晒
内容
1983年,长春市的粮食产量突破历史最高水平,总产量达451万吨,比1982年增长100%。粮食商品量大幅度增加,农民交售粮食235万吨,比上年增长105%。国家粮库收储晾晒能力远不能适应这种情况,出现了国家“储粮难”,农民“卖粮难”。为了减轻粮食的收储晾晒压力,省粮食厅经过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各级干部和农民的意见,提出实行粮食“民代国储”,就是委托农民代保管交售的粮食,国家付给一定的费用。
实行民代国储是一种新的收储形式,各级政府和粮食部门都非常重视,派近万名干部深入到乡村,宣传民代国储的实施办法,并与52万户农民签订了储粮合同,储粮87万吨,占征购任务的37%。同时向农民预付代储粮款490万元。1984年,民代国储发展到“民代国晒”,全市代储粮达208万吨,比1983年增加2.4倍,代储户达62.4万户,比1983年增加近10万户。为代储户下发了910万元的预付款,用于购买建造玉米楼子材料,建造玉米楼子650个,比1983年增加15万个。1985年,国家储粮能力有所好转,加之代储中发生一些问题,对民代国储开始严控,民代国储有所减少,这一年与64万农户签订了代储粮合同,代储粮为76万吨。
民代国储对缓解“储粮难”、“卖粮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也发生了一些问题,主要是私自动用、变卖、坏粮和预付款尾欠。1986年,取消了这一收储形式,只有个别粮库自行决定还在运用,但数量很少。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粮食志》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从长春建政前后有粮食交易开始到1988年,近200年的粮食流通情况,真实的反映了长春市粮食商业的兴衰,特别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社会主义粮食商业的兴衰。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