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粮食降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粮食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3441
颗粒名称: 二、粮食降水
分类号: S375
页数: 4
页码: 204-207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长春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粮食降水情况。
关键词: 长春市 粮油 粮食降水

内容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高水份粮的增产,粮食降水工作被提到日程上来。当时粮食降水主要是利用院内空地、操场、场院和宽敞街道晾晒。这一年,长春市晒粮场面积有88884万平方米。1953年实行粮食统购统销以后,国家增加了建设晾晒场地的投资,1954年,在九台县建设混凝土晾晒场2处,1处900平方米,1处400平方米,在双阳县建设1处,15000平方米,在农安县建设1处,10000平方米。1955年,开始上烘干机。为总结推广烘干机降水的作法,省粮食厅和市粮食局在长春市四库,进行了两年的试验,共烘干玉米1231吨,每台每小时烘干能力2.75吨,烘干后玉米水份降到10.1%。从此,烘干机建设有所增加。1960年,长春市粮食二库,进行了红外线烘干大豆的试验,虽然试验成功,但由于设备器材难以解决,没能推广。“文化大革命”期间,主要利用场地晾晒,晾晒粮场有所发展,烘干机由于设备不定型,能源缺乏,多数被淘汰。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粮食丰收和收购入库量的上升,粮食降水压力越来越大,甚至年年为粮食降水发愁,不得不采取超常措施,保证粮食安全。到了1983年出现了光靠场地晾晒难以完成降水任务的现状。各级党委和政府不得不动员社会力量抢险保粮,结果是农村库所周围的道路、学校的运动场都用来晒粮,晒粮高峰时,长春市的斯大林大街等主要街道都铺满晾晒的玉米。人力紧张时连驻长人民解放军也帮助晾晒。还向外省、市求援,把玉米运到黑龙江省拉林机场,大连营城子机场进行晾晒。此外,请省粮食厅帮助调出30万吨高水份玉米,北京、天津粮库附近的马路上都铺满了长春的玉米。为了解决高水份玉米降水问题,1983年至1986年,还曾试行过“民代国储”,粮库收玉米棒子等办法,虽然对缓解玉米降水起到一些作用,但也造成了一些经济损失。1986年,省、市粮食主管部门和粮食经济学会,组织有关人员,对机械降水进行了调查研究,市粮食经济学会调研组提出要以机械通风降水为主,兼用其它办法的建议,突破了机械降水费用高的传统观念,开始大量建设烘干塔,逐步缓解了玉米降水压力。到1988年,烘干机有56台,月烘干能力33万吨。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粮食志

《长春市志 粮食志》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从长春建政前后有粮食交易开始到1988年,近200年的粮食流通情况,真实的反映了长春市粮食商业的兴衰,特别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社会主义粮食商业的兴衰。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