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图书馆
长春图书馆
机构用户
长春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一、粮仓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粮食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3437
颗粒名称:
一、粮仓建设
分类号:
S379.3
页数:
12
页码:
176-187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长春市清代以来粮仓建设情况。
关键词:
长春市
粮油
粮仓建设
内容
清代,长春建政以后,直到民国时期的很长时期内,粮食储存都是与民间粮商经营相适应,其储粮设施极为简陋。当时粮栈多为周转性质,粮食上市旺季,用粮堆存放,随时运走。到每年端午节之后的雨季,才有库存量,但数量很小,多数放在房式仓内。1931年东北沦陷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对农产品实施“统制”,民间经营的大小粮栈、油坊以及原有的极少数的公仓、义仓,多数成为伪政权“粮栈组合”、“农产公社”的粮仓,这段时期粮仓虽有小量增建,但数量变化不大。1945年,东北光复后,粮食的收储调运均是私人经营。城镇里的粮栈和大小粮油加工厂,诸如粉厂、大油坊均是收储粮食的场所。已解放的榆树县、德惠县、农安县,实行土改的村屯,尚有一部分储存公粮的任务,在收粮季节,利用原有的仓库储藏,多数粮食随收随运。
1948年长春解放后,适应粮食收储不断增长的需要,新建粮库呈不断增长的态势。粮仓建设由国家粮食部门和省粮食厅统一投资,市、县粮食主管部门和有关企业承担建设任务。长春市新建粮库,在1949年建国前有3座,1949年又建2座。1950年至1952年建10座。1953至1954年粮权集中,储粮增多,又建8座,同时建一座油囤,容量为200吨。1955年粮食丰收,建库速度加快,当年新建库27座,同时完善了小南粮库。1956年至1957年建14座。至此,到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时,共建粮库64座。1958年至1962年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粮仓建设平稳进展,5年共建29座,此间在长春、德惠建起了国家储备库。1963年至1975年,粮库建设放慢,只有14座。其中1971年至1975年,建9座。1976年为适应长春市内粮食储存和周转的需要,国家投资200万元,占地20万平方米,建设了长春市粮食中心仓库,储存原粮和成品粮能力达1亿公斤以上。
从1969年开始,大力推行土圆仓建设。建仓开始,省粮食局就对土圆仓的仓型、位置、结构、样式、规格、容量提出了统一要求,1976年6月10日,又对土圆仓的结构做出了新的规定。同年11月,全市共建土圆仓3632个,仓容23.2万吨,投资464.1万元。①(吉林省粮食局〔76〕吉粮(储字)61号文件。)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长春市粮食大幅度增长,粮食收购和库存随之大幅度增加,1988年平均库存比1953年增长7倍,比1980年增长3倍。由于粮食的大幅度增长,粮食储存能力与实际需要相差很大,甚至发生了严重的“储粮难”。为了缓解粮食收购入库与储存之间的矛盾,国家继续加大投资,一是新建一批粮库;二是扩大粮库面积;三是扩建多种形态的粮仓。到1988年,粮库达到149座,占地面积1088万平方米,其中晾晒场地603万平方米,各式粮食仓库建设累计投资5765.4万元,粮仓总容量达到68.58万吨,储油罐(囤、池)36个,总容量1.69万吨。在粮仓中,有立筒仓43座,容量3.75万吨,砖圆仓342座,容量3.46万吨,钢板仓72座,容量3.52万吨,房式仓面积23.17万米2,容量4.69万吨,罩棚仓9.37米2,容量7.8万吨,其它仓面积2.94万米2,容量4.15万吨。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粮食志》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从长春建政前后有粮食交易开始到1988年,近200年的粮食流通情况,真实的反映了长春市粮食商业的兴衰,特别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社会主义粮食商业的兴衰。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