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挂面生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粮食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3432
颗粒名称: 第四节 挂面生产
分类号: F724.71;TS224
页数: 3
页码: 170-172
摘要: 本节记述了自民国至1988年长春市挂面生产和销售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粮油加工 挂面加工 长春市

内容

早在民国初年,长春市就有切面生产和销售,并以精致细丝挂面著称。销售对象主要是产妇、病人。这种挂面生产比较普遍,操作比较简易,不用专职工人,一般店铺就可以生产和销售,也有的店铺给群众代加工切面,不占用街面门市,散设在居民之中。这种店铺式的加工和销售,方便居民需求,一直延续多年。1937年,伪政权加紧了对粮食的“统制”,迫使加工和销售切面的店铺纷纷停业,到1941年以后,切面的生产销售已经绝迹。1945年“八·一五”东北光复后,长春市的切面生产,如雨后春笋般地复苏起来。但至1947年国民党统治期间,人民群众连糠麸、豆饼都吃不上,切面生产自然绝迹。
  1948年10月,长春市解放后,全市的切面业又复兴起来。到1953年春,长春市共有切面业73户,其中电力切面业15户,半电力切面业12户,人力切面业46户。每月生产能力1 008吨。其中有15户较大的切面铺为各机关、部队、学校、团体伙食单位加工,占切面生产能力的70%左右。
  1960年以后,街道大办工业,很多切面业者联合为集体或合作企业生产切面,民政福利部门也组织残疾人,在街道逐步办起切面的代加工点。为适应消费的增长,1961年市民政局还在永春路建起火力烘干的挂面厂,到1963年,生产能力达到180吨。但由于粮食统购统销的限制,只能为各区的粮食所代加工,由国家粮店销售。
  1964年,市民政局提出将永春路挂面厂,包括人员、设备,交给粮食局经管。市粮食局接管后,由于永春路挂面厂厂房窄小,生产能力低,不能满足需要,又在二粉厂院内建立一个新挂面车间。1965年秋动工,1966年秋开始试车生产。月生产能力500吨,基本可以满足市内居民的挂面需要。1970年前后,挂面生产几经改造,增添设备,改进工艺,实现了上下杆自动化,完全汽力烘干,从投面到出干条,再到切断一条龙生产。到1975年初,生产能力达到800吨。1982年,这个挂面车间改为长春市挂面厂。
  1975年,郊区粮食局在宽城区客车厂东侧,又建立一座挂面厂。月生产能力30吨,主要供应郊区居民。1988年,经过扩建,月生产能力达到250吨,除了供应郊区居民外,有时也补充市内挂面供应的不足。
  1981年,经省粮食厅批准,投资430万元,在第二面粉厂挂面车间院内新建一座“空心面”生产车间。“空心面”生产设备是从瑞士引进的。产品摆到粮店试销以后,不受群众欢迎,向外地销售,也没找到出路。后来,利用部分设备,生产豆沙粉,有一定销路。
  1986年,市粮油供应公司为了扩大挂面生产,改造了南大粮食所的挂面加工厂,将火力烘干改为汽力烘干,从和面、压片、上杆、烘干到下杆都实现了半机械化,月生产能力180吨,并多是生产小品种挂面,丰富了市场的挂面品种。
  1986年,省粮食厅拨款300万元,企业贷款190万元,改造了市挂面厂的挂面车间。从河南引进四条仿日挂面生产线,在工艺上由先进的低温慢速烘干代替了老式的快速高温烘干,从根本上解决了挂面断条、发酥的质量问题。挂面产量也达到每月1000多吨,跃居全国第一。所生产的中华麦饭石精粉挂面,被商业部评为部优产品。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粮食志

《长春市志 粮食志》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从长春建政前后有粮食交易开始到1988年,近200年的粮食流通情况,真实的反映了长春市粮食商业的兴衰,特别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社会主义粮食商业的兴衰。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