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油料加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粮食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3431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油料加工
分类号: F724.71;TS224
页数: 13
页码: 158-170
摘要: 本节记述了自清代至1988年长春市油料加工发展情况。
关键词: 粮油加工 油料加工 长春市

内容

长春市在清代道光年间(1821年)就有小油坊,主要是家庭手工生产大麻籽油及芝麻油,用以点灯用和食用。后来用土法,对大豆榨油,所产之豆油食用,副产品豆饼做家畜饲料。1880年,中商孔庆荫,办起第一家使用人力“螺旋榨”榨油的油坊,名为合发店,榨油器5台,作业人员4人,昼夜生产,能出豆饼150枚(每枚25公斤)。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后,东北的大豆及豆饼作为氮肥输出量激增,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品种,销往日本、朝鲜和欧洲。在国内外对豆油和豆饼需求不断增长的情况下,油坊业逐步发展起来。1896年,英商太古洋行开办长春第一家机械加工油坊,这个洋行首先引进蒸汽辗磙和螺旋式的人力榨油机,开始了大豆的机械加工,这是长春市对老式传统打油法的一次变革。1916年5月,中商陶景新,在南关建立了德增长油坊。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油坊业迅速发展,洪发源、满洲制油、益发合等油坊相继成立,到1931年较大的油坊发展到14家,其中螺旋机榨油的12家,水压机榨油的2家,有6家用电气发动机,3家用蒸汽机,盛油器和其它生产工具向铁具过渡,生产规模逐渐扩大。年生产豆饼24 881吨,豆油2 341吨。其中最大的厂家益发合油坊一昼夜生产豆饼3 120枚,作业人员85人。
  1931年,东北沦陷后,长春市的大豆加工业一度有所发展。日商在东北利用买办代理店、粮栈等,用经济手段取得大豆和豆饼。制油工业,同制粉、烧酒,被称为三大工业。
  各油坊为了保证生产和销售,都事先和座商签订大豆期货合同和豆饼期货合同。大豆的上市期是从10月份到翌年3月份,油坊业也是适应这个时间规律进行生产。
  1937年,日伪政权加强了对大豆等农产品的全面“统制”,对民族资本制油业进行了严格的控制,所有油坊均须请得许可,方能经营;所需大豆原料,须由统制机关或担任地方配售的粮栈或粮栈组合购置,且要由地方行政官厅批准;较大油坊,全都成为统治机关的委托加工厂。到1939年,长春市油坊只有7家,其中水压式2家,年生产能力36500多吨,螺旋式5家,年生产能力2000多吨。
  1945年“八·一五”光复后,长春市的油坊又一次兴旺起来,街巷之中的小油坊纷纷开业,两个大型油厂益发合和裕昌源也都日夜生产,豆油、豆饼布满市场。但好景不长,1947年上半年,在国民党统治下的长春,粮油紧张,电力不足,只剩些小油坊断断续续维持生产,到1948年3、4月,几乎全部停产。
  1948年10月,长春市解放后,人民政府积极扶持工商业恢复生产和开业。市内已歇业的小油坊先后恢复生产,到1948年末仅1个多月时间,就有小油坊44户开业,从业人员419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长春市的油坊业除裕昌源制油车间是国营企业之外,较大的益发合、广太恒等均为私营企业,这些私营油厂,均为国家代加工,每季双方签订合同,国家按月拨给原料,付加工费,油厂凭粮食部门的票证付油付饼。
  1956年,在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中,长春市把私营油厂改造成公私合营油厂,把原来分散在市内的为国家代加工的小油坊,大部分合并到广太恒油厂。市粮食局成立了油脂公司。不久,油脂公司撤销,仍归市局直管各油厂。
  1965年,粮食部、省粮食厅提出对油脂工业进行调整,实行粮油工业面向农村。市粮食局组成班子,下去作详细调查研究,制定了新的“粮油工业生产规划”,按接近原料产地加工的原则,关闭了长春广太恒油厂,逐步缩小了城市油脂生产规模,减少了城市油脂生产量,强化了县级油厂建设,增加了各县大豆加工指标。
  1970年,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油脂生产和需求矛盾越来越突出。为了缓和产需矛盾,保证供应,市粮食局除在油料产区的农安县积极扩大油料种植面积,增收油料外,还广泛向社会各阶层提出利用空闲地种植油料。与此同时,还积极推广先进的浸出法,以提高出油率。浸出法与机榨法比较,每100市斤大豆可增产4市斤豆油,即出油率可由原来的12%左右,提高到16%左右,而且油品质量好,粕中残油少,劳动条件易改善,劳动强度小,生产率高。先后改变了市油厂和各县4个油厂的机榨法,改为浸出法,使全市油脂加工能力由原来的每年8.5万吨,提高到每年20万吨。其中市内加工能力由原来的2.5万吨,提高到9万吨。1974年,吉林省卫生防疫站向卫生部军管会报告,浸出法生产的豆油含有较多毒质。同年8月20日,商业部电报通知暂时停止用浸出法生产豆油。9月1日,商业部、卫生部、农林部、石化部、中国科学院组成调查组,来吉林省调查,认为用“浸出法”生产豆油是可行的。据此又恢复了浸出法生产豆油,但达不到标准的长春市粮油加工厂浸出车间被关闭。
  1970年以后,长春市的葵花籽制油有了很大发展。长春市葵花籽集中产区在农安县。这个县低洼、沼泽地较多,有大片荒原,适合种植葵花。从60年代开始,逐年增加种植面积,葵花籽产量也逐年增加。从1965年开始,部分油厂利用豆油生产设备加工葵花籽,生产葵花油。1970年,长春市植物油厂建立了专业化的葵花籽加工车间。1975年农安县扩建了植物油厂,专门从事葵花籽的加工。1980年,葵花籽质量发生退化,加工出油率也随之下降。为了改进种植品种,引进和推广了油葵花,这种油葵花粒小、皮薄,含油率比普通葵花籽高5~10%。这以后,葵花籽的加工量有很大增长,一度成为食用油供应的重要来源。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油料丰收,为油脂加工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对油脂管理体制和加工政策进行了改革,粮食主管部门开始试行利润留成和价拨加工的做法,改变了过去对工业加工付给加工费的办法。油脂企业发展了以油料加工为主的多种经营,在完成计划加工外,开展了自购原料,自销产品的议价经营,发展了代农加工,企业效益有很大提高。

附注

①(据东北物资调节委员会研究组《东北经济小丛书》,第2章,农产加工篇,1948年2月版,第8~13页。)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粮食志

《长春市志 粮食志》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从长春建政前后有粮食交易开始到1988年,近200年的粮食流通情况,真实的反映了长春市粮食商业的兴衰,特别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社会主义粮食商业的兴衰。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