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统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粮食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3419
颗粒名称: 一、统销
分类号: F724.71
页数: 5
页码: 74-78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53年~1980年长春市粮食供应实行统销发展情况。
关键词: 粮食销售 统销 长春市

内容

1953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粮食供应趋于紧张,中央决定实行“统购统销”。10月16日,中共中央《关于实行粮食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定》和11月23日政务院《关于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下达后,中共长春市委召开了紧急会议,成立了粮食统购统销领导小组,在粮食局设立了领导小组办公室。采取先党内后党外,从领导干部到一般干部,再到居民的办法,宣传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同时进行粮油物资准备,印发“粮证”。年底,开始凭证供应粮油。此后,对粮油计划供应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反复的调查研究,总结了经验教训。1955年8月25日,国务院发布了《市镇粮食定量供应暂行办法》,吉林省也相继制定了《城市粮食定量供应暂行办法实施细则》和《关于我省实行市镇粮食定量供应暂行办法的补充说明》,长春市认真执行国务院和省的规定,进一步完善了供应办法,粮食定量供应就此走向正规。在以后的30多年,市政府主要是在粮食偏紧的条件下,不断的通过实施整顿统销、节约粮油、调整供应数量等计划手段,维持供求平衡。1956年初,根据省政府的指示,对统销工作进行了首次整顿,削减了不合理的销量。1957年1月,根据省人委的要求和省粮食厅的安排,紧缩销售数量,从严掌握偏紧的品种,控制行业用粮,严密粮票发放手续制度,严格审查增量,控制销量上升。1958年7月,根据省人委的要求,在原粮食供应销量的基础上,压缩了2.35%,供应人口每人每月节约粮食1.5公斤。但在“大跃进”的形势下,粮食消费大,又有大量人口进城,销售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1959年后的3年多时间,农业连年减产,城乡粮食愈加紧张,虽然采取了压缩销量,保证供应(5、6月保农村,7、8月保城市),改善经营管理,建立健全统销制度等措施,仍然有脱销的危险,市委多次向省委报告,要求调粮。1962年6月,响应省人委“紧急动员城镇人口节约粮食”的号召,市人委召开全市各单位领导干部会议,动员开展节约粮食的工作,要求除在校学生和儿童以外,口粮标准在17.5公斤以上的工人每人每月节约1.5公斤,口粮标准在17.5公斤以下的工人、干部每人每月节约0.5公斤,居民每人每月节约0.25公斤。6月28日,市人委又发出《关于压缩城镇食油销量的通知》,决定职工、居民在现行供应标准基础上,每人每月节约2市两油,即由原来分别供应7市两和5市两的基础上,改为5市两和3市两。1966年3月18日,省粮食厅发出《关于发布城镇粮食储蓄办法的通知》,并制定了吉林省城镇粮食储蓄办法,长春市随即开展了粮食储蓄工作,规定凡口粮结余者,均可自愿储蓄,实行“谁储归谁,存取自由”的原则。但是,由于主副食都不甚宽裕,存储户不多,存量也不大。后来随着供应情况好转,才越储越多,至1988年10月,最高时达到28.9万吨,其中市内18.9万吨。市内平均每人储蓄面粉50公斤,大米16公斤,油脂2.1公斤。1972年,由于农转非过多,扩大了粮油供应量,省革委会发出通知,规定口粮标准每月供应19公斤以上的节约1公斤,15.5~18.5公斤的节约0.5公斤,13.75公斤的节约0.25公斤,计划外招工的不供应粮油,行业用粮提倡代用品。1973年4月,贯彻省革委会财贸组的意见,开展了减少吃商品粮、整顿统销的工作,同时推广了旅大市工种粮管理办法和通化钢厂依靠职工管理工种粮的办法。1980年初,针对统销粮一再进行整顿,但仍然收效甚微的实际情况,根据省粮食厅《关于加强市镇定量供应人口管理工作的通知》,加强了粮食供应的基础工作,对定量供应人口管理建立健全了登记、检查制度,严密了粮油供应的管理。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粮食志

《长春市志 粮食志》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从长春建政前后有粮食交易开始到1988年,近200年的粮食流通情况,真实的反映了长春市粮食商业的兴衰,特别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社会主义粮食商业的兴衰。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