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军事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3381
颗粒名称: 附录
页数: 32
页码: 855-886

内容

一、沙俄护路军
  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6月,沙俄强迫清廷签订“中俄密约”,攫取了在中国修筑铁路的特权,为加速吞并中国东北,又打着“护路”的旗号,调动军队进入东北地区。1900年7月,入侵东北的沙俄军第二军由宁尼堪波夫少将率领,经齐齐哈尔进攻伯都讷、长春,9月攻占伯都讷,并占领长春。沙俄军侵占长春后,在位于长春北郊的二道沟附近修建了兵营,以供其长期驻扎军队使用。兵营共分3组,即南大营、北大营和将校营。此间沙俄配置在铁路沿线各站区的军队统称“中东铁路护路队”,亦称“东清铁路守备队”,受沙俄阿穆尔军区和东清铁路公司管辖。1901年2月,中东铁路护路队改称外阿穆尔护境军铁路旅团。此后,常驻长春府境内的沙俄军是护境军第四旅。1904年2月,日俄战争爆发,当时长春虽远离陆战的主要战场,但已经是俄军的重要后方兵站,除常驻的护境军第四旅外,停留长春的陆军野战部队达万人以上,其中部分驻扎在长春城内西三道街,大部分在北门外、头道沟、黄瓜沟等处帐居,并在城西铁路两侧修筑战壕,准备据守。1905年俄国战败,驻长俄军也大部撤离。此后,据《长春府军事报告书》称,驻扎长春府境内的沙俄护境军铁路旅团部队,平时有3个守备队,另有1个铁路警察队,分驻在二道沟、抚安乡朝阳庄、沐德乡张家湾、怀惠乡老少沟。各守备队均分2营,马步兵皆有,每营官兵约500人。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俄国参战,此后护境军的一些部队陆续被调往欧洲作战,驻长春府境的沙俄军亦有所减少。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沙俄护境军随着沙俄专制政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瓦解而解体。但是,沙俄残余势力在中东路的代表、原中东铁路公司总办霍尔瓦特中将仍妄图维持其殖民统治,于1918年1月收集护路军残部,并招募蒙兵3000人,组成所谓东支铁路警备队,成立东支铁路沿线地区总司令部,自任总司令,下辖哈尔滨卫戍司令部和东支铁路警备司令部。东支铁路警备司令部辖第一区至第五区警备司令部,第五区警备司令部设在榆树境内第二松花江畔之老少沟,司令官里道安少将。所属部队配置在哈尔滨(不含)至宽城子(长春)间铁路沿线的双城子、蔡家沟、三岔河、小城子、第二松花江铁路大桥及窑门处,并在铁路桥旁筑有坚固的小型要塞工事,准备进行长期坚守。1920年3月,滨江道尹董士恩根据各界人士的强烈要求和奉军东三省护路军总司令部的命令,将霍尔瓦特所属的中东路护路军警全部解除武装,至此驻长春府境内的沙俄护路军即完全消失。
  二、日本关东军
  日本关东军是日本从1904年日俄战争开始到1945年太平洋战争失败终止,派遣在中国东北进行对华侵略的先锋军,赋有殖民地军队的职责。
  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本从沙俄手中夺取了俄国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权益,将“关东州”①(指1898年沙俄强行从清廷“租借”的旅顺和大连湾。)和南满铁路及其附属地据为己有,并以保护铁路沿线为由,将战时组建的“满洲军”的2个师团留驻下来②(1907年南满铁道株式会社成立后,为“保护”铁路,将留住的“满洲军”一部改编为独立守备队,驻“满洲军”即由2个师团缩减成为1个师团。),并于1906年9月组建了有6个大队的独立守备队,总兵力10400余人,是为关东军的雏型和前身。1919年4月,日本公布关东军司令部条例,建立关东军司令部,于是关东军在中国东北地区就长期驻扎下来,成为日本天皇直接统帅下的侵略中国的法西斯先锋军。
  从日本关东军司令部成立,到“九•一八”事变,关东军一直保持着1个师团又6个大队的独立守备队,主要配置在长春至旅大,沈阳至安东(今丹东)的南满铁路沿线。此时关东军的基本任务是所谓保护关东州及南满铁路与其附属地的安全,但它决不以此为限,而时时企图借机侵占全东北。如早在1911年至1916年间,就在中国东北地区策划“满蒙独立”,未能得逞。1928年又制造了“皇姑屯事件”,炸死安国军大元帅张作霖。之后,又以“中村事件”、“万宝山事件”为借口,经过密谋策划、积极准备,终于在1931年9月18日,以“柳条湖事件”为导火索,爆发了“九•一八”事变,武装侵占了东三省,并于1932年3月操纵建立了“满洲国”傀儡政权。此后,为镇压中国人民反满抗日斗争和积极准备北进侵略苏联,兵力不断增强,由日本国内和其它战场调入和新编了大批陆军师团、混成旅团和机甲兵团、骑兵集团、航空兵团、独立守备队、国境守备队及特种兵和战勤保障部(分)队。至1940年,关东军所属部队,仅陆军步兵师团平时就达20多个。1941年7、8月间,关东军举行“特别大演习”时,实有兵力已达70万之多。同年11月,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关东军所部陆续调出参战,总兵力遂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但仍保持有50万之众。1942年,日军在太平洋和中国战场上暂处战略进攻的优势,日本大本营便加强了对苏作战的准备,于是关东军再次增兵,扩编部队,增设指挥机构,调整指挥人员,所属部队又达70万人。1944年至1945年7月,太平洋战局急转直下,日军节节失利,从而迫使日军统帅部先后从关东军抽调了19个师团和1个旅团,投入太平洋战场和加强本土防御,关东军的主力部队几乎全部调走。为填补关东军实力,关东军总部在1944年7月进行了一次总动员,征调预备役人员,紧急组建了新的师团;翌年初,又将国境守备队改编为师团部队。6月,日军又决定全面压缩“支那派遣军”战线,迅速抽调南支方面军的兵团增援关东军,于是关东军的总兵力又骤增至75万余人。但是,由于这些师团大部分是新建的,未经训练,部队素质和战斗力较之以前已明显下降。
  自“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的14年中,关东军从未停止过镇压和屠杀中国抗日军民的军事行动,犯下了累累罪行。还持续进行了进犯苏联的战争准备,曾于1938年和1939年先后挑起张鼓峰和诺门罕事件,试探苏军的防御能力,但均以失败告终。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远东苏联红军在中国抗日军民的配合下,向日本关东军发起强大攻势,迫使日本无条件投降,至此,关东军即完全解体。
  (一)关东军司令部
  1919年4月在旅顺成立,是以原关东都督府之陆军部为基础组成的,直隶日本天皇,在作战及动员计划等方面受参谋部参谋长指挥。它是控制伪满洲国的太上皇,更是日本帝国主义镇压和奴役中国人民在中国东北地区设立的大本营。
  关东军司令部成立时驻旅顺,“九•一八”事变时迁至沈阳,1932年10月30日移驻伪满洲国“首都”新京(即长春),先在日本驻“新京”领事馆办公(现吉林省政协大院),1934年迁到新址(现中共吉林省委大楼)。关东军司令部初设时下置参谋部、副官部、兵器部、法官部、财会部、军医部、兽医部,辖1个师团、6个独立守备队。以后机构不断调整和加强,到“事变”前后所设机构已调整成:参谋部、副官部、兵器部、经理部、军医部、兽医部、法务部、人事部、特务机关部、交通监理部、翻译科、陆军军法会议及直属宪兵司令部、旅顺要塞司令部、独立守备队司令部、海军司令部。所辖部队为第二师团、独立守备队一至六大队和旅顺重炮兵大队及关东宪兵队。在此后的一个时期,关东军司令部的体制又有较大的调整,改变成下置9课2部,即参谋课、副官课、翻译课、兵器课、人事课、军法课、经理课、军医课、兽医课和特务机关部、交通监理部。所辖部队开始逐年增加。
  按照1934年9月14日日本内阁会议的决定,关东军司令官兼任驻伪满洲国特命全权大使,统辖军事、外交和行政大权;关东军参谋长兼任驻伪满行政事务局长,而行政事务局长又兼任大使馆参事官;关东军宪兵司令官兼任行政事务局警务部长;关东军交通监理部长兼任行政事务局监理部长。此外,伪满事务局总裁和次长又都以现役武官充任,因此,日本驻伪满大使馆和关东军司令部实际上是两个名称一个实体。这种“二位一体”制的驻满机构,遂使关东军司令部成为统治满洲的最高军政权力机构。伪满洲国存在的14年,无非是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的14年。
  关东军司令部从1919年成立到1945年覆灭的26年中,它的内置机构和所辖部队是不断变化的,到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时,司令部机构设置是5部4课:参谋部、兵器部、经理部、医务部、兽医部和参谋部属第一、二、三、四课。
  关东军司令官由大将或中将担任,其历任司令官顺次是:立花小一郎(1919.4任)、河合操(1921.1任)、尾野实信(1922.5任)、白川义则(1923.10任)、武藤信义(1926.7任)、村岗长太郎(1927.8任)、畑英太郎(1929.4任)、菱刈隆(1930.9任)、本庄繁(1931.8任)、武藤信义(1932.8任)、菱刈隆(1933.8任)、南次郎(1934.12任)、植田谦吉(1936任)、梅津美治郎(1939.9任)、山田乙三(1944.7任)。1942年10月关东军司令部改称关东军总司令部,关东军司令官亦改称关东军总司令官。
  1945年8月9日苏联出兵东北时,关东军司令部于12日转移至通化①(8月13日16时,关东军总司令官、总参谋长、副参谋长等总司令部首脑人物由通化启程返回新京(长春)。),企图以长白山为依托进行抵抗。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关东军司令部于19日在长春被苏军解除武装,终于遭到覆灭的下场。
  (二)师团部队
  日军作战部队的体制基本是“师团制”,师团是日军的基本作战单位。关东军所属的师团部队,主要是陆军步兵师团,其次是陆军坦克师团、飞行师团和独立混成旅团,其编制因兵种的性质和作用不同而有所区别。陆军步兵师团的编制序列是:平时每个师团辖2个步兵旅团、1个炮兵联队、1个骑兵联队、1个辎重大队、1个弹药纵列大队和1个军乐队。1个步兵旅团辖3个步兵联队(相当团),1个联队辖3个大队(相当营)。战时编制除上列各战术单位外,再增编1个野战卫生部和大小桥梁纵列大队各1个。全师团编制官兵总数为11340人。各级指挥官:师团长为中将;旅团长为少将;联队长为大佐;大队长为中佐或少佐;中队长为上尉;小队长为中尉或少尉。
  1905年9月日俄战争结束后,日本以“保护”南满铁路和“租借”地为由,将战时组建的“满洲军”之一部留驻下来,尔后又组建了守备队,从此日军开始对东北地区长期占领。此后,不断强化统率指挥机构,增强部队实力,于1919年4月正式建立了关东军司令部。从关东军司令部成立起到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时的26年间,先后驻扎过东北、列入关东军建制的日军师团部队,仅陆军步兵师团即达56个之多,其中陆军步兵第十六师团所属第三十旅团是最早进驻长春的日本陆军部队。1929年以前,在长春只驻有关东军独立守备队的分队一级的单位和关东宪兵队长春宪兵分队。1928年夏“皇姑屯事件”发生后不久,关东军遂将其第十六师团第三十旅团之第三十八联队本部及所属1个大队移驻长春,建筑新兵营。至1929年9月间新兵营落成后,复将原驻铁岭之第十六师团的第三十旅团及所属第三十八联队的一个大队移驻长春。第十六师团司令部驻辽阳,下辖步兵第十九、第三十旅团和骑兵第二十联队及野炮第二十二联队。第十九旅团司令部驻柳树屯。驻长春的第三十旅团,辖第三十三和第三十八联队,每个联队下辖3个大队。第三十旅团调驻长春后,多次进行以攻占长春为目标的军事演习,毁坏田禾,扰伤居民,殴伤行人,横生枝节,制造事端,充分暴露了关东军欲以武力侵占全东北的野心。
  陆军步兵第二师团是“九•一八”事变的直接执行者。“事变”发生时该师团司令部驻沈阳,“事变”后的9月21日迁至长春,尔后攻占吉林、齐齐哈尔和哈尔滨等地,1932年轮换撤回日本。该师团师团长为多门二郎中将,司令部置兵器部、经理部、军医部、兽医部和法务部,下辖步兵第三、第十五旅团。第三旅团是1939年3月继第十六师团之三十旅团进驻长春的,旅团长长谷部昭吾少将,下辖步兵第四、第二十九联队。第四联队联队长大岛陆太郎大佐,第二十九联队联队长平田幸弘大佐,两个联队均辖3个步兵大队。“九•一八”事变时,该旅团曾奉命准备南下沈阳,支援沈阳日军作战,因沈阳日军战事顺利,便按预谋向驻守长春南岭和二道沟的东北军所部发动突袭,以武力侵占了长春。占领长春后,该部又随师团部继续进犯,先后攻占过吉林、齐齐哈尔、双城堡和哈尔滨等地。1932年第三旅团随师团部返回日本,又以第一旅团进驻伪新京。
  “九•一八”事变时,关东军仅辖陆军步兵第二师团、关东宪兵队、旅顺重炮兵大队和6个大队的独立守备队,总兵力不过1万余人。此后,为镇压东北军民的反抗,强化其殖民统治,兵力不断增强。“事变”当年即侵入第二十师团和第四、第八混成旅团。1932年,第二、第二十师团调回日本和朝鲜,又先后调入第八、第十、第十四、第六师团,及第一、第四骑兵旅团和关东飞行大队等,总兵力由原1万余人迅速增至约10万人。1934年,第六、第八、第十四师团回国,第三、第七、第十六师团和独立混成旅团、骑兵集团、第一、第二、第三守备队进驻东北。1936年,第三、第七、第十六师团返回日本,又侵入第一、第九、第十二师团。1937年,第九师团回国,第二、第四、第八师团入驻东北。另增加了独立混成第一、第十一旅团、骑兵第三旅团及第四、第五独立守备队,新编了察哈尔派遣兵团(后改为第二十六师团,仍隶属关东军)。此外还设有铁道线区司令部和旅顺要塞司令部。1938年至1939年,又先后调入第二十三、第一0四、第十一和第二十四师团,增编了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独立守备队、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国境守备队,以华北方面军的航空兵团和华中派遣军第三飞行团之第七十七战队组成航空兵团,列入关东军建制,下辖第二、第五飞行集团和第十二、第十三飞行团及白城子教导飞行团。为准备对苏作战,又组成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军4个军司令部。
  由于驻扎东北、列入关东军建制的日军师团实行轮换,关东军的战斗序列亦常有变化。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编制的抗日战争各战略阶段日本关东军战斗序列表等史料记载,从1936年至1937年“七•七”事变前,关东军的战斗序列是:司令官植田谦吉大将,参谋长东条英机中将,建制部队先辖陆军第一、第二、第四、第九、第十二师团;独立第一、第十一混成旅团;独立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守备队(旅);骑兵集团;骑兵第三旅团和关东军飞行集团。到1937年5月即改辖第一、第二、第四、第十二师团;独立混成第一、第十一旅团;独立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守备队;骑兵集团(辖骑兵第一、第四旅团);骑兵第三旅团;独立山炮兵第四联队;野战重炮兵第九联队;高射炮兵第十二联队;关东军飞行集团(辖飞行第十、第十一、第十二、第十五、第十六联队);铁道兵第三联队;电信第三联队;汽车第一、第二联队;旅顺要塞司令部;关东宪兵队。第一师团师团长河村恭辅中将,第二师团师团长冈村宁茨中将,第四师团师团长松井命中将,第九师团师团长山冈重厚中将,第十二师团师团长山田乙三中将。8月10日,又组成以原关东军参谋长东条英机中将为司令官(继任笠原幸雄中将)的察哈尔派遣兵团,辖独立混成第一旅团、混成第二、第十五旅团和堤支队、大泉支队。独立混成第一旅团旅团长酒井镐次少将,混成第二旅团旅团长本多政村少将,混成第十五旅团旅团长筱原诚一少将。10月25日,该派遣兵团编成第二十六师团,支援华北地区的日军作战,但在建制上仍隶属关东军;至12月27日又编为驻蒙兵团,改任莲诏蕃中将为司令,直隶大本营。
  1938年10月,抗日战争开始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前后,由于中国人民坚持抗战,坚持斗争,不断给侵华日军以沉重打击,牵制和消耗了日本陆军的大部和海军及航空兵的部分兵力,从而打乱了其迅速“北进”苏联、南取澳洲、西取印度,在中东与德国法西斯会师的整个作战计划。日本帝国主义为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即向中国各战场投入了更大的兵力,关东军的实力亦迅速增强。1938年7月前后关东军辖8个建制师团:第一师团,师团长河村恭辅中将;第二师团,师团长安井藤治中将;第四师团,师团长藤田进中将;第七师团,师团长稻叶四郎中将;第八师团,师团长园部和一郎中将;第十二师团,师团长山室宗武中将;第二十三师团,师团长小松原道太郎中将;第一0四师团(师团长不详)。1939年,日本法西斯为实现“北进”侵略苏联的企图,加紧了对苏作战准备,关东军又在师团之上设军的建制,编成第三、第四、第五、第六4个军,至1940年,关东军的战斗序列即成为:司令官梅津美治郎大将,参谋长饭守穰中将。辖第三、第四、第五和第六军。第三军,司令官尾高龟藏中将,辖第八、第九、第十二师团,第四独立守备队,第一、第二、第十一、第十国境守备队。第八师团师团长塚田攻中将,第九师团师团长樋口季一郎中将,第十二师团师团长上村清太郎中将。第四军,司令官鹫津钬平中将,辖第一师团(师团长饭田祥二郎中将),第八独立守备队,第五、第六、第七、第十三国境守备队。第五军,司令官波田重一中将,辖第十一、第二十四、第二十五师团,第六独立守备队,第三、第四、第十二国境守备队。第十一师团师团长牛岛满中将,第二十四师团师团长黑岩义胜中将,第二十五师团师团长桑原四郎中将。第六军,司令官安井藤治中将,辖第十四、第二十三、第十、第二十八师团,第八、第九国境守备队,第七、第一、第二、第三、第五、第九独立守备队。第十四师团师团长喜多诚一中将,第二十三师团师团长井上政吉中将,第十师团师团长佐佐木到一中将,第二十八师团师团长黑石贞藏中将。另辖航空兵团、第二和第五飞行集团、关东炮兵队、关东军第一高射炮队、第一工兵队、工兵第五和第二十七联队以及迫击炮第二联队等部。其中第十、第二十八、第二十四师团,第八、第九国境守备队,第一、第二、第三、第五、第七、第九独立守备队,亦曾为关东军司令部直辖。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日军统率部遂于7月举行关东军特别大演习,组建了关东防卫军,企图乘机“北进”,与德国进攻苏联相呼应。同年12月8日,日本发动了太平洋战争,此间关东军所部又有加强。第三军辖第八、第九、第十二、第五十七师团,第四独立守备队,第一、第二、第十、第十一国境守备队,第一战车团(辖战车第三、第五、第九联队),第七炮兵司令部,野战重炮兵团司令部、野战重炮兵第八、第九、第十七、第二十联队,第二、第三重炮兵联队,东宁重炮兵联队,独立重炮兵第一、第二、第四、第六、第七大队,独立山炮兵第四联队,独立臼炮兵第十一、第十二、第十三大队,第十三野战防空兵司令部,野战高射炮第四十八、第五十、第五十一、第五十五大队,野战照空第二大队,独立工兵第五、第九联队;第四军辖第一师团,第八独立守备队,第五、第六、第七、第十三国境守备队,野战重炮兵第一联队,独立重炮兵第八大队,野战高射炮第五十二大队,野战照空第三大队,第二工兵司令部;第五军辖第十一、第二十四、第二十五师团,第六独立守备队,第三、第四、第十二国境守备队,第二战车团(辖战车第四、第十、第十一联队),骑兵第三旅团,第八炮兵司令部,野战重炮兵第五、第七、第十二、第二十联队,第十二野战防空司令部,野战高射炮第五十三、第五十四大队,野战照空第四大队,第一工兵司令部,独立工兵第七、第二十二、第二十四联队;第六军辖第二十三师团,第八国境守备队;关东防卫军辖第五十一师团和第一、第二、第三、第五、第九独立守备队;关东军司令部直辖第十、第十四、第二十八、第二十九师团,第七独立守备队,珲春驻屯队,第九国境守备队,野战重炮兵第二、第十、第十八联队,第十一、第十四、第十五、第十六野战防空队司令部,野战高射炮第三十二、第三十三、第三十四、第三十五、第三十六、第四十、第四十四、第四十五、第四十九大队,野战照空第一大队,独立工兵第二十七联队,迫击炮第十大队,瓦斯第三大队,航空兵团。此时,关东军的总兵力约50万人,占日本陆军总兵力的四分之一。
  1942年,在太平洋战场上,日军攻占了预期目标,迫使英、美军暂处守势,于是日本大本营转而加强了关东军对苏作战准备,充实兵力、调配指挥人员,相继编成了陆军第七十一师团,第二航空军司令部和机甲军,并组建了第一、第二方面军司令部。第二航空军司令部由航空兵团改编,下辖第二、第四飞行集团(同年改称第二、第四飞行师团)和第十二、第十三飞行团。机甲军设司令部于四平,辖坦克第一、第二师团。第一方面军司令部设于敦化,下辖第二、第三、第五、第二十军和直辖第二十八师团。第二方面军司令部设于延吉,辖第四、第六军和直属第十四师团及阿尔山驻屯队。机甲军辖坦克第一、第二师团。关东军司令部直辖第十、第二十九师团。此时关东军共辖14个步兵师团,2个坦克师团,2个飞行师团,1个骑兵旅团,9个独立守备队,13个国境守备队,1个坦克教导团,6个军部和2个方面军部,总兵力约70万人。
  1943年,关东军的战斗序列作了部分调整,撤销了机甲军司令部,所属坦克第一、第二师团编入了第一方面军。新调入第二十七师团和南洋第二、第三支队。第二方面军司令部和第二军司令部调往太平洋战场,新建第三方面军司令部,辖第四、第六军等部。第三、第四独立守备队及兵站警备队编为海上机动第一旅团。至年末,关东军共辖第一、第三方面军及关东防卫军、第二航空军等部,共15个步兵师团,2个坦克师团,2个飞行师团,7个独立守备队和13个国境守备队,总兵力仍为70万人。
  1944年,在反法西斯战争中,日军在中国和太平洋战场上节节失利,战局不断恶化,迫使日军统帅部先后抽调了大批师团部队投入太平洋战场和加强本土防御。这些部队有:第二十军司令部,第二十七、第二十九、第十四、第九、第二十八师团,第一、第八、第十、第二十四师团,第二坦克师团,第二十三、第十二、第十九师团,第二、第四飞行师团,第六十八旅团和第二独立守备队。在主力部队大批调走,防务空虚的情况下,为填补关东军的实力,部署不得不进行大的调整。1944年7月10日,关东军进行了一次“总动员”,将在东北的40万预备役,以15万作为后勤兵员,其余的25万紧急组建了6个师团又2个旅团,即第一〇七、第一〇八、第一一一、第一一二、第一一九、第一二〇师团,独立混成第七十三旅团及独立坦克第一旅团。经过调整部署,组建部队,关东军总兵力至年末仍达45.6万人。
  1945年,当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处于最后胜利的时刻,行将灭亡的日本帝国主义仍不甘心失败,继续与各国人民为敌,他们一面进行停战议和,一面调兵遣将,继续进行战争。此时,关东军调入太平洋战场的部队有7个陆军师团,1个坦克师团,1个航空军和1个军司令部。至此,日本关东军的主力部队全部调走。为抵御苏联红军的进攻,日本关东军又组建了第一二一至一二八、一三四至一三九、一四八和一四九师团、第三十军司令部、独立混成第七十九至第八十、第一三〇至一三八旅团、独立坦克第一、第九旅团(亦称独立战车第一、第九旅团)、第二、第三特别警备队、第十五国境守备队、及第九、第十二游击队。并改关东防卫军为第四十四军,调入第三十四军司令部和第三十九、第五十九、第六十三、第一一七、第七十九师团。8月10日,将驻朝鲜的日军第十七方面军并入关东军战斗序列,次调第三十军进驻“新京”,组成新京防卫司令部,由第三十军司令官饭田祥二郎中将任防卫司令官。至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时,列入关东军建制和指挥的部队有:第一、第三、第五、第十七方面军、独立第四军、方面军属第三、第五、第十三、第三十、第三十四、第四十四、第五十八军、第二、第五航空兵军、松花江舰队(25艘舰艇)及关东军直属部队,共75万余人,连同受其控制的伪满、伪蒙、伪张绥军共44至46个师团。其中,第五方面军驻原苏联境内库页岛南部,第十七方面军及配属第五航空兵军驻朝鲜,其余日军部队均驻伪满洲国境内,共有24个陆军步兵师团,10个独立混成旅团,2个独立坦克(战车)旅团,1个机动旅团。第三方面军为关东军的预备队。所有这些关东军师团部队大部是应急组建的,员额不足,装备不齐,缺乏训练,其素质和战斗力较前已明显下降。正如《帝国陆军的最后》的作者伊藤正德所说,是“在拔掉了牙齿的牙床上,镶全口假牙的关东军”。
  8月11日调驻伪新京的关东军第三十军,隶属第三方面军,辖第三十九、第一二五、第一三八、第一四八师团。军司令官饭田祥二郎中将兼任伪新京防卫司令官。受其指挥的防守部队除隶属该军建制的4个师团外,还有独立混成第一三三旅团和大陆铁道(守备)队等部。第三十九师团,师团长佐佐贞之助中将,驻四平;第一二五师团,师团长今利龙雄中将,驻通化;第一三八师团,师团长山本务中将,驻抚顺;第一四八师团,师团长末光元广中将,驻伪新京;独立混成第一三三旅团,旅团长原田繁吉少将,驻伪新京;大陆铁道(守备)队司令官草场辰已中将,驻伪新京。
  关东军战败时战斗序列表
  总司令官 大将 山田乙三
  总参谋长 中将 秦彦三郎
  第一方面军
  司令官 大将 喜田诚一①(有的史料作喜多诚一。)
  参谋长 少将 樱井镣三
  第三军
  司令官 中将 村上启作
  参谋长 少将 池谷半三郎
  第七十九师团
  师团长 中将 太田贞昌
  第一一二师团
  师团长 中将 中村次喜藏
  第一二七师团
  师团长 中将 古贺龙太郎
  第一二八师团
  师团长 中将 水原义重
  机动第一旅团
  旅团长 大佐 木下秀明
  独立混成第一三二旅团
  旅团长 少将 鬼武五一
  第五军
  司令官 中将 清水规矩
  参谋长 少将 河越重定
  第一二四师团
  师团长 中将 椎名正健
  第一二六师团
  师团长 中将 野沟武彦
  第一三五师团
  师团长 中将 人见与一
  第十五国境守备队
  队长 大佐 西胁武
  方面军直辖
  第一三四师团
  师团长 中将 井关仞
  第一二二师团
  师团长 中将 赤鹿理
  第一三九师团
  师团长 中将 富永恭次
  第三方面军
  司令官 大将 后宫淳
  参谋长 少将 大坪一马
  第三十军
  司令官 中将 饭田祥二郎
  参谋长 少将 加藤道雄
  第三十九师团
  师团长 中将 佐佐贞之助
  第一二五师团
  师团长 中将 今利龙雄
  第一三八师团
  师团长 中将 山本务
  第一四八师团
  师团长 中将 末光元广
  第四十四军
  司令官 中将 本乡义夫
  参谋长 少将 小畑信良
  第六十三师团
  师团长 中将 岸川健一
  第一〇七师团
  师团长 中将 阿部孝一
  第一一七师团
  师团长 中将 铃木启久
  独立坦克第九旅团
  旅团长 大佐 北武树
  方面军直辖
  第一〇八师团
  师团长 中将 般井虎二郎
  第一三六师团
  师团长 中将 中山淳
  独立混成第七十九旅团
  旅团长 少将 冈部通
  独立混成第一三〇旅团
  旅团长 少将 桑田贞三
  独立混成第一三四旅团
  旅团长 少将 后藤俊藏
  独立坦克第一旅团
  旅团长 少将 阿野安理
  第四军
  司令官 中将 上村干男
  参谋长 少将 大野武城
  第一一九师团
  师团长 中将 盐泽清宣
  第一二三师团
  师团长 中将 北泽贞治郎
  第一四九师团
  师团长 中将 佐佐木到一
  独立混成第八十旅团
  旅团长 少将 野村登龟江
  独立混成一二一旅团
  旅团长 少将 宇都四雄
  独立混成第一三五旅团
  旅团长 中将 滨田十之助
  独立混成第一三六旅团
  旅团长 少将 土屋直二郎
  第三十四军
  司令官 中将 栉渊〓一
  参谋长 少将 川目太郎
  第五十九师团
  师团长 中将 藤田茂
  第一三七师团
  师团长 中将 秋山义隆①(有的史料作秋山义允)
  独立混成第五十三旅团
  旅团长 少将 上坂胜
  独立混成第一三三旅团
  旅团长 少将 原田繁吉
  大陆铁道(守备)队司令部
  司令官 中将 草场辰已
  八月九日,大本营令第十七方面军编入关东军。次日,令第三十四军编入第十七方面军。
  第十七方面军(驻朝鲜)战斗序列:
  司令官 中将 上月良夫
  参谋长 少将 井原润次郎
  第五十八军
  司令官 中将 永津佐比重
  参谋长 少将 加藤义秀
  第九十六师团
  师团长 中将 饭沼守
  第一一一师团
  师团长 中将 岩崎民男
  第一二一师团
  师团长 中将 正井义人
  独立混成第一〇八旅团
  旅团长 少将 平冈力
  第三十四军(略)
  方面军直辖
  第一二〇师团
  师团长 中将 柳川真一
  第一五〇师团
  师团长 中将 三岛义一郎
  第一六〇师团
  师团长 中将 山胁正男
  第三二〇师团
  师团长 中将 八隅锦三郎
  (三)守备队
  关东军守备队分为独立守备队和国境守备队两种,分别配置在铁路沿线和满蒙、满苏边界地带。其基本任务:独立守备队主要保护铁道及其沿线附属地的安全;国境守备队主要担负边境守备,防止苏军突袭和准备对苏作战。
  1.独立守备队
  1906年9月成立,是日俄战后由预备役军人编成,时为6个大队。1909年4月设守备队司令部,驻公主岭,1916年列入陆军编制,1919年被正式命名为关东军独立守备队。1923年3月裁撤2队,1929年4月复增2队,仍为6个大队。至1930年11月,独立守备队的编制是:司令官连森中将,下辖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大队,每个大队辖4个中队,每个中队辖4个小队。守备队官兵总数为5400人,相当于1个旅团的员额。第一大队驻公主岭,第二大队驻开原,第三大队驻奉天,第四大队驻连山关,第五大队驻大石桥,第六大队驻瓦房店。1935年,关东军独立守备队由初建时的1个发展为6个,原关东军独立守备队改称关东军第一独立守备队,司令官三毛,司令部设于奉天。第二独立守备队,司令官见玉,司令部驻吉林。第三独立守备队,司令官大串,司令部驻昂昂溪。第四独立守备队,司令官清水,司令部驻牡丹江。第五、第六独立守备队,司令官和司令部驻地不详。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随着侵华日军的迅速扩大,关东军守备队亦不断增强,并时有变化,当年第三独立守备队改编为堤支队,编入新建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兵团,赴华北地区参战。1939年5月至8月间,关东军所部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在调整中1个独立守备队编入第五军,新建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独立守备队。至1940年,关东军所辖独立守备队已达9个,即第一至第九独立守备队。第四独立守备队隶属第三军,第八独立守备队隶属第四军,第六独立守备队隶属第五军,第一、第二、第三、第五、第七、第九独立守备队隶属第六军(曾直隶关东军司令部)。
  1941年7、8月间,关东军举行特别大演习,此间独立守备队的隶属关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第四、第八、第六独立守备队隶属关系不变,第一、第二、第三、第五、第九独立守备队转隶关东防卫军,第七独立守备队由关东军司令部直辖。1943年,第三、第四独立守备队同关东军兵站警备队编为海上机动第一旅团,翌年2月,独立第二守备队调往太平洋战场,7月,第九独立守备队等改编为第一〇八师团。至此,关东军所辖独立守备队就由9个减至5个。
  关东军独立守备队及其前身满洲独立守备队驻长春的部(分)队,初分“附属地守备队”和“宽城子守备队”,所谓附属地守备队,是指1907年9月后常驻长春的独立守备队第一大队第四中队。所谓宽城子守备队则既有独立守备队所属分队,又有陆军联队所部中队或大队,驻期短变动频繁。1918年8月,日本出兵西伯利亚,在长春满铁俱乐部设立临时兵站司令部的同时,由独立守备队驻郭家店1个中队移驻宽城子。同年9月,由守备队驻公主岭部2个中队换防。1919年5月,再由第五十三联队的2个中队换防。7月,又派驻1个大队。10月,独立守备队第五大队进驻。1920年2月,代之以第十九联队第一大队。1921年4月,再代之以第三十四联队第二大队。1922年9月,宽城子守备队撤销,此后,平时驻长春的独立守备队所部是独立守备队第一大队之四中队。至1935年,第二独立守备队之第十大队亦进驻“新京”。
  2.国境守备队
  1939年关东军挑起“诺门罕事件”期间组建。当年5至8月,关东军为准备发动侵苏战争,同伪满军多次进犯蒙古人民共和国东部边界,试探苏军在满蒙边界的防御能力,结果在哈勒欣河战役中第六军主力被歼灭。就在这一期间,日本关东军组建了第一至第八国境守备队。同年9月19日,关东军抽出2个国境守备队、1个独立守备队和第三骑兵旅团扩编为关东军第五军。第八国境守备队同第二、第二十三师团编成关东军第六军。尔后又新建了数个新队,至1940年末时,关东军共辖13个国境守备队,即第一至第十三国境守备队。第一、第二、第十、第十一国境守备队隶属第三军,第五、第六、第七、第十三国境守备队隶属第四军,第三、第四、第十二国境守备队隶属第五军,第八、第九国境守备队隶属第六军。1945年又增建了第十五国境守备队,至同年8月关东军战败时止,共辖14个国境守备队。
  (四)航空兵部队
  是关东军建制内的协同陆军地面部队作战的空军飞行部队。
  “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在大连设立了航空运输部。“事变”发生的次日,即将飞行第六联队调驻奉天,之后又相继调进了轰炸机中队、侦察飞行中队、第十、第十一、第十二飞行大队。1935年成立关东军飞行队司令部,辖第十二、第十六飞行联队。1937年成立第二联合航空队,辖第十二、第十三航空队。1939年组成第二飞行集团,辖第二、第九飞行团。同年9月,成立航空兵团,辖第二、第五飞行集团和第十二、第十三飞行团及白城子飞行教导团,1942年2月成立第四飞行集团,4月撤销第五飞行集团,6月航空兵团改编为第二航空军司令部,辖第二、第四飞行集团及第十二、第十三飞行团。7月,第二、第四飞行集团改称第二、第四飞行师团,同第十飞行团、教育飞行第二〇四战队、第十五独立飞行队、第二十九独立飞行队均归第二航空军建制。1944年5月12日,第二、第四飞行师团调往太平洋战场,翌年8月,航空兵战斗部队只有南满1个飞行队、2个独立飞行队和教练飞行部队。为增强关东军航空兵部队,又将驻朝鲜的协同第十七方面军的第五航空军并入关东军建制,受关东军指挥。第二航空军司令部及其所属的第八十一独立航空中队调驻伪新京,配属第三十军协同作战,守卫伪新京。
  关东军航空兵部队所属的机场,按1943年的统计为41处(包括正在建设中的3处),其中在今吉林省境内的有6处,即新京飞机场、洮南飞机场、山城镇飞机场、龙井飞机场、吉林飞机场和敦化飞机场,其中新京飞机场的军事价值更为重要。
  (五)关东宪兵队
  日本关东宪兵队及其附庸伪满宪兵总团,在关东军和其制造的伪满洲国中居特殊地位,是日本在东北进行军事侵略和殖民统治的别动队。
  关东宪兵队设于日俄战争后,是当时在关东州和南满铁路沿线及其附属地行政权的执掌者,直接归日本陆军大臣管辖。“九•一八”事变后,关东宪兵队以镇压东北人民反抗、维护法西斯殖民统治为主要任务。当时日本在东北的宪兵队伍迅速扩大,并由原日本陆军大臣管辖,改隶关东军司令部,受关东军参谋长统辖和指挥,从而从军事行政机构的性质变为军队的性质,成了维护和加强关东军的战斗力,巩固和强化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东北的殖民统治,残酷镇压东北人民反满抗日斗争,而行使军事警察、司法警察、行政警察职能的一支军事法西斯队伍。
  1.关东宪兵司令部
  1931年9月21日正式成立,是由原关东宪兵队升格而成,隶属关东军司令部,辖若干宪兵队、宪兵分队和宪兵分遣队。首任司令官二宫健市少将(1931.10任)。此后至1945年8月最后瓦解,又相继由田代皖一郎少将(1932.4任)、桥本虎之助中将(1933.3任)、岩佐禄郎少将(1934.4任)、东条英机中将(1935.8任)、藤江惠辅中将(1936.5任)、田中静一中将(1937.4任)、城仓义卫少将(1938.8任)、竹内宽中将(1940.3任)、原守中将(1941.3任)、加藤伯次郎少将(1942.9任)、大野广一中将(1943.3任)、三浦三郎中将(1943.10任)、大木繁中将(1944.10任)等13人担任。先后共经历了14任司令官。
  关东宪兵司令部的组织机构,按1940年末的组织系统表所列,主要是总务部和警务部,另有与这两个部平行的宪兵教习队以及附设的警务统制委员会。
  总务部:设部长1人,由少将或大佐级军官担任,为宪兵司令官的辅佐官。下设庶务课(副官室)、经理课和第一课,掌管各宪兵队的调遣、编制、装备、人事、教育和庶务等事宜。
  警务部:设部长1人,自设部后均由大佐级军官担任。下设第二、第三课和第四班,部长辅助司令官掌管军事警察工作和治安警察工作,对各宪兵队亦有指挥调动权。
  宪兵教习队:是关东宪兵队的训练机构。设队长、副官、教务课、庶务室、经理室、医务室、兽医室及4个宪兵训练中队,另设1个宪补宪兵补训练中队,专事训练中国和朝鲜人,教习队的任务是对宪兵、宪兵补、宪补进行教育训练,为宪兵队培养宪兵骨干。
  警务统制委员会:附设于宪兵司令部的警务统制委员会称中央警务统制委员会,由初设之警务联络委员会改成,其基本职责是协调日伪军警行动,发挥综合力量,加强对共产党及其它反满抗日团体和进步人士的监督和镇压。委员会设委员长和委员若干人,其执行机构是干事会。委员长由关东宪兵队司令担任,司令部总务部长、日本驻伪满大使馆警务部第一课课长、关东军警务部警务课长、伪民政部警务司司长、蒙政部警务课长、铁道总局警务局长为委员。所属干事会干事长由宪兵司令部警务部部长担任,干事由日伪各机关抽调适当人员充任。另从关东军司令部第一、二、三课的课长及参谋中出任干事会顾问。此外,为更有效地镇压东北抗日军民,维护其法西斯殖民统治,还相继设立了特别搜查、思想对策、合同外事、对苏公使馆联合看守班等机构。
  关东宪兵司令部的编制人员,从将官到士兵均有,初设时为40人,以后逐年增加,到1945年8月关东军投降前已增至230人(不包括第四班),其中仅将佐级军官即达35名。此外由司令部直接掌握的特务人员还有403人。
  关东军司令部下辖若干宪兵队,其组织遍布东北各地,形成一个庞大而又严密的法西斯统治网络。
  2.关东宪兵队
  1906年日俄战争后成立,队本部设旅顺,归日本国陆军大臣管辖,由隶属陆军大臣的日本宪兵司令部指挥。下辖8个宪兵分队,9个分遣队和1个派遣队,即奉天、旅顺、大连、辽阳、铁岭、公主岭、长春、安东宪兵分队;连岗、本溪湖、抚顺、鞍山、海城、营口、大石桥、开原、四平分遣队和大连码头派遣队。此间关东宪兵队的管辖区域是关东州、满铁沿线及其附属地。在军事警察业务方面受日本陆军大臣指挥,行政警察业务受关东州长官指挥,司法警察业务受关东高等法院监察官指挥。
  “九•一八”事变后,关东宪兵队列入关东军建制,隶属关东军司令部,受关东军参谋长指挥,活动于关东军的行动区域内,负责军事警察和保安任务,并有运用伪满洲国的法令、镇压抗日的中国军民和在满外籍人员的权限。
  关东宪兵队自列入关东军建制后,在各个不同的时期,根据关东军司令部的部署和当时的形势,其工作方针和具体任务时有变化。1931年到1936年间,重点是“维持治安”和“思想对策”,在这一时期,前期以“维持治安”为主,宪兵队一部配属在“讨伐作战部队”内,搜集抗日军的情报,镇压抗日武装,曾参加“三江地区讨伐”、“东边道肃正”、“东满肃正”等军事行动。另一部担任城市警备、调查、捕捉抗日军领导人及潜伏的抗日人员的任务。后期,宪兵队除一部在有抗日游击队活动的山区继续进行“讨伐”外,大部在各地加强“思想对策”,重点是破获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地下组织。“七•七”事变后,东北抗日联军为配合关内的抗日战争,牵制关东军向关内增援,开展了积极的斗争。此间,关东军除继续加强对东北地区的抗日武装进行“讨伐”外,还抽出关东军宪兵一部配合日军在察哈尔的军事侵略,进行侦察镇压活动。同时在伪满国境线增强了宪兵力量,加强了对长城各关口的管理。1938年春,中共北满临时省委和吉东省委所属的7个县市党组织遭破坏后,日军认为伪满洲国内的治安已经确立,于是重点转向进攻苏联的准备。关东军宪兵队为适应对苏作战的需要,以其主要力量疯狂备战,并积极配合关东军挑起张鼓峰、诺门罕等事件,试探苏军在苏蒙东部边界的防御能力,为侵略苏联作准备。
  随着关东军侵略行动的不断扩大,关东宪兵队也不断增加,至1934年8月,关东宪兵已扩大为6个宪兵队,即“新京”、奉天、延吉、哈尔滨、齐齐哈尔和承德宪兵队,下属37个宪兵分队,42个宪兵分遣队,总人数由初建时的197人增至1583人。到1940年,宪兵队又增至19个,即“新京”、奉天、哈尔滨、牡丹江、延吉、东宁、东安、佳木斯、北安、齐齐哈尔、海拉尔、锦州、承德、大连、通化、新京特设、阿尔山独立、孙关和鸡宁宪兵队,其属下的宪兵分遣队的数量有了更大发展。
  (1)新京宪兵队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成立,1932年4月15日正式编成,队本部初驻四平路10号,1935年4月迁至新发路11号(现省政府大楼)。首任队长坂野(临时),继任桥本。建队初期的主要任务和活动是监督和调查伪满政府实施关东军司令部各项对满政策的状况,并将情报系统地整理上报,作为关东军司令部制定进一步政策的依据;侦察来自中国共产党、国民党以及苏联方面阻止推行关东军侵略政策的行为并予以反击,排除推行侵略政策的障碍;保卫日伪上层机构和首脑人物的安全,巩固日伪政权,强化殖民统治;镇压反日运动,维护“新京”及附属地治安;保护军事机密,维护军容风纪。此间所执行的是保安警察和军事警察的任务。从1938年起,则主要是执行军事警察和防谍任务,监视从外部对关东军的政治渗透。
  新京宪兵队的内设机构配置是:队本部设队长1人,由大(中)佐级军官担任,下置副官室和特高课两部分。副官室设副官1人,为少佐或大尉级军官,下置庶务、警务和经理3个班;特高课(1941年后改称战务课)设课长1人,为中(少)佐级军官(1945年增设课附1—2人),下置若干班。由于各时期特务活动的任务不同,所设各班时有变化,先后设立了特殊情报班、一般情报班、思想对策班、积极防谍班、外事班、合同(联合)外事班、邮政检阅班、电话监听班、保安局派遣班、宫内府派遣班、军序班和特高内勤班。
  新京宪兵队下属若干宪兵分队、分遣队。各分队是队本部的分支机构,内设庶务、警务、司法和特高等班(系)。在伪满存在的14年中,其所属分队、分遣队多次变化,1931年队本部初设时,所属宪兵分队有新京城内分队、新京附属分队、公主岭分队、吉林分队和四平分遣队。1932年增设敦化分队、通化分队、洮南分队、通辽分队和由奉天宪兵队划入的西安(现辽源,下同)分遣队。1934年开设了南岭分遣队,改敦化分队为分遣队,并划归延吉宪兵队。1935年又开设了前郭旗和桦甸分遣队,撤销南岭分遣队。1936年将新京城内分队改为分遣队。1937年将敦化分遣队再次改为分队,重新编入新京宪兵队。1938年设新京南分队,把新京附属地分队改称新京北分队,撤销了新京城内、前郭旗和桦甸分遣队,又改敦化分队为分遣队,并开设了郑家屯分队。1940年撤郑家屯分队,改通辽分队为分遣队,并编入锦州宪兵队,同时再将敦化分遣队改为分队。1942年2月,将四平分队从奉天宪兵队划出,编入新京宪兵队,把通辽分遣队改为四平分队的分遣队,8月又开设了西安分遣队。1944年在四平设立了宪兵队本部,将通辽分队、西安分遣队编入四平宪兵队,将敦化分队又改为分遣队,在吉林丰满新设了派遣队。至1945年关东军投降时,新京宪兵队下属宪兵分支机构即变成4个分队,即新京北分队,新京南分队,吉林分队和公主岭分队。
  新京宪兵队特高课于1932年5月11日根据长宪庶第28号命令组建,设少佐级课长1名,课员17名,人选相当严格。其基本任务是负责思想对策,防谍对策和搜集情报,重点是对中国共产党,其次是对苏联和伪满洲国。为适时将情报提供给关东军首脑机关,经常与日本驻军、伪中央机关、日本警务机关、伪满警务机关和各种团体保持密切联系,并在驻新京各主要机关、团体和居民中发展了大批密侦、嘱托①(关东宪兵队发展使用的嘱托,是指在日本人和居住在东北的中外人士中,选择具有特殊技能和身份的人,临时聘用,从事宪兵某项工作的人员。)、联络员,设立活动据点,建立情报网络,进行侦察活动,逮捕和屠杀了大批共产党地下工作者和反满抗日爱国人士,是典型的法西斯特务机构。
  新京宪兵队北分队(也称北新京宪兵分队),原是1905年日俄战争后成立的关东宪兵队属下的长春宪兵分队,这个宪兵分队在1929年5月日军进驻长春前,一直具有驻长日本陆军代表的资格。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为适应日本侵略军对中国东北的全面军事占领和不断从日本国内及朝鲜增派宪兵的新形势,关东军在奉天和长春设立了宪兵队本部。长春宪兵队成立后,长春宪兵分队隶属于它管辖,并改称新京附属地宪兵分队。1937年12月,随着日本“撤销”在伪满洲国的治外法权,“转让”了满铁附属地的行政权,新京附属地宪兵分队也遂于翌年初改称新京宪兵队北分队,内设特高、警务、庶务系(班)和19部队(野战货物厂)宪兵分室及车站宪兵诸所等分支机构。其具体任务是:保卫关东军驻孟家屯的重点军工单位;搜捕中国共产党、国民党以及苏联的秘密工作者;搜集居民对大东亚战争的反应;搜集中国人工商业的营业情况;保护日军官舍的安全。
  新京宪兵队南分队,设于1937年,内设特高、警务、司法系(班),下属新京城内宪兵分遣队、77部队宪兵分室等分支机构。具体任务与新京宪兵队北分队基本相同。
  新京宪兵队本部及其所属分支机构无固定编制人数,其总的趋势是有增无减逐年增加。1934年编制员额总计214人,1940年增至237人,此后随着关东军侵略活动的不断扩大,其编制员额和组织机构又进一步扩充,到1945年时,仅下属新京北宪兵分队即发展到100余人。
  1945年6月,为挽救日军失败的命运,关东军曾下令从日军各部及特务机关抽调官兵,以宪兵为主,组织“新京特别警备队”,负隅顽抗。8月苏军进入长春,其主要成员大部被捕,新京宪兵队就此瓦解。
  (2)新京特设宪兵队
  1939年4月1日成立,代号为13986部队,通称86部队,隶属关东宪兵司令部,初任队长由关东宪兵司令部警务部第二课课长山村义雄兼任,下辖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宪兵分队。编制人数不固定,初设时为32人,至1945年增至260人。继山村义雄之后,先后又由久住健三郎、原石健一、松永光治等任队长。所属队员全部由准尉、士官充任,多是从警务部第三课和各宪兵队抽调来的电器技术人员。其任务一是装制电器探测器、无线电方向探测机,并负责演练电讯侦察、电器搜索的方法;二是教授各种鉴识方法,如照相、化验、密写信件解读、发射弹痕鉴识、指纹显微镜鉴识、以及防火器材的鉴识等;三是对宪兵进行科学技术搜查法的训练,提高宪兵的侦察破案能力;四是根据宪兵司令部的命令,在指纹管理局的配合下,协同各宪兵队破案。
  新京特设宪兵队队本部的机构配置是:队本部设队长1人,其下置副官(庶务)、经理、医务、守卫4个室,及照相、指纹、无线电探查、法医4个班和2个科技中队。1941年后,随着日本侵略战争的扩大,对该队的特殊技能的需求大增,因而其编制迅速扩充和加强,在队本部之下编成6个分队,探查方式和方法也进一步增多。据不完全统计,该队自成立后到瓦解,利用无线电探测器,仅在“新京”、奉天、哈尔滨、佳木斯、海拉尔等地,即先后破获苏联派遣电台4起,协助各地宪兵队逮捕了119名抗日爱国人士,内有23人经电讯后送往细菌部队作实验,其余的亦均被判刑。
  1945年日军战败前,该队全体组织动员起来,企图顽抗。至同年8月日本投降,它即在通化地区被苏军解除武装,从而遭到了彻底覆灭的下场。
  (六)细菌部队
  关东军细菌部队对外总称是关东军第六五六部队,是日本为准备对苏联、中国以及其它国家进行细菌战而建立的。隶属关东军司令部领导,亦直接听命于日本大本营和参谋部的指挥。其最高长官是关东军司令部兽医部部长高桥隆笃中将。
  1933年,日本陆军省和参谋本部,依据天皇的敕令,在中国东北肇东县满沟和五常县背荫河,建立了两个细菌实验所,将早已开始的日本陆军的细菌研究,在东北境内继续进行并扩大之。1936年春,为加速细菌武器的研制,日本天皇再下敕令,要关东军司令部在伪满洲地区建立两支专门从事研制细菌武器的部队。于是关东军即以原属的细菌实验所为基础,正式建立了对外假称是“关东军兽疫预防部”和“关东军防疫给水部”的两支细菌部队。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后,这两支细菌部队即分别密称为“第一〇〇部队”和“第七三一部队”,前者驻伪满新京,后者驻哈尔滨。
  1.第一〇〇部队
  关东军预行细菌战的秘密部队。1936年由肇东县迁至伪新京西南郊孟家屯(现第一汽车制造厂散热器分厂所在地),部队长为陆军兽医监若松次郎少将,下设司令部、总务部、第一部、第二部、第三部、第四部。各部之下置分部及其它分支机构,如总务部下设设计分部、研究分部等,并辖有“实验”农场和牧场。各部及其分支机构职责明确,分工细微。第一部研究关东军各部队所属军马及动物的血液,确定各种传染性病症;第二部负责细菌武器的研究、实验和制造。其所属第一分部研制炭疽菌,第二分部研制鼻疽菌,第三分部管理实验用动物,第四分部研制毒剂,第五分部研究和实验细菌毒害和毁灭植物的方法,第六分部专门准备进行细菌战的演练等事宜;第三部负责供应;第四部主管训练。
  第一〇〇部队直辖大连、拉古、克山和四平4个支队,还配有由关东军各部队和各兵团指挥的支队,分驻在克山、东安、鸡宁(鸡西)、东宁、四平、公主岭等地,在各部队长的指挥下,在战争中实际使用细菌武器。
  第一〇〇部队的人数配备不固定,时有变动,但平时基本保持有600至800余人,其中约三分之二的人员是细菌、有机化学、植物学、兽医学和医学等各种专家学者,其余的人员也是经过培训的专门技术人才。它不但是细菌武器的研制机构,也是从事细菌战人员的培训机构。
  第一〇〇部队从事的研究项目,虽然是毒杀牲畜、毁坏作物的细菌武器,但它在进行实验时却是人畜并用,把人同牲畜一样均称作“实验材料”,并在实验过后将其杀害,就近埋在牲畜棚外的大坑里。1937年至1945年,东北各地几次疫病流行,都和日本细菌部队的活动有关。据史料记载,农安、辽阳、本溪、新民、哈尔滨、岔路河、泰来、白城子、洮南、东丰、双城、抚顺等地都有被撒播细菌的迹象。这些地区疫病流行,致死人数不计其数。其中仅农安一地即死298人,而在哈尔滨地区造成的肠道伤寒病蔓延,就连日本人也有近10万身受其害。为取得实验用牲畜,日军竟以制造无人区的残酷手段大肆进行掠夺。据1941年的日伪报纸报导,日军以“剿匪”、“防匪”为名,在辽西省和热河省西部,以及长城以北的一带地区,推行“集家并屯”的政策,将这一带地区的1105万人撵出家园,烧毁房屋382万余间,在17.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制造了无人区,并以“剿匪的缴获”为名,将抢掠居民的74.87万多头牲畜,交给第一〇〇部队作实验。
  为在中苏边境上进行细菌战做好充分准备,关东军司令部曾多次下达命令,令第一〇〇部队进行假想的细菌战“远征演习”,据此第一〇〇部队几次组织“远征队”(别动队),在队长平樱全作率领下,先后到海拉尔、伪兴安北省三河区等地多次进行演习。
  2.第七三一部队
  关东军属下的两支细菌部队之一,部队长为石井四郎中将,队本部驻哈尔滨,直属8个部,即总务部、训练部、医疗部、器材部、第一部、第二部、第三部和第四部,各部之下设有分部。第一部又称研究部,主要从事制造细菌武器,培养鼠疫、霍乱、坏疽、炭疽热、伤寒、副伤寒及其它病菌。在实验过程中不仅用动物,而且用活人,它有一个能容纳3至4百人的内部监狱。第二部又称实验部,从事在野外靶场或战斗环境内检查研究部所研究的细菌武器的效能,辖有1个特别航空队,还设1个分部,专门培养和繁殖进行细菌战用的寄生虫和研制各种传播细菌的工具。第三部又称防疫给水部,是制造特种瓷质细菌弹壳的。第四部也称“生产”部,第一、第二部研制的成果由它具体生产。该部有庞大的仪器装置,下辖2个分部,每个分部都能独立生产细菌,是细菌制造厂。1940年12月,第七三一部队又增设海林、孙关、海拉尔和林口4个直属支队,还在关东军各部队设立了若干支队,准备进行实战。第七三一部队所属人员都是有关专家和学者以及经过培训的专门技术人才,其建制、规模、内部组织同第一〇〇部队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第一〇〇部队是专门研究消灭牲畜、毁坏作物的细菌、化学武器,而第七三一部队则是专门研制消灭人类的细菌、化学武器。所培养的细菌主要有鼠疫、霍乱、伤寒、副伤寒、坏疽、炭疽等。
  第七三一部队进行细菌研制时所使用的“实验材料”,按照关东军宪兵队1938年1月26日第五十八号文件的通知,是“特殊输送”的人员,主要是所谓“民族运动和共产运动思想犯”,“曾以间谍或破坏分子资格屡次潜入满洲境内和直至被捕时为止,始终进行此种活动者”等等。可见所谓“特殊输送”的“实验材料”,都是反满抗日武装人员、爱国进步人士,并且是经过施以酷刑而仍不屈服的抗日战士。在这里到底有多少人被残杀实是难以统计,但据该部队的总务部长、曾任第四部部长的川岛清中将供认,仅1940年到1945年,在他任职期间,至少就有3000人被残杀。
  为实验细菌武器的杀伤威力和最有效的使用方法,该部队自1939年起,在设于安达的实验场上,频繁地进行实验,研究空投和地面电力引爆细菌弹的办法。实验时将人个个身上包上棉花、棉被、外罩钢甲,只露出臀部,让细菌和弹片沾染。在安达试验场进行频繁实验的中间,1940年11月至1942年9月,部队长石井四郎曾三次率“远征队”在华中战场和浙赣前线,对中国军队和居民进行细菌战实验,布放了大量鼠疫、炭疽热、霍乱菌,造成大面积长时间的疫病蔓延流行,惨杀了成千上万的中国军民。如第一次布放细菌,受感染地区达晋冀鲁豫湘浙6个省的11个县市,夺去了大批中国人的生命。据当地报纸报导,仅浙江宁波一地,在34天的鼠疫蔓延中就死了1千多人,许多家庭老少三代全部丧生。第三次布放细菌,感染面达浙赣两省的12个县市,曾在方圆2百余华里的地域内,造成了荒无人烟,一片瓦砾的惨状。
  第七三一部队不仅在中国大地上犯下了惨绝人寰的滔天罪行,而且还蓄谋对苏联发动细菌战。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后,日本国大本营参谋总长发布命令,要第七三一部队加紧对细菌武器的研制,迅速达到用于实战的要求,以备“战局不利时使用极端手段,争取有利于日本的转机”。但是由于战局的急剧变化,苏联加入反日战争,日本关东军很快被歼灭,“遂使(日本)失去了使用细菌武器反对苏联、中国,以及其它国家的可能……”,并最终被送上远东军事法庭审判。
  (七)延吉特务机关
  延吉间岛特务机关又称日本陆军特务机关延吉支部,隶属于日本关东军情报部(亦称关东军研究部)。1937年12月1日,在延吉正式成立,原称关东军情报部延吉支部,1942年改称日本关东军情报部间岛特务机关。其主要任务是:发展和向苏联、抗联内部派遣间谍、特务,搜集和窃取军政情报。1945年8月1日,延吉(间岛)特务机关奉命编入关东军特别警备队,分赴各地隐蔽潜伏。关东军情报部延吉(间岛)支部的编制序列是:设特务机关长1人,下置庶务班、情报班、工作班、通讯班和拘留所,辖珲春、春化、图们特务分派机关。珲春特务分派机关,下属兰家趟子挺身队,柳树河子挺身队,二道沟挺身队。春化特务分派机关后合并于珲春特务分派机关。图们特务分派机关,下属决战皇民团,二岔沟工作班,天桥岭(春阳)工作班,密江(凉水)工作班,全苍工作班,蛤蚂塘工作班,罗子沟工作班,杨警挺身队,金海山挺身队和谍报训练据点。此外还有龙井班、延吉班、图们班、珲春班、珲春东兴镇班、和龙班和汪清班等“支部”直属机构。
  (八)日本在乡军人总会
  日本关东军设在东北的兵员储备机构,1931年前设,总部初驻周水子,下属4个在乡区,每区辖3个小区,小区辖小队。小区部所在地即为各在乡小队集合地点。军械由陆军仓库拨给,各级职员均从在乡军人中遴选,由关东军司令部委任。
  日本在乡军人总会设部长1人(关东军司令官兼)、副部长2人(大、中佐)、参事2人(大、中佐)、副官5人(大尉)。内设户口课、军务课、经理课、征调课和医务课,各课设课长1人,课员2至4人。所属在乡军人区、队组织序列是:第一在乡区辖第一、第二、第三区部。第一区部(义县)下属第一至第四在乡小队;第二区部(四台子)下属第五至第七在乡小队;第三区部(连山关)下属第八和第九在乡小队。第二在乡区辖第四、第五、第六区部。第四区部(普兰店)下属第十至第十三在乡小队;第五区部(松树)下属第十四和第十五在乡小队;第六区部(盖平)下属第十六至第十八在乡小队。第三在乡区辖第七、第八、第九区部。第七区部(海城)下属第十九至第二十一在乡小队;第八区部(烟台)下属第二十二和第二十三在乡小队;第九区部(苏家屯)下属第二十四和第二十五在乡小队。第四在乡区辖第十、第十一、第十二区部。第十区部(得胜台)下属第二十六至第二十八在乡小队;第十一区部(四平)下属第二十九至第三十一在乡小队;第十二区部(范家屯)下属第三十二至第三十五在乡小队。
  此外,还有设于各地的准军事组织:日本义勇队,其成员遍布文化、工业、农业、商业、交通、社团等各个领域,年龄在16至50岁者均参加义勇队,一旦有事,即召集起来,由附近日军或军用仓库发给武器参加作战。它同日本在乡军人总会一样,均是日本帝国主义为保障侵华战争和进攻苏联的兵源而设立的。据1931年统计,日本义勇队在南满商业事务所、日本国民后援会总部之下,共设金州、营口、辽阳、奉天、铁岭、昌图、抚顺、本溪湖、草河口、凤城、安东、义县、四平、公主岭等14个地区队,地区义勇队编2至6队不等,共54队。
  三、远东苏联红军
  远东苏联红军通称远东苏军,是1945年5月苏联击败德国法西斯后,由从欧洲向远东完成战略机动的部队,同原驻远东的苏军部队会合组成的对关东军作战的苏军部队。1945年4月,苏军把驻兴凯湖地区的部队编成滨海集群,8月2日改称远东第一方面军,并从苏联西部地区调来了方面军司令部。原远东方面军改称远东第二方面军,后贝加尔方面军保留不变。为统一指挥这些部队,在伯力设远东苏军总部,任命苏联元帅华西列夫斯基为远东苏军总司令,谢金上将为军事委员,伊万诺夫上将为参谋长。还派了海军元帅库兹涅佐夫、空军主帅诺维科夫、通信兵副主任彼苏尔采夫上将、炮兵主帅奇斯佳科夫负责各军兵种间协同。并建立以总后勤部副部长维诺格拉多夫上将为首的后方作战组织系统,负责远东苏军后勤供应及领导后方工作。
  远东苏军总部下辖远东第一、第二和后贝加尔方面军及海军太平洋舰队、红旗黑龙江区舰队,共3个方面军部、11个合成集团军、1个坦克集团军、3个机械化军、3个空军集团军、3个防空集团军和1个战役集群,共80个师、46个旅,总兵力157.7万人(不含海军舰队)。
  远东第一方面军,司令麦列茨科夫元帅,军事委员什蒂科夫上将,参谋长克鲁季科夫中将,辖红旗第一集团军、第五、第二十五、第三十五集团军、楚古耶夫卡战役集群、空军第九集团军、滨海防空集团军及方面军直属部队。
  远东第二方面军,司令普尔卡耶夫大将,军事委员列昂诺夫中将,参谋长谢伏钦科中将,辖红旗第二集团军、第十五、第十六集团军、空军第十集团军、黑龙江沿岸防空集团军和方面军直属部队。
  后贝加尔方面军,司令马林诺夫斯基元帅(后继任远东苏军总司令),军事委员捷夫钦科夫中将,参谋长扎哈罗夫大将,辖第十七、第三十六、第三十九、第五十三集团军、第六近卫坦克集团军、骑兵机械化集群、空军第十二集团军,后贝加尔防空集团军及方面军直属部队。
  太平洋舰队,司令尤马舍夫上将,辖战舰427艘及飞机1500架。
  红旗黑龙江区舰队,司令安东诺夫少将,辖战舰83艘。
  1945年8月9日至31日,远东苏军集中3个方面军的兵力,以中国东北地区之西部为主要突击方向,从东、西、北3个方向向东北腹地实施向心突击,迅速围歼关东军主力于长春和沈阳地区,迫使日本无条件投降,解放并进驻长春。对长春实行军事管制的是远东苏军后贝加尔方面军。从8月20日至23日陆续进驻长春的远东苏军统率机关和部队主要有远东苏军总部(8月22日进),驻原关东军司令部;后贝加尔方面军司令部(8月20日进),司令部驻原伪满军人会馆(现吉林省公安厅大楼);坦克第六集团军第七机械化军(8月20日进);第三十六集团军司令部及1个师(8月23日进)。各集团军进驻长春后,部队集结于长春和四平地区,第七机械化军后转隶于驻旅顺的第三十九集团军。
  在苏军大部队到达长春前,8月19日,苏军后贝加尔方面军陆军少将加尔洛夫,即率先遣队2百余人进入长春。8月20日,成立“远东苏联红军长春卫戍司令部”,加尔洛夫任司令,黄少羊(东北抗联教导旅旅长、中共东北委员会书记周保中化名)任副司令,司令部设于原伪满协和会中央本部大楼(现军人俱乐部),立即对长春实行军事管制。同时,用苏、中、日三种文字发布关于日本投降后,由苏军负责维持长春市治安的公告。
  1946年4月14日,驻长苏军全部撤离长春。
  (附录部分所列各外军,均系根据历史资料整理而成。——编者)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军事志

《长春市志 军事志》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书分为八篇,介绍了长春市驻军体制、兵役制度、历史上的主要战事、军事训练、政治工作、后方勤务、民众武装、人民防空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