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主要形式和方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军事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3371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主要形式和方法
分类号: E256
页数: 6
页码: 686-691
摘要: 本节记述了长春市志的军事志的人民防空的宣传教育的主要形式和方法,为有效地动员群众积极参加人防建设,自50年代以来,市人防部门在宣传教育工作中,采取和运用了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和方法,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工作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长春市 宣传教育 方法

内容

为有效地动员群众积极参加人防建设,自50年代以来,市人防部门在宣传教育工作中,采取和运用了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和方法,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工作。
  一、坚持在各级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实行有关部门协作
  人防宣传教育工作,是一项群众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仅靠专职部门的力量是不可能搞好的。因此,新中国成立以来,这项工作一直是坚持在各级党委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调动各有关部门的积极性,通过相互配合密切协作共同完成的。几十年的实践证明,运用这种形式进行工作,使人防教育既做到了统一部署、统一组织、统一督促检查,又做到了宜分则分、宜合则合、分合结合,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工作。1965年市委决定,运用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方法,在全市范围内再次进行人防知识的普及教育,提高干部和群众防空和“三防”的知识水平。为把这次大范围的人防知识普及和提高工作搞好,根据市委决定,点上的宣传教育工作,由市委宣传部组织落实,主要是抓好教育试点,及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和培训宣传教育骨干。面上的教育则由人防部门会同军分区、宣传、文化、工会、共青团、妇联等部门组织实施。由于调动了各有关部门的力量齐抓共管,成功地组织了20余万干部、职工和学生接受教育。不但这样大范围的人防教育是如此进行的,即使是一些局部的或个别单位的人防教育,凡涉及面广一些的,也同样是依靠有关部门的协作完成的,因而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培训教育骨干,建立宣讲队伍
  为提高教育质量,市人防部门在开展教育工作中,始终把培训教育骨干,建立宣讲队伍,充分发挥骨干的作用,作为保证教育效果的关键环节来抓。50年代中后期,根据中央和吉林省防空委员会、科普协会的通知要求,长春市组织了群众防空科学技术知识普及教育。为把教育搞好,市人防部门通过市科普协会聘请了部分讲师任教,并用师傅带徒弟和办小型集训班的办法,培养了一批防空知识宣讲员。1962年至1965年,人防宣传教育主要是在群众和民兵组织中进行。此间,在各级民兵组织中,从部队复员退伍的专业技术兵日益增多,市人防部门在军分区的支持下,从中挑选了一批“三防”教育辅导员。在开展群众性的“三防”普及教育中,这些人既是民兵“三防”训练的骨干,又充当了群众“三防”教育宣讲员。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市人防办又分批选拔部分军政素质较好的人,送吉林省人防办举办的各期“人防干部培训班”和“三防知识师资培训班”接受训练。与此同时,还结合教育试点等自行组织了人防教育骨干培训班,陆续为工厂、学校、街道培养了更多数量的宣教骨干,建立了宣教队伍。1981年,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工具分厂进行教育试点正式开始前,首先用了1周的时间对部分有一定人防知识基础的职工进行了集训,经考试合格发给了毕业证书,让他们充当职工人防知识教育的宣讲员,全厂36个车间、科室,平均都有了1至2名小教员。1982年,在二道河子区八里堡街道办事处进行“三防”教育试点时,又连续举办了“三防教育骨干培训班”和“三防知识宣讲员集训班”,共培训教育骨干54名,建立了一支7人的宣讲员队伍,并通过宣讲员为17个居民委各培养8至10名“三防”知识教育辅导员。在各中等学校,则从物理、化学、生物、体育教师中,选定了部分人员经过必要的专业技术培训,组成“三防”教研组,兼任“三防”课的教员。到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一支颇具规模的兼职和聘任相结合的群众人防宣教队伍即基本形成。
  三、组织教育试点,推广典型经验
  为取得经验,指导面上宣教工作的进行,多年来,市人防部门一直坚持抓点带面,以点促面的工作方法,这种工作方法在80年代体现得尤为明显。1981年至1983年,市人防办为把面上的教育搞得更好,在有关部门的配合下,进行了配套教育试点,先后抓了1厂1校1街道的人防教育试点,总结推广了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工具分厂《运用多种形式开展职工“三防”教育》、长春市第十七中学《提高认识,统筹安排,坚持搞好学生的“三防”知识教育》、二道河子区八里堡街道办事处《我们是怎样在居民中开展“三防”教育的》3个试点经验。1984年6月,国家人防部门在长春召开全国人防防化现场会,印发了这几个单位的经验。此后在先进单位的影响和带动下,全市人防教育即逐步呈现出全面普及、重点提高的局面。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工具分厂“三防”教育的经验内容很丰富,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1.用滚雪球的方法培养教育骨干,不断扩大宣传队伍。2.把“三防”教育纳入职工教育计划,统一组织实施。3.结合开展安全月活动,安排“三防”教育周。4.结合开展军体运动会,进行“三防”知识竞赛。5.结合落实人防战备方案,组织人防综合演练和技能考核。6.把“三防”教育纳入企业管理计划,作为厂武装部的职责,使“三防”教育制度化。
  第十七中学“三防”教育的基本作法是:1.把“三防”教育纳入学校教学计划,组成“三防”教育领导小组,统一计划,组织实施。2.选定部分物理、化学、生物和体育教员组成“三防”教研组,担任“三防”课的教学工作。3.规定教学课时,安排授课时间,以省教育厅和省人防办编印的《三防常识课本》为基本教材,同物理、化学、生物课统筹安排,有机结合,从初中阶段抓起,搞好课堂教学。4.组织年度考核,表彰先进。
  八里堡街道办事处“三防”教育的主要经验是:1.从街道居民整体文化素质不高的实际情况出发,首先抓好骨干队伍培训,建立一支宣讲员队伍,进行集中宣讲,形象教育。2.以普及常识教育为主,着重使街道干部、职工、居民掌握个人防护知识和防护动作要领,简易防护器材的制作和使用方法。3.运用口语化的语言,编写印发通俗易懂的《三防知识问答手册》,发到各居民委作“三防”教育的辅导材料使用。
  这3个单位“三防”教育的做法各有特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搞好面上的“三防”教育,起到了推动作用。
  四、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进行生动活泼的教育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把知识性同趣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是人防教育的重要手段。它对提高教育质量,保证教育效果起了很好的作用。
  (一)发挥学校作用,组织课堂教学
  对大中学校学生进行人防教育,主要是依靠学校的力量进行的。在各中等学校组织学生进行人防教育的作法,基本同第十七中学试点作法一致。在大专院校进行人防教育,由院校的军训机构组织实施,按年度军训计划,结合其它军事科目教练一道进行。教育是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通常是在军分区和预备役部队的指导下,按对预备役专业技术人员的要求组织实施的。1980年9月,市、县(区)人防办和教育部门共同负责,组成市、县(区)、学校三级“三防”教育领导组织,开始在城镇初级中学组织“三防”教育试点,到1982年,长春地区的城镇中学全部开设了“三防”课,截止1988年,全市已有23.8万名学生接受了“三防”教育。
  (二)运用报纸、刊物、广播等宣传工具举办人防知识讲座
  利用各种宣传工具举办人防知识讲座,系统宣传人防知识,是普及人防教育的有效形式,这一宣教形式,早在50年代初期就被广泛运用。据《长春公安简史》记载,在抗美援朝期间,仅利用电台举办防空讲座即有12期,印发防空刊物9300余册。全市约有90%的干部、职工、居民被组织起来收听和阅读,基本实现了全民防空总动员的要求。
  (三)运用影视、录像、文艺演出等文艺形式,寓教于乐
  运用各种文艺形式进行人防知识宣传教育,也是一种被广泛运用和行之有效的手段。50年代中后期,在普及人防知识教育中,为使教育形象、直观、富有成效,市人防部门多次组织放映了纪录影片《广岛事件》和《陆海空军抗登陆演习》。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在开展全民人防教育活动中,又先后放映了《走访地下城》、《唐山地震后人防工事考察》、《巴蜀洞天》、《地下行》、《众志成城》、《首都地下城》、《放射性病》、《孔口防护》、《居安思危》、《平战结合好》等影片。同时,还录制放映了《工程防化设施展览》、《三防训练》、《原子武器防护》、《对化学武器的防护》、《战胜毒剂》、《包头市防化民兵》、《特殊战争》、《苏军前线航空兵》等电视录像片。到80年代中后期,普及人防知识教育的影视片,平均每年放映达300左右场次。1986年2月,市人防办、电视台、红十字会在洞天宾馆联合举办了长春市中学生“三防”常识智力竞赛,长春电视台将竞赛实况录制成电视片,并向全市观众播放。1982年,市人防办和市群众艺术馆共同组织了人防文艺节目创作,并深入街道、工厂、农村、铁路巡回演出。通过运用各种文艺形式进行形象直观的宣传教育,把教育寓于娱乐之中,以艺术的感染力增强了教育的效果。
  (四)把握适当时机,组织人防参观和展览
  组织人防建设成就参观和人防教育展览,是提高广大干部和群众人防观念的重要手段。它对于消除干部、群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在人防建设上的某些错误观念,取得他们对人防工作的支持,起到了很好的作用。1978年和1982年,根据省、市领导同志关于应组织机关干部看看人防工事的指示,长春警备区(军分区)和市人防办共同协作,先后两次组织省、市党、政、军机关,公、检、法各部门,群团组织,厂矿企事业单位和大中院校科处以上干部1.3万余人,参观了长春市各重点平战结合人防工事。通过实地参观考察,使他们看到了平战结合人防工事的优越性,增强了安全感,消除了抵触情绪,普遍反映投入的人力物力值得,并提出多搞一些规模大、质量高的人防工事,争取在长春建一条地下铁路的建议。
  为增强人们的战备观念,动员群众积极参加人防建设,在历次紧急战备期间,市人防部门都组织了不同规模的人防展览。1962年和1963年,市人防办在驻军和有关单位的协作下,先后在国营吉林柴油机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举办了人防展览。1963年7月,沈阳军区在长春召开战时人员疏散和消除空袭后果现场会。为配合会议的召开,市人防办又将展览版面加以修改和充实,移至儿童公园展出。展览分5个展室和1个幻灯放映室,展出内容分4个部分:1.美帝国主义扩军备战概况。2.现代航空兵器和其它杀伤武器。3.人民防空的各项措施。4.人民防空的组织和任务。展览展出后到1965年,先后接待了省市机关、工厂企业、大中学校共600多个单位的干部、民兵17万余人参观。1969至1972年,在全面加强战备期间,市革委会和长春警备区在工人文化宫联合举办了《打倒新沙皇》的大型展览,一些大工厂相应地举办了小型展览,市人防部门举办了流动展览。这些不同形式的展览,在充分揭露苏联社会帝国主义奉行侵略扩张政策的同时,都突出地宣传了毛主席的人民战争思想,强调了全民总动员,切实落实以“三打”、“三防”为主要内容的各项战备措施。这个期间,市人防部门组织的人防知识流动展览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到1972年底,全市人防普及教育人数达到60余万人,约占市区人口总数的60%。1979年5月,省人防办“三防”展览现场会召开后,根据会议提出的要求,市各级人防部门又在城镇主要街道旁办起了人防知识宣传画廊11处,到1988年,总计刊出版面230期,比较系统全面地向全市人民宣传了人防工作的方针政策,人防常识,平战结合成就及国外民防建设的情况。
  (五)适应青少年特点,组织“三防”夏令营
  青少年学生活泼好动,在着重抓好课堂教育的同时,适当地组织一些室外军事野营性质的活动,对于鼓励学生学好“三防”知识具有积极的作用。1986年8月和1988年7月,市人防办会同市教育局、红十字会,分别在市郊大顶山的军分区军事训练基地和双阳县城,组织了“长春市中学生红十字青少年‘三防’夏令营”和“长春市直、区、县‘三防’教育优秀教师和学生夏令营”活动。省实验中学、师大附中、市实验中学、市第二实验中学、第十七中学、第三十中学、第十四中学、第三十九中学、第一〇一中学、第八十四中学、第九十五中学等11所“三防”教育先进学校的优秀师生及工作人员共330人参加了活动,《长春日报》、《吉林卫生报》报社的记者和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也参加了活动,并进行了报导。“三防”夏令营的主要活动内容是:1.“三防”智力竞赛和救护表演。2.参观双阳县第三十七中学“三防”教育成果展览和“三防”知识竞赛表演。3.野外联欢和步兵武器实弹射击。这两次夏令营活动,由于目的明确,内容丰富,组织的生动活泼,寓教于乐,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知识性、趣味性,引起了师生们的极大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此外,在人防教育中,还采取了一些其它行之有效的方式和方法,如组织人防战备报告会、落实人防战备措施经验交流会、编写和印发《人防简报》、“三防”知识挂图、宣传教育资料等等,也都起到了积极的教育作用。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军事志

《长春市志 军事志》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书分为八篇,介绍了长春市驻军体制、兵役制度、历史上的主要战事、军事训练、政治工作、后方勤务、民众武装、人民防空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