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防空演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军事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3368
颗粒名称: 第六节 防空演习
分类号: E256
页数: 11
页码: 677-683
摘要: 本节记述了长春市志的军事志的人民防空的组织指挥的防空演习,举办防空演习,是平时开展防空指挥工作的重要内容和训练形式,它对于全面提高城市防空指挥的快速反应能力和防空专业队伍的技术素质,具有重要作用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长春市 防空 演习

内容

举办防空演习,是平时开展防空指挥工作的重要内容和训练形式,它对于全面提高城市防空指挥的快速反应能力和防空专业队伍的技术素质,具有重要作用。1950年以来,长春市根据战备形势和防空的需要,曾多次举办不同规模、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防空演习。
  一、综合演习
  为促进各级防空工作人员和广大群众的防空训练,使其熟悉空袭条件下的指挥程序、内容及各种动作要领,并借以检查防空训练程度及现有防空器材装备的应用情况,1950年11月,长春市防空委员会及防空科组成防空演习指挥部,组织实施了建国后第一次全市性的防空演习。这次演习根据全市防空演习指导计划,在市演习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由各区、机关团体、单位人防委分会及街道基层防空组织分别组织落实。这次演习分两个阶段进行,演习的内容有预备警报、紧急警报、解除警报信号的发放、人员疏散待避、交通管制、警戒布置、通信联络、消防、救灾及灯火管制等。
  1951年5月9日下午3时30分到5时,长春市防空指挥部又组织了全市性的防空演习。据演习通报记载,在防空演习时群众动作迅速,在3分钟内即进入待避地点。纠察队员坚守岗位,完成了指挥行人疏散和附近的交通管制工作;救护、救火队按假设情况进行演习,10分钟即扑灭了燃起的大火。10日夜间,组织了一次夜间防空演习,内容是灯火管制及夜间待避。
  1965年9月,长春市人防办公室、长春军分区、市委宣传部在长春机车厂进行人防战备教育试点时,组织全厂职工进行了一次防空演习。演习内容有战前的组织动员和准备、防空袭警报发放、人员隐蔽、对空射击、消防灭火、抢险抢修、战场救护、恢复生产等。这次演习由厂党委书记杨克玉任总指挥、厂长景绍增任副总指挥。
  1965年10月,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组织职工实施防空演习,内容有发放警报、人员隐蔽、人防专业队的集结与隐蔽、消除空袭后果等,演习由副厂长王少春任指挥。市委第一书记宋洁涵、长春军分区副司令员刘悌等领导亲临现场观看。
  1969年11月15日,遵照毛泽东主席“要准备打仗”,“防止敌人突然袭击”的教导,为进一步贯彻中共中央“八•二八”命令,提高各级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对城市防空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战备观念,加强反空袭斗争的训练,检验战备防空工作的落实情况,于15时30分至16时30分,组织春城百万群众进行了一次有准备的全市人民防空演习。
  这次演习在市革委会备战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由刘金才担任总指挥,宗庚哲、杨克明、李泽林、崔相信担任副总指挥。各区、各单位组织了相应的指挥机构,并且根据市的演习方案制定了本单位的演习实施计划,按照市的统一部署,负责实施本区、本单位的演习工作。演习内容包括空袭警报信号的发放和传递;各级战备防空指挥机构进入指挥所,组织实施指挥;治安纠察队进入执勤岗位,维持社会治安;民兵对空射击队占领对空射击位置,派出对空观察哨;各种防空专业队伍集结待命;人员就地疏散隐蔽。
  按照防空袭演习实施方案的要求,凡在长春市内的人员全部参加演习,在发出空袭警报后,除保障通信、铁路运输的人员,正在进行抢救、急诊、手术的医务人员,工厂的动力、冶炼、化学合成和正在进行试验又不能中断的科研项目及其它必须坚持生产的单位和人员外,都要停止工作参加演习;学校,商业服务部门,公共娱乐场所,一律停课、闭店、停演,并组织群众就地疏散隐蔽;市内车辆(除防空指挥部特许车辆外)、行人,一律停止通行,就地隐蔽;公共汽车、电车上的乘客立即下车,由乘务员配合治安纠察队组织就地疏散隐蔽。演习开始后,各级指挥员以临战的姿态立即实施指挥。空袭预报发出后,首先派出对空观察哨观察空情。市、区和基层单位的1.5万多名治安纠察队员,在10分钟内全部进入执勤岗位。发出空袭警报后,全市戒严,有80多万人在10分钟左右都进入地下掩体,其余人员和各种车辆也都立刻就地疏散隐蔽。对空射击、通信、消防、救护、抢修、交通、运输等市、区两级群众性防空专业队伍共6万余人进行了演习,各基层单位的各种防空专业队伍也都进行了演练,在近似实战的情况下经受了锻炼和考验。
  这次演习,对全市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是一次战备大动员、大教育、大练兵。对全市各项战备工作是一次大检查、大促进、大落实。在演习推动下,全市在短短两天内就建立起58个防空分指挥部和333个指挥组,基本上形成了一个适应实战需要的防空指挥系统,促进了各级防空队伍的组织落实。
  1969年12月19日19时15分至20时15分,长春市又组织了一次全市综合性的夜间防空演习。演习开始后,在15分钟内5个区指挥部、58个分指挥部、333个指挥组均按时进入岗位,并全部沟通通信联络,保障了指挥畅通。以遮蔽、伪装、代替、关闭等方法为基本管制手段,在3分钟内全市实现了灯火管制,基本做到了不漏光线。灯火管制后,一些要害部门继续坚持生产和工作,长春铁路各站段在无照明的情况下,实现了“四照常”(照常生产、照常发车、照常接车、照常调车)。全市约有70万人在10分钟内进入了防空掩体,行人、车辆也都就地疏散隐蔽。防空专业队伍共有10万人集结待命,约2万名纠察队员进入岗位维持治安,约3万名专业队员在无灯光下出动进行演练。演习中,长春警备区调动部分部队,出动摩托车巡逻,对重点地区的治安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
  二、地下防护试验
  1964年7月20日,市人防办公室在科技大学主楼防空地下室内进行了由微量通风转密闭隔绝使用试验。有281人参加试验,平均每人占有室内面积0.485平方米,占有室内空间1.2立方米。
  试验目的主要是了解在微量通风情况下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氧气的变化与其趋于稳定的时间;在密闭隔绝状态下人员停留的最长时间;在上述过程中人员的自我感觉和生理指标的变化等情形。
  通过试验看出,氧含量的下降与二氧化碳的升高成互补关系,一般防空地下室可以用二氧化碳的含量为指标控制掩蔽时间。
  试验结果表明,使用一般防空地下室时,在每人占有1.2立方米空间的情况下,以每人每小时1.5立方米的风量进行微量通风是可行的;在微量通风情况下,二氧化碳含量以不超过3%为宜;用手摇风机进行微量通风是可行的;防空地下室使用干式厕所也是可行的。
  1971年7月13日,为了检验地下主干道适应实战的能力,保障疏散人口、运动部队、屯兵作战的需要,市革委会组织1076名全副武装的红卫兵和工作人员在儿童公园南侧的“三防”试验段主干道进行了防护演习试验,检验在一般空袭情况下,人员进入地道后,利用出入口和通风孔进行自然通风的效果;检验在敌人使用原子、化学武器时,将工事的出入口、通风孔全部密闭,利用地道内储存的空气及使用机械滤毒通风设备供给新鲜空气的效果;检查工事内部各种设备、设施的运行情况和效果;检验工事构造是否适应人员运动、隐蔽和休息的需要。
  通过9个小时的演习,证明在敌人使用原子和化学武器的情况下,地道内的空气可保证人员生活一定时间,只要进行滤毒通风,就可保证人员在地道内坚持长时间生活。
  这次演习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为今后的人防工程建设提供了新的经验。
  1972年12月27日,为了进一步检验“三防”试验段各项设施的实用效果,再一次进行了通风密闭试验,南关、朝阳两区各选派500名武装红卫兵,分别编成营、连、排、班,按实战要求,全副武装参加试验。
  在试验过程中,先后测定了自然通风孔的进、排风量;4台大风机单开和双开的送风量;3台手摇电动两用风机的送风量。与此同时,在5个地段测定了地道内不同阶段的气湿、气温、气压、风速、二氧化碳含量和生理指标等,并对参加试验人员的自觉症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观察。
  试验证明,在高2.3米的1364平方米地道中布置1000名武装人员,并作适当活动,密闭两小时左右再开始通风,人员不会出现明显不适之症。如能适当增设一些通风管道,补修一下漏风管段,现有通风机械设备能力可以满足这段地道密闭通风的需要。
  1975年10月11日至11月7日,长春市人防办公室参照总参谋部防化学兵部和工程兵部发布的有关资料,在中国科学院吉林应用化学研究所进行了5次包括自然通风、隔绝防护及延长隔绝防护时间的科学试验,初步取得了在没有机械滤毒通风设备的情况下,人员在工事内进行较长时间生活的经验,为绝大多数工事防护在常规、原子和化学武器袭击情况下的通风、供氧和吸收二氧化碳提供了简便方法。
  三、专业队技术演练
  为了使防空干部、专业队员和市民了解燃烧弹的性能,学会扑灭燃烧弹的方法,1950年12月16日,长春市防空委员会在南岭体育场举行了燃烧弹爆炸及灭火技术试验现场会。长春市各机关、工厂、企业、学校、部队、街道防空指挥处的正、副指挥,各防空专业队的正、副队长,救火队员及反燃烧弹队员参加了试验现场会。
  1965年8月,长春市人防办公室在南岭体育场举行在核化条件下实施医疗救护和防化专业队演习,长春市卫生系统和各大厂矿单位的职工近万人观看。演习的主要内容有原子弹模拟爆炸,开设野战医院,化学辐射侦察及洗消、战场救护、转移伤员等。
  1980年10月15日,长春市人防办公室在地质宫广场举行市直属防空专业队综合演练。这次演练是专为吉林省人民防空组织指挥工作会议组织的。副市长孙力任演练总指挥,市人防办副主任颜春圃任副总指挥。吉林省委第一书记王恩茂、省政协主席李砥平、副省长杨战韬、省军区副司令员王乃征、市委第一书记任青远、副书记李承锟、翟象坤及北京、辽宁、黑龙江等地的客人约300人观看了演练。参加这次演习的有市直属7个防空专业队的500余人,动用各种车辆69台。演习分为两个部分,历时两小时。第一部分是专业技术训练汇报,演练的项目及内容:通信队的10门交换机的架设、15瓦电台的开设与撤收、硅2瓦无线网路通信等;治安纠察队的擒拿格斗;医疗救护队的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四大技术;防化队的侦检、侦毒仪和辐射仪的操作;消防队的消防基本功。第二部分是综合演练,为了使演练形象逼真,在综合演练开始时,按照“敌机”对我实施原子轰炸的想定进行了情况显示,形成了硝烟弥漫、烈火熊熊的战场气氛,各专业队按照命令进行了消除空袭后果的综合演练。防化队演练了辐射侦察,标示沾染边界和对人员、车辆、道路的洗消;治安纠察队演练了保卫重要目标、维护救灾现场秩序的动作;医疗救护队演练了开设临时救护所及抢救各类伤员的救护动作;抢修队演练了用挖沟机破土,吊车取出报废水管和重新接通水管的动作;通信队演练了接通高架电缆的动作;消防队演练了分别用水、干粉、泡沫等灭火材料扑灭干柴火灾、柴油火灾、汽油火灾及高层楼房火灾的动作。
  1981年10月20日,在市体育馆举行了医疗救护和防化两队会操演练。会操由市卫生局长兼救护大队长李临第主持。市医疗救护和人防部门的3000余人参加了会操观摩。医疗救护队有300人参加演练,主要演练了包扎、止血、固定、搬运四大技术及血型鉴定;防化队有40人参加,演练了防化服着装、侦毒器使用、辐射侦察、细菌武器侦检4个项目。
  1984年9月21日,长春市人防办公室在胜利公园体育场举办全市人防专业队技术考核竞赛会操。参加会操的各级专业队共1500人。这次会操由市人防办公室副主任马云龙主持。市长陈振康,市委副书记崔雨相,副市长徐青、孙力,省军区副司令员王瑞才,省人防办公室主任杨景安等领导亲临会操现场。这次会操分为竞赛项目和表演项目两个部分。参加竞赛项目的有市直属大队(包括通信队、防化队、医疗救护队)、五个区、五个县和第一汽车制造厂、机车厂、客车厂、柴油机厂、长纺、长铁分局、拖拉机厂、省建一公司等19个单位派出的通信、防化、医疗救护专业队员。通信队的竞赛项目有100米线头接续,500米放线、收线,20米攀登固定,无线快速守听、机上数码抄收和字码抄收;防化队的竞赛项目有穿防毒衣、100米白天应用侦毒、150米辐射侦察;医疗救护队的竞赛项目有60米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在表演项目中,市消防专业队表演了攀水溜子上楼,攀避雷线上楼,徒手二人接力上楼,挂钩上楼,撑杆上楼,400米接力和100米障碍等7个项目的专业技术;由长春市公安干警和武装警察组成的治安纠察队表演了武术操及擒拿格斗等项目。
  四、防空指挥演习
  1982年8月,宽城区人防部门在洞天宾馆组织了落实防空袭预案指挥程序研究性演习,这次区一级人防指挥部携带通信工具的演习是在吉林省重点防空城镇落实防空袭预案的现场会上进行的。为了适应实战要求,演习中的重要角色均由预案中确定的战时指挥员担当。为了使演习比较完整地体现防空指挥程序,采取了现场演习、解说和录像、闭路电视显示相结合的方法。其目的是为了检查、落实、补充、完善防空袭预案,进一步提高各级防空指挥干部的指挥能力和业务水平,结合实际锻炼防空专业队伍。
  这次演习的想定为敌方先后两次出动40架轰炸机,对市区实行了常规武器的轰炸,投掷化学炸弹袭击,后又进行了多次袭击,但未达到预期目的。一个月后,为配合地面部队进攻,敌又实施战术核袭击。
  演习的主要程序分为临战准备、空袭预报、空袭警报和解除空袭警报4个阶段。
  临战准备阶段的主要工作包括:进行战争动员,转入战时体制,开设各级指挥所;建立、健全战时指挥系统,保证有线和无线通信网路畅通;进行防空知识和三防常识教育;组织实施早期疏散和临战疏散;扩编防空专业队伍,进行战前训练;清理、完善现有工事,构筑简易工事;公布战时各种管制条例;加强对重点目标的伪装和防护;做好战备物资、生活必需品的生产和储备。
  空袭预报阶段的主要工作包括:接收、传递空袭预报信号;各级防空指挥人员进入指挥位置;防空专业队伍进入集结地域,做好战斗准备;加强对空观察、密切注视敌情;实施战时各种管制条例;打开防空工事出入口,做好人员隐蔽的准备。
  空袭警报阶段的主要工作包括:接收、传递空袭警报信号;组织群众进行就地就近隐蔽;不间断地收集敌情和灾情,了解和掌握敌空袭破坏和伤亡情况,并及时向上级报告。
  解除空袭警报阶段的主要工作包括:接收和传递解除空袭警报信号;根据所辖地区的灾情,适时指挥防空专业队伍消除空袭后果,恢复生产和生活秩序;利用空袭间隙,实施紧急疏散;搞好社会救济,做好善后处理工作;调整和补充防空专业队伍的人员和装备器材;搞好战评,准备再战;向上级报告消除空袭后果情况。
  1984年6月20日,长春市人防指挥部在省军区“八一”礼堂为全国人防防化现场会表演了人防指挥部防核化袭击室内研究性演习。演习班子由孙力副市长及市人防办公室、市公安局等各有关业务部门的在职干部组成。这次演习是在沈阳军区司令部防化部的指导下进行的。演习中,首次把微型电脑应用于人防组织指挥,使用了核、化袭击后果估算簿膜等指挥工具,大大提高了指挥效率,为人防指挥现代化作了初步尝试。实践证明,加强在核、化条件下的研究性演习,可以锻炼人防指挥干部在核、化武器条件下的组织指挥能力,促进人防指挥机构和自动化指挥手段的建设。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军事志

《长春市志 军事志》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书分为八篇,介绍了长春市驻军体制、兵役制度、历史上的主要战事、军事训练、政治工作、后方勤务、民众武装、人民防空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