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发展过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军事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335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发展过程
分类号: E256
页数: 2
页码: 639-640
摘要: 本节记述了长春市志的军事志的人民防空的防护工程的发展过程,长春市防护工程建设,先后经历了初期建设、快速发展、调整提高三个阶段。由于各个阶段战备形势、经济条件、战术技术要求以及有关方针政策的差异,其工程建设的特点也各不相同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长春市 防空 发展过程

内容

长春市防护工程建设,先后经历了初期建设、快速发展、调整提高三个阶段。由于各个阶段战备形势、经济条件、战术技术要求以及有关方针政策的差异,其工程建设的特点也各不相同。
  一、初期建设阶段(1950—1965)
  工程初期建设阶段主要包括三项内容:抗美援朝期间原有防空工程清查及临时性防空工程构筑;第一个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期间附建式防空地下室修建;1963年至1965年市级防空指挥所修建及房子底下挖洞的试点。
  1950年6月至1953年7月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为预防敌机空袭,长春市防空工程建设在各级人防部门的组织及指导下,动员全市各单位职工及街道居民,构筑了大量临时性防空掩体,并对原有地下防空设施进行查找和清理。至1950年11月,长春市各种防空工程数达到31500个,其中原有的永久性及半永久性地下防空工程1400多个。1952年初,各类防空工程总数增至38500多个,容纳人数可达33.7万余人。
  朝鲜停战以后,长春市防空工程建设遵照第一次全国人防工作会议提出的“长期准备,重点建设”的人防工作方针,认真贯彻政务院(国务院)关于人防工程建设的规定,修建了一批附建式地下防空洞(即附建式防空地下室)以及人防指挥所、救护站等。据有关统计资料记载,1954年至1958年第一个五年经济建设计划实施期间,全市结合基本建设修建附建式防空洞87个,使用面积8152平方米。
  二、快速发展阶段(1969—1978)
  1969年,根据党中央下达的“八•二八”战备命令和吉林省委、省革委会关于立即在全省城镇构筑简易防空工事的决定,长春市于当年9月中旬开始,效仿抗日战争时期地道战的模式迅速掀起了群众性构筑防空工事的热潮,防空工程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全民动员,挖洞不止。通过贯彻“打防结合,人防城防结合”的防空工程建设的指导思想,采取一挖(新建)、二找(查找原有地下防空设施)、三利用(改造利用原有简易地下设施,使之达到防空要求)的方法,使全市防空工程建设得到迅速发展。按照“五能”(能躲藏、能打仗、能疏散、能生活、能生产)的要求,构筑了大量机动疏散干道、群众隐蔽工事和打防结合工事。在工程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逐步注重质量要求,经过普查筛选,淘汰了未达到质量标准的简易工程,至1978年
  末,全市人防工程使用面积达到453316平方米。
  三、调整提高阶段
  1978年10月第三次全国人防工作会议以后,长春市人防工程建设贯彻落实“全面规划,突出重点,平战结合,质量第一”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由过去以新建为主转变到对原有工程加固改造和完善配套上来;由过去强调建设速度转变到提高工程质量上来;由过去单纯重视战备效益转变到突出平战结合、努力提高人防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来;由过去的重建轻管转变到管、建结合上来;由过去的“群众运动”和临时组织专业队施工转变到依靠专业建筑单位施工轨道上来,从而在人防建设与城市建设的结合上有了新的突破,促进了人防工程建设的发展和提高。至1988年,新建人防工程使用面积88696平方米,其中地道42042平方米,附建式防空地下室24604平方米,坑道被覆22050平方米,工程质量较前有明显提高。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军事志

《长春市志 军事志》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书分为八篇,介绍了长春市驻军体制、兵役制度、历史上的主要战事、军事训练、政治工作、后方勤务、民众武装、人民防空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