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领导机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军事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3350
颗粒名称: 第一节 领导机构
分类号: E256
页数: 11
页码: 619-629
摘要: 本节记述了长春市志的军事志的人民防空的防空机构的领导机构,根据中共中央、政务院(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人民防空组织体制的规定和东北人民政府、东北(沈阳)军区的具体部署,长春市于1950年3月开始成立人民防空领导机构,按照垂直领导关系分为市、区(县)、街道(基层单位)三个层次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长春市 防空 领导机构

内容

根据中共中央、政务院(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人民防空组织体制的规定和东北人民政府、东北(沈阳)军区的具体部署,长春市于1950年3月开始成立人民防空领导机构,按照垂直领导关系分为市、区(县)、街道(基层单位)三个层次。
  一、市人防领导机构
  长春市人防领导机构是由中共长春市委、市政府和驻军、军分区(警备区)共同参与、领导全市人民开展防空工作的常设机构,其成员一般由党、政、军及有关部门的领导干部组成。其任务和职责:平时主要为战时反侵略战争做好准备,贯彻执行中央及上级防空领导机关制定的方针政策,开展战备思想教育,颁发有关全市人民防空工作的命令、条例、决议和规定;研究和制定全市人民防空工作规划和实施计划,解决人民防空建设的重大问题;召开人民防空工作会议,检查、总结、布置全市人民防空工作。战时负责实施防空袭斗争的指挥和战勤动员工作。
  在1950年至1988年的39年间,长春市人防领导机构的名称曾多次变更,人员调整也比较频繁,但是机构的性质、任务及人员结构并没有大的改变。
  (一)市临时防空总指挥部
  1950年初,鉴于美蒋飞机对上海、青岛、南京、广州等城市的轰炸,为加强城市防空,维护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长春市于3月成立了临时防空总指挥部,长春警卫师参谋长王文科任总指挥,市公安局副局长龚堪贵、珠江部队参谋长黄汉基任副总指挥。
  (二)市防空委员会及防空司令部
  1950年4月,根据东北人民政府和东北军区关于加强防空工作的联合命令,长春市成立了以驻军为核心,吸收市政府及邮电、电业等部门领导参加的防空委员会,由长春警卫师参谋长王文科任主任委员,市政府秘书长高成、市公安局副局长龚堪贵、珠江部队参谋长黄汉基、市电话局长田学辉、市电业局长高寒松任副主任委员。同时成立了长春市防空司令部,王文科任司令员,龚堪贵任政治委员,黄汉基任副司令员。
  同年6月25日,美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朝鲜战争,为积极做好防空袭准备,根据上级指示,长春市于8月份撤销了防空司令部,调整加强了市防空委员会的领导。调整后的防空委员会以地方干部为主,由19名委员组成,主任委员由市长申力生担任,副主任委员由市公安局副局长龚堪贵担任,委员向书保、高秀成、李××、袁小平、王克亭、刘呈云、武衡、高寒松、岳林、黄××、胡占波、沈泉、章欣潮、赵西岳、穆迪生、宋均、周毅华。
  (三)市人民防空委员会及人民防空总指挥部
  1950年12月,根据中央关于加强防空工作,组织统一的城市人民防空委员会及其执行机关城市人民防空指挥部的指示,长春市第二届第三次人民代表会议决定设立长春市人民防空总指挥部,为长春市防空最高指挥机关。市长申力生兼任总指挥,市公安局副局长龚堪贵、市建设局长刘鸣任副总指挥。
  1952年6月,由于市人防委员会部分成员工作调动,重新调整了市人民防空委员会和市人民防空总指挥部的成员。调整后的人防委员会由20人组成,副市长周光任主任委员,市公安局长任青远任副主任委员,委员向书保、陶端予、白光、李子钧、李停植、刘呈云、武衡、岳林、李恩生、李旭、周毅华、张靖华、穆迪生、刘鸣、宋均、苗竹贤、袁小平、刘云沼。调整后的市人民防空总指挥部由周光任总指挥,市公安局长任青远任副总指挥。
  1955年3月,根据第一次全国人民防空工作会议关于把人民防空工作列为公安工作的一项任务,把各级人民防空委员会的办事机构列入公安系统建制,作为公安机关的一个业务部门的决议,经长春市人民防空委员会决定,撤销了长春市人民防空总指挥部,调整了长春市人民防空委员会,市长周光任主任委员,副市长兼公安局长任青远任副主任委员,委员刘鸣、周毅华、穆迪生、曹艾华、苏政文、廖华、洛刚、李先民、郭景兆、贺瑛、刘自然、宋均、宋明之、饶斌、崔岳南。
  1958年11月,根据上级指示,市人民防空委员会决定,撤销了长春市各级人防领导机构及其办事机构。
  (四)市人民防空委员会
  1962年4月,鉴于台湾国民党不断派出小股武装部队窜犯大陆沿海地区和敌机有可能对大陆后方进行空袭的形势,长春市人民委员会发出通知,重新恢复市人民防空委员会,副市长程光烈任主任,长春军分区副司令员严东江和市公安局副局长荣峻山任副主任,委员马振洋、孔德刚、李英、邢河、杜荫廷、岳林、杨明、杨振山、苏政文、赵凯、张人、张国柱、张泽民、黄友年、贺瑛、穆迪生、窦相成、侯景域。
  1964年8月,根据中共长春市委决定,调整了市人民防空委员会组成人员,市长陈锺任主任,长春军分区司令员刘金才、副市长程光烈、长春军分区副司令员严东江、市委副秘书长白雪峰、市公安局副局长安彬任副主任,委员孔德刚、邢河、任冰如、杜荫廷、苏政文、杨明、杨振山、赵凯、马振洋、张人、张泽民、张青芝、张国柱、黄友年、贺瑛、穆迪生、窦相成、侯学成。
  1965年5月,在美国侵略越南战争不断升级,严重威胁中国安全的形势下,中共长春市委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备战工作的指示》和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加强人民防空工作的请示报告》精神,再次调整和补充了人民防空委员会的成员,市长陈锺任主任,副市长李承锟、长春军分区司令员刘金才、副市长程光烈、市人委秘书长李从朴、长春军分区副司令员严东江、市公安局副局长安彬任副主任,委员王石煤、王建基、邓忠武、任冰如、刘钰、宋均、杜荫廷、苏政文、赵凯、胡永勤、张人、张泽民、张青芝、张国柱、马振洋、黄友年、曹艾华、穆迪生、窦相成、贺瑛。
  (五)市委备战工作领导小组
  1966年1月,为加强对备战工作的领导,中共长春市委决定成立中共长春市委备战工作领导小组,市长陈锺任组长,副市长李承锟、长春军分区司令员刘金才、市委宣传部长李先民、副市长程光烈、市委副秘书长白雪峰任副组长,委员李从朴、宋玉良、严东江、张人、宋均、阎建寅、穆迪生、张泽民。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市委备战工作领导小组即处于瘫痪状态。
  (六)市备战领导小组
  1969年3月“珍宝岛事件”发生后,为了认真贯彻执行毛主席在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出的“要准备打仗”的指示,加强战备,搞好防空,经市革命委员会决定,于同年7月成立了长春市备战领导小组,市革委会主任徐仲禹任组长,市革委会副主任刘金才、德惠军分区司令员杨克明任副组长,成员翟象坤、刘悌、张福元、李泽林、邵静勃、张宏英、高振田。
  1969年12月,经市革委会决定,调整充实了市备战领导小组。调整后的备战领导小组由市革委会主任苏俊禄任组长,市革委会副主任刘金才、长春警备区司令员杨克明、市革委会副主任沈敏洲任副组长,成员李北淮、翟象坤、平东、张福元、崔相信、叶群杰、刘国祥。
  (七)市人民防空领导小组
  为贯彻国务院、中央军委(1974)72号文件精神,更好地落实毛泽东主席提出的“备战、备荒、为人民”,“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战略方针,组织落实全市各项人防战备工作,经市委决定,原长春市备战领导小组于1975年2月改名为长春市人民防空领导小组,市革委会主任张李明任组长,市革委会副主任陈锺、长春警备区司令员杨克明、长春警备区副司令员赵华任副组长,成员王道轩、赵青伟、张人、孙力、单永和、刘旭东、辛振山、吴金昌、刘传连、谭志武、王雨亭。
  1978年3月,根据1977年1月全国人防业务工作座谈会关于各级人防领导小组由党、政、军和有关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组成,组长由各级党委第一书记担任,副组长由党、政、军的主要负责同志担任的要求,市人防领导小组成员进行调整。调整后的市人防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李承锟任组长,长春警备区司令员杨克明、市革委会副主任田维荣、孙力、张靖华、市人防办公室主任(长春警备区副司令员)叶群杰任副组长,成员宋广志、孔德刚、刘旭东、侯中山、白雪峰、阎德学、李国庆、高喜范、洪福祥、孙炳辉。
  1981年5月,市人民防空领导小组再次调整成员,调整后的领导小组由市委副书记翟象坤任组长,副市长孙力、长春军分区司令员邹长海、市人防办公室主任荣峻山任副组长,成员陈辛、张国柱、马子英、常守信、阎德学。
  (八)市人民防空委员会
  1982年2月,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1981年8月下达的《关于调整全国各级人民防空组织体制有关问题的通知》和省委有关文件精神,中共长春市委决定,撤销原长春市人民防空领导小组,成立长春市人民防空委员会,市委副书记翟象坤任主任,副市长孙力、长春军分区司令员邹长海、市人防办公室主任荣峻山、长春军分区参谋长胡贵武(1983年11月由长春军分区副司令员马云龙接替)任副主任,委员陈辛、张国柱、陈群海、常守信、阎德学、杨玉美、李德新、张才。
  1984年3月,由于机构改革,人员变动,市人民防空委员会成员,相应地作了调整。调整后的人防委员会由市长陈振康任主任,副市长孙力(1985年2月由副市长李述接替)、市人防办公室主任姜立言、长春军分区副司令员马云龙(市人防办公室副主任)任副主任,委员侯中山、孙景焕、张春科、朱廷士、朱连之、接洪吉、李炎、董连瑞、赵炳礼、董凤贵、韦志成、张玉恒。
  1986年3月,市委再次调整市人民防空委员会成员。调整后的人防委由市长王家桐任主任,副市长李述、市人防办公室主任姜立言、长春军分区副司令员刘宝成任副主任,委员侯中山、陈中达、蔡善定、郑克信、李洪志、付作鹏、孙万胜、王中武、祝延存、赵炳礼、董凤贵、韦志成、张玉恒。
  二、区、县人防领导机构
  长春市各城区人防领导机构的组建是与市人防领导机构同步进行的。郊区和各县的人防领导机构组建较晚,于1969年下半年进行。区、县人防领导机构业务上受市人防领导机构领导,并对本区、县、街道和驻在单位的人防工作进行指挥。
  (一)区防空委员会分会
  1950年4月,市防空委员会成立以后,长春市6个行政区(长春、中华、头道沟、胜利、和顺、宽城子)分别成立了防空委员会分会。各区防空分会以区公安分局和区公所为中心,由区长任主任委员,公安分局长及主要工厂厂长任副主任委员,委员5—7人,由派出所所长或街长、工厂干部担任。与此同时,市委、市政府、医大、长铁分局、东影、科研所等6个单位也分别建立了防空分会,直接受市防空委员会领导。
  (二)区人民防空分指挥部
  1950年12月,在市人民防空总指挥部成立的同时,市政府发布命令,在市内各区及长春火车站设人民防空分指挥部,任命了各分指挥部的正、副指挥,同时取消了原区防空分会。各区人防分指挥部设正、副指挥各1人。指挥由公安分局长担任,副指挥由区公所区长担任。各区人防分指挥部在市人防总指挥部统一领导下,负责本区防空指挥的领导工作。1953年7月,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人民防空分指挥部成立,被列为长春市第八人防分部。至1958年11月,遵照上级指示,各人防分指挥部撤销。
  (三)区人民防空委员会
  1965年5月,市委批转市人民防空委员会《关于加强城市人民防空工作的初步意见的报告》,据此,长春市朝阳、宽城、南关、二道河子区于6月份成立了区人民防空委员会。区人防委的主要领导成员由区委、区政府、公安分局和区武装部的领导共同组成,负责本区人防战备领导工作,至1966年6月,因“文化大革命”开始而停止工作。
  (四)区、县备战领导小组
  1969年7月,继市备战领导小组成立之后,长春市4个城区及郊区、市属五个县先后成立了各区、县备战领导小组,由区、县革委会主任和人武部长担任备战领导小组的主要领导。
  (五)区、县人民防空领导小组
  1975年2月,根据中共长春市委决定,市备战领导小组改名为长春市人
  民防空领导小组之后,各区、县备战领导小组也相继更名为区、县人民防空领导小组。
  (六)区、县人民防空委员会
  根据1982年2月中共长春市委长发(1982)15号文件关于成立长春市人民防空委员会,撤销原长春市人民防空领导小组的通知精神,各区、县于当年4、5月份成立了人民防空委员会。各区、县人防委主任和副主任一般由各区、县委、政府及人武部、人防部门的领导同志担任,其他委员由各有关局的领导担任。
  三、街道及单位人防领导机构
  随着市、区人防领导机构的建立,长春市各街道及机关、团体、工厂、企业、学校等单位也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建立了不同名称或不同形式的基层人防领导机构,在本区(或本系统)人防领导机构的领导下,负责领导本街道或本单位的人防工作。这些基层单位的人防领导机构虽然有的稳定性较差,往往在形势紧张时组建起来,形势缓和之后就自然消失,或人防任务重时,机构就保留长久些,人防任务少时,机构就保留短些,但是,在各基层单位的人防战备工作中,其作用是不可缺少的,特别是街道人防领导机构,对本街道范围内的居民和驻街单位的人防工作负有全面的领导责任,是区以下参与块块领导的一级防空指挥领导机构。
  1950年4月至11月,根据东北人民政府和东北军区发布的命令,长春市各机关(包括街道)、团体、工厂、企业、学校等中型单位先后设立了防空小组,其任务是领导本街道及单位建立救护、消防、防空、宣传、锄奸等群众组织,全面做好各项人防工作。
  1950年11月,长春市防空委员会下达通令,上述各单位成立的防空组织名称均为防委支会。据年末统计,全市共有215个单位建立了防委支会。
  1950年末,市人民防空总指挥部和区人民防空分指挥部成立后,长春市各街道及200人以上的工厂、企业、学校等单位于1951年初相继成立了新的人防领导机构——人民防空指挥处。其余小单位成立了防空小组,由本单位所在地的街道人防指挥处领导。各街道防空指挥处由派出所正、副所长担任正、副指挥。工厂指挥处的指挥由厂长或工会主席担任。至1951年4月,全市共建成人民防空指挥处234个,防空小组112个,其中街道人防指挥处59个。各人防指挥处的主要任务是领导群众编组防空自卫组织。
  1953年11月第一次全国人民防空工作会议召开后,人防工作贯彻“长期
  准备,重点建设”的方针,工作重点主要是结合城市基本建设修建防空设施,除基建部门或有关单位外,各街道及其他单位的人防领导机构均停止活动。
  1965年5月,中共长春市委批转市人防委《关于加强城市人民防空工作的初步意见的报告》后,长春市各街道及工厂、企业、学校等单位分别成立了人民防空指挥部。至1966年6月,全市有547个部门及单位成立了人防领导机构,并由各单位的党、政领导干部任正、副指挥,主要任务是负责制订本部门或本单位人口疏散方案,组建群众防空自卫队的工作。较大单位的所属部门和居民委员会都成立了防空小组。
  1969年9月,根据市革委会备战领导小组《关于加紧做好备战工作的意见》,长春市各街道公社及较大单位成立了人民防空分指挥部,各人防分指挥部管区内的驻在单位建立了人防指挥组,至年末,全市共建成58个人防分指挥部(其中街道公社人防分指挥部28个),333个指挥组。各街道公社人防分指挥部的领导班子由街道公社及驻街主要单位的负责人组成。
  1971年6月,市革委会批转市备战办公室《关于建立城市人民防空分指挥部领导小组和固定人员编制的请示报告》后至1988年,长春市各街道公社(办事处)成立了人民防空分指挥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为10—15人,由街道公社(办事处)和驻街主要单位领导成员联合组成。平时负责领导本街道各单位及居民委的防空工作,战时是一级防空指挥机构,受区备战领导小组的领导。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军事志

《长春市志 军事志》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书分为八篇,介绍了长春市驻军体制、兵役制度、历史上的主要战事、军事训练、政治工作、后方勤务、民众武装、人民防空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