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图书馆
长春图书馆
机构用户
长春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七节 主要业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军事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3347
颗粒名称:
第七节 主要业绩
分类号:
E284
页数:
14
页码:
605-618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在新的历史时期,长春民兵继承和发扬了革命战争年代的光荣传统,坚持“劳武结合”的原则,在保卫和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作出了新的贡献。
关键词:
长春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兵
主要业绩
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在新的历史时期,长春民兵继承和发扬了革命战争年代的光荣传统,坚持“劳武结合”的原则,在保卫和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作出了新的贡献。
一、参军参战
1950年11月至12月,按照中共吉林省委和吉林省人民政府先后发出的《关于扩兵工作的指示》和《增加扩兵任务的通知》的要求,长春市(含当时的长春县和后划归长春市的5个县,下同)先后掀起两次参军热潮,从城市到农村,到处都可以看到民兵带动青年踊跃报名参军的生动局面,到处都有父送子,妻送郎,兄弟争相参军的动人情景。这个期间,省委和省政府下达给长春市的扩兵任务为1.29万人,实际参军人数为14892人①(抗美援朝期间,今长春地区共有21580人参军,其赴朝参战的绝大部分新兵原是民兵。),其中民兵人数约占新兵总数的80%以上,大大超过了上级下达的任务数。这些长春人民的优秀儿女,除少数人进入军事院校和公安部队外,其余人员经过吉林军事部施以短期军政训练后,全部补入志愿军各部队赴朝参战,许多人在战场上荣立战功,不少人在战斗中英勇牺牲。
二、支援前线
在大批民兵参军参战的同时,另有3万余民兵和民工组成担架队、运输队赴朝随军支前,在异常险恶的情况下,源源不断地将粮食、武器、弹药送往前线,将大批伤病员转运到后方,还时常奉命执行抢修道路、桥梁和修筑坑道等战勤任务。由2875人(不含脱产干部)组成的德惠县前线担架队(民兵2500人)赴朝后,在大队长郭凯岚、政委郇树荣的率领下,配属东线二十军和二十七军八〇师及中线的几个兵站行动,先后参加了二、三、四、五次战役,转战过长津、咸兴、元山、金城、铁原、平康、汉江、三防里等36个地区,执行运送物资、抢运伤员、搬运弹药、抢修路桥、排除雷弹、打扫战场、歼敌散兵等战勤和战斗任务近千次,及时地保证了前线补给和伤员后送。在金城阻击战期间,美军为切断志愿军补给线,将金城大桥炸毁,该县担架大队奉命突击抢修,队员们冒着严寒,涉着砭人肌骨的江水,连续奋战3个昼夜,按时将大桥修复,恢复了运输线的畅通,保证了金城阻击战的胜利。榆树县前线担架队赴朝后,一次奉命执行修筑坑道的任务,在施工器具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民兵们不畏困难,想方设法完成任务。队员周风江等人发起,将弹药箱改制成风箱,用弹片作原料,建起了阵地“铁匠炉”,为本队和兄弟支前队制作了大量镐头和钻子,保证了抢修坑道任务的按时完成。
由于各县赴朝随军支前队在异常艰难的情况下不顾枪林弹雨,不畏敌机狂轰滥炸,坚持日夜奋战,出色地完成了各项战勤任务,多次受到配属部队的通令嘉奖和记功,有不少人还荣获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颁发的二级国旗勋章。榆树担架队队员民兵周风江两次荣立二等功,并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一枚。
同赴朝随军支前的民兵民工一样,在国内担负各种繁重支前任务的民兵民工也屡建功勋。1951年上半年,在突击修建敦化、柳河、公主岭等简易机场时,长春民兵组成了许多临时建制单位参加施工。九台县出动民兵9723人,大车1533辆,骡马5074头(匹),长春县出动民工3949人,其中民兵2150人,榆树县出动民兵2600人,其余各县和长春市也都动员了大批民兵和民工参加工程建设。施工中各县和长春市均以民兵的组织形式出现,成建制地使用,按时完成了修建任务,保证了新建空军航空兵及时进行应急训练和入朝参战。担负战备物资库、铁路、桥梁等重要目标警卫和支前物资装卸、看管、抢运任务的民兵,也都严守岗位,尽职尽责,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涌现出许多模范人物,其中双阳县民兵小队长谢清林等人被评为二等战勤模范。
三、维护社会治安
(一)组织联防、肃清残匪
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后,长春市郊地区和各县普遍建立了以模范自卫队(民兵)为主体的联防队和各种专业防护组织。1950年,长春县以区为单位组成了16个联防大队,以村为单位组成了326个联防中队。双阳县将全县11个行政区划分为4个联防区,组成4个联防大队,46个联防中队,各联防中队下设联防小队或联防组。1950年夏季,九台县四岩顶子村民兵联防中队队长于全海和联防小队长许洪有等人在执勤巡逻中,在野外瓜地捕获了蒋匪中统特务、“敌后游击队”队长陈刚,经县公安机关审讯,按其所供,该联防中队协同公安干警将其组织的“敌后游击队”60余名匪徒一网打尽。
(二)战备执勤、警卫重要目标
为了有效地防止和打击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保卫铁路、桥梁等重点目标的安全,50年代初期,各县、区还普遍建立了护路委员会,组织了各种专业防护组(队),担负“四防四护”任务。长春县组织了200个民兵护路组,179个护线组,执勤民兵共1.82万人。双阳县组织了护路组、护线组各138个,护桥组2个,护林组56个,每组10人左右。其它各县也都成立了防护组织。各防护组织建立后,在人武部门的组织领导下,积极开展防护活动,坚持日夜巡逻,有效地警卫了重要目标的安全。1950年4月,双阳县第八区民兵护桥组在夜间执勤巡逻时,发现2名坏分子正在用斧头、锯子破坏两座公路桥梁,被他们当场捕获,并送交公安机关法办。同一期间,第四区发生了反革命分子纵火焚烧森林事件,被护林组及时发现并迅速制止了火势的蔓延,保护了森林。60年代后,各执勤民兵分队除继续担负着铁路、桥梁、森林、通信和输电线路的安全警卫任务外,又担负起国防动员厂、国防三线工厂、战备物资仓库、机场、隧道、油库、火炸药库等重要目标的安全警卫任务。据1975年统计,长春民兵通过脱产、半脱产和劳武结合等方式警卫的重要目标,计有铁路桥梁6座,公路桥梁2座,铁路隧道3条,火炸药库3个,油库3个,工厂29个,其它重点目标12个。执勤小分队490个,每天执勤人数共2361人。进入80年代后,民兵警卫的重点目标和战备执勤的人数都有所减少,按1980年统计,长春民兵守卫的重点目标为34个,每天执勤人数为840人。广大民兵在执行勤务中,严守岗位,尽职尽责,不仅保障了重要目标的安全,而且在堵截罪犯、侦破案件、扑灭火灾中,也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镇压反革命
1951年4月起,长春市及各县大张旗鼓地开展了镇压反革命运动。农村地域广阔,群众居住分散,且公安干警人数有限,从这一实际情况出发,各县、区在镇反运动中特别注意发挥民兵组织的作用,广大民兵在协助公安部门清查搜捕国民党潜伏在长春地区的反动党团骨干、特务分子、土匪、恶霸、反动会道门骨干及其它反革命分子的斗争中,作出了显著的贡献。农安县伏龙泉惯匪张有在行将灭亡之际,组织反革命武装集团,策划发动反革命暴乱,袭击农安县党政领导机关,其阴谋为公安机关侦悉后,立即采取措施,由派出所长姜凤山、民兵队长王修第、指导员吕春兴、副队长巍广有等组织民兵协同4名公安干警、分4路向张有反革命武装集团包抄突袭,一举将这伙匪徒歼灭,生擒匪首张有,缴获长短枪8支,子弹280余发。九台县大荒沟尹国良民兵小队在镇反运动中,先后查出和协同公安干警捕获反革命分子9人。德惠县朱城子区民兵肖风林1人即检举出反革命分子4人。该县模范民兵王忠侠亲自捕获反革命分子2人。长春县第三区团结村民兵吕有才,在坚持了3天3夜完成看押罪犯任务回村的途中,又捕获了1名正在破坏公路桥梁的坏分子。类似这样的事例,在全市民兵中在所多有,枚不胜举。仅据榆树、德惠、农安、九台4县1951年不完全的统计,即捕获土匪14人,击毙1人,捕获特务分子12人,反动会道门骨干分子194人,地富反把、造谣破坏、烟匪及其它坏分子787人,抓惯赌分子703伙,缴获各种枪械364支,子弹4180发,手榴弹309枚,刺刀139把,无线电台1部,棉布34匹,电线100余斤,及大量银元、东北币和其它物品。又据德惠县的不完全统计,该县在镇反运动中,仅由民兵查获的反革命分子即达50余名,另协助公安干警逮捕反革命分子700余人,侦破各种反革命案件260起,缴获长短枪134支。
为了将反革命分子彻底消灭,根据吉林军事部的指示,九台、双阳县和长春市郊地区,还组织民兵于春、夏、秋季多次进行了搜山活动,每次搜山均有所获,在1951年的搜山中,仅长春市郊民兵即搜捕了各种反革命分子和坏分子18人。
(四)打击刑事犯罪活动
1962年10月,长春军分区组建了4个民兵执勤连,各县、区人武部也各组建了1个连,共14个连,每连100至180人。当时这些民兵执勤连队担负的主要任务是警卫重点目标的安全,同时,也受命配合公安部门破案,看押犯人,反走私和节日警戒。“文化大革命”后期,为尽可能地稳定社会秩序,适应战备的需要,各级人武部门在比较困难的情况下,仍然继续组织民兵执勤分队,坚持警卫执勤,坚持参加打击刑事犯罪活动。1975年9月,长春警备区应省、市公安部门的要求,组织了34990名民兵,组成若干巡逻组、清查组、堵截组,配合公安部门,对全地区19452个重点地段和公共场所进行突击大清查,共清查出流窜犯230人,在逃犯80人,挖出流氓团伙18个,依法逮捕各种刑事犯罪分子2685人。长春车站民兵执勤分队,也配合公安部门破获大案45起,捕获各种作案分子620人。1976年,全市又组织了2.7万余名民兵,协同公安干警再次在全地区范围内进行大清查。市区还组织了2700余名民兵组成若干巡逻组,坚持昼夜巡逻,遂使刑事犯罪活动有所收敛。进入80年代后,长春民兵参加打击刑事犯罪活动,主要是配合公安部门打击现行犯罪活动,重点是破大案要案。1982年7月,根据中共吉林省委关于维护社会治安要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要求,长春军分区组成了1300个民兵巡逻组,市区每天都有上千名民兵执勤,先后破获各种犯罪案件90起,抓获犯罪分子700余人,制止恶性群殴事件4起,在广大民兵的积极配合下,当年全市破案率比上年同期提高4.5%。1983年至1985年,长春民兵先后参加了两次打击刑事犯罪活动的全国统一行动,在“严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参加生产建设
长春民兵参加生产建设,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在各自的生产岗位上发挥骨干带头作用,这种形式是经常的,也是主要的。处在农业战线上的民兵,在抢种抢收、抗旱排涝、改良品种、推广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各项活动中,总是起着主力军、突击队的作用;处在工业战线上的民兵,则自觉地坚持生产岗位责任制,主动承担质量攻关,抢修设备,技术革新等任务,并积极参加清仓挖潜,修旧利废,增产节约,改善劳动环境和生产条件等活动,为增强企业的活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贡献力量。二是以民兵的组织形式成建制地担负急难险重任务。如参加兴修水利、植树造林、抢险救灾、重点工程建设以及某些需要突击完成的生产任务等,通过发挥民兵组织在组织性、纪律性、战斗性方面的优势,去完成在通常情况下不易完成的任务。
(一)兴修水利
1.治理江河
长春境内多江河流域,既有利于生产和生活,也曾多次造成灾害,给工农业生产带来损失。因此,自全地区实现农业合作化以后,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多次进行治理。在这一活动中,广大民兵总是发挥着主力军、突击队的作用。1957年到1980年间,德惠县为治理松花江、饮马河、伊通河、沐石河、雾开河,县人民武装部按照县委和县人民政府的要求,先后发动了3万余名基干民兵成建制地开赴工地会战,13年间,修筑了水库3座,防洪堤426公里。1986年至1988年,县人武部又动员了1万余名民兵,参加了更大规模的江河治理活动,取得了更显著的成绩,为该县争得全国水利建设先进县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2.引水排灌
参加引水排灌工程建设,也是长春民兵在兴修水利、开发水利资源中颇具成就的一项活动。1974年至1979年,在修建引松灌区工程中,农安县人民武装部发动和组织了4.9万余名基干民兵,组成若干建制单位,打着民兵营、连的旗帜,开赴工地会战,承担并完成了多项艰巨的施工任务,5年间,共完成土石方量936万立方米,浇灌混凝土4500立方米。在参加工程建设的民兵中,有10%以上的女民兵参战,不管是推车、打夯,还是挖土、采石,他们总是同男民兵一样地抢着干,同样是工地上的一支突击力量,被人们誉为水利建设的娘子军。
3.修建水库
参加水库建设,开发水利资源,是长春民兵在兴修水利工程中最具成就的一项活动,特别是在修建大中型水库中成绩尤为显著。在这项活动中,地方党委、人民政府和人民武装部门,十分重视发挥民兵突击队的作用,在需要抢时间、赶进度的关键时刻更是如此。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修建新立城水库时,刚组建不久的长春市各民兵师、团的营、连,都成建制地轮番上阵,同驻军部队一道,团结奋战,互相竞赛,完成一次又一次的攻坚任务。经过苦战奋斗,参战民兵同驻军部队、广大群众一道,建成了这座库容2.88亿立方米、具有多种用途的大型水库。1960年2月9日,中共长春市委书记处书记王季平,在吉林军区民兵工作会议上发言时指出:长春民兵“在工农业生产和各项建设事业中,都是一支不可缺少的突击力量,据一九五八年底不完全的统计,全地区民兵共修筑公路105公里,水库23个,水渠260公里,水堤120公里,总共完成了391万土石方工程量”。这个讲话,对民兵的作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扬。
(二)植树造林
农安县过去西北部风沙干旱,东南部低洼盐碱,生产条件非常落后,粮食产量低而不稳。1968年后,前岗乡的民兵坚持平战结合、因地制宜的原则,从发展生产和落实战备的需要出发,开展以群众为基础,以民兵为骨干,以植树造林为重点的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活动,大搞“林、路、沟”“三网”建设,有效地改变了落后的生产条件,并加强了预设战场建设。县委、县政府和县人民武装部及时总结推广了他们的经验,在全县迅速掀起了学前岗,大搞“三网”建设的高潮,全县30个乡都成立了民兵植树造林专业队,由专职武装干部带领,大打植树造林的“人民战争”,承担和完成了75%的项目,同时发动民兵进行季节性植树造林大会战,从1971年到1985年,在参加“三北”防护林带体系工程建设中,抓紧秋收后大地封冻前的有利时机,连续多年会战,先后出动民兵97.6万人次,植树6973万棵,营造民兵林1428万亩,青年民兵护堤护岗林32.2万延长米,面积13520亩,到1985年,全县已基本上实现了农田林网化,道路林荫化,村屯方城化,森林覆盖率达到全县总面积的12.7%,有效地减轻了风沙旱涝、低洼盐碱的危害,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加强了平原地预设战场的建设,1983年,被评为“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德惠县民兵在植树造林中,也取得了很大成绩,尤其是布海乡民兵成绩更为显著。1972年以来,该乡以民兵为骨干,以林、路、沟“三网”建设为重点,实行了林、路、沟、水、田的综合治理。到1984年,全乡已有林面积达16389亩,其中农防林带243条,全长750华里,4689亩,构成网眼231个,护堤林1条、全长49华里,708亩,围村林1057亩,用材林5257亩,护渠林1330亩,森林覆盖率约达12%。经过10余年的努力,全乡基本实现了农田林网化,村屯林围化,道路林荫化,河堤沟渠全绿化的要求,成为省、市植树造林的先进单位。1980年6月15日,长春警备区向吉林省军区就贯彻城防座谈会精神的情况作报告称:自70年代以来,长春地区持续地掀起了以民兵为主体、结合农田基本建设加强预设战场建设的高潮,全地区参加植树造林的民兵达196万人次,动用车辆5490台次,投资640余万元,造林25.8万余亩,超额17%完成了任务,全市180多个平原地乡基本做到了哪里有民兵,哪里就有民兵林。
(三)抢险救灾
1973年入夏后,长春地区遭受了20多年来未遇的特大洪涝灾害,当灾情发生后,长春民兵全力投入了抗洪抢险斗争。在灾情最为严重的农安、九台、德惠、双阳4个县,先后动员了120多万人次的民兵投入抢险救灾,仅排除内涝即达8.3万多垧。1985年,全省又遭受了严重的水灾,长春地区灾情更加严重,到处洪水泛滥,江河横流,水库水位暴涨,严重地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灾情发生后,长春军分区组织了20余万民兵赶赴防汛第一线抢险,同时组织了同样数量的民兵抢险救灾预备队。当新立城水库水位超过警戒线,严重威胁着长春市的安全时,军分区机关和各区武装部紧急动员起来,先后调集万余名民兵和预备役士兵,由各级首长亲自率领,奔向库区和伊通河两岸,冒着大雨加固水库大坝,抢修围堰和溢洪道,加固加高伊通河险段河堤,转移被洪水围困的群众和物资,经过7昼夜的紧张拼搏,终于保住了水库,保护了长春。在长春市与洪水搏斗的关键时刻,农安县太平池水库也告急,10多个乡处在洪水威胁之下,县人武部立即调集和率领2千余名民兵,日夜坚持战斗在水库险段上。由36名女民兵组成的通信分队,身背电台坚持战斗在抢险第一线,保证指挥畅通。新开河决口后,女民兵郑丽文坐在木筏上及时准确地报告灾情。为表彰农安县人武部和广大民兵在抗洪抢险救灾中作出的突出贡献,沈阳军区给他们记了集体二等功。1986年和1987年,长春地区又遭受了严重洪涝灾害,在这两次抢险救灾中,全市又分别动员了50多万人次的民兵和1.2万余名预备役军人奋力抢险,先后救出遇险群众5.5万余人,大牲畜3840头,各种物资13万余种,抢晒粮食1.3万余吨,修复水毁工程51.5公里,完成土石方量250万立方米。广大民兵的积极行动,使许多可能出现的灾情得以避免,使不少地区的灾情得以减轻。在其它抢险救灾活动中,民兵也同样立下了功绩。1970年2月23日,长春铁路分局长春列车段发生火灾,该列车段民兵不顾个人安危,奋力抢险,迅速将火势控制和扑灭,保护了旅客和国家财产安全。为表彰抢险有功人员,长春警备区司令部、政治部发出通令,给予列车段第三民兵连三排排长黄永生、基干民兵姜有德、兰新田、民兵国凤祥,一连基干民兵姜文礼等5人以通令嘉奖。
(四)参加国家重点工程建设
70年代初期在吉南某山区修建的大型国防工程,是由榆树、德惠、九台县3个民兵团的8792名基干民兵,经过3年多的艰苦努力建成的。1970年10月,我国开始进行大庆至秦皇岛输油管道及其复线第一期工程建设,承担长春地区段管道建设的民兵,为了抢时间,赶在封冻前把管道沟挖出来,广大民兵日夜奋战,在施工的关键阶段,农安县民兵团6900余名民兵全体上阵突击,每人每天平均挖土方量由开始时的7至8立方米提高到12至13立方米,经过艰苦奋战,终于提前完成施工任务。同年,在修建长春至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段铁路时,该县又组织动员了1200余名民兵,组成16个民兵连参加施工,共完成土石方量320万立方米,有490名民兵立功受奖。
(五)参加经济体制改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许多民兵积极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关于“多种经营,综合发展”的方针,带头进行专业承包,有的经营服务业、建筑业、养殖业、运销业等;有的搞土地专业承包,从事商品粮生产或食品加工业,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农村中最先涌现出的一批从事商品生产的专业户、重点户大多是民兵。如:九台县到1984年,良兵专业户、重点户占了农村“两户”的80%以上,这些专业户,由于善于经营和采用了先进技术,创造了比一般农户高出几倍、十几倍的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1987年10月,中共长春市委批转了长春军分区和长春陆军预备役炮兵师共同制定的关于发动和组织城乡民兵和预备役士兵为经济建设作贡献的两个方案后,农村民兵和预备役士兵又带头开展了专业村屯建设的活动,为实现中共长春市委关于“基地建设、系列开发”的规划和部署在农村尽快实现,起了带头和促进作用。
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成就的基础上,自80年代中期起,全国又进入了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新阶段。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中,将民兵工作全面纳入企业管理,厂武装部适应企业改革的新形势,适时在民兵中提出了为汽车工业腾飞作贡献的要求,发动民兵开展“最佳岗位竞赛”,创最大经济效益,组织民兵积极承担各种急难险重任务,当好突击队、战斗队;组织民兵利用业余时间承包小型任务,在8小时以外多做贡献;组织民兵技术攻关队,大搞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解决生产上的各种难题;建立各种民兵生产线,以民兵的组织形式成建制地使用,直接在生产中发挥各级民兵组织的带头作用,更好地为增强企业活力,提高经济效益服务。
五、参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一)学雷锋、树新风
60年代初期,全市广大民兵在各级人武部门的发动和组织领导下,广泛开展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活动,一时间,以雷锋为榜样,自觉地发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传统,尊老爱幼,助人为乐,迅速形成风气。在城乡各组建民兵组织的单位,都开展起“学雷锋,见行动”的活动,组织“为您服务”组(队)、“五保户包干”小组,活跃在大街小巷,定期或利用节假日为军烈属、鳏寡孤独户上门送温暖,做好事,帮他们烧饭、做家务、洗衣服、买粮、买煤买柴、送他们上医院看病等等,为方便群众无私地奉献自已的力量,涌现出大量感人的事迹,为改变人们的精神面貌,树立社会主义的新风尚起了促进作用。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学习雷锋所形成的尊老爱幼、团结互助、助人为乐的精神风貌,遭到了破坏,学习成果被冲掉了。进入80年代初期,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活动,又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起来。1982年3月份,在开展“文明礼貌月”活动中,全市的民兵在长春军分区和县区人武部的组织领导下,积极地参加了社会公益劳动,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活动,共参加87782个公益劳动日,做好事205356人次。1983年,发动民兵开展了“民兵优质服务”活动,参加的民兵共2588人,优质服务小分队406个,服务项目40多个。1984年,根据沈阳军区1月11日通知精神,又进一步组织广大民兵开展学雷锋、树新风活动,着重学习雷锋同志“一心向着党、向着社会主义、向着共产主义的崇高思想”,把学习雷锋同学习张海迪、朱伯儒等模范人物结合起来,同完成各项任务结合起来,以良好的精神风貌,优质的生产和服务面向社会。长春市公共汽车公司武装部,发动民兵开展文明服务,创“民兵号”包车组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行车5队9路车开展了创文明路线活动,4年来热心照顾25名盲哑人,受到沿线群众的赞扬。行车2队6路车的120名民兵,在开展文明服务、方便乘客活动中,仅1984年就为乘客做好事143件,上交拾到的现金3364元,手表46只。收到表扬信114封。121、346、353包车组,由于在开展文明服务活动中表现突出,被公司党委和南关区人武部授予“民兵号”包车组的称号。
(二)开展扶贫济困活动
为帮助困难户尽快脱贫,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广大民兵在各级人武部门的发动和组织下,组成了若干扶贫济困小组,开展起扶贫致富活动。自1985年长春军分区和长春陆军预备役步兵师作出进一步学习郑长禄扶贫济困、扶贫致富的先进事迹以后,在短短的3年间就取得了显著成绩,到1988年,军分区和预备役炮兵师发动民兵重点扶持的32140户困难户,已有18662户脱贫,约占扶贫总户数的58.1%,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户开始走上富裕。榆树县人武部和预备役炮兵团开展的“三兵扶老兵”(民兵、预备役士兵、复员退伍军人扶助在乡老革命军人)活动,起步早、行动快,成效显著。1985年以来,他们通过组织“三兵”扶贫致富小组,实行扶贫致富责任制,落实扶贫致富项目,培训科技致富骨干,建立科技信息网点,进行扶贫致富包干和科技跟踪服务,依靠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力量扶助的贫困户,到1987年时即有61%的户脱贫或初步富裕起来。1988年6月和8月,长春市人民政府和国家民政部先后在榆树县召开了扶贫优抚现场会,榆树县的做法为市政府和民政部的负责同志所肯定。民政部的一位负责人在听取了他们的汇报后,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他们的做法“是发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做好扶贫优抚工作的好形式,开拓了依靠社会和科技力量,解决好在乡老兵困难的新途径,是一个创举”。
(三)学习和普及科技知识
1987年11月,中共吉林省委和吉林省军区决定,在全省广大民兵中开展科技致富活动,长春军分区和长春陆军预备役炮兵师,发动和组织了10余万基干民兵和预备役官兵参加,在不长的时间内,先后举办科技培训班2304期,培训科技骨干57831人,使大多数人掌握了一门以上的实用农业科学技术,全市有10余万名“三兵”落实了科技致富项目,项目总数达到108546个,建各种专业村屯110个,科技示范户12570户,建立科技信息网点2396个,德惠县人武部在此项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绩尤为显著,1988年被吉林省人民政府和吉林省军区评为发动民兵搞好科技致富的先进单位。
(四)兴办公益事业
兴办各种公益事业,造福人民群众,是长春民兵学雷锋、做好事的新发展,具有80年代民兵精神风貌的鲜明特征。在开展这项活动中,各级专职武装干部、民兵干部带领广大民兵办了不少有利于群众的好事,如修桥铺路、方便群众;举办文化活动中心,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改善水源、解决群众饮水问题;兴办福利工厂,为待业青年和残疾人造福等等。长春市二道河子区东站公社武装部长李云吉等同志,在公社党委和区人武部的积极支持下,得到附近国营吉林柴油机厂、长春发电设备修造厂等单位的帮助,于1982年带领部分基干民兵办起了东站公社待业知识青年工厂,设木工、塑料制品和座垫弹簧3个车间,组织街道待业青年参加生产劳动,既培养教育了待业青年,又增加了他们的家庭收入,改善了生活。1983年10月,吉林省军区在此召开了现场会,李云吉被省军区树为“胸怀全局,为民造福的专武干部标兵”。长春军分区也作出“关于开展向专职武装干部李云吉学习活动的决定”,号召全地区各级专职武装干部向李云吉学习,主动为国分忧,为民解愁,发动和组织民兵多做利国、利民、利军的好事。九台县西营城子镇民兵连指导员、复员军人郑长禄,于1985年2月办起了一个扶优、扶残、扶困服务中心,在招工时,明确规定优先录取优抚对象和困难户。这个服务中心办的挂面厂、综合服务部、电器修理部,共安置残疾人30多名,每人每月工资60至70元。这些残疾人有了职业不仅解决了生活上的困难,也解除了精神上的痛苦,大家称赞郑长禄为政府分了忧,为群众解了难。中共吉林省委授予他“模范共产党员”的称号。
(五)参加文明村、文明单位建设
同当地群众共同开展建设文明村的活动,并在其中发挥骨干带头作用,是80年代初期农村民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生事物,其行之有效的方式是“一兵带全家,一排带全村”。1982年3月,正在组织民兵训练的九台县人民武装部,根据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动员参加军事训练的民兵带头参加“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要求他们从自身做起,从自己的家庭做起,以实际行动作建设文明村的带头人。纪家公社二十家子大队民兵连参训的13名基干民兵回村后,首先在各自的家里召开了家庭会议,订立了文明家庭公约。同时,一起行动起来,垫猪圈、起厕所、打扫卫生、清除垃圾、整修路面,改变了村容村貌,使这个偏远的村子出现了新气象。13名基干民兵的行动,得到了村党支部和民兵连的支持,党支部向民兵连提出了“一兵带全家,一排带全村”的要求,民兵们积极响应,迅速行动,象滚雪球一样,从13个民兵到13家,从13家到6个民兵排,各自然屯都积极投入了建设文明村的活动。中共九台县委和县人民武装部,及时总结和推广了他们的经验,1982年5月,吉林省军区为此在九台县召开了现场会,《吉林日报》、《解放军报》都作了报道。此后,在先进单位的带动和影响下,一个以“一兵带全家,一排带全村”为主要形式,以改变村容村貌、实行计划生育、建立和睦家庭、促进邻里团结、破除封建迷信、大刹赌博风、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等为基本内容,以群众为基础,以民兵为骨干的建设文明村的活动,即迅速在全市和全省开展起来。
在城市精神文明建设中,广大民兵首先是在本企业、本部门为建设文明单位积极活动,同时,在各级人民武装部门的组织领导下,几个乃至十几个单位的民兵联合行动,为建设文明城市作贡献。其活动的基本内容是:树立职业道德,创最佳岗位;治理“脏、乱、差”,美化环境;开展各种“联建”活动,树立社会主义的新风尚。80年代初,长春许多大中型企业接收了大批青年工人,给职工队伍增添了新的成分,但也给工厂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如迟到、早退以至旷工的人多了;不遵守操作规程,各种事故增多了;打架斗殴、小拿小摸的现象多了。为教育青年工人,各单位想了不少办法,但是效果不甚理想。1982年,吉林省军区在吉林造纸厂召开现场会,总结推广了该厂发挥民兵组织的作用,坚持“训兵育人,建设两个文明”的经验。此后,学习吉林造纸厂的经验,许多单位都开展了“训兵育人,建设文明厂”的活动。国营吉林柴油机厂党委书记朱希臣参加现场会回来后,立即召开厂党委会,传达吉林造纸厂现场会议精神,决定由厂武装部具体负责,在全厂范围内开展“训兵育人”活动,提高新工人的素质。根据党委的决定和朱书记亲自布置的任务,厂武装部在集训民兵时,把新入厂的工人集中起来,以民兵的组织形式,进行了3个月的军政训练和纪律教育,结果使青年工人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人翁的责任感增强了,劳动纪律明显好转,生产效率为之提高,不少后进青年变成了先进生产者。
自1982年以来,在每年3月份开展的“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中,长春民兵都把治理“脏、乱、差”,创造优美环境,作为建设文明单位和文明城市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各厂矿企事业单位的基干民兵,在军分区、人武部的统一部署下,由基层专职武装干部带领,成建制地走上街头,打扫卫生,清运垃圾,疏通水沟,填平洼坑,对环境进行治理,并在居民区、路边街旁植树、修花坛、草坪、建小花园、小游乐园、文体活动场所和公交线路站点候车亭、棚等。二道河子区岭东路一带,是全市有名的“脏、乱、差”地段,这里多年垃圾堆积,每到夏季,污水横流,臭气四溢,蚊蝇成群,肮脏异常,群众对此很不满意。1982年在开展“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中,区人武部从部机关、国营吉林柴油机厂、长春发电设备修造厂、长春拖拉机制造厂和英俊公社等单位,抽调现役干部和基干民兵百余人,汽车3辆,突击清理了3天,运出垃圾30余车,并将路面5处洼坑冻结的冰雪起出,用沙土填平,使这处素有“大垃圾场”之称的地段初步得到治理,面貌为之一新,受到周围群众的热情赞扬。
根据中共长春市委和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文明城市的统一规划和部署,各级人民武装部门还发动和组织民兵积极开展“联建”活动,采取工厂、公社(街道办事处)民兵连与居民委员会,民兵班、排与居民组、居民楼挂钩的办法,广泛开展建设文明街委的活动。主要做了4件事:一是积极维护社会治安。各挂钩民兵连队采取定点划片,包责任区的办法,组织执勤巡逻,协助街道派出所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二是做好有劣迹青少年的思想转化工作。各民兵连队同街道居民委员会一起建立帮教小组,通过各种途径,共同对他们进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和人生观教育,做好他们的思想转化工作;三是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各大单位基层武装部门尽可能地从人力、物力上给街道以支援,支持所属民兵连队帮助挂钩的居民委员会建立文化活动室,组织待业青年和退休人员开展文体娱乐活动;四是带头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积极协同居民委员会开展创“文明街委”、“文明楼”、“五好家庭”活动,努力改变人们的精神风貌,促进社会风气的好转。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军事志》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书分为八篇,介绍了长春市驻军体制、兵役制度、历史上的主要战事、军事训练、政治工作、后方勤务、民众武装、人民防空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