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防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军事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3329
颗粒名称: 第四节 防剿
分类号: E296.7
页数: 2
页码: 537-53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按照伪满《暂行保甲法》、《市街村自卫法》的规定,自卫团的主要活动是警防村镇。但其作为军警的辅助机构,也时常参入袭击抗日义勇军、反日游击队和围剿抗日联军的“讨伐”活动。
关键词: 长春市 民国保卫团 防剿

内容

按照伪满《暂行保甲法》、《市街村自卫法》的规定,自卫团的主要活动是警防村镇。但其作为军警的辅助机构,也时常参入袭击抗日义勇军、反日游击队和围剿抗日联军的“讨伐”活动。
  一、警防
  日本侵略者为了消灭反满抗日武装,大肆建立“集团部落,制造无人区”,强迫散居在偏远地区的农民都搬进指定的大村庄,企图隔断抗日武装特别是东北抗日联军与人民群众的联系,“确保治安”。“集团部落”周围筑围墙,设炮楼,架铁丝网,由自卫团站岗、放哨、巡逻,武装守围。抗日武装要进入集团部落活动,常常遭到他们的袭击。为加强警防,长春、农安、德惠、长岭、伊通、双阳等6县,早在1932年自卫团初建时,即制定了《联防简章》,以长春县自卫团总部为主,组织6县联防。《联防简章》规定,对于“股匪剿捕之计划及其步骤与期限;零星土匪之搜缉;联防各县进境警团之巡逻、侦察通报等事项”,“得召集联防会议决定之”。以长春县为联防总指挥,其余各县为防区指挥,组织好协调行动。并规定视自卫团官兵在行动中之功过,按级给予必要的奖惩、赏恤。
  二、袭击抗日游击队
  1932年,在中共东满特委领导下,吉林省东部地区之延吉、和龙、汪清、珲春4县,先后建立了数支抗日游击队,进行抗日活动。这些人民抗日武装一经组建,当地警察分署即指挥自卫团,频繁地对其进行“讨伐”。其中仅1933年和1934年两年间,4县自卫团即先后出动106回计1836人次,给抗日根据地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三、围剿抗日联军
  为镇压人民抗日武装,各地自卫团还在日伪讨伐队司令官的统一指挥下,积极配合日伪军行动,参入围剿抗日联军的“大讨伐”。
  1935年,伪第二军管区混成第七旅,在少将旅长金恩奎的率领下,出动了3个团3320人的兵力,在第五军管区所属7个连的协同下,对活动于吉东地区的抗联部队进行“讨伐”。在此次行动中,该地区自卫团共出动2077人,参加作战行动5699人次。
  1936年6月至1941年3月,根据所谓“东边道治安肃正计划”,日伪组成了以日军第二独立守备队司令野副昌德少将为“讨伐”司令官的“联合讨伐队”,总兵力达35256人,对抗日联军进行了大规模的持续“讨伐”,使抗日联军领导机关和部队遭到重大伤亡。在持续5年的“讨伐”中,由行政警察指挥参入行动的16个县的自卫团组成的“警防队”,共有12276人,约占“联合讨伐队”总兵力的三分之一。按照作战部署,警防队被配置在讨伐地第一线的集团部落里,监视居民,盘查行人,随时执行搜索任务,搜集情报,配合日伪军警、宪兵、特务,对抗日联军进行封锁和围剿,其中心任务是断绝抗联的供应渠道,迫使抗联官兵处于饥寒交迫的困境,使之丧失战斗力,实现其“治安肃正”的目的。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军事志

《长春市志 军事志》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书分为八篇,介绍了长春市驻军体制、兵役制度、历史上的主要战事、军事训练、政治工作、后方勤务、民众武装、人民防空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