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医疗卫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军事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3298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医疗卫生
分类号: R821
页数: 3
页码: 480-482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东北人民解放军医疗卫生情况,主要介绍了战场救护、后方医院两方面内容。
关键词: 长春市 后方勤务 医疗卫生

内容

一、战场救护
  1945年11月吉林军区初建时,所属部队只有从山东解放区到达吉林地区的东北挺进纵队和黄荣海团等老部队,连队编有卫生员,营部编卫生所,团部编卫生队,而在吉林各地新组建的保安团、警备团的连、营只设有卫生员和医生。到1947年夏,各级卫生组织才逐步建立起来。
  (一)连队抢救组
  1945年底到1946年初剿匪作战时,连队抢救组很不健全,没有卫生员的连队,只能依靠自救互救。1947年初,吉林军区所属部队配合主力部队进行“三下江南”作战时,连队抢救组才初步建立起来,由4至5人组成,配备担架2至3副,任务是把伤员抢运到隐蔽地,包扎伤口,固定骨折,然后送至营救护所。
  (二)营救护所
  由医生1人,卫生员2至3人组成,配备担架2至3副,负责矫正与补充包扎,临时止血,固定骨折,将伤员送至团救护所。
  (三)团救护所
  除老部队外,其它部队于1946年攻夺长春时,团卫生队才组建起来,至1947年夏季攻势开始时,团救护所始趋健全。救护所一般设3个医疗组和1个担架排,负责纠正包扎和骨折固定,留治轻伤员,救治重伤员,将重伤员转送至师(旅)救护所。
  (四)师(旅)救护所
  1946年4月,在进行长春争夺战和四平保卫战时,旅部已建有卫生处,但有的不够健全。1947年2月,独立师成立卫生部,医疗力量始相应加强。师救护所由师卫生部所属医疗收容所组成,下设抢救组、急救组、绷带组、药材供应组、管理组和转运组,负责伤病员的救护、治疗工作。需后送之伤病员,则通过兵站线送到救护转运站再转送到后方医院治疗。
  二、后方医院
  1945年底,吉林军区卫生部先后在长春收集药材2000箱,绷带千余捆;在吉林接收了原日伪西关陆军医院的全部被服、药品、卫生器材及医疗设备,尔后一并运到军区后方所在地——桦甸,以此为物质基础,成立了军区后方医院。翌年4月初,根据军区关于攻夺长春的部署,卫生部将后方医院的卫生行政和医疗技术人员抽调至双阳、伊通、磐石、双河镇、岔路河、烟筒山等地,成立了6个兵站医院,负责收容伤员。攻克长春后,将所有伤员转入长春和吉林两地医院,然后各兵站医院又接收了在四平保卫战中负伤的指战员。
  四平保卫战后,东北人民解放军撤出长春和吉林,军区卫生部移驻延吉,不久军区后方医院亦由桦甸迁至延吉。此时,军区决定将后方医院与原延吉日本陆军病院合并,组成吉林军区第一后方医院。
  1948年3月吉林市解放后,根据省政府决定,将设于吉林市的原省立医院转入吉林军区建制,改为军区第二后方医院。接着,又将吉北军分区卫生部及其医院改为军区第三后方医院。1948年5月25日,东北军区指示,按统一序列编排军队后方医院番号,据此,吉林军区所属吉林、延吉、舒兰3所后方医院,依次改称为东北军区第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后方医院。9月,又增编第三十八和第三十九后方医院,分别驻延吉和蛟河。至此,吉林军区共有5所后方医院,收容量达到1.2万人。
  1948年3月,东北人民解放军召开全军卫生工作会议,强调统一协调,按制度办事。各后方医院贯彻会议精神,普遍建立了入院、转院、出院、统计、工作总结报告等项制度。在医务人员中深入地进行了一切为了伤病员的教育,责任心普遍提高,医生、护士主动延长工作时间,为伤员献血蔚然成风。1946年至1948年,军区各后方医院共收治伤病员30002人,治愈21769人,治愈率达72%。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军事志

《长春市志 军事志》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书分为八篇,介绍了长春市驻军体制、兵役制度、历史上的主要战事、军事训练、政治工作、后方勤务、民众武装、人民防空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