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兵站、运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军事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3297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兵站、运输
分类号: E233
页数: 2
页码: 479-480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长春市东北人民解放军为筹划军需物资的储备、补给、转运及收容、治疗、后送伤病员等事宜,保障前线作战需要,东北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和后勤分部,根据作战需要设置了以供给、转运为主的基地兵站、野战兵站和兵站线。东北人民解放军的运输能力,主要由民工、大车、胶轮车和汽车构成,平时用于运送粮草,行军时运送物资弹药,战时集中转运伤员。
关键词: 长春市 后方勤务 兵站

内容

一、兵站
  为筹划军需物资的储备、补给、转运及收容、治疗、后送伤病员等事宜,保障前线作战需要,东北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和后勤分部,根据作战需要设置了以供给、转运为主的基地兵站、野战兵站和兵站线。
  1946年11月,“三下江南”战役开始前,东北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组成前后梯队,前梯队进至郭前旗展开,设置兵站,负责“三下江南”部队的后勤保障。后梯队由双城至榆树间部署兵站线,组织军需物资的前运和伤员的后送。
  根据东北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东北战勤委员会和省、地委的部署,战时许多县也成立了兵站,由县长任站长,县委书记任政委,负责接待部队、医疗救护、转运伤员和运送物资。1946年末到1947年春,在“三下江南”作战中,榆树县在东北局战勤委员会的领导下,设立了总兵站,建立了秀水甸子、榆树、大岭至拉林和由黑林子、土桥子至五常两条兵站线。每站集中50辆大车,200名民工,待机转运伤员。在榆树县城还建立了兵站医院,医治伤病员。
  1948年6月,东北人民解放军围困长春伊始,野战军后勤部即将原来的东线、西线、北线3个后勤司令部改编为5个后勤分部,第三分部负责接转物资和保障准备阻击长春守军突围的部队,第四、五分部保障围困长春的部队。为适应围困长春作战的需要,在长农县、怀德县设置了兵站,负责筹集围城部队所需的粮食、蔬菜和马草等物资,接收安置从长春市逃出来的难民。长农县于万宝山设立了兵站,每天运送二三十车粮食,动员和组织了2500副担架和300名民工支援前线。
  二、运输
  东北人民解放军的运输能力,主要由民工、大车、胶轮车和汽车构成,平时用于运送粮草,行军时运送物资弹药,战时集中转运伤员。1946年5月,民主联军总部规定,每个主力团常备大车10至15辆,旅直10辆,每旅50辆左右。常备担架每团30副,每副配民工4人,每旅一般不超过120副。1948年5月,每个纵队除配备30辆汽车外,还需常备600台胶轮车,600副担架,每师至少要保持135台胶轮车。
  在解放区,也逐步建立起完备的战勤体系。专署和县(旗)设立战勤科,区设战勤助理员。每个县有常备大车50辆,担架100副,一俟接到命令立即出动,支援前线。1947年1至3月,在“三下江南”作战期间,地处战区前沿的榆树县即派出担架队员3.3万人(次),战勤民工20万人(次),担架5000余副,运输大车3300多台(次),受到东北行政委员会的通令嘉奖。吉北地区在“三下江南”和夏季攻势中,以全地区合格人力20万计算,平均每人出战勤工21天;全区骡马5.7万头,平均每头服役约30天;全区大车8700多台,平均每台出工48多天。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军事志

《长春市志 军事志》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书分为八篇,介绍了长春市驻军体制、兵役制度、历史上的主要战事、军事训练、政治工作、后方勤务、民众武装、人民防空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