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战争年代的训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军事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325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战争年代的训练
分类号: E251.7
页数: 8
页码: 284-29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战争年代,人民军队的军事训练主要是利用战役、战斗的间隙进行。训练的方式大体上有四种:一是“以战教战”,通过实战提高指战员的技术、战术水平;二是整训,利用战役间隙为下一阶段作战进行思想准备和技术、战术准备;三是临战前的应急训练,把部队拉到预定战场附近,根据敌情、地形和作战任务,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技术训练和模拟战术演练;四是机会训练,即见缝插针,开展“三五枪”,“三五弹”活动。为适应作战和建军的需要,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逐步建立了一批军事学校,培训了大批军政干部。
关键词: 长春市 军事训练 战争年代

内容

战争年代,人民军队的军事训练主要是利用战役、战斗的间隙进行。训练的方式大体上有四种:一是“以战教战”,通过实战提高指战员的技术、战术水平;二是整训,利用战役间隙为下一阶段作战进行思想准备和技术、战术准备;三是临战前的应急训练,把部队拉到预定战场附近,根据敌情、地形和作战任务,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技术训练和模拟战术演练;四是机会训练,即见缝插针,开展“三五枪”,“三五弹”活动。为适应作战和建军的需要,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逐步建立了一批军事学校,培训了大批军政干部。
  抗日战争时期,东北抗日联军在斗争环境极端艰苦的情况下,为保存力量,坚持抗战,各部从1940年起陆续转移到中苏边境的深山密林中,建立了A、B两个野营,进行抗日联军主力部队集中训练。此后A、B两营又转移至苏联远东境内,组成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重新编练部队,并结合实战需要进行军政训练和文化教育。军事训练“不仅有实战教育,而且还有部队的一般管理和特种技术的学习,如射击、游击战术、滑雪、手榴弹投掷、跳伞、无线电等科目,都是每个战士必须学习的”。“在学习劈刺这一项重要的战斗技术上”,有许多人“获得优秀成绩”。政治训练“也是坚持一贯的,不仅学习中国革命史,而且也学习联共(布)党史、社会发展简史及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发展及其前途等。特别是当毛泽东同志的《反对党八股》、《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等著作传到野营之后,便成了指战员们必读文件”。总之,野营的军训同战时需要是密切结合的,非常紧张的,在这里“指战员们的生活都是非常刻苦的,他们十分注意培养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以备战胜各种更大的艰险和困难,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
  东北抗日联军从组织A、B两个野营,到成立教导队、编设兵种教导营,在组织实施军政训练中,由于全体指战员“光复祖国的愿望甚为迫切”,训练非常刻苦,因而战术和技术水平都获得很大提高。
  解放战争时期,曾活动于长春地区的人民军队的军事训练则是根据战局和战略形势的变化而适当安排进行的。初期,人民军队的主要任务是“分散地大量发展部队”,“以建立持久斗争的基地”,因此,此间先期到达吉长地区的人民军队主力部队,根据中共中央东北局1945年10月13日发出的“东北局军事建设方针”,也以一部迅速扩充兵员,补充部队,“以连或营扩大成团,以团为单位举办短期训练班,进行初步政治教育,发展党员,建立党支部。同时在军事上进行战术、技术教育,以期在军事上教完使用各种武器,各个战斗教练(以至班),建立起各种生活管理制度”。另一部则继续发展部队,与后来的主力部队合编,以老带新,尽快提高其军政素质。鉴于当时各地地主土匪武装和为国民党军收编的所谓“先遣军”到处进行破坏活动,人民军队须迅速展开剿匪作战,因而无论是新建部队还是老部队训练都带有应急性质,新部队着重政治教育,军事训练只能进行单兵到班的基础军事技术和战斗教练,老部队则只恢复“各种军事作战专门训练及班排指挥之训练”。1945年12月以后,驻吉长地区之东北人民自治军周保中所部新老部队,经过一、二个月的短期整训后,即投入了紧张的剿匪斗争,并参加了长春争夺战,受到了“以战教战”的实际锻炼,战斗力迅速提高,一些组建不久的部队,如吉长部队(吉长独立团)等,很快发展成为吉辽军区的地方基干部队。
  长春争夺战结束后,根据中共中央1946年4月19日关于东北局迁长春及长春我军补充整训等问题给东北局及林(彪)等的指示,参战部队除一部休息数日后即行南下参战(四平保卫战)外,其余部队均转入补充整训,抓紧军事训练,准备执行新的作战任务。
  1947年1月至1948年3月,东北人民军队在广阔的地域上,同国民党军展开了更大规模的战斗,相继进行了“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和夏、秋、冬季攻势作战。这一时期,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关于部队整训,先后发出一系列指示和训令。据此,在吉长地区作战的人民军队主力部队和东满(吉林)军区所部,从独立团到纵队,都利用战役和战斗的间隙,在整训中进一步加强军事训练。1947年1月19日东北民主联军一下江南作战胜利结束后,各参战部队立即转入整训,此时“东总”发出《关于部队进行整训问题的训令》和《关于部队训练的指示》,强调指出:“目前及今后各部队在整训中,领导上须放弃过去和平练兵,与冬季大练兵的观点,改为战备姿态进行短期整训,和利用行军作战间隙进行训练”。在整训中,“除进行对指战员的战术与技术教育外,须在部队中提出进行打大仗的战斗作风教育,以造成全部队打大歼灭战的战斗作风。”此后,各部队在利用战役和战斗间隙“为下一阶段作战进行思想准备和技术、战术准备”的整训中,既练战术技术,更练战斗作风。在战斗作风的教育方面,突出强调以下几点:(一)应发扬行动的积极性,在行动中不叫苦,不强调困难,不怕疲劳,不怕扑空。在战斗中即令遭受挫折也不灰心,不泄气,要有求打胜仗的坚强意志……。(二)要坚决执行上级命令,遵守命令中之规定,使全军万众一心,同心协力地战胜敌人。但在临时情况变化时,应以积极的精神实行机断专行,力求趋利避害。(三)须注意主动地配合友邻动作,不可因故得到命令而消极旁观。对于战斗员,则特别着重于猛打硬拼的精神的发扬,以及敢于近战、夜战和白刃战作风的养成。
  关于战术技术训练,因兵种不同而异,且战斗员与指挥员各有侧重。战斗员训练的内容:步兵主要是练兵,训练的重点是集中力量于射击、刺杀、投弹、爆破四大技术以及三三制战术之教育,着重演习进攻战中之冲锋阶段的动作(距敌数十米内的勇敢跃进,利用地形地物,接近敌人冲锋),并以多讲战例教育之。其次是进行利用地形、地物、侦察、警戒与土工作业的训练。炮兵训练着重是进行射击技术、测量距离、驮载放列与迅速准确(教练)。其次是战术、隐蔽、伪装等的训练。鉴于当时工兵条件及运动战的需要,各兵团还认真地、大量地建设迫击炮分队,培训迫击炮射手,以增强部队的作战能力。工兵训练则重爆破及各种炸药的性能,如爆破碉堡、桥梁、房屋等,其次是围墙与副防御,即破坏铁丝网、填塞水壕与埋设地雷等的教练。骑兵训练主要是进行独立作战和步骑协同动作的战术技术训练。步兵训练通常是以连为单位组织实施;炮兵、工兵、骑兵、机关枪兵等技术兵种的训练则以师、旅或纵队为单位分别集中训练,派定负责的、懂教育的干部去组织训练。此外,根据实战的需要,各部队还非常注意对空防御的训练。
  干部训练,一般是用轮训班和开会讨论两个办法进行,轮训班除研究战士教育的问题外,主要是讨论组织领导部队的教育(训练)问题,以及一点两面战术和猛打(火力的组织运用)、猛冲(火力与冲锋的配合)、猛追(冲锋与追击之连续)等战术问题。教育训练的主要方式方法是充分发扬军事民主,就是在每一个战役或战斗结束后,组织干部战士进行经验检讨和总结,从指挥上、战术上、技术上、各兵种的协同上、各部门的工作关系上来加以检讨,指出其中的优缺点,竭力求得改变,以便使各兵种、各部门及各级指挥员以至每个战士的动作,都能互相协同配合,灵活机动,并在这些检讨中,加强干部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学习。
  为了在战斗频繁中,能大量训练军队干部,各师(旅)和军分区一般都成立教导营或教导队培养连排干部,团培养班级干部,随部队行动,在实战中去学习。时间的分配,业务占三分之二,或四分之三,政治教育占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教育方式则着重总结实战经验,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并抽调有实战经验及文化较高的干部担任教员。学员的来源则大部分从部队中抽调,但亦在地方干部中抽调一小部分来培育。训练的主要内容是部队管理教育、本级组织指挥、战术技术,以及优良的战斗作风等等。
  东北民主联军利用战役和战斗的间隙进行军事训练的情形,当时报纸曾从不同的侧面予以报导,如三下江南战役结束后,《吉林日报》5月10日前线特讯报称:“吉林军区‘长春’部队,为响应全力准备反攻的号召,以积极姿态迎接战斗的红五月,在前线某地进行备战练兵。练兵的过程,是从技术到战术。在短短的练兵时间里,涌现了优秀的能手射击、投弹、举(刺)枪、驮炮等。”“在战术上,整天演习‘三三制’和‘一点两面’战术。战士们散布在高地、开阔地、屯子周围,一个班、一个小组地做着各种不同的动作,不断地运动着他们的部队。这次练兵的特点有四:第一、从干部操练到战士操练:团集合排、营集合班以上干部上课,下干部操,然后再教战士。第二、取消了操场的形式主义:在技术练习上,采取了自愿、与实用结合、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方式。第三、改善了伙食,使战士吃得好。第四、练兵与立功相结合:采用每日讲评论功,及时发出练兵通报,表扬能手与交流经验。由于采取了以上的办法,在很多班、排、连队里,把练兵推进成了群众性的运动。早上没吹起床号,战士们就自动跑上操场,自动地挤出休息和诊断时间来练习瞄准,或拿石块排成队形、研究战术;晚上睡觉时,班上还有人在讲各人动作的好坏。……现在个人、班、排、连队间都自动掀起了竞赛,战士与干部卷进了竞赛热潮,相互鼓励。……整个部队在技术与战术上正在加强中”。
  1948年3月,东北人民解放军冬季攻势结束后,东北战场上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变化,东北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的条件已经具备。此时东北人民解放军决定乘胜攻打长春,并为此作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5月中旬,准备参战的部队到达长春外围,根据“东总”命令,东北军区第一前方指挥所所指挥的各独立师,一面对长春守军缩小包围圈,一面组织部队进行攻坚作战的战术、技术训练。主力部队(准备参战的各纵队)则集结于预定战场长春外围及其它指定地域进行整训。6月上旬,东北人民解放军首长“为切实保证坚决攻长春和打援的完满胜利,决定除以少数部队包围长春和控制机场外,其它各部均进行两个月(从现在起至八月二十号止)攻城训练”,同时,“为研究攻城和打援的训练,以保证各部在练兵中获得具体成绩,决定在吉林召开师纵两级首长会议”。根据东北人民解放军首长和吉林军事会议之决定,参战部队按照任务的区分,分别进行了攻城和打援的应急训练。预定攻城的部队,在其集结地域有针对性地进行攻坚作战的专业技术训练和模拟战术演练,锻炼部队攻坚作战的本领和各级指挥员的组织指挥能力。打援部队则着重学习研究和演练阻击援敌的作战艺术,以保证攻城战的胜利。8月17日,围城指挥所又发出对围城部队进行军事教育的指示,指出:“目前在我围城部队攻击训练已有初步基础的情况下,为适应将来作战的需要,应即转为打预期遭遇性的追击战斗训练”。此间为保证北宁线上锦州战役的胜利,东北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先后奉命调离长春前沿地带,集中整训,围城任务主要由各独立师担任。由于基本任务相同,军事训练计划虽由各师根据具体情况制订,但其训练内容、方法、要求及应达到的标准之重点基本是一致的。据独十一师参谋处8月22日按照打预期遭遇战之要求制定的训练计划规定,战士教育训练,主要是以单个小组为重点的三三制战术与射击、投弹、刺杀、爆破及近迫作业相结合的综合战术技术训练:“①单个动作教练以小组形式进行,主要演练利用地形地物、观察法、敌爆作业、进入冲锋出发地的动作,选择冲锋道路目标等。②小组动作以小组长指挥为重点,主要演练战斗小组前进中的队形、联络信号、近迫作业及冲锋动作等。③班进攻着重训练班长的组织指挥及战术爆破相结合的战法。④射击、投弹、刺杀、爆破、近迫作业等技术训练结合战术演练进行,主要是做到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熟练提高。⑤轻重火器使用以团为单位集中训练,着重练习集中火力与协同动作、火力阵地及射击目标选择,并适时与步兵进行联合演习。⑥紧急集合、行军锻炼与组织及遭遇战等演练,先由连队为单位组织实施,然后逐级进行。干部训练:①营以上干部学习一点两面及三猛战术,由师部统一组织进行研究讨论。②连以下干部学习三猛战术及三三制战术,由团部组织实施。训练过程中坚持发扬军事民主和实行领导、骨干与群众相结合的原则,由领导培训骨干,由骨干带动群众训练。并注意及时发现和总结推广典型经验,促进整体训练。”
  “为充实现有各纵、师及炮、工、骑各兵种的编制,并保证死亡消耗之满额”,进一步增强东北人民解放军的势力,实现1948年解放全东北的战略任务,是年4月3日中共中央东北局和东北军区发出“建军整训计划”。据此,东北人民解放军从4月至8月,又组扩建了126个独立团,其中含龙江前指8个独立团,松江前指4个独立团,吉嫩前指7个独立团共19个独立团,于9月底至10月初奉命参加了长春围困战。为使这些新组建的部队能够尽快适应实战的需要,独立团一组建,各省军区即迅速组织其展开了军政训练。东北军区司令部、政治部和吉林军区司令部于1948年6月和8月先后作出的“北满独立团练兵情形报告”和“各独立团自成立至8月工作总结报告”称:这些新组建部队的教育训练,“首先以政治教育为主,军事教育为补”,政治教育则首先是教育新兵“建立战争观念,培养斗志”,然后“着手进行政策教育”。为此,各单位针对新战士绝大部分是贫雇农出身的实际,坚持“把土改教育从诉苦、挖苦根、一条心运动、查斗志的教育提高到战争教育上来,使保卫土改与参军参战相结合”,让新战士切实懂得,只有“解放东北全境,解放全中国,打倒蒋介石,革命方能最后胜利”,人民的利益才能得到根本保障,从而自觉地意识到“获得了土地改革利益的农民,经过土地斗争锻炼和培养的农民,应当是觉悟的勇敢的有同敌人拼死活决心的战士”,从而“愿意开赴前线”,敢于同敌人作战。对于中农战士则向他们“反复解释党对中农的政策,说明贫雇农与中农是一家人,只有联合,不能对立”,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团结起来共同对敌。对已参军的地主富农子弟,在做好审查清理的基础上,对留队的战士“不采取讥讽排斥态度”,而是教育和争取他们积极投身革命战争,为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人民的新中国而战。
  对于军事训练,根据各省军区制订的教育训练计划,主要是进行基础训练。其内容是:“①制式教练,纪律条令与内务条令(以建立各种制度为主)。②武器性能作用及保管法。③射击(简易射击原理、各种射击姿式、射击要领等)。④投弹。⑤刺杀基本动作。⑥爆破(炸药性能种类、捆药包、送药、爆破实施)。⑦土工作业(敌火下近迫作业)。⑧三三制战术(班长、组长职责,队形地形地物利用)。⑨其它武器、机枪、炮兵训练(以营或团为单位集中训练)”。为使新建独立团能尽快投入战斗,在军事训练中,尤以“射击、投弹、三三制战术、利用地形地物和行军着装为重点,加以深入的反复的教育”。教育训练的方法,各团一般采用以下几种:“①先干部而后战士,每团团部召集连营军事干部、营召集班、排、连干部出教学准备操,开准备会,或成立干部训练班,先集中研究实验科目,然后教育战士。②边讲边作边研究,启发部队的学习热情。③采取官教兵,兵教官,兵教兵的办法,少讲多练。④实行小先生制,以连排或班为单位,将对某些科目做不好的战士召集在一起,指定或选出动作好的同志进行示范帮教。⑤采用三三制的办法,以3人为一组,由好带差。”干部教育,从新兵团和实际出发,主要是练管理教育方法,带兵艺术,示教本领及一般职责运用,力求“达成熟练”。由于当时新建独立团之干部普遍缺和弱,因而“领导上必须进行具体的帮助指导与检查督促”。
  1948年11月,辽沈战役胜利结束后,东北全境和热河获得解放。为准备下一步行动,东北人民解放军决定以一个月的时间休整。东北部队根据林、罗、刘、谭首长的部署①(系指林彪、罗荣桓、刘亚楼、谭政。),除由长春南下之各独立师(辽吉除外)在抚顺、本溪地区外,主力部队几乎全部集中于辽西和辽南地区进行军政训练,各部到达指定地区后,首先是:“①开祝捷会、战评会、英模功臣大会、各级干部战斗检讨会及开党的支部大会、政治工作总结会。②补充新兵,争取俘虏,调整武器,配备干部。在军事训练方面,除一般的练技术外,着重是进行战术教育,主要内容是:干部为三种情况的三种打法;四快一慢战术;一点两面战术;步炮协同。战斗员则主要的是三三制战术与三猛战术。各部还根据这次战役(辽沈战役)的实际战例,进行战评,检讨发扬合乎战术的例子,指出不合乎战术的例子,在整训结束时进行普遍的测验”。此间至1949年,吉林军区(吉林军事部)所属各独立团和警卫团,还是着重新兵训练,其训练内容和方式,和1948年基本相同,在训练过程中,初期仍以政治教育为主,军事训练为辅,至1949年三四月份之后,则改为“以军事为主,政治教育为辅”。军事教育“全部进行五大技术,五大技术中以射击、投弹、刺杀三大技术为主,爆破、近迫作业为辅”。政治教育主要是加强以“战争观念教育,纪律教育,民主教育,政策教育,诉苦教育,关系教育”为基本内容的“阶级教育和思想教育”。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军事志

《长春市志 军事志》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书分为八篇,介绍了长春市驻军体制、兵役制度、历史上的主要战事、军事训练、政治工作、后方勤务、民众武装、人民防空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