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图书馆
长春图书馆
机构用户
长春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章 东北抗日战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军事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3239
颗粒名称:
第一章 东北抗日战争
分类号:
E296.93
页数:
8
页码:
216-223
摘要:
本章记述了长春市志的军事志的主要战事的东北抗日战争的东北军抗日、义勇军抗日、远东苏军解放长春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长春市
军事
抗日战争
内容
1931年9月18日晚,日本关东军突然袭击沈阳北大营的中国驻军,同时在吉林、黑龙江发动进攻,制造了日本帝国主义策划已久的大规模武装侵略中国东北的事件。“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号召人民武装抗日,在中共满洲省委的领导下,东北各地纷纷组织抗日义勇军。此外,国民党一部分在东北的爱国军队也组织自卫军、救国军等抗日武装,纷起抗日。这些抗日武装到1934年夏,大部溃散。但也有一部分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继续坚持战斗,后来成为长期坚持抗战的东北抗日联军的组成部分。
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远东苏联红军在中国抗日军民的配合下迅速击溃了日本关东军,解放了全东北。
第一节 东北军抗日
面对日本侵略军的疯狂进攻,首当其冲的东北军部分爱国官兵,自发行动,奋起抵抗。当日军向驻防长春的东北军部队发动进攻时,亦遭到了驻南岭和宽城子官兵的殊死抵抗,但由于战前没有临战思想准备,战时又奉令不予抵抗,因而部队处于仓促迎战和被动挨打的境地,官兵伤亡惨重,余部被迫放弃防地突围,长春遂为日军侵占。
一、南岭战斗
1931年9月19日凌晨3时零5分,驻长春的关东军第二师团第三旅团长长谷部昭吾少将,接到关东军司令部发来的“准备对长春附近的中国军队进行攻击”的急电后,即令大岛大佐的第四联队以一部袭击南岭兵营,主力袭击二道沟兵营;令独立守备队第四中队监视长春市区的东北军。同时,急调驻公主岭的独立守备队第一大队(欠第四中队)和骑兵第二联队赶来增援。5时,第四联队第二大队长黑石少佐率第五、第七中队和1个重机枪小队,首先向南岭兵营西北角的炮兵第十九团一营发起猛烈袭击。该营兵营内的炮兵毫无戒备,仍按往常定例由三四十名驭手出营门溜马,突遭意外袭击,猝不及防,人马死伤严重。被日军疯狂攻击惊醒的营内官兵,立即进行紧急抵抗,但因措手不及,难以进行有效的反击,终被日军冲进营内,将炮场放列的12门大炮捣毁,余部官兵被迫弃营突围。黑石部攻占炮兵第一营区后,遂集结兵力,以第五中队为左翼,第七中队为右翼,从北面继续攻击炮兵第二和第三营,该两营官兵在一度抵抗后,即向东方退走。
黑石大队攻占炮兵团营地后,未敢贸然深入,立即向南岭兵营发动全面进攻,而是集结队伍退至兵营以西的袁家窝棚待援。8时半至9时,独立守备队步兵第一大队大队长小河原中佐率两个中队由公主岭赶到,与黑石大队汇合,组织协同后,于10时15分再次向南岭兵营发起进攻。黑石大队从兵营西侧隐蔽前进,正面进攻步兵第六七一团营房,小河原大队从兵营南侧向该团翼侧迂回进攻。遭受日军更大攻击的南岭步兵和炮兵团边应战边紧急以电话向吉林军署报告“被日军包围射击”的情况,并请示处置办法,但得到的答复是“无(勿)庸实行对抗冲突”,南岭兵营的广大官兵群情激奋,对步步进逼的日本侵略军毅然奋起抵抗,炮兵凭借兵营两侧的沟堤,集中火炮以零距离榴霰弹向日军开火,步兵依托营房围墙及门窗奋勇还击,先是炮战、枪战,继而展开手榴弹战,双方互有伤亡。交战相持到13时左右,两团按照吉林副司令长官公署参谋长熙洽的指示,“遵令退让”,从兵营东北、东侧两个方向分3股突围出官兵约1400名。14时30分,南岭兵营被日军占领,炮兵团36门火炮及库存弹药全部被破坏或掠走。突围的东北军炮兵,撤至郊外新立城一带(后由团长穆纯昌胁骗投降日军),步兵团撤至长春东麦子沟一带(后有约两个营参加了东北抗日义勇军)。
此战日军伤55人(内含独立守备队第一大队长小河原浦治中佐),亡43人(内含独立守备队第一大队第三中队长仓本茂大尉、步兵炮队长市岗孝治中尉及芦田芳雄少尉);东北军亡200人(内含炮兵连附1名),损失军马230匹。
二、宽城子战斗
关东军在突袭南岭兵营的同时,以第三旅团第四联队第一大队及机关枪队、步兵炮和山炮队由大岛联队长率领,从长春车站附近北进,隐蔽地到达宽城子(二道沟)兵营南侧,向驻这里的护路部队东北军第二十三旅六六四团二营进行突袭。凌晨4时30分,日军先头部队进至二道沟兵营,刺死哨兵,闯入营房。步兵营仓促迎战,傅冠军营长负重伤后身亡。6时半左右,日军先头部队占领东侧营房一角,但后续分队在通过营房以南开阔地时,受到步兵营官兵猛烈火力的阻击,死伤颇众。战至9时半,第四联队重新调整部署,集中重机枪、步兵炮和山炮火力,向步兵二营营房猛烈射击,掩护步兵进攻。基于爱国义愤,自行抵抗的二营官兵,在激战中虽予敌以重创,但在熙洽“紧急传令,避免冲突”的命令下,最后还是放弃了抵抗,官兵除少数零星逃散外,大部被解除武装。11时10分,日军完全占领二道沟兵营。
此战,日军亡24人(含熊川威少尉),伤33人(含中队长松川);东北军阵亡70余人,被俘386人。
驻长春市区内的第二十三旅司令部及其它分队,按照熙洽的指示,于19日9时通过市公安局长修长余向驻长日本领事田代表示“城内军队不抵抗”,关东军“和平地解除了司令部、机关枪连、山炮连、迫击炮连及第六六六团(实为1个营)等全部武装”,长春遂陷入日本侵略军之手。
第二节 义勇军抗日
日军侵占吉林后,熙洽的卖国求荣行为,激起了吉林军民的反对,原吉林军署警卫团上校团长冯占海不顾熙洽的诱逼兼用,率部首举义旗,发出“坚决与寇逆抗战到底,克尽保卫国土神圣职责”的通电,活动于吉、黑两省边界地带,同日伪军展开了英勇的武装斗争。
一、榆树争夺战
1931年11月12日,原吉林省府委员诚允在宾县成立吉林省临时政府,同熙洽的伪政权相对抗,号召民众奋起抗日,把冯占海部扩编为吉林警备军,委任冯占海为警备司令兼混成新编第一旅旅长,此举使日伪政权极为惊慌,立即调动军队镇压。12月中旬,伪吉林军司令于深澂亲率马锡麟、刘宝麟两旅伪军,在日军的监视下向舒兰、榆树的冯占海、张作舟部进攻,目标指向宾县。舒兰一战,进攻的日伪军被冯军击败,损失官兵近2千人,轻重武器2千余件,伪军司令于琛澂乘混战化装侥幸逃命。翌年1月,吉林日伪军重点转向进攻驻榆树的原东北军第二十五旅张作舟部。首先伪军刘宝麟旅对防守土桥子、黑林子一带的赵维斌团发起攻击,赵团奋起抗击,同进犯之敌展开激战,但由于兵力和装备均处劣势,作战失利,伪军直逼榆树城下。此时,据守县城的团长杨秉藻突然率部投敌,打乱了二十五旅的作战部署,仓猝间,旅长张作舟被迫率余部退出县城,陷入日伪军的包围,官兵同敌苦战达4个小时之久,终因寡不敌众,被敌击败,旅长张作舟和团长任玉山被俘。在张作舟部被敌包围时,吉林警备军司令冯占海率部赶往增援,但错过战机,榆树县城失守,仅张作舟余部官兵由副团长王锡山率领突出包围,加入了冯占海警备军。首战榆树失利后,冯占海乘日伪军主力指向呼(兰)、海(伦)路抗日军马占山部之际,在宾县重整部队,打出“吉林抗日救国军”的旗号,冯任总司令,率部独立作战。5月上旬,所部参加进攻哈尔滨作战,尔后挥师南下,于6月20日强渡拉林河,再战榆树,以吉林抗日救国军副总司令宫长海率4旅之众直逼榆树县城,另以救国军姚秉乾、杨文麟两旅向双城方向佯动,吸引日伪军注意力,配合宫长海部作战。此时,伪军刘玉枢旅主力驻防榆树县城,另以步炮兵一部防守城外围据点青山堡,伪军刘宝麟旅驻双城,与刘玉枢旅成呼应之势。冯部救国军鉴于伪军如此部署,即分兵两路,一西一南同时发起攻击,使敌处于被动作战局面。战斗发起后,伪军刘宝麟旅一部出双城迎击,被姚、杨两旅包围于双城西南的红旗二屯,歼其大半,同时击溃刘宝麟旅的增援部队。宫长海救国军主力则迅速切断了榆树与青山堡的联系,并对青山堡守敌发起三面围攻,迅速将敌击溃。6月21日,日军大川骑兵支队千余人兵发榆树,前来增援。23日7时,刘宝麟部出城向青山堡反扑,10时,大川部进至县城东北之董家窝棚,被宫长海部包围,双方展开激战,冯占海督令救国军后续梯队急进参战,步步紧缩包围圈,在冯占海所部猛烈攻击下,大川部被歼过半,败局已定。14时30分,其残部突出重围,窜至靠山屯,又被紧追不舍的宫长海部包围。战至24日5时,将狂傲的日军骑兵支队长大川宫喜击毙,俘虏日军一部。驻榆树县城的伪军旅长刘玉枢得知大川战死后,急派小分队将县城以北之高家桥烧毁,妄图迟滞救国军的行动。宫长海率部疾进,并以一部绕至卡岔河上游,包抄榆树侧后,刘玉枢部伪军弃城向五棵树退走,县城遂被救国军攻克。尔后,冯占海救国军继续向西南方向推进,姚秉乾旅攻陶赖昭,杨文麟旅攻窑门站,冯占海部凌厉的攻势,调动了关东军,26日,中村支队和船桥支队同时从哈尔滨出动,向冯部攻击。中村支队经双城堡攻取青山堡,向榆树进逼;船桥支队截击进攻陶赖昭和窑门站的救国军。27日,败退于五棵树一带的伪军复向榆树反扑,各路日伪军进攻时,数架日机轮番助战。冯占海部救国军为避免群众受难,遂退出榆树县城迎战,先后在弓棚子、刘家站、五棵树等地同日伪军展开激战。伪军刘宝麟旅营长蒋鹤卿率全营官兵及迫击炮连反正起义,夜袭日军营地,毙伤日军百余人,冯占海抗日救国军乘日伪军混乱之际,主动转移至哈长线的三岔河。
二、吉长攻夺战
冯占海部吉林抗日救国军在榆树战斗后,再克五常、舒兰等城,声威远震,各地小股群众抗日武装纷纷来投,活动在舒兰一带的原东北军营长田霖所领导的吉林人民抗日自卫军也参加了进来。冯部救国军在战斗中虽遭受过重大损失,但队伍仍迅速扩大至7万余人。
1932年8月27日,冯占海在舒兰县境内的珠琦川主持召开军事会议,吉林抗日救国军团以上指挥员120多人参加。会议根据部队的实力和各地抗日烽火四起,日伪当局应付不暇,兼顾难周的总形势,决心抓住战机集中主要兵力攻打吉林,并确定了攻取吉林省城的作战部署。为配合主力部队在吉林方面作战,决定以田霖旅进攻吉长线上的土们岭,阻击从“新京”方面来援的日伪军;以赵维斌为指挥,率孙鹤喜、孙登山、冯占一等旅佯攻“新京”。
珠琦川会议后,按照作战部署,救国军各路部队分头进入预定战区,破坏交通要道,袭击日伪军警盘踞的中小据点,搅得日伪当局惶惑不安。9月7日,以副总司令宫长海统率的救国军主力,不顾日机的轰炸扫射,冲破伪军的堵截,从九台县之其塔木数处渡口抢渡成功,于9日兵临吉林城下,10日凌晨发起总攻。日伪军一面组织抵抗,一面迭电伪新京请求援兵。关东军独立守备队急忙集结兵力500余人,并调伪军张海鹏、李桂林、刘毓坤等部共两千余人,分别从“新京”、德惠、农安出动,向吉林增援。其先头部队进至德惠境内大青嘴一带时,受到救国军王锡山旅的阻击,冯占海及时组织赵维斌、孙鹤喜及孙登山等部挥戈西进,增援王锡山旅,经过一昼夜奋战,日伪军失利,退至张家一带。救国军乘胜进至哈长线布海、米沙子一带,继续牵制敌军,策应吉林会攻。9月17日,冯占海根据会攻吉林不下,人员伤亡较大,弹药消耗殆尽而补充无源,且日伪军增援部队不断逼近的不利形势,当机立断,撤出战斗,趁农安一带日伪军兵力空虚,将各部主力向农安靠拢。19日,冯占海同宫长海及其它攻吉部队,在农安以西的三盛玉、伏龙泉一带会合,经各部将领议定,为保存实力,避免硬拼,吉林抗日救国军分两部进行活动:在吉敦线及五常一带活动的部队,仍留原地相机骚扰日伪军;在吉长线活动的救国军主力由冯占海率领向热河转进。
第三节 远东苏军解放长春
1945年5月,苏联击败德国法西斯后,根据雅尔塔协定,以3个月时间完成了从欧洲向远东的战略机动,形成了对日作战的优势。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亦进入战略反攻阶段,日寇最终失败的命运已成定局。同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在中国抗日军民配合下,向日本关东军发起强大攻势,迫使日本无条件投降,结束了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东北地区长期的殖民统治。
战前,日本关东军总司令部设于伪新京,总司令官山田乙三大将,总参谋长秦彦三郎中将,辖第一、第三方面军、独立第四军、第二航空军、大陆铁道队、松花江舰队和细菌部队。苏军全线出击后的8月10日,又将驻朝鲜的第十七方面军及协同该方面军的第五航空兵军并入关东军指挥。另有受其控制和指挥的伪满、伪蒙和伪张绥军,共44至46个师、27个旅,总兵力达120余万人,其中日军约97万人。按其对苏作战部署,第三方面军为关东军预备队,除两个师团配置在西部边境地区外,主力集中于“新京”和沈阳地区,并配属航空兵协同作战。担任“新京”防卫任务的是该方面军所属的第三十军及第二航空军、大陆铁道队、独立混成第一百三十三旅团等部,第三十军指挥官饭田祥二郎中将任“新京”地区防卫司令官,统一指挥各部队。
苏联远东军司令部设于伯力,总司令华西列夫斯基元帅,军事委员谢金上将,参谋长伊万诺夫上将。辖麦列茨科夫元帅的远东第一方面军,普尔卡耶夫大将的远东第二方面军,马利诺夫斯基元帅的后贝加尔方面军,共3个方面军、11个合成集团军、3个空军集团军、3个防空集团军、1个机械化军和1个战役集群,共80个师,46个旅,总兵力157.7万余人。另有受远东苏军总司令指挥的太平洋舰队、红旗黑龙江区舰队和远东边防部队协同作战。按其作战部署,西线后贝加尔方面军(含配属其指挥的霍格尔•乔巴山元帅指挥的蒙古人民革命军所部),展开于奥德堡和蒙古东部地区,基本兵力位于塔姆查格布拉格一带。从空中支援后贝加尔方面军作战的是胡佳科夫空军元帅指挥的第十二航空兵集团军。8月9日至14日,苏军全线出击,以西部为主要突击方向,从东、西、北三面向东北腹地实施向心突击,空军航空兵对长春、沈阳和各战略要地进行轰炸。9日零时,苏军在各个战役方向发起进攻,驻在苏联远东境内的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亦随苏军挺进,配合作战。担任主攻长春、沈阳等地的西线后贝加尔方面军克拉夫钦柯坦克兵上将指挥的第六近卫坦克集团军等机械化兵团,从宽大正面上突破,长驱直入,通过沙漠、翻越大兴安岭,前出至松辽平原,向长春、沈阳附近地区发展进攻。柳德尼科夫上将指挥的第三十九集团军,在塔姆查格布拉格突破日军防线后,主力沿铁路发展进攻,占领洮南,然后向关东军总部驻地伪新京挺进,同来自东边的远东第一方面军之第五集团军会师。8月14日,日本政府决定投降,但关东军并未停止抵抗。15日,苏军继续发展进攻,很快完成了对日军主力的分割合围。苏军在各个战役方向的迅速推进,将尚未完全展开的日本关东军分割成数个孤立集团,使之失去有效抵抗,陷入全线崩溃,迫使日本关东军总部和伪满皇帝溥仪撤离长春,向通化转移,妄图固守中朝边境山区,进行持久作战,待机转入反攻。但在面临战事必败的情况下,8月15日,日本天皇广播《停战诏书》,翌日关东军总部根据大本营陆军部第一三八二号“大陆令”,向所属部队下达关于停战及解除武装的命令,但不提日本武装部队的投降问题,且多数地区的日军不仅继续抵抗,而且有的地区还进行反扑。因此,苏军一面派出参谋通知关东军司令部的代表:只有当日军开始投降就俘时,苏军的军事行动才能停止,一面对顽抗的日军部队继续加快进攻。8月18日,后贝加尔方面军按照远东苏军总司令华西列夫斯基元帅关于派出快速支队立即占领长春、沈阳等地的命令,迅速组成以坦克部队为主的先遣支队,向长春和沈阳快速推进。同日,关东军总司令官山田乙三大将通过广播答复苏军总指挥部,准备履行一切投降条件。19日,后贝加尔方面军主力逼近长春,苏军代表同关东军总参谋长秦彦三郎在远东第一方面军指挥所会晤,达成全部日本关东军投降的程序。当日,苏军航空兵在长春、沈阳等地实施空降,苏军代表阿尔巧缅夫上校在长春接受了关东军总司令官山田乙三的投降签字。继航空兵200余人进入长春后,20日,新任后贝加尔方面军司令科瓦廖夫大将率机械化部队进入长春,解除了防卫长春的日军武装,伪满洲国解体,苏军成立了长春卫戍司令部,对长春实行军事管制。22日,远东苏军总司令代表到达长春,指示关东军总部提供各种资料,并接收了关东军总司令部驻地。
25日,苏军以通知到原关东军总司令部驻地开会为名,将原伪满洲国国务总理大臣张景惠及其它各部大臣一并逮捕。9月2日,远东苏军总司令华西列夫斯基元帅到达长春。9月5日,苏军解除了关东军总司令部的武装,逮捕了山田乙三等日军将领,并于同日押出长春。于是,日寇对长春长达14年之久的野蛮统治在实际和形式上均告结束。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军事志》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书分为八篇,介绍了长春市驻军体制、兵役制度、历史上的主要战事、军事训练、政治工作、后方勤务、民众武装、人民防空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事件
1931年9月18日...
相关事件
1945年8月苏联对...
相关事件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