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图书馆
长春图书馆
机构用户
长春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四节 国民党军兵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军事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3234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国民党军兵役
分类号:
E265
页数:
7
页码:
182-188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东北解放战争期间,曾占据长春地区的国民党军为补充兵员缺额和消耗,坚持内战,在其统治区内不断地进行招兵、征兵和抓兵,人民群众饱受其害。
关键词:
长春市
军事志
国民党军兵役
内容
东北解放战争期间,曾占据长春地区的国民党军为补充兵员缺额和消耗,坚持内战,在其统治区内不断地进行招兵、征兵和抓兵,人民群众饱受其害。
一、兵役制度
国民党之兵役制度,在抗日战争以前,基本上是实行募兵制,由各部队自行派人到各地招募兵员。
1933年8月8日,国民政府颁布《兵役法》,自1936年3月23日起施行。起初只是在少数省份试行征兵,直到抗日战争后才正式实施。1946年11月3日,国民政府重新修正公布《兵役法》,规定中华民国男子皆有服兵役的义务。兵役分为常备兵役、补充兵役和国民兵役三种。常备兵役分为现役和预备役。男子自年满18岁时起服役,至45岁除役。服现役的年龄是20到25岁,服役期为2年(步兵的军士和特种兵为3年),现役期满退伍再改服预备役,直到45岁期满除役。这是个义务兵役制的兵役法,但仍有“依志愿者服兵役,其服役以命令定之”的规定。
国民党军在占据吉林省和长春期间,其兵员补充的方式是“征招并行”,既征又招,还搞所谓“志愿从军”。
二、兵役机构
国民党军队兵员的征集补充,开始由民政局(科)主管,警察局协助,1946年10月以后,则由专门的兵役工作机构主管。
(一)吉林师管区
1946年11月成立,司令部驻长春。直属国民政府国防部领导。主要职责是指挥所辖的团管区办理各县(市)常备兵的征集补充、国民兵组训、在乡军人管理、动员实施及其它法令规定的有关兵役事项,必要时兼负补充兵的训练等。
吉林省政府主席监督协助师管区进行兵役及其有关事务。
(二)长春团管区
1946年11月成立,司令部驻长春市。其主要职责是:
1.役龄男子调查及服现役适龄男子身家调查;
2.免役、禁役及缓征缓招的审核;
3.体格检查及抽签的实施;
4.常备兵、补充兵现役入营的召集;
5.国民兵的调查、组训、召集服役;
6.在乡军人的调查管理;
7.动员召集的执行;
8.战时军人及其家属调查优待的实施;
9.有关新兵保教的设施及其协助事项;
10.其它法令所规定的军事事项。
长春团管区辖长春、怀德、舒兰、榆树、德惠、农安、乾安、扶余、九台9个县。双阳县属永吉团管区。
(三)兵役科
1946年11月5日,国民政府修正公布的《兵役法》规定,“省政府主席院辖市市长为省市征兵监督,受国防部长及内务部长之指导监督,协助管区司令部办理兵役及其有关事务”。同年东北行营规定,“各省主席执行兵役业务,由民政厅兵役科(又称军事科)执掌”。依上述规定,吉林省制定了《吉林省政府民政厅军事科(兵役科)组织条例》,编制科长1人,科员13人,书记1人,司书3人,传令兵3人,共21人。“为求业务推行容易起见”,科内设股,由资深科员兼任股长。
(四)县军事科
按照兵役法规定,县(市)长为本县(市)征兵官,受所在管区司令指导,监督本县(市)的兵役工作及有关事项。1946年6月,长春及今所属各县政府内设军事科(科内设兵役股、保安股),办理兵役业务,奉县(市)长命令指导督促各乡(镇)长执行各项兵役事务。
三、兵员征集
(一)收编
1945年8月,当日本投降之际,国民政府在长春乃至整个吉林省和全东北地区并无军队,为了抢占东北地区,国民党首先搞“蒋日伪合流”,招抚日本关东军、伪满洲国军残余和地主土匪武装,加委其头目,收编其部队,使之变为国民政府的“地下军”、“先遣军”,对抗人民武装,抢占战略要地,破坏人民政权。
“八•一五”光复后,国民党“接收”大员陆军少将刘茂源来到长春,他采用“买官和卖官”及层层发委任状的手段,在两个月内就收编了大量日伪残余和土匪,组建起13个支队,另有2个骑兵支队和1个蒙古骑兵支队。1946年东北行营制订了《东北地方武力收抚方案》(草案),规定“地方(武力)纷起‘自卫’,名目繁杂,分散脆弱……故当及时尽量收抚,加以组训……以一部补充国军”。1947年11月,吉林省保安司令部编建吉林省保安旅,刘茂源拉起的部队被编成保安第一、二、三团、蒙古骑兵营及蛟河县保安团。1948年4月1日,吉林保安旅在长春接受省保安司令部点编时,共有官兵约7300人。
1948年5月,第一兵团司令官郑洞国奉东北行辕命令,为扩大兵力,在长春组建两个独立骑兵旅,即第一骑兵旅和第二骑兵旅。两旅各编2个团,每团4个连,每连200多人。这些官兵除从吉林师管区调来大部军官外,其余均是收编各县跑进长春的保安队、警察和地主武装,约三、四千人。新七军也收编了1个骑兵团。
(二)征募
按照国民党政府颁布的《兵役法》规定,在抗日战争以后特别是从1946年即应实行征兵制,但由于国民党急于进行内战,军队亟需补充兵员,因此,既征兵又募兵。1946年7月,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东北行营发出《东北兵员补充暂行办法》,规定“本年度东北兵员补充以召集为主,自愿募集为辅”,征集要尽先征1925年出生即21岁的壮丁,不足时可依次延伸年次。同时提出了征集和招募兵员的身体条件:
1.体格健全无暗疾;
2.身长145公分以上;
3.体重45公斤以上。
同年7月3日,东北兵员补充督导委员会临时会议决定,在6万名应召兵员总额中分配给吉林省1.5万名,吉林省接受任务后又追增到20500名,将任务分配给各县(市),分3期进行征集。“除长春及农安因虎(应为鼠)疫日期稍缓外,余均如期如数交竣”。
长春市及长春县、九台、德惠、农安、双阳县1946年度第一、二、三期兵员征集补充统计情况如表①(本资料出自《吉林省政府年度工作检讨报告》和《吉林省概况统计》。):
长春市及九台等县在完成征集新兵任务的同时,又“奉命协助各部队及保安团队招募、招考”士兵7779名。详情如表①(本资料出自《吉林省1946年度工作检讨报告》和《吉林省概况统计》,原资料是1946年省府根据兵役科的报告编制的。):
1947年2月,吉林师管区遵照东北行营命令开始征兵,所属长春和吉林团管区各征兵5000名。此时国民党军队占领区域不断缩小,征兵又是在战争期间进行的,因此中间曾两次停征,直到8、9月份后才征集到新兵8000名左右,拨交给东北行营的机械化重炮团、工兵团、装甲兵团和第三十一军、青年军二〇七师等部队。
据1948年2月1日《长春市政府公报》第3卷25期记载:长春市1947年度征兵共分三期,第一期自4月中旬办理体格检查、抽签等手续,5月上旬召集入营,分批拨交,至7月下旬交完,共计727名。第二、三期征兵合并于7月下旬开始进行,至10月下旬拨交入营新兵908名,所欠配额692名,除以第一期的超额抵补外,尚欠615名,统由二〇七师等部队在长春招募新兵抵销。
1947年6月,国防部准东北行营征集8万名新兵,此次征兵分两期进行,第一期征3万名,专补第六十军等6个军和空军特务旅;第二期征5万名,由行辕(同年7月17日改行营为行辕)配拨给各军及后勤部队与交通警察部队;保安团队属地方性质,自行招募25岁以上的男子补充,不列抵征额。在要征集的8万名新兵任务中,分配给吉林师管区的为1.8万名。东北行辕为补充东北保安团队,又令各师团管区在国防部规定的8万名新兵征集任务外,“遵照三十六年度东北各部队缺额征(召)补办法”的有关规定,另行征招25岁至28岁的壮丁入伍,吉林师管区受命招交8712人。其招交情况如表:
1947年秋,东北行辕再次令吉林师管区进行秋季征兵。当时国民党战局每况愈下,地盘越来越小,整个吉林省只剩下吉林、永吉、九台、怀德、德惠、农安等几座不完整的县(市),而大批青年向解放区逃跑,壮丁越来越少,征兵无着即强行抓兵,由团管区新兵大队征兵人员把守主要交通路口,桥梁要道,遍布岗哨,白天拦截行人,甚至超过兵役法年龄的也不放过,由各新兵大队逐家搜抓未免役的在逃壮丁,由团管区派人协同保甲长,夜间到有适龄青年的家中去搜捕抓兵。师管区给长春、永吉两个团管区下令“将抓来的1千数百名壮丁,速调拨给新一军潘裕昆部下”。
为扭转征兵、招兵、抓兵的困难局面,东北行辕召开东北役政会议,强调“必须吸取新的经验,刷新役政”。会后,吉林师管区“吸取”天津冀北师管区“创造”的“征、招并举”,“自愿”与征集相结合的经验,“改善”征兵工作,决定壮丁不愿当兵的要出40万元;“自愿”应征者给20万元安家费。为使当地士绅和地方官员等协助师团管区征招到更多的“自愿”者,师管区还制定了奖励办法,凡征招1名“自愿”入伍者,给奖金5000元;对在长春流亡失业的军官规定:凡能招到“自愿”入伍者1000名的,不但发给奖金,还可以带兵,由师管区授给少校军衔,鼓励他们“拉旗招兵”。
由于采取了“征招并举”、抓拉买并用的手段,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仅在长春一地即“征招”到新兵8000多名,拨交给新一军。
(三)招募“志愿兵团”
1948年初,卫立煌到东北主持军政时,国民党军队都龟缩在几个大城市,已无兵可征,加之东北军心民心不稳,人人慌恐,士气沮丧,因而卫到职后便公开宣布“东北地区暂停止征兵,并严令部队和各省保安队,一律不得擅自抓壮丁”。2月,卫立煌发出秘令,要吉林、辽东、辽西三个师管区各招募10个“志愿兵团”,并亲自对吉林师管区司令李寓春交待,要其将在长春近郊游窜的松北地主武装就地加以收编,编成正规部队。为此,在吉林师管区领导下,首先建立了“志愿”兵团编练处,委师管区参谋长韩云五兼任处长,下设编练科、训练科,由上校军官兼任科长。同时委任了“志愿”兵团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团的团长和独立营长。在长春、吉林两地招考具有中学以上文化程度的学生700余人,进行为期3个月的训练,毕业后委任为“志愿”兵团的尉级军官。又接管松江省党部电台的技术人员30余人,以其为骨干,招募中学文化程度的学生,办了师管区无线电干部训练班,毕业后充任“志愿”兵团尉级通讯干部。
在征招“志愿”兵团兵员时,李寓春规定:能征招1000名新兵的,任“志愿”兵团编练委员,征招150名新兵的,任编练员,招足数额后,编练委员即任少校营长,编练员任上尉连长或排长。经过两个多月的时间,共征招了6个“志愿”兵团,1个独立营,2个骑兵组(实际是旅的编制),共1万多人。4月中旬至5月1日,经东北“剿总”参谋处长和总司令卫立煌同李寓春“商谈”,将6个“志愿”兵团的全部兵员拨给新七军和六十军,改编为两个军所属6个师的补充团,即新七军一、二、三补充团和六十军四、五、六补充团。
1948年4月27日,“中闻社”报道:长春县政府昨天下午召集各乡长开兵役会议……决定在县管辖的二十多个乡内,招募“志愿”兵团一团,由县长邹树春兼团长,由各乡长负责分赴各乡招募。这是吉林师管区和长春团管区征招“志愿”兵团的一部分,是国民党政府强制征兵失败后,又采用的另一欺骗手段。至同年6月,卫立煌申请南京政府司法院批准,又令吉林师管区司令李寓春经吉林法院进行监犯调役,尔后李派人到监狱对所有刑事犯进行思想审查和身体检查,挑选出600多人,集训20余天后,分别交给新七军和六十军。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军事志》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书分为八篇,介绍了长春市驻军体制、兵役制度、历史上的主要战事、军事训练、政治工作、后方勤务、民众武装、人民防空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