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军事院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军事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3226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军事院校
分类号: E289.34
页数: 25
页码: 135-159
摘要: 本节记述了长春市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院校,第一军医大学、兽医大学、防化学兵学院、空军第七飞行学院、空军第二航空技术专科学校等驻军体制情况的介绍。
关键词: 长春市 驻军体制 中国人民解放军

内容

一、第一军医大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是1954年9月由从天津迁至长春的原第一军医大学与在长春建立的第三军医大学合并后重新命名的。
  原第一军医大学,初为晋察冀军区卫生学校,该校是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根据抗日战争的需要和诺尔曼•白求恩的建议,于1939年9月18日在河北省唐县组建的,诺尔曼•白求恩参加了学校的创建和教学、医疗工作。白求恩逝世后,为了纪念他,学校改称为白求恩卫生学校。1946年扩建为白求恩医科大学,1948年5月白求恩医大与原晋冀鲁豫军区北方大学医学院合并,命名为华北医科大学,校址设在石家庄市。新中国成立后,华北医大改隶中央军委卫生部领导,经毛泽东主席批示迁校天津,并改称第一军医大学。
  1954年8月,根据军委命令迁校长春,并与第三军医大学合并。
  第三军医大学的前身是长春大学医学院,1948年9月20日东北人民解放军卫生部决定接收长春医学院,并以其为基础,于10月20日组建成长春医科大学。1950年3月,长春医科大学奉命改称长春军医大学,隶属军委卫生部建制,受东北军区领导。1951年7月14日,东北军区奉军委电令:“长春军医大学命名为第三军医大学”。1954年9月第三军医大学与第一军医大学合并,重新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1958年7月,第一军医大学集体转业,时归吉林省政府建制。
  第一军医大学及其前身在隶属军队建制时期,由于为了更好地为革命战争服务,学校和附属医院专科性很强,曾在这里工作和教学的不仅有许多国内知名专家和学者,而且还有不少国际友人,如著名的加拿大胸外科专家诺尔曼•白求恩、印度医生柯棣华、奥地利医生傅莱等。战争年代,学校以其优良的医疗作风和医疗技术全心全意地为军民服务,并培养了大批医务干部,为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为适应经济建设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不断创建新专业和专修科,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适应社会需要的医学科学人才,其中许多人已成为医疗卫生界的领导和技术骨干。学校移交地方后,经过30年的发展,更成为多专业、多学科、多层次,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地位和影响的现代化医科大学。
  二、兽医大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兽医大学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唯一的一所高等畜牧兽医技术院校。
  兽医大学创建于1953年1月1日,隶属中央军委总后勤部。它是以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兽医学校为基础,合并西南军区第二兽医学校(其前身为北洋马医学堂)、华东军区第三兽医学校、中南军区第四兽医学校而组成的。初建时期,执行总参颁发的暂行编制(师级单位),总后畜医局副局长任抟九兼任校长,赵立业、萨音任副校长,黄龙华任副政委。1953年5月14日,朱德总司令为兽医大学亲笔题写“中国人民解放军兽医大学”校名。
  1954年6月1日,中央军委(54)军编令字第97号命令,正式颁布兽医大学编制(正军级单位),任命何济林为校长,萨音为副校长,曹荫槐为副政委。校机关设训练部、政治部和校务部(物资保障部),另设兽医所和畜牧场等直属单位。其主要任务是为全军培养政治坚定、技术优良、并具有一定军事素质的为部队、农场、马场服务的畜牧、兽医和兽医公共卫生等各类高级技术人才,还担负着全军从事畜牧、兽医和兽医公共卫生工作的在职人员的轮训任务。1956年9月1日,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决定,兽医大学移交农垦部,移交后校名几经更改。1961年11月26日,国务院批准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兽医大学交还军队。1962年1月5日,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发出通知:中国人民解放军兽医大学从1月1日起仍隶属总后勤部建制领导,为正军级单位。1964年11月24日,军事医学科学院第8所(军马卫生科学研究所)由北京丰台迁至长春,转隶兽医大学建制。1978年11月,恢复了教研室建制和技术职称。
  进入80年代以来,该校在办校方向上逐步实现了四个转变:即在办校指导思想上,由过去主要是为保障军马健壮服务转变为主要以保障部队指战员的健康服务,搞好食品卫生检验和人畜共患病的防治及部队农牧业生产;在专业设置上,由单一的兽医专业转变为畜牧、兽医、食品卫生检验和水产养殖等多专业并举;在培养目标上,由培养“住院医生型”转向培养“一专多能型”人才;在教学体系上,由教、医、研三结合,转变为教学、科研和生产相结合。
  学校在实现办校方向的四个转变中,理顺教育体系,调整教育体制和专业结构,改革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使学校发展成为一所多专业多学科的综合性农牧大学。1988年设畜牧、兽医、兽医公共卫生和农业生产管理4个系,开设了兽医、畜牧、兽医公共卫生、农学园艺、水产养殖、农(畜、水)产品加工、农业经济管理、农副业生产经营、实验动物等9个专业,连同共同课目共有21个学系。按博士、硕士、本科、大专、中专五个层次办学。本科生学制4至5年,大专生学制3年,研究生学制3年,中专生学制2年,轮训班学制1年。
  兽医大学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荟萃了一批学识渊博、治学严谨的知名的兽医界学者和专家,其中有14名专家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和全国一、二级学术机构理事长、副理事长等职。学校从50年代起即开始招收研究生,后曾一度中断。自1978年恢复研究生工作以来,已先后招收博士和硕士生212名,委托培养硕士生37名。经过研究生培养实践,已形成了一支较强的导师队伍,现有指导教师及指导成员115名。1981年以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该校为首批授予博士、硕士、学士学位的单位之一。学校现有与教学、科研、生产和医疗相适应的各类教研室、研究室91个,开设各种课程200多门。还设有全军、农业部的重点实验室、军事兽医研究所、附属兽医学院和实验牧场。
  兽医大学除完成部队培训任务外,还积极发挥知识技术优势,为地方代培或接受委托培养畜牧、兽医和兽医公共卫生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为农牧渔业部、商业部等单位举办了各科短训班、师资班和接受进修教师。
  学校在努力搞好教学工作的同时,还积极开展基础、应用、开发等科学研究,建立了食品卫生检测、病毒、同位素、单克隆抗体、电生理、分子生物学等研究室、实验室。自1978年到1988年间,共取得获奖成果268项,其中有国家发明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军队科技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8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8项,全国科学大会奖7项。这些科研成果,有的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不仅充实了教学内容,而且与生产相结合,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在国内外有一定的影响。
  学校曾先后派专家、教授到苏联、日本、澳大利亚、越南、扎伊尔等国考察、讲学和参加学术会议。同时接待了苏联、美国、英国、阿尔巴尼亚、日本等国家的学者来校参观、进修和讲学,为开展学术交流,学习先进技术,使学校的教学与科研更好地为部队服务,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防化学兵学院
  1961年1月成立,原称防化学兵工程学院,1965年改称防化学兵学院,隶属军委防化学兵建制,为正军级单位。它是由防化学兵工程学院筹备处、军事工程学院第六系、第二政治干部学校、守备第二十三师机关等单位合并组成的,院长兼政治委员欧阳稼祥。学院设训练部、政治部、院务部,第一、二、三系、各类基础教研室、专业教研室、实验室和实习工厂。拥有以专家和教授、副教授为骨干的教学和科研队伍,其中有的是原国民党军防化部队、空军机械学院等留用人员。
  防化学兵学院的主要任务是为全军培养防化指挥干部、工程技术干部。培训层次为本科生,学制5年。
  防化学院成立后,根据现代化战争的特点,可能的作战对象和军队作战的需要,积极进行有关原子武器、化学武器的侦察、防护和反击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并迅速取得了进展,缩短了同外军的差距。有的科研成果如辐射侦察仪等的战术技术性能,在60年代即已优于当时苏军同类仪器的性能。
  防化学院除完成防原子、防化学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外,还参入国家原子武器、热核武器试验的有关工作。此外,还接受一定的外训任务。在越南抗美救国战争期间,学院受命专门成立了“胡南班”,为越军培养了一批防化指挥和工程技术干部,为帮助越南军民抗击美军的生物化学武器袭击,打败美国侵略者作出了贡献。
  1969年2月,防化学院奉命撤销,与防化学兵学校合并组成防化技术学校,校址在北京密云县。1978年,以防化技术学校为基础,在北京昌平县重建防化学兵学院,并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指挥技术学院。其教学规模、专业设置、培训层次、科研水平较前均有较大发展和提高。
  四、空军第七飞行学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七飞行学院的前身为空军第七航空学校。该校是1950年1月5日以东北军区航空学校二大队为基础组扩建的。初建时,魏坚任校长,罗野岗任政委,驻黑龙江省牡丹江市,1968年7月7日移驻长春市,1986年改用现称。其任务是培训飞行、领航、通信、机械、绘图等多种技术人才。它是一所规模较大,历史较久,已能培养有大学本科水平,授予军事学学士学位的航空兵初级指挥军官的飞行院校。
  空军第七航空学校初创时校机关设参谋处、训练处、政治部和直属警卫营(4连制),辖学生营(3连制)、飞行队、场站和油库,总计员额1260人。为适应抗美援朝战争的需要,学校边建设边训练,在较短的时间内为抗美援朝和人民空军的建设输送了一大批急需的人才。新中国的第一批和第五批女飞行员是在该校培养的,空军第一支直升机大队在这里组建。在该校毕业的学员中,曾涌现了开通内地至拉萨航线的一等功臣李向民;新中国第一批少数民族飞行员、科研试飞尖兵杨国祥;击沉国民党海军“中权号”战舰的二级战斗英雄刘健汉等许多英雄模范人物。
  1953年5月,学校由混合学校改变为飞行学校,既培训歼击机飞行员,又培训强击机飞行员。此后,为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经中央军委空军司令部批准,学校的组织机构进行了调整,机关设司令部、政治部、训练处、机务处及卫生处,辖学生营(4连制)、飞行大队(3连制)、警卫营(4连制)。继而飞行大队又扩编为飞行团。在组织体制调整的同时,培训体制也做了调整,遵照空军党委关于航校教育要“摆脱摸索、进入综合、走向提高”的指示,学校逐步进入正规化的发展阶段,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体系。
  1956年,学校增设后勤部,训练任务变为专门培训歼击机飞行员。“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建设在曲折中前进,坚持组织领导,坚持教育训练,保持了部队稳定,各项工作都有进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学校在改革中前进,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目前,空军第七飞行学院机关设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和机务处,辖4个训练团,第一、二训练团是初教机训练团,第三、四团是高教机训练团。司令部下设的航空理论训练处,担负着学员航空理论的教学任务,设有飞行原理、空中领航、飞机机械、空中战术、飞机特种设备等教研室和微机室、教学保障室、电化教学中心,还设有风洞、射击、领航等14个实验室、学习室和图书馆。飞行学员大学本科班开设14门课程,专科班开设9门课程,学员从飞行基础学校学习2年结业后,再在学院训练2年又5个月。
  为贯彻执行军委主席邓小平关于“军队要把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位置”和“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学院紧紧围绕着抓质量、出人才这个中心,积极进行教育训练改革,增设了航空理论教学新课程,拓宽了基础理论教学内容,缩短了训练周期,扩建了现代化教学设施,建立了训练管理中心,加强了科研和学术研究工作,坚持科研和学术研究为教育训练服务。1986年空军在第七飞行学院进行了训练内容和训练体制改革,在不增加训练期限的情况下,训练练习增加了84%,飞行时间增加了52.9%,训练气象由一种扩展到三种,使飞行员训练周期缩短一年。各项改革的深入进行,为学院教育训练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使训练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在对外交往方面,1969年12月,学校派出专家赴阿尔巴尼亚援建飞机修理厂。1974年派专家赴越南培养飞行员,援助越南空军建设航校。1988年12月起派专家组赴坦桑尼亚培训飞行员,为受援国家的空军建设做出了贡献。
  空军第七飞行学院建立以来,飞行总时间已超过100多万小时,毕业学员已达数千人,输送给空军、海军航空兵47个部队,遍布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有的在抢险救灾中成为模范,有的在科研试飞中成为尖兵,有的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成为人民空军和民航建设的骨干。
  五、空军第一飞行基础学校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一飞行基础学校,是一所对飞行学员进行基础教育训练的初级指挥军事院校。
  该校原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一航空预备学校,其前身是空军牡丹江航校的混合大队。1950年5月23日,根据空军发展的需要,混合大队扩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学员预科总队,1951年7月13日正式命名为空军第一航空预科总队,1953年1月1日划归东北军区建制。1954年5月,为适应军事院校正规化建设的要求,奉中央军委命令改名为空军第一航空预备学校。1959年2月,改称空军第一预备学校,1964年9月,改称空军第一航空预备学校,1965年4月,又改称空军第一预备学校。1969年10月25日,学校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撤销。1974年1月10日,根据中央军委1973年11月5日的批示,又正式恢复空军第一航空预备学校,归空军建制,实行空军和沈空双重领导。1974年4月20日,划归沈空建制。1986年奉命改用现称。现校机关设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辖第一、二、三、四、五学员大队(第五学员大队1986年10月撤销)和跳伞救生训练大队。
  飞行基础学校是一所初级指挥学校,主要任务是对飞行学员实施基础教育,并开设有军事教育和航空救生专业,培养军事教员和跳伞救生军官。
  飞行学员培训规格为大学四年制本科,培养目标为航空兵飞行初级指挥军官。学员在飞行基础学校阶段学制为2年,开有7门军事课,7门政治课,12门工科大学基础课,14门航空理论课,以及6门体育课。
  该校按照军委规定的招飞标准,每年从地方应届高中毕业生中招收学员,学员入校后经过严格的军政文体基础教育,完成从青年学生到革命军人的转变,并在第一年结束时进行一次筛选,符合飞行条件的学员,在继续完成基础课学习后进行航空理论教育和跳伞救生训练,使学员具备初级指挥军官的基本素质,达到飞行人员在飞行基础学校训练阶段的素质标准。然后,转入空军飞行学院或空军领航学院进一步学习飞行或空中领航技术。停飞学员按照地面学院的要求,按第二培养目标进行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教育,结业后分配到军队其它技术或指挥院校继续学习。截止1988年已招收学员29期,为航空学校(飞行学院)输送了大批合格学员,为加强人民空军建设做出了贡献。学员中涌现出大批英雄模范人物,其中有著名战斗英雄韩德彩、杜凤瑞、科研试飞英雄滑俊、反劫机英雄机长兰丁寿、中国无脚飞将军、特等功臣孙忠国等。
  1987年学校新开设军事教育和航空救生两个专业,军事教育专业学制为3年,培养目标为空军院校从事共同科目教学的教员。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共同条令、军事思想、战术学、战役学、军事运筹学、军事管理学、教育学等30门课程;航空救生专业,分中专和大专两个层次,大专学制为3年,培训目标为空军院校、部队掌握航空救生专业理论和跳伞、野外生存、营救技能及从事指挥、管理部队的初级军官。本专业开有大学文化基础课、军事、政治、航空救生和跳伞技术等40余门课程,学员招收对象为具有高中毕业文化程度的士兵。
  学校现设有基础教研室、专业教研室、各种实验室、语音室和电化教学中心,有以教授、副教授和高级实验师为骨干的教学队伍,其中有124人参加了军队和地方省以上的14个学术团体,有7人被推选为理事或常务理事。先进的教学设备和较高水平的教学队伍,为空军培养出质量更高的飞行学员和其它专业人才提供了物质技术保障。
  六、空军第二航空技术专科学校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二航空技术专科学校,是空军航空机务院校之一,主要担负着为空军航空兵部队培养机务分队长和各类维护师的任务。训练层次分为大专和中专两种,学制均为3年。
  该校的前身是空军第九航空学校,组建于1952年8月1日。1967年5月更名为空军第二航空机务学校,1986年7月经中央军委批准改用现称,并开始跨入高等工程专科院校行列。
  空军第二航空技术专科学校现设训练部、政治部、校务部和5个系,即歼击机械系、轰运机械系、航空电子设备系、航空仪电系和航空军械系。开设10个专业,即飞机机械、飞机军械、飞机仪电、飞机无线电、飞机雷达、飞机电子对抗、飞行模拟器、航空照像设备、航空照像洗印技术和航空航天侦察图像判读。其中后3个专业现为全军院校中所仅有,招收陆、海、空三军学员。培养目标是具有为国防事业献身精神,从事航空维修和组织管理的综合型初、中、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大专学员毕业后,应达到航空维修助理工程师的水平,能担任各类分队长职责范围内的各项工作。中专学员毕业后,应达到维修专业技术员的水平,能担任各类技师职责范围内的各项工作。凡毕业学员均具有技术职务发展所必须的理论知识。
  学校现有教员队伍结构比较合理,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绝大多数学科都有学术骨干和带头人,有较强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在被接纳为省以上17个专业学会会员的教员中有21人担任理事以上的职务。
  学校的教学设施比较完善,具有使用效果良好的模型教具。电化教学手段比较先进,普遍采用投影录像、电影、微机及闭路电视教学,并逐步建立起电化教材系列化,设备网络化,手段综合化的科学电教结构。学校现有实验室、专修室63个,其中有比较先进的低速风洞实验室,无损探伤实验室,激光全息摄影实验室等,形成了结构合理、使用配套、专业性强的较完整的实验教学体系。
  空军第二航空技术专科学校,作为培养航空机务使用维修基层技术军官的主要基地之一,35年来,共培养出4万多名学员,分配到空军所属各部队,在作战和训练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此外,还为亚、非、欧、美10余个国家培训了近千名学员。
  学校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还结合教学和部队训练,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并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1978年以来,共获军队科技成果奖28项,其中“飞行模拟器计算机成像视景系统”获全军科技成果一等奖,在计算机成像方面,居国内领先地位。
  进入80年代,学校认真贯彻军委和总部首长的指示,把系统工程原理应用于教学内容改革,全面论证了学员的毕业规格,合理地规划了学员的知识和能力总体结构,制定并试行了教学的总体优化方案,着眼于发展,进一步地全面提高学员的军政素质。
  七、第二政治干部学校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政治干部学校(简称第二政治学校)于1954年在长春成立。它是由1952年和1954年先后从西安和石家庄迁至长春的第五政治学校、第六政治学校合并组成的,隶属军委总政治部,为正军级单位,李曼村任校长兼政治委员。其主要任务是担负培养与提高在职初中级政工干部,对其进行较为系统的政治理论、军事理论和党的历史等教育,学制2年,学员来自陆海空各军兵种。
  第二政治学校编训练部、政治部、校务部、队列处(后并入校务部)和第一至第十二大队(系)。课程设置主要有党史、政治工作、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军事理论、战略战术、兵器射击和军事体育等。该校建于全军开始进行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时期。它的建立为提高部队政治工作者的军政素质,适应新时期部队建设的需要发挥了一定的作用。1961年,该校奉命撤销。
  八、机要学校
  中国人民解放军机要学校于1952年在长春成立,是由原军委机要通信干部学校第三部与原东北军区司令部机要训练队合并组成的,命名为中央军委机要青年干部学校,后相继改称为机要干部学校、第二机要学校。1955年4月,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军委办公厅决定,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机要学校。其任务是为全国党、政、军系统的机要部门培养政治可靠、对党忠诚、思想进步、具有组织纪律性及一定政治理论水平与军事常识、能初步掌握与运用密码译电技术、身体健康的初级机要干部,还担负培养与提高军事系统各级在职的机要干部。
  机要学校初建时,机关编办公室、训练处、校务处、干部处、政治处,辖第一、二、三、四、五、六学员班。至1959年,校机关扩编为训练部、政治部和校务部,学员班扩编为第一、二、三、四学员队。60年代初该校迁出吉林省。
  九、军事师范学校
  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春军事师范学校于1952年在长春成立,是由原第十二步兵学校从山东省济南市迁至长春后改建而成的。在吉林军区从吉林市移驻长春前,曾兼长春警备司令部。该校隶属军委训练总监部,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军事学教员。校机关设训练部、政治部、干部部、后勤部、军械处和练习(示范)连;辖战术系(2个队)、兵器射击系(2个队)、地形学系、军事体育系,每个队(系)编4至5个教学班。1957年学校裁撤,部分机关和干部并人第二政治学校。
  十、装甲兵技术学校
  装甲兵技术学校始建于1951年,当年8月4日,经中央军委批准,中国人民解放军战车第三编练基地在长春市拉拉屯成立。基地设办公室、训练部、政治部、行政管理部、干部处、技术处,辖4个学员大队和1个教练大队。任务是为装甲兵培训各种坦克修理人才。
  根据总参谋部1956年1月27日电示,装甲兵第三编练基地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春装甲兵技工学校”,其训练任务和对象不变。
  1959年4月1日,经总参谋部批准,长春装甲兵技工学校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坦克技术学校”,并增设实习工厂,担负全军装甲兵各种修理干部的培训任务,学制2至3年。
  1969年2月,第五坦克学校被撤销。1978年1月,在原校址重建,并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技术学校。校长姜守仁,政委李均,机关设训练部、政治部、校务部,编有13个教研室,第一至第八学员大队,修理工训练大队和训练团。其主要任务是为全军装甲兵部队培训基层技术军官和业务骨干。
  十一、东北军事政治大学
  1946年2月在通化组建,4月26日迁往长春,林彪任校长,彭真任政治委员,陈伯钧任教育长,徐文烈任政治部主任。
  1945年10月12日,抗大总校率一、三、四大队离开陕北绥德迁往东北,翌年2月到达吉林通化,与东北炮兵学校及工兵大队合并,组建成东北军事政治大学。4月该校迁往长春时,原东北炮兵学校和工兵大队分出另建,又并入山东教导团。后该校由长春迁往北安。
  十二、东北航空学校
  东北航空学校是空军的第一所航校,通称东北老航校。校长常乾坤、刘亚楼,政治委员王弼、吴溉之,政治部主任薛少卿。
  该校是1946年3月1日由东北民主联军航空总队于吉林通化扩建的,4月中旬迁往牡丹江,11月迁往东安,1948年1月隶属东北军区,11月迁往长春。1950年1月,以该校为基础建立了空军第七航空学校,其混合大队分出,于1950年5月改建为空军第一航空预备学校。
  十三、空军长春卫生学校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长春卫生学校于1961年4月成立,1968年撤销。隶属沈阳军区空军建制,担负着空军初中级医疗和护理技术干部的培训任务。十四、测绘学校
  中国人民解放军测绘学校,于1946年5月5日在长春成立,初建时称东北测绘学校,隶属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领导。1951年1月17日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测绘学校,由东北军区代管。
  曾在长春驻过或组建的军事院校除上述单位外,还有原东北军区所属的第七步兵学校预校、政文干部学校、第一文化速成中学、东北公安干部学校、空军第二航空学校等单位,后均被裁撤或调离。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军事志

《长春市志 军事志》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书分为八篇,介绍了长春市驻军体制、兵役制度、历史上的主要战事、军事训练、政治工作、后方勤务、民众武装、人民防空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