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主力部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军事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3221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主力部队
分类号: E289.34
页数: 8
页码: 98-105
摘要: 本节记述了长春市东北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第一兵团、第一纵队、第二纵队、第六纵队、第十纵队、第十二纵队等驻军体制情况的介绍。
关键词: 长春市 驻军体制 东北人民解放军

内容

一、第一兵团
  东北人民解放军第一兵团,是1948年9月1日由东北人民解放军第一前方指挥所改称的,兵团部驻双阳县劝农乡李家屯,总兵力达10余万人。
  1947年东北夏季攻势作战结束后,东北民主联军总部根据新的作战形势,于9月将联军总后勤部扩编为后勤司令部。与此同时,为准备下次战役行动,还成立了南满(辽东)军区、冀察热辽军区两个前方指挥所。南满军区前方指挥所以肖劲光为司令员,肖华为政治委员,统一指挥第三、四纵队及辽东3个独立师等作战部队。1948年3、4月间,东北局、东北军区利用冬季攻势结束休整的间隙,召开了一系列的军事会议,部署当年解放全东北,支援全国解放战争以及强攻长春问题,并决定成立第一、二前方指挥所。4月13日,以南满军区前方指挥所为基础,组成东北军区第一前方指挥所(后又称第一前线围城指挥所),负责指挥攻打长春。司令员肖劲光,政治委员肖华,副司令员陈光、陈伯钧,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唐天际,参谋长解沛然(解方)。第一、第二前方指挥所不辖部队,而是由东北军区总部根据作战任务需要配属部队。在同年3至5月攻长外围作战期间,配属其指挥的部队为东北人民解放军第一、六、十二纵队,独立第五、六、七、八、九、十师和炮兵第四团等部。6月初,对长春国民党军改强攻为围困后,第一、六纵队和独立第五师撤出整训,所指挥的围城部队为六纵十八师,十二纵三十四、三十五师,独立第六、七、八、九、十、十一师和炮兵第四团。9月1日,第一前方指挥所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第一兵团,其所指挥的围城部队至月末和10月初,又增加了辽北军区独立第一、十二、十三师,安东军区独立第三师,蒙古骑兵第二师及合龙、松江、吉嫩军区的19个独立团。所指挥的部队分成第一、二线兵团大纵深多梯次配置,在长春外围地区筑起了坚不可摧的“城外之城”,在对长春国民党军进行了长达5个月之久的军事围困、经济封锁和政治攻势的全面斗争后,终于迫使其一部起义,一部投诚,解放了东北名城长春。
  二、第一纵队
  1946年8月组建,直属东北民主联军总部。
  1945年10月,万毅率东北挺进纵队(山东军区渤海支队,3500人)进入吉林省境内,在吉南地区剿匪,并参加了攻占和保卫四平的作战。翌年1月,纵队直属机关改为吉辽军区第七纵队直属机关,所属第一、二、三支队同原吉林(东满)军区永吉军分区所属之吉林保安第二、三总队合编,组成第七纵队,辖第十九、二十、二十一旅。8月,第七纵队同原挺进东北进入吉林省境内的山东解放军第一、二师合编,正式组成东北民主联军第一纵队,机关设司令部、政治部、供给部和卫生部①(纵队改成军时,机关设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将供、卫2部撤销。),万毅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辖第一、二、三师,共17045人。第一师由山东解放军第一师改编;第二师由原吉辽军区第二十二旅(原山东解放军第二师改成)改编;第三师由原第七纵队之第十九旅改编。1948年1月,东北民主联军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第一纵队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第一纵队,9月,改称东北野战军第一纵队。
  第一纵队组成后,曾在今长春辖境和中长路长春、四平段地区多次同国民党军作战,先后参加了三下江南作战、夏季攻势和长春外围战。此后,又参加了秋、冬季攻势作战和辽沈战役。1948年11月东北解放后,第一纵队奉命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八军,隶属第四野战军第十三兵团。所属第一、二、三师,依次改为第三十八军一一二、一一三、一一四师。同时,将东北军区独立第十师改为第一五一师,列入其建制,官兵总数57920人。是年12月,奉命南下入关参战。
  纵队体制:
  司令员万毅、李天佑(1947.2任),政治委员万毅(先兼职后专职)、梁必业(1948.3任),副司令员李作鹏、梁兴初(后)、曹里怀(1948.3任),副政治委员周赤萍、梁必业(1947.7任),参谋长李作鹏(兼)、杨尚儒(后),政治部主任周赤萍(兼)、梁必业(1947.7兼)、刘贤权(后)。
  第一师,师长梁兴初、江拥辉(1947.7任),政治委员梁必业、吴岱(1947.7任)、黄玉昆(1948.3任),辖第一、二、三团。
  第二师,师长罗华生、贺东生(1947.7任),政治委员刘兴元、王树君(1948.3任),辖第四、五、六团。
  第三师,师长彭景文,政治委员王一平、刘贤权(1947.7任)、王一平,辖第七、八、九团。
  三、第二纵队
  1946年8月组建,直属东北民主联军总部。
  1945年10月,黄克诚率新四军三师(32000人)到达东北,在西满地区剿匪。11月,三师直属机关改编为西满军区直属机关。部队改称东北民主联军第三师(1946年1月),所属第八、第十旅和西满独立旅编为西满纵队。翌年8月改编成东北民主联军第二纵队,机关设司令部、政治部、供给部和卫生部,司令员刘震,政治委员吴法宪。辖第四、五、六师,共22434人。第四师由原黄克诚部三师八旅改编,第五师由原三师十旅改编,第六师由军区独立旅改编。
  第二纵队自组成后,曾在今长春辖境和中长路长春、四平段地区多次同国民党军作战,先后参加了三下江南和夏季攻势作战,此后又转战他地,相继参加过秋、冬季攻势作战和辽沈战役等重大军事行动,屡次予敌以重创。1948年1月,该部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第二纵队,9月,改称东北野战军第二纵队,11月17日,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九军。原纵队所属第四、五、六师依次改为第三十九军一一五、一一六、一一七师。同时,将东北军区直属独立第七师改为第一五二师,列入其建制,共69713人,隶属第四野战军第十四兵团。是年12月,奉命南下入关参战。
  纵队体制:
  司令员刘震,政治委员吴法宪,副司令员吴信泉,参谋长吴信泉(兼)、王良太(后),政治部主任吴法宪(兼)、李雪三(后)。
  第四师,师长陈金玉、胡继成(1947.8任)、王良太(后)、胡继成(1948.3任),政治委员李雪三、李世安(后),辖第十、十一、十二团。
  第五师,师长钟伟、吴国章(1948.3任),政治委员王凤梧、贺大增(1948.3任)、石英(1948.9任),辖第十三、十四、十五团。
  第六师,师长吴信泉、张天云(1947.7任)、张竭诚(1948.3任),政治委员吴信泉(兼)、石英(1947.7任)、李少元(1948.9任),辖第十六、十七、十八团。
  四、第六纵队
  1946年10月组建,直隶东北民主联军总部。
  1945年11月,山东渤海军区司令员杨国夫和副政治委员刘其人,分别率领第七师和第八师进入东北,在北满地区剿匪。翌年2月,杨、刘所部2个师与冀热辽军区第十九旅合编,组成东北民主联军第七师,辖第十九、二十、二十一旅。10月,该师与“三七部队”(华中新四军黄克诚部三师七旅)合并,编成东北民主联军第六纵队,机关设司令部、政治部、供给部和卫生部,司令员陈光,政治委员赖传珠,辖第十六、十七、十八师,共26854人。第十六师由原新四军三师七旅改编,第十七师由原东北民主联军第七师二十旅改编,第十八师由原七师二十一旅改编。该纵队正式组成前后,所部曾在今长春辖境及其以南地区多次同国民党军作战,先后参加过长春争夺战,三下江南作战,夏、秋季攻势作战及变强攻为围困前的攻长外围作战。此后又相继转战辽南、辽西等地,参加了冬季攻势作战和辽沈战役。1948年1月,该部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第六纵队,9月,改称东北野战军第六纵队。11月17日,又奉命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三军,原纵队所属第十六、十七、十八师,依次改为第四十三军一二七、一二八、一二九师。同时,将东北军区独立第六师改为第一五六师,列入其建制,共54752人,隶属第四野战军第十五兵团指挥。是年12月,奉命南下入关作战。
  纵队体制:
  司令员陈光、洪学智(1947.7任)、黄永胜(1948.3任),政治委员赖传珠,副司令员杨国夫、曹里怀(1947.7任)、李作鹏(后)、杨国夫(1948.3任),副政治委员刘其人,参谋长阎捷三、曹里怀(1947.7兼),后参谋长出缺,由黄一平任副参谋长,政治部主任徐斌洲,后主任出缺,由邓飞任政治部副主任。
  第十六师,师长王东保(先代后任)、李作鹏(1948.3兼),政治委员郭成柱、张池明(1947.7任),辖第四十六、四十七、四十八团。
  第十七师,师长龙书金,政治委员徐斌洲(先兼后任),辖第四十九、五十、五十一团。
  第十八师,师长王兆相、阎捷三(后),政治委员陈德、袁克服(1948.3任),辖第五十二、五十三、五十四团。
  五、第十纵队
  1947年8月组建,隶属东北民主联军总部。
  是年8月18日,吉林军区的部分直属分队和东满独立师、独立第三师,与北满独立第一师和吉敦军分区机关等部合编,在吉林省敦化县组成东北民主联军第十纵队,机关设司令部、政治部、供给部和卫生部,司令员梁兴初,政治委员周赤萍。辖第二十八、二十九、三十师,总员额为28262人。纵队组建后,在东北民主联军举行的秋季攻势中,同第六纵队在中长路北段作战,先后攻克了吉林地区的桦皮厂、乌拉街、九站及长春外围的九台、农安和德惠等地。此后,继续参加冬季攻势和辽西会战。1948年1月,该部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第十纵队,9月,改称东北野战军第十纵队,11月17日,奉命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七军,隶属第四野战军第十三兵团。原纵队所属第二十八、二十九、三十师依次改为第四十七军一三九、一四〇、一四一师。同时将东北军区直属整训第一师改编为第一六〇师,编入该军序列,官兵总额53579人。同年12月,奉命南下入关参战。
  纵队体制:
  司令员梁兴初,政治委员周赤萍
  第二十八师,师长贺庆积,政治委员晏福生,辖第八十二、八十三、八十四团。
  第二十九师,师长刘转连,政治委员卓雄、陈洪发(后),辖第八十五、八十六、八十七团。
  第三十师,师长方强,政治委员孔石泉、张万春(后),辖第八十八、八十九、九十团。
  六、第十二纵队
  1948年2月组建,直属东北人民解放军总部。
  第十二纵队是在抗战胜利后,由到达东北的华中、胶东的部分部(分)队,和新四军三师特务团的2个警卫连,在解放吉林的战斗中发展起来的。1946年末,以温玉成率领的华中2个团为基础,扩编成东北民主联军独立第二师;1947年4月,以胶东北海军分区部队的1个团又1个营为基础,扩编成东北民主联军独立第四师;1947年9月,以原新四军三师的2个警卫连为基础,发展成东北民主联军独立第五师。1948年2月,独立第二、四、五师合编,组成东北人民解放军第十二纵队,机关设司令部、政治部、供给部和卫生部,司令员钟伟,政治委员袁升平,辖第三十四、三十五、三十六师,共30605人。第三十四师由原独立第二师改成;第三十五师由原独立第四师改成;第三十六师由原独立第五师改成。
  纵队体制:
  司令员钟伟,政治委员袁升平,副司令员熊伯涛,副参谋长王亢。
  第三十四师,师长温玉成,政治委员谭友林,参谋长王亢,政治部主任高先贵,辖第一〇〇、一〇一、一〇二团。
  第三十五师,师长王魁先,政治委员栗再山,副师长李光汉,参谋长姚克,政治部主任齐渭川,辖第一〇三、一〇四、一〇五团。
  第三十六师,师长沈启贤,政治委员王建忠,副师长郑贵卿,参谋长席庶民,辖第一〇六、一〇七、一〇八团。
  1948年9月,第十二纵队改称为东北野战军第十二纵队,11月17日,奉命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九军,隶属第四野战军第十三兵团。原纵队所属第三十四、三十五、三十六师,依次改为第四十九军一四五、一四六、一四七师。同时将东北军区独立第十二师改为第一六二师,纳入其建制,共54792人,同年12月入关参战。
  七、炮兵第四团
  东北人民解放军炮兵第四团,于1946年在吉林东部地区成立,是以延安炮兵学校部分干部为骨干组建的。辖3个炮兵营,1个直属高射机关炮(枪)连和1个警通连,共1200余人。团长朱光,政委张英。该团成立后,先后参加了吉林龙潭山、新立屯、彰武、新民县高台山、辽阳、鞍山等战斗。1948年3月,奉东北人民解放军总部命令,开赴长春前线,准备参加强攻长春的战斗。同年6月对长春国民党军改强攻为围困,该部遂参加了围长战役,受围城指挥所之命,主要配置在长春东南、西南和城西3个方向,配合第十二纵队和独立第三、七、十师作战,担负控制守军机场,破坏空降;干扰和破坏其指挥机关;压制其重武器发射阵地;支援步兵作战和执行机动作战等项任务。3月至10月,先后进行大小战斗数十次,配合围城步兵部队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军,较好地完成了上级指挥机关所赋予的各项战斗任务。东北解放后,奉命南下入关作战。
  在东北解放战争中,曾在长春地区作战的东北人民解放军所部,除上述各单位外,还有东北民主联军独立第五师、第六纵队十八师、蒙古骑兵第二师、辽北军区独立第一、第十二、第十三师、安东军区独立第三师和合龙前指8个独立团、松江前指4个独立团、吉嫩前指7个独立团。独立第五师在1948年春的攻长外围作战中,曾于4月初在马家油房、两半屯一带,同出城抢粮的新七军之新三十八师、暂五十六师所部激战,后在独十师的驰援下,终将其击退,并给予重创。六纵十八师在攻长前外围作战后,暂脱离撤出整训的六纵建制,作为围长部队东地区队的机动部队,在第一兵团部的直接指挥下,自始至终参加了长春围困战役。辽北军区独立第一、第十二、第十三师、安东军区独立第三师、蒙古骑兵第二师及其它19个独立团,于1948年9月末10月初,调归第一兵团指挥,加强围城力量,防止国民党守军可能的突围,他们在解放长春的战斗中,也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八、第五十军
  1948年11月17日,由在长春围困战中起义的国民党第六十军改编而成,隶属于东北军区总部。
  1948年10月17日,国民党东北“剿总”第一兵团副司令官、六十军军长曾泽生将军,率所辖第一八二师、暂编第二十一师、暂编第五十二师和军直属部队起义,然后撤往九台进行整训和改编。翌年1月3日,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十军番号。
  军长曾泽生,政治委员徐文烈,副军长叶长庚,参谋长舒行,政治部主任王振乾。军机关设司令部、政治部和后勤部。辖第一四八、一四九、一五〇、一六七师和炮兵团、教导团及辎重营等直属部(分)队。
  第一四八师,由原国民党六十军第一八二师改编而成,师长白肇学,政委陈一震,副师长邓应斌,辖第五四二、五四三、五四四团。
  第一四九师,由原国民党六十军暂编第二十一师改编而成,师长陇耀,政委李桂林,副师长任孝宗,辖五四五、五四六、五四七团。
  第一五〇师,由原国民党六十军暂编第五十二师改编而成,师长李佐,政委李冠元,副师长李树民,参谋长宁坚,政治部主任胡天朗,辖五四八、五四九、五五〇团。
  第一六七师,由东北军区独立第五师(原国民党第五十二军暂编第五十八师起义后改编组成)改称,师长王家善,政委张梓祯,副师长唐仕林,辖第四四九、四五〇、四五一团。
  1949年6月14日,第五十军奉命入关,隶属第四野战军建制。全军入关时实力统计人数为24273人。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军事志

《长春市志 军事志》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书分为八篇,介绍了长春市驻军体制、兵役制度、历史上的主要战事、军事训练、政治工作、后方勤务、民众武装、人民防空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