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东北人民解放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军事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3219
颗粒名称: 第七章 东北人民解放军
分类号: E289.34
页数: 20
页码: 92-111
摘要: 本章共三节,分述了长春市东北人民解放军,军事机关、主力部队以及地方部队驻军体制情况的介绍。
关键词: 长春市 驻军体制 东北人民解放军

内容

东北人民解放军,是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的主力之一。它是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由挺进东北的八路军、新四军一部及东北抗日联军汇合组成的,初建时称东北人民自治军,1946年1月改称东北民主联军,1948年1月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东北民主联军总部改为东北军区兼东北野战军领导机关。8月,奉中央军委命令,东北人民解放军改称东北野战军,并组成单独的领导机构,司令员林彪,政治委员罗荣桓,参谋长刘亚楼,政治部主任谭政。辖第一至第十二纵队,炮兵司令部,铁道纵队,铁路修复局,2个前方指挥所,2个后勤司令部,14个独立师,3个骑兵师,总兵力达70余万人。1948年9月至11月,东北野战军举行了辽沈战役,歼东北国民党军1个“剿匪”总部,4个兵团部,11个军部,33个整师,共47万人,解放了东北全境。
  在三年解放战争中,长春是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在东北地区反复争夺的一个战略要地,是人民军队同国民党军作战的主要战场之一。东北人民解放军有些下属军事机关和部队,或者是在长春地区组建,或者曾在长春地区作战、整训、补充和发展。
  第一节 军事机关
  一、吉合军区
  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远东苏联红军总部军事委员谢金上将召见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旅长周保中,转达远东苏军总司令华西列夫斯基元帅的指示,要中国东北抗联教导旅返回中国东北,配合苏军作战。周保中遂将全旅官兵根据任务需要编组,随同苏军挺进东北,占领各战略要地57处,在长春、沈阳、哈尔滨、吉林、延吉等地接收日伪政权,建立中共地方党组织,并积极建军,发展壮大人民武装。由于得到各地下党和人民群众的积极响应和支持,部队发展很快,仅在1个月的时间里,每个建军点都达到了1至2千人。同年9月,根据中共中央东北局决定,以长春、吉林两市为中心,包括吉林、合江两省及松江省的珠江以东地区建立了吉合军区(驻长春市),由周保中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所辖部队统称东北人民自卫军,亦称吉合国民军,总兵力约2.7万人。当时军区部队划分为三大部分,分别为人民自卫军周保中部;人民自卫军王效明部;人民自卫军姜信泰部。其中周保中部驻长春地区,下辖军区直属队,吉长独立团,九台独立团,九台警备团,怀德警备团,官兵总数8900余人。军区直属队400人,分驻长春、农安和德惠;吉长独立团(亦称吉长部队)3500人,后改编为吉林(东满)军区吉长独立第一团,团长刘健民,政委傅根深,分驻长春、怀德、德惠、长岭等地;九台独立团2500人,后改编为吉林(东满)军区吉长独立第三团,负责人范德林,驻长春、九台;九台警备团1000人,后改编为吉林(东满)军区吉长独立第四团,负责人周岩峰,驻九台;怀德警备团1500人,后扩编为吉长独立第五、六团,负责人乔帮义,驻怀德。
  1945年11月10日,中共中央东北局根据斗争形势发展的需要,决定改编吉合军区,组建吉林(东满)军区,吉合军区即行撤销,其所辖部队编入吉林(东满)军区,并改称东北人民自治军①(1945年10月31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东北部队为东北人民自治军的决议》。)
  二、吉林(东满)军区
  1945年10月,由张启龙率领先期到达东北的八路军第三五九旅先遣队和华南干部队,奉中共中央东北局指示到达吉林地区,除留少数干部在长春外,其余大部被分配到各地与抗联干部一道着手组建新部队,扩大人民武装,接收日伪政权,创建根据地。接着,万毅率东北挺进纵队、山东渤海军区七师黄荣海团先头部队、晋冀鲁豫太行地区朝鲜义勇军第五支队亦先后到达吉林地区。为加强领导,统一指挥,11月10日东北局决定改编吉合军区,组建吉林(东满)军区,隶属于东北人民自治军,驻地长春。周保中为司令员,张启龙为政治委员,万毅任第一副司令员,贺庆积任第二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伍晋南任副政治委员。辖长春卫戍司令部、永吉军分区、延边军分区、东北挺进纵队、黄荣海团和军区直属队。
  三、吉辽军区
  1946年1月,中共中央东北局决定,将吉林、辽北二省合并为吉辽省,辖吉林、吉东、通化、辽北4个分省。为与地方行政区划相适应,随即将吉林(东满)军区改编为吉辽军区,机关初驻海龙,后迁磐石,3月中旬又移驻延吉。司令员周保,中,政治委员林枫,副司令员万毅,副政治委员张启龙,副参谋长钟人仿,政治部主任伍晋南。下辖吉林、吉东、通化、辽北分省军区和直属部队,官兵全员74150人。军区组建后,所属独立支队于1月12日奉命调入西满,归洮东军区指挥,并改称为吉黑纵队。2月,洮东军区撤销后,原独立支队归建,仍称吉辽军区独立支队。
  1946年4月中旬,吉辽军区组织指挥所属部队和民主联军北满主力部队一部举行了长春争夺战,歼灭国民党军东北保安第二和第四总队,解放了长春,并成立了长春卫戍司令部。5月,根据当时总的战略形势的要求,军区战役总指挥部和参战部队、卫戍司令部主动撤出了长春。
  四、吉林军区
  1946年7月11日,为适应战局形势的变化,吉辽军区奉命缩编为吉林军区,驻地延吉。司令员周保中,政治委员陈正人,在东北民主联军总部的领导下担负建立和巩固东满根据地,消耗东满国民党军有生力量,组训二线兵团,支援全东北解放的任务。1947年8月18日,军区机关设司令部、政治部、
  后勤部。下辖吉东、吉南、吉北、吉敦和延边5个军分区及东满独立师(独立一师)、独立三师、独立六师、独立十一师、独立五师、吉林警备司令部和长春卫戍司令部,官兵全员77000人。
  1948年3月中旬,吉林军区前线指挥所(通常简称“东前指”)率军区独立第六师等部挺进长春,参加了攻长前的外围作战。6月,东北人民解放军对驻守长春的国民党军采取“久困长围”的作战方针后,又率所属独立第六师、第十一师参加了长春围困战。长春解放后,所部独立第十一师又担负起长春的警备任务,师机关兼长春卫戍司令部。
  五、长春卫戍司令部
  1945年11月10日,根据中共中央东北局的决定,吉合军区改编为吉林(东满)军区,同时成立长春卫戍司令部,隶属吉林(东满)军区,司令员曹里怀,政治委员刘居英。下辖长春公安总队,由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步兵大队、炮兵大队和骑兵大队组成,官兵总数2300余人。其时,国民党政府以所谓中国合法政府的名义“接收了长春”。在此设立了“东北行营”,并驻防了保安部队。同时驻东北的远东苏联红军,受其政府同国民党政府签订的《苏中友好同盟条约》的制约,也要求设在该市的中共党政军各单位撤出,于是,吉林(东满)军区及所属长春卫戍司令部,即于11月下旬撤出长春。
  1946年1月,吉林(东满)军区改编为吉辽军区,4月,吉辽军区按照中共中央东北局所作的“东北大会战部署”,举行了长春争夺战,解放了长春。为加强城市警备,又设立了长春卫戍司令部,吉辽军区司令员兼任司令员。鉴于此间国民党军正处在战略进攻,民主联军处于战略防御,难以坚守大城市,于是,民主联军即放弃了“全力控制长哈两市”、“确保以长春为中心的北满全部”的大会战意图,各参战部队及长春卫戍司令部、吉辽军区长春争夺战役总指挥部,即于5月下旬主动撤出了长春。
  1948年10月长春解放后,再次组建了长春卫戍司令部,由独立第十一师机关兼。第一兵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长春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唐天际兼任司令员和政治委员。11月初,军管会撤销后,改由独立十一师师长王效明、政委宋景华分别继任卫戍司令部司令员和政治委员。
  第二节 主力部队
  一、第一兵团
  东北人民解放军第一兵团,是1948年9月1日由东北人民解放军第一前方指挥所改称的,兵团部驻双阳县劝农乡李家屯,总兵力达10余万人。
  1947年东北夏季攻势作战结束后,东北民主联军总部根据新的作战形势,于9月将联军总后勤部扩编为后勤司令部。与此同时,为准备下次战役行动,还成立了南满(辽东)军区、冀察热辽军区两个前方指挥所。南满军区前方指挥所以肖劲光为司令员,肖华为政治委员,统一指挥第三、四纵队及辽东3个独立师等作战部队。1948年3、4月间,东北局、东北军区利用冬季攻势结束休整的间隙,召开了一系列的军事会议,部署当年解放全东北,支援全国解放战争以及强攻长春问题,并决定成立第一、二前方指挥所。4月13日,以南满军区前方指挥所为基础,组成东北军区第一前方指挥所(后又称第一前线围城指挥所),负责指挥攻打长春。司令员肖劲光,政治委员肖华,副司令员陈光、陈伯钧,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唐天际,参谋长解沛然(解方)。第一、第二前方指挥所不辖部队,而是由东北军区总部根据作战任务需要配属部队。在同年3至5月攻长外围作战期间,配属其指挥的部队为东北人民解放军第一、六、十二纵队,独立第五、六、七、八、九、十师和炮兵第四团等部。6月初,对长春国民党军改强攻为围困后,第一、六纵队和独立第五师撤出整训,所指挥的围城部队为六纵十八师,十二纵三十四、三十五师,独立第六、七、八、九、十、十一师和炮兵第四团。9月1日,第一前方指挥所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第一兵团,其所指挥的围城部队至月末和10月初,又增加了辽北军区独立第一、十二、十三师,安东军区独立第三师,蒙古骑兵第二师及合龙、松江、吉嫩军区的19个独立团。所指挥的部队分成第一、二线兵团大纵深多梯次配置,在长春外围地区筑起了坚不可摧的“城外之城”,在对长春国民党军进行了长达5个月之久的军事围困、经济封锁和政治攻势的全面斗争后,终于迫使其一部起义,一部投诚,解放了东北名城长春。
  二、第一纵队
  1946年8月组建,直属东北民主联军总部。
  1945年10月,万毅率东北挺进纵队(山东军区渤海支队,3500人)进入吉林省境内,在吉南地区剿匪,并参加了攻占和保卫四平的作战。翌年1月,纵队直属机关改为吉辽军区第七纵队直属机关,所属第一、二、三支队同原吉林(东满)军区永吉军分区所属之吉林保安第二、三总队合编,组成第七纵队,辖第十九、二十、二十一旅。8月,第七纵队同原挺进东北进入吉林省境内的山东解放军第一、二师合编,正式组成东北民主联军第一纵队,机关设司令部、政治部、供给部和卫生部①(纵队改成军时,机关设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将供、卫2部撤销。),万毅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辖第一、二、三师,共17045人。第一师由山东解放军第一师改编;第二师由原吉辽军区第二十二旅(原山东解放军第二师改成)改编;第三师由原第七纵队之第十九旅改编。1948年1月,东北民主联军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第一纵队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第一纵队,9月,改称东北野战军第一纵队。
  第一纵队组成后,曾在今长春辖境和中长路长春、四平段地区多次同国民党军作战,先后参加了三下江南作战、夏季攻势和长春外围战。此后,又参加了秋、冬季攻势作战和辽沈战役。1948年11月东北解放后,第一纵队奉命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八军,隶属第四野战军第十三兵团。所属第一、二、三师,依次改为第三十八军一一二、一一三、一一四师。同时,将东北军区独立第十师改为第一五一师,列入其建制,官兵总数57920人。是年12月,奉命南下入关参战。
  纵队体制:
  司令员万毅、李天佑(1947.2任),政治委员万毅(先兼职后专职)、梁必业(1948.3任),副司令员李作鹏、梁兴初(后)、曹里怀(1948.3任),副政治委员周赤萍、梁必业(1947.7任),参谋长李作鹏(兼)、杨尚儒(后),政治部主任周赤萍(兼)、梁必业(1947.7兼)、刘贤权(后)。
  第一师,师长梁兴初、江拥辉(1947.7任),政治委员梁必业、吴岱(1947.7任)、黄玉昆(1948.3任),辖第一、二、三团。
  第二师,师长罗华生、贺东生(1947.7任),政治委员刘兴元、王树君(1948.3任),辖第四、五、六团。
  第三师,师长彭景文,政治委员王一平、刘贤权(1947.7任)、王一平,辖第七、八、九团。
  三、第二纵队
  1946年8月组建,直属东北民主联军总部。
  1945年10月,黄克诚率新四军三师(32000人)到达东北,在西满地区剿匪。11月,三师直属机关改编为西满军区直属机关。部队改称东北民主联军第三师(1946年1月),所属第八、第十旅和西满独立旅编为西满纵队。翌年8月改编成东北民主联军第二纵队,机关设司令部、政治部、供给部和卫生部,司令员刘震,政治委员吴法宪。辖第四、五、六师,共22434人。第四师由原黄克诚部三师八旅改编,第五师由原三师十旅改编,第六师由军区独立旅改编。
  第二纵队自组成后,曾在今长春辖境和中长路长春、四平段地区多次同国民党军作战,先后参加了三下江南和夏季攻势作战,此后又转战他地,相继参加过秋、冬季攻势作战和辽沈战役等重大军事行动,屡次予敌以重创。1948年1月,该部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第二纵队,9月,改称东北野战军第二纵队,11月17日,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九军。原纵队所属第四、五、六师依次改为第三十九军一一五、一一六、一一七师。同时,将东北军区直属独立第七师改为第一五二师,列入其建制,共69713人,隶属第四野战军第十四兵团。是年12月,奉命南下入关参战。
  纵队体制:
  司令员刘震,政治委员吴法宪,副司令员吴信泉,参谋长吴信泉(兼)、王良太(后),政治部主任吴法宪(兼)、李雪三(后)。
  第四师,师长陈金玉、胡继成(1947.8任)、王良太(后)、胡继成(1948.3任),政治委员李雪三、李世安(后),辖第十、十一、十二团。
  第五师,师长钟伟、吴国章(1948.3任),政治委员王凤梧、贺大增(1948.3任)、石英(1948.9任),辖第十三、十四、十五团。
  第六师,师长吴信泉、张天云(1947.7任)、张竭诚(1948.3任),政治委员吴信泉(兼)、石英(1947.7任)、李少元(1948.9任),辖第十六、十七、十八团。
  四、第六纵队
  1946年10月组建,直隶东北民主联军总部。
  1945年11月,山东渤海军区司令员杨国夫和副政治委员刘其人,分别率领第七师和第八师进入东北,在北满地区剿匪。翌年2月,杨、刘所部2个师与冀热辽军区第十九旅合编,组成东北民主联军第七师,辖第十九、二十、二十一旅。10月,该师与“三七部队”(华中新四军黄克诚部三师七旅)合并,编成东北民主联军第六纵队,机关设司令部、政治部、供给部和卫生部,司令员陈光,政治委员赖传珠,辖第十六、十七、十八师,共26854人。第十六师由原新四军三师七旅改编,第十七师由原东北民主联军第七师二十旅改编,第十八师由原七师二十一旅改编。该纵队正式组成前后,所部曾在今长春辖境及其以南地区多次同国民党军作战,先后参加过长春争夺战,三下江南作战,夏、秋季攻势作战及变强攻为围困前的攻长外围作战。此后又相继转战辽南、辽西等地,参加了冬季攻势作战和辽沈战役。1948年1月,该部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第六纵队,9月,改称东北野战军第六纵队。11月17日,又奉命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三军,原纵队所属第十六、十七、十八师,依次改为第四十三军一二七、一二八、一二九师。同时,将东北军区独立第六师改为第一五六师,列入其建制,共54752人,隶属第四野战军第十五兵团指挥。是年12月,奉命南下入关作战。
  纵队体制:
  司令员陈光、洪学智(1947.7任)、黄永胜(1948.3任),政治委员赖传珠,副司令员杨国夫、曹里怀(1947.7任)、李作鹏(后)、杨国夫(1948.3任),副政治委员刘其人,参谋长阎捷三、曹里怀(1947.7兼),后参谋长出缺,由黄一平任副参谋长,政治部主任徐斌洲,后主任出缺,由邓飞任政治部副主任。
  第十六师,师长王东保(先代后任)、李作鹏(1948.3兼),政治委员郭成柱、张池明(1947.7任),辖第四十六、四十七、四十八团。
  第十七师,师长龙书金,政治委员徐斌洲(先兼后任),辖第四十九、五十、五十一团。
  第十八师,师长王兆相、阎捷三(后),政治委员陈德、袁克服(1948.3任),辖第五十二、五十三、五十四团。
  五、第十纵队
  1947年8月组建,隶属东北民主联军总部。
  是年8月18日,吉林军区的部分直属分队和东满独立师、独立第三师,与北满独立第一师和吉敦军分区机关等部合编,在吉林省敦化县组成东北民主联军第十纵队,机关设司令部、政治部、供给部和卫生部,司令员梁兴初,政治委员周赤萍。辖第二十八、二十九、三十师,总员额为28262人。纵队组建后,在东北民主联军举行的秋季攻势中,同第六纵队在中长路北段作战,先后攻克了吉林地区的桦皮厂、乌拉街、九站及长春外围的九台、农安和德惠等地。此后,继续参加冬季攻势和辽西会战。1948年1月,该部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第十纵队,9月,改称东北野战军第十纵队,11月17日,奉命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七军,隶属第四野战军第十三兵团。原纵队所属第二十八、二十九、三十师依次改为第四十七军一三九、一四〇、一四一师。同时将东北军区直属整训第一师改编为第一六〇师,编入该军序列,官兵总额53579人。同年12月,奉命南下入关参战。
  纵队体制:
  司令员梁兴初,政治委员周赤萍
  第二十八师,师长贺庆积,政治委员晏福生,辖第八十二、八十三、八十四团。
  第二十九师,师长刘转连,政治委员卓雄、陈洪发(后),辖第八十五、八十六、八十七团。
  第三十师,师长方强,政治委员孔石泉、张万春(后),辖第八十八、八十九、九十团。
  六、第十二纵队
  1948年2月组建,直属东北人民解放军总部。
  第十二纵队是在抗战胜利后,由到达东北的华中、胶东的部分部(分)队,和新四军三师特务团的2个警卫连,在解放吉林的战斗中发展起来的。1946年末,以温玉成率领的华中2个团为基础,扩编成东北民主联军独立第二师;1947年4月,以胶东北海军分区部队的1个团又1个营为基础,扩编成东北民主联军独立第四师;1947年9月,以原新四军三师的2个警卫连为基础,发展成东北民主联军独立第五师。1948年2月,独立第二、四、五师合编,组成东北人民解放军第十二纵队,机关设司令部、政治部、供给部和卫生部,司令员钟伟,政治委员袁升平,辖第三十四、三十五、三十六师,共30605人。第三十四师由原独立第二师改成;第三十五师由原独立第四师改成;第三十六师由原独立第五师改成。
  纵队体制:
  司令员钟伟,政治委员袁升平,副司令员熊伯涛,副参谋长王亢。
  第三十四师,师长温玉成,政治委员谭友林,参谋长王亢,政治部主任高先贵,辖第一〇〇、一〇一、一〇二团。
  第三十五师,师长王魁先,政治委员栗再山,副师长李光汉,参谋长姚克,政治部主任齐渭川,辖第一〇三、一〇四、一〇五团。
  第三十六师,师长沈启贤,政治委员王建忠,副师长郑贵卿,参谋长席庶民,辖第一〇六、一〇七、一〇八团。
  1948年9月,第十二纵队改称为东北野战军第十二纵队,11月17日,奉命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九军,隶属第四野战军第十三兵团。原纵队所属第三十四、三十五、三十六师,依次改为第四十九军一四五、一四六、一四七师。同时将东北军区独立第十二师改为第一六二师,纳入其建制,共54792人,同年12月入关参战。
  七、炮兵第四团
  东北人民解放军炮兵第四团,于1946年在吉林东部地区成立,是以延安炮兵学校部分干部为骨干组建的。辖3个炮兵营,1个直属高射机关炮(枪)连和1个警通连,共1200余人。团长朱光,政委张英。该团成立后,先后参加了吉林龙潭山、新立屯、彰武、新民县高台山、辽阳、鞍山等战斗。1948年3月,奉东北人民解放军总部命令,开赴长春前线,准备参加强攻长春的战斗。同年6月对长春国民党军改强攻为围困,该部遂参加了围长战役,受围城指挥所之命,主要配置在长春东南、西南和城西3个方向,配合第十二纵队和独立第三、七、十师作战,担负控制守军机场,破坏空降;干扰和破坏其指挥机关;压制其重武器发射阵地;支援步兵作战和执行机动作战等项任务。3月至10月,先后进行大小战斗数十次,配合围城步兵部队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军,较好地完成了上级指挥机关所赋予的各项战斗任务。东北解放后,奉命南下入关作战。
  在东北解放战争中,曾在长春地区作战的东北人民解放军所部,除上述各单位外,还有东北民主联军独立第五师、第六纵队十八师、蒙古骑兵第二师、辽北军区独立第一、第十二、第十三师、安东军区独立第三师和合龙前指8个独立团、松江前指4个独立团、吉嫩前指7个独立团。独立第五师在1948年春的攻长外围作战中,曾于4月初在马家油房、两半屯一带,同出城抢粮的新七军之新三十八师、暂五十六师所部激战,后在独十师的驰援下,终将其击退,并给予重创。六纵十八师在攻长前外围作战后,暂脱离撤出整训的六纵建制,作为围长部队东地区队的机动部队,在第一兵团部的直接指挥下,自始至终参加了长春围困战役。辽北军区独立第一、第十二、第十三师、安东军区独立第三师、蒙古骑兵第二师及其它19个独立团,于1948年9月末10月初,调归第一兵团指挥,加强围城力量,防止国民党守军可能的突围,他们在解放长春的战斗中,也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八、第五十军
  1948年11月17日,由在长春围困战中起义的国民党第六十军改编而成,隶属于东北军区总部。
  1948年10月17日,国民党东北“剿总”第一兵团副司令官、六十军军长曾泽生将军,率所辖第一八二师、暂编第二十一师、暂编第五十二师和军直属部队起义,然后撤往九台进行整训和改编。翌年1月3日,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十军番号。
  军长曾泽生,政治委员徐文烈,副军长叶长庚,参谋长舒行,政治部主任王振乾。军机关设司令部、政治部和后勤部。辖第一四八、一四九、一五〇、一六七师和炮兵团、教导团及辎重营等直属部(分)队。
  第一四八师,由原国民党六十军第一八二师改编而成,师长白肇学,政委陈一震,副师长邓应斌,辖第五四二、五四三、五四四团。
  第一四九师,由原国民党六十军暂编第二十一师改编而成,师长陇耀,政委李桂林,副师长任孝宗,辖五四五、五四六、五四七团。
  第一五〇师,由原国民党六十军暂编第五十二师改编而成,师长李佐,政委李冠元,副师长李树民,参谋长宁坚,政治部主任胡天朗,辖五四八、五四九、五五〇团。
  第一六七师,由东北军区独立第五师(原国民党第五十二军暂编第五十八师起义后改编组成)改称,师长王家善,政委张梓祯,副师长唐仕林,辖第四四九、四五〇、四五一团。
  1949年6月14日,第五十军奉命入关,隶属第四野战军建制。全军入关时实力统计人数为24273人。
  第三节 地方部队
  一、独立第六师
  1948年1月在九台县成立。是年初,东北人民解放军总部为实现1948年解放全东北的战略目标,决定组建新的野战兵团,新编10余个独立师开赴前线作战,于是,吉林军区奉命组建了独立第六师①(1948年8月14日,东北人民解放军进行整编,成立野战军司令部,与军区司令部分立,此后,各独立师均改由东北军区总部直辖。),由原吉林(东满)军区独立第三、六团和原吉辽军区第七十一团合编组成。该师组建不久,即奉命开赴吉长公路岔路河以西地域,截击由吉林向长春撤退的国民党六十军,歼暂编第二十一师等部约2000人,迫使敌运输团团长潘尧投诚,并俘其所属全部官兵,尔后集结于双阳整训,并补入和龙独立团,整训后划归第六纵队指挥。参加攻长前外围作战时,将布防于拉拉屯、二道河子一线之国民党军大部歼灭。6月初,“东总”根据中央军委指示,对长春守军改强攻为久困长围,该师遂划入围长部队东地区队,直接受围城指挥所(东北人民解放军第一前方指挥所)指挥,自始至终参加了长春围困战役。在围城作战中,多次阻击企图突围之国民党军,歼暂编第六十一师和暂编第二十一师所部1816人,击毙团长彭让。1948年12月,该师奉命改为第一五六师,列入第四十三军建制,并入关参战。
  独立第六师的组织体制是:师长邓克明,政委钟人仿,副师长全榆、马翼飞,副政委祝世风,参谋长刘甦,政治部主任江学斌。机关设司令部、政治部和后勤部,辖第十六、第十七和第十八团。第十六团,团长李平野,政委张辉;第十七团,团长赖万方,政委彭世盛;第十八团,团长曾兴茂,政委朱国栋。全师共1.2万余人,朝鲜族指战员约占半数。
  二、独立第七师
  1948年1月10日在黑龙江省一面坡成立,是由松江军区第一、二、三分区的3个独立团和军区警卫团(特务团)合编组成的,隶属松江军区指挥。3月,开赴长春地区,参加攻长前外围作战,在九台波泥河子一带截击弃吉就长之国民党六十军,毙伤300余人。当月下旬,在小合隆一线歼灭国民党军2000余人。小合隆战斗后,奉命参加围困长春战役,被划入围城部队西地区队,归第十二纵队直接指挥。围城期间首先破坏了国民党军大房身机场,切断了空中通路,尔后在对国民党军进行军事围困、经济封锁和政治攻势的全面斗争中,又多次阻击所谓“相机出击”和企图突围之国民党军,给新编第三十八师等部以很大杀伤。长春解放前夕,该师奉围城指挥所指示,在长春解放后担任卫戍部队,但在国民党军向人民解放军投诚后,该部又奉命立即南下直插营口,执行切断国民党军海上退路的任务。1948年12月,该师奉命改为第一五二师,归隶第三十九军建制,并入关参战。
  独立第七师的组织体制是:师长罗华生,政委邱子明,副师长程启文、余勋光,参谋长刘可夫,政治部主任童浩生。机关设司、政、后3部,辖第一、二、三团。第一团,团长于韬,政委魏宝善;第二团,团长钟生栋,政委赵进之;第三团,团长马哲武,政委汪翟卫,全师共1万余人。
  三、独立第八师
  1948年2月在牡丹江成立,是由合江军区2个独立团,东安和依兰军分区各1个独立团及牡丹江军区1个独立团合编而成的。该师组建后立即开赴吉长前线,划归吉林军区指挥,参加攻长前的外围作战,先在吉林市西北担负监视和牵制六十军的任务,此后快速奔向吉长公路,截击与追歼向长春撤退的六十军所部,相继于向家店、小官地、乌拉街、范家岭等地投入战斗,共毙伤俘其官兵734人。之后进至双阳整训,继而向长春逼近,参加扫清长春国民党守军外围据点的战斗。6月初,长春围困战役正式开始,该师被划入围城部队东地区队,在围城指挥所的直接指挥下,参加了对国民党守军军事围困、经济封锁和政治攻势的全面斗争。围城期间多次阻击试图突围之国民党军,先后歼灭暂编第五十二师、保安旅、骑兵旅等部800余人。1948年东北全境解放后,该师于12月被改为第一六〇师,隶属第四十七军建制,并入关参战。
  独立第八师的组织体制是:师长刘子奇、王明贵(后),政委邹衍,副师长蔡久,参谋长章申,政治部主任桂生芳。机关设司、政、后3部,辖第一、二、三团。第一团,团长吴志玉,政委李国秀;第二团,团长张耀远,政委王鉴三;第三团,团长郭季芳,政委刘路明。
  四、独立第九师
  1948年1月在黑龙江地区组建,是由龙江和嫩江军区的4个独立团合编组成的。该师组建后,即奉命开赴吉长前线,归松江军区指挥。同年3月,国民党六十军向长春撤退,独九师奔向波泥河子南侧,同在北侧的独立第七师协同作战,歼其600余人。此后进抵长春市郊,参加攻长前的外围作战。6月初围长战役正式开始后,被划入围城部队东地区队,直接归围城指挥所指挥,参加了对长春国民党军军事围困、经济封锁和政治攻势的全面斗争。围城期间曾多次打击“相机出击”之国民党军,阻击企图突围之守军,给予暂编第六十一师和暂编第二十一师所部以打击。六十军起义后,会同独七师和独十一师进城接收其防区并对新七军进行警戒,直至其投诚。1948年12月,该师奉命改番号为第一五五师,列入第四十二军建制,并南下入关作战。
  独立第九师的组织体制是:师长廖仲夫,政委钟民,副师长罗文华,副政委谭文帮,参谋长冉泽,政治部主任谭文帮(兼)。机关设司、政、后3部,辖第一、二、三团。第一团,团长赵立贤,政委朱军;第二团,团长周黎,政委向军;第三团,团长陈朋,政委马星五。
  五、独立第十师
  1948年2月下旬在辽宁昌图县八面城组建,是由辽吉军区一分区十三团、二分区机关及所属十六团、十八团合编组成的。围困长春前,归松江军区指挥。该师组建后,立即开赴吉长前线,准备参加攻打长春,布防于郭家店和樊家屯以西地域,待机打击长春南出之国民党军。4月初参加攻长外围作战,配合独立第五师在马家油房一带击退出城抢粮之新编第三十八师、暂编第五十六师各一部,并给予重大杀伤。继而攻占了国民党军大房身机场主要支撑点兴隆堡高地之地堡群,并一举歼灭了大房身机场守军的2个营,夺取了2座机库,然后协同接替其担任主攻机场任务的第六纵队第十六师攻占了机场,断绝了守军唯一的空中通道,生俘暂编第五十六师副师长王正国以下600余人。6月初对国民党守军变强攻为围困后,被划入围城部队之西地区队,归第十二纵队指挥,参加了对守军军事围困、经济封锁和政治攻势的全面斗争。围城期间,曾于7月初连续3次击退新三十八师的出击,10月初在城西绿园一带,同独七师共同粉碎了新三十八师和暂五十六师的突围企图,并给以重创。1948年12月,该师奉命改为第一五一师,隶属第三十八军建制,并入关参战。
  独立第十师的组织体制是:师长赵东寰,政委蔡明、崔国辉(后),副师长邓中仁,参谋长王玉华,政治部主任江腾蛟。机关设司、政、后3部,辖第二十八、二十九、三十团。第二十八团,团长段志清,政委杜西书;第二十九团,团长杨易风,政委江历峰;第三十团,团长刘俊岭,政委石世良。
  六、独立第十一师
  1948年5月于吉林省双阳县组建,是由原东北军区总部直属之朝鲜支队、牡丹江军区独立三团及吉南军分区独立第七十二团合编组成的,全师官兵共8000余人。师团领导干部汉、朝族各半,营以下指战员均系朝鲜族人。参加围长前隶属吉林军区指挥,围城期间,多次参加阻击国民党守军突围的战斗。其配属独立六师作战的第一团战斗作风尤其出色,曾在双方力量相差悬殊的情况下,创造了以少抗多,顽强阻击,终于争取时间,使主力部队赶到,将突围之国民党军击退并给予重大杀伤的战绩。10月17日六十军起义后,该师进城接防,并开始执行卫戍任务。长春解放后,师机关兼长春卫戍司令部,担任长春特别市的警卫任务,因完成任务出色,受到中央军委的通报表扬。1948年12月25日,该部奉命改为第一六四师,归东北军区直辖。
  独立第十一师的组织体制是:师长王效明,政委张百春、宋景华(后),副师长李德山,副政委宋景华,参谋长康干生,政治部主任王海青。机关设司、政、后3部,辖第一、二、三团。第一团,团长朱玉林,政委许先进;第二团,团长关键,政委沈钧;第三团,团长陶雨峰,政委余升云。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军事志

《长春市志 军事志》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书分为八篇,介绍了长春市驻军体制、兵役制度、历史上的主要战事、军事训练、政治工作、后方勤务、民众武装、人民防空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