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图书馆
长春图书馆
机构用户
长春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节 保安部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军事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3218
颗粒名称:
第三节 保安部队
分类号:
E289.34
页数:
7
页码:
86-92
摘要:
本节记述了长春市国民党保安部队,东北保安第二总队、东北保安第四总队、东北保安第十二支队、东北保安骑兵第二支队等驻军体制情况的介绍。
关键词:
长春市
驻军体制
国民党保安队
内容
一、东北保安第二总队
东北保安第二总队是由原伪满“冀东讨伐队”之一部,在抗战胜利后被国民党军收编的。1945年8月,时在冀东的伪满铁石部队之铁心部队第二十六团团长刘德溥,在日寇投降后,将铁石部队的残部编为榆关先遣混成第一旅,并自任旅长,李雪松为参谋长,驻兵冀东古冶。对于这支日伪残余武装,冀热辽军区十六分区曾进行争取,但刘率部投了国民党第九路军,并被委任为少将师长。此后刘德溥欲率部回东北发展,即与东北行营取得联系,被正急于扩军的“行营”主任熊式辉批准收编,改为东北保安第二总队,任刘德溥为少将总队长兼长春城防司令部副司令,吴耀宗任副总队长,李雪松为参谋长。总队司令部设参谋处、副官处、军需处、军医处、军械处和直属队。辖第四、第五、第六团,官兵总人数为4671人。1946年1月,该部奉命由冀东开赴北平,尔后被空运至长春,同东北保安第四总队一道防守长春,司令部驻红卐字会楼内(原长春市图书馆)。4月14日,东北民主联军吉辽军区、北满主力部队七师、三师八旅,按照中共中央东北局《东北大会战部署》,发起长春争夺战,激战4昼夜,将东北保安第二、第四总队歼灭。此后,侥幸突围出去的总队长刘德溥率残部经伊通县之大、小孤山转至双庙子。数日后,奉东北行营指示,转驻铁岭,在此收容第二、四总队逃散人员,重整部队。同年5月,国民党新六军等部进占长春,刘德溥亦奉命率残部重返长春,并被东北行营委任为长春警备司令部副司令,受命将古冶留守人员、马匹、器材运至长春。其残部经过整补训练,并就地招募了部分原伪满军官和士兵,在长春重建保安第二总队,仍辖第四、五、六团。
二、东北保安第四总队
1946年1月1日正式成立,系由国民党东北行营收编日伪残余武装及土匪武装组成,以原东北行营少将高参陈家祯和上校军务科长许赓扬分任正副总队长,陈并兼任长春城防司令部司令。总队司令部设参谋处、副官处、军需处、军医处和军械处,辖第十、十一、十二团。团长按顺序为季寿柏、乔遇春(原名樵明远)、唐玉衡,每团均辖3个营,每营3个连。4月14日长春争夺战打响前后,东北保安第四总队又编入了3个团番号的“地下军”,即第十四团(团长关宁枢)、第十五团(团长刘兴亚)和第十六团。战前,这3个团均在长春外围,接到集结命令后,有的来到市内参加战斗,有的进至兴隆山时被歼灭。“4•14”战斗,东北民主联军攻克长春,将东北保安第二、四总队歼灭,刘德溥逃离战场,陈家祯受伤被俘。此后,东北行营主任熊式辉指派东北保安司令部少将高参王家善等收容保安二、四总队残部重建。5月6日,正式任命王家善为保安第四总队少将总队长。6月初,王家善率在铁岭、昌图收容和收编的2百多人开赴长春整训,重建东北保安第四总队,总队长王家善,参谋长史维忠,参谋处主任张作孚,副官处主任张社民,军需处主任穆乃全,军械处主任谢政国,军医处主任刘勇凝。总队下辖3个团:第十一团,团长乔遇春,副团长姜旭;第十二团,团长戴逢源,副团长金荣潭;第十三团,团长贾绍华,副团长梁启章。保四总队重建后,经过3个月的整编训练,从10月1日起,正式受命协同新一军防守长春市的南部和东部地区。11月9日,保四总队奉命调防辽南海城、凤城、岫岩、庄河一带,并临时授以独九师的番号,归新六军军长廖耀湘指挥。所辖各团的番号亦作了变动,原辖第十三、十一、十二团,顺次改为第一、二、三团。1947年6月,保四总队奉东北行辕和司令长官部之命接防营口,总队长王家善被任命为营口防守司令兼市长。部队刚安排就绪,即遭东北民主联军辽南部队攻击,重创戴逢源的第十二团(即独九师之第三团)。同年7月末,东北行辕正式命令东北保安第四总队改称暂编第五十八师,代号六四六八部队,列五十二军建制。
1948年2月25日,暂编第五十八师师长王家善率部起义,并加入了人民军队的行列。
三、东北保安第十二支队
1946年5月编建,支队主官朱广善。经七十一军派员点验,官兵总数为5254人,编制相当于国民党正规军的乙种师,但武器装备有所不及。初建时驻辽阳,10月移驻长春。后改称保安步兵第三支队,假称一七三师,改任邓士富为司令。1947年12月1日改编为暂编第六十一师,列入新七军建制。
四、东北保安骑兵第二支队
1946年7月23日编成,支队主官尚其瑞,相当于师的编制,但人员和武器装备均不及。收编时经新一军派员点验,官兵总数为1900人,分驻长春地区之德惠和农安伏龙泉。
五、东北保安暂编独立骑兵第二团
1946年7月24编成,团主官王魁武。收编时经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长春前进指挥所点验,官兵总数为403人,其组成成分主要是日伪军警残余分子及土匪武装,团部驻长春。
六、东北保安暂编独立骑兵第四团
1946年8月2日编成,团主官杜重堂。收编时经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长春前进指挥所点验,官兵总数为2171人,其基本成分是日伪军警宪残余分子和地主土匪武装。团部驻德惠。
七、东北第五保安区
1946年11月设立,司令官许赓扬少将,司令部驻九台。辖第九、十、十八、十九保安团及直属特务排、通信排、卫生队。各团均辖第一、二、三营及直属通信排、卫生队和输送连。全区编制官兵总数为7547人,实有人数为4361人。其基本任务是承担占领区的警备事宜,保证主力部队能够机动作战。1947年12月1日,该保安区改编为第五十三师,列入新一军建制。
八、东北第十一保安区
1946年设立,司令官刘德溥少将,司令部驻长春。辖第四十一、四十二、四十三、四十四保安团,是原东北保安第二总队的残余部队及土匪武装编成的。其编制序列和承担的任务同第五保安区。1947年9月改编为暂编第五十六师,11月列入新编第七军建制。
九、吉林省保安第六支队
1946年春组建,陈惠民任支队司令,司令部驻长春。
1945年8月日寇投降后,伪满吉林市警察大队长陈惠民率部逃窜至蒙江,与蒙江警察大队长何文禄汇合,扩充兵员千余人,派人赴长春与国民党东北行营办事处总编练组取得联系,于1946年春节在长春被点验收编为吉林省保安第六支队,任命陈惠民为支队司令。1946年4月,在东北民主联军首次解放长春的战斗中受创后撤到长春郊区。6月14日,国民党吉林省政府在吉林市成立,该支队被改编为吉林省警察总队。
十、吉林省保安旅
1947年12月1日在吉林市正式编成,旅长何大刚少将,参谋长邓英林上校,下设参谋、副官、军械、军需、军医、政工等处室。毛柏寒中校任参谋室主任,邹达少校任副官处主任,田松坡少校任军械室主任,李绍武中校任军需主任,吴麟章少校任军医主任,龙安洲上校任政工室主任。所辖部队除原省保安司令部直接指挥的保安第一团、第二团和蒙古骑兵独立营外,又新编保安第三团。所属部队多系东北光复后由国民党东北行营收编的伪满军警残余人员和地主土匪武装。第一团是由吉林省警察总队改编而成的,团长陈惠民上校。第二团,团长邓世松上校,继为向成信上校,原是由吉林市近郊的建军支队经点验编成,1947年在秋季攻势作战中被全歼。之后,重建第二团,由磐石、桦甸两县的保安大队合并编成,团长邓世松(原为桦甸县县长)。第三团是驻吉林国民党军撤退前刚组建的,由永吉、舒兰、蛟河、五常、双阳等县的保安大队抽调人员组成,但当时尚未完全编成,随保安旅撤到长春后,又从伊通、农安、九台等县保安大队抽人补齐缺额。蒙古独立骑兵营,原是由郭尔罗斯前旗警察大队改编的吉林省蒙古骑兵支队,国民党吉林省政府移驻吉林市后,将其改编为蒙古骑兵独立营,营长为原郭尔罗斯前旗警察大队长、后蒙古骑兵支队长陈荣久继任。在上述部队中,保安第一团的历史最久,战斗力最强,装备多为日伪残留,是吉林省保安旅的主力。
1948年3月8日,吉林省保安旅奉命随同六十军撤退。到达长春后,被配置在二道沟、宋家洼子一带担任防务。在此前后,以何恃气为旅长,由收编九台保安队、警察、地主武装与地方团队编组的吉林保安第二旅亦成立(未完成编组),该旅即被称为吉林省保安第一旅。
吉林保安旅退守长春后,官兵在解放军政策的感召下,前往投诚者甚多,逐渐呈现解体的趋势,至10月18日,该旅即集体放下武器,向人民解放军投诚,此时全旅官兵已由初建时的8412人降至3000人。
十一、吉林省保安司令部独立团
原为蛟河保安团,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蛟河县土匪头子张贯三(张冠三),在得到日军的枪械弹药后,拉起一支土匪武装“平推队”,流窜于吉东一带。在国民党初进东北,大量收编日伪残余和地主土匪武装时,将其收编,改称蛟河保安团,任张贯三为团长。1947年春,该团在蛟河、舒兰一带两次遭打击,后改为蛟河县大队。同年底,在吉林省保安司令部所属部队改编时,即以其为基础扩编成保安司令部独立团,仍以张贯三为团长。
十二、骑兵第一旅
原为吉林师管区于1947年冬至1948年春收编长春市郊多股土匪武装及逃亡之德惠、农安、扶余、九台等县的保安团队凑编起来的骑兵团,1948年5月后,一度移交吉林省政府,改为骑兵第一、二支队,也称长白支队。1948年7月下旬,拨归长春守军第一兵团司令部,改称骑兵第一、二团。第六十军弃吉(林)抵长(春)后,骑兵第二团抽调5个连编为第六十军骑兵团。此后合骑兵第一、二团编为骑兵第一旅,由吉林师管区参谋长韩云五任旅长,下辖2个团,每团约千余人。该旅成立后,于8月下旬出城到解放区袭扰和抢粮,遭打击后,其残部遂龟缩于二道沟、宋家洼子一带整训。
十三、骑兵第二旅
1948年1月前后组建,东北“剿总”第一兵团司令部副参谋长杨友梅少将兼任旅长,辖2个团,共约2千余人。第一团由国民党军联勤部第三兵站分监部十六兵站支部挽马大队、监护连及招收的松北联中学生组成。第二团由新编第七军骑兵二团一部合并一部分土匪组成。经费供给和待遇优于骑兵第一旅。
十四、吉黑人民“剿匪”总队
1948年4月5日受命成立,总队长袁晓轩,系军统局的骨干分子。共编1个炮兵队,1个直属队和7个支队。其成员主要是收编的土匪武装,人数约4至5千人。所部番号代字按7个支队、直属队、炮兵队的序列为:“秉”、“受”、“领”、“袖”、“意”、“旨”、“勇”、“往”、“前”。
国民党军驻长部队,除上述各单位外,还有一些其它部(分)队,其中主要的是东北第四保安区第七保安团和新一军留守处。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军事志》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书分为八篇,介绍了长春市驻军体制、兵役制度、历史上的主要战事、军事训练、政治工作、后方勤务、民众武装、人民防空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