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图书馆
长春图书馆
机构用户
长春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节 正规军部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军事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3217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正规军部队
分类号:
E289.34
页数:
6
页码:
81-86
摘要:
本节记述了长春市国民党正规军部队,新编第一军、新编第六军、第七十一军、东北“剿总”第一兵团、新编第七军、第六十军驻军体制情况的介绍。
关键词:
长春市
驻军体制
国民党正规军
内容
在东北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由关内先后调至东北战场的正规军多达10个军,就地组扩建的部队6个军,加上特种兵和地方部队、保安部队,总兵力达60余万人。由于战争需要,这些部队调动频繁,战斗序列亦时有变化。此间占据过今长春地区的团以上部队有:
一、新编第一军
1942年12月在印(度)、缅(甸)战场组建,隶属中国驻印军总指挥部。初任军长邱清泉,1943年1月由郑洞国继任。辖新编第二十二师、新编第三十八师和暂编第三十师。1944年郑洞国调任中国驻印军总指挥部副总指挥后,由新三十八师师长孙立人升任军长,并兼新三十八师师长,所辖部队调整为新三十八师、新三十师和第五十师。该军在印缅战场多次同入侵日军作战。1943年10月,在盟军发动反攻缅北战役中,同其它中国参战部队一道将日军第十八师团击溃。1944年6月至8月,先后攻克缅北重镇孟拱与密支那,翌年春进攻至腊戍和细包,迫使侵缅日军撤出。是年夏空运回国,抗战胜利后接防广州。1946年2月被海运至东北,在秦皇岛登陆后,出山海关参加内战,沿中长路北犯,相继占领铁岭、四平等重镇,5月22日进占长春,并向其四周扩张。军长孙立人以后并继新六军军长廖耀湘兼任长春警备司令部司令官。此时该军所辖各师主官是:新三十八师师长李鸿,新三十师师长唐守治,第五十师师长潘裕昆。1947年春,军长孙立人调任东北保安司令部副司令长官,不久调赴台湾,任陆军训练司令,原五十师师长潘裕昆接任军长,李鸿升任副军长。原新一军参谋长史说调任新三十八师师长,杨温继任第五十师师长。同年8月,陈诚出任“东北行辕”主任后,锐意扩军,是年冬,新一军及配属其指挥的3个暂编师奉命改编为新一军和新编第七军。新一军仍以潘裕昆为军长,下辖第五十师、新三十师和暂编第五十三师。第五十师师长杨温,新三十师师长文少山,暂编第五十三师师长许赓扬。
新一军占据长春期间,曾多次遭东北民主联军打击,官兵损失较大。1946年12月至1947年3月,北满东北民主联军部队,三次渡过松花江南下作战,先后在九台境内之张麻子沟、焦家岭和城子街等地,歼灭新三十八师第一一三团、五十师第一五〇团、新三十师第八十九团及第八十八团一部,击毙第一一三团团长王东篱,生俘第一五〇团团长谭荣生,给予国民党军以沉重打击。
新编第一军号称“天下第一军”,全军官兵总额按1946年12月统计为45748人,全部美械装备,是国民党军的“五大主力”①(另有新六军、第五军、暂编第十一师、整编第七十四师。)之一。1947年底该军由长春转守沈阳,翌年10月,在辽沈战役中被东北人民解放军全歼。
二、新编第六军
1944年在印缅战场组建,系以新编第一军所属之新编第二十二师为基干扩编而成,隶属中国驻印军总指挥部,军长廖耀湘。是年6至8月,由国内陆续空运至印度接受美式装备、并投入缅北对日军作战的中国军队在雨季进行整训期间,将新一军扩编为新一和新六两个军(两个军军长之任职令于同年5月1日即已先期下达),原新一军之新编第二十二师师长廖耀湘任新六军军长兼新二十二师师长,下辖新编第二十二师、第十四师和第五十师(后转隶新一军),曾在缅北对日军作战,参加过攻占缅北重镇孟拱与密支那等战斗。1944年底,国内战局吃紧,军长廖耀湘奉命率部紧急空运回国参战。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为抢夺人民抗战的胜利果实,积极调兵遣将,向解放区进攻,该军遂于1946年初被海运到东北参加内战,先后占据辽阳、鞍山、海城、大石桥、营口等重镇,5月22日同新一军进占长春,军长廖耀湘兼任长春警备司令部司令官。此时,新六军下辖第十四师、第二〇七师(相当于军)和新编第二十二师。第十四师师长龙天武,第二〇七师师长罗又伦,新二十二师师长李涛。全军官兵总人数按同年12月统计为43575人。该军调至东北后,在向本溪、四平等地进犯时曾遭重挫,官兵损失较大。同新一军一样,新六军亦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蒋军的“五大主力”之一,全部美械装备。1947年6月该军由长春地区转守沈阳,翌年10月在辽沈战役中被东北人民解放军全部歼灭。
三、第七十一军
1937年8月后组建,是由原蒋介石的警卫部队改编而成的。早期的军长有王敬久、宋希濂等人。1945年6月陈明仁任该军军长,1947年夏,陈晋升为第二兵团司令官,该军仍归他指挥。在抗战期间,第七十一军曾同侵华日军作战。1943年后还赴缅甸,在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部指挥下对侵缅日军作战,曾参加过反攻缅北的战役。抗战胜利后,该军被调往东北参加内战,其主力先后占领法库、四平等地。1946年5月进占长春地区之农安等城镇。此时该军辖第八十七、八十八、九十一师。第八十七师师长熊新民、第八十八师师长韩增栋、第九十一师师长赵琳。全军官兵总数按当年12月统计为40664人,全部美械装备,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该军调赴东北战场作战后,屡遭重创,官兵伤亡惨重。1948年秋在辽沈战役中,该军悉数被歼。
四、东北“剿总”第一兵团
东北“剿总”第一兵团于1948年3月在长春成立,司令部驻励志社大楼(现长春白求恩医科大学基础楼),10月17日移至国民党中央银行长春分行大楼(现中国人民银行吉林省分行大楼)。东北“剿总”副总司令郑洞国兼任第一兵团司令官,副司令官曾泽生、彭杰如(未到职),副参谋长杨友梅(参谋长缺编)。兵团司令部设参谋处、副官处、军需处、军法处和政工处。辖新编第七军、第六十军、长春警备司令部、吉林省保安司令部、吉林师管区、吉林保安旅、骑兵第一旅、骑兵第二旅及兵团部直属队等部。总兵力约10.7万余人。
第一兵团组建后,司令官郑洞国为完成蒋介石赋予的固守使命,立即着手整顿防务,加强工事,控制机场,安定人心,巩固内部,搜购粮食,扩充兵员,增建部队等,以图达到长期固守、待机反攻的目的。
1948年5月,当东北人民解放军兵临城下,将其四面包围,切断了其退路后,该兵团曾奉命组织部队突围,但在围城部队的顽强阻击下,每次突围均告失败。此后,随着军事打击、经济封锁、政治攻势的不断深入和加强,逐步动摇了守城部队固守的意志,促使其内部发生了分化,向围城部队投诚者日益增多。当10月15日东北人民解放军解放了锦州,关闭了东北国民党军通往关内的大门,陷敌于被全歼的境地时,具有爱国思想的曾泽生将军,在锦州大捷的直接影响和中国共产党长期工作的感召下,于17日毅然率部起义,从而彻底打乱了郑洞国的突围计划,强烈地震撼了国民党军固守长春的决心。新七军广大官兵此时看清了固守和突围都不可能,于是于19日也放下武器,向解放军投诚。最后,郑洞国将军在共产党政策的感召与其部下的精心安排下,亦于21日率兵团机关和特务团投诚。至此国民党东北“剿总”第一兵团即全部解体。
五、新编第七军
1947年11、12月间以原新编第一军之新三十八师为基础,与初建的暂编第五十六师、暂编第六十一师合编而成。军长李鸿中将,副军长史说少将,参谋长张炳言少将,继为龙国钧少将。辖上述3个师及军直属队。新三十八师师长陈鸣人少将,暂五十六师师长刘德溥少将,继为张炳言少将,暂六十一师师长邓士富少将。每师均辖3个团。全军官兵总人数约4万人。
在新七军所属的各师中,新三十八师是个老部队,该师的前身是1938年成立的财政部湖南税警总团,1941年改编为新编第三十八师。同年入缅对日军作战,由于遭受重创,调入印度整补,优先更换了美械装备。抗战胜利后,接防广州。1946年3月调至东北,参加内战,屡遭打击。该师在长春守军的6个师中,装备最好,战斗力最强。
暂编第五十六师,原为伪满洲国军“冀东讨伐队”(也称铁石部队)的一部分,抗战胜利后,被东北行营收编为东北保安第二总队,由北平空运长春。1946年4月,在首次解放长春之战中被歼。此后总队长刘德溥收罗其残部重建保二总队,后被改编为东北第十一保安区,辖4个团,后在沐石河被歼灭1个团,其余3个团于1947年9月改编为暂编第五十六师,以刘德溥为师长。同年秋,在范家屯一带被歼灭1个团,11月,编入新编第七军。不久刘德溥被调任第四十九军副军长,师长乃以新七军原参谋长张炳言接任。此后,在长春外围作战时,又在大房身机场等地被歼灭1个团及另2个团的大部,后经调整补充,改为师属2团制,其在新七军中的地位及战斗力是低下的。
暂编第六十一师,是1947年12月由保安步兵第三支队(原保安第十二支队)及嫩江保安队改编而成的,其成分大部分为土匪、伪军及铁路警察。军官均换为南方人,营连干部多为新一军之三十师所派。1948年5月,在长春外围同东北人民解放军作战中,该师一团5个连,二团7个连被歼灭。经补充后,其战斗力仍较强于暂编五十六师。
新编第七军是长春国民党守军中的主力,担负以中正大街(现斯大林大街)为分界线划分的东西两个守备区之西守备区的防务,司令部设于原日本关东军司令部(现中共吉林省委大楼)。它是国民党的嫡系部队,同后来的滇系第六十军矛盾很大。
六、第六十军
国民党第六十军原为云南龙云、卢汉的部队,这支部队曾参加过蔡锷将军领导的讨袁护国战争,官兵具有一定的爱国思想。1937年“七•七”事变后,龙云从滇军中抽出久经作战锻炼的6个旅和1个炮兵团组成国民革命军第六十军,以卢汉为军长,全军官兵总数约4万人。
1937年10月,第六十军在昆明誓师出发抗日。翌年调到湖北孝感、河南信阳一带整训。此时,该部有爱国思想的将领,如副军长张冲等,即同罗炳辉、叶剑英等时有接触,受中国共产党影响较大。1938年4月,第六十军开赴徐州,先头部队进至台儿庄时,与日军第五、第十师团遭遇,从行进中投入战斗,鏖战近1个月,部队损失很大,伤亡官兵2万余人,其中包括旅长2人,团长8人。但此战终于阻敌前进,大挫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战后,部队经过整补又调至长江以南,在阳新、排市阻击日军。1939年春,开赴江南靖安、奉新、高安、上高一带,参加南昌外围作战,抗击日军进犯长沙。抗战胜利后,六十军等滇系部队奉命开赴越南受降,蒋介石乘滇军远离云南之机,于1945年10月3日凌晨,命令昆明城防司令杜聿明调兵攻占五华山龙云公馆,逼龙云下台,夺其兵权,一手策划制造了“五华山事件”。对于这一事件,滇系部队一直耿耿于怀。此后,蒋介石为缓和矛盾,任六十军原军长卢汉为云南省主席,将开赴越南的滇军8个师编为两个军,仍保留六十军的番号,任原一八四师师长曾泽生为军长,下辖第一八二、一八四师和暂编第二十一师。
1946年3月,六十军被从越南海防海运到东北,在葫芦岛登陆后,所部即被“五华山事件”的亲手执行者、东北保安司令长官杜聿明分割使用,第一八二师归新一军指挥,一八四师分散配置,暂编第二十一师由司令长官部直接指挥,致使六十军军部只能指挥军直属队,此举更加深了六十军与杜的矛盾。1946年5月初,六十军军部调驻抚顺,暂编第二十一师归建。当月下旬,东北民主联军乘国民党军主力进至松花江沿线时,进攻海城和大石桥,歼灭一八四师2个团,师长潘朔端率师部及五五二团起义。6月,第一八二师归建。重新组建一八四师。此后六十军驻地多次调整,部队仍经常配属其它军作战,且屡遭东北民主联军打击。1947年4月,六十军移驻吉林,第一八二师和暂二十一师已归建,重建的一八四师于5月24日在梅河口被歼,暂二十一师和一八二师于6、7月间亦在吉林市外围遭打击。六十军移防吉林后,坐镇吉林的东北“剿总”副总司令梁华盛对其采取歧视的态度,曾泽生不堪忍受,矛盾日益加剧。后“剿总”总司令卫立煌为调解矛盾,将梁调回沈阳,由曾泽生统一指挥吉林驻军。1948年1月,东北“剿总”将原保安第四区所属的保六、保十二、保十九等3个团的残部合编为1个团,以吉林铁路局警务处的铁路警察编为2个团,合编成暂编第五十二师,以李嵩任师长,正式纳入六十军建制。3月,六十军奉命向长春撤退,途中在小官地、太平岭、波泥河子等地连遭人民解放军阻击,被歼3139人。退守长春后,司令部驻满铁支社旧址(现长春铁路分局大楼),担负东守备区的防守任务。此时该军师以上主官是:军长曾泽生中将,参谋长徐树民少将,第一八二师师长白肇学少将,暂编第二十一师师长陇耀少将,暂编第五十二师师长李嵩少将。六十军弃吉抵长,使长春守军的兵力增加了几乎一倍,它虽兵员不足,但装备尚好,仍有较强的战斗力。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军事志》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书分为八篇,介绍了长春市驻军体制、兵役制度、历史上的主要战事、军事训练、政治工作、后方勤务、民众武装、人民防空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