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图书馆
长春图书馆
机构用户
长春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五节 伪军事学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军事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3207
颗粒名称:
第五节 伪军事学校
分类号:
E289.34
页数:
8
页码:
65-72
摘要:
本节记述了长春市伪军事学校,陆军军官学校、宪兵训练处、陆军高等军事学校、陆军军需学校、陆军兽医学校驻军体制情况的介绍。
关键词:
长春市
驻军体制
伪军事学校
内容
伪满之初无正规军事院校,当时日本侵略者为加强对伪满军的控制和改造,先设立了一些过渡性的训练机构,用以轮训旧军官和培植新的军事骨干。1938年前后,为适应扩充伪满军,强化训练机构的需要,陆续成立了陆军兴安学校、陆军训练学校、陆军军官学校、陆军高等军事学校、陆军自动车学校、陆军铁道警护学院、陆军军需学校、陆军军医学校、陆军兽医学校、陆军汽车学校、陆军飞行学校、江上军训练处、宪兵训练处等等。其中设在伪新京的有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陆军高等军事学校、陆军军需学校、陆军兽医学校和宪兵训练处。
一、陆军军官学校
1939年3月成立,校址在伪新京近郊拉拉屯。该校是伪满的重点军校,是仿照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组建的,以培养合成军队指挥军官为目的。该校隶属伪满治安部(军事部),实际由日本关东军控制,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设在伪满的分校。
1933年2月,伪满在奉天东大营设立了中央陆军训练处,作为伪满军官的训练机构。至1939年,为强化训练机构,扩大训练规模,把该处培养合成军初级指挥军官的任务分离出来,将该处的军官候补生队调往“新京”,并以其为基础,扩建成陆军军官学校,负责培养初级军官,而将中央陆军训练处更名为陆军训练学校,担负在职军官和军士的轮训。各兵种以及军医、兽医、军需学校的预科生,均由陆军军官学校统一负责培训,这些预科生在该校毕业后才能进入各兵种专业学校学本科。所以陆军军官学校被视为是伪满所有军校的中心和重点军事教育机构。
陆军军官学校由校本部、校长、干事、教授部、预科生队、本科生队组成。教授部分普通学、军事学、术科三个部分,预科生队和本科生队均设队部,下属1—4个学生连,每连设4—6个区队,有学生百人以上。学校和各级主要领导人基本上都由日本人担任,在教职员中亦多为日本人,在校学生初期以日本人居多,中国人次之。派往该校的干部,名义上是由伪治安部(军事部)提出人选,由“皇帝”敕命派任,但实际上都是由关东军司令部决定的。学校的教科书是原封不动的照搬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教材,授课一律用日语,中国教官和学生正式场合只准说日语,其教育训练完全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为模式,搞奴化教育和法西斯军事训练。
该校招生采用招募考试的办法。招收对象是伪满“国高”毕业生和社会上具有同等学历者,年龄在16至19岁之间。军队中的军士和兵也可志愿报考,但须经所属部队长提出,年龄放宽到25岁。因军校完全是公费,毕业后的待遇又高于普通大学毕业生,所以考试竞争激烈,录取标准较严格,大体在每7至10名考生中录取1名。该校建设规模较大,机构完善,设备先进,能同时容纳4期学生千余人接受训练。
陆军军官学校的学制是,在校学生的教育训练分预科、队附勤务、本科、见习军官4个阶段进行,学期约为5年左右。预科教育约2年,主要是提高文化水平,达到大专程度,并进行养成教育,打下军事基础。预科毕业后,学生按兵种进行划分,一般分步兵、骑兵、炮兵、高射炮兵、工兵、辎重兵、航空兵、江上军等。分到各兵种的预科毕业学生开始有6个月的队附勤务,熟悉部队情况,体验部队生活,学习班长职责和兵种技术知识及实际操作。队附勤务半年期满后返回军校入本科学习,此时称军官后补生。学军医、兽医的分别到哈尔滨陆军军医学校和新京兽医学校学本科,学军需的去陆军军需学校,日本和朝鲜学生则送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本科学习。该校从1939年创办到1945年8月解体,共招收过7期学生,各期中均有中国、朝鲜和日本学生。在前3期中,预科毕业后均挑选部分中国学生派往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入本科学习,但从第4期起就不再派,而日、朝生则照常送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本科深造。
本科是在预科毕业并服队附勤务的基础上,继续学习专业军事知识,掌握军事科学,提高军事素质,并加深对所谓“建国精神”的理解,学期约2年。本科毕业后到部队任见习军官3个月,然后被授予少尉军衔,成为正式军官。日朝学生毕业后授予日本陆军少尉军衔,如到伪满军队中服务,则同时授予伪满军少尉军衔,但保留日军军籍。
陆军军官学校的教育训练内容,按1939年3月10日伪满皇帝颁布的《陆军军官学校令》规定,“生徒之教育分为训育,并学科及术科教育”,其教育纲领由伪治安部最高军事顾问确定。预科教育内容有普通学、军事学和术科,以普通学为基础和主要课程,并注重养成教育,涵养军人精神。其课程相当于大学的基础课,设有高等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日语、汉语、心理学、伦理学、法律学以及修身教育和“建国精神”(即伪满洲国建国理想)等课程。军事学是以日军的步兵操典为主,要求学生对有关条款背诵如流,执行不苟。此外还有射击教范、内务令、作战要务令、兵器学、通信学、测量制图学、地形学、军阵卫生学等。在预科学习期间,要求学生完全具备一个日本军人从列兵到上士在军事方面的知识素养。预科生的术科训练为上述各种典范令等书本知识的实践化,训练内容有队列制式教练、刺杀术、军刀术、马术、柔道、射击、工兵防化作业、游泳、体育等课目。除上述课目外,还经常进行夜间紧急集合,行军和防空演习,夏季野营训练,冬季山地作战演习,一切活动都要严格按照规范行事。术科训练的时间只占预科课程时间的四分之一,为次要课目。本科训练内容以军事战术为主,各兵种专业课也相应增多,训练重点是提高初级军官的组织指挥能力。本科训练按兵种分别进行,各兵种的共同科目集中学,专业课目分别学,合同战术统一讲授基本战术原则理论,一般想定是以师的编成为最大单位,通过图上、兵棋、沙盘作业,以及现地实兵指挥,野外演习,掌握连排作战指挥技能,并熟悉营团的作战指挥要领。除战术训练外,本科的军事学还包括有关初级军官必备的军事知识,如军制、战史、兵器射击学、筑城交通学、军阵卫生学、地空联络学等。本科的术科训练按不同兵种学习各自的专业,要求比预科高。本科的普通学则主要是学习所谓的“建国精神”和日本语(练习军用文言文)。
伪满陆军军官学校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控制下,把对中国学生的奴化教育置于首要地位,教育的重点是对中国学生灌输日满亲善,效忠日本天皇和伪满皇帝的“忠君爱国”思想,主旨是把中国学生培养成“志操坚确,绝对效忠于日本帝国主义和满洲国的新生力量”,作“皇帝陛下的股肱”,无条件地为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殖民统治服务。在军事训练中注重培养他们的武士道精神,其目的也是如此。为“造就一批最合格的帝国军官”,学校对学生的思想控制非常严格,经常进行“思想矫正”,肃清“反满抗日”思想,一旦发现学生中有谁流露出对日本的不满情绪和言行,即以“反满抗日”的罪名加以逮捕。其它各种形式的奴化教育和法西斯统治,更是花样翻新,无以复加。
尽管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学生的控制异常严格,然而受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伟大的民族抗日战争的影响,加之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的歧视,使一些中国学生对自己的亡国奴身份日益不满,反满抗日思想日有发展,秘密反满抗日组织相继出现。因此,当1945年8月苏联一经向日本宣战,该校的一些中国学生即主动武装起来抗击日军。
伪满陆军军官学校从成立到1945年8月解体,经历了7个春秋,共招生7期,入校学生总数为2250名,其中中国学生1300名,日本和朝鲜学生950名。修业期间毕业的学生3期共800人,其中中国学生450人,日朝学生350人。这些毕业生均分配到伪满军各部队担任初级军官。1945年8月17日苏军进驻该校时,学校的第4至第7期学生约1450名仍在校,其中除第4期学生即将毕业外,其它仍在学习或实习期中。
二、宪兵训练处
1934年7月于吉林东郊东大营成立,它是伪满培养宪兵骨干,进行宪兵科军官补习教育的唯一训练机构,掌实权者皆为日本人。其训练目标是造就伪满军中的“铁血军”宪兵部队,以防止伪满军中可能发生的武装暴动。
1933年秋,中央陆军训练处增设宪兵养成部,聘请日本陆军和宪兵军官任教官,初步形成应急宪兵教育体制。翌年1月,宪兵养成部开办了为期6个月的第1期宪兵训练班,招收学兵42名,培训出伪满宪兵初创时期的第一批骨干。7月,日伪为扩大宪兵训练规模,加强宪兵部队建设,将宪兵养成部从中央陆军训练处分离出来,迁到吉林东郊东大营,扩编成独立的宪兵训练处,开始了较大规模的成批的培训宪兵骨干。
宪兵训练处首任处长为陆军中将应振复,顾问为日军现役大佐石黑贞藏。处本部设主事官1人,由日本宪兵佐级军官担任,首任主事官是宪兵少佐冈村。主事官受处长之命负责监督和指导副官、各部长、学兵队长的工作,并根据上级的指示制定教育计划。本部下设教育部、研究部和学兵队部,各部内置若干科室。教育部设教官长1人,由日本大中佐级军官担任,早期的教官长有久保田中佐、武久为二大佐等。部下设军事教官室、宪兵学教官室和武道教官室,各室共有日军大、中佐级军官6人,他们除负责编制教学计划外,还直接参入学兵的一切军事训练。研究部负责教育方针和法规的研究、编写教程、收集整理教育资料等事宜。该部由于人员不足等原因,这部分工作一向附属于教育部。学兵队部负责学兵的术科训练,该部设学兵队长1人,首任队长常荫东,次任队长翟希嘏。部内置军医、军需和武道教官等科室,是做辅助工作和协助教育的。该部下属若干学兵连,每个连下设3个排,每排编3个班,人员总数约为百人。
宪兵训练处自成立后所进行的训练,根据训练内容的变化,大体经历了3个阶段。从宪兵训练处成立到1938年6月期间,宪兵的主要任务是参入军事讨伐,与此相适应,此间宪兵训练处主要是训练野战宪兵,训练重点是军事科目,宪兵实务和法规等则为次要科目,训练时间仅占总课时的20%。军事训练的内容包括术科、学科和武士道训练,以术科和武士道训练为主,术科教授日本陆军操典和各种典范令,从基本教练开始,由单个教练到班、排、连的战斗教练、马术训练、军事侦察、兵器射击、夜间演习等。另外还在每个连挑选10余人进行重机枪、迫击炮等专门训练。武士道训练有剑道、柔道和枪剑道3项训练,每人自选1项,由各连和队本部的专业教官教授基本知识和动作要领。学科教育分为军事知识、宪兵实务和日语3个方面。军事知识教育是扼要地学习步兵操典、陆军礼节、内务令和射击学等。宪兵实务教育包括宪兵学、警察法、军刑法、普通刑法、刑事诉讼法等有关部分。由于宪兵实务学在伪满初期还没形成,故讲授的内容是照搬日本大正年代的典范。而军事法规也未制备,所以初期讲授的军事法规,如陆军刑法、军法会审审判法,则是采用中华民国的,再参照日本军事法制为其标准规范,教条讲解。1936年11月,宪兵训练处由吉林迁至伪新京南岭,继续为各宪兵队训练补充宪兵骨干,同时训练专科军官、特技军士,但每期人数不多。
1938年7月后到1942年,伪满宪兵系统进行了一次大改组,将宪兵分成甲乙两种部队。甲种部队仍留在原驻地,乙种部队的队本部设在哈尔滨市郊松浦镇,宪兵训练处的部分教官移驻该地,专门训练乙种部队。此间,甲种宪兵专门执行军事警察业务,故以法规和宪兵实务为训练重点,辅之以一般军事科目;乙种宪兵部队的训练内容大致和第一阶段相同,但增加了“国防”警备所需要掌握的一些特技训练。1940年7月后,因乙种部队在北满“国境线”被瓦解,余部撤回宪兵训练处,“新京”营舍嫌小,该处又迁回吉林东大营。此间,一方面继续对乙种部队的残余部分进行遣散处理,一方面继续坚持宪兵骨干训练。接受训练的有伪满军政宪的军官和宪兵少尉候补生,又有宪兵第9至16期的学兵。
1943年,伪满宪兵建设进入所谓大宪兵时期,与此相适应,将宪兵训练对象分为3个层次,即宪兵军官、宪兵军士和宪兵学兵。宪兵训练内容亦作了较大改革,进一步加强了精神教育、法规教育和宪兵实务教育。精神教育主要是进行所谓“唯神之道、日满一德一心、五族协和、建国建军本义”的灌输,核心是“忠君亲日”。法规教育内容包括组织法、人权保障法、帝位继承法、刑法、刑事诉讼法、军刑法、军审判法、行政法、国际法、宪兵总团令和司法警察职务规则等。宪兵实务教育包括内容较多,其中一般服务、司法警察、行政警察、秘密战勤务、科学鉴识、电气考证学等等,是为训练的重点。此外还进行了马术、军刀术、枪剑术、柔道、射击、救急法等术科教练。
伪满宪兵训练处自1934年7月成立到1945年8月解体的11年里,共训练了16期学兵,培训了26期军官学员和军官候补生,举办了5期特别任用教育。伪满宪兵系统的绝大部分军官和骨干都经过了它的培训,其中1934年7月在吉林东大营开训的首批学兵训练,为伪满宪兵部队的建立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这批学兵共600人,他们之中有中学生,有奉天督察队中的“忠实分子”,有从中央陆军训练处各部中选拔的“优秀”学兵。这些人编为1个学兵队,内分6个连,经过8个月的严格训练,于1935年3月毕业,除留下部分成绩突出的当助教外,其余均按原教学连的建制分别编为奉天、吉林、齐齐哈尔、哈尔滨、承德和伪新京6个宪兵队的第一连。1936年以后的第2至第8期学兵毕业后,分别编成上述各宪兵队的第二、三连。此后一批又一批的宪兵从这里输送到各军管区,使伪满宪兵队伍不断扩大,机构日益强化。到1945年时,伪满已有15个宪兵团,1个宪兵派遣队,37个宪兵分团分驻于东北各地和唐山市,对东北爱国反满抗日军民进行了极其残酷的镇压和迫害,制造了大量骇人听闻的惨案,是不折不扣的法西斯别动队。
三、陆军高等军事学校
1943年10月成立,驻地伪新京,校址在伪军事部会议所。它的前身是1939年由中央陆军训练处改称的陆军训练学校专科学生班。1943年夏该班从陆军训练学校分离出来,由奉天迁至伪新京,以此为基础扩建成陆军高等军事学校。该校直隶于伪军事部,由日本最高军事顾问控制,其任务是“培养高等军事识能人材”和日伪高级军事参谋人员,并在“必要时将高级军官召集于陆军高等军事学校,使其行必要之修学”,此外,还“负责高等军事学术之研究与调查”。在该校接受教育的学生,“以兵科校官及上尉而服队附勤务三年以上,学习丰富,身体强健,勤务精励,志操坚确,将来发达极有希望且选拔考试及格者充之”。入校学员绝大部分是日系军官,仅有少数是经过考验绝对效忠日本军国主义的满人军官。伪高等军事学校成立后,共招收了两期学员,每期教学时间为1年。第1期学员于1943年10月入学,至1944年10月毕业。第2期学员于1944年10月入学,至1945年8月11日毕业(因苏联红军进军东北而提前毕业)。每期学员均为30人,其中日系军官达20人之多。他们都是由各军管区及各军事机关选拔出来的上尉至中校级的伪军官,经过两次考试后入校。教授内容主要是作为高级军官所必须具有的高级军事理论和军识技能。教育分为训育并学科及术科教育,其教育纲领由军事部制定。首批毕业生多数分配到各军管区任参谋。
按照1943年11月17日伪满皇帝溥仪发布的军令第十七号令,即陆军高等学校令等的规定,陆军高等学校教职员的编制是:学校设校长、干事(相当副校长)各1人,其下置副官、校附、教官、研究部员、事务官及翻译官、属官等若干人。
四、陆军军需学校
1937年7月10日正式成立,校址在伪新京。它是“以改善国军财会业务,培养新的军需官和提高原有军需官的素质为目的”而组建的,直隶于伪治安部(军事部)。1937年6月3日伪满皇帝溥仪以第117号敕令颁布“陆军军需学校令”,成立陆军军需学校,将原设于奉天的临时陆军军需学校迁至“新京”,以此为基础扩编为陆军军需学校。其教职员编制设校长、副官、校附、教育部长、教官、训练队长、训练队附、翻译官、属官、译官和军士等若干人。该校除了培养军需官候补生和对军需部门的军官进行补习教育外,还对军需业务进行必要的调查研究,以及编纂军需图书、教材等。军需官候补生的学制为2年。
该校首任校长是陆军少将周秉衡。
五、陆军兽医学校
1938年4月10日正式成立,校址设在伪新京。
1937年10月28日,伪满在旧军政部厅舍内设立陆军兽医学校,归伪治安部军政司统辖,开始招收和培训兽务军士候补生。翌年3月10日公布陆军兽医学校令,成立陆军兽医学校,并把兽务军士养成所合并进来,扩大了教学规模,成为伪治安部直辖的一个教学部门。
该校的任务是培养兽医部门的初级军官、军士和对在职的兽医军官进行补习教育,并对兽医部门、军马教养和其它科研项目进行必要的调查研究和试验,还负责兽务图书编写,军阵防疫学检索,军马防治品的研制等项工作。
该校正式组建后的首任校长是陆军兽医少将沼田铁男。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军事志》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书分为八篇,介绍了长春市驻军体制、兵役制度、历史上的主要战事、军事训练、政治工作、后方勤务、民众武装、人民防空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