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图书馆
长春图书馆
机构用户
长春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章 伪满洲国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军事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3202
颗粒名称:
第三章 伪满洲国军
分类号:
E289.34
页数:
42
页码:
31-72
摘要:
本章共五节,分述了长春市伪满洲国军,伪军事机关、伪警备区部队、伪军管区部队、伪军事学校、伪特种兵部队驻军体制情况的介绍。
关键词:
长春市
驻军体制
伪满洲国军
内容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武装占领东三省后,操纵溥仪、郑孝胥、张景惠等人,于1932年3月1日成立伪满洲国。伪满洲国一成立即依据所谓《政府组织法》,设立了伪中央军事统率机关军政部,统揽伪满军事。同时以投降日本关东军的原东北地方军阀部队为主体,组建了伪满洲国军,其体制初为“警备区”制,除禁卫军和宪兵等外,所有正规部队都分别编入奉天、吉林、黑龙江、兴安、洮辽5个警备区。1934年3月1日,伪满改行帝制,“满洲国”改为“满洲帝国”。为加强军事力量,对付反满抗日武装,伪满洲帝国军体制改警备区制为军管区制,先后设立了第一至第十一军管区。其部队编制采取日军的“旅团制”,全军由步、骑、炮、工、航空、江上、辎重、后勤及宪兵等诸兵种组合构成。军官取三等九级制,即将、校、尉三等,每等又分上、中、少三级。军士级分上、中、下,兵分一、二等。
伪满军队名义上是由伪满洲帝国皇帝统率,但实际上完全是日本关东军的附庸,它的定员、编制、装备、训练、指挥、作战行动等无一不在日军的控制之下。关东军初时是通过派遣“军事顾问团”对其进行控制,后来日军认为,要完全控制伪满军仅靠少数顾问和教官是不够的,于是又采用“有为的日系军官”充任伪满军的各级指挥官,加强对伪满军的控制。1933年8月9日,日本陆军省制定的《满洲国陆军指导要纲》中规定:“满洲国陆军要在满洲帝国陆军指导官(即顾问)时刻确实掌握之下,担任维持该国治安,并成为帝国国防的补助要素,要积极的进行指导,特别要防止形成私兵割据”;“满洲国陆军的兵力,鉴于其目的要按需要的最少限度,其兵数(包括宪兵)先以总计六万人为标准”;“上述兵数以外有类似军队装备的团体应逐步解除”。《要纲》还规定“满洲国陆军其战斗兵种主要由步兵及骑兵组成。其编制、装备以能充分完成其任务为度,并且根据各地的特点不一定要求全军统一,不使保有战车、重炮、飞机等”。显然,日本帝国主义是把伪满军作为其关东军的补助因素和附庸设计的。从此之后,大量日本军人被派入伪满军,充当各级指挥官。1934年至1941年伪满军不过8万人左右,而日军军官和职员则由1千人增至8千人,约占伪满军总数的十分之一到八分之一。1937年“七•七”事变后,尤其自1939年5月“诺门罕事件”后,日本帝国主义为扩大侵略战争的需要,日感兵力不足,迫使它不得不改变控制发展伪满军的方针,转向指靠伪满军充当其战争炮灰。1940年4月11日,伪满公布并实行《国兵法》,改过去的募兵制为征兵制,使伪满军员额迅速扩大,至1945年,总兵力已由过去的7至8万人扩涨到约15万人,大大超过了《满洲国陆军指导要纲》规定的6万人的限制标准。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关东军所属部队大批调出参战,不得不以伪军添防,因此在兵种和使用等方面,也突破了《要纲》规定的陆军体制,按日本陆军省当年制定的《新建军大纲》,增编高炮、重炮、战车、航空等兵种。
伪满洲国军作为日本关东军的附庸和帮凶,自成立到1945年8月覆灭的10余年间,从未停止过配合日军对抗日军民进行武力围剿。从1933年初开始,伪满军配合关东军第二师团和独立守备队,在所谓东边道地区和辽南岫岩、庄河、凤凰城等所谓“三角地带”,反复进行围剿,仅至3月底,日伪军就屠杀了抗日武装人员8728人。同年6月,日伪军开始进行所谓“一齐讨伐”,驻北满的日伪军警,为实现其在一年内消灭伪三江省境内的反满抗日武装的计划,不仅对抗日武装、爱国进步人士进行逮捕和屠杀,同样也施暴行于一般群众,为切断抗日武装与群众的联系,烧毁了成千上万户的住宅。1934年,日本帝国主义忙于武装侵略河北,在东北的讨伐有所收敛。但从1935年起,再次在全东北进行“一齐讨伐”,至1936年3月间,日伪军实行“冬季肃正”,又一次杀害了抗日人员5999人,打伤5431人。1936年,关东军参谋部制定了妄图在三年内消灭东北一切抗日力量的《治安肃正三年计划大纲》,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联军为主要目标,首先在抗联活跃的地区伪东边道一带付诸实施。在关东军的部署下,以伪满军第一军管区的部队为主力,同时有伪第二、第三、第五军管区的靖安军和伪宪兵参加,由伪军政部顾问佐佐木到一为首,在当地日伪军警的配合下,对抗日联军第一军和抗日义勇军等武装力量反复清剿,轮番扫荡,使当地军民遭受了极大的灾难。1937年11月至1939年3月,日伪军的军事讨伐转向了抗日联军第三军至第十一军的活动地区伪三江省,按照关东军制定的讨伐计划,伪满军混成第十六旅、第二十三旅、第二十七旅、第二十八旅、靖安军4个团、宪兵和特务部队田中工作队、伪满军兴安支队等部,配合关东军第四师团,对抗日联军进行了大规模长时间的讨伐。在这期间,抗联的许多将领在抗击日伪军的战斗中壮烈牺牲,如夏云阶、李泰、柴士荣、景乐章、陈少宝等。从1939年起,日伪当局又将“治安肃正”的重点转向满洲的东南部地区,主要区域是伪吉林省的舒兰、蛟河、敦化、桦甸、磐石,伪牡丹江省的宁安,伪间岛省和通化省的全部。自当年起至1942年春,日伪军警宪特出动了7.5万余人,对抗日联军进行了空前规模的扫荡,给这一带数以百万计的中国人民带来了空前的浩劫。由于日伪军的残酷围剿,使抗联遭到很大损失,陷入了极端困难的境地,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杨靖宇将军,就是在这次围剿中英勇牺牲的。在伪满的后期,自1941年起,日伪军对热河地区的武装讨伐日甚一日,由于自1940年起日益发展壮大的八路军开始进入这一地区,并建立了准备最后解放全东北的根据地,对日伪当局的统治形成了严重威胁,因此日伪当局必欲以武力镇压来消除它。在此次讨伐中,伪满第五军管区承担了承德以西地区的扫荡任务。从1943年起,伪满第一军管区也出动了部队,另从伪通化省调来了警察队参加游击。日伪军这次持续进行的军事讨伐,给抗日军民造成重大损失。据统计,到1945年3月止,日伪军共杀害1500多人,烧毁2600多户家屋,逮捕1万多人,投狱4000余人,处死1800余人,判刑5000多人。但是屠杀和镇压并不能使抗日军民屈服,反而激起了更大的反抗和更坚决的斗争,不断地给日伪军以沉重的打击,在经过了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后,终于迎来了实行全面反攻,夺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新阶段。
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远东苏联红军在东北抗日军民的配合下,将日本关东军彻底打败,伪满军也随之灭亡。
第一节 伪军事机关
一、伪侍从武官处
1932年11月26日,依据伪满执政府令第1号设立,置武官长、侍从武官,直隶“执政”。1934年3月1日,伪满实行帝制,改“满洲国”为“满洲帝国”,执政府废止。同日,伪满军政部发布第2号军令,改设直隶伪帝国皇帝的侍从武官处。侍从武官处是专为执政(皇帝)服务的军事机构,其主要职责是常侍执政(皇帝),传达军事报告,陪侍观兵演习,祭仪、典礼、宴会、谒见等事宜。侍从武官处置武官长1人,侍从武官18人。武官长由陆军上将或中将充任,侍从武官中要有4人是陆军中将或少将。
侍从武官长
张海鹏(1932.11.26——1941.3.3)
吉 兴(1941.3.3——1944.4.23)
张文铸(1944.4.24——1945.8.15)
侍从武官
宪 原、金 毅、赵砚农、金纯善、鄂双全、
陶永芳、张玉龙、佟墨林、田宏图、石丸志、
都 磨、曹秉森、郭文林、满丰昌、赵竟昌、
孙家铎、那钦双和尔、于宗谦、连 组。
二、伪将军府
1934年12月,伪满皇帝溥仪发布敕令,公布将军府设置令,决定“对陆海军上将历官多年功绩著者授予将军称号”。1936年2月29日敕授将军称号的有国务总理大臣张景惠,侍从武官长张海鹏,军政部大臣于芷山等3名上将,每名上将配属校官、尉官各1名作其副官。
三、伪军事谘议院
1939年设。是年1月4日伪满公布军事谘议院令,成立军事谘议院,是伪满洲帝国皇帝溥仪的军事谘询机构。谘议院设议长、谘议官、干事长、干事及为亲任谘议官配置的副官等若干人。谘议官由治安部大臣及亲任军事谘议官的上将或中将充任,他们是:于芷山、张海鹏、于深澂、郭恩霖4名上将和应振复中将等5人。谘议长由谘议官中的高级老将充任,干事长由参谋司长或其它将官充任,干事由治安部武官中的1名校官充任,以辅佐干事长。此外,对亲任谘议官配置副官1人,由校、尉级军官充任。
四、伪禁卫军司令部
1932年3月至1933年4月间组建(未完成编成),担负伪宫廷及首都的安全警备任务。司令部由首都警备司令部兼,下辖禁卫步兵团和新京警备独立骑兵旅。
(一)禁卫步兵团
原称执政府卫队,1934年3月伪满实行帝制后改用现称,团长郭文林上校。团部设于宫内府,下辖护军和翊卫军,官兵总额约800余人,专司伪宫廷的安全警卫任务。护军辖第一、二、三队,第一队队长吴天培少校,第二队队长李国雄少校,第三队队长英璧少校。翊卫军编一个翊卫营,辖第一、二、三连,翊卫营营长李燮坤少校。1936年禁卫步兵团改称禁卫队,队长先后由任广福、于宗廉上校和张铭久少将担任。
(二)新京警备独立骑兵旅
又称新京警备第一骑兵旅,旅部及直属分队驻长春南岭,旅长王克镇少将,参谋长周大鲁上校,顾问日军现役炮兵少佐浅田弥五郎。下辖骑兵第一、二、三团,第一团团长宋树声,第二团团长田春风,第三团团长刘雅坤。各团均辖骑兵第一、二、三、四连和机关枪、迫击炮连,全旅官兵2311人。
新京警备独立骑兵旅原为黑龙江警备骑兵第四旅,1933年3月调至“新京”,改称新京警备独立骑兵旅,代替吉林警备骑兵第四旅,担负起伪首都新京的安全警备任务。
五、伪军政部(治安部、军事部)
1932年3月6日,溥仪就任伪满洲国执政。3月11日,公布伪《国务院各部官制》,成立军政部,内设参谋司、军需司。部内设总长、次长、军事顾问、司长。军政部代表伪满洲国执政统辖伪满洲国军,其职责是管理军政,掌管用兵事宜,镇压反满抗日运动,配合日本侵略活动。伪军政部首任总长马占山,其后相继由伪国务总理郑孝胥、参议府议长张景惠兼任。次长王静修,顾问为日军大佐多田骏(后晋升少将)。
1934年3月1日,伪满改行帝制,伪帝溥仪以陆海空军大元帅的名义,正式将伪满洲国军的指挥权委托给日本关东军司令官,并改军政部总长为军政部大臣。伪军政部内设参谋司、军需司、马政局、顾问部、调查部等机构。
1935年5月21日,张景惠出任伪国务总理大臣,伪军政部大臣由第一军管区司令官于芷山继任,次长为浦田美朝,顾问为坂垣征四郎。
1937年7月1日,伪满洲国中央机构进行改组,依据5月8日伪《满洲国政府行政机构改革大纲》的规定,将伪军政部改为伪治安部,原伪民政部警务司划归治安部,马政局并入兴农部。伪满洲国军分为国防军和警备军,实行军警统一。原军政部日军顾问改为伪满洲国军顾问,实际为伪满军的统帅,掌握军事训练、军政、军事司法、指导军警事项等全部实权。伪满洲国军担负扫荡抗日武装力量,警察执行行政警察和特务警察的任务。伪治安部下设参谋司、军政司、警务司、大臣官房等机构。领导职务设大臣、次长、参事官、官房长等职官。伪治安部的职责是:掌管关于国防、用兵、警察及其它治安等事项,并负责测量陆地和水路事宜。原伪军政部大臣于芷山续任伪治安部大臣,次长为浦田美朝,顾问为佐佐木到一。
1938年4月,警务司侦缉室扩编为保安局,警务司长兼任局长,直接受关东军司令部指挥。翌年1月12日将刑事科扩大为指纹管理局,属伪治安部外局。同年秋,设经济警察。1940年1月1日成立测量局。次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为确保“国内治安”,又在“治安不良”地区设装备优良、机动性强的警察部队,在林区设森林警察,在铁路设铁路警护队。伪治安部大臣先后由于芷山、于琛澂等人担任,次长为浦田美朝和澁谷三郎等。
1943年4月1日,伪治安部改称军事部,邢士廉为大臣,真井鹤吉任次长,将警务司单独划出,成立了伪警察总局,直隶伪国务院总务厅,从而使关东军可以直接通过警察总局控制和指挥全部伪满警察,形成政警合一的体制。
1944年,将铁路警护队编入伪满洲国军,改称铁路警护军。还专门派遣以南博上校为首的联络班,常驻唐山,负责与侵华日军的联络工作。
(一)军政部(1932.4—1937.6)
1932年4月设。是年根据执政教令第6号及伪国务院各部官制第四章第二十八和第二十九条之规定,于3月9日首先于奉天成立了伪军政部筹备处进行筹组,4月中旬正式编组军政部,7月移本部于“新京”。军政部设于国务院,直属于执政,其职能是:参谋国策,统率经理全军,常任充实国防力量,编制军事预算,与“盟邦结密切之连系”,掌管军令、军政、编制、装备、作战、警备、教育训练和军队条令、条例、规章的制定等事宜。军政部设总长、次长、军事顾问及参谋、军需两司,额设军官88名。翌年附设马政局。
总长
陆军上将马占山(1932.3 任)
陆军上将郑孝胥(1932.5.19任)
陆军上将张景惠(1932.8.3任)
次长
陆军中将王静修(1932.3.1任)
顾问
多田骏少将 (1932.7 任)
坂垣征四郎少将(1933.12 任)
1、参谋司。司长郭恩霖少将。掌管总务、用兵、训练、编制、征募、医务、法务等有关事宜。下设4课:
①总务课。课长赵秋航上校。下设5股,即:秘书股,编10人;副官股,编24人;医务股,编9人;电务股,编4人;预算股,编5人。总务课掌管秘书、外交、庶务、预算、医务和不属于其它课的事宜。
②军事课。课长郭福瀚上校。下设2股,即:编成股,编7人;用兵股,编10人。军事课掌管用兵、教育、检阅、军队配置、舰队行动、勤务、运输、交通、通信、军纪、军风、编制、装备、服制、礼仪等事宜。
③军衡课。课长郭若霖上校。下设两股,即:补充股,编8人;恩赏股,编6人。军衡课掌管军官考核、任免、退职、转职、补充、赏金、受爵、受勋等事宜。
④军法课。课长张元宦上校。下设2股,即:裁判股,编13人;司法股,编7人。军法课掌管军事裁判、司法、监狱、特赦、执行、刑罚、法官人事补充等事宜。
2、军需司。司长张益三少将。掌管兵器、经理、舰政、军需品等有关事宜。下设3课:
①舰政课。下设2股,即:舰船修造股,编5人;水路图志股,编4人。舰政课掌管舰船修造、检查、购买、水路图志、舰营需品、燃料补给等事宜。
②兵器课。下设2股,即:兵器股,编10人;军马股,编8人。兵器课掌管兵器设备、支给、交换、购买、检查、马厂等事宜。
③经理课。下设3股,即:主计股,编12人;衣粮股,编10人;建筑股,编8人。经理课掌管军资运用、发出发入、会计、预算、决算、被服、粮秣、卫生材料、兽医材料、军事用地、营造等事宜。
3、马政局(详见军政部兼辖机构)。
4、军事顾问部(详见军政部兼辖机构)。
1934年3月1日,伪满实行帝制,改“满洲国”为“满洲帝国”,并实行军政改组和军队整编,伪军政部总长改为军政部大臣,仍置参谋司和军需司,附设马政局,并新置大臣官房、军事调查部和总务、军衡、宪兵3课。
大臣
张景惠上将(1934.3.1任)
于芷山上将(1935.5.21任)
次长
王静修中将(1934.3.1任)
郭恩霖中将(1934.11.15任)
李盛唐中将(1935.5.29任)
1、参谋司。由原4课增至7课,即:军事课,编4人;训练课,编6人;通信课,编3人;测量课,编8人;江防课,编2人;医务课,编9人;军法课,编8人。
司长
郭恩霖中将(1934.3.1任)
张益三中将(1935.5.29任)
王之祐少将(1936 任)
2、军需司。由原3课增至5课,即:主计课,编8人;需品课,编4人;兵器课,编6人;舰政课,课长1人;建筑课,编5人。
司长
张益三少将(1934.3.1任)
王济众少将(1935.5.29任)
3、直属1房3课。
大臣官房,编官房长、属员4人,官房长孙维珍上校。
总务课,掌管秘书、庶务、副官、用度等事宜。编课长、课员15人。
军衡课,掌管恩赏、补充等事宜。编课长、课员10人。
宪兵课(职责编制不详)。
4、军事调查部(详见军政部直属单位)。
5、马政局(详见军政部兼辖机构)。
6、军事顾问部(详见军政部兼辖机构)。
军政部附21人。
(二)治安部(1937.7—1943.4)
1937年7月1日,伪满洲帝国中央行政机构大改组。依据6月5日公布的敕令第120号,新设治安部取代军政部,以统一军队和警察的职能,确保“国内”治安。治安部置大臣、次长、参事官和大臣官房并参谋、军政、警务3司及保安局。该部大臣由武官担任,掌理国防、用兵、军政、警察、治安、陆地及水路测量等事宜。1939年1月12日增设指纹管理局,1940年7月1日成立测量局,同年12月28日将附设马政局移交兴农部管辖。治安部次长及警务司长由文官担任,次长的职务不涉及关于军队的统率事项,大臣有事外出期间,关于军队的统率事宜特命陆军将官一人代理其职务。
大臣
于芷山上将(1937.7.1任)
于琛澂上将(1939.4.24任)
邢士廉上将(1942.9.28任)
次长
浦田美朝(1937.7.1兼)
澁谷三郎(1939.12.16任)
部附
郭恩霖中将(1937.7.1任)
廖弼寰中将(1939.4.1任)
最高顾问
平林盛人少将(1937.8任)
松井太久郎少将(1939.8任)
中野英光少将(1940.12任)
参事官
大国三郎、福冈谦吉、田中要、就崎研太、佐古龙祐、田中要次、本宫隆市、池野清躬、三宅秀也、森田贞男、薄井友治、有马龙雄、于开诚、岸谷隆一郎、多田吉、沼田一夫、藤哲荣三、苗建发、小曾根盛彦、三田正夫等20人。
1、大臣官房。设官房长1人,属官4人,至1939年增至14人。大臣官房主管本部之机密,重要部务之联络调整,总动员计划,官吏之进退赏罚,管守官印,会计及用度,搜集资料,统计报告,发行刊物等事项。
官房长
孙维珍上校(1937.7.1任)
入江三一(1938 任)
秘书官
白土哲夫(1939.10.2任)
2、参谋司。下设五课,即:总务课,编8人;军事课,编14人;训练课,编11人;江防课,编4人;调查课,编3人,共40人。1938年增至55人,1939年增至68人。
司长
陆军中将王之祐(1937.7.1任)
陆军中将吴元敏(1939.5.1任)
陆军中将赫慕侠(1941.6.1任)
3、军政司。下设7课,即:军衡课,编19人;主计课,编10人;经理课,编6人;兵马课,编8人;军法课,编5人;医务课,编8人;舰政课,编3人,共59人。至1938年增至70人,1939年增至73人。
司长
陆军少将王济众(1937.7.1任)
陆军中将美崎千丈(1941.11 任)
陆军中将真井鹤吉(1942.1.15任)
4、警务司。1932年3月1日设,直隶民政部,司长甘粕正彦,负责治安和行政警察事宜,是伪满初期的警察总部。1937年7月伪满洲帝国中央行政机构实行大改组,新设治安部代替军政部,将原属民政部的警务司改归治安部统辖,仍负责掌管治安警察和行政警察事宜。司长先后由澁谷三郎(1937.7.1)、植田贡太郎(1938.8.19)、谷口明三(1939.12.6)担任。司本部设警务科、警防(备)科、特务科、保安科、刑事科、教养科、经济保安科、国境警察科和兵事恩赏室。辖首都警察厅、各省警务厅、哈尔滨警察厅、中央警察学校、特别警察队、警察警备部队、海上警察队、森林警察队等。特别警察队属下有海边警察队、国境警察队和游动警察队等,是专由日本警察组成的。1938年随着伪《劳动统制法》的制定和实施,相应地设立了劳动警察。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为进一步推行掠夺东北经济的计划与政策,还设立了经济警察,而在经济警察中,有一部分来自日本警察机构。
5、保安局。1937年设,是在关东军直接策划和指导下组建的,是与关东军宪兵司令部保持密切关系,专门从事“秘密战”的特务组织。其主要目标,对外是苏联,对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族抗日力量。该局设有庞大的地下组织网,并拥有很大的权限,可以对警察、税关、国道局、航空、税捐局等下达业务上需要的指示。它有两方面的任务,即谍报和防谍。就是一方面通过派遣、监听等手段刺探和搜集外国,主要是苏联、蒙古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情报,并掌管所谓国境警戒、国境地带检查、治安管理等事宜;一方面侦破抗日地下组织和进步力量。其组织机构是:局本部置局长、参与(关东军司令部部附)、参事官,下设第一科(总务)、第二科(调查)、第三科(一般防谍)、第四科(外事防谍)、第五科(谍报)、第六科(无线防谍)、第七科(通讯防谍)、第八科(秘密战科学)及绿园学院和所谓国外驻在员,该局局长及第四科科长都采取兼职制,在业务上受关东军参谋长直接指挥。首任局长由治安部次长浦田美朝兼任。以后相继由治安部次长澁谷三郎(1939.12.16)、军事部警务总局总局长山田俊介、军事部警务总局总局长星子敏雄兼任。
除上述直属机构外,还兼辖军事顾问部、马政局、测量局、指纹管理局和铁道警护总队等单位。
(三)军事部(1943.4——1945.8)
1943年4月1日,依据第3号军令,改治安部为军事部,改治安部大臣为军事部大臣。负责国防、用兵、军政、铁道、水路、测量等警备警护任务。并按同日敕令第101号废止警务司,附设警务总局,置总局长及警务、特务二处。另增设警护司。
大臣 邢士廉上将(1943.4.1任)
次长 真井鹤吉中将(1943.4.1任)
最高军事顾问秋山义允少将。
1、大臣官房。下设人事、庶务2科。
2、参谋司。司长佟衡,下设第一至第六科。
3、军政司。司长落合镇彦,下设军务、兵器、经理、医务、兽务、法务、兵事等7科。
4、警护司。司长福士尚志。
5、警务总局。置总局长及警务、特务2处。总局长山田俊介(1943.4.
1任)、星子敏雄(1945.6.9任)。警务处处长池野清躬(1943.4.1任)、森田贞男(1944.6.22任)、今吉钧(1945.7.5任)。特务处处长皆川富之亟(1943.4.1任)、高松征二(1943.9.13任)。
6、保安局。局长山田俊介(1943.4.1兼)、星子敏雄(1945.6.9兼)。
(四)军政部(治安部、军事部)直属单位
1、中央陆军通信本处
1933年9月设,是以军政部参谋司司长兼处长的军事通信机关。该处在“新京”设有中央电台,“国内”约有67处配置电台进行军用通信。在关于治安、警备方面亦供其它机关及民间使用。本处在各军管区设有支处,并于中央训练处开设通信养成所,培养通信人才。在“新京”宽城子还设有鸠班,特聘日本军用鸠专家警崎於菟彦负责该班建设,并逐次于各部队进行鸠班之设置。又于奉天、依兰、海拉尔、梨树镇等处设有鸠通信所。
处长
王静修(1933.9 任)
李盛唐(1934.11.5任)
张益三(1935.5.29任)
王之祐(1937.7.1任)
2、中央陆军训练处
1933年2月成立,驻奉天东大营,系由1932年7月设立的军需官养成部经过整备充实而成。它是“专为深造军事干部人才”,“以期军事教育根本改良刷新,养成优良精锐劲旅”而设。“欲为军官者,先于各军管区所属教导队接受数月的军事教育,符合军官后补生条件的进入该处,经过1年至1年半的训练,具备了军官资格的方准于毕业,任用为初级军官”,并且,由于伪满军组建不久,该处又为在职军官之再教育机关,选拔各级军官来处进行短期培训,以提高其军事知识和军事技能。其编制是:
处本部,设处长1人,下置:教育部,辖教官部、学生队和研究部;步兵训练部,设教官、学生队和步兵教导队;骑兵训练部,设教官、学生队和骑兵教导队;炮兵训练部,设教官、学生队和炮兵教导队;经理养成部,设教官和学生队。
处长
王静修中将(1933.2 任)
邢士廉中将(1934.11.15兼)
郭恩霖中将(1937.6 兼)
3、军事监察委员会
1932年5、6月间设于军政部的军法监察机构,是为监察各省军事事宜而设。置军事监察官1人,军事监察员6人,监察官赫文衡上校,监察员赵国贤、胡锡禄、徐景和、刘治璞、董国思、魏永家。1933年监察员增至13人。
4、中央军事宣传委员会
1932年9月设,是军政部的宣传部。它以“对军内建军当初之不安定时以安定军心,教化向上为目标而活动,统制指导各军管区(警备区)内宣传机关”。该委员会自成立之日起,即与协和会、国务院情报处及其它中央和地方的宣传机关密切联络,从事军事情报工作,并利用发行刊物、新闻杂志、博览会、电影、广播、编成陆海军军歌和进行曲等手段及其它一切机会和方式,积极宣传“日满融和”,“日满不可分关系”,“努力涵养建国精神、国家意识、国军意识,施行为满军所未曾梦想及之恤兵慰问等”。军事宣传委员会设委员长1人,委员(嘱托)6人(1933年增至18人)。委员长陆军少将郭恩霖(兼),主任委员(主席委员)王之祐上校。
5、军事调查部
1934年3月1日设,系由原中央军事宣传委员会(军政部宣传部)改编而成的独立部门。其主要职责是收集军事情报并与各机关联系,利用报纸、杂志、电影、广播、展览等各种手段和方式,宣传“王道乐土、日满融和、东亚共荣”的“建国精神”、“国军意识”,还专门对中国共产党进行研究,旨在破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族解放运动。其组织成员是以少数日本共产党的叛徒为骨干,充任伪满军的高级文官,进行军事情报和宣传破坏活动。军事调查部设部长1人,调查员7人,下置3科。第一科(军事),第二科(情报),第三科(宣传)。部长为陆军少将王之祐。
6、宪兵训练处(详见伪满军校一节)
7、首都警备司令部
1932年3月设,直属伪满军政部,统辖和指挥在伪新京的军队和警察,全面负责“首都”平时和非常时期的安全警备任务。司令部设于军政部内,其编制是:置司令官1人,由军政部次长兼任;副司令官2人,分别由军政部参谋司司长和“首都”警察总监担任;参谋长1人,参谋2人,副官3人,均由军政部课员任。首任司令官为军政部次长、陆军中将王静修兼任,副司令官为军政部参谋司司长、陆军少将郭恩霖兼任,参谋长满丰昌中校。受其统辖和指挥的部队有禁卫军所部禁卫步兵团和新京警备独立骑兵旅、京师宪兵司令部、吉林铁道守备队(隶属吉林省警备军建制)、首都警察总队、游动警察等部,总兵力约为4500余人。此后随着伪满洲国军统率部和部队体制之变更,其所统辖和指挥的部队亦有变化,但各时期的司令官、副司令官等一般均由军政部(治安部、军事部)的次长、参谋司长等要员兼任。它是伪满的一个重要军事机构,“在非常时期,在新京的日本方面也受新京警备司令官区署”。
8、宪兵司令部及宪兵部队
伪满宪兵是随着伪满洲国军的建立而设置的。它是由日本帝国主义亲手建立、直接控制、用以监督管理伪满军、镇压抗日军民、帮助日本帝国主义维护统治的军事警察部队。
1932年6月,伪满于“新京”置京师宪兵司令部,司令官德楞额少将,部附赵镈上校,副官长解博源中校,督察官朱德山少校。司令部编官兵17人,辖1个宪兵中队(宪兵连),计官兵50余人,中队长关中汉上尉。
1935年3月,伪满洲帝国创设宪兵队,同时于吉林置伪满宪兵司令部,归军政部直辖。伪满宪兵司令部初设时编制简单,仅设副官、参谋少数人,还未分课。此时该司令部设在伪满宪兵训练处内,同其合署办公。训练处处长陆军中将应振复兼任司令官,辖国都宪兵队,队长陆军宪兵上校郭瀛;第一宪兵队,队长陆军宪兵上校柳向荣;第二宪兵队,队长陆军宪兵上校翟希嘏;第三宪兵队,队长陆军宪兵中校刘达;第四宪兵队,队长陆军宪兵上校何铭鼎;第五宪兵队,队长(代理)陆军宪兵少校吕正家;第六宪兵队,队长陆军宪兵中校金济春;兴安东地区宪兵队,队长陆军宪兵中尉马场幸助;兴安西地区宪兵队,队长陆军宪兵上尉近藤康雄;兴安南地区宪兵队,队长陆军宪兵上尉儿玉笃二;兴安北地区宪兵队,队长陆军宪兵上尉山田申次。1936年京师宪兵司令部撤销,司令官德楞额少将改任宪兵训练处处附。同年秋宪兵训练处同宪兵司令部由吉林迁至“新京”南岭。1938年伪满宪兵系统改组时,宪兵司令部同宪兵训练处分离。翌年5月,伪满皇帝溥仪发布“敕令”(即“宪兵总团令”),依照此令,6月宪兵司令部更名为“宪兵总团司令部”,仍由应振复任司令官,归伪满治安部直辖。宪兵总团司令部管辖宪兵训练处的教育训练,负责对各宪兵团的指挥和监督。其编制:总团司令部设司令官、顾问、参谋长、高级副官、副官,下置参谋、副官和军需3个处。从1943年开始,参谋处下分3个课,1945年在副官处下置1个课。总团司令官由中国人少、中将级军官担任,受治安部大臣之命监督、统辖伪满宪兵。顾问由日本现役宪兵中、大佐级军官担任。他名义上是辅佐司令官工作,实际上是受治安部日军最高顾问的直接指示,是司令部的实际统辖指挥者。参谋长由日军少将级军官担任,他辅佐司令官和顾问工作,掌握统制方针、法规要点,确定宪兵司令部的警备部署、业务措施和具体执行办法等。高级副官由中国人少校级军官担任,直接受司令官的指示,掌管司令部内文官工作。副官由日军上尉级军官担任,负责司令部内的生活、教育、对外联系等事项。
参谋处:设处长1人。下置第一、二、三课。处长由日军大佐级军官充任,承司令官、顾问、参谋长的命令,指挥所属参谋和下辖的3课进行业务工作,宪兵司令部的实际业务掌管在该处。
第一课:掌管教育训练、编制、装备、企划、补充、建军勤务、宪兵团长及分团长会议、建军费管理、教育演习费管理、讨伐作战、着装规定等事项。
第二课:负责军事行政警察业务、军事司法警察业务、普通行政、司法警察事项、警务课长会议事项、刑事诸费管理、囚徒费管理、国兵检查场秩序管理以及编制月报、季报和年报等事宜。为便于通过组织工作发挥各宪兵团的综合效能,它不直接搞搜查、逮捕、讯问、拘押等具体警察业务,但其成员仍保留警察职权。
第三课:负责情报搜集、防谍、谍报、情报经费管理、宪兵团特务课长会议等事项。此外还掌管对伪满军思想动向侦察、防止反日满思想渗入伪满军以及搜集“国外”和八路军、苏蒙方面的情报。自1944年下半年起,该课改由中国军人任课长后,业务范围大为缩小,原负责的情报和防谍业务划归第二课,只管防止外部思想渗入军内和军人军属思想动向调查工作。同时着重考察研究士兵逃亡原因和动机,呈报军事部,以供研察防止对策。
副官处:负责人事、庶务、马事、兵器、卫生、自身防谍、军风军纪、副官会议、评功恩赏、机密费出纳、佣人及出差费管理、保管秘密文件和关于顾问室事务等事项。1945年该处下设1个庶务课。
军需处:掌管经费、粮秣、被服、事务用消耗品、关于修建事项、军需官会议事项及指导各宪兵团和宪兵分团的军需工作。
伪满宪兵部队源于宪兵训练处。1935年3月,伪满宪兵训练处第一期宪兵学兵约600人毕业,这是经日本人亲手训练的伪满宪兵。1934年,时任伪满军政部最高军事顾问的日本陆军中将佐佐木到一,开始筹建伪满宪兵,当第一期宪兵学兵毕业后,他就同关东军司令部部附、伪满军政部顾问、宪兵训练处的创立者现役步兵中佐石黑一起,以这批宪兵为基础,在“首都”和5个军管区司令部驻地创设了6个宪兵队。配置在“新京”、奉天、吉林、齐齐哈尔、哈尔滨和承德,同时建立了伪满宪兵司令部,统辖诸宪兵队。此时首都宪兵队因设于伪新京的京师宪兵司令部尚未撤销而暂驻吉林,至1936年始移驻“新京”。
初建之伪满各宪兵队,每队先设1个连,称为第一连。这些宪兵在宪兵训练处受训期间按连的建制编组,成立宪兵队时,基本上是将训练处时的学兵连变为各宪兵队的第一连,每连80余人,原连领导成员亦无甚变化。
1936年,宪兵训练处第二至第八期学员毕业,编成各宪兵队的第二和第三连,第二连分别派驻各宪兵队驻地,第三连分驻各宪兵队管辖区域内的另外的市县。除首都宪兵队外,第一至第五宪兵队的第三连,依次驻安东(今丹东)、延吉、黑河、佳木斯和锦州。同年还在牡丹江设立了第六宪兵队。1937年在佳木斯创设了第七宪兵队,在王爷庙、通辽、海拉尔、林西建立了宪兵分队,至此伪满宪兵总兵力已达1700余人。
1938年上半年,伪满治安部依照日本关东军司令部的决定,对宪兵实行了第一次改革,将各宪兵队分成甲乙两部分,甲种部队在原驻地执行军事警察业务,乙种部队集中到伪滨江省松铺镇组建步骑混合的独立宪兵队,这支部队,是以协助关东军准备对苏作战为目的,其任务是担当黑龙江及乌苏里江“国境线”的监视任务,深入苏联境内破坏交通设施。独立宪兵队编为10个连,连长均由日军上、中尉担任。1940年7月,该部由于士兵逃亡、退伍过多,加之日本帝国主义重点南侵,关东军战略重点转移,暂时放弃侵苏企图,该部即撤回“新京”,并很快解体。
1939年6月,第一次宪兵改革中留驻原地的甲种宪兵部队一律改编为宪兵团。根据新发布的宪兵“总团令”,各宪兵团(第五宪兵团除外)解除了地方防卫任务,专事军事警察业务。此后随着军管区的增加,又陆续在新设军管区所在地建立了一批宪兵团。1939年在通化设立第八军管区时,通化宪兵分团升格为第八宪兵团。同年,通辽兴安宪兵队升格为第九宪兵团,并增设了下属博克图宪兵分团;在第五宪兵团属下增设了赤峰宪兵分团;锦州宪兵分团划归第一宪兵团;延边宪兵分团改称为间岛宪兵分团,并置于第六宪兵团属下;第七宪兵团之下增设了富锦宪兵分团。新增宪兵约200名,总兵力达到1900人。1940年夏,海拉尔宪兵分团升格为第十宪兵团,博克图宪兵分团编入其属下。此时由于独立宪兵队解散,所以至年末宪兵总兵力降至1500人左右。1942年,第八军管区司令部从通化移驻北安镇,第八宪兵团随之迁往,同时将黑河宪兵分团划归其属下,在通化则另设宪兵分团。1941年至1942年,宪兵机构未改变,但兵力有所增加。1943年下半年,伪满宪兵系统开始进行第二次改革。此间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在太平洋战场处于急转直下的形势,关东军大部调往该战场作战,伪满境内防务空虚,为应付这种不利的形势,关东军把伪满军扩编至约15万人,并增强了特种兵。于此同时,改革扩充了军事警察,强化扩大了宪兵总团的机构,伪满宪兵系统又有了新的扩涨。这次改革,首先是扩大了宪兵的配置范围,凡伪满军驻地都要配备宪兵。其次是扩大机构设置,强化分课制度,宪兵总团司令部参谋处增设第一、二、三课,所属各宪兵团增设团本部,其下增置总务课、警务课、特务课及副官室和军需室。各宪兵分团则增编总务股、警务股、特务股和经理室。三是按驻地的重要程度和人员数量,把宪兵团区分为甲级宪兵团和乙级宪兵团,“国都”(新京)、第一(奉天)、第四(哈尔滨)、第五(承德)4个宪兵团为甲级团,每团兵力约70至100人,配少将或上校级团长;其它宪兵团属乙级团,每团兵员50至60人,配上校或中校级团长。
1943年,伪满宪兵进入大宪兵制时期,宪兵队伍迅速扩大。此间又增设了3个宪兵团,即设在密山县的第十一宪兵团,设在锦州的第十二宪兵团和设在科右前旗王爷庙的第十三宪兵团。宪兵分团一级组织增加的更多,第一宪兵团增加了通化、鞍山、抚顺、本溪湖、岫岩、营口6个分团,安东分驻队也升格为宪兵分团。第二宪兵团增加了四平、磐石、昌图分团。第三宪兵团增加了洮南、昂昂溪分团。第四宪兵团增加了阿城、珠河分团。第五宪兵团增加了古北口、丰宁、围场、凌源、平泉分团。第六宪兵团增加了间岛、宁安分团。第七宪兵团增加了富锦、依兰分团。第八宪兵团增加了海伦、黑河、塔溪分团。第九宪兵团增加了林西、林东分团。第十宪兵团增加了扎兰屯分团。第十一宪兵团设勃利、宝清分团。第十二宪兵团设山海关、黑山分团。第十三宪兵团分设六户分团。之后鞍山宪兵分团又晋为宪兵团,并增置唐山派遣宪兵队。到1945年8月伪满洲帝国覆灭前,共有宪兵团16个(含宪兵团级唐山派遣宪兵队),宪兵分团37个,宪兵分驻队7至8个,整个伪满宪兵系统官兵总数达2800余人。
9、靖安军
靖安军是“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关东军根据侵占东北的需要,以参谋小松己三雄为主,在奉天编建的日满人混合的特殊部队。该部初建时称靖安游击队,队长和田劲少将,参谋长宫本新上校,下辖1个步兵团,3个骑兵连及山炮、迫击炮、机关枪连,全队官兵2071人,日本人占三分之二,各级主官均由日军官佐担任。1932年3月伪满洲国成立后,6月该部编入伪满军,归军政部直辖,改称靖安军,司令部仍驻奉天。靖安游击队改为靖安军后,扩大了机构设置,扩充了部队员额,并重新任命了司令官等主官。按1934年的编制,靖安军设司令官、参谋长、副官长和部附各1人,下设参谋处、副官处、军需处、军医处、兽医处,编置2个步兵队,1个骑兵队和1个炮兵队。司令官藤井重郎少将(后相继由铃木菊次郎和美崎丈平担任),参谋长美崎丈平上校,副官长仓本纯一中校,军需处长二等军需正薮冈秀次郎,军医处长一等司药立川正国,兽医处长一等兽医笹岛直见,部附翟希嘏上校。步兵第一队,队长美崎丈平,辖队本部、第一、二营、机关枪、迫击炮及补充连。步兵第二队,队长安部美雄,辖队本部、第一、二营、机关枪、迫击炮及补充连。骑兵队,队长铃木菊次郎,辖队本部、第一、二、三连及机关枪、迫击炮和补充连。炮兵队,队长镰田昇,辖队本部和第一、二连。全军官兵总额2546人,马638匹。
靖安军是在关东军直接指导下组建的,该部自成立之日起即“四时出动游击各地”,讨伐抗日武装,镇压抗日爱国军民,罪行累累,得名“常胜队”,是日本侵略者的忠实爪牙。
10、军医养成处
1934年7月设,系把前北满铁路护路军医院军医养成处更名为陆军军医养成处,直属伪军政部,处长陆军军医上校刘永维(兼)。
(五)军政部(治安部、军事部)兼辖机构
1、军事顾问部
1932年4月设,是伪满军的实际控制机构。是年4月13日,日本关东军向伪满军政部及所属各警备区派驻了以多田骏为首的“军事顾问团”,作为军政部的顾问部,对伪满军“加强有力的指导”。
顾问团最高顾问由日本陆军现役将官担任,顾问由尉、佐级军官担任,陆军军官为关东军司令部部附,海军军官初为日本海军特设机关附,1933年改为驻满海军部附。最高顾问统辖全顾问团,其基本任务是控制和全面指导伪满军。多田骏到任不久,即领受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和参谋长桥本虎之助的意图,提出了建设伪满“新军的指导方针”,即首先“防止士兵动摇,安定国军”,进而“迅速确立基础,使它能够担任维持满洲国内的治安,建成内容充实的军队”。这一指导方针的着眼点在于将伪军改造成为完全由日军控制的附庸军队。
军政部顾问团设最高顾问1人,其下置高级顾问、主任顾问、主计顾问、顾问及顾问附属官员若干人。首任最高顾问多田骏原为陆军炮兵大佐,任最高顾问后旋即晋升为陆军少将。继多田骏任军政部最高顾问的是坂垣征四郎少将(1933.12任),尔后为佐佐木到一少将(1934.6任)。据1932年11月30日《满洲国军事顾问并军事教官配置一览表》记载,此时军政部顾问部的编制是:最高顾问,陆军少将多田骏,顾问骑兵大佐滨田阳儿、海军大佐伊藤整一、步兵中佐大迫通贞(兼)、骑兵少佐佐久间亮三、三等主计正住谷焍、步兵大尉芳贺丰次郎和冈田菊三郎。伪军各部队的顾问是:奉天警备军顾问,陆军工兵少佐菅野谦吾、一等主计山本秀雄;吉林警备军顾问,陆军步兵中佐大迫通贞、一等主计宫林彦次;黑龙江警备军顾问,陆军步兵少佐林义秀;洮辽警备军顾问,骑兵少佐佐久间亮三(兼);兴安警备军顾问,陆军少佐齐藤恭平;海军顾问,海军大佐伊藤整一;江防舰队顾问,海军少佐川畑正治。1933年5月废洮辽警备军,设热河警备军,顾问由步兵中佐关源六和步兵大尉本间诚担任。此后,军政部顾问部顾问的人数时有增减,成员亦有所变化。据1934年2月统计,此时伪满洲国陆海军军事顾问团的专兼职顾问已由初设时的20余人增至52人。同年3月伪满实行帝制后,为加强军事力量,对付反满抗日武装,对军队进行了整编,以军管区制代替警备区制,先后设立了11个军管区。为加强对伪满正规军的控制,当年军事顾问部即于初设的5个军管区配置了顾问。第一军管区顾问菅野谦吾少佐,第二军管区顾问中野英光中佐,第三军管区顾问河崎思郎中佐,第四军管区顾问中野英光(兼),第五军管区顾问(不详)。
1937年7月,伪军政部改为治安部,最高顾问先后由平林盛人少将(1937.8)、松井太久郎少将(1939.8)、中野英光少将(1940.12)担任。1943年4月,伪治安部改为军事部,最高顾问相继由秋山义允(又说秋山义隆)少将、竹下美晴中将、楠木实隆氏中将等人担任。
2、马政局
1933年设,是军政部大臣监督之下的政府机关。其任务是主管有关马匹的行政,进行满洲马的品种改良,向民间普及马术知识,以适应军事和经济的需要。其组织机构是:局设局长、副局长和顾问,局长先后由陆军中将王静修(1934.3.1兼)、陆军中将郭恩霖(1934.11.15兼)、日本陆军预备役少将滨田阳儿(1934.12.11)、日本陆军预备役少将游佐幸平(1939.1.10)等人担任。副局长毛遇凤,顾问(首任)日本骑兵大佐滨田阳儿。下设4科2场,即:总务科、第一科、第二科、第三科和国立种马场、国立赛马场。
国立种马场,在局长指挥监督下管理马匹改良、繁殖、卫生及马匹的调查统计等事宜。其机构设1股(庶务股)、2科(改良科、防疫科)、4场(洮南、海拉尔、哈尔滨、通辽国立种马场)。
国立赛马场,在局长指挥监督下掌管赛马、马匹改良和调查事宜。下设3科2场,即:庶务科、第一科、第二科和奉天及哈尔滨国立赛马场。马政局自设立后,机构无甚变化,职官时有增减。1939年,局属种马场由4个增至8个(洮南、海拉尔、哈尔滨、通辽、新京、克山、铁岭、林口国立种马场),赛马场由2个增至4个(奉天、哈尔滨、鞍山、新京国立赛马场),另外还增设了1个国立种马育成牧场。1940年12月28日,马政局由治安部移交兴农部管理。
3、测量局
1940年7月1日设。伪满成立之初,测量机构处于空白状态,测量工作全部由日军进行。1934年5月在军政部参谋司设立测量课,7月公布陆地测量法。随着军事、产业的发展,测量课已难以适应“国政”形势的需要,于是成立了测量局,局长先后由日本陆军预备役少将中岛九平和大川硅介担任。负责陆地、河流的测量、绘制、印刷和发行地图、海图等有关事宜。
4、指纹管理局
原为民生部所属,1939年1月移交治安部管辖。日本帝国主义为维护其殖民统治,扩大指纹的利用范围,使指纹发挥最大效果,进一步强化对东北人民的管理,即将指纹管理局由民生部移交治安部大臣管辖。局长(由警务司司长兼)先后由澁谷三郎(1937.7.1)、植田贡太郎(1938.8.19)、谷口明三(1939.12.16)兼任。其下设指纹管理局参与和工作人员若干。
5、铁路警护总队
1938年1月1日,依据上年12月27日敕令第473号,治安部将铁路总局警务机构接收过来改组成铁道警护总队。其任务是警备铁路、船舶、汽车、港湾的安全。机构设置是:总队置总监、副总监、参事官及总务、警备、警察3处。总部驻奉天,下设哈尔滨、奉天、吉林、锦州、牡丹江、齐齐哈尔铁道警护本队。在本队内设有铁道警护队,大体设在各主要车站所在地。在各站、信号场、汽车路线要点、水运路线要点、码头和铁路工厂等处设警护队分所,并组成警护分队常驻该处。此外,还在哈尔滨设有水上警护队,在伪新京设总监部新京办事处。1943年增设新京铁道警护本队本部。1944年铁道警护总队改编为铁道警护军,归军事部统辖。警护总队的编制是:总监1人,先后由三浦惠一(1938.1.1)三笘弥太郎(1940.10.1)、畑中金二(1940.10.18)、姜全我(1940.11.1)、藤井贯一(1941.8.29)、山本繁雄(1943.7.26)担任,副总监1人,先后由田村仙定(1940.11.1)、三田正夫(1943.7.22)担任,参事官若干人。总务处,编25人,处长园山光藏,1939年9月后由三浦惠一兼任。警备处,编18人,历任处长为马场义生、本宫隆市、田岛良秋。警察处,编16人,处长相继为清水助太郎和村田安雄。铁道警护本队本部共7个,本队本部编队长、警护官、巡监、属官和技士等30人左右不等。新京铁道警护队编警备官和巡监等14人。1943年新京铁道警护本队本部设立前,该队归奉天铁道警护本队本部辖属。
第二节 伪警备区部队
伪满建立之初,军队实行警备区制,在东北全境设立了奉天、吉林、黑龙江、洮辽、兴安5个警备区,将伪满正规军编入各警备区,称省警备军(洮辽警备区部队称洮辽警备军,1933年5月改为热河省警备军)。吉林警备区设于1932年3月14日,司令部驻吉林,司令官陆军中将吉兴,参谋长陆军少将吴元敏,部附陆军少将王遇甲,主任顾问日本陆军步兵中佐大迫通贞(兼),顾问一等主计宫林彦次,军事教官日军现役大尉滨田弘等6人。司令部置副官、参谋、军需、军医、军法5处和第二教导队,下设吉长、延吉、滨江、农安、绥宁、依兰6个地区警备司令部①(各地区警备司令部均设于1933年,地区警备司令官一般为驻区警备部队(旅)长。吉长地区警备司令为吉林警备步兵第四旅旅长邢士廉,农安地区警备司令为吉林警备骑兵第一旅旅长刘玉昆。)。辖12个警备旅(含4个警备骑兵旅,警备步兵第六旅不健全)和吉林铁道守备队、吉林剿匪司令部、北满铁道警护军司令部、郭骑兵支队(吉林第一游击队)、日野骑兵支队(吉林第二游击队)、吉林警备步兵独立团、吉林警备炮兵第一和第二营、吉林警备独立步兵第一营、吉林山林警备队和装甲车队、宪兵队、警察第一大队、稽察处、陆军医院等部,总兵力约5万余人,所部有半数以上的单位驻伪新京地区②(《满洲警备体系》,伪满洲国军政部编。),这些部队主要有:
一、吉林警备步兵第一旅
为绥宁地区警备部队,旅部驻榆树,旅长刘宝麟少将,参谋长王玉泉上校,辖步兵第一团、第二团和旅直属机关枪、迫击炮、平射炮、骑兵、通信连。步兵第一团,团部驻榆树,团长夏洪谟上校,辖步兵第一、二、三营。第一营,营长王德本少校,驻弓棚子;第二营,营长杨恩普少校,驻五棵树;第三营,营长陶国瑞少校,驻德惠。步兵第二团第三营,营长王中西少校,驻榆树。机关枪连等各旅直分队均驻榆树。全旅官兵共2348人,其中军官145名,另配马匹153匹。1934年初,旅部移驻穆棱站,旅长李振声中将,参谋长董建昌上校,警备区域为穆棱一带。
二、吉林警备步兵第四旅
为吉长地区警备部队,旅部驻伪新京六马路,旅长邢士廉中将,参谋长阎克铭上校。辖步兵第九、十、十一、十三团和机关枪、迫击炮等直属连。步兵第九团,团长张印符,团部驻敦化,辖步兵第一、二、三营和机关枪连。步兵第十团,团长杨登举上校,团部驻吉林江南,辖步兵第一、二、三营和机关枪、迫击炮连。步兵第十一团,团长李文龙上校,团部驻窑门(今德惠),辖步兵第一、二、三营和机关枪、迫击炮连。步兵第十三团,团长傅泽民,团部驻伪新京二马路,辖步兵第一、二、三营和机关枪、迫击炮连。全旅官兵总计3548人。以后该旅建制变动较大,原步兵第九团、第十团调归吉林警备步兵第五旅;第五旅所属步兵第十四团调归四旅建制。全旅官兵人数亦有减少,到1934年初官兵总额为2979人。
三、吉林警备骑兵第一旅
为农安地区警备部队,旅部驻农安,旅长刘玉昆少将,参谋长王锡嘏上校,下辖骑兵第一、二、三团和直属骑兵连。骑兵第一团,团部驻扶余,团长尹保衡上校,辖骑兵第一、二、三、四连和机关枪、迫击炮连。骑兵第二团,团部驻长岭,团长路安平上校,辖骑兵第五、六、七、八连及机关枪、迫击炮连。骑兵第三团,团部驻伏龙泉,团长马芳亭上校,辖骑兵第九、十、十一、十二连和机关枪、迫击炮连。旅直骑兵连驻农安。全旅官兵夫役总额3068人,其中军官241名。马2920匹。
四、吉林警备骑兵第四旅
隶属吉林剿匪司令部建制。旅部及所部驻伪新京南,旅长张俊哲少将,辖骑兵第十三、十四、十五团和直属机关枪、迫击炮连,后增设山炮连。骑兵第十三团,团长杨恩山上校,辖骑兵第一、二、三、四连。骑兵第十四团,团长张锡铭上校,辖骑兵第五、六、七、八连。骑兵第十五团,团长张俊卿上校,辖骑兵第九、十、十一、十二连。全旅官兵2676人,马2359匹。
五、吉林警备骑兵第五旅
隶属吉林剿匪司令部建制,旅部及所属部队驻伪新京以南地区,旅长傅铭勋少将,参谋长曹瑞徵上校。辖骑兵第十六、十七、十八团、旅直独立骑兵营和机关枪、迫击炮连。骑兵第十六团,团长秦相九上校,骑兵第十七团,团长陆恩上校,骑兵第十八团,团长黄忠海上校。各团均辖骑兵第一、二、三、四连。全旅官兵夫役总额3256人,其中军官203人,马3505匹。
六、吉林铁道守备队
属吉林警备军建制,在警备“首都”治安上受首都警备司令部统辖指挥。该队司令部驻伪新京,司令官邢士廉中将,参谋长阎克铭上校。辖铁道守备第一队、第二队、独立步兵营、独立骑兵营、山炮营(未编成)和骑兵第一、二、三、四、五营。第一队,队部驻吉林江南,队长杨登举上校,辖第一、二、三营。第一营,营长赵警华少校,驻蛟河;第二营,营长祁自新少校,驻威虎岭;第三营,营长杨春生少校,驻下九台。第二队,队部驻双城车站,队长李文龙上校,辖第一、二、三营。第一营,营长金毓善少校,驻双城车站;第二营,营长孙海山少校,驻陶赖昭车站;第三营,营长赵天骥少校,驻窑门车站。1933年初,两队均增编轻机枪、重机枪连和迫击炮连。旅直属队:独立步兵营,营长王鼐同少校,驻伪新京;独立骑兵营,营长连组少校,驻伪新京;骑兵第一营,营长李毓芝少校,驻窑门;骑兵第二营,营长王奎少校,驻窑门;骑兵第三营,营长宋锡三少校,驻窑门;骑兵第四营,营长李耀武少校,驻三岔河;骑兵第五营,营长孙庆兴少校,驻三岔河。全守备队官兵总额5129人。1933年5月24日铁道守备队司令部奉命撤销,司令官转任新设伪新京地区警备司令。
七、郭骑兵支队
又称吉林第一游击队。支队部驻德惠,支队长郭宝山少将,下辖第一、二、三大队,每个大队辖4个中队,大队长为上校级军官,所部同支队部一道驻德惠。
八、新京地区警备司令部
1933年1月设。司令部驻伪新京,司令官邢士廉中将(1933.5任),参谋长阎克铭上校(1933.5任),所辖警备部队为原吉长地区警备司令部所属吉林警备步兵第四旅和农安地区警备司令部所属吉林警备骑兵第一旅。
第三节 伪军管区部队
1934年3月1日伪满改行帝制后,军队进行整编,以军管区制代替警备区制,先后于奉天、吉林、齐齐哈尔、哈尔滨、承德、牡丹江、佳木斯、通化、通辽、海拉尔、密山成立了第一至第十一军管区。在此次军队整编中,原吉林省警备司令部改编为第二军管区司令部,司令官吉兴中将,参谋长王遇甲少将。辖第四地区警备司令部(新京地区警备司令部)、混成第十旅和骑兵第二、三、四旅,部队主要是由原东北军张海鹏等部组成。所担负之警备区域蒙地占其半部,“为治安上不许懈怠之地区”,洮南、榆树方面又时有反满抗日爱国武装进行活动,因而所部“昼夜奔走于讨伐,无暇顾及自体之整备及向上”。
一、混成第十旅
旅部驻伪新京,旅长李文炳中将,参谋长张铭久上校,下辖步兵第十三团、骑兵第十三团及旅直属山炮连、野炮连,全旅官兵总额为1258人。步兵第十三团,团部驻窑门,团长王鼎臣上校,辖第一营、第二营和直属迫击炮连。第一营,营长李文涛,驻松花江,下辖第一、二、三连及机枪连;第二营,营长关德斌,驻双阳,下辖第四、五、六连及机枪连。骑兵第十三团,团部驻伊通,团长王锐升上校,辖骑兵第一、二、三连和机枪连。旅属山炮连驻农安,旅属野炮连驻伊通。
二、骑兵第二旅
旅部驻农安,旅长尹保衡少将,参谋长孙葆棻上校。下辖骑兵第十四团、第十五团及旅属迫击炮连。骑兵第十四团,团部驻长岭,团长傅恩魁上校,辖骑兵第一、二、三连及机枪连;骑兵第十五团,团部驻伏龙泉,团长马芳亭上校,辖骑兵第一、二、三连及机枪连。旅属迫击炮连驻农安。全旅官兵总额为1017人,马1072匹。
第四节 伪特种兵部队
伪满洲国的陆军特种兵部队,是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在关东军大批调出参战后,为增强伪满洲国军的防务能力而组建的。其体制由工兵、辎重兵、飞行队、汽车团、高射炮队等兵种构成。驻“新京”的伪满洲国陆军特种兵部队主要是陆军航空兵,其次是高射炮兵所部。
一、陆军航空队司令部
1941年3月21日,伪满治安部发布飞行队司令部令,决定建立飞行队,设司令部于伪新京,在司令官和参谋长之下置部附、参谋、副官、准尉官、委任文官、军士等属员若干人。飞行队司令部下辖第一、第二、第三飞行队。第一飞行队驻伪新京,第二飞行队驻奉天,第三飞行队驻哈尔滨。每个飞行队辖4个飞行连和1个飞行修理厂,每连装备日制97式战斗机4架。1944年10月30日,军事部发布军令第十七号令,即陆军航空队司令部令,将飞行队司令部改为陆军航空队司令部,并扩大了机构设置。司令官田中中将,司令部置参谋、副官、兵器、军需、军医五处。所辖部队仍为第一、二、三飞行队并1个独立飞行连和1个航空兵器厂。
二、高射炮队
1935年伪满设立了第一独立炮兵队,以黑木渣吉为队长,下设高射炮和探空2个营,每营均编3个连,全队官兵总数为1073人。1942年扩编高射炮部队,成立高射炮队司令部(驻奉天),以刘牧禅少将为司令官,下辖5个高射炮队,1个高角炮队和1个气球队。其中置于第二军管区的第三高射炮队驻伪新京,该队队长为服部实,下辖第一、二、三高射炮营,第一营,营长中村藤人,辖第一、二、三连。第二营,营长毛利哲卫,辖第四、五、六连。第三营,营长上田义一,辖第七、八连(照空连)。全队官兵总额为1270人。1945年8月日本战败前,第三高射炮队调防抚顺,驻防“新京”的炮兵为第四高射炮队,至关东军投降时,该两高射炮队均解体。
此外,第二军管区所属的第五自动车队也驻防伪新京。
第五节 伪军事学校
伪满之初无正规军事院校,当时日本侵略者为加强对伪满军的控制和改造,先设立了一些过渡性的训练机构,用以轮训旧军官和培植新的军事骨干。1938年前后,为适应扩充伪满军,强化训练机构的需要,陆续成立了陆军兴安学校、陆军训练学校、陆军军官学校、陆军高等军事学校、陆军自动车学校、陆军铁道警护学院、陆军军需学校、陆军军医学校、陆军兽医学校、陆军汽车学校、陆军飞行学校、江上军训练处、宪兵训练处等等。其中设在伪新京的有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陆军高等军事学校、陆军军需学校、陆军兽医学校和宪兵训练处。
一、陆军军官学校
1939年3月成立,校址在伪新京近郊拉拉屯。该校是伪满的重点军校,是仿照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组建的,以培养合成军队指挥军官为目的。该校隶属伪满治安部(军事部),实际由日本关东军控制,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设在伪满的分校。
1933年2月,伪满在奉天东大营设立了中央陆军训练处,作为伪满军官的训练机构。至1939年,为强化训练机构,扩大训练规模,把该处培养合成军初级指挥军官的任务分离出来,将该处的军官候补生队调往“新京”,并以其为基础,扩建成陆军军官学校,负责培养初级军官,而将中央陆军训练处更名为陆军训练学校,担负在职军官和军士的轮训。各兵种以及军医、兽医、军需学校的预科生,均由陆军军官学校统一负责培训,这些预科生在该校毕业后才能进入各兵种专业学校学本科。所以陆军军官学校被视为是伪满所有军校的中心和重点军事教育机构。
陆军军官学校由校本部、校长、干事、教授部、预科生队、本科生队组成。教授部分普通学、军事学、术科三个部分,预科生队和本科生队均设队部,下属1—4个学生连,每连设4—6个区队,有学生百人以上。学校和各级主要领导人基本上都由日本人担任,在教职员中亦多为日本人,在校学生初期以日本人居多,中国人次之。派往该校的干部,名义上是由伪治安部(军事部)提出人选,由“皇帝”敕命派任,但实际上都是由关东军司令部决定的。学校的教科书是原封不动的照搬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教材,授课一律用日语,中国教官和学生正式场合只准说日语,其教育训练完全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为模式,搞奴化教育和法西斯军事训练。
该校招生采用招募考试的办法。招收对象是伪满“国高”毕业生和社会上具有同等学历者,年龄在16至19岁之间。军队中的军士和兵也可志愿报考,但须经所属部队长提出,年龄放宽到25岁。因军校完全是公费,毕业后的待遇又高于普通大学毕业生,所以考试竞争激烈,录取标准较严格,大体在每7至10名考生中录取1名。该校建设规模较大,机构完善,设备先进,能同时容纳4期学生千余人接受训练。
陆军军官学校的学制是,在校学生的教育训练分预科、队附勤务、本科、见习军官4个阶段进行,学期约为5年左右。预科教育约2年,主要是提高文化水平,达到大专程度,并进行养成教育,打下军事基础。预科毕业后,学生按兵种进行划分,一般分步兵、骑兵、炮兵、高射炮兵、工兵、辎重兵、航空兵、江上军等。分到各兵种的预科毕业学生开始有6个月的队附勤务,熟悉部队情况,体验部队生活,学习班长职责和兵种技术知识及实际操作。队附勤务半年期满后返回军校入本科学习,此时称军官后补生。学军医、兽医的分别到哈尔滨陆军军医学校和新京兽医学校学本科,学军需的去陆军军需学校,日本和朝鲜学生则送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本科学习。该校从1939年创办到1945年8月解体,共招收过7期学生,各期中均有中国、朝鲜和日本学生。在前3期中,预科毕业后均挑选部分中国学生派往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入本科学习,但从第4期起就不再派,而日、朝生则照常送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本科深造。
本科是在预科毕业并服队附勤务的基础上,继续学习专业军事知识,掌握军事科学,提高军事素质,并加深对所谓“建国精神”的理解,学期约2年。本科毕业后到部队任见习军官3个月,然后被授予少尉军衔,成为正式军官。日朝学生毕业后授予日本陆军少尉军衔,如到伪满军队中服务,则同时授予伪满军少尉军衔,但保留日军军籍。
陆军军官学校的教育训练内容,按1939年3月10日伪满皇帝颁布的《陆军军官学校令》规定,“生徒之教育分为训育,并学科及术科教育”,其教育纲领由伪治安部最高军事顾问确定。预科教育内容有普通学、军事学和术科,以普通学为基础和主要课程,并注重养成教育,涵养军人精神。其课程相当于大学的基础课,设有高等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日语、汉语、心理学、伦理学、法律学以及修身教育和“建国精神”(即伪满洲国建国理想)等课程。军事学是以日军的步兵操典为主,要求学生对有关条款背诵如流,执行不苟。此外还有射击教范、内务令、作战要务令、兵器学、通信学、测量制图学、地形学、军阵卫生学等。在预科学习期间,要求学生完全具备一个日本军人从列兵到上士在军事方面的知识素养。预科生的术科训练为上述各种典范令等书本知识的实践化,训练内容有队列制式教练、刺杀术、军刀术、马术、柔道、射击、工兵防化作业、游泳、体育等课目。除上述课目外,还经常进行夜间紧急集合,行军和防空演习,夏季野营训练,冬季山地作战演习,一切活动都要严格按照规范行事。术科训练的时间只占预科课程时间的四分之一,为次要课目。本科训练内容以军事战术为主,各兵种专业课也相应增多,训练重点是提高初级军官的组织指挥能力。本科训练按兵种分别进行,各兵种的共同科目集中学,专业课目分别学,合同战术统一讲授基本战术原则理论,一般想定是以师的编成为最大单位,通过图上、兵棋、沙盘作业,以及现地实兵指挥,野外演习,掌握连排作战指挥技能,并熟悉营团的作战指挥要领。除战术训练外,本科的军事学还包括有关初级军官必备的军事知识,如军制、战史、兵器射击学、筑城交通学、军阵卫生学、地空联络学等。本科的术科训练按不同兵种学习各自的专业,要求比预科高。本科的普通学则主要是学习所谓的“建国精神”和日本语(练习军用文言文)。
伪满陆军军官学校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控制下,把对中国学生的奴化教育置于首要地位,教育的重点是对中国学生灌输日满亲善,效忠日本天皇和伪满皇帝的“忠君爱国”思想,主旨是把中国学生培养成“志操坚确,绝对效忠于日本帝国主义和满洲国的新生力量”,作“皇帝陛下的股肱”,无条件地为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殖民统治服务。在军事训练中注重培养他们的武士道精神,其目的也是如此。为“造就一批最合格的帝国军官”,学校对学生的思想控制非常严格,经常进行“思想矫正”,肃清“反满抗日”思想,一旦发现学生中有谁流露出对日本的不满情绪和言行,即以“反满抗日”的罪名加以逮捕。其它各种形式的奴化教育和法西斯统治,更是花样翻新,无以复加。
尽管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学生的控制异常严格,然而受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伟大的民族抗日战争的影响,加之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的歧视,使一些中国学生对自己的亡国奴身份日益不满,反满抗日思想日有发展,秘密反满抗日组织相继出现。因此,当1945年8月苏联一经向日本宣战,该校的一些中国学生即主动武装起来抗击日军。
伪满陆军军官学校从成立到1945年8月解体,经历了7个春秋,共招生7期,入校学生总数为2250名,其中中国学生1300名,日本和朝鲜学生950名。修业期间毕业的学生3期共800人,其中中国学生450人,日朝学生350人。这些毕业生均分配到伪满军各部队担任初级军官。1945年8月17日苏军进驻该校时,学校的第4至第7期学生约1450名仍在校,其中除第4期学生即将毕业外,其它仍在学习或实习期中。
二、宪兵训练处
1934年7月于吉林东郊东大营成立,它是伪满培养宪兵骨干,进行宪兵科军官补习教育的唯一训练机构,掌实权者皆为日本人。其训练目标是造就伪满军中的“铁血军”宪兵部队,以防止伪满军中可能发生的武装暴动。
1933年秋,中央陆军训练处增设宪兵养成部,聘请日本陆军和宪兵军官任教官,初步形成应急宪兵教育体制。翌年1月,宪兵养成部开办了为期6个月的第1期宪兵训练班,招收学兵42名,培训出伪满宪兵初创时期的第一批骨干。7月,日伪为扩大宪兵训练规模,加强宪兵部队建设,将宪兵养成部从中央陆军训练处分离出来,迁到吉林东郊东大营,扩编成独立的宪兵训练处,开始了较大规模的成批的培训宪兵骨干。
宪兵训练处首任处长为陆军中将应振复,顾问为日军现役大佐石黑贞藏。处本部设主事官1人,由日本宪兵佐级军官担任,首任主事官是宪兵少佐冈村。主事官受处长之命负责监督和指导副官、各部长、学兵队长的工作,并根据上级的指示制定教育计划。本部下设教育部、研究部和学兵队部,各部内置若干科室。教育部设教官长1人,由日本大中佐级军官担任,早期的教官长有久保田中佐、武久为二大佐等。部下设军事教官室、宪兵学教官室和武道教官室,各室共有日军大、中佐级军官6人,他们除负责编制教学计划外,还直接参入学兵的一切军事训练。研究部负责教育方针和法规的研究、编写教程、收集整理教育资料等事宜。该部由于人员不足等原因,这部分工作一向附属于教育部。学兵队部负责学兵的术科训练,该部设学兵队长1人,首任队长常荫东,次任队长翟希嘏。部内置军医、军需和武道教官等科室,是做辅助工作和协助教育的。该部下属若干学兵连,每个连下设3个排,每排编3个班,人员总数约为百人。
宪兵训练处自成立后所进行的训练,根据训练内容的变化,大体经历了3个阶段。从宪兵训练处成立到1938年6月期间,宪兵的主要任务是参入军事讨伐,与此相适应,此间宪兵训练处主要是训练野战宪兵,训练重点是军事科目,宪兵实务和法规等则为次要科目,训练时间仅占总课时的20%。军事训练的内容包括术科、学科和武士道训练,以术科和武士道训练为主,术科教授日本陆军操典和各种典范令,从基本教练开始,由单个教练到班、排、连的战斗教练、马术训练、军事侦察、兵器射击、夜间演习等。另外还在每个连挑选10余人进行重机枪、迫击炮等专门训练。武士道训练有剑道、柔道和枪剑道3项训练,每人自选1项,由各连和队本部的专业教官教授基本知识和动作要领。学科教育分为军事知识、宪兵实务和日语3个方面。军事知识教育是扼要地学习步兵操典、陆军礼节、内务令和射击学等。宪兵实务教育包括宪兵学、警察法、军刑法、普通刑法、刑事诉讼法等有关部分。由于宪兵实务学在伪满初期还没形成,故讲授的内容是照搬日本大正年代的典范。而军事法规也未制备,所以初期讲授的军事法规,如陆军刑法、军法会审审判法,则是采用中华民国的,再参照日本军事法制为其标准规范,教条讲解。1936年11月,宪兵训练处由吉林迁至伪新京南岭,继续为各宪兵队训练补充宪兵骨干,同时训练专科军官、特技军士,但每期人数不多。
1938年7月后到1942年,伪满宪兵系统进行了一次大改组,将宪兵分成甲乙两种部队。甲种部队仍留在原驻地,乙种部队的队本部设在哈尔滨市郊松浦镇,宪兵训练处的部分教官移驻该地,专门训练乙种部队。此间,甲种宪兵专门执行军事警察业务,故以法规和宪兵实务为训练重点,辅之以一般军事科目;乙种宪兵部队的训练内容大致和第一阶段相同,但增加了“国防”警备所需要掌握的一些特技训练。1940年7月后,因乙种部队在北满“国境线”被瓦解,余部撤回宪兵训练处,“新京”营舍嫌小,该处又迁回吉林东大营。此间,一方面继续对乙种部队的残余部分进行遣散处理,一方面继续坚持宪兵骨干训练。接受训练的有伪满军政宪的军官和宪兵少尉候补生,又有宪兵第9至16期的学兵。
1943年,伪满宪兵建设进入所谓大宪兵时期,与此相适应,将宪兵训练对象分为3个层次,即宪兵军官、宪兵军士和宪兵学兵。宪兵训练内容亦作了较大改革,进一步加强了精神教育、法规教育和宪兵实务教育。精神教育主要是进行所谓“唯神之道、日满一德一心、五族协和、建国建军本义”的灌输,核心是“忠君亲日”。法规教育内容包括组织法、人权保障法、帝位继承法、刑法、刑事诉讼法、军刑法、军审判法、行政法、国际法、宪兵总团令和司法警察职务规则等。宪兵实务教育包括内容较多,其中一般服务、司法警察、行政警察、秘密战勤务、科学鉴识、电气考证学等等,是为训练的重点。此外还进行了马术、军刀术、枪剑术、柔道、射击、救急法等术科教练。
伪满宪兵训练处自1934年7月成立到1945年8月解体的11年里,共训练了16期学兵,培训了26期军官学员和军官候补生,举办了5期特别任用教育。伪满宪兵系统的绝大部分军官和骨干都经过了它的培训,其中1934年7月在吉林东大营开训的首批学兵训练,为伪满宪兵部队的建立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这批学兵共600人,他们之中有中学生,有奉天督察队中的“忠实分子”,有从中央陆军训练处各部中选拔的“优秀”学兵。这些人编为1个学兵队,内分6个连,经过8个月的严格训练,于1935年3月毕业,除留下部分成绩突出的当助教外,其余均按原教学连的建制分别编为奉天、吉林、齐齐哈尔、哈尔滨、承德和伪新京6个宪兵队的第一连。1936年以后的第2至第8期学兵毕业后,分别编成上述各宪兵队的第二、三连。此后一批又一批的宪兵从这里输送到各军管区,使伪满宪兵队伍不断扩大,机构日益强化。到1945年时,伪满已有15个宪兵团,1个宪兵派遣队,37个宪兵分团分驻于东北各地和唐山市,对东北爱国反满抗日军民进行了极其残酷的镇压和迫害,制造了大量骇人听闻的惨案,是不折不扣的法西斯别动队。
三、陆军高等军事学校
1943年10月成立,驻地伪新京,校址在伪军事部会议所。它的前身是1939年由中央陆军训练处改称的陆军训练学校专科学生班。1943年夏该班从陆军训练学校分离出来,由奉天迁至伪新京,以此为基础扩建成陆军高等军事学校。该校直隶于伪军事部,由日本最高军事顾问控制,其任务是“培养高等军事识能人材”和日伪高级军事参谋人员,并在“必要时将高级军官召集于陆军高等军事学校,使其行必要之修学”,此外,还“负责高等军事学术之研究与调查”。在该校接受教育的学生,“以兵科校官及上尉而服队附勤务三年以上,学习丰富,身体强健,勤务精励,志操坚确,将来发达极有希望且选拔考试及格者充之”。入校学员绝大部分是日系军官,仅有少数是经过考验绝对效忠日本军国主义的满人军官。伪高等军事学校成立后,共招收了两期学员,每期教学时间为1年。第1期学员于1943年10月入学,至1944年10月毕业。第2期学员于1944年10月入学,至1945年8月11日毕业(因苏联红军进军东北而提前毕业)。每期学员均为30人,其中日系军官达20人之多。他们都是由各军管区及各军事机关选拔出来的上尉至中校级的伪军官,经过两次考试后入校。教授内容主要是作为高级军官所必须具有的高级军事理论和军识技能。教育分为训育并学科及术科教育,其教育纲领由军事部制定。首批毕业生多数分配到各军管区任参谋。
按照1943年11月17日伪满皇帝溥仪发布的军令第十七号令,即陆军高等学校令等的规定,陆军高等学校教职员的编制是:学校设校长、干事(相当副校长)各1人,其下置副官、校附、教官、研究部员、事务官及翻译官、属官等若干人。
四、陆军军需学校
1937年7月10日正式成立,校址在伪新京。它是“以改善国军财会业务,培养新的军需官和提高原有军需官的素质为目的”而组建的,直隶于伪治安部(军事部)。1937年6月3日伪满皇帝溥仪以第117号敕令颁布“陆军军需学校令”,成立陆军军需学校,将原设于奉天的临时陆军军需学校迁至“新京”,以此为基础扩编为陆军军需学校。其教职员编制设校长、副官、校附、教育部长、教官、训练队长、训练队附、翻译官、属官、译官和军士等若干人。该校除了培养军需官候补生和对军需部门的军官进行补习教育外,还对军需业务进行必要的调查研究,以及编纂军需图书、教材等。军需官候补生的学制为2年。
该校首任校长是陆军少将周秉衡。
五、陆军兽医学校
1938年4月10日正式成立,校址设在伪新京。
1937年10月28日,伪满在旧军政部厅舍内设立陆军兽医学校,归伪治安部军政司统辖,开始招收和培训兽务军士候补生。翌年3月10日公布陆军兽医学校令,成立陆军兽医学校,并把兽务军士养成所合并进来,扩大了教学规模,成为伪治安部直辖的一个教学部门。
该校的任务是培养兽医部门的初级军官、军士和对在职的兽医军官进行补习教育,并对兽医部门、军马教养和其它科研项目进行必要的调查研究和试验,还负责兽务图书编写,军阵防疫学检索,军马防治品的研制等项工作。
该校正式组建后的首任校长是陆军兽医少将沼田铁男。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军事志》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书分为八篇,介绍了长春市驻军体制、兵役制度、历史上的主要战事、军事训练、政治工作、后方勤务、民众武装、人民防空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