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图书馆
长春图书馆
机构用户
长春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章 东北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军事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3194
颗粒名称:
第二章 东北军
分类号:
E289.34
页数:
16
页码:
16-31
摘要:
本章共七节,分述了长春市东北军,军事公署、吉林省防军、东三省陆军、东北陆军、东北国防军、东北边防军、国民革命军驻军体制情况的介绍。
关键词:
长春市
驻军体制
东北军
内容
东北军的前身是奉系军阀。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建立了中华民国。民国初年,前清军奉天五路巡防队之中、前、右三路分别改编为陆军第二十七师和第二十八师,奠定了奉军发展和东北军兴起的基础。1916年,张作霖就任奉天督军,乘机扩充军队,增编陆军7个混成旅,是为奉军扩大的开始。1917年,张作霖乘黑龙江省军务帮办许兰洲和督军毕桂芳发生内讧之机,胁迫北京政府任命鲍贵卿为该省督军。1919年,张又以武力驱逐了吉林省督军孟恩远,代以亲信鲍贵卿为吉林督军,孙烈臣继任黑龙江省督军,从而实现了东三省的军政统一,形成了奉系军阀独霸全东北的局面。此后,他更进一步地扩充军队,更新装备,加强整顿和训练,历时十余载,终于发展成了拥兵数十万的奉系军队。1921年以后,奉军3次参加军阀混战,势力由东北伸张到关内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并一度控制了北京政府。但因兵祸连结,此后奉军发生分裂,这支二次直奉战争后国内最强大的军事力量,终于被国民党军击败,退回东北。
1928年6月,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皇姑屯”事件,炸死了安国军政府陆海军大元帅、奉军统帅张作霖。同年7月,张学良被任为东三省保安总司令,继任奉军统帅,他反对内战,易帜请和,奉军即被南京国民政府改称为国民革命军东北边防军(俗称东北军)。
第一节 军事公署
1912年3月15日,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发布命令,裁撤东三省总督和吉林、黑龙江两省巡抚,设吉林省最高军政长官为吉林都督,吉林行省公署改组为吉林都督府,为省最高权力机关,统一掌管军政、民政,使全省军政与民政大权统于一职。
翌年,公布《划一现行各省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推行“军民分治”,增设省最高民政长官,建置省民政公署。4月发布《吉林都督府暂行章程》,开始与民政分职,都督专理军政。此后省最高军事机关先后改为镇安左将军行署、吉林督军公署、吉林保安副总司令部、吉林督办公署、吉林省保安司令部和东北边防军驻吉林副司令长官公署。
一、吉林督军公署
1916年7月6日设,由吉林镇安左将军行署改编而成。隶属中央,驻吉林省城,职掌全省军政、军令事宜,统辖所属军事机关和部队。1922年7月26日,吉林督军公署由省城移驻长春,重修吉长道尹公署旧址为办公地点,定长春为本署,吉林省城为行署。据1916年5月编制的《陆军统计简明报告书》卷之八记载,吉林督军公署初建时的编制是:督军署设督军1人,统辖署本部和所属军事机关及部队。署机关置参谋、副官、书记3处和军务、军需、军医、军法4课,编军官职员108人,卫士兵夫101人,共计209人。所辖军事机关和部队,初时有吉长镇守使署,延珲镇守使署和宁阿兰镇守使署①(1915年分设三镇守使署。),陆军第一、第二、第三混成旅②(1913年2月将吉林巡防营改编为吉林陆军混成旅;1915年7月陆军第二十三师改为吉林陆军第二、第三混成旅,吉林陆军混成旅改称吉林陆军第一混成旅。);吉林军械支厂,吉林宪兵营,吉林督军署卫兵步兵营,吉林督军署卫兵骑兵营,吉林督军署军乐连等部。1917年所属军事机关又增设扶农镇守使署,至1921年,据督军署于当年5月公布之驻吉林部队番号和防区所列,所辖部队由原3个混成旅增至8个混成旅,1个骑兵旅,另辖数个独立团,总兵力约达5万余人。
历任吉林督军及任期表
孟恩远(1916.7——1917.10)
田中玉(1917.10——1918.3)
孟恩远(1918.3——1919.7)
鲍贵卿(1919.7——1921.3)
孙烈臣(1921.3——1924.4)
张作相(1924.4——1924.12)③(1924年12月10日,北京政府临时执政段祺瑞发布《命令》,将各省督军改称为军务善后事宜督办。翌年1月1日成立吉林军务善后事宜督办公署,张作相任督办。)
二、吉长镇守使署
1913年9月5日,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公布《镇守使署条例》,在省内重要地区设置镇守使和镇守使署。镇守使由大总统简任,军衔为少将或中将,多由当地驻军师长或混成旅旅长兼充,负绥靖地方之责。
吉长镇守使署设于1915年7月,驻地长春,直隶于吉林督军,专司吉长各属防务,维持地方治安,所管区域为吉长辖境。镇守使署初设时,以吉林陆军第一混成旅旅长兼任吉长镇守使。机关设参谋长、副官长、参谋、副官、军需官、军医官、法官、书记、雇员、译员,其中参谋、副官、军医官均缓设。所编机关职官基本是由第一混成旅旅部人员兼充。额设马弁、护兵由第一混成旅拨用。1916年,使署机关编制有所调整,增设了参谋2人,副官2人,军医官1人,取消了雇员、译员职官称谓,改设录事6人,机关编制总员额由初时的11人增至18人。以后随着驻吉林省军事机关和部队多次改编,兼吉长镇守使署的部队、使署机关的编制亦有所变化,额定编制员额也递有增减。1922年7月26日吉林督军公署由省城吉林迁驻长春,同月10日吉长镇守使署先于督军公署由长春移驻吉林,至1924年又迁回长春。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关东军占领长春,吉长镇守使署即行解体。
历任吉长镇守使及任期表
裴其勋(1915.7.15任)
阚朝玺(1919.12.26任)
耿玉田(1921.6.7 任)
诚 明(1921.10.10任)
丁 超(1923.12 任)
陈玉昆(1926.2.1 任)
李桂林(1928.5.8 任)
三、扶农镇守使署
1917年3月设,驻署农安县。时因长岭、农安等处毗连蒙界,匪党充斥,为绥靖地方,北洋政府指令在吉林、长春北面一带的农安、长岭与蒙旗境接界之处添设扶农镇守使,建署理事,直隶吉林督军。扶农镇守使署属设镇守使的吉林省四路道署所在地外加设的军事机关,镇守使由吉林陆军第四混成旅旅长兼任,使署机关职官由该旅旅部人员兼充。
历任扶农镇守使及任期表
任福元(1917.3.2任)
高士傧(1917.10.9任)
第二节 吉林省防军
清朝末年,吉林编练新式陆军,按全国编制序列番号为陆军第二十三镇。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改变清军旧制,当年10月将陆军第二十三镇改编为中央陆军第二十三师,统制改为师长,仍由原陆军第二十三镇统制孟恩远担任。1913年2月,又改编吉林巡防营为吉林陆军混成旅,裴其勋任旅长。1915年7月,第二十三师改编为吉林陆军第二混成旅和吉林陆军第三混成旅,高士傧、徐世扬分任旅长。原吉林陆军混成旅改称吉林陆军第一混成旅,仍由裴其勋任旅长。翌年8月,增编吉林陆军第四混成旅,任福元任旅长。1918年5月,中日陆军共同防敌协定在东京签字后,吉林省趁机扩军,成立陆军第五混成旅,么培珍任旅长。同年12月,又成立暂编吉林陆军第一师,高士傧升任师长。1919年夏,高士傧称兵反对鲍贵卿取代孟恩远任吉林督军,结果同孟一道被张作霖以武力驱逐,第一师被裁并改编为吉林陆军第六混成旅,诚明任旅长。自此张作霖称霸东北,吉林军纳入奉系。1920年张作霖对东三省军队进行整编,统一建制,并大肆扩军。此次整编,原吉林陆军的6个混成旅分别改编为暂编吉林陆军混成旅。1921年张作霖兼任蒙疆经略使后,以征蒙需要为由,又增设暂编吉林陆军第七混成旅。上述部队在今长春辖境驻防过的主要有:
一、吉林陆军第一混成旅
吉林陆军第一混成旅的前身是吉林陆军混成旅。1913年2月,清军吉林五路巡防队前路巡防队4营和新练吉林巡防队6营改编为吉林陆军混成旅①(民国五年《陆军统计简明报告书》:陆军第一混成旅。)。以新练巡防步队2营编为该旅步兵第一团;以巡防前路步队编为步兵第二团;以新练巡防马队编为骑兵第一营;以新练巡防步队、巡防前路马队编为机关枪2营;以长春道署乐队编为军乐连。1914年10月,将吉林护军使署卫队马兵一营归隶于混成旅,编为骑兵第二营。1915年7月,中央陆军第二十三师改编为吉林陆军第二和第三混成旅。为统一全省陆军建制,吉林陆军混成旅改称为吉林陆军第一混成旅,直隶于吉林督军,裴其勋任旅长,辖第一和第二步兵团,每团编2个营。另编旅直属骑兵营和机关枪营各2个,军乐连1个。步兵第一团,团长诚明,驻吉林、双阳、磐石、伊通;步兵第二团,团长孟富德,驻延吉、汪清、和龙、敦化、额穆;骑兵营分驻长春、农安、双阳、延吉、和龙;机关枪营分驻长春、延吉;军乐连驻长春。第一混成旅专司所管区域的国防、会剿事宜。1920年,该旅改编为暂编吉林陆军第一混成旅。
二、吉林陆军第二混成旅炮兵团
1915年8月成立。是年中央陆军第二十三师改编为吉林陆军第二和第三混成旅。原该师步兵第四十五旅改编为吉林陆军第二混成旅,直隶吉林督军。前炮兵第二十三团改编为第二混成旅炮兵团,团长陶祥贵,驻防长春南岭,辖第一、二、三炮兵营,每营辖3个连。全团职官编制:团部设团长1人,教练官1人,执事官1人,副军需官1人,二等书记官2人,司书生17人,司号长1人。分队设营长3人,督队官3人,军需长3人,军医长3人,书记长3人,军医生3人,马医生2人,连长9人,排长27人,司务长9人。全团职官共89人。1918年10月,吉林陆军第五混成旅改编成吉林陆军第一师,该团改编为第一师炮兵第一团。
三、暂编吉林陆军第一混成旅
1920年由吉林陆军第一混成旅改编而成。
1919年8月,吉林督军孟恩远被鲍贵卿取代,吉林军队纳入奉系。翌年张作霖整编军队,统一东三省军队建制,吉林陆军第一混成旅改编为暂编吉林陆军第一混成旅,张九卿任旅长,辖2个步兵团,每团辖3个步兵营,另编直属骑兵营、炮兵营和机关枪连。旅部和步兵第一团、炮兵营、机关枪连驻长春南岭,步兵第二团驻桦甸,骑兵营驻双城堡。1921年5月该旅奉命移防磐石,部队编制和防地亦作了调整,旅长胡永奎,辖1个步兵团和1个骑兵团。步兵团:团长于深澂,驻桦甸;骑兵团:团长王俊臣,驻伊通(该团第二营驻长春)。
四、暂编吉林陆军第三混成旅
1920年由吉林陆军第三混成旅改编而成,辖步兵第一、第二团和骑兵团,旅长诚明,驻地长春。
1915年8月,原中央陆军第二十三师四十六旅改编为吉林陆军第三混成旅,旅长徐世扬,旅部驻海龙。1919年为抗衡张作霖以武力驱逐吉林督军孟恩远,吉林军队向长春一带集结,陆军第三混成旅被调入长春,驻扎商埠老马路一带。孟恩远被驱逐后,吉林军队纳入奉系并被改编,第三混成旅改编为暂编第三混成旅。所属步兵第二团驻长春南岭,团长赵振纲,辖3个步兵营,第一营,营长孙凌阁,驻防九台;第二营,营长贾文魁,驻防长春南岭;第三营,营长任成山,驻防德惠。骑兵团驻农安,团长孙兴武,辖2个骑兵营,第一营,营长陈树宽,驻防农安县城;第二营,营长李昆,驻防农安伏龙泉。
五、暂编吉林陆军第十九混成旅步兵第一团
1920年由中央陆军第十九混成旅步兵第一团改编而成。
1918年5月,中日共同防敌协定签字前,于吉林组建了中央陆军第十九混成旅(奉系),鲍贵卿兼代旅长,翌年8月任张焕相为旅长,辖步兵第一和第二团。1919年张作霖以武力驱逐了吉林督军孟恩远,实现了东三省的军政统一,着手整编军队,统一东北三省的军队建制,驻吉林的中央陆军第十九混成旅改编为暂编吉林陆军第十九混成旅,所辖步兵第一团改编为暂编吉林陆军第十九混成旅步兵第一团,刘彦英任团长,驻今榆树县老少沟,辖3个步兵营,第一营,营长马传霖,驻防哈尔滨;第二营,营长邢钟琦,驻防哈尔滨;第三营,营长鲍传桓,驻双城堡。
六、吉林督军公署卫队团
1921年于吉林省城吉林组建,团长臧式毅,辖2个步兵营,1个骑兵营和3个机关枪连。
1916年7月,镇安左将军行署改为吉林督军公署,所属卫兵步兵营和卫兵骑兵营改称吉林督军公署卫兵步兵营和卫兵骑兵营,归督军署卫队统带部统辖。1921年5月,卫队统带部改编为吉林督军公署卫队团,督军署卫队步兵营改为卫队团第一营,黑龙江省卫队营改为卫队团第二营,督军署卫队骑兵营改为卫队团骑兵营,督军署机关枪第一、二连改为卫队团机关枪第一、二连,黑龙江省卫队机关枪连改为卫队团机关枪第三连①(民国十年五月十六日《吉林公报》:奉军八个混成旅。)。1922年7月,吉林督军公署由省城移驻长春,卫队团本部及所辖步兵第二营、骑兵营亦随同迁入长春②(1924年3月随同吉林督军公署迁回吉林。)。
在吉林省防军时期,先后驻防长春的部队除上述各旅、团外,吉林陆军补充第一、二、三营也于1921年5年奉吉林省长公署训令调入长春,驻扎长春南岭,归吉长镇守使署统辖。
第三节 东三省陆军
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战争开战,镇威军总司令、上将张作霖所部东、西两路奉军战败,北京政府免去其东三省巡阅使、蒙疆经略使本兼各职。张退回东北,以东三省保安总司令的名义,整顿军队,改革军制,成立东三省陆军整理处,负责整编、训练军队事宜。两年后,东三省的所有军队都以旅为单位,整编为东三省陆军。整编后的东三省军队取消了“奉天”、“吉林”、“黑龙江”省称,使用统一番号,称为“东三省陆军”。
一、东三省陆军第八混成旅
1923年1月于省城吉林组建,旅部由原暂编吉林陆军第六混成旅司令部改成,初称东三省陆军步兵第八旅,旋改称东三省陆军第八混成旅,旅长陈玉昆。1924年1月陈玉昆改任依兰镇守使兼东三省陆军第九混成旅旅长,第八混成旅旅长由原延吉镇守使兼东三省陆军第十三混成旅旅长丁超继任,并兼吉长镇守使。陆军第八混成旅辖2个步兵团和1个骑兵团:步兵第十四团,团长杨登举,驻防伊通;步兵第五十六团,团长赵维桢,驻防长春;骑兵第十三团,团长孙兴武,驻防农安。1924年3月该旅由吉林移防长春,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后,即编入参战奉军第四军入关参战。战后于1925年改编为东北陆军第八旅,旅长李桂林,旅部仍驻长春。
二、东三省陆军第十混成旅
1923年1月编建,原称东三省陆军步兵第十旅,旅长于琛澂,旅部驻榆树。辖步兵第十二团和第三十一团。第十二团,团长宋文俊,驻防五常;第三十一团,团长李毓久,驻防榆树。该旅组建不久,即在榆树、五常一带与“四海”、“黑手”、“双五”、“凭心”等大小股匪激战10余次,官兵颇多伤亡。1925年东三省陆军整编,该旅改编为东北陆军第十五师步兵第十旅,并移防省城吉林。
三、东三省陆军第二十混成旅
1923年1月编建,由原暂编吉林陆军第一混成旅改编而成,原称东三省陆军步兵第二十旅,胡永奎任旅长。后改用现称,杨遇春任旅长,旅部驻农安,辖1个步兵团和1个骑兵团。步兵第十三团,团长任永和;骑兵第十八团,团长常尧臣。1924年东三省陆军整理完成时移防磐石。
四、东三省陆军步兵第四十八团
1922年6月18日第一次直奉战争结束后,于当月下旬,在张作霖整顿陆军期间编建,隶属东三省陆军第六旅建制。是年东三省陆军整理处作出规定:奉天、吉林、黑龙江诸省部队实行师旅制;为使东三省陆军统一,各省不得自行决定军旅番号;新编部队不分省界,交互驻守。按照这一规定,暂编奉天陆军第八旅改编为东三省陆军第六混成旅,辖第十八、二十五、四十八步兵团,郭松龄任旅长,宋九令继任旅长,旋增设炮兵第五团,并改李振声为旅长,所部分驻奉天、吉林两省,其中步兵第四十八团,团长刘振东,驻防长春。
第四节 东北陆军
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吴佩孚直系军队战败瓦解,残部被奉军改编,东北军兵力激增,势力比战前尤为扩大。于是东北陆军部队再次进行整编,全部军队调整为20个师又11个独立旅,各师旅均冠以“东北陆军”字样,总兵力达35万余人,空军居全国绝对优势,东北军成为当时国内最强大的军事力量。
一、东北陆军步兵第二十七团
1925年5月编建,隶属东北陆军第十五师步兵第十旅建制。
1924年11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结束,东三省陆军部队进行整编①(此次整编为东北陆军部队进行的第三次整编,全面整编工作于1925年9月开始,驻吉林省陆军部队的整编在全面整编开始前的4月份即已进行。)。翌年,驻防榆树的东三省陆军第十混成旅改编为东北陆军第十五师步兵第十旅,辖步兵第二十七、三十一、九十三团,其中步兵第二十七团驻长春南岭,团长任玉山,辖步兵第一、二、三营和机关枪、迫击炮连。
二、东北陆军骑兵第十一团
1925年5月编建,隶属东北陆军第十五师。是年5月,吉林督办公署下令改编驻吉林省的东三省陆军部队,改旅为师,将各旅团拆并组合,改编为东北陆军第十五师和东北陆军第十六师(初建时称东北陆军骑兵第十六师)。在此次部队改编中,东三省陆军第二十六混成旅(原称东三省陆军步兵第二十六旅)骑兵第十一团,改编为东北陆军第十五师直属骑兵第十一团,驻下九台,团长陈铭安,辖第一、二、三骑兵营。
三、东北陆军炮兵第十团
1925年5月组建,隶属东北陆军第十五师建制。是年吉林军务善后事宜督办训令,驻吉林东三省陆军部队进行整编,组建东北陆军第十五师和第十六师,原东三省陆军第八混成旅野炮营及由东三省陆军第二十七师第二十七团余额和东三省步兵第三十四团补充队等单位组成炮兵第十团,归陆军第十五师直辖,团长穆纯昌,辖第一、二、三炮兵营,团部及所属各营均驻防长春南岭。
四、东北陆军第十五师补充旅
1925年5月组建,隶属东北陆军第十五师建制,旅长赵维桢,上校参谋长曲宝珩,驻长春南岭,辖步兵第一、二、三团,每团辖3个步兵营和机关枪、迫击炮连。步兵第一团,团长罗宪章,步兵第二团,团长陈德才,步兵第三团,团长齐纯章。全旅共有官兵4110名。
五、东北陆军第十六师
1925年5月组建,亦称东北陆军骑兵第十六师,隶属吉林督办,师长于琛澂,继任李振声,参谋长任庚福,师部驻农安,辖骑兵第十旅和骑兵第十四旅,附迫击炮2个连。骑兵第十旅由东三省陆军第八混成旅骑兵第三十三团和东三省陆军第二十混成旅骑兵第二十八团组成,旅长杨遇春,辖骑兵第二十八团和三十三团,旅部驻农安。第二十八团,团长管永胜,辖第一、二、三营,驻防农安、扶余。第三十三团,团长杨广庆,辖第一、二、三营,驻防长岭。骑兵第十四旅由吉林警备队之骑兵及游击队并东三省陆军第十混成旅骑兵营编成,旅长赵藏香,继任常尧臣,旅部驻扶余,辖骑兵第十三团和骑兵第十八团。第十三团,团长张廷弼(一说张廷璧),辖第一、二、三营,驻防扶余、长春岭。第十八团,团长常尧臣,继任刘国铨,辖第一、二、三营,驻防农安。
六、东北陆军步兵第八旅
1925年5月编建,由原东三省陆军第八混成旅步兵第十四团、第五十六团和陆军第二十混成旅步兵第十三团合编而成,旅长李桂林,参谋长杨崇武,旅部驻长春,辖步兵第十三、第十四、第五十六团和直属机关枪、迫击炮连。第十三团,团长任永和,驻防桦甸;第十四团,团长杨登举,驻防伊通;第五十六团,团长马锡麟,驻防长春。各团均辖步兵第一、二、三营。
第五节 东北国防军
1928年6月“皇姑屯”事件后,张学良出任东三省保安委员会会长兼东三省保安总司令,主持东北军政。张就职后通电全国“收束军事”,将东北军退守关外,进行整训。撤销1927年安国军政府统一军制时组建的各军团、军、师番号,将45万东北军裁减至30万,分编为国防军和省防军两部分,改建以旅为战略单位的群旅制,冠以东北陆军称谓。“国防军以养成劲旅保护国境”为本旨,“省防军以剿办土匪,维护地方治安”为专务。
一、东北陆军第八旅
1928年11月,由原东北陆军步兵第八旅改成,亦称国防军步兵第八旅,旅长丁超,参谋长杨崇武,旅部驻长春,辖步兵第二十四、第三十三、第七十八团及骑兵连、重迫击炮连、通信连、卫队连等直属连队。所属各团依次为原东北陆军步兵第八旅之步兵第十三、第十四、第五十六团改称。每团辖3个步兵营及机关枪、迫击炮、平射炮连和通信排。
二、东北陆军骑兵第四旅
1928年11月由原东北陆军第十六师(骑兵师)改编而成,旅长常尧臣,上校参谋长龙霈,旅部驻农安,辖骑兵第十一、第十四、第十六团和直属骑炮连、通信连及卫队连。第十一团,团长张廷弼,驻防农安;第十四团,团长王裕恩,驻防长岭县;第十六团,团长刘国铨,驻农安伏龙泉。各团均辖4个骑兵连和1个机关枪连,1个迫击炮连及通信排,全旅官兵总额2856人,其中官佐191人。
三、东北陆军炮兵第十团
1928年11月由原东北陆军第十五师直属炮兵团改称,隶属吉林陆军训练处,团长穆纯昌,团部和所辖第一、二、三炮兵营驻长春南岭。该团额设官佐97员,士兵1854名,除缺额和缓设外,实有官兵1127人。
四、东北陆军步兵第五十团
1928年11月编建,隶属东北陆军第十旅建制,团长任玉山,辖第一、二、三步兵营及直属机关枪、迫击炮、平射炮连和通信排。步兵营每营编4个连,3个营所属各连顺次称第一至十二连。团部及所属各分队均驻长春南岭。
五、东北陆军步兵第七十二团
1928年11月编建,隶属东北陆军第七旅建制,团长陈德才,团部驻张家湾,辖步兵第一、二、三营及机关枪、迫击炮、平射炮连和通信排。步兵营每营编4个连,3个营所属连队顺次称第一至十二连。第一营驻张家湾,第二营驻长春宽城子①(该营营长为傅冠军,“九•一八”事变时遇难。),第三营驻乌海站。
东北国防军驻长春地区的部(分)队除上述各旅团外,还有驻九台的东北陆军步兵第四十二团第三营和驻长春南岭的吉林陆军训练处直属辎重第一营及汽车队。
第六节 东北边防军
1928年12月29日东三省易帜,31日南京国民政府发布命令,将张学良所部东北陆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东北边防军。翌年东北陆军整编为27个步兵旅和4个骑兵旅,统称东北边防军×兵×旅。
一、东北边防军步兵第八旅
1929年3月由原东北陆军第八旅改称,李桂林任旅长兼吉长镇守使,旅部驻长春,辖步兵第二十四、三十三、七十八团及机关枪、迫击炮、平射炮、通信连。第二十四团,团长任永和,驻防桦甸;第三十三团,团长杨登举,驻防伊通;第七十八团,团长马锡麟,驻防长春。
二、东北边防军骑兵第四旅
1929年3月由原东北陆军骑兵第四旅改称,旅长常尧臣,旅部驻农安,辖骑兵第十一、第十四、第十六团及卫队、骑炮、通信等直属连。第十一团,团长初为张惠卿,8月改任金仲和;第十四团,团长刘玉昆;第十六团,团长管永胜。各团均辖4个骑兵连和1个机关枪连,1个迫击炮连及通信排。
三、东北边防军炮兵第十团
1929年3月由原东北陆军炮兵第十团改称,隶属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受东北边防军驻吉林副司令长官节制,团长穆纯昌,辖炮兵第一、二、三营,团部和所属各营驻长春南岭。该团在训练上受东北边防军炮兵训练监指挥。
此外,原驻长春的东北国防军辎重第一营编入东北边防军辎重教导队。
第七节 国民革命军
1931年5月,南京国民政府宣布整编全国陆军,将国民革命军东北边防军部队的番号改为全国统一的番号,即东北地区部队保持东北军的独立编制体制,但各军旅番号一律略去“东北”二字,统一冠上“国民革命军独立旅”字样,编入国民政府军队统一序列之内,称“国民革命军陆军独立×兵×旅”。
一、国民革命军陆军独立步兵第二十三旅
1931年5月,南京国民政府将东北边防军(即1928年冬改编的东北陆军,亦称国防军)的番号,改为全国统一的番号,原东北边防军步兵第八旅改称为国民革命军陆军独立步兵第二十三旅,李桂林任旅长并兼吉长镇守使,旅部驻长春。辖步兵第六六四、六六五、六六六团及机关枪、迫击炮、平射炮、通信等直属连队。所属各团依次由原东北边防军步兵第八旅之第二十四、三十三、七十八团改称。第六六四团团长任永和,所部驻长春,“九•一八”事变时所属步兵第二营遭日军突袭,全营官兵或阵亡或被俘。第六六五团团长杨崇武,第六六六团团长马锡麟。
二、国民革命军陆军独立步兵第二十八旅
1931年5月,由原东北边防军步兵第十八旅改称,旅长丁超,旅部驻长春,辖步兵第六七九、六八〇、六八一团及机关枪、迫击炮、平射炮、通信等直属连队。第六七九团团长白文清,第六八〇团团长关成山,第六八一团团长刘作宾。各团依次由原东北边防军步兵第十八旅所属第六十、六十六和七十六团改称。
三、国民革命军陆军独立骑兵第七旅
1931年5月,由原东北边防军骑兵第四旅改称,旅长常尧臣,旅部驻农安,辖骑兵第四十九、五十、五十一团。第四十九团团长张廷弼,第五十团团长王裕恩,第五十一团团长刘国铨,继任刘玉昆。各团依次由东北边防军骑兵第四旅所属第十一、十四、十六团改称。
四、国民革命军陆军独立炮兵第十九团
1931年5月,由原东北边防军直属炮兵第十团改称,归东北边防军驻吉林副司令长官公署指挥。团长穆纯昌,辖3个炮兵营,团部及所属各分队均驻长春南岭,“九•一八”事变时该部遭日军突袭。
五、国民革命军陆军独立步兵第六七一团
1931年5月,由东北边防军步兵第十旅第五十团改称。是年东北边防军步兵第十旅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独立步兵第二十五旅,该旅所属步兵第五十团随之改称为国民革命军陆军独立步兵第二十五旅第六七一团,团长任玉山,辖3个步兵营,团部及所属各营及直属分队均驻长春南岭。“九•一八”事变时该部遭日军突袭,官兵颇多伤亡。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军事志》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书分为八篇,介绍了长春市驻军体制、兵役制度、历史上的主要战事、军事训练、政治工作、后方勤务、民众武装、人民防空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