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图书馆
长春图书馆
机构用户
长春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一、人物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教育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3161
颗粒名称:
一、人物传
分类号:
K825
页数:
9
页码:
438-446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长春市李金镛、谢英霖、王文申、程德谋、张崇德、袁克昌、周树翘人物的生平事迹。
关键词:
人物
传略
长春市
内容
李金镛
(1834—1890)
李金镛 字秋亭,男,汉族,江苏省常州府无锡人,生于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青年时期经商致富,清咸丰十年(1860年)初,由监生捐输得同知衔步入官场。
光绪六年(1880年)调赴直隶,承修西淀千里长堤。他勤奋从事,督率有方,百日内竣工,因赈济和筑堤功绩卓著,被朝廷擢升知府,直隶士民为他建立“生祠”。
光绪九年(1883年)农历十月十三日,李金镛调任长春厅抚民通判。赴任后,即问民间疾苦,询访乡土风俗,得知长春厅设治以来,既无书院,又无藏书,文化落后。他“深慨书院缺如,无以培植人材”。于是在就职当年冬季,便召集当地士绅劝捐兴学,捐得市钱9.1万吊,他又自出俸银千两,筹建长春养正书院。在城北购民房20间,又买经史书籍数千卷。自翌年三月初动工兴建,至八月落成。住院生童定额为生员12名、童生23名。光绪十一年(1885年)李金镛又集资建房32间,创建同善堂,在堂内开办长春府义学。为开创和发展长春市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
光绪十三年(1887年)李金镛以功被擢升为候补道,为北洋大臣李鸿章遴选任漠河金矿第一任总办。由于长期奔走操劳,积劳成疾,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农历十月十七日疾卒,享年56岁。
经李鸿章具奏,诏赠李金镛内阁学士,荫一子知县,准予其原籍设立专祠。长春、漠河士绅亦禀请建祠,以表示感戴之意。经准,在长春城北(今二马路大经路交叉口处)建起“李公祠”,各界人士撰赠楹联12幅。漠河金矿也设立专祠一座。
谢英霖
(1896—1968)
谢英霖 字雨天,曾用名育方,男,汉族,生于清光绪二十二年农历九月初十(1896年10月13日),吉林省舒兰县人。1914年考入天津南开中学。1919年东渡日本,留学七载。学成回国后,于1926年在吉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训育主任。1927年来长春任吉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教务主任。他学识渊博,治学有方。同年,在中共地下党和进步师生的支持下,吉林省教育厅委任谢英霖为吉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校长。在他主持省立二师工作的三年半期间,允许学生阅读中外左翼作家的文艺作品和进步刊物,支持学生爱国行动,默许教师在课堂上讲革命道理,公开研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理论。1927年9月,他扶持进步学生孙肃先(又名宋铁岩)、郑健、盛宝昌、于仲云(于克)等组织了“秋声社”,创办《秋声》周刊,介绍进步理论,发表学生创作的进步诗词文章,传播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思想。同年,他借兼任《大东日报》社(中共长春地下党联络站)副社长之便,推荐地下党员肖丹峰出任总编辑。后因叛徒出卖,反动警方搜捕肖丹峰。肖脱险后,反动警方问谢,是不是他推荐肖到报社来的,他毫不回避,直言相告。又问及是否知道肖丹峰是共产党员时,他答道:“是不是共产党员我不知道,但他是我的学生,文笔不错,所以我推荐他到报社”,使警方无可奈何。
1928年吉林省人民掀起了“保路运动”,省立二师学生会骨干孙肃先、盛宝昌、于克等计划组织学生游行示威,他提醒大家警惕军警镇压,游行时必须采取应急措施,严防特务伪装混入队伍。由于组织严密,在二师学生的带动下,长春市两千多学生顺利地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爱国示威游行,有力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反动势力的嚣张气焰。谢英霖痛心外侮,图强雪耻,成为当时有名进步知识分子的“吉林四天”(谢雨天、王希天、穆木天、李助天)之一。
由于他爱祖国、爱民族,不与反动世俗同流合污,1930年6月,奉系军阀势力把持的吉林省教育厅竟下令撤销了他的校长职务。他被撤职之后,先后在吉林五中、怀德、四平等地任教。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经于克介绍,于同年10月参加了革命工作。他不辞辛苦往返于吉林、长春等地从事解放战争宣传动员工作。1946年1月任吉林省教育厅副厅长。1947年以后曾在东北燃料公司、东北商业部、国家一机部任职。1963年任吉林市政协副主席。1968年2月24日在北京病逝,终年72岁。
王文申
(1925—1968)
王文申 男,汉族,生于1925年4月3日,吉林省德惠县人。1948年在德惠县郭家乡戈家小学当教员。1950年被组织送往吉林师范学校学习深造。1952年毕业后分配到农安县任小学教员。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农安县实验小学教导主任。1956年调开安乡任小学校长。
1958年10月10日,他创办了全省第一所农业中学—开安农中,成为吉林省和长春市兴办农业中学的创始人。建校伊始,他带领教职员来到办学场地时,那里仅有5间破草房,既无设备,又无资金。他蹲在土坯台上召开了第一次校务会议,亲自主持讨论了农业中学的性质和任务,明确办学方向。他一面鼓励大家战胜眼前困难,一面当场从自己的衣袋里掏出刚领到的半个月工资,深情地对大家说:“就把这点钱做为学校的开班费吧!”。在场的教职工深受感动。从此,他带领大家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先后给铁路部门挖管道,给砖厂起窑运砖,为粮库晒粮装车,千方百计筹措资金。为突出农业中学特点,学校开辟了农业实验园地,繁育良种,开展科学试验,他亲自给学生讲课,使学校成为教学、生产劳动和科学实验三结合的教育阵地。1958年至1966年先后为开安乡培养出农田水利、农机修理、拖拉机驾驶、畜牧兽医、财会等各种技术人才520多人。1958年省、市委宣传部,省、市教育厅、局和农安县政府多次在这里召开现场会,推广开安农中的办学经验。此后,吉林省和长春市相继办了一大批农业中学。他对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推动教育改革做出了重大贡献。
1959年1月他出席了全国农业群英会,并和全体代表一起同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合影留念;1960年参加了全国文教群英会,受到大会表彰和奖励;1965年4月,他出席了全国半耕半读教育座谈会,教育部命名开安农业中学为“全国教育战线半耕半读红旗单位”。
“文化大革命”中,他被诬为推行“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黑典型”,遭到严刑拷打,受尽百般折磨。最后,他深知自己所剩时光不多了,还把学校会计叫到床边,嘱咐说:“一定要把学校财产保管好,我们的办学方向是对的,你们好好经营学校吧!”这位身经千辛万苦而百折不挠的教育工作者,于1968年8月20日含恨逝世,终年仅43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共农安县委已为其平反昭雪。
程德谋
(1961—1975)
程德谋 男,汉族,1961年2月8日出生在长春市宽城区一个运输工人家庭。1969年进入南京大街小学读书。在教师和家长的帮助下,他进步很快,勤奋好学,热爱劳动。特别愿意学习英雄人物,乐于帮助他人做好事,并喜欢从一点一滴做起为集体服务。毕业离校前,还给学校修理桌椅。
1974年8月升入长春十一中学后,更加进取向上。1975年1月加入共青团。班级内开展以纪律、劳动为内容的“红旗竞赛”活动,他多次赢得红旗。他有个小书箱,藏有几十本英雄故事书,还有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等单行本著作。他立志做一个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人,学了就去做。一次校办工厂一位师傅患病,急需链霉素和青霉素,一时又买不到。他听说后,就从家里把他母亲治病剩下的两支链霉素和十支青霉素找出来,给这位师傅送去。
他的父亲是铁南运输社工人,经常为市第二面粉厂运送粮食,他也常常跟随父亲到面粉厂参加义务劳动。1975年寒假,他几乎每天都去。假期过后,他就利用星期天照样去帮着工人师傅推车运送小麦、玉米。这年的3月30日也是个星期天,他象往常一样,一大早就来到厂子帮助干活。中午吃完饭,他正在帮工人抬跳板,突然听到“五五0动力室”门前一位女师傅高喊“着火啦!”他便一边喊着“快去救火!”一边飞快地向面粉车间冲去。这时车间里已经浓烟弥漫,他又从来未进过这个车间,东西都放在哪里他也不知道,好不容易在地上摸到一桶灭火器,却是别人已用完的了。他便又冲出来,见一位师傅正抱着一桶灭火器迎面跑来,他赶紧抢过来,回头又冲进车间……。这时候虽然经过车间内外的奋力扑救,可是木质结构的厂房大楼已经烧毁坍塌,再未见到程德谋出来。大火扑灭后,在一大堆塌落的木架下,找到了他的躯体。少年英雄程德谋为保卫国家财产壮烈献身。
年仅14岁的程德谋牺牲后,1975年在长春市教育革命展览会上,展出了他的遗物和血衣,全面宣传介绍了他的英雄模范事迹,广大中小学生看过之后都声泪俱下,深为感动。当年9月11日吉林省民政局下发文件追认他为革命烈士。1983年4月1日,民政部向他的家长颁发了《革命烈士证书》。
张崇德
(1904—1976)
张崇德 原名张印清,字洁澄,男,汉族,光绪三十年(1904年)农历十一月三日生于吉林省长春县一个佃中农家庭。1927年毕业于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初中教员专修科,先后在五常县、农安县、吉林市公私立中学任博物教员。东北沦陷后,他胸怀抗日救国抱负,在教学中激励学生爱国精神,传播进步思想。1935年末以“反满抗日”罪名在吉林市被捕入狱。1939年获释,翌年来长春任教。
长春解放后,他先后在市立女中、省高中、长春七中任教。1956年到长春二中任生物教员。1961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已年近花甲,却青春犹在。每次讲新课以前,他都反复修改教案,自己默讲,到自我满意再去讲课。他认为“一个班有五十多名学生,课堂上教师浪费一分钟,就是浪费学生五十多分钟。必须课前精打细算,有效地利用一分一秒时间。”1963年他老伴患重病,需要有人照料。为了教学工作不受损失,他把上大学的孩子接回来侍候病人。有人劝他不要误了孩子的学习,他说:“他耽误学习,只是一个人的问题;我若耽误上课,那就是上百人的问题了。”他的言行,处处体现出一个人民教师对工作一丝不苟、对学生认真负责的高尚师德。
他主张,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一些书本知识,更要让学生把知识学活、会用。在三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他深深领悟到坚持直观教学和实物演示的重要作用。在教学设施较为简陋、实物标本又无法满足教学需要的状况下,他也想方设法实现它。植物学讲授“扦插”的时间正值冬季,他便选定菊花让学生做“扦插”实验。教室里夜间温度很低,“扦插”的菊芽难成活,他就把自家的热水袋拿来,每晚灌上热水放在花盆旁保暖,使“扦插”实验获得成功。1963年3月,他所任教的动物学将要讲授“草履虫”。那时节东北大地还未解冻,无法看到活的“草履虫”。他便在寒假一开始,就一个人跑到荒郊野地,刨开苇塘坚冰冻土,挖出芦苇根,带回来泡在水瓶里。经过两个月精心料理,终于在讲课前繁殖出“草履虫”,使学生在显微镜下亲眼观察,学得生动,记得牢实。
他是一位勤奋治学、诲人不倦、德高望重的老教师,深受学生的敬重爱戴。他先后6次当选为省、市、区优秀教师。《长春日报》1963年7月5日以《华发红心》为题,全面报道了他的事迹。他为教育事业工作了40年,于1976年12月4日,在长春病逝,终年72岁。
袁克昌
(1922—1979)
袁克昌 男,汉族,1922年12月14日生于吉林省扶余县。1943年从省立第四国高毕业后,回到家乡做小学教员。1945年东北光复后,他离开小学到中学任教。他拥护共产党,坚持为无产阶级教育事业奉献力量,于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相继任农安县中学教导主任、副校长以及吉林市一中校长。1956年调任吉林省实验中学副校长,以后又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他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领师生自力更生改善办学条件。1958年学校开展勤工俭学活动,他率领师生,创办工厂、农场和畜牧场,力求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起来。长春电影制片厂为此摄制纪录片《教育的火花》予以宣传报道。1960年3月,他被评为市文教战线先进工作者,并出席了全国文教系统群英会。
1964年11月任长春师范学校校长兼党总支书记后,他十分重视提高学校师资队伍,尤其侧重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和提高青年教师。经过多年的努力,使长春师范学校的师资队伍在思想、文化、业务方面都比较好,并有一大批骨干教师成为后来组建长春师范学院的基础力量。他对工作一贯勤勤恳恳,竞竞业业。在担任长春师范校长期间,家在南湖附近,离校很远,他总是乘公共汽车每天早六时赶到学校,和学生一起共进早餐。他凭着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从事人民教育工作三十多年,于1979年6月8日在长春病逝,终年57岁。
周树翘
(1919—1984)
周树翘 曾用名周子奇,男,汉族,1919年3月30日生于黑龙江省双城县兴农村。1948年参加革命,195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曾任双城女中、长春一中、二中、省高中、长春市实验中学教员,市实验中学教导主任、副校长。
他尊重教育规律,运用教育科学办好学校。1959年他亲自起草一份《加强教学管理的六条细则》,由于这个《细则》符合教育规律,使1958年被破坏了的教学秩序很快得到恢复,教学质量明显提高。1961年在三、二分段(初中三年,高中二年)学制改革试验中,他科学地分析了教师情况和学生实际水平,研究了教材程度,实事求是地制订实验措施,使学制改革试验达到了预期目的。
他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和领导教学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主张“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关键”,全校形成了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的教学风气。他十分关心和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提高工作。通过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以老带新、开展专题研究、举行公开课教学、帮助青年教师总结教学经验等办法,使长春市实验中学青年教师队伍迅速成长起来。
他一生从事教育,热爱教育。在实验中学建校30周年的庆祝大会上他以激动的心情,高声朗诵《喜逢花甲庆三十》七律一首:
雾散云开万马驰,喜逢花甲庆三十。
振兴教育千年计,培养学生万世师。
桃李满园结硕果,人才济济谱新诗。
秋高气爽红楼会,无限风光四化时。
表达了他酷爱人民教育事业的真挚感情。1984年1月26日他病逝在长春,终年65岁。
郭固城
(1923—1987)
郭固城 男,汉族,1923年4月12日生于吉林省桦甸县桦树林子村。1947年4月参加革命工作,1949年7月参加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学教员、教导主任、师资培训班主任,长春一中副校长、校长、党支部书记等职务。
1954年长春市为补充中学教师队伍,从湖南、河南招进了140名中师毕业生,通过半年时间分科学习,然后做初中教师,他担任这个师资培训班主任工作。这批学生年龄比较小,远离家乡,生活又不习惯,需要做许多思想工作。他就把行李搬到学校,和学员同吃、同住、同学习,昼夜和学员在一起,耐心做思想工作,周密关心学员生活,出色地完成了师资培训任务。
1956年10月,调到长春一中做副校长,代行校长职务。1957年1月,由代行校长职务改为分管教学工作。1959年1月又恢复了主持学校全面工作。1960年又改为分管教学工作。职务排列顺序多次变化,他都毫不计较个人得失,照样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工作,不争名,不夺利,维护领导班子的团结。
他十分重视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在多年的校长工作中,他一直注意发挥老教师的作用,培养青年教师,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努力把学校办好。
他为人耿直,性格倔强,坚持原则,铁面无私。一中是重点校,每年招收新生时,不管是领导机关,还是顶头上司往一中安排学生,他都一概拒之门外。他不怕得罪人,不以收学生做交易,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无私无畏的高贵品质。
他于1987年3月21日病逝在长春,终年64岁。
胡文昌
(1924—1987)
胡文昌 男,汉族,1924年5月5日生于吉林省双阳县烧锅村。1948年3月参加革命工作,1949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历任小学教员、中学教员、中学教导主任、吉林省工农速成中学副校长。1956年12月调任长春市教育局副局长,1983年2月任长春市教育局顾问。
在教育局工作期间分管财务、计划、基建和勤工俭学工作。面对着这个摊子大、困难多的艰巨任务,他知难而上,精打细算,勤俭节约,较好地完成了工作任务。1962年趁着国民经济调整的机会,在市委、市政府领导的支持下,他日夜奔波,多方联系,争取到停产工厂的厂房6万多平方米,先后解决了几十所中小学的校舍。
在开展勤工俭学过程中,他不顾胃病的折磨,常常怀里揣个热水袋深入农村和工厂企业,解决学校园田用地,开辟生产门路,使长春市中小学的校办工厂和农场很快发展起来,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益和经济效益,从而使长春市勤工俭学工作受到国家教委的表彰。
他严于律己,不谋私利。教育局组织的职工公益劳动他都亲自参加,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他是管钱管物的局长,但从不利用手中的权利谋私利,直到1987年临终前家里还在使用一台9英寸的黑白电视机。
他于1948年被评为双阳县模范教师,1950年被评为吉林省模范教师,1977年被评为市直机关先进工作者,1980年被市政府机关党委评为模范党员。1987年4月3日病逝在长春,终年63岁。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教育志》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
本书内容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少数民族教育、特殊教育、师范教育、中等专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技工教育、成人教育、勤工俭学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李金镛
相关人物
谢英霖
相关人物
王文申
相关人物
程德谋
相关人物
张崇德
相关人物
袁克昌
相关人物
周树翘
相关人物
郭固城
相关人物
胡文昌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