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图书馆
长春图书馆
机构用户
长春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节 教育经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教育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3159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教育经费
分类号:
G526
页数:
13
页码:
425-437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长春市教育经费情况,主要来源有四个方面:国家拨款、开展勤工俭学,增加预算外收入,补充教育经费、社会集资,乡(镇)统筹对教育的投入等。
关键词:
长春市
管理机构
教育经费
内容
清末,长春府教育经费,由教育行政机关筹措。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共筹集吉平银8566两,主要来源是:(一)捐税提成吉平银3858两,占45.1%。即垧捐、车牌捐、营业税提取四成,由地方官拨给教育行政机关做办学经费;(二)劝捐吉平银3901两,占45.5%。由劝学所联合村董会同各绅士劝捐,富户捐银百两以上由地方官禀请奖励,捐银千两以上或单独出资办学者照例优奖;(三)各甲的庙产、善地收入提取三成做教育经费;(四)学田收入吉平银521两,占6.1%,长春府共有学田120垧,每垧收入25吊,除去大小租180文,垧捐160文外,其余均充教育经费;(五)学费收入吉平银286两,占3.3%,全部充做教育经费。此外,各乡村为补助本地办学经费也可就地筹款,如迎神赛会演戏收入等可由村兴学使用,官不经手。由于劝捐款比重过大,经费来源很不稳定,光绪三十四年(1908)只筹得经费2319两,宣统元年(1909年)也只筹得4357两,出现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局面。为弥补学款,长春府采取了“店栈加抽捐项”的办法,即住店的客人,每人按照店费加收一百文,其中五成归劝学所,三成归警局,二成归商会。长春府中学堂还采取售卖彩票的办法筹集办学经费。宣统二年(1910年)筹款总额增至7782两,宣统三年(1911年)达13369两,基本上解决了办学经费不足的问题。
民国初期,长春县教育经费主要靠县财政拨款、学田收入、学生缴纳学费,同时仍很重视募捐兴学。1913年8月,吉林省令转教育部《捐资兴学褒奖条例》,鼓励私人办学。1915年长春富商王荆山捐资4万银洋兴办自强学校,受到省和中央政府的褒奖,大总统发给嘉禾奖章。1926年长春县教育经费87%靠税捐提成收入,步入了相对稳定时期,收入项目概况及所占全年度教育经费比例如表:①(《长春县志》卷四)
长春县中学教育经费,民国初期,主要靠接管养正书院的存款生息解决,不足部分县给予一定补助。1915年改为道立以后由吉长道署从所辖十一县摊筹教育经费。1920年中学改归省属后,中学教育经费由吉林省解决。
东北沦陷时期,长春县及伪新京特别市教育经费来源有伪政府拨款、地方自筹、收缴区村费(向群众摊派)、学费(学生缴纳)、学产收入等项。所有私立学校均由设立人自行筹办。
国民党政府统治长春时期,教育经费主要依靠政府拨款,此外还有各乡、镇、保自筹、社会捐助和收缴学费等经费来源。
1947年长春市教育经费,8、9月份预算编列27064800元,占市政府支出总额的18.5%,10、11、12月份预算编列72195525元,占市政府支出总额的16.5%。小学校文化事业经费预算额17280000元,保学校文化事业经费预算额为4536000元,市教育经费占总预算16%。长春市预定增设保国民学校所需经费97437600元,其中:开办费29200000元;经常费62887900元,预备费5400000元。①(《长春市政府公报》1947年第二卷第十九期)1947年后,教育经费不能按时拨给,中小学教师领不到工薪,多次发起“索薪”运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长春市为了迅速发展教育事业,贯彻“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从地方财政预算中拨给教育经费,兴办教育事业,提倡和鼓励有条件办学的厂矿、企业、机关、团体及乡镇自筹经费办学。主要来源有四个方面:
(一)国家拨款
国家财政部门把投放教育经费列入预算,由中央拨款下达到地方,地方各级财政部门自筹安排教育事业费。
(二)开展勤工俭学,增加预算外收入,补充教育经费
1979年至1988年10年间,勤工俭学工商农副业总收益为295759.4(千元)。用于补充教育经费137411(千元),相当于同期国拨教育经费(去掉工资)的50%左右。对发展教育事业,起了积极作用。
(三)社会集资,乡(镇)统筹对教育的投入
根据省政府(1985)26号文件精神,1985年长春市教育局制定了长春市集资办学方案,以市政府名义下发了长春市集资办学的补充规定。并成立社会集资办学办公室。各县(市)、区也相应地成立了教育集资管理委员会和集资办公室。1988年长春市成立教育基金会,建立了教育基金制度。集资范围是,凡在长春市内的国营省、市、区(县)、街属全民、集体企业(不含民政部门的社会福利企业和中小学勤工俭学企业)、大中专院校、科研、设计单位均属缴纳集资办学资金单位。农村乡、镇(不含县镇)的集资范围,可根据省政府有关文件精神,由各县、区自行确定。缴纳集资经费,由学生的父方单位承担,如父方单位不属于集资单位,或不在本市,以及父方依法不承担子女的抚养义务,由母方单位承担。学生父母双亡者,可免交集资办学经费。集资办学经费收缴标准为:企业单位职工子女,高中生每人每学年120元,初中生每人每学年100元,小学生每人每学年60元,大中专院校、科研和设计单位职工子女减半。1985年,长春市政府下发集资办学补充规定后,到1988年底市区集资达720万元。集资办学资金,全部用来发展教育事业。资金的使用范围只限于校舍的建设,教学设备的购置和教学行政费的开支。办学资金必须专款专用,不得挪用。
长春市属县(市)、区的村办小学和联办中学的办公费、校舍维修、民办教师工资、桌凳的购置都由乡(镇)、村政府统筹解决。工矿、企业、机关、团体所办的学校,一切经费由举办单位自己承担。
(四)缴纳学杂费
长春市中小学生每年缴纳的学杂费,约五至七百万元,由学校上缴市教育行政部门或县(区)财政,百分之九十做为教育经费,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教育经费的紧张状况。
二、经费使用
清末废科举,兴学堂,初等教育由私办改为官办。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长春府劝学所多方筹集的教育经费8566两吉平银。主要用于开班设校,添置桌椅设备,需用浩繁。经常性办公经费严重不足。光绪三十四年以后,因募捐收入锐减,小学堂和识字学塾逐步发展,占用教育经费较多,以致教育经费经常处于入不敷出,寅吃卯粮的状态。
民国初期,长春县劝学所的主管业务范围继续扩大,除城乡小学外,又增加两所职业学校。师资培训、社会教育、报社的经费也由教育经费支出。1913年6月统计,上年度亏空教育经费19427元。当年支出:劝学所、讲习所、通俗教育社、晓钟日报、县立小学、商业、工业学校及其他41所小学的经费51835元;拨付教育款1066元;还银行1497元。年度终决算尚亏42872元,亏额比上年又有增加。这种年年经费超支的情况直到1924年才有所好转,1926年基本达到收支平衡。1926年长春县教育经费支出情况是:教育局经费8756元,董事会旅费216元,教育委员经费3456元,留学费1663元,讲习所经费3040元,城区小学经费11424元,女子职业班经费9640元,各乡区小学经费4542元,私立小学补助费600元,平民教育费300元,学校开班费300元,预备费500元,临时费200元,建筑费1450元,总计支出46087元。
1919年至1930年历年教育经费支出情况:1919年18394元,1920年80141元,1921年46697元,1922年56077元,1923年59921元,1924年85503元,1925年84503元,1926年100003元,1927年100004元,1928年100004元,1929年110113元,1930年120388元。
东北沦陷时期,教育经费统由伪政府拨付,当年决算,基本解决了教育经费入不敷出的问题。1932年伪新京特别市教育经费支出情况是:伪市公署教育科职雇员工资及需用费支出额为11102元;市立19所小学支出额42759元;图书馆及民众学校各一处支出额2259元。教育经费实际支出56120元,余3486元。1935年全市小学的全年支出包括薪金、补贴、旅费、杂费、修缮费、建筑费等共455828元,余284元。
东北沦陷时期,私立中小学占相当大的比重。从公、私立中小学经费支出情况看,伪新京特别市1936年公立中学经费16515元,私立中学经费6400元,占公立中学的38%以上;公立小学经费133353元,私立小学经费18066元,占公立小学的13%以上。
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长春市政府教育经费支出使用情况统计如下表:①(《长春市政府公报》1947年第二卷第十九期)
长春解放四十年来,由于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尽管教育经费经常占到长春市财政支出的20%以上,但教育经费仍始终处于紧张状态。
三、经费管理
清末时期,长春府教育经费由劝学所负责管理。劝捐收入及垧捐由乡学董会同乡约、甲长收缴,上交劝学所再行核发,以便统算而免参差。各甲庙产、善地统提三成,充本甲学堂经费,由各甲自行管理,官不经手。
民国时期,教育经费主要是靠地方收缴的垧捐、营业税、粮米捐、商会津贴来解决。经费管理主要是县统一收缴捐税,再由县拨给教育部门使用,不足部分由各区、乡自筹、自管。
东北沦陷时期,长春城区中小学教育经费由伪新京特别市政府拨款。长春县的官立小学从县财政中拨一部分;另从各区村街费中抽取一部分予以补贴。所有私立学校(包括私塾、私立小学)由设立人自行筹办,经费自行管理。
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长春市教育经费主要是政府拨款,经费由市统一管理。各乡、镇、保自筹的经费由自筹部门自行管理。
1948年长春解放后,长春市把教育经费列入市财政预算内,按月下拨给教育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各级各类学校教职员工人数、班级数、学生数以及基本建设所需要资金,下拨给学校。教育行政部门与财政部门密切联系,通力协作,以教育部门为主,共同管理教育经费。
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每年制定教育经费预算,经县(区)财政部门核准后,按月下拨。“文化大革命”期间,县教育主管单位核定预算后,将经费拨给“公社教育革命办公室”,再转发给公社所属学校。
长春市从1985年开始改革财政管理体制,根据国务院《关于“划分收支,分级包干”财政体制的通知》精神,长春市财政部门年初一次把经费全额下拨给教育行政部门。同时,教育行政部门年初把指标全额下拨给市直属校和教辅单位,按月拨款,实行层层包干的管理制度。同年各县、区也实行“全额包干,超支不补,结余留用,一年一度”的包干办法。县(市)区财政年初一次全额下拨给教育行政部门和乡(镇)财政所。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只管直属学校的经费。乡(镇)学校经费由财政所管理。
学校勤工俭学收益由学校管理使用。1979年4月6日长春市教育局、财政局为了加强勤工俭学的财务管理,有计划地,合理地使用生产资金和勤工俭学收益,批转了《长春市校办工业公司勤工俭学财务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收益分配比例如下:用于发展生产和设备更新为50%;用于办学开支和师生福利为45%,上缴利润5%。上缴办法:市直校办工厂5%上缴市校办公司;县区校办工厂5%上缴县(区)校办公司,由县(区)校办公司按比例上缴市校办公司,由市校办公司按比例上缴省校办公司,逐级地完成上缴任务。校办工厂及农副业收益给办学开支和师生福利的45%,可按季度预拨给学校使用,年末决算,多退少补,以保证资金正常周转,合理使用。
社会集资,由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用于发展教育事业。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教育志》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
本书内容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少数民族教育、特殊教育、师范教育、中等专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技工教育、成人教育、勤工俭学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