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沿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教育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3148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沿革
分类号: G729.2
页数: 8
页码: 340-347
摘要: 本节记述了清末至1988年长春市成人教育的沿革情况。
关键词: 成人教育 长春市 沿革

内容

长春市的成人教育始于清末。根据清政府颁布的《简易识字学塾章程》,长春府于宣统元年(1909)设简易识字学塾。民国时期,长春城区设有平民学校、民众学校。东北论陷时期把民众学校改成民众讲习所。东北光复后,长春城区又恢复民众学校,并在国民学校内附设识字班,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识字教育,但为数极少。
  1948年长春解放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工农教育。1949年初,在城区举办工人夜校和群众夜校。到年末城区的工厂、企业共办起工人夜校37所,有3460人参加学习。各街道还办起群众夜校11所,识字班2所,共有1450人参加学习。市郊各区普遍建立冬学运动委员会,办起了以识字教育为主的冬学380所,上冬学的农民15656人。夜校和冬学除识字外还结合党的中心工作向广大工农群众进行政治时事教育。
  1950年,城市的夜校和农村的冬学均开始向常年化、制度化、定型化的方向转变。同年4月,根据中共长春市委的批示,由市总工会、教育局、工业局、建设局、劳动局、共青团、妇联、文化馆等单位组成了长春市职工教育委员会。10月,长春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开展长春市职工业余教育工作的指示》,对有关职工教育的领导管理、办学经费、学习时间、教师、教材、教学方法和规章制度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市文教局按《指示》要求,对全市职工教育进行整顿。凡符合要求的夜校,均改为职工业余学校,入学职工达5564人。同年9月长春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开展长春市农民教育的指示》,要求冬学结束后有80%以上的学员转入常年学习。市郊各区人民政府根据这一指示精神,在1951年春冬学结束时,都本着“适应生产、服务生产”的原则,以互助组为单位,编常年学习小组,坚持常年学习的农民达14691人。1951年末,城区职工业余学校发展到54所,入学职工增至9748人。
  1952年5月,教育部发出《关于各地开展“速成识字法”的教学实验工作的通知》,长春市人民政府贯彻《通知》精神,于同年8月发出《长春市扫除文盲运动委员会组织条例(试行方案)》,决定成立长春市人民政府扫除文盲运动委员会,下设扫盲办公室,并通知各区、村、街道、厂矿、企业也相应建立扫盲运动委员会,具体领导扫盲运动。市还拨给各区专职编制,成立扫盲中心校,具体负责组织发动和教学指导工作。全市共培训“速成识字法”教师15000多人,编写介绍“速成识字法”小册子和《速成识字课本》20多万册。为给职工创造参加扫盲学习的条件,8月,市人民政府批转了长春市扫盲运动委员会《关于推广速成识字法期间,职工学习时间的决定(试行草案)》。在各级扫盲运动委员会领导下,掀起以推广“速成识字法”为中心的第一次群众性扫盲运动高潮。城区识字班2200多个,参加学习的职工达31000多人,郊区共办起冬学274所,有8749人参加学习,占农村文盲总数的12.3%。
  1953年,总结这次突击识字的经验教训,贯彻第一次全国扫盲工作会议提出的:“整顿巩固、稳步前进”的方针,对扫盲工作进行了整顿。城区业余学校在扫盲的基础上办起了高小班,学员9434人,初中班有学员2721人。在农村,经过整顿有3714名文盲坚持学习,占文盲总数的5.2%,并有899名文盲脱盲。同年12月,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干部文化教育工作的指示》精神,中共长春市委、市人民政府决定在文教委员会办公室设干部教育科,与市委组织部紧密配合,加强对干部教育的管理领导。从此,全市干部教育步入独立发展时期,干部文化学校逐年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到1953年末,干部文化学校由原来的1所,教职员10人,学员572人,增加到7所,教职员90人,学员6055人。
  1954年2月27日,长春市扫盲运动委员会发出通知,决定对各工厂企业设立的职工业余文化学校进行登记备案。9月,市扫盲运动委员会发出《关于职工业余文化学校学制、课程、教材与学期、假日的试行办法的通知》,加强了对职工业余学校的管理。当年,城区职工业余学校高小班在校人数增至9434人,初中班在校人数达2721人。同年,长春市教育局根据农业互助合作化运动发展的新形势,及时提出了办冬学必须为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和发展农业生产服务的方针,郊区各乡的农民学习组织都和生产组织结合起来,并增加了农业知识课的内容。
  1955年5月,市总工会、教育局联合召开全市职工文化教育工作会议,根据中央精神,重新修订了长春市职工业余教育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事业发展规划,确定了业余中学的发展目标。同年11月,中共长春市委农委宣传部和长春市教育局联合颁布《长春市郊区农业生产合作社举办农民业余文化学校的几项办法》,长春市成人教育有了较快的发展。到年底,城区职工业余中学在校人数发展到8270人。郊区共组织30285人参加扫盲学习,有20108名文盲达到了脱盲标准,在此基础上,开始兴办业余高小班,有1000名脱盲学员参加学习。同年,干部文化学校发展到26所,专职教师和专职干部115人,学员增加到11819人(其中高小班3396人,初中班7671人,高中班752人,大专班37人),市和各区、各系统都有了自已的干部学校。1956年市总工会和教育局根据高教部、教育部、全国总工会联合召开的全国职工教育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指示精神,共同制订了《长春市贯彻中央提出的大力开展从小学到大学的正规职工业余教育的初步方案》,逐步发展业余高等教育。到1975年底,除第一汽车制造厂办大学外,市直机关、市内五区也各办一所干部职工业余大学,参加大专班学习的干部和职工达4100多人。一个从小学到大学的成人教育体系基本建成。
  1958年受国民经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成人教育出现了发展的高潮。在城镇,职工业余学校发展到178所,有94089人参加学习。在农村参加各种业余文化学习的人数达524800人。据统计扫除文盲190668人,约等于解放后8年间扫除文盲的总和,使农村青壮年文盲由1952年占青壮年总数的63%下降到20%,出现了不少基本扫除文盲的县和公社。1959年3月,中共长春市委召开教育工作会议,在肯定成绩的同时,纠正了扫盲工作中的浮夸问题,要求成人教育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有一个较大的发展。同年,长春市人民委员会召开农民扫盲和业余教育积极分子代表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农民教育成绩显著的九台县红朵沟、农安县平安堡、双阳县肚带河等管理区和榆树县五棵树、延和公社被命名为扫盲红旗单位。五棵树公社党委书记徐树芳、德惠镇长汪春生等被命名为模范工作者。九台县梁万生、榆树县刘世杰等被命名为模范教师。在这两次会议的推动下,1959年成人教育继续发展,城镇职工业余学校增加到414所,学员增加到158981人。在农村参加扫盲和业余学习的农民达38万多人,其中参加扫盲学习的23万多人,高小班14万多人,初中班1.4万多人。
  1960年到1961年,由于农业连续遭到自然灾害,农村扫盲除个别地方时断时续地坚持学习外,大部分地方基本上处于停顿状态。在城镇,1960年,职工教育仍有发展,参加各级职工业余学校学习的达到44万多人,其中扫盲及高小班303000人,初中100000人,高中22300人,中专5100人,大学10100人。到1961年,由于工厂、企业精简整顿,职工教育的办学规模缩小了,职工入学率大幅度下降,据当时对299所职工业余学校调查,坚持上课的只有186所,坚持学习的职工只有11442人。1962年3月,长春市教育局和市总工会联合召开职工教育工作会议,在全面总结“大跃进”以来扫盲和业余教育工作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边调整,边巩固、边提高”的职工教育总方针。根据会议精神,本着“从实际出发,因人制宜、因地制宜”的原则,对职工业余学校的办学规模和招生对象范围进行了调整。对不具备办学条件的业余大专学校予以撤销。全市38所业余大专学校调整到18所,基本上保证了质量。同年3月27日,长春市人民委员会发出《关于今冬明春在农村开展业余教育工作的通知》,要求“农村扫盲和业余教育开展的规模要从实际出发,本着因地、因人制宜的精神适当开展”,“要认真办好一批重点民校”。根据《通知》精神,全市在适当发展农村业余教育的同时开展了办“铁民校”(即重点民校)活动。1963年5月,全市145个人民公社中有73个公社办起了92所重点民校和各级各类学习班,有2.3万人参加学习,其中扫盲班8506人,高小班8191人,初中班5828人,高中班86人,技术班389人。
  1964年,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城乡成人教育均得到扎实稳定的发展。据1964年底统计,城镇职工教育办学单位126个,占应办学单位的85%,参加学习的职工、干部56314人,占应入学青壮年的27%,其中高小6113人,初中17442人,高中10192人(包括中专2648人),大专11413人,技术班11154人。对120所业余学校调查,有85所全年坚持上课35周,学员全年平均出席率稳定在70%以上。这种扎扎实实,稳步发展,不断巩固提高的局面,一直持续到“文化大革命”开始。
  “文化大革命”初期,全市成人教育遭到严重破坏。各级成人教育的领导管理机构被撤销;业余教师、干部队伍被解散;多年积累起来的图书资料、教学设备被破坏;一些模范业余教师和学员被诬陷为“走白专道路”的典型,遭到迫害;一些业余学校的校舍被占做他用,城乡业余教育陷于停顿状态。直到1972年2月,第一汽车制造厂和吉林工业大学联合举办的职工大学,才恢复上课。同年,贯彻毛泽东主席“七•二一”指示,在长春磁性材料厂试办一所“七•二一”工人大学。同年冬,在农村试办以学习文化为主的“五•七”民校。到1973年,“七•二一”大学发展到40所(多数是普及技术性质的业余学校)。“五•七”民校发展到4700所,开办4715个扫盲班,3113个提高班,445个识字组,共有129000人参加学习。在城镇,少数职工业余学校也恢复上课。1974年,“四人帮”在教育战线掀起“反回潮”浪潮,鼓吹夜校要成为批判资产阶级的战场,开展革命文化活动的中心,从而改变了以学习文化科学技术为主的各类业余学校的性质。同年,把农村的“五•七”民校,全部改为“五•七”大学,并要求“七•二一”大学、“五•七”大学和各类业余学校都要办成“政治大学”、“政治夜校”。农村的“五•七”大学,学习小靳庄的经验,结合政治运动,开展学唱“样板戏”和“革命”歌曲,编演文艺节目,举办赛诗会等政治活动,取消了文化课的学习,使农村业余教育受到很大冲击。
  1975年9月,中共长春市委召开落实毛泽东主席指示,办好“七•二一”大学的经验交流会,会后掀起办“七•二一”大学的热潮。仅两个月,全市“七•二一”大学就由原来的40所猛增到160所,在校学员由3700人增到5700人。绝大部分“七•二一”大学名不符实。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1978年4月,中共长春市委召开科技大会,提出了恢复发展成人教育的任务。市教育局和市工会据此进行联合调查,并制订了《十年职工教育发展规划》。同年7月,中共长春市委批转了长春市教育局《关于贯彻国务院[1978]44号文件,认真办好“七•二一”大学的报告》,对“文化大革命”期间办起来的“七•二一”大学进行整顿。经过重新审批,对少数留下来的“七•二一”大学进行充实提高,对大部分不具备条件的按实际情况改办为业余大学、业余中专或业余文化技术学校。其后,留下来的“七•二一”大学均先后改称为职工大学。1979年4月,长春市革命委员会发布《关于大力开展农村扫除文盲工作的决定》,要求落实任务,限期扫除文盲。长春市教育局根据《决定》精神,制定了规划,预定从1979年起,用3年时间打3个“战役”,完成全市扫盲任务。同年5月22日,中共长春市委批转了长春市工会和长春市教育局党组《关于大力开展工农教育,迅速提高工人农民文化技术水平的报告》,要求各级党委要高度重视工农教育,并决定成立长春市工农教育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要求各县区,各委办局基层单位也要建立起相应的领导机构。同年10月,中共长春市委、市革委会召开长春市工农教育会议,提出长春市工农教育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大力扫除文盲,广泛开展短期技术培训,在整顿、巩固、充实、提高的基础上,积极发展中、高等业余教育,特别要抓紧管理干部和技术人员的培训。同年冬,开始农村扫盲第一战役,广泛开展“无文盲公社”运动。并于事前在德惠县举办“长春地区业余教育干部学习班”,教育干部吸取历史教训,不搞浮夸,不图虚名,讲求实效。使扫盲工作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统筹安排,合理部署,扎实进行。第一扫盲战役结束后经验收,全市有45个基本无盲公社,307个基本无盲大队,1172个无盲生产队,共扫除文盲148254人(其中有少青年文盲81947人),动员少青年文盲复学26746人,合计共减少文盲175000人,占文盲总数的46.79%。1980年春,开始了农村扫盲的第二战役,到挂锄结束。经县验收,有34个公社,378个大队,2548个生产队实现了基本无盲单位,有23800名文盲达到脱盲标准。为做到边扫边巩固提高,还先后办起了业余高小班4345个,技术班1001个,有90613人参加学习。1980年,城镇职工教育也迅速发展,出现了一批先进的集体、教师和学员。同年9月4日,中共长春市委、长春市人民政府召开了职工教育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出席会议代表500多人,会议奖励先进集体56个,先进教师167人,先进学员54人。同年11月24日,长春市人民政府召开了长春市农民业余教育表彰大会,对九台县九郊公社张中平等126名干部,梁万生等101名兼职教师,韩国华等99名学员分别授予农民业余教育优秀干部、优秀教师、优秀学员的称号。到1980年底,全市职工教育有了很大发展,办学单位增加到232个,占应办学单位的85%,参加学习的职工167000人,占45岁以下青壮年职工的44%。1981年4月,农村扫盲完成了第三战役。经考试验收,全市农村155个公社(镇),1640个生产大队,14535个生产队全都达到基本无盲单位标准。三个战役共扫除少青壮年文盲25万多人,还有剩余文盲9万人,剩余文盲只占少青壮年总数的5.6%。至此,全市农村已基本完成了扫除文盲的历史任务。
  1981年10月13日,中共长春市委、市政府贯彻全国工农教育会议精神,在长春召开市工农教育工作会议,要求各部门、各单位根据实际需要,按着正规培训的要求,制订出切实可行的规划,象抓生产任务一样,落实培训规划。同年12月,中共长春市委决定成立工农教育管理委员会,为市政府委一级机构,下设秘书、职工教育、农民教育三个处,管理成人教育工作。从此,长春市工农教育有了新的发展。在城镇职工教育中,对青年职工实际文化程度不足初中毕业水平和未经技术培训的三级工以下的青年工人,进行文化技术补课(简称双补),各工厂、企业办起大量补课班。在农村,基本完成扫盲任务以后,大办高小班和技术班,据同年12月统计,在全市农村共办扫盲班971个,参加学习的文盲16769人,业余高小班3104个,参加学习的有51314人,业余初中班169个,参加学习的有2499人,公社办的技术培训班393个,参加学习的有2180人,大队办的技术班876个,参加学习的有85337人。1982年到1985年,长春市成人教育稳步发展。在城市,青年职工文化技术补课迅速开展,到1985年末,初中补课合格率达应补对象的78%,技术补课合格率达应补对象的62.3%,并陆续办起高中补课班和各种中等专业干部学校。在农村,整顿充实初、中等业余文化学校,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变化,农村扫盲和业余教育出现了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办学的新局面。有乡(镇)村办学,专业户、示范户办学和广播讲座、专题讲座、巡回教学、录音播放等新的学习形式。1986年10月,市工农教育管理委员会与市教育局联合召开了农村成人教育表彰会,表彰了29个办学先进单位,74名优秀干部,53名优秀教师,19名优秀学员。推动农村成人教育向经常化、正规化的方向发展。到同年末,全市已办起乡办重点校116所,学员44978人;村办重点校493所,学员70141人。这批熏点校的共同特点是:有固定的校舍,有一定的教学设备,有固定的专兼职教师,能够坚持定期上课,在发展农民业余教育中起到了示范作用。到1987年,城镇的职工干部教育也有很大发展。青年职工的双补任务已基本完成,经过统一验收,共有255000多人取得了初中文化补课合格证书,占应补对象的95%以上,初级技术补课合格率达应补对象的77%,超标准完成了“双补”任务。在初中补课合格的基础上,又组织职工进行高中文化补课,全市办班单位210个,参加高中补课的职工、干部累计达到25837人,经市工农教育管理委员会统一验收考试,毕业、结业人数达到18500人。全市职工业余中专由原来的15所发展到29所,在校生由1050人增加到14572人,改变了业余高校在校生多于业余中专的不正常现象。全市参加业余专业教育和培训的各类干部累计达49395人次,占干部总数的44.9%,其中参加两年以上大、中专班学习的干部13390人,占干部总数的12.1%,参加二年以上大、中专班脱产学习的干部6178人。1987年下半年,贯彻全国成人教育会议精神,把成人教育的重点转向开展岗位职务培训。
  1988年,长春市教育委员会成立后,撤销了工农教育管理委员会,成人教育工作,由市教委成人教育处领导和管理。同年10月,市教委召开职工教育工作会议,代市政府起草了《关于在全市开展岗位培训的意见》,明确了岗位培训的任务、对象、内容、指标要求及考核发证办法,推动了岗位培训工作的发展。到年末,参加培训的职工累计已达130735人次。农民初中级技术教育也有较快发展,乡(镇)办农技校1170所,学员45485人,村办农技校1194所,学员49111人,县办农民中专5所,参加学习的学员472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共有146个教学班,开设7个专业,共有学员5852人。整个成人教育正从以学习文化为主,向以学习专业科学技术为主的更高层次发展。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教育志

《长春市志 教育志》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

本书内容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少数民族教育、特殊教育、师范教育、中等专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技工教育、成人教育、勤工俭学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