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图书馆
长春图书馆
机构用户
长春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沿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教育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314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沿革
分类号:
G718.1
页数:
2
页码:
327-328
摘要:
本节记述了清末至1988年长春市技工教育的沿革情况。
关键词:
技工教育
长春市
沿革
内容
清末、民国和东北沦陷时期都没有兴办过独立门类的技工学校。新中国成立后,才出现了专门培养技术工人的学校。1951年长春市创办一所工人技术学校,有学生528人,教师30人,到1953年在校学生增至898人,教师增至44人。1958年,在“大跃进”的热潮中,中央和地方各部门都积极兴办技工教育,技工学校由1956年的2所发展到18所,在校学生由1639人增到5838人。到1960年技工学校又增到24所,在校学生达6803人,教师316人。由于盲目追求数量,造成校舍、师资、经费、实习场地等方面的严重不足,保证不了质量。1961年根据吉林省委、省人委1959年联合发出的《关于整顿1958年新建的全日制和半日制中等专业学校和职业学校的通知》精神,对不具备办学条件的技工学校进行了调整。到1964年,长春市技工学校减至6所,在校学生减至2668人,教师减至272人。1965年,遵照刘少奇主席关于“两种劳动制度和两种教育制度”的指示精神,长春市的技工学校全部实行了半工(农)半读教育制度。
“文化大革命”期间,技工学校遭到毁灭性破环,所有学校停止招生,在校学生停课“闹革命”,教师被“下放”,校舍被占用,教学设备遭到了严重破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为适应四个现代化建设对技术工人的需要,技工学校又得到恢复和发展,不仅学校数量增加,办学规模扩大,而且培养人才的种类也日益增多。除工业、农业、商业性质的工种外,服务性工种也相继出现。
1979年7月,长春市教育局按吉林省教育计划会议的部署和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精神,将原长春市第九十五中学改建为机电技工学校(后迁至九十三中校址)。8月又新建了1所建筑技工学校,并先后在德惠、农安、九台、榆树等县分别改建或新建了技工学校。这类学校统称教办技工学校,由劳动、教育两个部门双重领导,学校的专业设置、招生、毕业生分配由劳动部门统一规划安排;学校的办学经费、师资、校舍、教学设备由教育部门解决。招收城镇户口的初中毕业生,学生在校期间自费走读(指城区),毕业后享受技工学校毕业生同等待遇。各县办的技工学校,由县政府统一规划,教育部门统管,同业务部门实行联办,联办单位提供专业教学设备、实习场地、安排毕业生,为本县各行业培养技术工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长春市积极鼓励和支持各业务主管部门、厂矿、企事业单位根据各自生产发展的需要,大力兴办各种技工学校。到1988年全市技工学校已由1979年的4所发展到36所,在校学生由957人发展到11048人,教师由78人发展到1173人。这些学校有:中央各部门办的7所,省属的4所,市属的25所。有机械、电力、轻工、建筑、商业服务、畜牧、保育等类别87个工种,基本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培养技术工人的教育体系。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教育志》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
本书内容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少数民族教育、特殊教育、师范教育、中等专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技工教育、成人教育、勤工俭学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