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图书馆
长春图书馆
机构用户
长春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节 教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教育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3136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教学
分类号:
G719.20
页数:
9
页码:
313-321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长春市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情况,分别记述了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材等。
关键词:
长春市
职业技术教育
教学
内容
一、专业设置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壬寅学制》颁布时,实业教育附属于普通教育,实业学堂的名称虽已出现,但实业学堂的课程和专业设置还没有规定。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癸卯学制》颁布后,实业教育脱离普通教育而独立存在,实业学堂的课程专业设置才见诸规定。同年,《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中等实业学堂农业本科分为农业、蚕业、林业、兽医业、水产业5科。中等工业分为土木、金工、造船、电气、木工、矿业、染织、窑业、漆工、绘图10科。中等商船分为航海、机轮2科。惟中等商业不分科。
民国成立后,1913年8月,公布的《实业学校规程》规定了甲乙两种实业学校的课程和专业设置。因为实业学校种类繁多,仅以甲种农业学校和乙种工业学校为例。甲种农业学校设置专业有农业、林业、兽医、蚕业、水产等5种,乙种工业学校设置的专业为金工、木工、藤竹工、染织、窑工、漆工等6种。这一时期长春职业学校除工业、商业外,还增加了外语和家政两个专业。
东北沦陷时期,长春市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范围逐渐扩大,除继续开工业、商业外,又增设了簿记、助产、护士、打字等专业。国民党政府统治长春时又增设了缝纫、汽车、化工等专业。
长春解放后,随着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长春市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进一步增加,到1988年全市职业学校共开设76个专业。具体有:机电、电子、微机、机电维修、家用电器、机械、机械制造、机械加工、锻焊、电焊、铆焊、木工、瓦工、车工、钳工、铣工、磨工、管工、铸造、土木建筑、砖瓦制作、皮革制作、化工、橡胶、水暖、锅炉制作、运输、建材、印刷、商业、商业服务、经营管理、财会、服务管理、旅游服务、旅游经济、理发、美容、烹饪、服装、编织、柳编、刺绣、描图、食品加工、食用菌、农学、农业科技、林学、园艺、畜牧、水稻栽培、果树栽培、葡萄养植、鱼业养殖、淀粉制作、兽医、化肥、酿造、庭院美化、水利、水产、保教、幼教、音乐、体育、外语、美术、工艺美术、情报图书、医学、中医、乡医士、妇幼医士、护士、化验。
上述76个专业中属于工业性质的有29个专业,农业性质的有16个专业,商业服务有17个专业,文教卫生有14个专业。
二、教学计划
清末,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癸卯学制》规定,实业学堂的课程大致分为三类:一是专门科目,即关于实业的专门学科,占全部授业时间的重要地位;二是实习及实验,即关于实业专门学科实际练习;三是普通科目,即普通学堂所设的科目。长春府立工业学堂除开设国语、算术、英语等课程外,还设有木工、金工等专业课。长春府商业学堂除学习国语、算术、英语等课程外,另开设珠算、簿记、商事要项等专业课。
民国时期,1923年5月,全国职业学校联合会于上海召开第二次会议,规定职业学校的科目分三种:“一为职业学科,如农、工、商、家事等科;二为职业基本学科,如农科须习生物及化学、工科须习数学及物理等;三为非职业学科,有公民、体育、音乐等”。这时长春的职业学校,没有完全实行这个教学计划,基本上是学习普通文化课,加学职业课,对职业基本学科(即基础理论课)没有开设。日本商业学校的专业课程除学习珠算、簿记、商事要项外,还开设中文、英文、俄语、蒙语四种语言课。长春私立女子传习所,除学习公民、国语外,主要学习印刷、织袜、缝纫、刺绣等专业课程。长春县立女子小学附设职业班,开设语文、算术、家事、缝纫等课程,也没有开设基础理论课。
东北沦陷时期,长春职业学校的教学计划,大部分是学习普通文化课,增开专业课。少数学校除学习普通文化课和专业课外,还开设了专业基础理论课。如长春市高级护士助产学校开设语文、助产学、育儿学、细菌学、卫生学、临床化验、小儿科、妇科概要、妇婴卫生、助产教育史、接生实习、门诊实习等12门课程。一批私立打字学校,除学习少量文化课外,主要是学习打字技术和打字机维修等课程。
新中国成立后,长春市对职业学校的教学计划,按照不同学校情况,提出了不同要求。有的是贯彻执行省规定的教学计划。1964年吉林省人委颁布《吉林省农业中学章程(草案)》,规定了农业中学全年的教学、劳动和休假时间。每年实际授课时间为28周到30周。根据农忙时少学、农闲时多学的原则,有时可以全日上课,有时可以半日上课,或隔日上课。三年总授课时数要达到2400课时左右。农业中学的课程设置,既有统一性又有灵活性,既要学好基础的工具课又要学好主要专业课。一般的开设语文(包括应用文、书法)、数学(包括珠算、簿记)、政治、农业生产知识等四门主课。并根据需要与可能,开设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各科教学比重是:政治课占10%,文化课占65%,农业生产知识课占25%左右。1983年吉林省教育学院编制了全省职业学校农学、林学、服装、幼师、土建等通用专业的教学计划,由省教育厅颁布试行。长春市职业学校的这些专业基本上是执行省规定的教学计划。但由于师资条件的限制,有些课程没有开齐,有的还作一些变动修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长春市教育局对各类职业学校的教学计划做出了原则规定。要求各类职业学校根据培养目标、招生对象、修业年限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遵循以下五条原则:(一)明确规定本专业(工种)的具体培养目标、业务范围以及学生在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方面应达到的程度。(二)合理安排共同课(政治、体育)、文化课、专业课和生产劳动实习课四类课程的学时和各占总学时的比例。(三)坚持从实际出发,突出职业学校的性质和特点,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四)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既重视理论基础知识的教学,又重视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使学生能够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通过实践丰富理论知识。(五)注意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总的有统一要求,具体的允许不同类型学校,不同性质专业在课时安排上可以适当灵活。
在这些原则指导下,各类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具体安排情况如下:
综合性高中,按照文理分科的要求,开设普通高中全部文化课,设一门专业课,如外语、体育。专业课与文化课的比例为1:2。
职业中学,专业课与文化课并重,专业课与文化课的比例为1:1。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学计划,以专业课教学为主,学习高中主要文化课,专业课与文化课的比例,大体上是2:1。
农业中学以专业课教学为主,有针对性地开设几门主要高中文化课。专业课与文化课的比例一般为3:2。
电视职业高中,一年级开设主要文化课,二、三年级开设专业课。专业课与文化课的比例为2:1。
普通中学附设职业班的教学计划基本上与职业中学相同。
三、教材
由于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繁多,修业年限和培养目标又各有差异,全国还没有编写出各种职业学校的统一教材。长春市职业学校的专业教材,基本上是通过以下四种办法解决的。
(一)选用
1980年长春市教育局在《中等教育结构改革方案》中要求各类职业学校,在国家正式教材未编出之前,暂时选用同级学校对口专业比较合适的教材。大部分学校是选用同类专业的技工学校的教材。如机械类专业、烹饪专业基本上是选用技工学校的教材。少数专业选用了中等专业学校教材,如幼教专业是选用了全国幼儿师范学校的统编教材。
(二)选编
根据学校的具体培养目标、修业年限和学生的实际程度,参照同级学校对口专业的教学内容由学校自行选编教材。大部分学校是以相同专业或相近专业技工学校的专业教材为蓝本,加工编纂,修修补补,有增有减。删去脱离本专业实际的繁琐部分,增加适合本地特点,符合当代先进技术要求的新内容。这是大部分学校的基本做法。
(三)试用
1983年,东北三省职业教育协会首届年会,三省决定协作编写的服装专业教材、职业道德常识、电子教材,一部分已由辽宁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部分学校试用了这套教材。除此之外,有些学校还试用了其他省市编写的一部分专业的试用教材。
(四)自编
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依靠学校自己的力量,组织各科专业教师编写符合本校实际和地方特点的专业教材。长春市先后编写出《木工》、《电工》、《缝纫》、《财会》、《电子》、《微机》、《裁剪基础知识》、《缝制基本理论和方法》、《缝纫机修理》等十几种专业教材。长春市计算机技术职业学校先后编写出一套包括24门课程的《微型机教科书》,包括6门课程的《电子专业教材》。长春市工业职业学校1982年编写的《裁剪基础知识》上、下册、《缝制基本理论和方法》、《缝纫机修理》等教材已被东北二十多所学校使用。
长春市职业学校的文化课是采用全国统编的普通高中教材。为适应专业的需要,对普通高中教材进行了适当改革,以加强文化基础课同专业课的有机联系。对机械加工专业,在数学课的教学中加强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的教学,为学习机械制图打好基础。对财会专业加强计算技能的训练。对农学专业,在化学课教学中,加强了应用化学的比重。在生物教学中,考虑当地资源优势,讲授种植技术,学习养殖业内容,使学生适应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商品生产发展的需要。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教育志》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
本书内容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少数民族教育、特殊教育、师范教育、中等专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技工教育、成人教育、勤工俭学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