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沿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教育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313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沿革
分类号: G719.2
页数: 9
页码: 303-311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长春市职业技术教育沿革情况。
关键词: 长春市 职业技术教育 沿革

内容

长春的职业技术教育是从宣统二年(1910年)农历八月创办长春府立工业学堂和商业学堂开始的。工业学堂附设在第二高等小学堂内,有学生15人,教职员2人;商业学堂附设在第一初等小学堂内,有学生18人,教职员2人。学制都是2年,招收初级小学毕业生,培养初级技术人才。①(长春市档案馆历史卷6-9-593)
  民国时期,1913年8月,公布《实业学校令》,改实业学堂为实业学校,分为甲、乙两种。甲种实业学校相当于清制的中等实业学堂,施以完全的普通实业教育;乙种实业学校相当于清制的初等实业学堂,施以简易的普通实业教育。甲种实业学校以省立为原则,乙种实业学校以县立为主。1917年教育部通令中学为志愿从事职业的学生设立第二部,酌量减少普通科目,视地方情形,加习农业或商业等知识。②(《长春县志》卷四35页)1922年《学校系统改革案》公布后,把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逐步结合起来,要求“中学以施行普通教育为原则,但得视地方需要,兼设各种职业科”。民国时期,长春市的职业技术教育有了较快发展,职业学校数和学生数都有增加。1912年创办俄英文专科学校,有学生60人,教职员4人,是一所私立的职业学校。同年4月,由日本人在附属地“满铁”事务所三层楼上又创办长春实业补习学校,设两个专业,一是语言科,学习汉语、日语、英语、俄语等课程,6个月毕业;二是商业科,学习珠算、簿记、日语等课程,2年毕业,有学生178人,教职员17人。①(长春市档案馆历史卷10-2-146)1913年日本人又成立长春实科女学校,附设在寻常小学内。1922年4月,改称长春家政女学校,有学生20人,教职员4人,学制2—3年。②(长春市档案馆历史卷18-146)1920年3月由日本人在“常盘町三丁目二番地”创办长春商业学校,以招收日本人子弟为主。学习年限5年。有学生367人,教职员27人。1923年由中国人创办长春县私立女子实业传习所,有学生15人,教职员5人,校址在东六马路。学习时间3—5个月,设有印刷、缝纫、刺绣、制花等专业。1925年长春自强学校附设甲种商业职业班,有学生4人,教职员2人,学制2年,培养商业人才。1926年长春县立女子小学附设职业班,校址在马号门外,学校设有高级班和初级班两种。高级班学生83人,初级班学生215人,学制2—3年。培养初级技术人才。③(长春市档案馆历史卷10-2-121)
  东北沦陷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在奴化教育中非常重视职业教育,长春城区相继成立了一批职业学校。除工业、商业性质的职业学校外,还兴办了一些服务性的职业学校。1934年私人办起了一批打字传习所。靳友贤在田家大院开办了友贤打字传习所,有学生37人;川桥亨在西四道街开办了天昌洋行打字养成所,有学生4人;吴一民在西五马路开办了正谊打字学社,有学生5人;温习文在西三道街开办了文光打字讲习所,有学生10人。这几所学校基本上都是学习打字技术和打字机维修等课程,招收小学毕业生,个别的还招收成年人,3个月至半年毕业。1937年成立“新京工业学校”,有学生520人,教职员37人。招收高小毕业生,学制3年,培养机械、电器技术人才。1940年成立“新京市医院附属看护妇养成所”,有学生80人,教职员11人,学制2年,为医院培养护理员和护士。1941年成立“新京商业职业学校”,8个班,有学生460人,教师11人,学习商业基本知识,培养商业人才。1941年3月21日成立“新京特别市立第一医院附设助产士学校”。除独立的职业学校外,还在国民高等学校开设工业、农业、商业等职业课程,实行所谓“实务教育”、“劳动教育”,培养侵略者所需的劳动后备军。
  国民党政府统治长春时,长春市职业学校有吉林省立高级工科职业学校、长春市立助产学校、长春市高级护士助产学校、东北电力局电机学校。除这些公立学校外,还有一批私立职业学校。宜民高级助产职业学校、中正高级助产职业学校、业明簿记学校、长春簿记学校、青年裁缝学校、革成裁缝学校、永兴化学工艺学校、前进汽车工业学校。在这几所学校中,属于工业性质的4所,助产性质的4所,簿记2所,裁缝2所。
  1948年长春解放后,公立职业学校,由有关部门进行接管。私立职业学校,在1953年社会主义改造时期,进行了调整、整顿,大部分停办。1954年2月,长春市人民政府发出《关于群众兴办文化补习学校(班)暂行办法草案》,鼓励和提倡集体和个人兴办职业学校。从此,各区民办中学和民办职业中学有了新的发展。1958年二道河子区办起了卫生学校、机电中学。1960年办起了园艺学校。1964年南关区办起了全安职业中学、新春职业中学、南岭职业中学、胜利职业中学、清明职业中学、桃园职业中学、长通职业中学。并相继出现了一批私立职业学校,有私立长春美术学校、长春工业药材学校、东安园艺学校。同年,宽城区办起化工学校、工艺技术学校、群英机电工业学校。这批职业学校有区业务部门办的,有街道办的。这对于解决当时大批高小毕业生就读问题起到积极作用,也促进了中学教育阶段的分流。
  在城市发展职业中学的同时,农村也从1958年开始办起了一批农业中学。农安县开安农业中学是全省最早出现的第一所农业中学。1958年10月15日,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和省教育厅在农安县召开农业中学现场会,肯定了农业中学的办学方向后,在“大跃进”的影响下,农业中学迅速地发展起来。一个时期,较多的占用了农村劳动力。1959年,吉林省委、省人委发出《关于整顿1958年新建的全日制和半日制中等专业学校和职业学校的通知》后,长春市对农业中学采取抽调超龄生支援农业生产和适当并校的办法进行了调整。农业中学从1958年的593所,调整到1959年的116所。1960年1月8日,中共长春市委文教部和市教育局又在农安县召开农业中学经验交流会,推广了农安县发展和巩固农业中学的经验,使农业中学走上巩固发展的道路。
  1964年,贯彻刘少奇倡导的“两种劳动制度和两种教育制度”,积极发展了半工(农)半读教育。除了城市的职业中学和农村的农业中学全部改为半工(农)半读外,还在城市新办了一批工读中学,并把少数普通中学也改为半工(农)半读学校。
  半工(农)半读学校大部分实行“一、四、七”制,即一个月假期,四个月劳动,七个月学习。也有部分学校实行“一、五、六”制,即一个月假期,五个月劳动,六个月学习。农业中学实行半日劳动或隔日学习。学习和劳动各占二分之一左右。
  1966年3月21日,《人民教育》出增刊,登载了中共长春市委关于《有计划地把城市青少年导向农村》等7篇文章,介绍了长春市采取在城市办半工半读城来社去的学校、在农村办半农半读社来社去的学校、在城市办城乡兼顾的学校、在街道办劳动后备讲习所、在农村生产队建立下乡青年集体户等办法,有计划地把城市青少年导向农村的经验。《人民日报》于3月31日发了《同资产阶级争夺下一代的大事》的社论,肯定了长春市半工(农)半读教育的成就。
  长春市的职业学校,从1958年到1965年8年间,经过发展、调整和巩固提高阶段,到1965年职业中学发展到27所,学生18025人,农业中学有387所,学生33740人。城乡农职业中学共有414所,学生51765人,基本上形成了农村以农业中学为主体,城市以职业中学为主体的城乡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在中等教育阶段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并举、全日制教育与半工(农)半读教育并举,出现了多种形式办学的大好局面。
  “文化大革命”时期,长春市的职业技术教育遭到了严重破坏。“两种教育制度”被诬蔑为“资产阶级的双轨制”,农业中学全部被砍掉,职业学校全部改成普通中学,造成了中等教育结构单一化的严重后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长春市着力于恢复发展职业技术教育。1979年3月,中共长春市委召开县、区委文教书记会议,对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问题作了部署。1980年8月,市委、市政府召开教育工作会议,确定了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方针任务。会后,市政府发了101号文件,批转了长春市教育局《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方案》,对调整、改革普通中学,有计划地举办各种职业学校提出了要求。1981年9月,市教育局召开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工作会议,在提高认识,交流经验的基础上,对各种不同类型的职业技术学校的巩固和发展分别提出了具体措施。1982年5月市政府又发出124号文件,批转了《长春市教育局关于我市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工作情况急待解决的几个问题的报告》。1982年10月,市委、市政府又作出《关于改革中等教育结构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方针、任务。对职业学校的专业课师资、毕业生安排、办学经费、组织领导等问题,做了具体规定。1983年6月,举办长春市职业技术教育成果展览会,4个城区设7个展室,历时3周,组织部分专业学生参加实际操作表演、技能比赛和社会服务。展品9700多件,参观者达28400多人次。1983年11月,长春市人民政府在农安县召开了有各县、区主管教育的县、区长和计划、财政、人事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农村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座谈会。教育局副局长李廷和受市政府的委托,在会上作了工作报告,听取了农安县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经验介绍,参观了典型学校,推动了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规划的落实。1985年6月5日,中共长春市委以23号文件批转了长春市教育局、劳动人事局《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精神,发动企事业单位和业务部门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报告》的通知,要求驻长各企事业单位兴办各种职业技术学校,可以自办、联办或与教育部门合办。1985年11月,市委、市政府召开长春市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长春市“七五”期间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对改革办学体制,提高教育质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落实教育经费,改革劳动人事制度,加强领导等问题,都做了具体部署。长春市根据中央和省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有关指示精神,按照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并举,全日制学校与半工(农)半读、业余学校并举,国家办学与业务部门、厂矿企业和集体办学并举的方针,积极稳步地恢复和发展了职业技术教育。
  长春市教育局在恢复和发展职业学校中采取的措施是:
  一、把发展职业学校同调整普通高中紧密结合起来。1981年到1982年两年间,先后将长春市五十一中改制为长春市第一职业中学,六十九中改制为第二职业中学,四十三中改制为第三职业中学,一〇七中改制为第四职业中学,三十七中改制为第五职业中学(后改为计算机技术职业学校)。1986年将五十四中改制为旅游职业学校。另外,还把一批完全中学的高中班改办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综合性高中。
  二、坚持“两条腿走路”,实行多种形式办学。长春市的职业技术教育,除教育部门外,主要是发动厂矿企事业单位和主管业务部门去办。第一汽车制造厂、机车厂、客车厂、拖拉机厂、柴油机厂、电业局等大型企事业单位都先后办起了职业中学。对于单独办学有困难的,教育部门就同他们联合办。长春市教育部门先后同汽车工业公司、纺织工业局、市体委等单位联合办起了职业学校。农安县教育部门先后与水利、畜牧、农业、林业等11个业务局联合办起11所职业学校,并总结了“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联合办学、部门为主、专业定向、跨乡招生”的经验。
  三、紧密结合生产和生活需要,因地制宜设置专业。城市职业学校主要是根据长春市发展国民经济规划总体要求,面向行走机械行业、电子、食品加工、建筑和第三产业。农村的职业学校和农业中学主要是面向农村、立足于农业,为农村乡镇企业、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培养多方面人才。
  四、创办电视职业高中。长春电视职业高中,是1985年8月,由长春市教育局、劳动人事局和吉林省电视台联合举办的。这所学校已经发展到49所分校,89个教学班,62个专业(工种),在校学生4229人,成为“没有围墙”的全市规模的职业学校。由于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覆盖面比较广,学习人数比较多。现在学校已从市内延伸到外县,包括工厂、企业、事业、部队、机关团体、民主党派。参加联合办学的已有50多个单位。由于电视职业高中的学生既是本单位、本系统职工的子女,又是本单位、本系统所属学校的学生,将来又是本单位、本系统的工人。这就形成职工、单位领导都来关心学校、关心学生的局面,帮助学校解决实际问题,使学校越办越好。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基本达到初级技术工人水平,有些学生还达到二、三级工水平。首届毕业生1950人,已有805人被用人单位录用。由于这所学校独特的办学形式,广泛地联合协作,收到显著的社会效益,为长春市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开了一条新路,受到了有关部门和领导的关注。1987年9月8日《中国青年报》首先介绍了这所学校的办学经验。接着《长春日报》、《吉林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人民日报》都先后报道了长春电视职业高中的办学经验。
  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长春市职业学校已初具规模。1988年,长春市已有农职业学校85所,948个班,在校学生45556人(其中有初级职业班47班,948名学生)。形成了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并行的中等教育结构。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教育志

《长春市志 教育志》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

本书内容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少数民族教育、特殊教育、师范教育、中等专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技工教育、成人教育、勤工俭学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