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图书馆
长春图书馆
机构用户
长春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节 教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教育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3128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教学
分类号:
G639.2
页数:
11
页码:
285-295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长春市中等专业教育教学情况,分别记述了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材建设等。
关键词:
长春市
中等专业教育
教学
内容
一、专业设置
各类中专的专业设置是根据各项建设事业的需要而设立的。解放初期,中等专业学校设置的专业都比较单一。如建立较早的长春机电高级职业学校只设电机专业。长春冶金建筑学校1951年建校时只设土木和建筑2个专业。吉林省林业学校1952年建立时只设森林经营1个专业。长春市卫校建校初期也只设护士和检验2个专业。
1953年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随着经济建设对人才需要面的扩大,中等专业学校的专业设置相应地增加,专业范围也比较具体。如长春冶金建筑学校在苏联专家指导下,新设了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吉林省林业学校1953年增设了森林采伐、运输专业,1955年又增设了木工专业。
1958年,由于各项事业都在“大跃进”影响下迅速发展,各类中专的专业也随着显著增加。如1958年成立的长春电力学校,设置了锅炉运行与检修、汽轮机运行与检修、输配电线路运行与检修、发电厂电力网及其系统4个专业。后合并为热能动力装置(简称动专业)和发电厂电力网及其系统(简称电专业)2个专业。1959年又增设了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热工仪表和自动控制2个专业。长春市轻工业学校(当时为化工学校),1958年建校时即设立了硅酸盐、工业分析、化学制药、有机合成、化工机械等5个专业。长春农业学校建校伊始即设立农学、园艺、牧医、农田水利4个专业。长春卫校1958年升格为长春医学专科学校,保留的中专部在原有2个专业的基础上又增设了医士专业。还有部分中专由于改变隶属关系,使需要人才面发生变化,专业也相应地增加。如长春地质学校下放到吉林省地质局领导以后,即将原地质勘探、钻探、统计3个专业改变为地质勘探、钻探、探矿机械、矿物岩石分析、地球物理勘探、水文地质、石油天然气地质勘探、石油钻探等8个中专专业和地质勘探和钻探2个专科专业。长春水力发电学校1958年下放到吉林省水利厅主管后,也由建校初期的2个专业增加到4个专业,即水利水电工程建筑、水电站动力设备、农田水利工程、发电厂及电力系统等专业。1958年长春冶金建筑学校改由中央冶金工业部领导后,面向全国冶金战线的需要,在原3个专业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供热与通风、砼预制构件2个专业。
“文化大革命”期间,长春市各类中专的专业设置,在极左思潮影响下,出现不考虑客观条件盲目发展和频繁变动的倾向。长春冶金建筑学校1969年由吉林省冶金局领导以后,增设了矿山机械、工业企业电气化、工业电子、动力等4个专业。1973年撤销工业电子、动力2个专业,1975年又增设政文专业。吉林省林业学校1971年增设林产工业专业,1973年又增设了机械加工、内燃、土建、电工、中文、数学、物理、卫生等8个专业。1970年恢复建校的长春市商业学校,当时只有1个商业经济专业,到1973年发展为商品学、医药药材、商业会计、财政金融、粮油保化、商业经济、烹饪、土特产、卫生检疫等9个专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根据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对专业设置进行了认真的调整。到1988年长春市各类中等专业学校共设有9大类145个专业。
长春市各类中专设置的专业,门类比较齐全,基本适应各项建设对中等专业人才的需要。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1)中央所属中专所设的专业是面向全国和东北地区的,如地质、冶金地质、水利、电力等等,专业性都比较强,而且多为重工业和能源建设培养人才的。省属中专则多属基建、轻工、交通、财经、医药、政法等专业,是面向省内各项建设培养人才的。长春市属中专多为轻工、农业、卫生、财经等专业,是面向市属企事业培养人才的。(2)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引进,长春市中等专业学校在专业设置上也相应增设了一些新的专业。如长春电力学校1980年增设了高电压技术专业,全国招生,全国分配。白求恩医大卫校设置的医学实验动物管理技士专业,也是全国招生,为卫生部直属院校培养专业技术人才。长春市二轻工业学校的家具设计专业也被轻工部定为重点专业,在全国定向招生定向分配。长春市轻工业学校1982年增设的食品工艺和工业发酵2个专业,填补了省内专业的空白,受到轻工部的重视。长春冶金建筑等学校,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还增设了本企业经济管理专业。(3)长春市教委所属改制中专的专业设置,多是根据长春市各项建设事业的迫切需要设立的。其中有的专业是与企事业协作办学,专为企事业培养急需人才的;有的专业是为教育部门本身培养短缺教师和学校管理人才的;有的专业是为县、区培养农、牧业人才,为发展农业生产和承包经营服务的;另外有些专业是为弥补中央和省市办学之不足,属于培养通用型人才的。
长春市各类中专在专业设置上存在的问题是:(1)专业设置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某些专业(如财会)很多学校都设置,出现毕业生不好分配的现象。(2)市属学校多为专业局所属,由于专业局所属企业用人数量有限,致使有的专业只得间断招生,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课程设置
新中国成立初期受当时条件限制,所设课程门类都不多。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等专业学校普遍学习苏联的教学经验。如长春地质学校学习苏联经验将课程分为普通课、基础课和专业课三类。该校钻探专业的普通课有政治、语文、数学(包括高等数学)、体育、物理、化学、俄语等7门;基础课有机械制图、金属工艺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零件、机械原理、电工学、水力学等8门;专业课有钻探工程、钻探力学、内燃机(包括热工学)、矿山勘探工程、普通地质、矿物岩石、矿山学、地史古生物、勘探方法、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测量、组织计划与报表、安全防火等13门。长春冶金建筑学校,1953年也在苏联专家指导下制订了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的教学计划,1954年又调整了课程设置,加强了实验、工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
1958年到1960年各中等专业学校普遍开展了勤工俭学活动,强调实行现场教学和参加生产劳动,使课程门类大大减少。长春地质学校将生产劳动时间增加到5个月,使一些课程被削掉或合并。该校钻探专业普通课的外语被砍掉,其他课程课时也减少三分之一左右;专业课只保留钻探工程、钻探力学、内燃机、地质学基础等4门,将原地质学6门课合并为1门地质学基础,将组织计划报表和安全防火等生产必需的专业课砍掉。
1961年后的三年调整时期,各校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恢复以教学为主,减少劳动时间,整顿了教学秩序,在教学中贯彻“少而精”原则,加强了“三基”(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学,使课程设置又恢复到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安排。如长春地质学校钻探专业的课程设置,普通课与基础课基本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相同,专业课的门类不仅与原来相同,而且各门主课都增加了内容和时间。长春冶金建筑学校也调整了教学计划,修订了教学大纲,使课程恢复原来水平。
“文化大革命”期间,没有停办的中专,皆按“学制要缩短,课程要精简”和“面向生产、开门办学”的原则,大大地精简了课程。如吉林省林业学校,将林业和采运2个专业的课程,由原来的20多门减少到5—6门。长春冶金地质学校地质勘探专业,也打乱原来课程分类,将课程减少8门,上课时间减少14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中等专业学校的课程才逐步恢复到“文化大革命”以前的状况。1980年全国中等专业教育会议以后,明确规定:课程设置应分为政治课、普通文化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4类,前三类占总学时的75%,后一类占25%。吉林省高教局1984年8月发出《关于全日制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办学基本条件的几点意见》中还规定:理论课教学总时数招收初中毕业生的四年制不低于3000学时,三年制的不低于2400学时,招高中毕业生二年制的不低于1600学时。根据中央和省的规定,长春市各中专根据各自主管部门的指导性教学计划,都认真调整了各专业的课程。1988年各中专的课程设置大体分为普通课(或共同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4类。
普通课(共同课)一般皆设政治(包括哲学、中共党史、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基础、中国革命和建设基本问题等)、德育(包括共产主义道德概论、法律基础)、语文、外语、体育。工业、农业、医药、财经、体育等中专还分别开设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理卫生。
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的设课情况则因专业不同各有差异。
工业类:长春地质学校钻探工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有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与机械零件、金属工艺、电工与工业电子学、地质学基础、岩心钻探工艺、冲孔、护壁与堵漏、水文地质钻探与工程地质钻探、钻探设备、内燃机与空压机、钻探企业管理与技术经济等14门课。长春市轻工业学校食品工艺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有企业管理、制图、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电工学、工程力学、机械原理与零件、化工原理、分析化学、生物化学、食品微生物等12门。专业课有食品工艺学、食品分析、食品设备、化工仪表及自动化、微机等5门。
医科类:长春市卫生学校护士专业执行卫生部制订的教学计划,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有解剖及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化学、微生物及寄生虫学、病理学、药理学、中医学及护理、内科学及护理、外科学及护理、妇产科学及护理、儿科学及护理、传染病学及护理、五官科学及护理、卫生学等14门。
财经类:吉林省物资学校按国家物资总局制订的指导性教学计划的要求,确定本校具体实施计划为:招高中毕业生二年制各专业总学时为1787—1851学时;课时比为普通课占28.3—30%,专业基础课占35.4—40.8%,专业课占30.9—30.6%。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有经济数学、计算技术、经济法、经济地理、统计原理、会计学原理、电子计算机原理、物资企业管理、产品材料学、市场学、机械识图和原理等11门。专业课有物资企业会计、工业会计、物资企业财务、物资价格、审计学、电子计算机应用、机械产品、电工产品、金属材料、化工产品、木材商品、建材工业产品、燃料商品、物资企业管理、物资计划管理、物资企业经营等16门。选修课有管理会计、财政信贷、管理心理学等。
政法类:吉林省司法学校二年制法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有法学基础理论、中国宪法、中国刑法、中国民法、中国刑事诉讼法、中国民事诉讼法、中国经济法概论、中国婚姻法、中国司法制度、司法文书、法医常识、刑事侦察基础、国际法常识、外语、中国法制史、犯罪心理学、司法会计等17门。
林业类:吉林省林业学校林业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共开设24门,采运专业共开设22门,此外还有选修课。
艺术类:吉林省戏曲学校评剧和吉剧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有视唱练耳、和声、歌曲作法、民间音乐、音乐理论、文艺学常识、戏曲史常识、作曲常识等。专业课有舞蹈、腿功、毯子功、身训、把子、调嗓、龙套、化妆、剧种音乐、配器、锣经、合奏、伴奏、各种民族器乐等。
体育类:吉林省体育运动学校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有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保健学、运动心理学、体育理论、教育学等。专业课有田径运动、体操、足球、篮球、排球、武术、游戏、速滑、游泳、乒乓球、体育史、教育实习等。
三、教材建设
新中国成立初期创办的中等专业学校,皆无现成教材,学生学习是由教师引用解放前或国外资料自编教材,给学生讲课。
1953年到1957年各中等专业学校使用的教材,大部分是引用苏联中等专业学校的教材,其中有的是直接使用,有的结合中国实际稍加修改。另外也有少部分自编教材。1958年各校开始组织教师从事教材编写工作,并力图在苏联教材的基础上,创出适合中国情况的新路。长春冶金地质学校,从1952年到1966年共编写普通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材60余种,其中由国家出版发行的4种。该校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仍继续编写出2种普通课教材,供省、市工科中专使用。
1965年冶金、电力、铁道、城建、纺织、轻工、商业、食品工业、卫生、农业等10个部门,分别召开本部门专业教育会议之后,开始组织教材的编写工作。长春市各中专皆派部分骨干教师参加各自主管部门组织的这项工作,并已取得了良好成果。如东北水利水电学校,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全国统编教材的编审工作,已主编主审了《农田水利学》、《土力学》等10门课程的教材,参编了《工程水文学》、《水库程控运用》等14门课的教材,这些教材已多数出版发行。长春电力学校在水利电力部、东北电业管理局组织的教材编写工作中,先后有39人次参加,主编、参编各种教材24种,其中《农村用电安全常识课本》出版后还受到嘉奖。长春冶金建筑学校编辑出版的教材有:《测量学》、《民用建筑设计》、《工业建筑》、《房屋建筑学》、《通风工程》、《工程力学》、《钢筋混凝土与砖石结构》、《热工学理论基础》、《锅炉与锅炉设备》、《建筑制图》、《房屋卫生设备》、《建筑材料》、《中国革命史》等13种教材。吉林省物资学校受国家物资总局科教司委托,编写的《物资会计》、《统计原理》、《木材学》、《应用文》等15种教材,供全国物资中专使用。吉林银行学校自1978年建校以来,已参加总行组织编写《农业经济与管理》、《商业财务会计》、《农业银行经营管理》、《转帐结算》、《银行应用文》等14种教材。还参加绘制《拖拉机》、《发动机》结构教学挂图,已在省内外公开发行。长春市二轻工业学校1980年复校后,在国家轻工部和市二轻局支持下,承担了全国家具教材的编写任务,先后同上海、天津、重庆等地兄弟学校一起编写《家具工艺学》、《家具机械》、《家具涂饰》、《木工机械》、《家具制图》、《家具工艺》、《机械原理》等7种教材。长春卫生学校也主编了《微生物》,审定了《中草药》、《植化》等卫生专业的统编教材。1984年长春市中等专业学校部分体育教师,参加吉林省高教局组织的编写《吉林省中专体育教学纲要、学期授课计划》工作,该书已于1985年在全省正式使用。
1988年长春市各中专使用的教材,大体有国家教育部门统编教材、各业务部门统编教材、选用其他性质相近院校教材、自编教材等4种。这些教材既吸收了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又能结合生产建设的实际,为保证教学质量打下良好基础。
四、教学改革
中等专业学校的教学改革是从1951年学习苏联教学经验开始的。当时许多学校都使用苏联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学习凯洛夫编著的教育学,废止百分制,实行五级制记分法;还吸取苏联经验修订专业教学计划,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加强直观教学,改进实验和实习;并采用苏联的各种教学表格,加强教学管理。学习苏联教学经验对教学改革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存在机械照搬,脱离中国实际的教条主义倾向。
1958年起,各类中专都进行了以解决中专教育脱离政治、脱离生产、脱离实际为核心的教学改革。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强调“现场教学”。各校普遍增加了劳动时间。如长春地质学校重新修订教学计划,确定每年生产劳动和课堂教学时间各为5个月,劳动与教学时间比为1:1。长春冶金地质学校也把劳动列为正式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并由师生共同组建地质勘探队,承担地质勘探和钻探任务。曾到辽、吉两省6个地区18个县进行地质勘探、钻探与地质普查,还承担长春郊区农业社打机井的任务。该校在“大炼钢铁”高潮中,全校师生组成15个地质队,分赴国内15个省进行勘查找矿工作,出现了学生劳动过多,忽视课堂教学的倾向。
1964年长春市各中专又陆续试行半工(农)半读制。据1966年1月统计,长春市试行半工半读的有:长春水利电力学校、第一汽车制造厂中等技术学校、长春地质学校、吉林省工业学校、吉林省交通学校、吉林省建筑工程学校、吉林医大附设卫生学校等。半工半读学校有城来社去、城乡兼顾、面向工厂企业和其他等4种类型。学生劳动场地采取厂办校、厂校挂钩、校办厂、厂校合一等几种形式。
“文化大革命”中,各类中专的教学工作,皆以“开门办学”为主要形式,无论什么专业都强调到实践中去学习。长春卫校1971年复课后,每学期都要用大部分时间到农村去、到工厂去,还要参加战备劳动和农业生产劳动,严重地削弱了课堂教学和基础理论课教学。医疗专业以临床代基础,药剂专业以典型产品代教学,甚至将护士专业的学生分散到各大医院,以干代学,学校只管学籍和发放毕业证书。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尤其1980年全国中专教育会议以后,中等专业学校的教学改革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时期各校都吸取国内外先进教学经验,采取先进的教学手段,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主要特点是:第一、明确教学改革的目的。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各校都首先确立适应形势要求的教学改革目的。长春市卫生学校在《改革方案》中提出: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是为了改善和加强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为了加强学校的科学管理,实行各种形式的责任制,调动教工的积极性。长春市商业学校提出:教学改革是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针,以“围绕商业办教育,办了教育促商业”为指导思想。并确定教学改革从学科改革入手,着重解决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解决教学内容知识陈旧,重复老化,教学方法手段落后的问题;二是解决封闭式教学,理论脱离实际,学校教育脱离商业实际的问题;三是解决课程设置面面俱到专业性不强,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四是解决重知识轻能力,不适于培养现代化管理人才的问题。第二、改革课程设置。如吉林省物资学校根据物资部门特点和物资流通体制改革的需要,首先减少了普通课课时,增加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课时。其次经营专业增设了《始场学》、《计算机应用》。并在各专业开设相应的选修课以扩大学生知识范围。吉林银行学校从1985年开始,将语文课改为逻辑学、应用文写作和书法课;将数学课改为财经数学;将中共党史、国民经济计划、国际金融等课程列为选修课并要求学生必选一门。为开拓学生视野还适当增加专业讲座课。东北水利水电学校为使学生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开设了公共关系学和计算机应用课。第三、改革教学方法。改革陈旧的脱离实际的教学方法是各中专教改的一个重要方面。如长春地质学校开展的认真备课、认真讲课、认真辅导答疑、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考核成绩和师生结合、讲练结合、学用结合、学思结合、课内外结合,即“五认真”、“五结合”教学活动,收到良好的效果。第一汽车制造厂汽车工业学校为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试行了“学导式”教学法,还采取“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各中专还普遍加强了实践性教学,采取现场教学、现场操练使学生学到真实本领。过去那种“满堂灌”,“教师一言堂”的陈旧教学方法已逐步得到扭转。另外结合专业特点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设有财会专业的中专,每年都组织学生参加省、市珠算协会举办的珠算比赛,对培养学生计算技能起了推动作用。设有护士专业的学校,还在校内外大力开展护理基本功的训练和比赛,为学生养成熟练的护理操作技能打下良好基础。第四、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各校都非常重视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从建校伊始即搞好实验室的建设。长春地质学校于1983年专门成立电化教研室,并相继建立了地质、水工、化学、钻探、外语等电化教室和电教中心,电教手段已在教学中普遍应用。该校从1984年开始,又用录像和电影进行教学,各专业录制了与本专业有关的电教片,结合教学随时放映,增强了直观教学和动态教学,对提高教学质量起了很大作用。为适应今后工作的需要,增设了电子计算机,开设计算机应用课,有的还设微机专业。在教学中除讲授计算机原理和使用方法外,还组织学生编写简单程序上机实习。长春电力学校还把电子计算机应用到学生毕业设计中去。第五、改革教学管理。长春市卫生学校1984年被省卫生厅批准为全省卫生中专改革试点单位,该校的《管理改革的做法和设想》曾在全国卫生中专进行交流。1984年根据学校全面改革方案,将过去由教务科统管的教研室分成5个专业科。实行专业科长负责制以后,各专业科长主动组织听课、召开教研会议、搞公开教学和评议、举办教案展览等活动,对提高各专业的教学质量,已显露出较好的效果。该校还成立以老教师为主体的教育研究室,对全校教师进行全面的系统的了解检查,评价任课教师的教学素质、能力和特点,为进一步改革教学提供依据。长春市轻工业学校制定了《教学管理制度》,其中包括《关于选定任课教师的规定》、《关于教师备课的规定》、《关于课堂教学的几点规定》、《关于批改作业与辅导的规定》、《关于考试、考查、考题的规定》、《关于教学实验的几点要求》、《关于毕业设计的几点规定》等13项制度,使教学工作规范化。有些中专还改革考试方法,完善考试制度,实行同专业统一考试,并要求教师不准为学生押题,不准缩小复习范围,所出试题除传统型试题外还增加选作题。在考试方法上,实行理论和实践考试相结合,理论和实践各占一定比例。第六,加强了实践性教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各校都增加了实践性教学课时,充实了教学内容,更新了教学手段,改善了教学效果。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教育志》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
本书内容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少数民族教育、特殊教育、师范教育、中等专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技工教育、成人教育、勤工俭学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