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图书馆
长春图书馆
机构用户
长春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节 工读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教育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3116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工读教育
分类号:
G769.2
页数:
5
页码:
233-237
摘要:
本节记述了长春市特殊工读教育的沿革、学校管理、学生教育等。
关键词:
特殊教育
长春市
工读教育
内容
一、沿革
长春市第一所工读学校创办于1959年,校址在长春市的铁北煤炭仓库,学生来源主要是收容童窃。建校初有学生100人左右,以后每年不超过200人。1963年,校址迁到现朝阳沟劳动教养管理所附近,开始走向正规。到1969年学校停办。
根据1979年11月中共长春市委所作的《关于加强青少年教育的决定》,1980年长春市先后恢复和新办4所工读学校,即朝阳区工读学校、宽城区工读学校、二道河子区工读学校和南关区工读学校。为加强管理,又于1982年将这4所学校合并成2所,即长春市第一工读学校(男校)和长春市第二工读学校(女校)。
二、学校管理
工读学校由市教育局主管,公安局、共青团等有关部门配合。学校领导机构基本同普通中学,但领导班子中有一名公安人员参加,并有少量民警进驻学校,负责日常保卫工作和进行法制教育,同时考虑到学生情况复杂和集中食宿等特点,每天24小时都有领导和教师值班。因教职工工作量大,他们除了享受同普通教师相同待遇外,每月还加发15元津贴。为工作方便,学校备有机动车辆供随时使用。
三、学生教育
工读学校招生对象是13岁至18岁有违法或轻微犯罪行为,不适宜留在原校学习,但又不够劳动教养或少年管教条件的学生(包括那些被学校开除或自动退学、闲散在社会上的18周岁以下的青少年)。学生入学需家长提出申请,由所在学校、派出所和教育主管部门审批。学生在工读学校期间生活、学习费用由家长负担,确实有困难的,可以申请助学金。在校表现较好的,可以提前毕业,由工读学校或原校发给毕业证书。学生毕业后,同普通中学毕业生一样,可以升学、参军或劳动就业,不受岐视。
对学生的教育原则是立足教育和挽救,具体措施如下:
1.首先从感化教育入手,教师从多方面关怀他们,同时也动员全社会和家长不嫌弃他们,使他们受到创伤的心灵感到人间的温暖,而不至于自暴自弃。
2.经常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采的集体活动,如:野游、参观、排演节目、公益劳动及同其它单位联欢等。从而使学生感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价值和做人的尊严。
3.坚持对学生进行革命理想、革命传统和劳动教育,使他们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幸福观。
4.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除了上好法制课外,还经常组织他们参加公判会,从而使他们知法、守法。
5.订立必要的管理制度,如《工读学生守则》、《一日生活制度》、《请假制度》、《奖惩制度》等。对严重违纪学生,还要进行必要的惩处,如采取“禁假”和“封闭”等措施。
6.“文化大革命”前的工读学校由公安部门管理,基本以劳动为主。1980年恢复和新办的工读学校由教育部门管理,学生基本以学习为主。课程设置基本同普通中学,但因师资等条件限制,有些课如外语、理化等不能开设。除学习文化课外,各校都开设职业技术课,如一工读开设了木工课,每周6节。二工读开设了缝纫课。对一部分改造好并且学习好的还发给职业学校毕业证书(占学生的六分之一左右)。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教育志》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
本书内容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少数民族教育、特殊教育、师范教育、中等专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技工教育、成人教育、勤工俭学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