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图书馆
长春图书馆
机构用户
长春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盲聋哑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教育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311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盲聋哑教育
分类号:
G769.2
页数:
9
页码:
221-229
摘要:
本节记述了长春市盲聋哑教育的沿革、学制与教学计划、教材与教法、学校管理等。
关键词:
特殊教育
长春市
盲聋哑教育
内容
一、沿革
长春市第一所聋哑学校,是1936年9月由伪商务会董事长孙化南等6人发起成立的私立“新京特别市聋哑学园”。校址在西四道街(现民康路小学校址),有教师4人,学生22人。1937年学生31人,1938年学生43人。1939年3月1日,该校被“满洲赤十字社”接收,改为公立,更名为“满洲赤十字社新京聋哑学院”。院长由日本人担任,校址迁到二道街文庙胡同。招收当时的吉林、“奉天”、安东、龙江、滨江、锦州、四平、牡丹江、“新京”等地的9—10岁的中国聋哑儿童和日本聋哑儿童。1940年有学生84人,1941年104人,1942年98人,1943年学校发展到8个班,学生106人,教职员15人(日本人4人)。办学期间,学校歧视中国儿童。日本儿童喝牛奶、睡床铺,而中国儿童经常吃不饱,只能睡在地上。
1943年,学校对学生致病原因进行详细调查,情况如下:
1945年东北光复后,学校被国民党政府接收,成立特殊青年指导所,当时仅有教室两个,宿舍两间,教职工七八人,学生30多人。1947年又改为长春市聋哑学校。据1948年6月《中华年鉴》记载,同年,该校有6个班,学生80人,教职工6人。
长春解放后,人民政府接管了该校,1949年11月将其并入长春救济院(即生产教养院),设立聋哑班。1950年6月在聋哑班的基础上,成立长春市生产教养院聋哑学校。1951年11月,与救济院盲人班(前身为1945年末周茂材办的私立光明学校,1949年1月由人民政府民政局接管,并入长春救济院,称盲人班)合并,更名为盲哑学校。学校最初隶属于长春市民政局,1953年由长春市教育局接管。
1959年以后,长春市各县相继创办聋哑学校,到1977年长春市已有聋哑学校6所。为了促进教育的发展,1985年9月,长春市教育局决定长春市盲哑学校为全市聋哑学校的中心校。主要任务是:负责全市聋哑学校教师的培训和业务提高;负责组织全市聋哑学校的教研活动和集体备课;负责交流推广教学领导、教学管理、教学改革等方面的经验;负责向县、市教育局反映各校的教学情况、经验和问题,并提出建议。
1988年长春市盲哑学校停止招收盲生,并改名为长春市聋哑学校。
二、学制与教学计划
(一)盲生的学制与教学计划基本与普通小学相同。只是根据盲生特点开设盲文拼音,改图画课为手工课,并重点学习音乐课。音乐课包括唱歌、视唱练耳、乐理、和声、作曲和器乐。
(二)聋哑生学制与教学计划,1936年—1945年,学制4年,设预科1年。
1939年又增设技艺科,学制4年。长春解放后,1949年—1956年,学制为6年,并设预备班1年。1956年,根据教育部规定,学制延至10年(不设预科班),并规定1—6年相当于普通小学的初小;7—10年相当于高小。1960年,改为9年制,1968年缩短为8年,1984年学制又延为9年,但因使用国家统编8年制教材,一年后又恢复8年制。教学计划同原8年制。各时期教学计划如下:
三、教材与教法
(一)盲生班
1980年以前使用的教材与普通小学基本相同,1980年以后,使用全国统编的盲校教材。1953年以前,使用心目克明盲字教学,从1954年开始,使用新盲字教学。在算术课教学中,结合盲生特点,减少笔算的份量,增设了珠算课。
(二)聋哑生班
解放初,使用普通小学的语文、算术教材。1956年使用当时全国统编的聋哑语文、算术课本。1960年,学制由10年改为8年后,为解决改制后出现的一些问题,学校自编了补充教材,其中包括会话课本、语法知识、语音练习、常用词及算术教材等。1978年,使用新的全国统一聋哑语文、算术课本;1981年,又开始使用全国统编的聋哑体育、律动教材。
长春市聋哑学校在1956年以前,一直使用手语法进行教学。1956年以后开始以口语为主,以指语、手语、书面语为辅进行教学。即强调各科教学中都要重视和发展学生有声语言,要以口语为主,其它各种语言形式要根据学生年级、年龄、有无听力等特点适当使用,最后则落实到书面语。为充分发挥聋哑人各种感官的补偿作用,在教学中还广泛应用各种直观教具、发音训练和听力训练设备及其它电化仪器等。同时,根据学生毕业后就业的需要,长春市聋哑学校从五十年代起,就增加了对学生的职业训练,主要训练项目是木工、缝纫、美术、刺绣等。
四、学校管理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对盲聋哑学校一直采取优惠政策。根据1956年教育部通知规定:盲童学校、聋哑学校教学行政费应比当地普通小学的定额标准增加一至三倍;一般设备费相当于当地中等师范学校的定额标准;教学设备费相当于当地高级中学的定额标准;人民助学金相当于当地初级中学的定额标准。1959年吉林省财政厅和教育厅具体规定:教学行政费每生每月1元(包括出差旅费);开班费每生58元(包括教学仪器购置费);冬季取暖费,每生每月按3市斤煤折价,另加附加费20%。
学校教师主要是中师毕业生,到校后经过短期训练再任教。为鼓励终身从事特殊教育,教师工资中加发15%的特殊教育津贴费。
学生大多数住校,因此设有食宿及生活管理机构,有专职的生活辅导员或教养员。学生毕业后一般由民政部门直接安排工作。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教育志》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
本书内容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少数民族教育、特殊教育、师范教育、中等专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技工教育、成人教育、勤工俭学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