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图书馆
长春图书馆
机构用户
长春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五节 体育卫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教育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3104
颗粒名称:
第五节 体育卫生
分类号:
G639.2
页数:
17
页码:
167-183
摘要:
本节记述了清末至1988年长春市中学体育卫生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中学教育
长春市
体育卫生
内容
一、体育
清末,长春府中学堂体操课每周3节。教授普通体操、棍棒及球类操。体操教练项目有柔软体操、器械体操、枪剑术等。高年级还教授持枪兵式操法。每学期有一个星期天,由学堂监督、教习带领学生,到校外场地练习打靶。
民国时期,仍设体操课。男子中学每周3节,有普通体操和兵式体操,以兵式体操为主,学生上体操课一律着制服。女子中学每周2节体操课,免授兵式体操。课外鼓励学生参加武术、球类等各种竞技活动,并举办运动会。1919年教育部颁发《改进学校体育办法》,学校体操课改为体育科,减少兵操时间,增添了田径、球类项目。1923年,吉林省施行初高中各3年的新学制,教学计划规定,初中体育科包括体育、生理卫生两课,高中体育科包括卫生法、健身法和其他运动三课。1929年推行《国民体育法》,高中增设军事训练科,并且规定高中男生体育与军事两科无成绩者,不予毕业。
东北沦陷时期,学校体育仍分课内教学、课外活动两部分。体育课每周3节。课外活动,每日进行球类或径赛训练;每年举办运动会一次;平时举办其它比赛活动。1935年按伪文教部训令,推行“建国体操”。1938年按伪民生部颁发的《学校体育教授要目》授课,各年级每周设体育课两节,除教练、体操、游戏、竞技外,增授生理卫生。同年,由伪军事部选派军事教官到学校,进行军事训练,开设军事教育课,每周3节。1941年后实行终日训练(每年15天全天训练)。
1945年东北光复后,国民党政府统治区在教学计划中除设体育、卫生课外,还有初中“童子军”、高中“军事训练”(女生为军事看护)科目。
1948年10月长春解放后,撤销了“军事训练”科目,执行东北地区统一的教学计划,开设体育卫生课,初高中均为每周两节。1950年,各校广泛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并坚持做课间操,有住宿生的学校还组织学生做早操。1951年,各校相继组织学生开展冬季踢毽子、跳绳等活动。市立中学还在校内浇灌了冰场,组织滑冰运动。
1953年,长春市组织体育教师成立体育教学研究会,进行体育教学改革。同时普遍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即“准备劳动与保卫祖国”体育制度的预备级锻炼标准),按照学生的年龄、性别差异,分为少年乙组、少年甲组,各进行5类若干项目的体育锻炼(内容详见《锻炼、测验项目表》)。成绩测验时,由学生在每类中自选一项进行。各类所选项目,成绩以100分为满分,5类成绩之和为总成绩。达标成绩分为3个等级:及格250—349分,良好350—449分,优秀450—500分,凡有一类测验项目成绩低于45分者,不计为达标等级。
1954年,长春市正式推行“准备劳动与保卫祖国”体育制度(简称“劳卫制”)。以大力普及“劳卫制”锻炼为中心,把学校体育教学、卫生教育、课外体育锻炼、体育竞赛活动结合起来,进行学校体育工作的改革探索,学生群众性体育锻炼活动日益得到发展。同年,各学校的课间操均改做第一套少年广播体操。
1956年,市教育局组织全市体育教师钻研教学大纲,改进体育课教学,并督促各学校因地制宜组织多种多样的学生体育锻炼活动。1958年8月中旬,省教育厅制订的《吉林省中小学、师范体育教学大纲(草案)》下达后,市教育局立即组织全市体育教师,按照省厅关于试行大纲(草案)的通知精神,进行了教材研究,并制定出教学计划。但由于受“大跃进”的影响,体育课时间常常被校内外劳动占用,体育教学计划未能切实贯彻执行。1959年4月长春市教育局作出《关于全日制中学的教学、劳动和生活安排问题的暂行规定》后,每周2节的体育活动(包括劳卫制锻炼和军事训练)才得到正常进行。
六十年代初,因受自然灾害影响,贯彻中央关于劳逸结合的指示精神,中学体育课曾一度减为每周1节,大运动量的竞赛活动也受到控制。1962年以后,随着经济形势好转,除恢复体育课教学时数外,特别注重群众性体育活动的普及和提高,广泛开展田径运动,篮球、排球、网球等球类运动,以及跳绳、踢毽子、滑冰等冬季运动。有场地条件的学校,每年冬季浇灌冰场,有些学校还把滑冰运动纳入体育课教学。平时各校不定期地组织课余单项比赛,每年举行校、区(县)、市各级中学生田径运动会。这些竞赛活动,促进了学校体育运动的开展,也培养训练出一些体育运动后备人才。1963年各校结合组建民兵工作,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无线电发报、航空模型比赛,以及步枪射击训练和打靶活动,一直持续到“文化大革命”之前。
“文化大革命”初期,学校体育工作遭到全面破坏,学校体育器材几乎被洗劫一空。1968年学校复课后,体育教学以军事训练为主要内容。1971年,组织师生“野营拉练”(模仿军队的长途徒步行军),成为军事体育课的一种重要形式。正常的体育教学活动到1972年才有所恢复。1973年,市革命委员会政治部文教局决定试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各校开始组织学生进行“达标”锻炼。由于体育教师缺乏,场地、器材不足,收效不大,直到1975年一般中学的达标率不足20%。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后,各校开始整理修复体育器材和设施。1978年,陆续恢复了正常的体育锻炼活动。1979年11月,长春市教育局同市体委、卫生局联合发出《关于在学校中广泛施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意见》,要求各县区教育和体育部门:重点抓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施行;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指导作用;积极解决场地器材设施;认真组织并搞好测验、检查与奖励;注意安全工作。
长春市中学施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之后,普遍面临着体育器材短缺的难题。市教育局于1982年5月,在双阳县召开了现场会议,推广双阳县自制体育器材的先进经验,动员各学校发扬自力更生传统,因陋就简地制造、修复体育器材,为改进教学工作、深入广泛地开展学生群体活动,创造条件。据1983年统计,全市自制体育器材,大、中型24500件、小型6万余件,节约资金达400万元。同年3月召开了自制体育器材表彰大会。
1983年开始,有计划地扶持一批有传统体育项目的学校。初中和小学毕业生升高中、初中时,凡在区级以上竞赛中,获单项前5名的运动员和集体项目前3名队(组)的主力运动员,由市教育局或市体委出具证明,向相应的传统项目学校保送录取。同时对这些学校,在师资配备、器材分配上,考虑传统项目的需要予以照顾。1985年7月,省教育厅、省体委确认长春市下列学校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长春六中(田径)
长春十一中(毽球)
长春五中(田径、篮球)
长春八中(田径、足球)
长春八十三中(毽球)
市实验中学(田径、排球)
长春一二三中(田径)
省实验中学(田径、排球)
师大附中(田径、排球)
德惠县三中(田径)
九台县卡伦中学(速滑)
汽车厂五中(田径)
1986年,长春六中被国家体委命名为“田径运动传统项目学校”。长春市同年改革了体育竞赛制度,采取按运动成绩分组的办法,促进了竞赛水平的提高。在当年的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就打破了31项市中学生运动会纪录。在省举行的首批重点中学田径运动会上,长春六中荣获团体总分冠军。1987年下学期开始使用本市自编体育教材,“三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训练)教学得到进一步落实。在常规教学的基础上,各县区学校普遍开展了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活动。长春市十一中学在改革中,把民族游戏项目“毽球”引进课堂,取得良好效果,曾代表吉林省参加全国比赛。1988年,市教委本着“以田径为基础,以冰上运动与足球运动为重点,以篮、排、乒乓、毽、棒、垒球为传统项目”的方针,同市体育部门紧密配合,相继组织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和足球、排球、篮球、乒乓球、毽球比赛,有力地推动了学校课余训练的深入发展。并为进一步提高运动水平,给学校充实了1.5万元的体育器材。
长春市中学体育工作,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多年的深入改革,学生体育锻炼达标率逐年上升,田径运动和其它运动项目也都创造出较好的成绩。
二、卫生
清末,长春府中学堂已实行多学科分班级授课制,开始有课间休息和课外活动。课程设置除体操课外,每周有1节生理课。宣统二年(1910年),按学部颁发的《各学堂宿舍规则》要求学生每日洒扫教室、自修室和宿舍;寝具每朝起必自铺叠,并时常洗濯曝晒;厕所盥所注意清洁;痰沫涕液吐唾于盂内;不许涂画墙、门户;字纸不得随意抛弃;学生禁食各种烟草、生葱蒜、零物果实;常沐浴、常换衣服等。此外,按《长春府学堂重订章程》规定,学堂设医官,负责消毒与预防传染病,诊治学生疾病,审验学生体操假或其它病假,并负责每年春季学生身体检查事宜。
民国时期,对学生身体发育与健康状况,注意从生理卫生角度进行考察,学校体育注重学生心身各部之平均发育。教学科目设置有生理与卫生(人体构造、个人卫生、公众卫生)。1919年,学生保健工作遵循吉林省教育厅的规定,新生入学时进行体检,在校学生每学期体检一次。并按省教育厅《关于体操和体育活动进行指导与监护》的规定,要求“体育教员须明生理卫生学,与校医协同监理。”1929年11月教育部、卫生部联合制定的《学校学生健康检查规则》颁发后,学校每年开学初,对学生做一次专项或全面的身体检查,并填写《健康检查表》、《学生建康检查记录》,项目依次有体重、身长、胸围、营养、贫血、皮肤与头皮、视力、辨色力、听力、鼻、牙齿、扁桃腺、淋巴腺、甲状腺等。1931年3月为预防天花流行,省教育厅训令长春县长“限令学生一体种痘”之后,学校每年春季对学生施种“牛痘苗”。
东北沦陷时期,继续每年一次健康检查及每年春季种牛痘苗的做法。1934年1月,伪吉林省教育厅曾召开省立各中学校长会议,部署学校购置卫生设施及聘请校医等事宜;1936年12月公布《校医职务规定》十二条。因经费不足,大多数学校未能实施。
1945年东北光复后,在国民党政府统治区初、高中都开设卫生科目,高中女生另设军事看护科目。
1948年10月长春解放后,学校首先开展了讲究卫生与防治疾病常识教育,有的学校开办了卫生讲座课,对个人卫生、环境卫生以及传染病急救常识做了普及性的讲解和宣传。在课内设生理卫生课,每周两课时。
1950年,长春市教育局为各校配备一名校医,普遍建立了简易医疗室,改善了学校卫生保健条件。并在卫生局协助下,每学期初对各校师生员工进行一次健康检查。校医除负责组织体检之外,并实施预防注射及常见病与外伤的治疗。有的学校定期与不定期地、单项与多项地检查记录学生健康发育以及患病治疗情况。同年5月,市教育局和卫生局联合作出保护学生视力的规定。要求各校开展保护学生视力的宣传教育,教室一律要左侧采光;要求各区医疗单位,协助学校搞好视力普查工作。1951年3月,市文教局召开第二次中小学教育工作会议,贯彻毛泽东主席提出的“健康第一,学习第二”指示精神,加强健康教育。同年,由市文教局、卫生局、市医院、团市委少年儿童部等单位,组织建立了保健指导委员会,推动学校的健康教育、保健医疗工作,并制定了卫生公约。同年下学期,各校在市保健指导委员会领导下,制定了医疗制度和计划,并决定以沙眼、耳病、白癣、肺病为主要防治对象,分别轻重缓急适当处理。在卫生习惯培养方面,大部分学生做到了不喝生水、不吃零食、每日刷牙、常剪指甲、不随地吐痰;在卫生常识教育方面,贯彻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方针,各校除每月做一次卫生常识讲话外,还组织学生实际观察细菌感染过程,对学生进行教育;在保健医疗方面,针对主要疾患施以治疗。1953年1月30日,市文教局制定了《加强中小学健康教育方案》,要求各校认真贯彻执行:(一)进一步精简教学内容,加强备课和教学研究工作,认真改进教学方法,保证学生当堂消化理解,减轻学生课程负担;(二)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定期组织卫生讲座、绘制卫生图表等方式,加强卫生知识教育;(三)加强体育教材研究改进体育教学;(四)加强对伙食管理人员的教育工作,提高他们的政治、文化和业务水平,并培养他们的卫生习惯。1954年11月27日,市教育局为减轻中小学学生过重负担,对本市中小学校提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具体要求,保证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1964年11月7日,市教育局、卫生局、体委召开全市中小学体育卫生工作会议,传达教育部、卫生部等八个部门联合颁发的《中小学保护学生视力暂行办法(草案)》。会后各校根据《暂行办法》的要求,积极开展眼保健操活动。1965年,根据毛泽东主席关于“学生负担过重,影响健康”的指示精神,长春市教育局对城区3所全日制中学进行了调查,发现学生的活动总量过大,平均高中生每天在校时间达9小时半,初中生每天在校时间达8小时半,文娱、体育队的队员每天还要多出1小时左右的训练时间。学生健康状况不良,近视率达43.3%。为此,长春市教育局做出如下决定:(一)中学生每天在校时间不得超过8小时,保证学生的睡眠时间—高中生8小时,初中生9小时;(二)控制课外作业量:语文、数学、外语和高中理化课程可布置少量作业,其余学科不布置课外作业,每天作业量不得超过1小时半;(三)保证学生的自由活动时间,学校和教师不得占用;(四)学生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应出于自愿,不得强行规定参加;(五)学校卫生、体育、文娱活动,不得搞突击性比赛。
“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医疗设施遭到破坏,多数学校的医务室被关闭,校医改做其他工作,学校卫生保健一直处于瘫痪状态。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后,长春市教育局于1979年成立了体育卫生科,采取措施恢复和加强学校体育和卫生保健工作。首先恢复学校原有的医务室,并组织校医培训,建立健全学校医疗卫生制度,积极贯彻教育部、卫生部、国家体委《关于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通知》精神,把眼保健操活动列为每天必须做的“两操”(课间操、眼保健操)之一。
1981年,市教育局、卫生局、市体委组织40名体育卫生人员,对城乡11所学校(其中5所中学)的14000名学生进行连续五年的体质和健康监测。到1986年已经取得大量数据(见附表84—1至7)。
1982年,长春市人民政府批转了市教育局、卫生局、体委《关于加强中小学体育卫生工作的几点意见的通知》,要求学校体育课尽量实行男女学生分开教学;加强卫生保健工作,保证学生每天有足够的睡眠时间;各校都要建立医务室,经费(不包括设备购置费)按每个学生每学期不少于0.5元的标准提取,专款专用。1983年全市投资8万元为中小学校购置了医疗设备。
1986年与1987年,市、县(区)卫生与教育部门,举办41次学校保健人员培训班,组织13个防治龋齿小分队,在各县、区中学,普遍推行“刷牙操”。为中小学购买“利福平”眼药水10万支,治疗沙眼;投放“酶酸基旋咪唑”90万片,驱除蛔虫。市教育局体育卫生科在1987年工作总结中,对连续两年的三项防治效果作了分析对比。龋齿患病率由52.15%降至44.29%,下降率为7.86%,沙眼患病率由8.45%降至2.88%,下降率为5.57%;蛔虫感染率由28.40%降至19.60%,下降率为8.80%。1987年开展近视眼防治工作,对25万名中小学生,分别采用了眼保健操、晶体操、针灸、气功、近视眼治疗仪、耳针、眼肌调节液等措施,边监测边防治。到1988年学生视力不良率下降了5.5%。1988年,长春市南关区、宽城区和郊区分别创建区卫生保健所,加强对中小学生保健工作的监督和指导。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教育志》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
本书内容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少数民族教育、特殊教育、师范教育、中等专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技工教育、成人教育、勤工俭学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