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图书馆
长春图书馆
机构用户
长春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节 教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教育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3102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教学
分类号:
G632.0
页数:
22
页码:
134-155
摘要:
本节记述了长春市中学教育教学的情况,其中包括了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
关键词:
中学教育
长春市
教学
内容
一、教学计划
清末,长春府中学堂执行《奏定学堂章程》规定的课程标准,但在执行中根据师资条件,贯彻维新精神对学科设置及授课时数做了一些变动。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长春府中学堂二年级开课情况如下表:
宣统元年(1909年)长春府中学堂改行文实分科,文科班和实科班执行不同的教学计划。文科班以讲读经、国文、外国语、史地为主科,占文科班课程的77%,实科班以外国语、算学、博物、理化为主科,占实科班课程的58%①(《中国近代教育史》103页)。
辛亥革命胜利后,长春县立中学校,执行教育部颁发的《中学课程标准》,因为学校的班级较少,为配课方便,各学科每周授课时数较教学计划略有增减。
1922年《学校系统改革案》公布后,中学教学计划变革较大。为适应学生个性的发展,实行学分制,开设选修课。1924年由长春商埠局筹建的长春商埠初级中学执行《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该校教学计划如下:
1928年3月教育部颁布《中学暂行条例》,中学教学计划又有较大变化,除增设党义和党童子军作业等党化教育课程外,取消初中的选修课,把初中的职业科纳入必修课内。1929年颁布《中小学课程暂行标准》后,1930年第二学期对各学科授课时数又做了如下调整:
这个教学计划虽然强调职业教育,但各地中学并未执行。为此,教育部于1931年4月发布471号训令,要求“公私立中学要一律遵照部颁初级中学课程暂行标准规定之农工家事各科,审查地方情形遵照办理。”长春各中学遵循部令要求,1931年下学期调整了课程设置,男子中学增设了职业科,女子中学增设了家事1节、工艺2节。
东北沦陷初期,中学教学计划,除废除党义科,增设经学科外,学科设置和授课时数均无多大变化。1934年《“新京特别市立女子中学”暂行学则规定》中所列初中教学计划如下表:
1938年伪满实行“新学制”将普通中学改为四年制的分科国民高等学校。工、商、农科国高和女子国高的教学计划均有不同。
女子国民高等学校附设一年制的师道科(学生从国高毕业后再读一年师道科即可任小学教师)。其教学计划如下表:
这套教学计划缩短了学习年限,大量增加日本语和实业实习的课程比重,降低了文化课程度,体现了殖民地奴化教育的特点。
1941年中等教育进一步殖民地化。规定男子国民高等学校每年实务终日实习30天以下,教练、体练、终日训练15天以下,勤劳奉仕日20天以下;女子中学每年终日实习和终日训练合计20天以下,师道科合计40天以下,勤劳奉仕日15天以下。男子国高实际授课每年只有30周(180天),文化课科目进一步减少。具体教学计划如下:
女子国高实际授课35周(210天),师道科实际授课32周(192天),教学计划如下:
这套教学计划大量增加整日实习、训练和劳动,减少授课天数,进一步降低文化课程度。以中学数学为例,学制改革前每周6课时,每年授课40周,6年合计1440课时,按这套计划只剩420课时,不及原来的三分之一。此外,还把国民道德课改为“建国精神”课,大讲“日满一体”和“唯神之道”,取消历史、地理课,只在“建国精神”课中,结合宣扬“万世一系”、“八纮一宇”“大东亚共荣圈”等殖民理论的需要讲一点史地知识,使中学教育完全殖民地化了。
1945年8月东北光复后,在国民党统治区将四年制的国民高等学校改为六年制的普通中学,初中执行如下教学计划:
高中增加军事训练(女生学习军事看护)、生物学、伦理学等课程。这个教学计划提高了中学文化课程度,消除了殖民地教育的影响。
1948年10月长春解放后,长春市中学执行东北区统一制订的教学计划。1950年,东北人民政府教育部对中学教学计划进行修改,初中当年开始,高中从1951年新生开始执行如下教学计划:
这个教学计划分科较细,知识面广,教学总时数增加,学生课业负担较重。1953年8月,长春市中学开始执行中央教育部颁发的全国统一教学计划,所设学科和总教学时数大体与东北教育部的教学计划相同,只是取消了初中一年级政治常识,高中二年级的天文学,使初一、高二的总授课时数减为30节。其后,教学计划变动频繁,1954年停开初中外国语,同时停开初一到高二各年级的政治课,只在高三开宪法课。几经变动,到1956年3月,教育部颁发《十二年制全日制中学教学计划》所设学科已达30个,是我国历史上设科最多的一个教学计划。
这个教学计划的特点是:一重视文化基础知识;二忽视生产实践课;三忽视政治课,政治课只占课程总量的2.1%。1957年3月为纠正学习苏联教育经验中出现的偏向,调整了课程设置,恢复了初高中各年级的政治课,初三、高三两个年级增开农业基础知识课。同年8月决定精简中学部分学科的教材内容,纠正了数学、生物、历史、地理等学科的分科授课制。1958年3月教育部对中学教学计划再一次作了重大调整,决定中学设劳动课,政治课改称社会主义教育课,汉语和文学合并,改称语文课,并决定在大城市初中可开设外语课。1958年教育革命期间,长春市中学试行了多种学制,教学计划也不统一。
1961年根据省的统一部署,大部分中学恢复了十二年制,执行吉林省教育厅制订的十二年制中学教学计划。1963年3月中共中央发布《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后,对教学计划做了调整。
1964年毛泽东春节讲话以后,吉林省教育厅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对中学教学计划进行调整。初中及高中一二年级每周课程控制在29节,高中毕业班每周为27节。
1965年在中央教育部直接派员指导下,长春市教育局根据“春节讲话”的精神,在长春三中进行“大改”试点,对学制、教学计划、课内外活动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实验,其教学计划如下:
“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年8月吉林省教育厅转发教育部指示:“全日制中小学教学计划停止使用,各地可按毛主席教育思想和全国都应成为毛泽东思想大学校的精神自行安排。”1968年中学复课后,由于各校对毛泽东教育思想理解不同,教学计划各行其是。1973年以后,多数学校停开了历史、地理、外语、音乐、图画等课程,教学处于无政府状态。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后,1977年1月吉林省教育厅颁发了过渡性的全省统一教学计划。长春市教育局为了尽快把耽误的文化课补回来,经请示省同意,制订了《执行省发教学计划的具体意见》,增加了文化课的教学时数。
1977年1月,长春市教育局根据市内实行二部制的中学较多的实际情况,又制订了《关于二部制中学教学安排的意见》,把二部制中学每周授课时数控制在23课时,并规定减少课时的各学科,教学主要内容不能减少,要抓好二部制班级的课外活动,保证教学质量。
1978年1月教育部制订了《全日制十年制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结束了“文化大革命”以来教学计划的无政府状态。
1981年4月,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五年制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的修订意见》和《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彻底从教学计划上摆脱了“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使中学教学计划稳定下来。
长春市中学1983年全部改行六年制以后,即执行这个教学计划。
二、教学内容
清末,长春府中学堂多数学科按《奏定学堂章程》规定采用学部认定的中学教科书进行教学。没有统一教材的学科(修身、国文)和根据师资条件增设的学科(生理、法学通论、音乐)则由教师自行编写讲义。长春府中学堂的修身课没有按规定讲授《五种遗规》(《养正遗规》、《训俗遗规》、《教女遗规》、《从政遗规》、《在官法戒录》),而是参照《五子近思录》、《宋元学案》、《明儒学案》、《泰西学案》诸书有关道德修养的内容,自编修身讲义一、二两编。国文课由教师自编《论文字源流、意义、作用》及《论文章源流、定例、体例法》两编讲义进行讲授。生理课采用日本中学的生理教科书,法学通论课采用日本法政大学讲义,参考黄炳吉著的《法学通论》进行讲授。音乐课参照《普通乐典教科书》自编教材。这些教材除宣扬封建礼教的纲常伦理外,还加进了启蒙的民主教育,法制教育,颇具维新特色。
民国时期,1913年长春县立中学校,遵照1912年12月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发的《中学教育令施行细则》废止讲读经课,改革了修身课的教学内容,在各科教学中贯彻民主共和的思想,加强了国文、数学、外国语三大基础课的教学,自然科学所占比重有所增加。中学各学科的讲授内容:修身课使用缪文功编写的《修身教科书》(中华书局版),第一学年讲持服、处世、待人之道;第二学年讲对国家、社会之责务;第三学年讲对家族、自身和世界万有之责务;第四学年讲伦理学大要及本国道德之特色。国文使用许国英编写的《国文读本》(商务印书馆版)。一学年讲读、作文、习字(楷书、行书),楷书教材采用庄庆祥编的《楷书》;二学年加授文字源流,使用张之纯编《文字源流》(商务版);第三学年加授文法要略;第四学年加授文学史。外国语使用李登辉的《英文读本》和杨锦森编的《纳氏文法》,讲授发音、读法、译解、文法、习字、会话,第四学年加授文学要略。历史使用潘武编《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华版),一年讲中国古代史,二年讲中国现代史,三年讲东亚各国史及西洋史,四年讲西洋史。地理使用李廷翰编《中学地理教科书》(中华版),一年讲地理概要及本国地理,二年讲本国及外国地理,三年讲外国地理,四年讲自然地理概论、人文地理概论。数学使用陈文、赵纯、易应昆等合编的数学教科书(群益书局版),一年讲算术、代数,二三年讲代数、平面几何,四年讲平面及立体几何。博物,二年级使用华文琪的《中学动物教科书》(中华版),一年讲植物,二年讲动物及生理,三年讲矿物、地质学大要。理化,第三学年讲物理,第四学年讲化学。法制经济在第四学年讲授。手工、体育、乐歌各科教材由任课教师编写。1921年以前,长春中学外国语只开英文,鉴于长春地方因中东路和俄国交涉日多,1921年8月长春县公署依据教育部批示,训令所属中学增开俄文课。
1922年《学校系统改革案》公布后,长春中学实行初中三年学制,教学内容和使用教材也都相应地有所改变。修身课改为公民课,使用舒新城编写的《新中学教科书公民课本》(中华版),讲授公民道德,公民权利和义务,公民所应具备的政治常识。英语课使用沈彬编著的《新中学教科书混合英语》(中华版)。数学使用秦访编写的《新中学教科书代数学》和吴渊编著的《新中学课本几何学》(均为中华版)。自然(包括博物、理化)使用《新学制自然教科书》(杜亚权著商务印书馆出版),历史使用金兆梓编著的《新中学教科书初级世界史》(中华版),地理使用丁察安编著的《新中学教科书初级世界地理》(中华版)。国文一科自“五四”运动以后,各中学竞相采用语体文自编教材,切近适用。1926年吉林省教育厅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制订《中等以上学校国文科整顿办法》,规定“国文一科一律重视文言”。据此,长春中学国文科增加了文言文比重,唯私立自强中学贯彻不力。1927年9月吉林省教育厅以第226号训令重申教育部第169号训令关于“中学以上各校,所有国文一科,无论编纂何种讲义及课本,均不准再用白话文体,以昭划一,而重国学”的规定,并令长春义务教育学董吴雅南“即便转行自强学校,遵照毋违”。①(长春市档案局历史档案18—149)长春私立自强中学接到训令后,在国文课讲义中增加了文言文比重。1927年自编的初中三年级国文讲义共60课,其中50课为文言文,占课文80%以上。这时期的教材内容开始从仿效日本转向仿效欧美。由于改行六年制,学制延长2年,文化课程度有很大提高。
1929年教育部颁布《中小学课程暂行标准》,改公民科为党义科,初中讲三民主义、建国大纲浅说,高中讲建国方略概要及五权宪法。除在各科教材中加进党化教育的内容外,在文化课程度上没有多大变化。
1931年东北沦陷后,中学取消党义课和党童子军作业,增设了宣扬王道教化的经学课和修身课。经学课讲授《孝经》、《论语》、《孟子》,向学生灌输儒家教义。修身课讲授忠君、孝亲等纲常礼教观念。在女子中学增设家事课,讲授家事大要、家事整理、卫生侍疾、育儿、家庭簿记等知识,以培养贤妻良母。1938年伪满实行“新学制”,使中学教学内容更加殖民地化。在《国民高等学校规程》中规定将修身课改为国民道德课,“阐发建国精神”及“日满一德一心不可分之关系”。将日本语定为“国语”,规定“国语”包括日语和“满语”两部分。而且日本语课时数超过“满语”。第二国民高等学校1938年每周日语12节,用6节讲授伪文教部编审的《日语》课本,用6节讲授日本寻常小学的课本,而“满语”每周只有3节,讲文言文。在中学增设实业科,开专业课。长春的工科国高开土木、电气;商业国高开商事要项、簿记、珠算等专业课,实业实习高年级每周达15节。由于大量增加日语课和实业课时间,削减了中学文化课的教学时数,降低了程度,数学只讲算术、代数、平面几何,“遇有必要时并课以三角法之初步”。将博物、理化合并为理科课,只讲“植物、动物及矿物的一般知识”及“物理上、化学上之现象及定律,机械之构造及作用。元素及化合物之知识。”1937年以后,伪满政府对使用教材要求很严,规定必须使用标有伪民生部大臣有著作权或经伪民生部大臣检定的教科书,凡采用上述以外的教科书进行教学者处200元以下之罚金。
1945年东北光复后,在国民党政府统治区的长春市中学,从1946年起开始使用国民党政府统编的中学教材,这套教材在国文、外语、理科课程方面加深了程度,在公民、史地等科进行三民主义教育,培养青年盲目正统观念。
1948年10月长春解放后,立即着手对旧教育进行改造,废除公民课,变更政治常识、历史、国文三门课程的内容。着重对学生进行阶级教育、为人民服务教育。文科选取毛泽东著作及革命文艺作品做临时教材,理科则继续使用正中书局出版的旧教材,由任课教师选择使用。1949年中学文科课程一律采用东北人民政府文化教育部所规定的新教材。1950年长春市各中学试用了翻译苏联中学的数学、生物、物理、化学等理科教材。同年8月,长春市人民政府文教局提出《试用植物、动物教材的总结报告》和《新物理教材的研究总结》,肯定了翻译苏联中学理科教材的优越性并在中学采行了这套教材。直到1953年8月才开始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编的全国统一教材。1955年学习苏联经验,长春市有17所中学开设了基本生产技术教育课,初中一年开木工,二年开钣金,三年开钳工。在两所高中一年开车工,二年开内燃机,三年开无线电技术。各年级所用教材,均由长春市教育局委托专业技术人员编写。1956年各中学开始执行教育部颁发的中学各学科教学大纲,进一步明确了各学科的性质、任务、学科知识体系及各学科在完成中学培养目标中的意义和作用。1957年中学增设农业基础知识课,主要围绕农业“八字宪法”(水、肥、土、种、密、保、工、管)讲授各种农作物的生产知识。1958年中学政治课改称社会主义教育课,主要围绕1957年“反右”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从正面进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教育。1958年教育革命中发动群众揭露教材内容上存在的“少慢差费”现象,组织教师对现行教材内容进行“砍挖补换”,删掉“脱离生产实际”、“陈腐落后”的内容,增补结合当前政治斗争的内容。1960年为提高文化课程度,将大专学校的一部分基础课内容下放到中学,将中学一部分课程内容下放到小学,由于学制年限缩短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1961年大部分中学恢复六年制,课程内容做了调整,学生课程负担问题得到缓解。1963年中共中央颁布的《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规定:“全日制中学必须努力提高语文、数学、外国语等工具课的教学质量”。并重新编写了全日制十二年制中学课本,调整了中学基础学科的程度,纠正了片面追求提高程度的偏向。
“文化大革命”期间,长春市中学使用的教材很乱。1968年复课初期教师自行编选教材。1969年开始使用省编的中学四年制教材。1970年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使用吉林、山西、河北三省联编教材,程度略有提高。1974年市内部分中学试用省教材编写组在海龙蹲点编写的理科教材,这套教材完全否定了基础理论知识和科学知识的系统性,数学只讲与制图、识图、测量有关的知识,物理只讲“三机一泵”(电动机、拖拉机、收音机、水泵),化学只讲土壤、农药、化肥。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1978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了全国通用的十年制中学教材和各学科教学大纲,结束了“文化大革命”十年教材不统一的局面。1981年,教育部颁发《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的同时,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发了一套全日制六年制中学教材和各学科教学大纲,长春市中学1983年恢复中学六年的学制后,即使用这套教材。政治课,初中一年开《青少年修养》,二年开《社会发展简史》,三年开《法律常识》,高中开《政治经济学常识》和《辩证唯物主义常识》。数学课,初中一年开代数,二三年级代数平面几何并开。高中开立体几何,解析几何,微积分及概率统计的初步知识。历史课,初中讲中国历史,高中讲世界历史。地理课,初中讲自然地理、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高中以人地关系为主线讲授天文、气象、地质、矿物、能源、保护环境等有关知识。生物课,初中讲授植物、动物、人体生理,高中讲授《生物学》,着重讲生命起源、生物遗传和变异、生态环境等生物知识。这套教材程度较深,特别是理科教材,将一部分原属大学的内容下放到中学,教师讲授,学生接受都有困难。1984年数学、物理,都编发了甲乙两种版本。乙种本减少了一部分课程内容,较适合一般中学使用。1986年国家教委编发了一套切合中学实际的教学大纲,统一调整了中学教材内容,使中学教材稳定下来。同年,长春市教育局发出《关于普通中小学开设劳动技术教育课的通知》,要求各中学按教育部规定的教育教学内容开设劳动技术教育课。其后各中学按规定,陆续开设了裁缝、英文打字、微机等课程,并正式纳入每周课程表内。
三、教学方法
清末,长春府中学堂实行班级授课制,改变科举制学校以学生自学为主的教学方法。由于教师不能适应,形成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注入式教学。宣统元年(1909年)吉林省提学使司虽曾提出诱导学生兴趣的“三段教学法”,因限于师资条件,未能实施。
民国初年,继续沿用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不佳。1919年3月,吉林省长公署和吉长道署训令中学改进理科教授方法,提倡“教学联络实际,利用标本仪器施行直观教学”。同年教育部抽查专科学校入学试卷,发现中学毕业生的国文、数学、外国语三科成绩很低,特于同年10月召开全国中学校长会议,集中研讨改革教学方法问题。会议就提高三科教学质量,提出了具体改进意见:一是中学的三个主要学科应设学科主任,加强对教学的研究和领导;二是改进教学方法,教学要结合实际,引导自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会后,制定文件,由教育部转饬各地中学遵照执行。这次全国规模的教学改革运动,推动了长春各中学的教学改革。吉长道立中学各主要学科开始设学科主任协助校长检查教学,研究改进教学方法,重视了实验作业,引导学生自动,填鸭注入式教学方法有所克服。1922年成立的自强中学在校内设立由学生独立经营的贩卖部,培养学生自强自立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1924年成立的商埠中学设选修课,在教学中注意发展学生的爱好和特长。
东北沦陷后,随着课程内容的殖民地化,教师反抗情绪日益增强,中学教学又恢复了填鸭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以长春第二国高的教学为例,数学课由教师在黑板上演算例题,一边写一边唱着讲演算过程,从来不讲为什么,也不做综合性的练习。理化课只按课本内容讲定理、定义,除化学课做一点演示实验外,学生根本没有动手做实验的机会。史地课经常是整堂抄几黑板笔记,教师上课就写,有时一句话都不讲。用当时概括的说法就是:“背数学、读理化、笔记史地”。
1948年长春解放后,学习老解放区教育经验,执行“理论联系实际,使教学为政治、生产服务”的方针。解放初期,结合教学内容,使学生参加民主建政等大量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在教师辅导下的民主讨论,使学生树立阶级观点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理科教学中,尽量创造条件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实践性。1949年,长春二中发动师生开展建校运动,利用师生献出的废旧仪器标本,重建理、化、生物实验室,共制做标本、仪器194件,模型112件,挂图539张,为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创造了条件。
1950年开始,学习苏联教育经验,对教学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改革,到1953年达到高潮。首先组织全体教育工作者学习苏联教育理论,长春市教育局组成学习凯洛夫著《教育学》的学习中心组,局长任组长,中心组成员一边学习,一边给基层讲授教学法。其次是建立教学研究机构,在长春市教育局内设教学研究室,增强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学的管理机制,另外还建立了长春市中小学教师与教育工作者研究会和中学分学科的教学研究中心组等群众性教学研究组织。第三、学习和推广苏联的教学方法,普遍推行苏联学校的五级制记分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实行“五个原则”和“六年环节”的程序化教学。除组织全市性经验交流和观摩教学外,长春市教育局与教育工会还共同出刊了内部刊物《教育工作经验汇辑》,积极推广学习苏联教育的经验。第四、学习苏联,开展基本生产技术教育。1955年长春市教育局抽调40名中学教师,委托第一汽车制造厂和市家具厂代培一批钳工和木工师资,发动中学师生争取厂矿企业支援,获得一部分钳工和木工工具,市财政局调拨一部分报废的消防汽车、摩拖车和塔轮式车床,在市内17所中学开设了基本生产技术教育课,另外在四中、六中等7所校园较大的中学开辟了生物实验园地。
1958年教育大革命,纠正了机械搬用苏联教学经验和教学脱离政治、脱离生产、脱离实际的偏向,在学校办起了工厂和农场,使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958年9月统计,市区中学共办起工厂117个,拥有农场390垧。另外还与242个生产单位实行厂校挂钩,组织学生到生产单位参加劳动。由于学生劳动过多,影响了健康,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1959年4月长春市教育局根据中央和省的指示精神制订了《全日制中学的教学、劳动和生活安排问题的暂行规定》,对学生参加劳动的时间进行了调整。规定全日制中学的劳动时间(包括义务劳动)每年初中为240小时,高中为304小时。每周劳动时间初中为6小时,每次连续劳动不超过3小时;高中为8小时,每次连续劳动不超过4小时。全年的义务劳动时间,初中不得超过5天,高中不得超过7天。每个学生假期劳动,包括义务劳动在内不得超过2—3天。1961年以后,长春市中学在贯彻教学结合生产的基础上加强了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普遍采用了精讲多练,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在教学手段上师生动手制做教具,利用幻灯、电影、录音机等电化手段进行教学。在改进教学方法的同时,利用假期组织教师学习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研究教材,掌握学科教学的目的、任务、内容、方法,研究每一章节教材在学科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每节课的重点、难点,从学生实际出发制订出每节课的讲授方案,充分利用45分钟时间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能够当堂消化理解,尽量减少学生的课外作业负担。1964年毛泽东主席“春节讲话”以后,长春市中学根据省的指示精神,组织干部、教师学习毛泽东教育思想,克服教学中的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重新学习毛泽东早年提出的《十大教学法》,在教学中提倡“少而精,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和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在一部分学科试行开卷考试,减少课外作业,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保证学生休息和睡眠时间。
“文化大革命”期间片面强调实践经验,否定课堂教学的作用,否定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1968年中学复课以后,片面强调突出无产阶级政治,用毛泽东思想统帅文化课,大搞“语录进课堂”,“工农登讲台”,在政治压力下,多数学校的课堂教学是“照本宣科”,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由于教学设备被破坏,正常的教学实验无法进行,理科教学只能空讲理论,脱离实际。1972年文化课教学虽曾一度出现转机,但到1974年学习“朝农经验”大搞开门办学,大办农村分校,彻底否定了“小课堂”的作用,中学文化课只能在工厂的礼堂、饭厅、农村的田间地头,结合生产劳动需要讲一点支离破碎的理论知识,严重降低了中学文化课教学质量。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后,长春市中学进入一个新的教学改革时期。除继续坚持抓好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外,突出抓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问题。1979年10月,长春市实验中学数学教师参加了5省市8所中学参加的第一轮“项武义教学实验”。该校从当年初中新生里选出34名数学成绩略高的学生组成实验班,实验周期为6年。这项实验是根据美籍华裔教授项武义的设想,参照使用教育部编写的《中学教学实验教材》,抓早期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中抓应用上、方法上长期起作用的“通性”、“通法”,使学生能举一反三;重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变培养“记忆加摹仿型”为“思考型”,抓早期抽象思维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在教学内容方面,重视“双基”落实,狠抓转折性“关口”,用高难度、高要求、高质量的标准严格培养训练学生。市实验中学第一轮实验班学生考高中时,采用全省统一试题,全班学生数学成绩平均114.7分(满分120)。1985年高考时,全班学生100%考入高等学校。其中9人被保送到国家重点大学。1980年农安县万顺中学组织教师系统学习教育理论,并将理论与本校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总结出“学理论、抓自学、教会学”的教学改革的路子。试行“三步四环”教学方法,三步是“感知、理解、评析”,四环是“自学现疑”、“探索交流”、“疏通点拨”、“练习总结”,着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教学质量显著提高。长春十一中学实行学生“五程序学习法”和教师“五程序主导教授法”,即学生提前预习,主动听课,先行复习,后做作业,自己小结,教师进行预习指导,讲授引导,复习辅导,作业辅导,小结辅导,充分发挥教者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1983年农安县巴吉垒中学张延华老师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初中语文“读写日程训练”,对初中教学作出循序渐进的读写训练日程,用信息论和控制论的原理,及时注意学生的信息反馈,设计多种训练栏目,提高学生的知识和智能,并用读写日记的形式,指导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收效显著。市教育学会和市教研室对这个实验班进行三次测试,当堂命题,当堂作文,全班以平均35分钟写800字的速度完成所有命题,不仅字迹工整,无涂无改,且文词流利,感情真挚,内容充实。
1984年2月在杨迪副市长主持下,组织352人的检查队伍,对中学教学领导情况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大检查。发现一批有推广价值的教学经验,开展了“创最佳课”“评优秀课”的群众性教研活动,参加的教师两万多名,占全市教师总数的70%。1985年评选出一等奖44名,二等奖89名,三等奖267名,并组织一等奖获得者举行全市性的大型观摩课,推动了教学改革深入开展。1985年在改革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长春市中学普遍开辟了教学的第二渠道(课外活动小组)和第三渠道(学生在生产实践中运用和验证课内所学知识),对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动手动脑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的同时,教学手段也进行了改革。自1978年成立教学仪器公司和电化教育馆两个专业机构以后,在教学仪器设备上集中装备了42所办学条件较差的中学,并发动教师自力更生利旧利废,自制教具。农安县万顺中学物理实验员臧凤军自制教具577种,7186件,为学校节省资金9100多元,经他改制的马德堡半球,使用方便,实验效果好,受到大、中学校专家的好评,获全国一等奖。到1985年市区中学已建立实验室247个,各类电化教育工作室40个,语言实验室2个,微机室5个,电化教育设备有投影仪和幻灯机2303台,录音机1337台,录像机24台,放像机49台,电影机103台,微机622台。
1986年末统计,全市共有市级教改实验项目44个,县级实验项目61个,市直属校实验项目122个。其中10项已通过省级验收,42项通过市级验收。1987年已经市级验收的42项改革实验中有11项由教育行政部门拨款资助。并建立骨干教师教学档案,给60名骨干教师的讲课情况录像存档。在广泛开展教学改革的基础上,1988年,长春市教育局,就经常教学工作提出基本标准要求。编写《教学基本标准手册》,作为教师教课和领导检查教学的依据。从而保证了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教育志》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
本书内容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少数民族教育、特殊教育、师范教育、中等专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技工教育、成人教育、勤工俭学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