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1981年~2000年规划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计划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2991
颗粒名称: 第三节 1981年~2000年规划
分类号: F211;TU98
页数: 3
页码: 372-374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长春市1981年~2000年规划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长春市 1981年~2000年 规划

内容

中共十二大提出,到本世纪末,工农业生产要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实现总产值翻两番,即比1980年增长3倍。根据这一要求,结合长春市的实际情况,经过反复研究,1982年11月24日,长春市计委提出了1981~2000年规划。具体奋斗目标是:
  一、工农业总产值
  1980年为52.7亿元,“六五”计划达到64亿元,增长21.4%,每年平均增长4%;“七五”计划达到90亿元,每年平均增长7%;前10年增长70%,每年平均增长5.5%;到2000年达到210亿元,后10年,每年平均增长9%;20年增长3倍,每年平均增长7.2%;要力争增长3.4倍,每年平均增长7.8%。
  二、工业总产值
  1980年38.3亿元,“六五”计划达到46.6亿元,增长21.6%,每年平均增长4%;“七五”达到65.4亿元,每年平均增长7%,前10年增长70%,每年平均增长5.5%,到2000年达到175亿元,后10年增长1.67倍,每年平均增长10.3%;20年增长3.57倍,每年平均增长7.9%。
  地方工业的发展,尤其是直属工业要力争更快一点考虑安排:第一方案,前10年达到35.6亿元,增长0.87倍,每年平均增长6.5%;到2000年达到87.5亿元,后10年每年平均增长9.4%;20年增长3.6倍,每年平均增长7.9%。第二方案,前10年力争提前2年(即1988年)翻一番,每年平均增长9.1%,达到44亿元;到2000年翻两番,即增长5倍,达到114亿元。
  三、农业总产值
  1980年为14.4亿元,“六五”计划达到17.5亿元,增长21.6%,每年平均增长4%,“七五”计划达到22.3亿元,每年平均增长5%,前10年增长0.55倍,每年平均增长4.5%;到2000年,第一方案比1980年增长1.43倍,达到35亿元,每年平均增长4.6%;第二方案增长3倍,每年平均增长7.2%。
  四、工业、农业、商业、交通、建筑、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等各项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前10年都要力争达到全国平均先进水平,为后10年经济振兴打下坚实基础。20年达到国内80年代先进水平,工业劳动生产率达到2万元至2.4万元,增长1.5倍到2倍;全市工业每百元提供利润要由1980年的12.2元,达到20元以上;财政收入前10年增长0.81倍,每年平均增长6.1%,20年增长3.8倍,每年平均增长8.2%。
  五、人口、计划生育
  1980年,全市人口562万人,其中市内城区人口121.6万人,“六五”计划达到597.3万人(其中市内城区人口140万人),自然增长率9.83‰(其中城区11%);1990年达到625.7万人(其中城区151.6万人),自然增长率8.85‰(其中城区8.5‰);到2000年达670.6万人(其中城区171.5万人);自然增长率3.73‰(其中城区3‰)。
  六、劳动就业
  全民所有制职工,1980年末期64.9万人,“六五”计划末期达到74万人;“七五”计划末期达到85万人;本世纪末期达到95万人。
  集体所有制职工,1980年末期30.1万人,“六五”计划末期达到41.4万人,“七五”计划末期达到48.5万人,本世纪末期达到56万人。
  “六五”计划期间每年有3万人待业,加上遗留的待业人员3.5万人,共有18.5万人。“七五”计划期间新增13.6万人,加上“六五”计划剩余3.4万人,共17万人,后10年约有劳力资源20万人左右。
  七、人均国民收入要达到小康水平
  1980年全市人均国民收入284美元,到2000年达到900~1000美元,增长2.16倍到2.5倍。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计划志

《长春市志 计划志》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志详尽地记载了箕市计划体制演变过程,也展现了箕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本轨迹,从而构成了长春经济纵向延伸的一个缩影。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