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图书馆
长春图书馆
机构用户
长春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十一章 长期计划与国土规划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计划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2982
颗粒名称:
第十一章 长期计划与国土规划
分类号:
F211;TU98
页数:
12
页码:
365-376
摘要:
本章记述了长春市长期计划与国土规划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长春市
长期计划
国土规划
内容
长春市编制过3次长期计划,一是1963年编制的《1963年~1972年规划》,二是1974~1975年编制的《1976~1985年规划》,三是1982年提出的《1981~2000年规划》。
第一节 1963~1972年规划
1963年3月国家计委制定的《计划工作条例(草案)》提出:“当前计划部门的主要工作是,编制第三个五年计划和长远计划轮廓。力争在10年内,按照农轻重的次序安排生产和建设,基本解决吃、穿、用的问题,并为建成一个全国统一的、独立完整的、现代化的经济体系奠定巩固的基础,在20年左右的时间内,基本上完成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的伟大历史任务。”按照《条例》的要求和省计委的部署,1963年6月,长春市制定了《市政工程十年规划》、《长春市公用事业十年规划》;1963年10月提出了《长春地区发展农村电气化的十年规划》。
一、市政工程十年规划
市政工程10年规划预计投资8814.6万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3529.6万元,维护费5285万元。
1.道路
10年规划的原则是:首先,加强道路的维修养护,使原有路面达到完好程度;其次,根据交通量的需要,新建、改建和扩建主干道;再次,在维护和改扩建中适当提高路面等级,改善一部分街坊土路,提高黑色路面比例,减少碎石路面。10年规划的具体安排是:
①维护:共维护路面927.3万平方米,总投资2679.9万元,其中,前5年维护面积468万平方米,投资1368.9万元;后5年按维修周期进行正常养护,投资1311万元。
②新建、改扩建:新建铁西工业区新街2.8万平方米,改扩建道路23条,42.2万平方米,总投资750.9万元。
2.桥梁
10年规划安排改扩建6座桥梁,其中3座是木桥改为永久性桥梁,共投资520万元。为了加强桥梁维护,10年支出维护费100万元。
3.排水
城市排水问题较多:一是管道破损严重,二是有3条管路原设计不合格,三是部分地区无排水设施,四是污水未经处理就排入伊通河内,造成污染。为解决存在的问题,改善排水状况,十年规划总的精神是:加强维护,使原有下水管达到完好程度,改造原有设计各种不合理现象,新建部分下水和污水截流工程。具体安排是:
①维护:10年安排大修下水管道82.2公里,投资573.1万元,其中前5年大修49.7公里,投资345.1万元。小修、维护需资金385万元。维护费支出总计为958.1万元。
②新建下水管道59.1公里,投资826万元,其中:南湖工业区5公里,20万元;铁西工业区12.7公里,64万元;长春大街、同志街、斯大林大街(现人民大街)南端新增下水管27.6公里,投资502万元;伊通河污水截流工程21公里,投资240万元,建成后不仅可解决河水污染,还可灌溉农田650公顷。
4.街灯
十年规划提出:
①恢复原有街灯,并将没有街灯的街道全部安上街灯,10年共增设街灯4014盏,基建投资174.7万元,加上原有街灯,达到11741盏。
②加强维护,解决光度不够问题,改造旧有街灯设备,撤换部分因年久失修腐烂的地下管线,增加部分变压器,以满足街灯的需要,需维修费50万元。
③撤换部分腐烂的木电柱,改为水泥电柱,10年共需维修费448万元,其中:前5年为184万元,后5年为264万元。
5.园林绿化
10年规划的原则是:加强原公园、苗圃、绿化的保护,增加园林内部设施,增加植树株数,逐步达到城市绿化要求;在绿化工作中适当调剂树种,逐步达到美化;在维护好原有公园的基础上,有条件的恢复一部分公园,改变公园集中市区的现象。
10年园林共投资1712万元,其中:园林绿化经费1048万元,基本建设投资663万元。10年计划植树100万株。基本建设投资安排是:前5年增加原有公园的各种设施,投资238万元;后5年恢复南岭动植物园和南湖公园,投资425万元。
6.市政企业
10年规划提出,市政企业需增加劳动力675人。为提高施工机械化水平,计划投资376万元,修建配油厂,购置75台施工机械。为解决城市维护的水泥管和水泥杆,计划将原关闭的水泥管厂恢复生产并投资扩建,计划投资219万元,总共基建投资595万元。
二、城市公用事业十年规划
公用事业10年规划总投资为9706.7万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7002.1万元,维护费支出2704.6万元。
1.市区自来水
10年规划的方针是:前5年主要维修好现有设备,并进行填平补齐,提高设备能力,解决亟待解决的缺水和管网不合理状况,适当改善部分居民吃水问题;后5年主要考虑工业生产和人口自然增长而相应地发展供水能力。
10年计划共投资3602.5万元,其中:基本建设3055.2万元,维修547.3万元,前5年867.9万元,后5年2734.6万元。具体安排是:
①基本建设
前5年主要是两大工程:第一扩建水厂,将一、二、三净化系统进行改造,续建二级泵房,新建变电工程,增加产水能力4.7万元/日,投资95.2万元;第二,市区管网铺设,1964~1965年铺设一条由净水厂经东盛路、远达街至铁北的送水干管和相应的支管,长37.9公里,投资400万元,并购置水表2500块,投资60万元。经过改扩建,自来水供水能力达到16万吨/日。后5年计划在铁北地区新建一净水厂,投资1500万元,并铺设新立城水库至净水厂的输水管道,投资1000万元。到1972年日供水能力达到21万吨。
②大修维护
10年维修共安排547.3万元,主要项目是大修水泵74台次,电机33台次,配水干管撤换10公里,支管撤换51.5公里,柴油机大修15台次,以及厂房、办公室、管道附件维修等。前5年是还清“欠帐”,突击维修,计划投资312.7万元,后5年进行正常维修,投资234.6万元。
10年规划实施后,到1972年,水厂日生产能力达到21万吨,比1962年增长85%,供水总量为19.3万吨,提高71%,用水人口为97.7万人,增加37%,可与生产生活相适应。
2.市区公共交通
10年规划安排投资3350.5万元,其中:维修养护为1534.4万元,增加车辆、延长线路及客运后勤建设为1816.1万元。
①维修养护
计划在前3年内加强车辆、设备的维修和养护,将应该大修的车辆全部大修一次,从1966年起走上正常维护。10年维修计划总支出为1534.4万元,其中:汽车公司663.4万元,主要维修项目是汽车大修372台/次,发动机大修17台/次;电车公司871万元,主要维修项目是电车大修184台/次,撤换枕木6300根,电柱1201根,天线18.4公里。
②增加车辆,延长线路
电车:有轨电车基本维持原状,逐步向外拆迁,重点发展无轨电车。计划前5年增加32台有轨电车,后5年建设两条无轨电车线路,一条由车站到红旗街,另一条由车站到乐群街,购置无轨电车80台。将有一线有轨电车拆迁至铁北到宋家洼子,将五线有轨电车线路拆除,代之以汽车。
汽车:10年增加车辆33台,延长线路25.6公里。规划实现后将由7650人一台车降到5000人一台车,车隔时间将由15分钟缩短到6分钟。
③加强客运后勤
计划10年间修建车库7084平方米,修配及保养场2560平方米,检修车间2940平方米,调度室2492平方米,宿舍及其他福利设施5950平方米,仓库1700平方米;购置检修设备65台。
3.市区煤气
计划10年维修和基本建设共投资2622.8万元,其中前5年为966.4万元,后5年为1656.万元。
①维修
10年大修煤气炉64盘次,撤换市区管道32.2公里,室内支管50公里,以及推焦机、扬炭机、鼓风机、压缩机等大修,共需资金578万元,其中,前5年把破损炉子抢修完,其他主要设备大修好,其他主要设备大修好,把亟待撤换管道50.2公里撤换完,共需资金321.6万元;后5年除继续撤换管道外,其他进入正常维护,维修费256.4万元。
②基本建设
计划前5年新建日产煤气1.8万立方米的”革新二号”炉一座,2万立方米水平炉一座,修建一个容量3.2万立方米的贮气大罐和相应的专用管线,修建一座日贮气能力为5.6万立方米的设备等,共投资644.8万元;后5年新建一座日产煤气8万立方米的厂子和相应管网等,投资1400万元。
10年规划实现后,1972年煤气综合生产能力将达到24万立方米/日,比1962年增长96.7%;管线长度400公里,比1962年增长15%;煤气供应量达到22.25万立方米,比1962年增长137.9%;用气人口从1962年的15.7万人增加到31万人,增长97.4%;普及率达到25.4%,比1962年增长55%。
三、农业电气化10年规划
长春地区农村电气化10年规划的方针是:以商品粮基地和郊区蔬菜基地为重点,以排灌和机械化用电为中心,相应的解决农副产品加工和照明用电。在建设的安排上,要贯彻先生产后生活,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优先考虑发展易旱易涝地区、商品粮基地和郊区菜田的排灌、农机用电,兼顾农副产品加工和农村照明用电。
10年规划的设想是:修建电力排灌74处,装机304台,容量为27455.5瓦千;建设2.2万伏以上送电线路14条,535公里;建设1万伏配电线路83条,555.2公里;建设变电所22处。在步骤安排上,前5年先解决榆树、德惠、九台3个县的农村用电,架设从吉林乌拉街到九台其塔木,德惠朝阳到榆树的6.6万伏高压线路。然后架设朝阳到幸家店孙家坨子,榆树到五棵树,弓棚子到八号,大岭、泗河、新立到土桥子等6条3.5万伏的输电线路,并在沿线设置电力排灌站23处,同时从长春到双阳架设6.6万伏高压线路。后5年主要解决德惠中南部、长春市郊区及农安的电气化,建设长春至德惠的哈拉海和黄鱼圈的2条6.6万伏高压线路,到1972年全地区基本上可实现农业电气化。
上述工程共需投资6582万元,其中水利工程投资3237万元,电力工程投资3345万元。在总投资中,需国家投资6318万元,群众自筹264万元;如按时间划分,前5年投资4392万元,后5年投资2190万元。
全部工程实现后,效益面积可达10.67万公顷,其中菜田0.2万公顷,水田3.1万公顷,旱田水灌2.66万公顷,排涝4.71万公顷。以每亩增产66.5公斤计算,每年可增产粮食10万吨。
第二节 1976~1985年规划
1974年8月7日,国家计委发出《关于拟定十年规划的通知》,要求各地方、各部门着手拟定1976~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的十年规划。按照《通知》的要求,1974年9月,长春市计委提出了《长春市1976~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的初步规划》。1975年4月,按照中央的部署和省的要求,长春市召开了长远规划座谈会,明确了编制长远规划的指导思想,研究了长远规划的编制重点、方向和方法。会后,上下结合进行编制,1975年5月21日制定了《长春市1976~1985年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提纲)》。
一、10年规划的指导思想
根据中央、省关于编制10年规划的指示精神,结合长春市的具体情况,1976~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的指导思想确定为:继续以党的基本路线为纲,深入、普及、持久地开展批林批孔运动,认真贯彻落实毛主席提出的“备战、备荒、为人民”、“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战略方针;贯彻落实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和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的群众运动,进一步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抓革命,促生产;正确处理农轻重关系,继续把发展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1980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10年实现粮食产量翻一番;充分利用现有工业基础,以支农、轻纺、原材料、汽车为重点,积极发展工业;大力加强商业工作,发展对外贸易,相应地发展交通、文化、教育、卫生、广播、体育、科技、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等事业,使国民经济有一个新的跃进,为国家建立一个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作出贡献。
二、农业10年规划目标
1.农业总产值,1976年计划为9.4亿元,1980年为11.5亿元,5年平均每年递增5%;1985年为15亿元,10年平均每年递增5.5%。粮食总产量1976年计划为273万吨,1980年为325~335万吨,5年平均每年递增4~4.5%;1985年为400~425万吨,10年平均每年递增4.3~5%。
2.农业机械化,1980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重点是田间作业机械化,相应发展平整土地,水利排灌和运输机械,1985年全面实现机械化。拖拉机拥有量,1976年达到4850台,1980年达到7700台,1985年达到11000台。机械化水平,1976年机耕地达到40%,1980年达到80%,1985年达到90%。
3.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一要狠抓配套,充分发挥原有工程效益;二要抓好5大电灌工程的续建;三要积极开发利用地下水,5年内使基电井达到1万眼。1980年要实现每人0.7~1亩水浇地,达到20~30公顷;1985年的实现每人1~1.5亩水浇地,达到30~45万公顷。
4.发展多种经营,在狠抓粮食生产的同时,要把多种经营搞上去,增加集体积累。要扩大甜菜、油料、大麻、烤烟等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976年达到5.87万公顷,1980年8万公顷,1985年8.67万公顷。1978年林业要上《纲要》,1980年产木材17万立方米,1985年达到28万立方米。畜牧业生产,计划10年达到每人1头猪,1976年存栏150万头,1980的存栏260万头,1985年存栏300万头。
三、工业10年规划目标
1.工业总产值,1976年计划为31亿元,1980年为45亿元,5年平均每年递增10%;1985年要达到70亿元,10年平均每年递增9.6%。
2.主要产品产量:铸铁,1976年计划为8000吨,1980年1.5万吨,1985年3.5万吨;钢(市以下),1976年2.5万吨,1980年3.3万吨,1985年7万吨;原煤(不包括营城煤矿),1976年50万吨,1980年127万吨,1985年203万吨;水泥,1976年9万吨,1980年15万吨,1985年30万吨;化肥,1976年65900吨,1980年25~30万吨,1985年46万吨;手扶拖拉机,1976年500台,1980年3000台,1985年5000~7000台;棉布,1976年4880万米,1980年8000万米,1985年1.2亿米;照相机,1976年形成生产能力,1980年10万架,1985年30万架;普通灯泡,1976年740万只,1980年1000万只,1985年1300万只;自行车,1976年12万辆,1980年30万辆,1985年60万辆;缝纫机,1976年15万架,1980年30万架,1985年60万架;大钟1976年20万台,1980年50万台,1985年100万台。
四、财贸10年规划目标
1.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976年计划为107520万元,比1975年增长9%,1980年为124813万元,1985年达到163125万元。
2.对外出口总值:1976年计划为16560万元,比1975年增长13.3%,1980年为24450万元,1985年达到35280万元。
五、城市建设10年规划目标
1.人口:严格控制城市规模,控制城市人口,积极建设中小城镇。1975年长春市内人口为105万,加上近郊人口共112万,计划10年内维持这个水平或略有减少。
2.供水:1976年完成南岭水厂扩建,日供水能力达到25万吨;1978~1982年新建第二水厂,日供水能力提高到45万吨;在此期间还要改造供水管道,1980年前完成11.5公里,1985年前再完成33公里。
3.煤气:10年内要改造煤制气,发展液化气,新建油制气,相应提高储气能力,改造煤气管道,使煤气事业有个较大发展。经过扩建、改造,煤气用户可达15万户,用气人口达75万,普及率可达70%左右。
4.房屋修建:前5年重点解决房屋失修失养问题,同时要彻底改造居住条件十分恶劣的棚户式房屋1136户;每年新建住房10万平方米,1980年解决原有无房户。
5.环境保护:1980年以防治“三废”为重点,以治水、治气为主,治渣为辅,全面开展环境保护工作。计划5年取得显著成效,10年基本解决污染,实现社会主义清洁城的要求。
第三节 1981年~2000年规划
中共十二大提出,到本世纪末,工农业生产要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实现总产值翻两番,即比1980年增长3倍。根据这一要求,结合长春市的实际情况,经过反复研究,1982年11月24日,长春市计委提出了1981~2000年规划。具体奋斗目标是:
一、工农业总产值
1980年为52.7亿元,“六五”计划达到64亿元,增长21.4%,每年平均增长4%;“七五”计划达到90亿元,每年平均增长7%;前10年增长70%,每年平均增长5.5%;到2000年达到210亿元,后10年,每年平均增长9%;20年增长3倍,每年平均增长7.2%;要力争增长3.4倍,每年平均增长7.8%。
二、工业总产值
1980年38.3亿元,“六五”计划达到46.6亿元,增长21.6%,每年平均增长4%;“七五”达到65.4亿元,每年平均增长7%,前10年增长70%,每年平均增长5.5%,到2000年达到175亿元,后10年增长1.67倍,每年平均增长10.3%;20年增长3.57倍,每年平均增长7.9%。
地方工业的发展,尤其是直属工业要力争更快一点考虑安排:第一方案,前10年达到35.6亿元,增长0.87倍,每年平均增长6.5%;到2000年达到87.5亿元,后10年每年平均增长9.4%;20年增长3.6倍,每年平均增长7.9%。第二方案,前10年力争提前2年(即1988年)翻一番,每年平均增长9.1%,达到44亿元;到2000年翻两番,即增长5倍,达到114亿元。
三、农业总产值
1980年为14.4亿元,“六五”计划达到17.5亿元,增长21.6%,每年平均增长4%,“七五”计划达到22.3亿元,每年平均增长5%,前10年增长0.55倍,每年平均增长4.5%;到2000年,第一方案比1980年增长1.43倍,达到35亿元,每年平均增长4.6%;第二方案增长3倍,每年平均增长7.2%。
四、工业、农业、商业、交通、建筑、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等各项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前10年都要力争达到全国平均先进水平,为后10年经济振兴打下坚实基础。20年达到国内80年代先进水平,工业劳动生产率达到2万元至2.4万元,增长1.5倍到2倍;全市工业每百元提供利润要由1980年的12.2元,达到20元以上;财政收入前10年增长0.81倍,每年平均增长6.1%,20年增长3.8倍,每年平均增长8.2%。
五、人口、计划生育
1980年,全市人口562万人,其中市内城区人口121.6万人,“六五”计划达到597.3万人(其中市内城区人口140万人),自然增长率9.83‰(其中城区11%);1990年达到625.7万人(其中城区151.6万人),自然增长率8.85‰(其中城区8.5‰);到2000年达670.6万人(其中城区171.5万人);自然增长率3.73‰(其中城区3‰)。
六、劳动就业
全民所有制职工,1980年末期64.9万人,“六五”计划末期达到74万人;“七五”计划末期达到85万人;本世纪末期达到95万人。
集体所有制职工,1980年末期30.1万人,“六五”计划末期达到41.4万人,“七五”计划末期达到48.5万人,本世纪末期达到56万人。
“六五”计划期间每年有3万人待业,加上遗留的待业人员3.5万人,共有18.5万人。“七五”计划期间新增13.6万人,加上“六五”计划剩余3.4万人,共17万人,后10年约有劳力资源20万人左右。
七、人均国民收入要达到小康水平
1980年全市人均国民收入284美元,到2000年达到900~1000美元,增长2.16倍到2.5倍。
第四节 国土规划
一、国土机构的建立与队伍建设
1985年11月长春市国土规划研究室成立,5名事业编制。1987年7月成立了长春市国土工作办公室,没有编制,由国土规划研究室代行其职能,即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国土办成立后,召开了由市直各委、办、局和县(市)、区领导及国土工作人员参加的“长春市首次国土工作会议”,会上进行了工作部署,使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明确了各自承担的任务,并指派领导和具体工作人员组成工作班子。此外,还聘请了长春市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中一些有名望的学者、专家担任顾问,参与国土规划的编制工作。这样,长春市就建立起了一支由国土工作者和专家学者组成的,各部门、各单位紧密衔接、密切配合的国土工作队伍,初步形成了系统的国土工作网络。从此,长春市的国土工作正式开展起来。1989年末,由于工作任务重,市计委从委内给国土办调剂了2名行政编制人员,其余人员仍都是事业编制。
二、国土机构的任务与职责
长春市国土工作办公室是负责长春市国土规划和整治的专门机构,其任务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
1.考察。主要是通过勘测调查、综合考察和专题考察,摸清国土状况,自然资源及其分布特点,作出科学的分析和评价,为开发利用、治理、保护提供依据。这是国土整治的基础工作。
2.开发。主要是用垦植、开采、工程建设等手段,合理地进行土地开发,河流开发,矿藏开发以及地区开发等,充分发挥资源的优势和潜力。
3.利用。主要是对地上和地下各种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特别是搞好综合利用,做到地尽其力,物尽其用,避免资源的浪费。
4.治理。主要是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等手段,对江河湖泊、沙化地、盐碱地、环境污染等,有计划地进行综合治理,改变国土遭受破坏的现状。
5.保护。主要采取立法、行政、经济、科学技术等手段,对矿藏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草原资源,动物资源,以至整个国土环境进行保护,使资源和生态平衡不遭受新的破坏,并使国土状况不断有所改善。
国土机构的职责是:搞好国土资源开发利用、治理、保护等法规建设;组织编制国土规划和经济规划;组织编制区境专项规划和参加重大项目规划;编制国土资源管理年度计划和监督检查工作;组织推动区域间经济联合和经济协作。
三、国土机构的主要工作
长春市国土机构成立后,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首先编写了《长春地域国土总体规划工作大纲》。该《大纲》对规划的指导思想和目标、性质和时空范围、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工作程序等都做了较为系统的阐述。1987年9月,市政府以长府[1987]191号文件批转《大纲》,《大纲》成为长春市国土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几年来,长春市国土机构主要做了以下6项工作:
1.抓基础。首先,按照《大纲》的要求,对长春地域国土资源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察、分析、论证,摸清了国土资源现状、组合特点、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经过全市50多个部门和单位的密切配合,200多位专家、学者和国土工作者两年多的共同努力,完成了约120万字的《长春国土资源》的编撰工作。此项成果通过了省级评审,评委会认为该项研究成果在国内同类研究中具有先进水平,并获得长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2.抓国土规划。根据国务院和省、市关于开展国土总体规划工作的通知要求和安排,从1990年起开始着手进行国土规划的编制工作。首先制定了《长春地域国土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提纲》和《长春市计委关于编制第一次长春地域国土总体规划工作方案》,随后成立了以市计委主任为组长,3位副主任为副组长,各处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国土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在工作方法上采取了一个为“主”,四个“结合”,即以计划部门为主;计划部门、各业务主管部门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结合;国土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结合;定性、定向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传统的常规手段与现代先进手段相结合。完成了为编制长春市国土总体规划进行的34个专题规划的初稿。
3.抓国土资源开发专题研究。为把国土工作做得更加扎实,更加贴近现实经济生活,以促进国土开发整治目标得以实现,先后开展了“长春地热”、“双阳石油天然气”、“农安同母页岩”、“德惠二氧化碳气”、“九台膨润土”、“长春市所属松辽平原中低产田改造”、“把粮食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长春主导产业汽车工业”等开发利用的专题研究。
4.抓国土开发整治小区试点。1987年以来,先后抓了6个小区综合开发整治试点,即:九台市二道沟半拉子村立体开发,榆树市土桥镇长胜小流域综合治理,德惠县朝阳乡以稻治涝,双阳县石溪乡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双阳县山河镇大将村农林资源综合开发、农安县三盛玉镇土地沙碱化综合治理。
5.抓资源和环境的计划管理。先后抓了土地、水资源和环境保护治理方面的中长期和年度计划管理,以确保国土综合开发整治目标得以实现。
6.抓国土法规建设。结合长春市的实际情况,先后制定了《长春市土地、水和环境保护计划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计划志》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志详尽地记载了箕市计划体制演变过程,也展现了箕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本轨迹,从而构成了长春经济纵向延伸的一个缩影。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