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图书馆
长春图书馆
机构用户
长春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十章 第七个五年计划时期的国民经济计划工作(1986~1990)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计划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2973
颗粒名称:
第十章 第七个五年计划时期的国民经济计划工作(1986~1990)
分类号:
F123.37
页数:
48
页码:
317-364
摘要:
本章记述了1986年~1990年长春市第七个五年计划时期的国民经济计划工作发展情况。
关键词:
经济计划
五年计划
长春市
内容
第一节 “七五”计划编制工作概况
一、“七五”计划编制过程
1984年3月6日,长春市政府召开了编制长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工作会议。“七五”计划期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在这期间既要实现党中央提出的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的任务,又要给后十年经济振兴为实现在本世纪末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的宏伟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
会议确定了编制“七五”计划的指导思想,总的是要遵循中共十二大提出的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贯彻执行党中央为实现这个部署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稳步前进的方针,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尽快实现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为后10年经济振兴积蓄力量、创造条件。“七五”计划期间,前两年要进一步贯彻党中央提出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理顺关系,后3年要有一个大的发展,把长春市建设成为以机械制造、食品、饲料、电子、光学、医学、医药化工、建筑材料、轻工纺织、能源交通等行业为重点的技术基础好、国民经济效益高、城乡结合发展的现代化工业城市;建成一个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商品生产比较发达的商品粮基地;建成科学、文化、教育发达、社会秩序安定、道德风尚良好、环境整洁优美的文明城市。
1985年在前一年各项准备工作的基础上,根据国家和省下达的任务及各单位、各部门提出的计划,编制出《长春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七五”计划(草案)》并报省审定。1986年,对“七五”计划草案进行了修改。1987年3月20日,长春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认真审查并原则批准了《长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
二、“七五”计划方针原则
“七五”计划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搞活,紧紧围绕发展工农业生产这个重点,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依靠政策,依靠科技进步,依靠发展集体经济,集中解决好调整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问题,形成了一批左右局面的重点、骨干企业,使长春市的国民经济与社会事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加速壮大经济实力,为后10年的经济振兴打好基础。
根据这一总的指导思想和国家、省“七五”计划时期的基本任务和主要建设方针,长春市“七五”计划的方针原则是:
1.坚持把改革放在首位,使改革和建设互相适应、互相促进,进一步理顺关系。
2.坚持以工农业生产和建设为重点,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农业重点要在保证粮食稳定增长的基础上,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多种经济,全面提高农村商品经济水平。工业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强信息工作,不断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消耗,狠抓企业整顿,提高企业素质,全面提高工业水平,有重点地培养一批重点企业,形成一批重点产品,确保工业发展有一个大的突破。
3.认真贯彻“两改一扩”(扩建、改建、改造)的建设方针,坚持改造与开发并重,确定合理的投资规模,调整投资结构,围绕长春市的优势产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有步骤地抓好一批重点的扩改建、技改和引进项目,开发一批新项目,建设好几个大中型企业,增加经济发展的后续力量。
4.坚持科技与生产建设相结合,充分发挥长春市科技优势,结合生产建设的重点,大力开展科技攻关,成果移植,开发智力,培养人才,更好地为工农业生产服务。
5.坚持在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同时,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坚持国营、集体、个体一起上,“七个轮子”(国、省、市、县、区、乡、村)一起转。重点要放在发展城乡集体经济和乡镇企业上,进一步搞活县乡经济,促进城乡经济共同繁荣。要积极利用外资,发展中外合资、合作企业。
6.坚持正确处理生产建设与城市建设的关系,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强化城市管理,加快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大力维护和改善现有市政公有设施的状况,尽快走上良性循环轨道。加强国土规划,充分发挥中心城市作用,为发展国民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对外开放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7.坚持在发展生产的同时,进一步搞活流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要切实安排好劳动就业,子女就学,改善居民居住条件,搞好蔬菜副食品的生产和供应,在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几个突出问题上得到进一步提高和改善。
8.坚持勤俭建国的方针,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群众性的增产节约、增收节支运动,不断提高财政收入水平。
9.坚持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在推进物资文明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全市各族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三、“七五”计划任务与指标
“七五”计划期间,长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目标是:1990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比1985年增长42.6%,平均每年递增7.3%;农业总产值达到25亿元,比1985年增长49.8%,平均每年递增8.4%。粮食总产量5年平均达到450万吨,比“六五”计划期间平均362.9万吨增长24%,平均每年递增4.4%。最高年产量要达到525~550万吨。5年财政当年收入达到47.38亿元,比“六五”计划期间增长96.0%,1990年达到10.88亿元,比1985年增长65.8%,平均每年递增10.6%。人均国民收入,1990年达到1120元,比1985年增长35.8%,平均每年递增6.3%。固定资产投资36亿元,比“六五”计划时期增长13.6%,平均每年递增2.6%。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990年达到62亿元,比1985年增长79.2%,平均每年递增12.4%。人民生活将有很大改善,1990年人均居住面积,城市达到6平方米,农村达到18平方米。
全市人口1990年控制在633.1万人,比1985年增长7.4%,平均每年递增1.4%,其中,市区人口控制在208.3万人,比1985年增长11.7%,平均每年递增2.2%。5年城镇安排劳动就业15万人左右,到1990年底城镇需要就业的劳动力,大部分得到就业。
“七五”计划规定各行各业的具体任务和发展指标是:
1.农业
“七五”计划期间,要深入进行农村经济改革,积极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继续贯彻“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把粮食生产放在首位,保持粮食稳定增长。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93.3万公顷,粮食平均年产量达到450万吨。提高年产量525~550万吨,比1985年平均每年递增9.9~11%。粮食商品量年均达到200万吨,比“六五”计划期间增长27.5%,平均每年递增5%。要进一步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发挥高产作物优势。要稳定玉米种植面积,大力扩展水稻种植面积,适当增加大豆种植面积。玉米平均年产量340万吨,比“六五”计划期间增长40.9%,平均每年递增7.1%;根据水源条件和工程设施,1990年水稻播种面积达到12万公顷,年产量达到75万吨,比1985年增长183.8%,平均每年递增23.2%;1990年大豆播种面积达到12.6万公顷,年产量达到37万吨,比1985年年产量增长64.4%,平均每年递增10.5%。加快畜牧业、渔业和蔬菜基地的建设,使居民的菜篮子有可靠的保证。在畜牧业生产方面,要积极采用先进技术、优良品种,改造传统畜牧业,逐步推进现代化进程。1990年生猪存栏数计划为280万头,比1985年增长97%。1990年肉类总产量要达到16万吨,比1985年增长67.1%;奶类产量达到7.5万吨,比1985年增长105.4%;蛋类产量达到7万吨,比1985年增长9.8%。在渔业生产方面,以发展池塘精养为重点,切实搞好大水面的保护,积极发展网箱养鱼,提高养鱼集约化水平。1990年大水面养鱼增加到3万公顷,精养鱼塘达到2700公顷,成鱼产量达到1.2万吨,比1985年增长138%。在蔬菜生产方面,本着“服务城市、富裕农民、活跃市场、方便群众”的方针和“因地制宜、发挥优势、讲求效益”的原则,在稳定菜田面积的基础上,建设近、中、远郊相结合的各具特色的商品菜基地。1990年蔬菜产量达到125万吨,比1985年增长49%。
“七五”计划期间造林10万公顷,狠抓成活率,提高营林效益,提高完成长春市“三北”防护林二期工程任务。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七五”计划期间乡镇企业要有一个突破性的发展,1990年总产值要达到36亿元,比1985年增长154.4%,平均每年递增20.5%,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59%。乡镇企业从业人员,1990年发展到45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34%。
2.工业
“七五”计划期间,长春市工业要有一个大的发展。重点是发展以机械制造为主体的机械电子工业,积极发展食品、轻工、纺织、光学和建材工业,因地制宜地发展其他工业,大力发展集体工业。要集中抓好一批重点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改建、扩建项目;要搞好技术引进,注重消化吸收、创新,要积极开发利用外资及有出口创汇能力的项目,增强工业发展接续能力。在总产值、综合效益水平、产品水平等方面,要有新的突破,争取把长春市建设成吉林省技术层次较高的工业基地。
工业总产值力争在“七五”计划第二年,即在1987年实现翻第一番;1990年达到100亿元,比1985年增长42.6%,平均每年递增7.3%。主要产品逐步采用国际标准。到1990年,新产品率由1985年的6.8%提高到10%,优质产品率由1985年的12.4%提高到30%左右。主要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率达到95%。市以下全民所有制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平均每年提高5%。市属预算内企业流动资金周转天数达到107天,比1985年减少21天,实现利润2.63亿元,平均每年递增9.6%。
要从调整产品结构入手,逐步调整工业内部结构,发挥优势行业的潜力。着重提高和发展50多个质量好、批量大、销路广、效益高的产品,同时还要新开发一批后续产品;在企业扩改建项目中,要突出抓好22个重点基建、技改项目的建设,增强工业实力;要逐步形成30多个创千万元利税的重点企业,这些企业在产品水平、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水平上都要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在集中抓好大中型重点企业的同时,要积极扶持和引导集体企业,使其在七五”计划期间有一个较大的发展。
3.能源、交通、通讯
加强能源、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是长春市“七五”计划期间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
能源建设重点是抓好电、热、煤。“七五”计划期间建设装机2×20万千瓦的长春热电厂,确保到1990年实现一台20万千瓦机组发电供热。搞好长春发电厂二期改造的前期准备工作,力争在“七五”计划末期开始扩建。1990年,长春市电力装机总容量可达到35.9万千瓦,发电能力22.6亿度。
要搞好热电联产,发展城市集中供热。热网建设与热电厂建设同步进行,有计划地搞好集中供热锅炉房的建设,扩大集中供热面积。
发展煤炭工业,坚持改造老矿与开发新矿并举的方针,加强煤炭地质勘探和开发建设,形成30万吨的生产能力。1990年全市煤炭产量达到97万吨。
在开发能源的同时,积极搞好节约。“七五”计划时期长春市工业万元产值能耗从1985年的4.6吨降到1990年4吨,工业节能率达到3%,全市节约60万吨标准煤。农村要推广省柴、节煤炉灶,大力营造薪炭林,稳步发展沼气池。到1990年,节能灶达到80万个,薪炭林达到6700公顷,沼气池达到1.5万个。
进一步加强交通建设。“七五”计划期间要建设小南货车编组站和联络线改造,积极做好逯家沟编组站和长春铁路枢纽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1990年铁路货运量达到3530万吨,客运量达到3300万人次。
公路建设要完成国、省干线长吉北线、北哈线、长大线及图乌线。市以下要建设县级公路144.5公里,提高乡镇公路晴雨通车里程。1990年,全市晴雨通车里程要达到2069.8公里。公路货运量达到9166万吨,比1985年增长258%。公路客运量达到2067万人次,比1985年增长75.3%。
通讯建设要以城市为骨干,以县镇为纽带,发展全市通讯网络。市话建设主要是引进程序控制交换机,“七五”计划期间要引进5万门。1990年市区电话总容量达到13.84万门,电话机部数达到11.25万部,普及率达到6.6%;县城电话容量达到1.5万门,普及率达到2.44%。
“七五”计划期间要加强长途通讯设备建设,增强通讯能力。1990年实现长春至省内地市以上城市和国内主要城市长途电话自动拨号,并开放国际长途电话拨号。长途电话、电报电路达到157条。1990年电信业务量总值达到2499万元。
“七五”计划期间邮政发展要重点建设长春邮政枢纽大楼及其集装箱处理场,新增、扩建邮政局(所)16处,各种邮件、报刊年处理能力达到12亿件。
4.城市建设
城市建设本着“全面规划、综合治理、远近结合、标本兼顾、管建并举”的原则,“七五”计划期间,要完成调整、深化城市总体规划工作,制定出城市建设和管理的详细规则。城市建设要在积极完善现有设施的基础上,搞好居民住宅、供水、排水、供气、交通、道路、园林绿化、旅游设施、环境保护等建设。
加强城市住宅建设,改善居住条件,“七五”计划期间计划建设住宅450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由1985年的4.96平方米提高到6平方米。
加快第二水源二期(13万吨/日)工程,西部给水加压站(4万吨/日)和东郊煤气厂(28.8万立方米/日)等工程建设,提高供水、供气能力。1990年日供水量由1985年的36万吨提高到55万吨,自来水普及率由84%提高到95%。1990年日供气能力由1985年的36.8万立方米提高到73.6万立方米,居民用户发展到29.35万户,普及率达到53.6%;液化气用户发展到13.4万户,普及率达到27.4%。综合气化率由1985年的55.1%提高到1990年的81%。
“七五”计划期间,要改、扩、新建道路224万平方米;要扩、新建自由大桥、惠工路立交桥、解放大路立交桥、西朝阳桥等四座桥梁;要调整、延长、改建、新开电、汽车线路13条,增加车辆383辆,改善群众乘车难问题。
加强环境保护和园林绿化工作。搞好汽车厂、煤气公司等2个严重污染点和站前、东部、西南部3个严重污染区的治理,使粉尘排放量由1985年的每日344吨减少到1990年每日175吨;有害气体处理率由11%提高到45%;工业废水处理利用率由15.8%提高到30%;工业废渣处理利用率由66.2%提高到80%。加强园林绿化,1990年公共绿化面积由1985年的1000公顷增加到1200公顷,绿化覆盖率由31%提高到35%。
5.财政金融
“七五”计划期间,全市5年财政当年收入要达到47.38亿元,比“六五”计划期间增长96%,其中1990年收入10.88亿元,比1985年增加4.32亿元,5年平均递增10.6%。按照收支平衡,略有节余的原则,5年财政当年支出安排35.5亿元,其中1990年支出安排7.7亿元,比1985年增加2.17亿元,平均每年递增6.9%。
6.内外贸易
“七五”计划期间,要进一步改革流通体制,搞活商品流通,繁荣城乡市场;要加快商业设施配套建设,提高现代化技术装备水平。重点建设清真冷库、北国之春大酒店、百货大楼、友谊商场、家电大楼、长白饭店、回族饭店等10个项目。发展一批小型网点,1990年全市商业、饮食、服务网点发展到8.8万个,比1985年增加2.5万个。从业人员发展到35万人,比1985年增加10万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62亿元,比1985年增长79.2%,平均每年递增12.4%。要力争保持市场消费品供需基本平衡,关系国计民生的粮食油料及农副产品收购调拨计划必须保证完成。国营商业要组织好商品供应,平抑物价,稳定市场,指导生产和消费。
外贸出品要进一步贯彻中央提出的“大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积极增加出口创汇能力”的指导方针。“七五”计划期间要建设出口基地6个,出口专厂、专车间16个。1990年外贸收购额要达到5亿元,比1985年增加1.92亿元,增长62.3%,平均每年递增10.2%,出口创汇额1.3亿美元,比1985年增加4000万美元,平均递增10.8%;除粮食和土产品外,工矿产品出口的比重由1985年的20%上升到40%,品种达到160种以上,形成39个出口拳头产品。
7.固定资产投资、国土整治
“七五”计划期间,长春市固定资产投资要认真贯彻“两改一扩”的方针,投资重点放在能源、交通、原材料、城市基础设施上,相应安排教育、文化等方面的投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计划为36亿元,比“六五”计划时期增长13.6%,用汇额度2亿美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安排22亿元,技术改造投资14亿元;投资结构按行业划分是工业19亿元,其中,技术改造投资11亿元,能源交通6亿元;农林水利2亿元,其中,技术改造0.2亿元;财贸1亿元,其中,技术改造0.8亿元;文教卫生1.5亿元;城市建设6亿元,其中技术改造2亿元;其他非归口单位共安排0.5亿元。全面完成“七五”计划时期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可以新增产值38亿元,实现利润5.8亿元,税金2.4亿元,可以使长春市工交企业的后继能力、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城市基础设施、中小学校舍等有很大提高和改善。
国土整治是要根据长春市国土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围绕今后发展的总目标和总任务,编制好土地、水利、森林、矿产、人口等国土规划;搞好国土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的整治。国土整治的主要任务是:加强洪涝灾害的治理,提高防洪能力;积极开展西部土地盐碱、沙化等生态失衡地区的治理,逐步缩小盐碱地面积。
8.科学技术
发展科学技术要贯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以提高经济效益为前提,以开发研究和采用先进技术为重点,紧紧围绕工农业生产的实际,为技术改造、开发新产业、新产品服务。
“七五”计划期间,重点科技项目计划安排364项,其中工业313项,重点是光机电、化工、医药、食品、轻纺、治金等方面,主要有开发新产品202项,采用新技术93项,采用新工艺18项;农业51项,主要有培育推广造合本地区栽培的玉米、大豆、大麦、小麦、高梁和瘦肉型猪、肉牛、种鸡等新品种13项,科学施肥、合理耕作、土壤改良、防止病虫害38项。
9.社会保障事业
加强医院的改造和建设,扩大病床位数。“七五”计划期间,白求恩医科大学和武警总队要在长春各建一座现代化综合医院,市里要继续建设口腔医院,扩建儿童医院和一座区级医院,新建两所街道卫生院,扩建两座县医院,继续改造乡卫生院,争取新建双阳回族卫生院,1990年,全市医院病床位达到19600张,比1985年增加2482张,平均每千人由1985年的2.13张增加到2.84张。
在计划生育方面,人口进入生育高峰期,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5.2‰以内,其中市区控制在10‰以内,5县控制在18‰以内。要控制人口机械增长。1990年末,全市人口控制到633.1万人,其中市区208.3万人(城区181.5万人,郊区26.8万人),5县424.8万人。在劳动就业方面要扩大就业面,安排好城镇劳动力就业,“七五”计划期间,除按计划接收大中专毕业生及复转军人外,全市城镇需要就业的劳动力达20多万人,计划安排15万人左右,安排重点放在集体企业和第三产业上,争取到1990年底城镇需要就业的劳动力,大部分得到就业。
农村劳动力的安排继续贯彻“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方针,通过大力发展林、牧、渔业和乡镇企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要坚持社会化管理为主的方向,逐步建立起各种社会保障制度。
10.精神文明建设
要把发展教育放到重要战略地位上来,认真贯彻执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方针,积极培养各种专门人才,适应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加强基础教育,逐步实行9年义务教育。4个城区要在1990年前后普及初中教育,5县和郊区争取在1996年左右普及初中教育。1990年初中学生入学率城镇达到97%,农村达到90%;中学在校学生巩固率城镇为95%,农村达到75%;小学在校巩固率城镇达到97%,农村达到95%;初中毕业生合格率城镇达到80%,农村达到70%。
努力发展幼儿教育,1990年全市幼儿在园人数由1985年的7.72万人增加到9.08万人。努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1990年职业技术学校招生数比1985年增长9.47%,职业技术教育招生数占高中段招生总数的51%。要发展普通高等教育和中等专业教育,大力发展成人教育,提高职工队伍素质。各项文化事业的发展,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正确处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七五”计划期间,要充分发挥长春电影制片厂电影制片生产基地的优势,生产出更多更好的影片,为精神文明建设做出新贡献。要巩固与完善现有文化设施,调整与充实文艺队伍,大力提高文化质量和服务质量。
要搞好广播电视事业的建设,1990年,中波和调频广播、有线广播的人口覆盖率达到90%以上。“七五”计划期间,计划建成广播电视中心楼,建立6座卫星地面接收站,10座乡镇电视差转台,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85%。广播电视力争采用新技术,实现广播电视设备标准化、自动化和计算机控制。做到多节目、多功能、高质量。
体育事业要广泛开展群众性的体育运动,增加晨练点,扩大晨练人数。要大力和发展学校体育,改善学生体质状况,学校达标率要平均达到84%。要加强体育设施建设,扩建南岭体育场,新建一座可接待全国比赛的射击靶场。
第二节 “七五”计划时期各年度国民经济计划及执行情况
1986年
一、任务与指标
1986年长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任务是:继续贯彻落实党的全国代表会议精神,坚持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按照党中央“七五”计划建议确定的原则、方针、目标和省市的部署,有步骤地进行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努力搞活大中型企业,搞活流通,搞活县乡经济,加强横向联合,推进技术进步和人才培养,大力提高经济效益,使长春市国民经济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工农业总产值计划安排99.43亿元,比上年增长14.5%。
1.农业
农业要认真贯彻落实1986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坚持“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有计划有步骤地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农业生产要恢复到灾前水平,畜牧业和乡镇企业要有个大的发展。1986年,农业总产值计划23.67亿元,比上年增长41.9%。
1986年,粮食产量计划425万吨,比上年增长29.9%,争取突破500万吨。粮食播种面积保持93.9万公顷,其中,玉米53.3万公顷,产量325万吨;扩大水稻面积6.8万公顷,增加1.2万公顷,产量40万吨;大豆面积13.3万公顷,增加2万公顷,产量25万吨。要提高经济作物产量。
要发展以畜牧业为重点的多种经营,进一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要抓好畜牧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畜牧业专业户。计划生猪出栏98万头,增长3.5%;牛发展25万头,增长7%;奶牛存栏1.83万头,增长6.3%;肉类总产量10万吨,增长4.5%;水产品产量6000吨,比上年增长19%。要搞好“三北”防护林建设,计划造林2万公顷。要进一步发展乡镇企业,产值计划17.9亿元,比1985年增长26.5%。城区菜乡要认真贯彻“服务城市、富裕农村、活跃市场、方便群众”的方针,坚持以菜为主。蔬菜播种面积计划1.44万公顷,商品菜产量30万吨,比上年增长8.9%。
2.工业
工业生产要坚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努力提高产品质量,降低原材料消耗,加速资金周转,继续保持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好势头,力争在提高经济效益水平、提高出口创汇水平、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加后续能力方面有新的突破。
1986年工业总产值计划75.76亿元,比上年增长8%,实际工作按增长10%组织,力争达到15%。市属工业增长15%以上,县区工业增长20%以上,国、省营工业争取有一定发展。
计划下达工业产品产量560种,省列计划394种,比上年增加6种,其中指令性计划89种;市增列计划166种,比上年增加66种。主要产品产量:发电4亿度,煤炭54万吨,钢材6.42万吨,钢锭6.8万吨,焦炭12万吨,油漆6500吨,棉纱84000件,棉布5685万米,自行车40万辆,洗衣机32万台,彩电4万部,卷烟21万箱,机制纸及纸板17200吨,摩托车6000辆。
3.交通运输业
1986年公路汽车货运量计划1024万吨,客运量1173万人次。
4.固定资产投资
1986年固定资产投资计划为9.8亿元,比上年下降10.5%。新建、扩建、改造和技术改造的主要单位和项目有:一汽、长春客车厂、国营228厂、双阳水泥厂、长春拖拉机厂、长春市衡器厂、汽油机厂、电动工具厂、东北齿轮厂、羊草沟煤矿、长春大房身机场、长春市第二水源二期工程、东郊煤气工程、惠工路立交桥、自由大路桥、动植物园、伊通河整治工程、铁路长春站北直通场改造工程、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长春光机学院、吉林省肿瘤医院、长春市百货大楼、北国之春大酒店、67中学及正阳街小学等。
5.商业
1986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计划安排38亿元,增长9.8%。地方产品收购;生猪计划收购29万头,粮食合同订购217万吨。外贸收购总额计划安排34010万元,比上年增长10.5%。玉米出口安排80万吨,是上年计划的2.3倍。
6.人口及劳动
①人口
1986年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计划控制在8.5‰,比上年增加3个千分点,其中:市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比上年增加3个千分点。全市年末人口计划为596.5万人,比上年增长1.2%,其中,市区人口为191.5万人,比上年增长2.6%。
②劳动
1986年城镇待业人员计划安排3.6万人就业。
7.科技、文教、卫生
①科技
科技要继续贯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实行“星火计划”为重点,紧密围绕长春市的支柱产业和新兴技术,抓好重大科技项目的攻关和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广泛开展科技协作、科技交流和科技咨询,积极促进乡镇企业和中小企业的技术进步。要开放技术市场,促进科技与生产相结合,使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②教育
教育要有步骤地普及9年义务制教育,巩固和提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提高教育质量。适龄儿童入学率要达到98%,小学升初中升学率达到89.9%(城镇98%,农村85%),普通高中招生20600人,初中招生85693人,小学招生123000人,职业学校招生18582人。
③卫生
卫生事业继续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年内完成市口腔医院一期工程和市防疫站的建设。
二、执行结果
1.农业
1986年农业遭受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影响了农业生产计划的完成。农业总产值实际完成18.46亿元,为计划的78%;粮食总产量实际完成389.7万吨,为计划的91.7%。粮食总产量虽未完成计划,但比1985年增加了62.6万吨,增长19.1%。渔业生产量实际为6142吨,超过计划2.4%,比上年增长21.8%,畜牧业增长幅度也较大,生猪出栏数实际完成114.1万头,超过计划16.1%,肉类总产量实际完成11.5万吨,超过计划15%。造林实际完成1.4万公顷,完成计划的72.5%。乡镇企业总产值实际完成18.3亿元,超过计划2.4%,比上年增长29.5%。
2.工业
工业生产狠抓改革,落实经济政策,调整产业结构,深入进行技术改造,切实加强技术管理,保持了一定的增长速度。1986年工业总产值完成71.89亿元,为计划的94.9%,比上年增长2.5%,其中市以下工业增长8.03%。全市开发新产品410种,比上年增长34%,有130种产品获国家、部、省优质产品称号。市属企业优质产品率由上年的18.3%提高到24.3%。集体工业稳步增长,实现产值18.6亿元,比上年增长12%,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5.9%上升到28.8%。乡镇企业发展较快,产值比上年增长29.5%,利润比上年增长31.9%。
主要产品产量实际完成情况如下:
1986年,钢实际完成6.65万吨,为计划的97.8%,比上年增长3.3%;钢材实际完成9.46万吨,为计划的147.3%,比上年增长16.1%;发电量实际完成4.53亿度,为计划的113.3%,比上年下降5%;原煤实际完成66.2万吨,为计划的122.6%,比上年增长8.9%;焦炭实际完成20.68万吨,为计划的172.2%,比上年下降3.8%;汽车实际完成62627辆,比上年下降29.4%;铁路客车实际完成873辆,比上年下降4.1%;小型拖拉机实际完成49150台,比上年增长28%;摩托车实际完成2562辆,为计划的42.7%,比上年下降65.1%;自行车实际完成42.6万辆,为计划的106.5%,比上年增长28.9%;油漆实际完成6295吨,为计划的96.9%,比上年下降35%;棉纱实际完成96878件,为计划的115.3%,比上年增长17.1%;棉布实际完成6852万米,为计划的120.5%,比上年增长11.8%;洗衣机实际完成34.25万台,为计划的107%,比上年增长41.8%;彩色电视机实际完成37139部,为计划的92.8%,比上年增长16%;卷烟实际完成17万箱,为计划的81%,比上年增长1.8%;机制纸实际完成2.74万吨,为计划的159.3%,比上年增长31.1%。
3.交通运输业
1986年交通运输进一步发展。公路货运量实际达到1029.8万吨,超过计划0.6%,比上年减少60%;公路客运量实际达到1231.8万人次,超过计划5%,比上年增长4%。铁路货运量实际达到366.1万吨,比上年增长13.7%;铁路客运量实际达到2001.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0.3%。航空货运量实际达到1592吨,比上年增长476.8%;航空客运量实际达到6.7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9倍。
4.固定资产投资
1986年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完成12.58亿元,超过计划28.4%,比上年增长14.9%,其中,全民所有制单位11.82亿元,占94%;集体所有制单位0.76亿元,占6%。全民所有制单位固定资产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实际为8.73亿元,占73.9%;技改投资占26.1%。1986年共有投资项目578项,其中有341项竣工交付使用,是历史上完成投资较多、见成效较好的一年。
5.商业
1986年城乡市场繁荣活跃,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39.4亿元,超过计划3.7%,比上年增长率13.9%;零售物价指数比上年上涨4.2%。
对外贸易不断扩大,外贸收购额实际达到5.17亿元,超过计划52%,出口创汇额1亿多元,比上年增长67.9%;出口商品由80种发展到140种,创历史最好水平。
6.城市公用事业
1986年市区煤气总产量实际达到1.19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2.9%;市区自来水供水总量实际达到11387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市区公共汽车实有量达到434辆,比上年增加3辆;市区公共有轨电车实有量达到79辆,比上年减少17.7%;市区公共无轨电车实有量达到168辆,比上年增加50辆,增长42.3%。
7.人口及职工人数
①人口
1986年末全市人口数实际达到595.1万人,为计划的99.8%,比上年增长0.9%,其中市区人口数达到190.9万人,为计划的99.7%,比上年增长2.3%;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实际达到6.7‰,比计划减少1.8个千分点,比上年增长1.2个千分点,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先进市。
②职工人数
1986年末全市全民所有制职工人数实际达到78.5万人,比上年增加3.65万人,增长4.8%;集体所有制职工人数实际达到38.55万人,比上年增加1.08万人,增长2.9%。私营职工及个体劳动者实际达到5.52万人,比上年略有减少,总共增加4.5万人。
8.科研、文教、卫生
①科研
1986年全市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实际达到78个,科研人员达到1.85万人,比上年减少4%。
1986年科技工作面向经济建设,积极为生产服务,市以下独立科研单位通过鉴定的科研项目达到103项,其中列为中央部级以上项目7项、省级34项、市级62项。科普活动更加广泛,全年落实国家、省、市、县四级“星火计划”50项,对促进技术进步,振兴地方经济起到了积极作用。
②教育
1986年全市教育工作,在教育体制改革中,进一步得到加强,推行了9年制义务教育,进一步调整了中等教育结构,中等专业、职业中学和技术学校有所增加,成人教育也有较快发展。
高等教育
1986年高等院校达到28所,实际招生1.42万人,在校学生达到46761人,比上年增10%。
中等专业教育
1986年中等专业学校达到46所,实际招生8294人,在校学生达到24327人,比上年减少2.4%。
技工学校教育
1986年技工学校达到33所,实际招生3653人,在校学生达到8684人,比上年增长22.6%。
农业、职业技术教育
1986年农业、职业技术学校达到79所,实际招生19621人,比计划多招1024人,在校学生达到39243人,比上年增长10%。农业、职业及技工学校在校学生占高中阶段在校学生的43.5%,加上改制中专学校在校学生将超过45%。
普通中学教育
1986年普通中学校达到456所,实际招生10.8万人,在校学生达到34.1万人,完成计划的97.8%,比上年增长1%,其中,高中招生2.07万人,在校学生达到6.22万人,超过计划3.2%,比上年增长12.7%。
小学教育
1986年小学校达到1928所,实际招生12.2万人,在校学生达到75.2万人,完成计划的97.8%,比上年增长0.7%。
③文化
1986年电影艺术片制作实际完成《末代皇后》、《直奉大战》、《女兵圆舞曲》等21部,比上年增加3部,增长10.5%。
1986年全市影剧场实际达到55个,比上年减少21.4%;电影放映队达到876个,比上年减少7.4%;艺术表演团体达到29个,比上年增长31.8%。
④卫生
1986年全市卫生工作,实行了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办医,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医院实际达到245所,比上年减少0.8%;卫生机构病床位达到1.78万张,比上年增长4%;卫生技术人员达到3.03万人,比上年增长2.8%。
9.财政
1986年财政收入总计实际完成12.02亿元,比上年增长20%,其中,当年收入为8.03亿元,比上年增长22.4%;财政总计实际支出完成11.21亿元,比上年增长21.5%,其中,当年支出为7.72亿元,比上年增长39.6%。支出总计中上解支出为3.48亿元,比上年减少3.3%。
10.专门人才需求预测和规划工作
人才预测、规划工作是在人才普查工作结束后进行的。历经1985年3月至1986年2月末结束。
专门人才需求预测工作由4方面组成:现状缺额补充量;自然减员补充量;生产事业规模扩大需求量;技术进步需求量。
①现状缺额补充量
主要是各单位、各部门根据省各业务对口主管厅(局)下发的各项岗位规范,按照各岗位配备的各类、各个层次的专门人才定员、定额,配备比例,结合实际情况测算出的应有量,减去现有专门人才量,不足的部分就是现状缺额补充量。
省各厅(局)下发的各项岗位规范是经过调查研究及有关专家讨论座谈论证后确定的,总的来说省发的各项岗位规范应具有科学化、现代化和标准化的要求。按规范测算需要增加的专门人才数量是可行的。根据省各厅(局)下发的岗位规范测算,长春市专门人才缺额补充量为87140人,比现有专门人才数增长1倍多。这说明长春市实际工作中是在专门人才严重缺员,不规范的情况下超负荷坚持工作的。
②自然减员补充量
主要是根据现有专门人才的年龄结构,在计划年度期间,按照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限测算出退休后自然减少的人员需要顶岗补充的人数。按测算“七五”计划期间需要补充4940人。1991~2000年期间需要补充18093人。
③生产、事业规模扩大需求量
主要是各单位根据生产、事业发展规划,新增或扩充生产、事业所需要增加的各类专门人才数。按测算“七五”计划期间需求量为2万人,1991~2000年期间需求量为26171人。
④技术进步需求量
主要是根据各单位技术改革、技术革新、技术引进及采用新技术的可能性测算出相应配备和相应增加的各类专门人才人数。按测算“七五”计划期间需求量为6787人,1991~2000年期间需求量为9766人。
上述4项增人因素,“七五”计划期间共增加118867人,1991~2000年期间共增加54030人。后10年增人反比前5年增人相对减少,其原因主要是前5年因按岗位规范测算的缺额补充量一次性纳入87140人,占前5年增人总和的73.3%,将近四分之三。如按增人各项因素比较,后10年比前5年还是呈增长趋势。
“七五”计划期间专门人才预测需求人数共需增加118867人。
按学历结构分类:
研究生669人,占需要增加专门人才总数的0.6%;
大学本科生25411人,占需要增加专门人才总数的21.4%;
大学专科生33315人,占需要增加专门人才总数的28%。
中专生59472人,占需要增加专门人才总数的50%;
按业务部门分类:
工业部门25962人,占21.9%;
交通部门2282人,占1.9%;
基建、城市公用部门4569人,占3.9%;
农林水利部门2873人,占2.4%;
商业、财贸部门10748人,占9%;
科技、文教、卫生部门57924人,占48.7%;
政法部门6817人,占5.7%;
党政机关及其它7692人,占6.5%;
按需要各种专业的科目分类:
工科 22444人,占18.9%;
管理科6113人,占5.1%;
农林科2912人,占2.5%;
医科11685人,占9.8%;
师范科27500人,占23.1%;
文科9714人,占8.2%;
理科7135人,占6%;
财经科10898人,占9.2%;
政法科5874人,占4.9%;
艺术、体育科2642人,占2.2%;
其它11950人,占10.1%;
按隶属关系分类:
市直属单位42124人,占35.5%;
区属单位17428人,占14.7%;
县属单位59225人,占49.8%;
1991~2000年后10年期间共需要增加的专门人才为54030人。
按学历结构分类:
研究生489人,占需要增加专门人才总数的0.9%;
大学本科生16638人,占需要增加专门人才总数的30.8%;
大学专科生14733人,占需要增加专门人才总数的27.3%。
中专生22170人,占需要增加专门人才总数的41%;
按业务部门分类:
工业部门20266人,占37.5%;
交通部门1082人,占2%;
基建、城市公用部门2327人,占4.3%;
农林水利部门1887人,占3.5%;
商业、财贸部门6967人,占12.9%;
科技、文教、卫生部门17486人,占32.4%;
政法部门1346人,占2.5%;
党政机关及其它2669人,占4.9%;
按需要各种专业的科目分类:
工科16273人,占30.1%;
管理科3240人,占6%;
农林科1542人,占2.9%;
医科7725人,占14.3%;
师范科3538人,占6.6%;
文科3696人,占6.8%;
理科2774人,占5.1%;
财经科6741人,占12.5%;
政法科1213人,占2.2%;
艺术、体育科969人,占1.8%;
其它6319人,占11.7%;
按隶属关系分类:
市直属单位27389人,占50.7%;
区属单位8856人,占16.4%;
县属单位17785人,占32.9%;
专门人才需求专业的分类共计有13个科目,642个专业。在同一专业内,需要增加201~500人的有60个专业,其中有:汽车制造、汽车运用与修理、电器、微波技术、计算机应用、无线电技术、粮油储存、纺织工程、食品工艺、土建工程、经济管理、农学、儿科学、护理、检验士、幼儿师范、预审等。
在同一专业内,需要增加501人以上的有33个专业。其中有: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工业电气自动化、工业与民用建筑、工业管理工程、商业管理、企业管理、对外贸易业务、英语、医学、医士、护士、中师、中文、历史、政治理论、体育(师范类)、基础数学、物理学、化学、自然地理、生物学、计划统计、财会、劳动工资、政法、刑侦、公安、人事管理、工商行政管理、党务及其它行政管理等。
专门人才培养规划
人才问题,实质上是教育问题,专门人才培养教育抓上去了,专门人才来源就有保证。专门人才培养规划的主要任务,是以专门人才培养教育机构、设施和能力为基础,依据人才现状和未来需求预测人数,结合智力开发和智力投资所提供的能力进行规划,为“四化”建设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
①高等教育
长春市所属高等教育基础很薄弱(不包括中央、省直属院校在长单位)。
长春职业大学1980年成立,规模1200人,前后开设了39个专业,现保留11个专业。社会招生,毕业包分配,培养对象主要是大专生,现在校生900人。
以教学条件较好的中专校为依托,增设大专班,或通过4年至5年的学习培养成大学本科生,在校生200人。
以招收在职职工为主的职工业余教育、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这类学校有10所:
长春市机械工业职工大学
长春市职工大学
长春市市直机关业余大学
长春市建筑职工业余大学
长春市职工医科大学
长春市教育学院
长春市函授学院
长春市广播电视大学
吉林省刊授大学长春分校
中共长春市委党校
这些学校大多数是1978年以后相继成立的,现有34个专业,在校生共有8800多人。培养对象主要是大学专科生,长春市所需大学研究生、本科生,不具备自己供给能力,主要是依靠国家计划分配提供来源,近几年来平均约接收分配700人左右,其中:农、医、师专业毕业生约占一半以上,有很多专业分配给长春市的只有1~2名,此类专门人才供需矛盾长期以来一起无法解决。
②中等专业教育
长春市中等专业教育基础较好,市及市以下直属学校共有22所(不包括中央、省直属在长学校)
学校名称如下:
长春市机械工业学校
长春市轻工业学校
长春市二轻工业学校
长春市农业学校
长春市农业机械化学校
长春市商业学校
长春市卫生学校
长春市人民警察学校
长春市教育局第一中专学校
长春市教育局第二中专学校
长春市教育局第三中专学校
长春市教育局第四中专学校
长春市郊区中专学校
榆树县中专学校
农安县中专学校
德惠县中专学校
九台县中专学校
双阳县中专学校
长春师范学校
农安师范学校
榆树师范学校
九台师范学校
这些学校师资队伍较雄厚,原有老中专校基础比较好,师资力量较强。1980年以来新建立的改制中专校,虽然条件稍差,基础薄弱一些,但普通课师资力量较强,办学积极性很高,克服困难,迎难而上,为长春市中等学校结构改革做出了巨大贡献。22所中专校共设有各种专业54个,在校学生达到10200多人。
另外,以全日制中专校为依托,开办业余中专校或增设职工中专班,实行脱产或半脱产及在职业余教育。这类学校有15所,设专业27个,在校学生达到6900人。
中等专门人才的供需矛盾相对比起高等专门人才要好得多,除少数需要量大,一时培养跟不上,或是有些专业开设有困难,不能满足外,大多数常用专业培养的人才基本上得到解决。
对不能自给解决的各类专门人才,提出如下规划意见:
增加投资,扩大长春市职业大学规模,增加专业和招生人数;鼓励在职职工脱产、离岗到全日制高等院校进修、代培、深造达到研究生或本科生水平;鼓励在职职工自学成才;鼓励长春市考入外省市的大专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回家乡参加建设;对专门人才采取优惠政策,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增加福利待遇,控制专门人才外流,吸引外地人才流入;争取增加国家计划内分配名额。
通过上述措施,努力缩小专门人才供需矛盾的差距,尽量适应生产、事业发展的需要,积极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1987年
一、任务与指标
1987年计划的主要任务是: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开展增产节约、增收节支运动,进一步深化各项改革,搞活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推动商品经济的全面发展。要继续大力抓好农业,抓好粮食生产,同时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全面发展农村商品经济,做到增产增收。工业要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保持适当的增长速度,全面提高经济效益。进一步搞活城乡市场,增加和改善社会供给,扩大对外贸易,提高创汇水平。控制投资规模,调整投资结构,保证重点建设,加快技术改造,大力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工业
1987年工业总产值计划安排75.79亿元,比上年增长5.4%,其中中央与省属工业与上年持平、市属以下工业增长7%以上。产品品种列省以上计划369种,比1986年减少42种,其中指令性计划48种,减少38种,市增列计划166种。在369个品种中,产量比1986年增加的有113种,占30.6%;持平的136种,占36.9%;减少的90种,占24.4%;其他30种属新增列的,占8.1%。在工业生产中,要采用国际标准100项,争创名优产品100种,产品抽检合格率争取达到70%,优质品率达到20%以上。市属预算内企业要实现利润1亿元,比1986年增长20%。
2.农业
农业生产要继续贯彻“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全面发展农村商品生产,在提高经济效益、提高人均收入水平上下功夫。1987年农业总产值计划安排19.75亿元,比上年增长7%,粮食总产量计划安排425万吨,比上年增长9.0%.要稳定发展猪禽生产,积极发展牛羊生产,努力发展渔业生产,产量比上年要有较大的增长。乡镇企业总产值要达到23.3亿元,比上年增长27.1%。
3.财政
1987年财政当年收入计划安排9.02亿元,比上年增长12.3%;财政当年支出计划安排6.47亿元,比上年下降16.2%。财政工作要广开财源,鼓励生产,扩大销售,降低消耗,促进企业增加经济效益,保证财政收入;要精打细算,节约开支,保证重点,量入为出,力争做到全年财政收支平衡。税收要正确执行政策,坚持以法治税,全市要大力开展“双增双节”运动,其奋斗目标是:市属以下工业同上年相比,产值要增加7%,销售收入增长10%,利润增长15%,亏损额减少50%。
物资消耗下降2%,企业两项费用压缩10%,流动资金周转加速8%;商业、粮食、供销、物资企业同上年相比,商品销售额要增长7%,商品流通费用下降2%,流动资金周转加速8%,利税增长10%;城建、公用事业的管理费要比上年节约10%,亏损额压缩10%;行政事业费也要压缩10%。
4.商业
1987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计划43.5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外贸出口收购计划3.01亿元,比1986年减少2.16亿元。主要是减少玉米出口,要增加轻纺、机电等工业产品出口。
5.固定资产投资
1987年固定资产投资根据国家控制规模和“三保三压”的要求,本着“积极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主要是放在增强工农业生产后劲、城市基础设施和人民生活急需的项目上。优先安排结尾投产项目,原则不开新项目,市以下共安排建设项目206项,总投资5.35亿元,其中基本建设项目112项,投资3.22亿元,技术改造94项,投资2.13亿元。
在市政建设方面要使长春的交通、供水、供电、供气、绿化、居民住房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6.交通运输业
1987年,公路货运量计划达到1066万吨,比上年增长3.5%;公路客运量计划达到136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6%。
7.人口及劳动
①人口
1987年末全市人口数计划为603.1万人,比上年增长1.3%,其中市区人口数计划为195.4万人,比上年增长2.3%。
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计划为8.46‰,比上年增加1.76个千分点,其中,市区人口自然增长率计划为7.77‰,比上年减少0.93个千分点。
②劳动
1987年计划安置待业青年3万人劳动就业,重点发展集体所有制生产和服务行业。
8.科技、教育
①科技
1987年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做出的《促进科研生产一体化的若干规定》,科技项目安排128项,其中结转项目78项,新列项目50项。在新列项目中,农业技术开发10项;光机电技术开发15项;以资源开发为主的材料开发10项;消费品技术开发10项;社会发展技术开发5项。
②教育
1987年要继续推行9年制义务教育,调整中等教育结构,积极发展职业教育。
普通中学教育
1987年计划招生122500人,在校学生达到355505人,比上年增长4.2%,其中:高中计划招生20500人,在校学生达到62711人,比上年增长0.8%。
小学教育
1987年计划招生117000人,在校学生达到746561人,比上年减少0.8%。
农业、职业技术教育
1987年计划招生20000人,在校学生达到41743人,比上年增长6.4%。
二、执行结果
1987年长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规定的各项任务和主要指标圆满完成。经济建设第一步战略目标工农业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的要求已于今年实现。经济体制改革有了新的进展,增强了企业活力,市场体系逐步完善,促进了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积极开展横向联合,企业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有了明显的改善;稳步推进农村改革,进一步活跃了商品经济。
1.农业
1987年农业总产值实际达到21.4亿元,超过计划8.3%,比上年增长15.9%。粮食产量实际达到487.6万吨,超过计划14.7%,比上年增长25.1%,商品率达到57%。林、牧、副、渔各业都有新的提高。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实现产值25.57亿元,超过计划9.7%,比上年增长39.5%。实现利润2.84亿元,增长53.4%,创历史最高纪录。农村人均纯收入511.64元,比上年增长15.4%。
2.工业
1987年工业生产产品结构有所改善,速度效益同步增长。全市工业总产值实际达到90.6亿,超过计划19.5%,比上年增长26%。新产品开发480种,创产值2.3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5.7%和7.8%。有146种产品获奖,是创优质产品最多的一年。其中获国家优质产品奖的1种,部级的13种,省级的76种,市级的56种。这些优质产品所创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6.8%,市属工业企业优质产品率达到30.2%。集体工业企业总产值达21.2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3.4%;实现利润1.9亿元,比上年增长22%。
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实际完成情况如下:
钢完成7.62万吨,比上年增长14.6%
原煤完成63.7万吨,比上年下降3.8%
汽车完成6.4万辆,比上年增长2.2%
铁路客车完成988辆,比上年增长13.2%
拖拉机完成6.21万台,比上年增长23.1%
其中:小型拖拉机完成6.2万台,比上年增长26.1%
摩托车完成5026辆,比上年增长96.2%
自行车完成47.5万辆,比上年增长11.6%
彩色电视机完成10.39万部,比上年增长180%
洗衣机完成39.05万台,比上年增长14%
水泥完成39.43万吨,比上年增长13.8%
锯材完成13.94万米,比上年下降15.5%
棉布完成6794万米,比上年下降0.8%
卷烟完成22.3万箱,比上年增长31.2%
啤酒完成6.7万吨,比上年增长6.6%
合成氨完成1.12万吨,比上年增长79.6%
3.固定资产投资
1987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45亿元,比上年增长6.9%,其中,全民基建投资9.16亿元,增长4.9%,其中市以下完成2.45亿元,为计划的76.1%,比上年减少5.3%。技术改造投资3.25亿元,增长9.7%,完成技改项目80项。
4.交通、邮电
1987年公路货运量实际完成944万吨,为计划的88.6%,比上年下降8.3%;公路客运量实际完成1482万人次,超过计划8.7%,比上年增长20.3%。
1987年铁路货运量实际完成352.7万吨,比上年下降3.7%;铁路客运量实际完成1987.5万人次,比上年下降0.7%。
1987年航空货运量实际完成2473吨,比上年增长55.3%;航空客运量实际完成86734人次,比上年增长27.9%。
2.5万门程控电话正式开通,邮电业务总量比上年增长18.2%。
5.商业
1987年城乡市场经济活跃,内外贸易发展较快,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有提高。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实际达到44.3亿元,超过计划1.8%,比上年增长12.5%。
商业、粮食、供销企业实现利润8870万元,比上年增长26%。物价指数上升幅度在全国所有省会城市中居于后列。出口商品收购总额完成5.39亿元,超过计划79.1%,比上年增长4.2%。
6.城市公用事业
1987年市区煤气总产量实际达到1.10亿立方米,比上年有所减少,下降7.7%;自来水供水总量实际达到1.19亿吨,比上年增长5.1%;市区公共汽车实有量达到416辆,比上年减少4.1%;市区公共有轨电车实有量达到75辆,比上年减少5%;市区公共无轨电车实有量达到159辆,比上年减少5.3%。
7.人口及劳动
①人口
1987年末全市人口数实际达到602.7万人,完成计划的99.9%,比上年增长1.27%,其中,市区人口数达到200.2万人,超过计划2.5%,比上年增长4.8%。
1987年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达到9.3‰,超过计划0.84个千分点,年增加2.6个千分点,其中市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实际达到10.2‰,超过计划2.43个千分点,比上年增加1.5个千分点。
②劳动
1987年末全市全民所有制职工人数实际达到81.44万人,比上年增加2.94万人,增长3.8%;集体所有制职工实际达到40.57万人,比上年增加2.02万人,增长5.2%;私营职工及个体劳动者实际达到4.97万人,比上年减少0.55万人,下降10%。
1987年共增4.41万人,增加的人数除了接收大、中专及技工毕业生分配和安置复员转业军人外,主要是安置待业青年参加劳动就业。
8.科技、文教、卫生
①科技
1987年全市独立自然科学机构达到78所,维持在上年水平;独立自然科学研究人员实际达到1.85万人,比上年增长0.1%;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实际完成89项,比上年增加12项,增长14.1%。
②教育
1987年教育工作深入进行了教育体制、教育机构、教学领域中的各项改革,教育质量普遍有了提高,教学条件得到改善。
高等教育
1987年高等院校达到26所,实际招生14390人,在校学生达到5.35万人,比上年增长14.6%。
中等专业教育
1987年中等专业学校达到46所,实际招生7400人,在校学生达到2.34万人,比上年减少3.7%。
技工学校教育
1987年技工学校达到34所,比上年增加1所,实际招生3507人,在校学生达到10005人,比上年增长15.2%。
农业、职业技术教育
1987年农业、职业学校达到79所,实际招生20907人,在校学生达到42071人,比上年增长7.2%。1987年农业、职业、技工学校在校学生占高中阶段在校学生的45.2%。
普通中学教育
1987年普通中学校达到463所,实际招生12.5万人,在校学生达到34.8万人,完成计划的97.9%,比上年增长2.1%,其中:高中学校达到86所,实际招生20499人,在校学生达到63101人,比上年增长1.4%。
小学教育
1987年小学校达到1929所,实际招生11.55万人,在校学生达到72.8万人,完成计划的97.5%,比上年减少3.3%。
③文化、广播、电视
1987年电影艺术片制作实际完成《关东大侠》、《两宫皇太后》、《冒名顶替》、《解放》等23部,比上年增加2部,增长9.5%。
1987年文化、艺术、广播电视工作进一步贯彻“双百”方针,繁荣文艺创作,提高艺术质量,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长春电视台和电台推出了一批优秀节目,其中《长春春常在》、《女帅无双》等节目获国家级奖。1987年全市影剧场实际达到73个,比上年增长32.7%;电影放映队实际达到904个,比上年增长3.2%;艺术表演团体实际达到31个,比上年增长6.9%。
④卫生
1987年医疗卫生工作落实各项预防保健措施,防病治病能力增强,药政管理,妇幼保健,食品卫生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绩。
1987年全市医院达到251所,比上年增长2.4%;卫生机构病床位达到1.9万张,比上年增长7.3%;卫生技术人员达到3.12万人,比上年增长3%。
⑤体育
1987年体育工作坚持社会化方向,群众性体育活动又有新的发展,在全国体育竞赛中获得42枚金牌,32枚银牌,21枚铜牌;1人超1项世界纪录,6人(队)次破4项全国纪录。
9.财政
1987年财政收入总计实际完成12.54亿元,其中:当年收入完成9.23亿元,为计划的102.3%,比上年增长14.9%;财政支出总计完成12.03亿元,其中:当年支出完成7.44亿元,为计划的115%,比上年下降3.6%。财政支出总计中,上解支出为4.11亿元,比上年增长18.1%,占支出总计的34.2%。
1987年金融部门大力吸收存款,广泛融通资金,各项存款比上年增长26.9%,贷款增长17.5%,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1988年
一、任务与指标
1988年要全面正确地贯彻中共十三大精神,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两个文明一起抓。在物质文明建设方面,坚持把改革和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技术进步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围绕转变企业经营机制这个中心环节,全面深化各项配套改革,进一步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工业产品结构;突出科技进步,实施“科技立市”的发展战略;深入持久的开展增产节约、增收节支运动,压缩投资规模,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搞活流通、稳定物价,切实保证市场供应,努力使长春市经济在紧中搞活,在稳中前进,实现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和稳定增长。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努力发展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进一步提高全市人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大好形势。
1.农业
农业生产要坚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面向市场,注重效益”的方针,抓好产业结构的调整,继续优化产业结构,全面发展农村经济,稳定粮食生产,大力发展经济作物,乡镇企业和以畜牧业为主的多种经营,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在种植业方面,要努力提高玉米单产,稳定总产,发展水稻生产,增加大豆生产,稳定菜田种植面积,郊区菜田必须保证1万公顷以上。1988年农业总产值计划22.15亿元,比上年增长3.3%;粮食总产量计划475万吨,比上年降低2.6%。
油料产量计划5万吨,比上年增长65.4%;
甜菜产量计划25万吨,比上年增长38.6%;
生猪存栏数计划200万头,比上年增长80.2%;
生猪出栏数计划95万头,比上年减少11.6%;
奶牛存栏数计划1.51万头,与上年持平;
羊存栏数计划19万只,比上年增长14.4%;
家禽计划发展1600万只,比上年增长5%;
水产品捕捞量计划7300吨,比上年减少2%;
造林面积计划1.33万公顷,比上年减少18.4%;
乡镇企业总产值计划33.2亿元,比上年增长29.8%。
2.工业
1988年工业总产值计划97.85亿元,比上年增长8%,力争达到10%;市属预算内企业实现利润保证增长10%,争取实现12%。市属以下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包括技改项目)计划3.8亿元。
主要产品产量计划安排如下:
钢锭8万吨,比上年增长5%;
原煤70万吨,比上年增长10%;
焦炭14万吨,比上年减少30%;
变压器112.5万千伏安,比上年增长5.7%;
小型拖拉机5.5万台,比上年减少11.3%;
摩托车6000辆,比上年增长19.4%;
自行车40万辆,比上年减少15.8%;
农用水泵1.63万台,比上年增长20.3%;
洗衣机40万台,比上年增长2.4%;
硫酸3500吨,比上年增长18.3%;
油漆7500吨,比上年增长3.4%;
棉纱9.9万件,比上年增长5%;
啤酒8.5万吨,比上年增长26.8%;
食用植物油3.5万吨,比上年增长13.1%;
罐头1800吨,比上年增长19.5%;
卷烟24万箱,比上年增长7.6%。
全市要有2户企业达到国家2级标准,23户企业达到省先进级标准,45户企业达到省预备级标准。新产品研制要完成520项,创优质产品100种,优质产品率要达到20%以上。出口产品值要达到2.6亿元,比上年增长36.4%。
3.交通运输业
1988年公路货运量计划达到888万吨,比上年下降6%;公路客运量计划达到153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2%。
4.固定资产投资
1988年固定资产投资要认真贯彻国家的方针政策,本着突出重点,量力而行,积极平衡,加强宏观控制,讲求效益的原则,投资的重点继续放在增强工农业生产发展后劲、城市基础设施以及人民生活急需的续建项目上,保结尾,保投产,严格控制楼堂馆所的建设。
1988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计划为17.69亿元,比上年增长31.5%,其中:中央、省直单位为11.34亿元;市及市以下单位为6.35亿元。中央、省、扩建及技改的单位主要有:一汽轻型车、长春客车厂、长春机车厂、长春应化所、光机所、省肿瘤医院等。市及市以下安排的主要扩、改建项目和主要建设单位有双阳水泥厂、德惠味素厂和淀粉厂、双阳酒精厂、农安酒精厂、羊草沟煤矿、长春市半导体厂、轮胎厂、发电厂三号炉、自行车厂、第一食品厂、钢化玻璃厂、啤酒厂、无线电二厂、东风汽车厂、纺织厂、轧钢厂、示范奶牛厂、气调保鲜厂、石头口门水库、松其灌区、“2814”工程、华春种鸡厂、北国之春大酒店、百货大楼、清真冷库、师范学校、儿童医院、广播电视楼、二水源、二煤气、“871”工程、伊通河治理、供热管网、九台师范学校及城市居民住宅改造等。
5.财政
深入开展“双增双节”运动,从紧安排各项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搞活信货,推动经济建设发展。工业企业,劳动生产率要比上年提高5%,销售收入要增长14%;原材料消耗要降低2%,流动资金要加速8%,百元产值占流动资金要减少5%;亏损额要减少20%,其中政策性亏损减少10%,经营性亏损减少50%。商业、粮食、供销企业与上年相比,商品销售额要增长6%,利税增长8%,城建、公用企业管理费要节约3%。各级机关行政事业费支出要比上年减少5%。1988年财政当年收入,计划10亿元,比上年增长8.3%。财政当年支出计划6.5亿元,比上年下降12.7%。
6.商业
1988年要进一步搞活商品流通,切实安排好市场供应,建立灵活多样、多层次、多渠道的流通体系,保证生产和生活需要。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计划48.2亿元,比上年增长8.7%。
1988年外贸出口商品收购总额计划3.56亿元,比上年减少34%。
7.人口及劳动
①人口
1988年末全市人口数计划达到611.6万人,比上年增长1.47%,其中市区人口计划达到200万人,与上年持平。
1988年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计划达到14.5‰,比上年增加5.2个千分点。
②劳动
1988年继续贯彻“三结合”劳动就业方针,切实安排好劳动就业,计划安排3万人就业。
8.科技、教育
①科技
1988年要继续围绕长春市的经济结构、资源优势和薄弱环节,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在科研攻关和技术推广应用方面有一个新的进展。全市计划安排科研项目110项,其中:结转89项,新列21项。同时安排“星火计划”24项。为搞好科研计划项目的实施,要进一步推行科技体制改革,落实技术人员和知识分子政策,调动广大科技人员和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保证科研计划的完成。
②教育
教育的重点继续放在基础教育上,切实搞好小学教育,巩固和普及初等教育成果,为实现9年制义务教育创造条件,努力办好高等及中等专业教育,积极发展成人教育和幼儿教育。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从实际出发,积极改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1988年小学计划招生10.12万人,在校学生达到71.23万人,比上年减少2.2%;初中计划招生9.97万人,在校学生达到28.37万人,与上年基本持平;高中计划招生2.01万人,在校学生达到6.22万人,比上年减少1.4%;农业、职业技术教育计划招生2万人,在校学生达到4.51万人,比上年增长7.1%。
二、执行结果
1988年,认真贯彻执行中共十三大精神,坚持稳定经济、深化改革的方针,以改革总揽全局,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积极实施“依靠科技立市,壮大主导产业,强化农业基础,加快对外开放,增加城市功能,城乡一体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粮食总产量、工业总产值、财政收入创历史最好水平,提前两年完成了“七五”计划规定的实现的“三个一”的指标,即粮食产量100亿斤,工业总产值100亿元,财政收入10亿元。
1.农业
1988年农业总产值实际完成24.2亿元,超过计划9.2%,比上年增长12.9%。粮食总产量达到522.5万吨,超过计划10%,比上年增长7.2%。提前两年实现“七五”计划规定粮食产量达到100亿斤的目标。
在农业生产中,种植业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玉米、水稻、大豆的种植面积更趋于合理,玉米总产量实际达到372.7万吨,比上年增长2.5%;水稻总产量达到59.4万吨,比上年增长17.2%;大豆总产量35.36万吨,比上年增长23.9%。由于确保了主要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产量均有较大幅度提高,其中油料总产量达到3.97万吨,完成计划的79.4%,比上年增长31.5%;甜菜总产量36.6万吨,超过计划46.4%,比上年增长1.03倍。乡镇企业有较大发展,实现产值34.87亿元,超过计划5%,比上年增长36.3%,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造林面积实际完成1.58万公顷,超过计划18.8%,比上年减少3.1%。
生猪存栏数,实际完成114万头,为计划的57%,比上年增长2.7%;生猪出栏数,实际完成106.8万头,超过计划12.4%,比上年减少0.6%;羊存栏数,实际完成20.06万头,超过计划5.6%,比上年增长20.8%;奶牛存栏数实际完成1.74万头,超过计划15.2%,比上年增长15.7%;家禽实际完成1831.4万只,超过计划145%,比上年增长20.2%;水产品捕涝量实际达到8911吨,超过计划22.1%,比上年增长19.7%。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达到580.38元,比上年增长13.4%。
2.工业
工业生产在克服种种困难中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经济效益有所提高,实现了速度与效益同步增长,1988年工业总产值实际达到109.52亿元,超过计划11.9%,比上年增长20.9%。提前两年实现”七五”计划规定工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的目标。
主要产品产量实际完成情况如下:
钢锭8.41万吨,超过计划5.1%,比上年增长10.3%;
原煤78.2万吨,超过计划11.7%,比上年增长22.8%;
焦炭21.15万吨,超过计划51.1%,比上年增长5.8%;
汽车62524辆,比上年减少2.3%;
铁路客车1239辆,比上年减少15.3%;
小型拖拉机64210台,超过计划16.7%,比上年增长3.6%;
摩托车6700台,超过计划11.7%,比上年增长33.3%;
自行车45.3万辆,超过计划13.2%,比上年减少4.7%;
洗衣机27万台,完成计划的67.5%,比上年减少30.8%;
农业用水泵1.77万台,超过计划8.6%,比上年增长30.8%;
硫酸4167吨,超过计划19.1%,比上年增长40.8%;
油漆7000吨,完成计划的93.3%,比上年减少3.5;
棉布6697万米,比上年减少1.4%;
食用植物油3.63万吨,超过计划3.7%,比上年增长17.3%;
罐头1912吨,超过计划6.2%,比上年增长26.9%;
啤酒8.04万吨,完成计划的94.6%,比上年增长19.9%;
卷烟25.1万箱,超过计划4.6%,比上年增长12.6%。
全市亏损企业亏损额为1501万元,比上年下降37.67%开发新产品530种,比计划多10种,比上年增加50种,实现产值4.22亿元,增长18.37%。优质产品实现产值15亿元,增长11.88%。出口创汇产品实现产值2.21亿元,增长15.24%。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率97.4%。流动资金周转加速13天。全民所有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20986元,超过计划12.3%,比上年提高17.9%。
3.交通运输业
1988年公路货运量实际完成920万吨,超过计划3.6%,比上年减少2.5%;公路客运量实际完成1556万人次,超过计划1.7%,比上年增长5%。铁路货运量实际达到402.6万吨,比上年增长14.2%;铁路客运量实际达到2113.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3%。航空货运量实际达到2900吨,比上年增长17.3%;航空客运量实际达到11.2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9.5%。
4.固定资产投资
1988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完成17.14亿元,比上年增长27.4%,其中:①全民所有制单位基本建设投资完成13.02亿元,比上年增长42.1%,按录属关系分类:中央直属单位完成7.47亿元,比上年增长44.7%;省直属单位完成1.94亿元,比上年增长24.9%;市、县、区属单位完成3.61亿元,比上年增长47.4%。②全民所有制单位技改费及其他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29亿元,比上年减少10.4%。③集体所有制单位基本建设投资完成0.83亿元,比上年增长34%。
1988年基本建设房屋建筑施工面积实际达到306.6万平方米,竣工面积实际为146.8万平方米,占施工面积的47.9%。在竣工面积中住宅面积实际为69.57万平方米,占竣工面积的47.4%。
长春市轧钢厂、造纸厂、汽车改装厂、口腔医院等250项市以下新、扩、改建项目相继建成投产,交付使用。吉林省肿瘤医院于1988年10月26日建成,对外开诊。
5.城市公用事业
1988年市区煤气总产量实际达到1.19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8%;市区自来水供水总量实际达到1.26亿吨,比上年增长5.1%;市公共汽车实有量达到450辆,比上年增长8.1%;市区公共有轨电车实有量达到75辆,与上年持平;市区公共无轨电车实有量达到151辆,比上年减少5%。
6.商业
1988年社会商品零售额实际完成50.9亿元,超过计划5.6%,比上年增长14.8%。
粮食收购量为297.8万吨,比上年增长6%;
食用植物油收购量为1.78万吨,比上年增长30%;
生猪收购量为55.92万头,比上年减少19.4%;
牛收购量为9.46万头,比上年增长53.1%;
羊收购量为6.18万头,比上年增长20.9%;
家禽收购量为438.23万只,比上年增长19.3%;
鲜蛋收购量为1.29万吨,比上年增长15.9%;
社会农副产品收购量较大,基本满足了市场生产和生活需要。
1988年外贸出口商品收购总额实际完成5.83亿元,超过计划63.7%,比上年增长8.2%。
7.人口及劳动
①人口
1988年末全市人口数实际达到611.9万人,超过计划0.05%,比上年增长1.5%,其中市区人口达到201.7万人,超过计划0.85%,比上年增长0.7%。
1988年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达到8.5‰,比计划减少6个千分点,比上年减少0.8个千分点。
②劳动
1988年末全民所有制职工人数实际达到84.04万人,比上年增加2.6万人,增长3.2%。
1988年末集体所有制职工人数实际达到40.86万人,比上年增加0.29万人,增长0.7%。
1988年末私营企业职工、个体劳动者实际达到6.49万人,比上年增加1.52万人,增长30.6%。
1988年共增加4.41万人,主要安置社会待业青年参加劳动就业。
8.科技、文教、卫生
①科研
1988年长春市提出了“科技立市”的方针,制定了依靠科技进步的若干政策,调动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全市共完成科技项目101项,比上年增加12项,增长13.5%。在应用项目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农业4项,创产值6780万元;工业27项,创产值5583万元,利税1305万元。获国家、省、市“科技进步奖”(含“星火奖”)46项,其中30项有直接经济效益,可创产值1亿元,利税2331万元。有37项发明成果参加了北京首届国际发明展览会,其中21项获奖,新组建科研生产联合体20个,新建各类科技开发服务机构30个,收集科技成果256项,有56项达成转让协议。南——南科技开发区计划获得新的进展,制定了《关于长春南湖——南岭新技术工业园区管理的暂行办法》和《南湖——南岭新技术工业园区发展纲要》。科技一条街完成建筑面积3488万平方米,共安排73个单位,可创收7000万元.到年底全市独立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已发展到79个,比上年增长1.3%,科研人员已达1.86万人,比上年增长0.4%。
②教育
高等教育
1988年高等教育院校达到26所,实际招生1.52万人,在校学生达到5.18万人,比上年减少3.3%。
中等专业教育
1988年中等专业学校达到52所,实际招生0.73万人,在校学生达到2.25万人,比上年减少4%。
技工学校教育
1988年技工学校达到36所,实际招生4097人,在校学生达到11048人,比上年增长10.4%。
农业、职业技术教育
1988年农业、职业技术学校达到85所,实际招生20130人,在校学生达到45556人,超过计划1.1%,比上年增长8.3%。
普通中学教育
1988年普通中学校已达462所,实际招生12.09万人,在校学生达到35.04万人,超过计划1.3%,比上年增长0.6%,其中:高中达到83所,实际招生19671人,在校学生达到62020人,为计划的99.7%,比上年减少1.7%。
小学教育
1988年小学校已达1929所,实际招生10.5万人,在校学生达到70.44万人,为计划的98.9%,比上年减少3.3%。
③文化
1988年电影艺术片制作实际完成《最后一个皇妃》、《大小夫人》、《天下第一剑》等22部,比上年减少1部,下降1.3%。
1988年全市影剧场实际达到66个,比上年减少9.6%;电影放映队实际达到925个,比上年增长2.3%;艺术表演团体实际达到28个,比上年减少9.7%。
④卫生
1988年全市医院实际达到258所,比上年增长2.8%;卫生机构病床位实际达到2.05万张,比上年增长7.5%;卫生技术人员实际达到3.22万人,比上年增长3.1%。
9.财政
1988年财政本着“紧中求稳、求治、求发展”的原则,千方百计培植财源,大力组织收入。
1988年财政收入总计实际完成14.76亿元,比上年增长17.6%,其中:当年收入10.92亿元,超过计划9.2%,提前两年突破“七五”计划规定10亿元的指标。财政支出总计实际完成14.26亿元,比上年增长18.5%,其中:当年支出9.09亿元,超过计划39.8%。
1998年国库券实际完成6053.3万元,超过计划4.1%。
1988年是我国进行改革开放的第10年,10年改革,使长春经济发展与各项建设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全市社会总产值由1978年55.61亿元增加到1988年的160.24亿元,比1978年增长1.9倍(按1980年可比价计算)。全市国民收入由1978年21.43亿元增加到60.05亿元,比1978增长1.8倍(按1980年可比价计算)。
1988年全市粮食总产量增至522.5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比1978年增长91.8%;1988年向国家提供商品粮212.2万吨,比1978年增加1.6倍;农、林、牧、副、渔业全面发展,林牧副渔业的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14.9%上升到1988年的20.4%。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到1988年末,全市乡镇企业总数由1978年的2756个发展到14.16万个,增加50.4倍;从业人员由1978年的8.5万人增加到54.5万人,增加5.4倍(约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三分之一);乡镇企业总产值1988年达到34.87亿元,比1978年增长22倍。
1988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109.52亿元,比改革前的1978年增长2.3倍,年均增长12.7%;1988年同1978年相比:发电量增长21.2%;钢增长72.9%;钢材增长1.7倍;铸铁增长43.9%;汽车增长6%;铁路客车增长160.6%;拖拉机增长760%;农用水泵增长9.5倍;自行车增长4.4倍;棉布增长44%;水泥增长7.4倍;胶合板增长70.6%;啤酒增长5.8倍;食用植物油增长1.5倍;卷烟增长84.6%。
在改革的10年中长春市交通运输事业有很大发展。全市除铁路客(货)运量比1978年有所下降,公路、航空客货运量均有较大增长;公路货物周转量由1978年174983(千吨公里)增加到1988年的236930(千吨公里),增长35.4%,公路客运周转量由1978年的261384(千人公里)增加到1988年的725770(千人公里),增长1.77倍;民航货物发送量由1978年722吨增加到1988年的2900吨,增长3倍,客运量由1978年1.77万人次增加到1988年的11.23万人次,增长5倍多。
10年来长春市财政收入总计由1978年4.04亿元增加到1988年的14.76亿元,增长2.6倍;10年累计财政收入为82.45亿元,其中:1998年当年收入达到10.92亿元,比1978年增长1.8倍,10年累计达到60.16亿元,全市财政支出总计由1978年的3.9亿元到1988年增加到14.26亿元,增长2.6倍,10年累计支出总计为79.01亿元,其中:1988年当年支出达到9.09亿元,比1978年增长4.2倍,10年累计支出45.24亿元,为长春经济的振兴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固定资产投资由1978年2.12亿元增加到1988年的17.13亿元,增长7倍,10年累计完成投资81.58亿元。
10年改革为城乡市场带来繁荣。到1988年底市区商业、饮食、服务业网点已发展到29749个,比改革前的1978年增长18.3倍,从业人员16.7万人,增长2.5倍;全市城乡开辟了320个集市贸易市场,年成交额达7.6亿元;国营和供销合作社营商业商品纯购进总值达45.7亿元,比1978年增长3.6倍。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50.9亿元,比1978年增长3.5倍;1988年外贸收购总额达5.83亿元,比1978年增长9倍,累计留成外汇5300万美元。
城建公用事业迅猛发展,城市功能日趋完善。1979年到1988年市区城建完成投资5.9亿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投资最多的一个时期。到1988年末,市区自来水日生产能力由1978年21.9万吨增加到45.6万吨,增长1倍多;市区煤气日生产能力由1978年23万立方米增加到1988年的32.7万立方米,增长42.2%。用户由6.3万户增加到13.3万户,普及率达42.3%;到1988年末,市区公共电、汽车线路总长度达660公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市用于住宅建设方面的投资达24.35亿元,占同期全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9.8%,累计新建住宅面积1217.2万平方米。
10年改革为科技发展提供良机。到1988年末,全市独立科研机构发展到95个,其中自然科技研究机构已发展到79个,社会科学研究机构16个。全市拥有各类研科技人员25.2万人。1981年到1988年全市重大科技成果6481项(其中,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的成果占21%),获国家部委级以上奖励的科技成果471项。
10年改革使文化、艺术、广播、影视业更加繁华。到1988年底,全市已有电影院、剧场66个,电影放映队925个,图书馆5个;博物馆6个;艺术表演团体28个。
具有“新中国电影的摇蓝”著称的长春电影制片厂(简称长影),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10年发展突飞猛进。近10年中全国各地又兴建一批电影制片厂,长影仍和过去一样,继续为他们输送和培养了一批骨干队伍和专业人才。长影的人才遍及祖国各地电影事业。长影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10年中不断支援各地电影事业发展的同时,共生产出电影艺术片192部,比三中全会前10年增加156部,增长4倍多。长影为中国电影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10年改革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到1988年末,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发展到2590所,教师7.5万人,在校学生118.49万人。全市高等院校26所,在校学生51796人比1978年增长1.6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0年毕业生累计有8.01万人。全市中等专业学校已发展到52所,在校学生2.25万人,比1978年增长88.7%。全市技工学校36所,在校学生11048人,比1979年增长10倍多(1978年技工教育尚未恢复和发展,1978年无数)。全市农业、职业技术学校85所,在校学生45556人,比1979年增长22倍多(1978年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尚未恢复和发展,1978年无数)。技工及职业技术教育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对中等教育结构改革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同时使广大知识青年学有一技之长,为参加劳动就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普通中学已发展到462所,在校学生35万人,比1978年减少31.7%。全市小学已发展到1929所,在校学生70.4万人,比1978年减少15.6%。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8.49%,在校生巩固率为97.9%。
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到1988年末,全市累计竣工各种医疗用房33万平方米;全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达914所,比1978年增加17.5%,其中医院258所,比1978年增长26.5%,拥有病床位20535张,比1978年增加62.1%;全市现有卫生技术人员3.22万人,比1978年增加65.5%。计划生育取得突出成绩,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78年13‰下降到1988年的8.5‰,下降4.5个千分点。
体育事业设备不断完善,竞技水平显著提高。到1988年末全市已拥有体育馆(场)、灯光球场、旱冰场、人工冰球场、人工速滑场、游泳池、网球场、射击场、自行车赛场、跳伞场等专业体育场所28个,还有篮球房、排球房、体操房、武术房、举重房、健身房等50多处。市体育馆南岭体育场、冰上训练基地等体育设施均可接待全国体育比赛。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计划志》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志详尽地记载了箕市计划体制演变过程,也展现了箕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本轨迹,从而构成了长春经济纵向延伸的一个缩影。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