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六五”计划时期各年度国民经济计划及执行情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计划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2967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六五”计划时期各年度国民经济计划及执行情况
分类号: F123.34
页数: 46
页码: 271-316
摘要: 本节记述了1981年~1985年长春市“六五”计划时期各年度国民经济计划及执行情况。
关键词: 经济计划 执行情况 长春市

内容

1981年
  一、任务与指标
  1981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要认真贯彻中央3个会议(中央工作会议、全国省长、市长、自治区主席会议和全国计划会议)和吉林省市长、专员、县长会议与计划会议精神,结合实际,脚踏实地的抓好调整,稳定经济,稳定物价,在调整基础上争取有一定发展,进一步巩固发展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具体地讲,要认真搞好农业,争取更大丰收;要努力发展轻纺工业和适销对路产品的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增加花色品种,降低消耗,提高经济效益,在调整中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大力压缩基建战线,加强基本建设管理;切实安排好内外贸易,安排好市场,尽量缩小市场供求之间的差额;开展增产节约、增收节支,实现财政收支平衡,略有节余;积极地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抓好计划生育;量力而行地安排好人民生活,安置好待业劳动力和停产企业职工,解决好城市建设等方面的紧迫问题。
  1.农业
  进一步调整农业内部结构,适当调整作物布局,在首先增加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力争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社员收入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重点抓好商品粮基地建设和粮食生产,1981年粮食总产量计划安排280万吨,比1980年增长4.1%;大豆安排18万公顷,增加2.8万公顷,计划产量17万吨,比上年增长7.4%;水稻安排3.3万公顷,增加0.48万公顷,计划产量14万吨,比上年增长15.4%。
  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抓好经济作物生产。1981年造林安排1.47万公顷,其中国营造林0.2万公顷,减少0.18万公顷;生猪存栏188万头,增长2.0%;牛12.1万头,增长15%;羊30.5万只,增长6.2%;社队工副业生产总产值计划3亿元,增长22.8%。鱼产量计划1500吨,比上年增长8.5%。
  郊区要抓好蔬菜基地建设,副食品生产要以菜为主,同时发展奶、禽等其他副食品生产。蔬菜播种面积计划1.52万公顷,其中春菜0.14万公顷,夏菜0.77万公顷,秋菜0.61万公顷,商品菜产量32.5万吨。牛奶计划1245万公斤,增加200万公斤;肉食鸡计划100—150万只;冬储土豆、粉条等仍由农、商协商,签订产销合同。
  2.工业
  工业生产要在调整中保持一定增长速度,1981年工业总产值计划383059万元,为1980年的98.8%,市属以下工业总产值增长4%,力争达到5%。
  主要产品产量,省共安排469种,其中增加的209种,占44.6%;维持的85种,占18.1%;下降的175种,占37.3%。自行车增加5万辆,达到22万辆;缝纫机增加4万架,达到20万架;木钟增加5万台,达到45万台,卷烟增加3万箱,白酒增加800吨,啤酒增加2600吨,玻璃制品增加13000吨,汗衫背心增加100万件。产品产量下降的主要有:原煤、拖拉机、汽车、轮胎减少60%,胶鞋减少86.8万双,棉布减少165~384万米,药用纱布减少330万米,印染布减少88万米,卫生衫裤减少13万件等等。
  3.商业
  商业:1981年社会商品零售额计划17.2亿元,增长3.7%,其中商业系统销售总值计划13.8亿元,增长1.8%。猪肉销售指标55万头,比上年实际销售减少5万头。
  农副产品收购总值增长4%。生猪收购计划58万头,鸡蛋收购计划4646吨,增加100吨。
  外贸:外贸收购计划1.11亿元,比上年实际完成下降15.5%,其原因:一是口岸收购量减少,二是货源不足。
  4.财政
  1981年财政总收人计划50900万元,基本维持上年水平。支出计划50500万元,比上年增长3.1%。行政费压缩15%,科技、文教、卫生事业费增加1600万元。
  5.基本建设
  1981年固定资产总规模比上年(3.99亿元)压缩约37.3%,计划2.5亿元。城市建设与维护计划3165.8万元,主要用于市政工程(844万元),环境卫生补助(627.4万元)、公用事业(690.5万元)、房产补助(580万元)、园林(170万元)等。
  6.城市公用事业
  ①煤气
  1981年市区煤气总产量计划达到8242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3%。
  ②自来水
  1981年市区自来水供水总量计划达到8437万吨,比上年增长6%。
  ③公共交通
  1981年年末市区公共汽车计划达到328辆,比1980年增加20辆,增长6.5%;市区公共无轨电车计划达到100辆,增加11辆,增长12.4%。
  7.人口、劳动
  ①人口
  1981年年末全市人口计划达到568.4万人,比上年增长1.09%,其中市区人口计划达到167.1万人,比上年增长1.7%。
  1981年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计划为10.9‰,比上年增加1.3个千分点,其中市区自然增长率达到11‰,比上年增加1.5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比上年稍高的主要原因,考虑到人口自然增长在1981、1982年将进入高峰期,但在执行中还将实行严格控制,尽力将人口高增长率压到最低限度。
  ②劳动就业
  1981年市内城区需要安置的待业青年约有76700人,计划安排3.6万人,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招工2000人,集体所有制企业招工6000人,离退休接班8000人,街委办工业安置5000人,升学10000人,参军5000人,尚余待业青年4万余人。另外原有社会闲散劳动力1.5万人,共有5.5万人需自谋职业。
  调整时,会出现一部分工厂停产或半停产,对关停企业职工要按中央精神,切实做好安排,组织一部分人搞市政建设。
  安排劳动就业要坚持在计划指导下,实行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的劳动就业方针,结合实际,广开门路,积极发展服务行业和手工业,举办各种合作、集体劳动组织,参加社会劳动。
  8.教育
  教育事业发展要继续搞好调整,切实抓好普及小学5年教育,认真办好普通中学,改革中等教育结构、继续办好高等及中等专业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积极发展多种门类的职业技术教育,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学前教育、业余教育和扫盲教育。
  高等教育
  1981年计划招生6600人,在校学生达到34464人,比上年增长21.1%。
  中等专业教育
  1981年计划招生6900人,在校学生达到14366人,比上年下降17.3%。
  普通中学教育
  1981年计划招生162750人,在校学生达到445445人,比上年增长3.9%,其中高中计划招生48100人,在校学生达到103211人,比上年增长14.5%。
  小学教育
  1981年计划招生147674人,在校学生达到867739人,比上年下降0.8%。
  二、执行结果
  1981年,长春市国民经济各条战线认真贯彻执行了中央3个会议精神,进一步抓了国民经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工作,认真清理了经济工作中“左”的思想影响,落实各项经济政策,整顿领导班子,克服某些地方领导涣散软弱状况,基本完成了各项计划。
  1.农业
  农业生产进一步落实、完善了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调整了农业内部结构和作物布局。1981年粮食生产在减少播种面积1.5万公顷,高产玉米面积减少8.6万公顷,并遭受旱、涝、雹、虫灾情况下,总产量实际达到263.5万吨,完成计划94.1%,接近上年水平,其中,大豆产量达到22.93万吨,超过计划34.9%,高粱、谷子、杂粮亦有不同程度的增长。经济作物扩大了播种面积,取得了好收成。造林2.75万公顷,超过计划87.1%。
  畜牧业生产,生猪年末存栏实际达到167.9万头,完成计划的89.3%,生猪出栏107万头,比上年增加6.2%。全市发展饲养专业户28400余户,群众性池塘养鱼比上年增加2倍多。鱼产量实际达到1661吨,超过计划10.7%,比上年增长20.2%。乡镇企业产值完成2.58亿元,比上年增长5.6%。全市农业总产值实际完成147309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比上年增长2.6%。
  2.工业
  工业生产认真贯彻调整方针,围绕发展消费品生产,调整了工业内部结构。全市共调整60户企业,其中:关停16户,合并31户,转产13户;工业内部不合理状况开始有所改变,出现了轻纺工业大发展的新局面。1981年全市总产值实际完成391304万元(1970年不变价),比上年增长0.9%,但轻纺工业产值却增长了8.7%,其中市直轻工业增长13%以上。轻纺工业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上年的38.4%上升到42.5%。主要产品产量比上年都不同程度的有所增长:铁路客车增长15.8%;工业锅炉增长6.9%;农业水泵增长93%;纱增长19.8%,棉布超过年计划6.8%,比上年增长3.9%;自行车超过计划9%,比上年增长43.5%;缝纫机增长33.3%;大钟按计划完成,比上年增长12.5%;卷烟完成计划的93.5%,比上年增长6.5%;白酒超过计划17%,比上年增长24%;电视机增长28.2%等。下降的主要产品有:原煤下降2%;钢下降16.6%;汽车下降10.2%;拖拉机下降33.3%;水泥下降5.4%;合成氨下降3.7%。产品质量有所提高,2种产品获银质奖章,30种产品被评为部和省优产品。全年试制成功投产的轻纺工业产品达200余种。
  市属重工业认真调整服务方向,增加面向市场的产品,其中机械工业由10多种增加到69种,新增摩托车产品1981年生产2183辆。从下半年起,重工业生产开始回升,逐步扭转了生产下降局面。
  工业企业亏损增加,市属预算内亏损企业由16户增加到35户,占市属企业总数的30.7%,亏损额达1151万元,比上年增加1倍多,企业收入比上年下降1595万元。
  3.交通运输业
  1981年公路货运量实际完成1168万吨,比上年减少5.2%;公路客运量实际完成90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5.5%。1981年铁路货运量实际完成270.4万吨,比上年增长9%;铁路客运量实际完成1612.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5.6%。1981年航空货运量实际完成452吨,比上年减少10.8%;航空客运量实际完成16534人次,比上年增长36.8%。
  4.商业
  1981年,全年国、合商业,国内纯购进总额实际达到17.97亿元,比上年增长18.2%,其中农副产品购进完成5.56亿元,比上年增长72.1%。生猪收购完成63万头,超过计划8.6%,比上年增长11.6%,第一次实现了全年猪肉基本自给。家禽收购96.6万只,比上年增长10.5%。粮食征购任务完成89.3万吨,超额完成了计划,比上年增长3.6%。1981年社会商品零售额完成182353万元,超过计划6%,比上年增长9.9%。关系人民日常生活的粮食、蔬菜、肉、豆制品等,基本保证了需要,其中蔬菜上市量达33.5万吨,比上年增长46.9%,是历史上较好的一年。在穿和用的商品中,除名牌自行车、缝纫机、呢绒、毛料等少数品种偏紧外,其他品种基本满足供应。
  长春市区商业网点显著增加,全年发展集体商业387户,增加35.6%;个体座商696户,增加67.4%;流动商贩1189个,增加30.7%。城市农贸市场由20处增加到30处,季节性早晚市场发展到14处,农村集市贸易市场由61处增加到76处。农副产品价格平均比上年下降4%。市内城区平均每千人有服务网点2.1个,接近1957年水平,商业、饮食、服务网点的增加,群众吃饭难、理发难、做衣难、修理难、买东西难的问题有所缓解。
  外贸收购总额完成1.35亿元,超过计划21.6%,比上年增长2.8%。出口商品结构发生变化,纺织、化工、机械和轻工产品出口增加。
  5.基本建设
  1981年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完成40336万元,比上年增长1%。投资方向有很大变化,轻纺工业和城市建设(包括住宅建设)投资有很大增加,轻纺工业增加了一批新的生产能力,增加产值4300万元,增加利润268万元;城市增加了一批新的设施和住宅,全市住宅竣工64.9万平方米,居民生活条件有所改善。城市建设项目进展较快,二水源工程建设已基本完成,并相应完成了市内送水管道8.4公里,25孔煤气发生炉按计划完成了工程量,道路翻修和园林绿化也取得新进展。
  6.城市公用事业
  ①煤气
  1981年市区煤气总产量实际完成8314万立方米,超过计划0.9%,比上年增长3.9%。
  ②自来水
  1981年市区自来水供水总量实际完成8952万吨,超过计划6.1%,比上年增长12.5%。
  ③公共交通
  1981年市区公共汽车年末实有量达到336辆,超过计划2.4%,比上年增长9.1%;1981年市区公共无轨电车年末实有量达到107辆,超过计划7%。比上年增长20.2%;1981年市区公共有轨电车年末实有量达到88辆,比上年减少10.2%。
  7.人口及劳动
  ①人口
  1981年年末全市人口实际达到568.9万人,超过计划0.09%,比上年增长1.17%,其中,市工人口达到169.6万人,超过计划1.5%,比上年增长3.2%。
  1981年计划生育工作成绩显著,在人口自然增长进入高峰期期间,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上年9.6‰的水平,比计划减少1.3个千分点,其中,市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实际达到10.9‰,比计划低0.1个千分点,比上年增加1.4个千分点。
  ②劳动
  1981年年末全民所有制职工人数实际达到68万人,比上年增加3.01万人,增长4.6%;集体所有制职工人数实际达到33.93万人,比上年增加3.84万人,增长12.8%;城镇私营及个体劳动者实际达到1.44万人,比上年增加0.7万人,增长94.6%。
  1981年职工人数和私营个体劳动者增加以及升学、参军比计划多安置3.5万余人。长春市在安置待业人员劳动就业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取得很大成绩,但尚有1~2万闲散劳动力待业。
  8.科研、文教、卫生
  ①科研
  1981年全市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实际达到75个,比上年增加4个。科研人员达到13975人,比上年减少0.4%。实际完成科研项目34个,比上年增长61.9%。厂办科研所、室、组达到79个,科研人员达到1320人,研究课题104项,完成37项。
  ②教育
  1981年农村扫盲教育,城市职工业余教育、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等,都有发展,中小学校舍有所增加,倒危校舍得到改善。
  高等教育
  1981年高等院校发展到16所,实际招生6784人,在校学生达到33320人,为计划的96.7%,比上年增长17.1%。
  中等专业教育
  1981年中等专业学校发展到50所,实际招生6811人,在校学生达到14518人,超过计划1.3%,比上年减少16.4%。
  普通中学教育
  1981年普通中学发展到414个,实际招生14.4万人,在校学生达到39.77万人,为计划的89.3%,比上年减少7.2%。其中高中实际招生33322人,在校学生达到74157人,比上年减少17.7%。
  小学教育
  1981年小学发展到1927个,实际招生15.39万人,在校学生达到86.84万人,超过计划0.1%,比上年减少0.8%。
  ③文化
  1981年电影艺术片制作实际完成《元帅与士兵》、《杜十娘》、《桃李梅》等16部,与上年持平。
  1981年全市电影院剧场实际达到25个,比上年增长19%;电影放映队实际达到514个,比上年增长40.4%;艺术表演团体实际达到17个,比上年减少10.5%。
  ④卫生
  1981年全市医院发展到207所,卫生机构床位实际达到13445张,比上年增长2.3%;卫生技术人员实际达到25085人,比上年增长9%。1981年扩建了市儿童医院和九台县人民医院,新建了市口腔医院。
  9.财政
  1981年财政收入实际完成50731万元,为计划的99.7%,比上年减少0.4%;财政支出实际完成50822万元,超过计划0.6%,比上年增长3.8%。
  1982年
  一、任务与指标
  发展国民经济要继续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继续贯彻经济上实行进一步调整、政治上实现进一步安定的方针,继续抓好“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工作,贯彻落实1981年12月中央召开的省、市、区第一书记座谈会精神,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使长春市国民经济稳步前进,健康发展。
  1.农业
  1982年农业生产在争取粮食总产量稳定增长的同时,大力发展多种经营,促进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粮食生产要稳定播种面积,不能再减少,争取有更多的增产。农业总产值计划安排15.69亿元,比上年增长6.5%,粮食总产量计划285万吨,比上年增长8.2%,其中,大豆17.3万公顷,产量20万吨;水稻3.3万公顷,产量15万吨。
  在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要妥善安排好经济作物,为工业提供原料。油料计划7.2万公顷,产量9.25万吨;甜菜2.2万公顷;晒烟0.3万公顷;大麦0.36万公顷,为生产啤酒提供原料。
  林牧副渔和多种经营:造林计划2万公顷;生猪存栏数175万头,增长4.2%,出栏108万头;牛计划发展9.1万头,增加1.1万头;羊发展28万只,增加2.2万只,出栏4万只;鱼捕捞量1000吨。社队企业总产值2.86亿元,比上年增长10.9%。
  郊区要贯彻为城市服务的方针,安排好以蔬菜为主,同时发展奶、禽、蛋、果、鱼等副食品生产。蔬菜耕地面积计划比上年扩大0.1万公顷。
  2.工业
  1982年工业要加快调整步伐,积极发展轻纺、食品、建材工业,在调整中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全市工业总产值计划安排保3%,争4%,奔5%,即要达到398298~406032万元(1980年不变价);市属以下工业要保4%,争5%,奔6%;轻纺工业要增长8%以上。
  主要产品产量,特别是日用消费品和名牌短线产品产量,要争取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自行车计划30.5万辆,增长25%;缝纫机22万架,增长15.8%;木钟55万只,增长22.2%;布6600万米,增长10.1%;卷烟24万箱,增长4.3%;啤酒21500吨,增长29.5%;灯泡1354万只,增长4.9%;洗衣机3万台,增长123.7%;电视机4万台,增长82%;水泥18万吨,增长14.3%;轮胎2.5万套,增长30%。
  工业生产要提高质量,增加花色品种,降低成本,节约能源,力争增加250种新产品,节电3%,节煤4%,节燃油5%,产品可比成本降低3%。
  3.基本建设
  基本建设以轻纺工业项目和住宅建设为主。固定资产总投资计划安排5.95亿元,比上年增长47.5%。
  长春“一汽”技术改造初步设计列入国家“六五”计划重点项目。营城煤矿、长春客车厂、长春电影制片厂、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汽车研究所、吉林工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列为扩建工程续建,新建省“661”发射台、市第一毛纺厂等。
  城市建设以解决供水、煤气、住宅为重点,资金安排5000万元。要抓好二水源工程结尾,争取“七一”前全面试压通水,增加供水能力10万吨,年末市区自来水供水总量达到8400万吨。煤气要完成25孔焦炉的建设和5.4万立方米煤气罐的配套工程,改造管网7.8公里,年末市区煤气总产量计划达到8200万立方米。排水以二道河子为重点,建设5条总长25.5公里的排水管道;完成南湖污水截流工程。住宅建设维持在上年60万平方米的水平上。
  4.财政
  1982年财政总收入计划53000万元,比上年增长4.5%;市留用收入8210万元,增长30.8%;市包干支出控制指标8695万元,增长6.4%。
  财政支出52500万元,比上年增长3.3%。
  国库券发行2257.1万元,比上年增加1156万元。继续扩大储蓄存额,城乡存款余额要比上年增加7000万元。
  5.商业
  1982年商业要扩大购销,稳定物价,切实安排好市场供应。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计划18.8亿元,比上年增长3.1%。要继续发展商业网点,方便群众。按国务院规定,继续从住宅建设中收缴7%的商业网点面积或资金,统一规划,统一兴建。计划到年末市区商业网点要达到4150个,比上年增加700个。
  1982年外贸收购总值计划1.25亿元,为上年的92.8%,主要是口岸收购量减少,争取实现1.4亿元。计划收购品种128种。要搞好出口商品基地和专厂、专车间建设,要有计划地进口一部分紧缺商品,满足市场需要。
  6.城市公用事业
  1982年市区公共汽车计划增加27辆,年末拥有量将达到363辆,比上年增长8%;市区公共无轨电车计划增加10辆,年末拥有量将达到117辆,比上年增长9%。
  7.人口及劳动
  ①人口
  1982年末,全市总人口数要控制在573.8万人以内,比上年增加5万人,增长0.9%,其中市区人口计划达到171.2万人,比上年增长0.9%。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计划为10.5‰,比上年增加0.9个千分点,加强计划生育工作在生育高峰期,力争把人口自然增长控制在10‰以内。
  ②劳动
  1982年劳动就业仍要在国家统筹规划和指导下,实行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的方针。全市城镇人口中需要安置的待业人员5.6万人,其中待业青年4.8万人,计划安置3.7万人,占待业人员的66%,其中:市内城区安置2.8万人,占待业人员的81%;各县和市郊区城镇安置0.9万人,占待业人员的45%。安置的重点放在集体所有制单位和个体,提倡自谋职业。主要发展商业、饮食业和服务行业。力争将1981年以前的待业青年安置完。
  8.科研、文教、卫生
  ①科研
  围绕工农业生产中的关键问题,把科技力量组织起来,进行技术攻关,解决技术关键问题,在生产上见成效。
  ②教育
  在大、中专院校教学改革的同时,积极稳妥地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对既不能上大学,又没有就业一技之长的中学生,应通过职业教育,凭所学技能,根据社会需要,定向分配、择优录用,自谋职业,优先参加劳动就业。职业教育所设专业,各县、区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发展多种门类的职业技术教育,为社会培养有一技之长的各类人才。
  高等教育
  1982年计划招生7500人,在校学生达到28820人,为1981年的86.5%。
  中等专业教育
  1982年计划招生6700人,在校学生达到16798人,比1981年增长15.7%。
  农业、职业技术教育
  1982年计划招生10700人,在校学生达到15520人,比1981年增长近两倍。
  普通中学教育
  1982年计划招生173820人,在校学生达到446504人,比1981年增长12.3%。
  小学教育
  1982年计划招生138720人,在校学生达到857153人,为1981年的98.7%。
  二、执行结果
  1.农业
  农业在前几年连续遭受较为严重的各种自然灾害后,1982年又遭受了70多年来少有的严重干旱。但是,由于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的各项政策,特别是进一步推行了生产责任制,调整了农业内部结构和作物布局,调动了广大干部和农民的积极性,加上后期气温高、霜来晚的好条件,粮食收成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实际达到304.23万吨,超过计划6.7%,比上年增长15.4%。农业总产值实际完成160531万元,超过计划2.3%,比上年增长9%。
  经济作物取得了好收成,林牧副渔全面发展。造林完成2.48万公顷,超过计划0.48万公顷;有三分之二的公社基本实现了农田林网化。畜牧业有新的发展,肉类总产量达到8.2万吨,比上年增长5.7%。生猪出栏率上升,羊、兔、禽等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华春种鸡场已建设投产。饲养专业户发展较快,达3.7万户,对供应城市人民肉、蛋、禽起了较大作用。社队企业完成产值3.63亿元,超过计划26.9%,比上年增长40.5%。
  2.工业
  1982年工业生产认真贯彻“八字”方针,在调整和企业整顿中保持了一定的增长速度。全市工业总产值实际完成408880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超过计划2.6%,比上年增长5.8%,其中市属以下工业增长6%,实现了年初市委提出的保4%,争5%,奔6%的要求。
  按照中央关于加快发展日用消费品生产的方针,把发展轻、纺、食品工业和其他消费品的生产放到了重要位置上,加速了它们的发展。轻、纺、食品工业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上升到45%。主要产品产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汽车实际完成60810辆,比上年增长0.7%;拖拉机实际完成7799台,比上年增长11.3%;摩托车实际完成2990辆,比上年增长37%;自行车实际完成282229辆,完成计划的92.5%,比上年增长15.7%;木钟实际完成50.2万只,完成计划的91.3%,比上年增长11.6%;棉布实际完成6822万米,超过计划3.4%,比上年增长13.8%;卷烟实际完成23万箱,完成计划的95.8%,与上年持平;啤酒实际完成21062吨,完成计划的98%,比上年增长26.9%;灯泡实际完成1459万只,超过计划7.8%,比上年增长13%;洗衣机实际完成47233台,超过计划57.4%,比上年增长252.2%;水泥实际完成20.09万吨,超过计划11.6%,比上年增长27.2%。
  重工业改进服务方向和产品结构,开始改变为自身服务的状况,积极为农业、轻工业提供装备,为技术改造服务,为市场生产耐用消费品服务。机械行业面向市场的产品由10多种增加到70多种。重工业生产下降的局面已经扭转。
  主要产品质量有所提高,经济效益开始好转。有4种产品获国家金、银牌,147种产品获部、省优质产品称号。主要产品的原材料,燃料、动力消耗逐步下降,提前完成省下达的节煤9万吨、节电3200万度、节油1600吨的指标。
  3.交通运输业
  1982年公路货运量实际完成1313.2万吨,比上年增长12.4%,公路客运量实际完成981.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8.1%;铁路货运量实际完成274.4万吨,比上年增长1.5%,铁路客运量实际完成1872.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6.1%;航空货运量实际完成510吨,比上年增长12.8%,航空客运量实际完成14124人次,比上年减少14.6%。
  4.商业
  1982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实际完成207206万元,超过计划10.2%,比上年增长13.6%。市内商业网点达到5910个,超过计划1760个。此外,还有饮食、服务网点2899个,平均每千人有网点2.7个,比1981年又有增加。
  随着全国棉花生产量的增加和化纤布的发展,商业政策的调整和市场逐步放开,1982年取消对棉布、化纤布凭票限量的计划供应,全部放开,敞开供应。
  1982年外贸收购额实际完成1.28亿元,超过计划2.7%,为上年的95.1%。
  5.基本建设
  1982年基本建设经过调整方向,集中力量抓了轻、纺、食品工业和改善人民生活的建设。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完成47281万元,为计划的80%,比上年增长17.2%。全市轻、纺、食品工业投资占工业计划投资的76%,扩大了印染、自行车、缝纫机、木钟、啤酒的生产能力。城市公用设施,尤其是供水和煤气供应有了明显改善。供水能力25.6万吨/日,煤气生产能力达到21.8万立方米/日。城市住宅建设完成78.1万平方米,全市人均居住面积达到4.28平方米,市以下中小企业单位达到3.2平方米,住宅比较紧张的教育、卫生、文化及中小企业单位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农村新建房屋226.3万平方米,有3.3万户搬进了新房。
  6.城市公用事业
  ①煤气
  1982年市区煤气总产量实际达到8765万立方米,比1981年增长5.4%。
  ②自来水
  1982年市区自来水供水总量实际达到9213万吨,比1981年增长2.9%。
  ③公共交通
  1982年市区公共汽车年末拥有量实际达到391辆,比1981年增长16.4%;市区公共有轨电车年末拥有量实际达到88辆,与1981年持平;市区公共无轨电车年末拥有量实际达到114辆,比1981年增长6.5%。
  7.人口及劳动
  ①人口
  1982年末全市人口数实际达到575.4万人,超过计划0.3%,比上年增长1.1%,其中:市区人口达到173.8万人,超过计划1.5%,比上年增长2.5%。
  1982年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达到9.4‰,实现年初提出控制10.5‰以内的计划要求,比上年减少0.2个千分点,其中市区自然增长实际达到13‰,超过计划3个千分点,比上年增加2.1个千分点。
  ②职工人数
  1982年全民所有制职工年末人数实际达到72.2万人,比上年增长6.2%。集体所有制职工年末人数实际达到34.13万人,比上年增长0.6%。私营企业职工及个体劳动者年末人数实际达到1.92万人,比上年增长33.3%。
  8.科研、文教、卫生
  ①科研
  1982年实际完成34个科研项目。全市自然科学研究机构比上年增加7个,达到82个,增长9.3%。科研人员由上年的1.39万人,增加到1.59万人,增长14.4%。
  ②教育
  1982年全市在成人教育、幼儿教育、农村扫盲教育和职业教育取得好成绩。
  高等教育
  1982年高等院校达到16所,实际招生7415人,在校学生达到30977人,超过计划7.5%,比上年减少7%。
  中等专业教育
  1982年中等专业学校达到48所,实际招生6577人,在校生达到16700人,比上年增长15%。
  技工学校教育
  1982年技工学校达到21所,实际招生2896人,在校学生达到5441人,比1981年增长9.3%。
  农业、职业技术教育
  1982年农业、职业学校达到59所,比1981年增加36所,增长近两倍。实际招生12237人,在校学生达到18171人,比1981年增长两倍多。
  普通中学教育
  1982年普通中学校达到435所,实际招生13.2万人,在校学生达到36.2万人,完成计划的81.2%,比上年减少8.8%。
  小学教育
  1982年小学校达到1929所,实际招生13.1万人,在校学生达到82.5万人,完成计划的96.3%,比上年减少4.9%。
  ③文化
  1982年电影艺术片制作实际完成《佩剑将军》、《心灵深处》、《人到中年》、《飞来的仙鹤》等19部,比上年增长18.8%。
  1982年全市影剧场有较大发展,由上年的25个增加到32个,增长28%;电影放映队,由上年514个发展到809个,增长57%;文艺表演团体由上年17个发展到24个,增长41.2%。
  ④卫生
  1982年全市卫生事业,在预防和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和地方病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医院发展到208所,比上年增加1所,卫生机构病床位由上年的13445张增加到14393张,增长7.1%;卫生技术人员由上年2.5万人增加到2.6万人,增长4%。
  9.财政
  1982年财政收入实际完成54137.4万元,超过计划的2.2%,比上年增长6.7%;财政支出实际完成54046万元,超过计划2.9%,比上年增长6.3%,其中,上解支出为27844万元,占支出总数的51.5%,比上年上解支出增长6.8%。
  人民银行储蓄存款实际完成4.53亿万元,比上年增加7600万元,超过计划1.4%。
  国库券实际完成2278.7万元,超过计划0.96%。
  1983年
  一、任务与指标
  发展国民经济的指导思想是:继续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切实地把全部经济工作转移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把注意力真正放到制订和实施提高经济效益的措施上来;从单纯追求产值、铺摊子、上项目的老路子,转移到立足于现有企业、现有资源、现有条件,靠整顿、调整和改革,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技术改造,打基础,上水平上来;同时要进一步肃清“左”的思想影响,解放思想,放宽政策,搞活经济。
  1983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的主要任务是:
  ①要大力发展农业,力争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②工业要进一步搞好调整、整顿,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争取持续稳定增长。
  ③解放思想,放宽政策,搞活流通,稳定物价,切实安排好市场供应。
  ④努力增加财政收入,节约支出,争取财政状况有明显好转。
  ⑤严格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努力搞好城市建设。
  ⑥努力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广播事业。
  ⑦加强计划生育工作,控制人口发展。
  ⑧狠抓物资调剂协作,节约代用,清仓利库,搞好供应。
  1.农业
  农业要抓好粮食生产,发展多种经营,搞好郊区蔬菜等副食品生产,力争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粮食生产要稳定播种面积,保证粮食有更多的增产。1983年农业总产值计划增长5%,达到168557万元,粮食总产量计划270万吨,在执行中力争在实产的基础上增产3~5%,达到313.3~319.4万吨。水稻计划4万公顷,增加0.6万公顷;大豆计划16.6万公顷。经济作物计划10.3万公顷,其中油料6.6万公顷,甜菜2.2万公顷,与上年计划基本持平。
  要大力发展多种经营。造林计划2万公顷,争取1984年完成“三北”防护林的营造任务。生猪发展计划270万头,出栏102万头;牛发展8.7万头,羊发展25.2万只;同时大力发展奶牛、鸡、鸭、鹅、兔、鱼、菜等生产。鱼捕捞量计划1500吨。社队企业总产值计划3.8亿元,增长4.7%。
  郊区蔬菜播种面积安排1.6万公顷,还要通过与远郊及邻近县的公社签订合同的办法收购一部分蔬菜,争取全年上市商品菜40万吨。为保证蔬菜生产稳定增长,计划扩大水浇地667公顷,新建大栅50万平方米,温室10万平方米,小棚200万平方米,覆盖地膜500万平方米。
  2.工业
  工业生产要进一步搞好调整、整顿,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争取持续稳定增长。要继续发展轻工、纺织、食品等日用消费品的生产,并力求适应市场不断变化的需要,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增加新品种,新花色,做到适销对路,物美价廉。重工业要进一步改进服务方向,扩大服务领域,为生产建设和国民经济技术改造服务。
  1983年工业总产值计划安排增长4%,争取达到5%,即安排425506万元,争取达到429598万元,其中,市属以下工业计划增长6%,争到达到8%。
  工业生产在经济效益上要取得好效果,全年利润上交计划2500万元,增长5%;要消灭经营性亏损,流动资金占用降低8%,可比产品成本降低2.5%,原材料、燃料、电力消耗降低3%;市属以下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6.2%;节电4%,节煤5%,节约燃料油6~8%。
  3.财政
  1983年财政收入计划57500万元,比上年增长6.2%;支出计划56500万元,比上年增长4.5%。购买国库卷计划2348.5万元。
  4.商业
  商业工作要解放思想,放宽政策,搞活流通,稳定物价。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计划22.1亿元,比上年增长6.7%。
  对外贸易要广开门路,努力增加工业产品的出口比重,外贸收购总值计划12800万元,比上年略有增长。
  5.固定资产投资
  要严格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1983年固定资产投资计划为4.5亿元,比上年下降4.2%。主要项目有:“一汽”原有产品换型改造、长春客车厂、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汽车研究所、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新立城水库、吉林工业大学等单位扩建。市属以下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主要是,市政公用设施、商业网点、蔬菜基地、工业、农业、教育、文化、卫生等。
  城市建设维护资金主要用于第二水源配套建设,煤气厂改造和设备大修,购进新电车、汽车,解决乘车难问题,以及居民住宅建设。
  6.人口及劳动
  ①人口
  1983年长春市人口生育结构仍处于出生高峰期,各县、区,各部门均要加强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将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以内。
  全市人口计划为581万人,比上年增长1%,其中市区人口计划为177.2万人,比上年增长1.9%。
  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计划为10.6‰,比上年略高1.2个千分点,其中市区人口自然增长率计划为13.1‰,与上年基本持平。
  ②劳动
  1983年安置待业人员3.9万人,占待业人员总数的57.5%。广开就业门路,重点发展集体经济,主要安置待业青年。
  7.科技
  1983年科研重点搞好新产品试制和技术攻关项目,计划项目105项,其中:省列项目53项。
  8.教育
  高等教育
  1983年计划招生10300人,在校学生达到32177人,比1982年增长3.9%。
  中等专业教育
  1983年计划招生7500人,在校学生达到18000人,比1982年增长7.8%。
  农业、职业技术教育
  1983年计划招生11406人,在校学生达到20577人,比1982年增长13.2%。
  普通中学教育
  1983年计划招生129415人,在校学生达到377097人,比1982年增长4%,其中:高中计划招生31246人,在校学生达到51766人,比1982年增长2.5%。
  小学教育
  1983年计划招生124400,在校学生达到799952人,为1982年的96.9%。
  二、执行结果
  1983年,长春市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各条战线,认真贯彻中共十二大精神,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积极开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局面,各项计划超额完成,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1.农业
  农业生产获得空前的大丰收,1983年粮食总产量达到451.6万吨,超过计划44.1%,比上年增长48.4%。
  农业总产值达到210201万元,超过计划24.7%,比上年增长30.9%。征购粮完成236.3万吨,比上年增长1倍多,商品率达到55%,比上年增加17个百分点。
  1983年造林面积实际完成3.55万公顷,超过计划77.5%,比上年增长43%,是历史上造林面积最多的一年。
  1983年大牲畜年末存栏数实际达到43.8万头,比上年增长10.1%。生猪年末存栏数实际达到109.5万头,未完成计划,比上年也有减少。家禽实际达到620.2万只,比上年增长8.1%。
  1983年水产品产量实际达到2278吨,比上年增长19.5%。
  1983年乡镇企业总产值实际完成47958万元,超过计划26.2%,比上年增长32.2%。
  多种经营总产值完成近8亿元。由于多种经营的发展,农副产品的商品量显著增加,农民收入普遍提高,出现了一大批人均收入超千元,户收入超万元的劳动致富户。
  农业生产经济效益有明显提高,生产费用由上年的8350万元降到7700万元;投入每百元产出的效益由上年的304元增加到441元,增加137元。全市农村减少大、小队干部18200多人,减轻农民负担8100多万元。
  2.工业
  1983年工业生产出现了效益增长高于速度增长的好势头。工业总产值实际完成454284万元,超过计划6.7%,比上年增长11.1%,其中市属以下工业完成23.8亿元,增长11.6%。
  主要产品产量实际完成情况较好。钢完成49102吨,比上年增长8.4%;汽车完成68031辆,比上年增长11.9%;铁路客车完成700辆,比上年增长5.7%;拖拉机完成21015台,比上年增长169.5%;金属切削机床完成942台,比上年增长72.8%;摩托车完成2704辆,为上年的90.4%;自行车完成20万辆,为上年的70.9%;棉布完成7006万米,比上年增长2.7%;啤酒完成26281吨,比上年增长24.8%;洗衣机完成100151台,比上年增长112%;合成氨完成22433吨,比上年增长2.1%;氮肥完成14863吨,比上年增长3.6%;硼砂完成5547吨,比上年增长29%;水泥完成23.1万吨,比上年增长15.5%。
  全市193户预算内企业,实现利润5726万元,比上年增长72.9%,上缴利润2371万元,比上年增长19.1%。预算内企业有31户亏损,比上年减少42户;亏损额1481万元,比上年减亏40%,其中,市属预算内企业有7户亏损,比上年减少21户,亏损额662万元,减亏48.6%。市属预算内企业每百元产值实现利润5.94元,比上年增加1.92元。企业耗能普遍下降,全年节煤10万吨,节电3000万度,节油3500吨。
  3.交通运输业
  1983年公路货运量由上年的1313.2万吨增加到1408.6万吨,增长7.3%;公路客运量由上年的981.2万人次,增加到1061.1万人次,增长8.1%。铁路货运量由上年的274.4万吨,增加到279.2万吨,比上年增长1.8%;铁路客运量由上年的1872.3万人次,增加到2000.2万人次,增长6.8%。航空货运量由上年的510吨,增加到563吨,增长10.4%;航空客运量由上年的1.41万人次减少到1.34万人次,下降5%。
  4.城市公用事业
  1983年城市建设突出抓了供水、煤气和住宅建设。完成了第二水源一期工程市内配水管网19公里,市区供水总量实际达到9580.8万吨,比上年增长4%;完成煤气公司老厂改造,使市区煤气总产量由上年的8746.9万方立米增加到10190万立方米,增长16.3%;市区公共汽车实有量达到423辆,比上年增加32辆,增长8.2%;市区公共有轨电车实有量达到98辆,比上年增加10辆,增长11.3%;市区公共无轨电车实有量达到119辆,比上年增长4.3%。
  5.固定资产投资
  1983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实际达到53499万元,超过原计划18.9%,比上年增长13.1%,全市基本建设总建筑面积345.9万平方米,年末完成投资36897万元,竣工面积132.75万平方米,其中,市属以下项目完成投资7469万元,竣工面积36.56万平方米,竣工率为36.5%。“一汽”技改工程、客车厂、工大、应化所、长春生物制品所、市二水源一期工程、蛋禽厂、百货大楼、第一毛纺厂、西道口展宽工程、全安广场旧区住宅改造一区等工程均按计划完成。
  6.商业
  1983年商业、供销系统,国营、合作社营商业商品国内纯购进总额实际完成199105万元,比上年增长9.3%;国内纯销售总额实际完成198765万元,比上年增长8.2%;年末库存实际达到170336万元,比上年增长33.1%。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实际完成233733万元,超过计划5.7%,比上年增长12.8%。加强了经营管理,经济效益明显提高,扭亏为盈,实现净利润1912万元。
  1983年外贸收购总额实际完成15284万元,超过计划19.4%,比上年增长19.6%。
  7.人口及职工人数
  ①人口
  1983年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抓得较好,取得较好成效。
  1983年末全市人口数达到579.7万人,比上年增长0.7%,其中市区人口数达到177.1万人,未超过计划,比上年增长1.9%。
  1983年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2‰,比计划减少4.4个千分点,比上年减少3.2个千分点
  ②职工人数
  1983年末全市全民所有制职工人数实际达到72.13万人,比上年略有减少。按企业领导关系划分:中央企业18.43万人,省属企业14.68万人,市及区属企业26.18万人,县及县以下企业12.84万人。
  1983年市区全民所有制职工比上年增加0.6万人,集体所有制职工比上年增加0.9万人,私营及个体劳动者比上年增加0.5万人。
  8.科研、文教、卫生
  ①科研
  1983年科技项目实际完成52项,其中省项目完成37项。1983年获省市科技成果奖32项(省奖励的15项),其中29项已投产,全年可创产值3200万元,实现利润625万元,税金315万元。
  1983年全市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实际达到64所,科研人员达到15771人,比上年略有减少。
  ②教育
  高等教育
  1983年高等院校达到18所,实际招生10228人,在校学生达到32083人,为计划的99.7%,比上年增长3.6%。
  中等专业教育
  1983年中等专业学校达到49所,实际招生7590人,在校学生达到18166人,比1982年增长8.8%。
  技工学校教育
  1983年技工学校达到22所,实际招生1893人,在校学生达到4018人,为1982年的73.8%。
  农业、职业技术教育
  1983年农业、职业技术学校有较大的发展,由1982年的59所发展到74所,增加22所。职业教育逐步转向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分配。1983年实际招生14140人,在校学生达到25005人,超过计划21.5%,比1982年增长37.6%。职业教育在校生占高中阶段在校生的38.3%,比上年增加11.8个百分点,已接近教育部规定1985年达到40%的要求。
  普通中学教育
  1983年普通中学达到455所,实际招生122778人,在校学生达到338418人,为1982年的93.3%,其中:高中招生18346人,在校学生达到40368人,为上年的79.9%。
  小学教育
  1983年小学校达到1930所,实际招生123232人,在校学生770188人,完成计划的96.3%,为上年的93.3%。
  ③文化
  1983年电影艺术片制作实际完成《不该发生的故事》、《火焰山》、《十六号病房》等18部,与上年相比减少1部。
  1983年全市影剧场实际达到30个,比上年减少2个;电影放映队实际达到866个,比上年增长7%;艺术表演团体实际达到24个,与上年持平。
  ④卫生
  1983年全市医院达到228所,比上年增长9.6%,卫生机构病床位实际达到14917张,比上年增长3.6%,卫生技术人员达到27332人,比上年增长4.8%。
  9.财政
  1983年财政收入实际完成60726.4万元,超过计划5.6%,比上年增长12.2%;财政支出实际完成58614.1万元,超过计划3.7%,比上年增长8.4%,其中:上解支出23976.8万元,占支出总数的40.9%,比上年增长4.1%。在1983年财政收入中,市留用收入完成9462万元,超过计划331.3%。
  1984年
  一、任务与指标
  198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要继续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进一步端正发展国民经济的指导思想,巩固和完善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落实各项经济政策,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以全面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环节,以实现地方财政状况根本性的好转为基本要求、以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为主要手段,努力提高企业素质,力争在提高质量增加品种,降低成本,改善管理上有新的突破。建设上要量力而行,保证重点,照顾一般,严格控制投资规模,控制消费基金的增长,保证全市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主要生产指标要力争提前一年完成“六五”计划规定的指标,努力开创长春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1.农业
  首先,要抓紧粮食生产,适当发展经济作物。粮食生产要发展水稻、高粱、玉米等高产作物,播种面积要稳定在93.3万公顷基础上。粮食总产量计划420万吨,在工作中要力争达到450万吨,水稻4.7万公顷,产量20.5万吨,增长1.8%。
  经济作物的安排要适应工业和人民生活的需要。甜菜保证上调的基础上,满足农安糖厂的需要,播种面积计划2.3万公顷,增长29%;大麦播种面积要满足啤酒生产的需要。
  其次,要大力发展多种经营。造林2万公顷,占现有宜林地的三分之一。大牲畜发展46万头,增长5%;肉用牛要积极改良品种,发展11万头,增加1万头;生猪存栏发展138万头,增长26%,出栏98万头;羊发展重点放在改良品种上,发展数量25万只,增长9%。同时,要大力发展奶牛、鸡、鸭、鹅、兔、珍贵毛皮兽,以及饲养加工业,年内要有三分之一的乡办起饲养加工厂。
  要积极发展家庭副业、农副产品加工和社队企业,丰富市场供应,增加农民收入。社队企业总产值安排5.4亿元,增长12.5%。
  再次,要搞好以蔬菜为主的副食品生产。保证城市人民生活需要。蔬菜播种面积计划1.5万公顷,比上年减少0.13万公顷;商品菜产量计划32.5万吨。
  农业总产值23亿元,比上年增长9.4%;人均收入450元,增加39元。
  2.工业
  工业生产继续以全面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提高产品水平、降低成本为重点,坚持质量第一,技术改造第一,开发新产品第一,努力发展生产,保持发展速度与经济效益同步增长。
  1984年工业总产值计划增长6%,争取达到7%,即481965万元,争取达到486511万元,其中,市以下工业增长7%,争取增长9%。
  市属预算内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实现利润计划6300万元,在执行中力争达到8000万元。市属预算内企业上缴利润计划2560万元,增长8%,争取达到3000万元。
  要消灭经营性亏损企业,政策性亏损也要大大压缩。亏损户计划8户,即市、县7个煤矿和农安糖厂,亏损额计划681万元。盈利企业的亏损产品要求减亏50%。
  在提高质量方面,计划创省以上优质产品40种。
  新技术开发,国家安排重点新产品技术开发4项,技术攻关项目3项,新技术推广项目30项;市安排试制新产品200种。
  增产节约,计划节电4%,节煤5%,节油6%,节焦炭2%,节水8%;预算内企业可比成本降低2%,流动资金周转天数加快4.2%,争取达到6~8%。
  全民所有制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3.1%。
  3.固定资产投资
  1984年固定资产投资计划为63000万元,比上年增长17.8%。主要项目有:“一汽”技改工程、客车厂扩建项目的结尾工程、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汽车研究所、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吉林工业大学、长春市洗衣机厂等单位扩建。新建吉林省肿瘤医院、市无线电一厂彩电生产线等。城市建设主要把煤气老厂改造、西道口、凯旋路结尾、全安旧区改造一区等工程建成投产、交付使用。同时对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相关的第二水源二期工程、净水厂工程、长春热电厂、第二煤气厂和东郊污水处理工程,积极开展工作,力争早日开工建设。
  1984年市以下技改项目36项,其中:吸收外资引进项目11项。
  在建筑企业经济效益指标、工程成本降低率方面,全民所有制企业要计划安排降低4.1%,集体所有制企业要降低4.8%;建筑工效,全民所有制企业安排年人21平方米,增加1平方米;集体所有制企业计划安排年人21.6平方米,增加0.6平方米;全员劳动生产率,全民所有制企业计划6200元,增加300元,集体所有制企业计划4187元,增加199元。
  4.财政、金融
  1984年财政收入计划安排66000万元,比上年增长8.7%;财政支出65000万元,比上年增长10.9%。
  国库券认购计划安排2343万元。
  5.商业
  1984年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计划25.74亿元,比上年增长10.1%,购买力与商品可供量当年差额为4000万元。为保证供应,商业部门要积极扩大货源,大力收购和推销地方工业产品和农副产品,组织好外省货源,尽量缩小差额。
  国营商业企业盈利计划为5359.4万元,增长13.2%,政策性亏损计划2114万元,下降26.4%,盈亏相抵净盈利3245.4万元,增长77%。县以上供销社企业,盈利安排642.4万元,增长14.7%,其中:市内安排423.8万元,增长6.8%,5县和郊区安排218.6万元,增长43.5%。基层供销企业也要消灭经营性亏损,盈利安排40万元,增长1.5倍。
  粮食企业亏损额计划安排3832万元,减少220万元,扭亏5.5%;在执行中力争达到3712万元,扭亏8.4%。
  外贸力争多收购、多出口、多创汇,1984年出口收购总额安排11979万元,比上年减少21.6%。
  1984年出口产品结构,农副产品有较大增长,工业品因压缩高亏出口而有所下降。
  6.人口及劳动
  ①人口
  1984年末全市人口计划为584.9万人,比上年增加5.2万人,增长0.89%,其中,市区人口为179.3万人,比上年增加2.2万人,增长1.2%。
  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计划为8.1‰,其中,市区为9.4‰。
  ②劳动
  1984年需要安置的待业青年为5.1万人,根据需要计划安置2.7~3.1万人,占待业人数的53~60%。重点安置在集体企业,鼓励自谋职业,参加个体生产和经营。
  7.科技、文教、卫生
  ①科技
  科技工作要认真贯彻“经济建设要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要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结合实际,发展应用科学和实用技术,组织好攻关,切实解决生产中的难题;同时,要有计划地推广和移植科研成果,促进工农业生产发展。1984年列入科研的项目安排103项,比上年增长98%。
  ②教育
  高等教育
  1984年计划招生11500人,在校学生达到36383人,比上年增长13.4%。
  中等专业教育
  1984年计划招生9400人,在校学生达到21466人,比上年增长18.1%。
  农业、职业技术教育
  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各类职业技术教育在校学生占高中阶段在校生的比例计划为44%,比教育部的规定增加4%。1984年计划招生16310人,在校学生达到35315人,比上年增长41.2%。
  普通中学教育
  1984年计划招生114310人,在校学生达到354728人,比上年增长4.8%,其中,高中计划招生20520人,在校学生达到44888人,比上年增长11.2%。
  小学教育
  1984年计划招生104959人,在校学生达到755147人,为上年的98%。
  二、执行结果
  1984年初提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原则,得到了认真的贯彻执行,提出的各项任务和指标圆满完成。
  1.农业
  农业生产又获大丰收,粮食总产量达到468.4万吨,超过计划4.1%,比1983年增长3.7%。农业总产值达到239763万元,超过计划9763万元,比上年增长14.1%。粮食征购完成252.23万吨,比上年增长6.7%,商品率由上年的52.3%增长到53.8%。
  造林面积实际完成2.35万公顷,超过计划17.5%。大牲畜存栏数实际完成54.3万头,超过计划18%,比上年增长24%。生猪存栏数实际完成116.9万头,完成计划的84.7%,比上年增长6.8%。
  多种经营有较大发展,林牧副渔总产值达71551万元,比1983年增长68.77%。全市农村各种专业户达到70189户,新经济联合体1869个。
  由于生产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均收入达到510元,比计划超过60元,比上年增加99元。
  2.工业
  1984年工业生产实现了产值、利润、销售收入同步增长。工业总产值完成539894万元,超过计划12%,比上年增长18.8%,其中,市属以下工业总产值完成321938万元,增长27.2%。市属预算内企业实现利润11308万元,比1983年增长83.9%。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实际完成情况较好,1984年钢实际完成53122吨,比上年增长8.2%;原煤完成52.3万吨,比上年增长16%;汽车完成81098辆,比上年增长19.2%;铁路客车完成702辆,比上年增长0.3%;拖拉机完成33133台,比上年增长57.7%;摩托车完成5300辆,比上年增长96%;自行车完成112532辆,比上年下降43.9%;棉布完成6064万米,比上年下降13.4%;食用植物油完成33625吨,比上年增长18.9%;洗衣机完成240330台,比上年增长140%;水泥完成27.6万吨,比上年增长19.5%;卷烟完成16.1万箱,比上年增长15%;啤酒完成4.24万吨,比上年增长61.2%。
  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工作有了新的进展。1984年技术改造项目185项,完成131项,新增产值13061万元,新增利润2405万元,新增税金1479万元。
  技术引进批准立项145项,完成15项,用汇971万美元,可新增产值21988万元,新增利润2315万元,新增税金4506万元。
  3.交通运输业
  1984年公路货运量实际完成1068.8万吨,比上年减少24.1%;公路客运量完成1199.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3%。铁路货运量实际完成305.7万吨,比上年增长9.5%;铁路客运量实际完成2125.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3%。航空货运量实际完成498吨,比上年减少11.5%;航空客运量实际完成1.8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1.7%。
  4.固定资产投资
  1984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额实际达到66858万元,超过计划6.1%,比上年增长25%,其中,全民所有制单位基本建设投资总额为47605万元,建筑面积361.2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44.4万平方米,比1983年提高8.7%,其中,市属以下投资11457万元,建筑面积95.2万平方米,竣工面积38.5万平方米,竣工率为40.4%,比1983年提高2.8%。
  长春客车厂一期扩建工程全面竣工,“一汽”技改工程、长春应化所、汽车研究所、长春生物制品所、吉林工大扩建等工程按计划进行。
  城市建设重点抓了第二水源二期工程,煤气老厂改造工程,到年底市区自来水供水总量达到1.06亿吨,比上年增长10.7%;煤气全年总产量达到1.04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2.7%。新建63路无轨电车中环线工程和西安桥展宽工程,此外还抓了道路建设,解决了卡脖子桥梁和疏通进出城干道结尾工程。新建、扩建道路25.9万平方米,维修养护60.1万平方米,铺装人行步道35万平方米;完成了西道口、凯旋路、斯大林大街(现人民大街)南段和青年路的结尾工程;到年底市区公共汽车实有量达到428辆,比上年略有增加;市区公共有轨电车实有量达到98辆,与上年持平;市区公共无轨电车实有量达到119辆,与上年持平;在抓住宅建设和旧区改造方面,重点安排全安广场旧区改造一期工程,投资1241.9万元,建筑面积70800平方米,完成投资645.6万元,竣工面积7172平方米。
  5.商业
  1984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实际达到298182万元,超过计划15.9%,比上年增长27.6%。市区新增商业服务网点6775个,建成了6个大中型商店,个体流动商贩发展到12600户。
  粮食收购实际达到252.2万吨,比上年增长6.7%。
  1984年外贸收购实际完成1.77亿元,超过计划47.7%,比1983年增长15.8%。
  6.人口及劳动
  ①人口
  1984年末全市人口数实际达到584.2万人,未超过计划控制数,比上年增长0.8%,其中,市区人口达到180.9万人,超过计划0.9%,比上年增长2.1%。
  1984年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实际达到5.7‰,比计划减少2.4个千分点,比上年减少0.5个千分点,其中,市区人口自然增长率达到9.1‰,比计划减少0.3个千分点。
  ②劳动
  1984年末全市全民所有制职工人数实际达到72.14万人,与上年持平;集体所有制职工人数实际达到37.15万人,比上年增加3.02万人;私营职工及个体劳动者实际达到4.29万人,比上年增加1.52万人。1984年增加的人员,主要是安置的待业青年。
  7.科研、文教、卫生
  ①科研
  1984年全市科研项目实际完成66项,为计划的64.1%,比上年增长26.9%。在完成的项目中,投产36项,有11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有31项科技成果获奖,其中省奖励19项,市奖励12项。
  1984年全市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实际发展到80个,比上年增长25%,科研人员达到17728人,比上年增长12.4%。
  ②教育
  高等教育
  1984年高等院校达到22所,实际招生11408人;在校学生达到36562人,超过计划0.5%,比上年增长14%。
  中等专业教育
  1984年中等专业学校达到47所,实际招生9529人;在校学生达到22151人,超过计划3.2%,比上年增长21.9%。
  农业、职业技术教育
  1984年农业、职业技术学校达到77所,实际招生14682人,在校学生达到26659人,完成计划的75.5%,比上年增长6.6%。职业教育在校生占高中阶段在校生的比例为37.2%,比计划规定的比例少6.8个百分点。
  技工学校教育
  1984年技工学校达到28所,实际招生3369人,在校学生达到5675人,比上年增长41.2%。
  普通中学教育
  1984年普通中学校达到454所,实际招生11.4万人,在校学生达到33.6万人,为计划的94.7%,比上年减少0.7%,其中,高中学校89所,实际招生2万人,在校学生达到4.5万人,比上年增长11.4%。
  小学教育
  1984年小学校达到1936所,实际招生10.7万人,在校学生达到75.6万人,超过计划0.1%,比上年减少1.8%。
  ③文化
  1984年电影艺术片制作实际完成《五号机要员》、《五女拜寿》、《花园街五号》、《谭嗣同》等23部,比上年增加5部,增长27.8%。
  1984年全市影剧场有较大增加,达到64个,比上年增长113.3%;电影放映队达到878个,比上年增长1.4%;艺术表演团体实际达到24个,与上年持平。
  ④卫生
  1984年全市医院达到233所,比上年增长2.2%,卫生机构病床位达到1.6万张,比上年增长8.2%;卫生技术人员达到2.82万人,比上年增长3.4%。
  8.财政
  1984年财政收入实际完成74789万元,超过计划13.3%;比上年增长23.2%;财政支出实际完成72005万元,超过计划10.8%,比上年增长22.8%。国库券实际完成2390.8万元,超过计划2%,比上年增长2.8%,其中个人购买国库券为2014.5万元,占完成数的84.3%。
  9.专门人才普查、予测和规划工作
  根据国务院、吉林省人民政府的部署,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紧密联系实际,为实现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服务,尽快搞好现有专门人才普查,摸清各类专门人才现状和需要情况,着手编制专门人才培养规划,加速专门人才的培养,解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急需人才。长春市人民政府根据吉林省人民政府吉政发[1984]102号文件《批转省计委、高教局关于组织力量编制吉林省人才培养规划的报告的通知》和省计委、高教局、省委组织部、宣传部,省经委、人事局[1984]吉计劳文联字11号文件《关于进行我省专门人才现状调查和需求予测的通知》精神,召开了22次常务会议,决定成立长春市人才规划办公室,负责全市人才现状调查和人才规划的组织领导、综合平衡、汇总上报工作。工作人员从市计委、科委、人事局、教育局和统计局等单位中抽调。长春市人才规划办公室主任由张明远副市长兼任,副主任由市计委、科委、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财政局、教育局、统计局及市政府办公厅文教处各主管领导兼任。长春市人民政府于1984年9月14日向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直各委、办、局(公司)下发了长府[1984]183号《关于搞好人才现状调查和人才规划的通知》。
  专门人才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市计委杨春润副主任亲自负责这项工作。各县、区、市直各部门都相应的成立了人才规划办公室,抽调专职工作人员,加强了组织领导,积极开展专门人才规划工作。为了搞好专门人才规划,首先要对专门人才的现状情况进行普查。长春市专门人才普查工作是从1984年9月份开始,各县、区、市直各部门按照省的统一部署,长春市的人才普查、予测和规划工作,只负责市及市以下单位,不包括中央及省直在长春市的各直属单位(以下同)。专门人才普查的任务主要摸清长春市全民所有制单位和集体所有制单位(县、区以上),各类专门人才的数量、结构、公布及使用情况。调查的项目有:姓名、性别、年龄、民族、政治面貌、学历、毕业学校、毕业年份、所学专业、现从事专业、现职别、技术职称及评定年份等。这次专门人才普查涉及每个部门,每个单位,面广,任务量大,是人才工作的一项基本建设,是谨次于人口普查的一次大型人员情况系统调查。是人才工作的一项系统工程。这次参与普查的填报单位将近有4000个,直接参与普查的工作人员将近1万人。
  1985年
  一、任务与指标
  1985年是以城市为重点进行全面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一年,同时又是执行“六五”计划的最后一年,长春市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要认真贯彻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切实落实各项经济政策,进一步增加企业活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全面提高经济效益;要认真贯彻“两改一扩”的方针,统筹兼顾,保证重点,大力搞好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改建、扩建;要积极开展外引内联,搞活经济,搞活流通;积极扶持发展集体经济、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要大力发展农业,抓好粮食生产,搞好粮食转化,自觉地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大力发展商品生产,全面完成和超额完成“六五”计划规定的各项任务,为开创第七个五年计划和实现1987年工农业总产值翻第一翻创造条件。
  1.工业
  工业生产要以改革为动力,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继续全面提高经济效益,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增加花色品种,开发新产品,增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增强竞争能力,争取速度与效益,在同步增长的条件下有更大的突破。
  工业总产值计划增长10%,达到594000万元,在实际工作安排上力争纯增产值达到639894万元。
  要继续采取分段目标管理的经济承包责任制,市属预算内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上缴利润计划1.05亿元,不准产生经营性亏损企业,政策性亏损也要压缩到最低限度。要切实抓好产品质量,重点工业的产品质量稳定率要达到90%以上;要力争创省以上优质产品98种;要抓好新产品开发,计划安排试制新产品250种。全民所有制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计划提高6.2%。
  工业产品产量计划采取指令性和指导性计划的方法,根据改革的要求,缩小指令性计划的品种,大部分实行指导计划。计划安排品种475种,省列387种,市增列88种,其中,指令性指标89种,指导性指标386种。在安排上,既要保证国家指令性计划指标,完成上调任务,又要从实际出发保证重点,兼顾一般,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需要的钢材、水泥、煤炭、彩电、洗衣机、名酒、名烟等短线产品。
  2.农业
  在继续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要进一步调整农业内部结构,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加速粮食转化,力争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1985年农业总产值计划增长10.5%,达到26.49亿元。粮食总产量计划475万吨,在实际工作中争取突破500万吨。经济作物,甜菜计划2.3万公顷;红小豆要扩大面积,增加产量,多出口创汇。
  要广开门路,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发展家庭副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乡镇企业,特别要大力发展饲料工业和畜牧业,促进粮食转化,为市场提供更多的猪、禽、蛋等副食品。发展农村商品生产要县、乡、村、屯、户几个轮子一起转,多渠道、多层次一起上;要扶持农村各种专业户,农、工、商、运综合经营。综合经营总产值计划5.43亿元,比上年增长49.5%。造林面积计划2万公顷,猪出栏计划95万头,牛发展20万头,羊发展25万只,鱼产量3500吨。农民人均收入争取达到550元。
  3.固定资产投资
  1985年认真贯彻中央“两改一扩”的方针,重点抓好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改建、扩建项目。在利用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上要有一个大的突破,提高投资效益。1985年固定资产总投资8.83亿元,用汇13283万美元。两改一扩重点要抓好“一汽”、六三六厂、吉林工业大学、大房身机场、烟厂、酒厂、东风汽车厂、洗衣机厂、无线电一厂、半导体厂、食品厂、有色金属厂、白求恩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学院、市精神病医院等。
  城市建设重点要抓好四大工程;第二水源二期工程、第二煤气厂建设工程、东郊氧化塘污水处理工程和二道河子热电厂工程。另外,还要抓好63线无轨电车、三马路地下汽车库,惠工路立交桥、动植物园、全安旧区改造和绿园新区建设等工程,抓好职工住宅建设及市政设施的维护保养。
  4.财政
  1985年全市财政收入计划为8.5亿元,比上年增长13.7%;财政支出计划为8.4亿元,比上年增长16.6%。1985年国库券认购计划为4047.2万元,比上年增长69.3%。
  5.商业
  1985年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计划为332520万元,比上年增长11.5%。
  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消费品需求结构将发生新的变化,对高中档消费品的需求将越来越迫切,要千方百计组织好进货和农副产品的收购。
  1985年外贸收购总额计划为1.88亿元,比上年增长6.2%。
  6.人口及劳动
  ①人口
  1985年年末全市人口计划为591.8万人,比上年增长1.3%,其中:市区人口达到183.7万人,比上年增长1.5%。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计划为10‰,比上年增加4.3个千分点,其中,市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2.8‰,比上年增加3.7个千分点。
  ②劳动
  1985年要继续广开就业门路,积极提倡和鼓励自谋职业,计划安排待业人员3.1万人就业。
  7.科技、教育
  ①科技
  1985年科学技术要继续抓好重点科技项目的攻关和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广泛开展科技协作,科技交流和科技咨询服务,科研项目计划安排152项,其中:上年结转项目56项。
  ②教育
  高等教育
  1985年计划招生15100人,在校学生达到42562人,比上年增长16.4%。
  中等专业教育
  1985年计划招生11819人,在校学生达到27370人,比上年增长23.6%。
  农业、职业技术教育
  1985年计划招生28440人,在校学生达到44000人,比上年增长65%,在校学生占高中阶段在校学生的44%。
  普通中学教育
  1985年计划招生110500人,在校学生达到357029人,比上年增长6.2%,其中,高中招生20400人,在校学生达到55962人,比上年增长24.2%。
  小学教育
  1985年计划招生125500人,在校学生达到761553人,比上年增长0.7%。
  二、执行结果
  1.农业
  1985年,长春市遭受了历史上罕见的洪涝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困难,农业生产主要指标没有完成。农业总值实际完成16.68亿元,完成计划的63%;粮食总产量实际完成327.1万吨,完成计划的68.8%;比上年下降31.2%,比1980年增长21.6%,平均每年递增4%,仍是建国以来第三个高产年,完成了“六五”计划规定的指标。甜菜产量完成28.8万吨,完成计划的72%。畜牧业生产完成较好,比上年有较大增长。猪年末存栏142.1万头,比上年增长21.5%;牛存栏23.4万头,比上年增长25.1%;奶牛达到1.72万头,比上年增长85%;羊发展到23.38万只,比上年增长14.6%;造林面积实际完成2.19万公顷,超过计划9.5%;乡镇企业产值达到14.15亿元,比上年增长51.5%。
  农民人均收入实际达到590.14元,超过计划7.3%,比1980年提高145.6%。
  2.工业
  工业生产持续、稳定、协调发展,连续3年实现产值、利税同步增长。1985年工业总产值实际达到70.14亿元,超过计划18%,比上年增长29.9%,超额完成“六五”计划规定的指标。主要产品产量大部分超额完成了计划,比上年有较大增长。钢实际完成6.44万吨,比上年增长21.2%;钢材完成8.15万吨,增长16.4%;发电量4.77亿度,增长7.2%;原煤60.8万吨,增长16.3%;水泥33.4万吨,增长20.8%;汽车8.87万辆,增长9.4%;铁路客车910辆,增长29.6%;拖拉机40729台,增长22.9%;电视机13.1万部,增长65.1%;其中彩电3.2万部,增长2.65倍;自行车33万辆,增长1.94倍;摩拖车7350辆,增长38.6%;木钟30万只,增长10.2%;洗衣机24.2万台,增长0.5%;棉布6129万米,增长1.1%;卷烟16.7万箱,增长3.7%;啤酒5.77万吨,增长36%;食用植物油34662吨,增长3.1%。
  新产品开发取得明显进展,经济效益继续提高。试制新产品345种,优质品率达到12.3%。市属预算内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63亿元,增长60%;产品销售税金1.17亿元,增长42.9%;百元产值提供利税10.06元,比上年提高1.48元。
  3.交通运输业
  1985年公路货运量实际完成2560.1万吨,比上年增长139.5%;公路客运量实际完成1179.3万人次,比上年减少1.6%。铁路货运量实际完成321.9万吨,比上年增长5.3%;铁路客运量实际完成1994.6万人次,比上年减少6.2%。航空货运量实际完成276吨,比上年减少44.6%;航空客运量实际完成4879人次,比上年减少74.3%。
  4.城市公用事业
  1985年市区煤气总产量实际达到1.16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11%;市区自来水供水总量实际达到1.14万吨,比上年增长7.8%;市区公共汽车实有量达到431辆,比上年增长0.7%;市区公共有轨电车实有量达到96辆,比上年减少2%;市区公共无轨电车实有量达到118辆,比上年减少1辆。
  5.商业
  1985年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实际完成34.6亿元,超过计划4%。比1984年增长16%。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达4.1亿元,增长47.5%。高档名牌耐用消费品销售量大幅度上升,其中,电视机增长25.1%,录音机增长49.6%,电凤扇增长92.9%,电冰箱增长将近两倍。各种商业服务网点达到5万多个。
  随着全国农业粮食和油料作物生产量的增加,商业政策的调整和市场逐步放开,实行30多年的粮油计划定量供应,于1985年全部放开,不再按标准实行计划定量供应,实行敞开供应。但原定计划定量供应制度仍保留,以防供应不足和物价波动时,根据市场情况,再作适当调整。
  1985年外贸收购实际完成3.08亿元,超过计划1.2亿元,比上年增长74%;创汇分得留成外汇80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3倍。
  6.固定资产投资
  1985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实际完成109486万元,比上年增长63.7%,其中,全民所有制单位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完成78042万元,比上年增长63.9%。大房身机场、“一汽”、“六三六”厂、洗衣机厂、无线电一厂、半导体厂、东风汽车厂、吉林工大等单位技改扩建工程按计划执行。市政第二水源二期工程完成投资1500万元,新铺供水管道19.5公里,市区内改造供水管线56条。“引松入长”工程,已建立办事机构,并着手项目前期准备。东郊煤气工程完成1076万元;此外,改造市区煤气管线26条,新建煤气管线4条,发展煤气用户15000户。63路无轨环行电车道建成通车。居民住宅小区开工面积41.4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2.4万平方米,竣工率为31.5%。
  7.人口及劳动
  ①人口
  1985年末全市人口实际达到589.5万人,比计划减少0.4%,比上年增长0.9%,未超过“六五”计划控制指标,其中,市区人口数达到186.5万人,超过计划1.5%,比上年增长3.1%。
  1985年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增长率为5.5‰,比计划减少4.5个千分点,比上年下降0.2个千分点,其中:市区人口自然增长率达到7‰,比计划减少5.8个千分点,比上年减少2.1个千分点。
  ②职工人数
  1985年末全市全民所有制职工人数实际达到74.85万人,比上年增加2.71万人,比上年增长3.7%。集体所有制职工增加3200人,私营职工及个体劳动者增加1.41万人,共计增加4.44万人。
  8.科技、文教、卫生
  ①科技
  1985年全市科研项目实际完成66项,完成计划的43.4%,比上年增长26.9%,其中已投产31项。
  全市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实际达到81所,科研人员达到1.92万人,比上年增长8.6%。
  ②教育
  高等教育
  1985年高等院校达到28所,比上年增长6所,实际招生15027人,在校学生达到42522人,与计划持平,比上年增长16.3%。
  中等专业教育
  1985年中等专业学校达到47所,实际招生9738人,在校学生达到24929人,完成计划的91%,比上年增长12.5%。
  农业、职业技术教育
  1985年农业、职业技术学校达到84所,实际招生21871人,在校学生达到35691人,完成计划的81.1%,比上年增长33.9%。在校学生占高中阶段在校生的39.3%。
  技工学校教育
  1985年技工学校达到33所,实际招生2281人,在校学生7085人,比上年增长24.8%。
  普通中学教育
  1985年普通中学学校达到460所,实际招生11.23万人,在校学生达到33.78万人,为计划的94.6%,比上年增长0.5%,其中:高中实际招生20556人,在校学生达到55206人,为计划的98.6%,比上年增长22.5%。
  小学教育
  1985年小学校达到1931所,实际招生13.38万人,在校学生达到74.72万人,为计划的98.1%,比上年减少1.2%。
  ③文化
  1985年电影艺术片制作实际完成《梅山奇案》、《狼犬历险记》、《路边吉他队》等19部,比上年减少4部。
  1985年全市电影剧场实际达到70所,比上年增长9.4%;电影放映队实际达到946个,比上年增长7.7%;艺术表演团体达到22个,比上年减少8.3%。
  ④卫生
  1985年全市医院发展到247所,比上年增长6%;病床位达到17118张,比上年增长6.2%;卫生技术人员达到29536人,比上年增长4.5%。
  9.财政
  1985年全市财政收入总数实际完成100348万元,超过计划18%,比上年增长34.2%,其中,当年收人65578万元,比上年增长20%;1985年全市财政支出总数实际完成92.247万元,超过计划9.8%,比上年增长28.1%,其中;当年支出55300万元,比上年增长54.2%;上解支出35946万元,占支出总数的39%,比上年增长3%。财政收支平衡略有节余。
  1985年国库券实际完成4123.1万元,超过计划1.9%,比上年增长72.5%。
  10.专门人才普查、预测和规划工作
  长春市专门人才普查工作自1984年9月份开始,历时近半年,于1985年2月末,较好的完成了普查任务,受到吉林省人才办的表扬。经普查,长春市截止1984年6月末,中专以上学历和具有技术员以上职称的各类专门人才共有77172人(不包括中央、省直在长春市的各单位,以下同),占全省专门人才总数的16.35%,占长春市人口的1.3%,占长春市职工总数(市以下)的11.4%。
  在专门人才总数中,全民所有制单位73901人,占专门人才总数的95.8%,占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总数的19.2%;集体所有制单位3271人,占专门人才总数的4.2%,占集体所有制单位职工总数的1.1%。
  按性别分类:
  男性 42793人,占专门人才总数的55.5%。
  女性 34379人,占专门人才总数的44.5%。
  按政治状况分类:
  中共党员 19140人,占专门人才总数的24.8%。
  共青团员 10532人,占专门人才总数的13.7%。
  民主党派 557人,占专门人才总数的0.7%。
  无党派群众 46943人,占专门人才总数的60.8%。
  按学历结构分类:
  研究生 41人,占专门人才总数的0.05%。
  大学本科生 11008人,占专门人才总数的14.27%。
  大学专科生 13584人,占专门人才总数的17.6%。
  中专生 44012人,占专门人才总数的57.03%。
  无学历有职称者 8527人,占专门人才总数的11.05%。
  无学历有职称者按相当学历对应划分,与有学历者计算一起,相当大专以上的有27512人,占专门人才总数的35.6%,相当中专的有49660人,占专门人才总数的64.4%。
  按业务技术职称分类:
  有职称者30139人,占专门人才总数的39.05%。具有中专以上学历,尚未评定职称者47033人,占专门人才总数的60.95%。
  在有职称者中:高级工程师、正副研究员、正副教授、正副主任医师、高级会计、统计师及其他相当职称者252人,占专门人才总数的0.32%;工程师、讲师、助理研究员、主治医师、会计师、统计师及其他相当职称者4190人,占专门人才总数的5.43%;助理工程师、助教、实习研究生、医师、助理会计师、助理统计师及其他相当职称者10594人,占专门人才总数的13.73%;技术员、医士、护士、会计员、统计员及其他相当职称者15103人,占专门人才总数的19.57%。
  按年龄结构分类:
  25岁以下的专门人才占人才总数的13%
  26~30岁的专门人才占人才总数的15.7%
  31~35岁的专门人才占人才总数的16.5%
  36~40岁的专门人才占人才总数的17.2%
  41~45岁的专门人才占人才总数的17.95%
  46~50岁的专门人才占人才总数的12.6%
  51~55岁的专门人才占人才总数的4.4%
  56~60岁的专门人才占人才总数的2.1%
  61岁以上专门人才占人才总数的0.55%
  按业务部门分类:
  工业部门 16271人,占专门人才总数的21.1%;
  交通部门 1286人,占专门人才总数的1.7%;
  基建、城市公用部门 3386人,占专门人才总数的4.4%;
  农林水利部门 3497人,占专门人才总数的4.5%;
  商业财贸部门 7665人,占专门人才总数的9.9%;
  科技文教卫生部门 36751人,占专门人才总数的47.6%;
  政法部门 1610人,占专门人才总数的2.1%;
  党政机关及其他 6706人,占专门人才总数的8.7%。
  在专门人才总数中,学用不一致的人员有11000多人,占专门人才总数的14.3%。通过这次普查,基本摸清了长春市各类专门人才的底数,各类专门人才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了积极作用,45岁以下的中青年专门人才有6万多人,占专门人才总数的80.3%,这部分人才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起到了突出作用。由于广大专门人才政治上要求进步,有38.5%的人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和共青团组织。通过普查也看出,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社会正常秩序被破坏,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的冲击,知识分子遭到严重迫害和摧残,因“文化大革命”期间有5年高等及中等专业学校未招生,从高等及中等专业学校向社会输送的各类专门人才来源中断,一方面社会需要量不断增加,另一方面从学校毕业分配的来源中断,形成各类专门人才的需要与供应的严重脱节。特别是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相关的专门人才非常短缺,数量不足,质量偏低。如:城市燃气、热能供应、计算机通讯、生物化工、肉食品卫生、微波技术、动植物生化、基建管理工程、交通工程、果蔬贮存加工、低温技术、电化工程等专业,只有1~3人。市一轻局、二轻局、冶金、纺织、建材工业公司所属单位技术力量也很薄弱。从年龄结构看,长春市专门人才呈现以41~45岁年龄段为中心的两头小中间大的“棱形状”,而年轻专门人才的基础部位显得偏低。正常情况下应是“宝塔形状”年龄结构组,才能使技术力量有坚实的基础,使专门人才队伍后继有人,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对专门人才使用中,专业不对口,学用不一致,用非所学的11000多名中,一部分人脱离原来所学专业的年限较长,现从事的专业工作又脱离不开,本人也不愿意再作调整。还有一部分人分配不尽合理,使用不当,大专以上学历的专门人才当作工人使用的就有500多人,中专学历的专门人才当工人使用的有3400多人,对这部分人,要根据不同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发挥他们的专长。
  这次专门人才的普查结果,为专门人才需求予测的培养规划工作提供了可靠的基础资料。
  人才需求予测、规划工作,在人才普查的基础上未间断的延续进行工作。
  1985年是“六五”计划最后一年,“六五”计划期间由于认真贯彻执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经过拨乱反正,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国民经济走向全面、持续、稳定发展的轨道,“六五”计划规定的各项主要指标均超额完成。全市社会总产值1985年完成106.41亿元(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比1980年增长73%,平均每年递增11.6%;国民收入完成41.8亿元(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比1980年增长69.5%,平均每年递增11.1%;工农业总产值达到86.82亿元,比1980年增长16.2%,平均每年递增3.1%。
  农业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下,全面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包产到户)彻底打破了“大帮轰”、“大锅饭”的平均主义,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村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进入一个新的高速发展阶段。“六五”计划规定1985年粮食总产量计划要求达到300万吨,实际达到327.1万吨,超过计划9%,5年合计粮食总产量计划要求达到1450万吨,年均290万吨,实际达到1814.8万吨,年均362.96万吨,超过计划25.1%,比“五五”计划期间年均产量增长4.27%,是增长幅度最大的5年。“六五”计划期间征购粮计划要求完成450~500万吨,年均90~100万吨,实际完成817.79万吨,年均163.55万吨,超过计划81.7%;粮食商品率的计划要求年均达到31.3~34.4%,实际达到43.2%,比计划增加11.9个百分点;1985年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14.15亿元,比1980年增长近5倍;林、牧、副、渔业也都超过“六五”计划规定指标。肉类5年产量达到8.15万吨,奶类5年平均产量2.3万吨,比“五五”计划期间平均产量增加4倍多;人工养渔业有很大发展;造林完成6.6万公顷,完成“三北”防护林一期工程。
  “六五”计划期间,长春市工业进入一个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六五”计划规定,1985年工业总产值要达到57.57亿元,实际完成70.14亿元,(包括村及村以下工业,下同)超过计划21.8%,比1980年增长83.1%,平均每年递增12.9%。“六五”计划期间共完成了610个技术改造项目。试制投产新产品900种,优质品率达到12.4%;全市有9种产品获国家金质、银质奖,84种产品获部优或省优称号。
  “六五”计划规定,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985年要达到26亿元,实际完成34.6亿元,超过计划的33%;外贸收购总值1980年为13130万元,到1985年增加到30790万元,比1980年增长1倍多,出口创汇额达到9000万美元,比1980年增长1倍半。1985年全市分得留成外汇比1980年增长近3倍。“六五”计划期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1.75亿元,比“五五”计划期间投资总额增长173.7%。
  “六五”计划期间,城市建设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有所改善。1985年底全年供电量由1980年16.5亿度增加到22亿度,增长33.3%;市区新建住宅面积398.6万平方米,人均住宅面积由1980年的4.02平方米;提高到4.98平方米;5年扩建道路102万平方米,5年新辅设污雨水管道57公里;全市绿化覆盖率由1980年的22%上升到30%;对煤气老厂进行了扩建和改造,新增能力7.6万立方米/日,并着手东郊煤气工程建设,全市煤气总产量由1980年8002.0万平方米,增加到1985年的11615万立方米,增长45.2%。“六五”计划期间完成第二水源一期工程,新增日供水能力7万吨,并进行二期工程建设,全市自来水供水总量由1980年7959万吨增加到1985年的11436万吨,增长43.7%。“六五”计划期间还完成东大桥、西安大桥改造扩建。
  “六五”计划期间,全市交通运输有较大发展。公路货运量由1980年1232.3万吨增加到1985年的2560.1万吨,增长1倍多;公路客运量由854.3万人次,增加到1179.3万人次,增长38%。铁路货运量由1980年的248.1万吨,增加到1985年的321.9万吨,增长29.7%;铁路客运量由1526.2万人次增加到1994.6万人次,增长30.7%。航空货运量1980年507吨,1985年减少到276吨,下降45.6%;航空客运量由12082人次减少到4879人次,下降59.%。
  “六五”计划期间全市人口数由1980年562.3万人至1985年增加到589.5万人。未突破“六五”计划594人的指标,其中市区人口数由1980年164.3万人增加到1985年的186.5万人。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1985年实际为5.5‰,比“六五”计划8.24‰指标减少了2.74个千分点。“六五”计划期间共安置了近20多万待业人员参加劳动就业。“六五”计划期间科技、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都按“六五”计划要求,得到迅速发展。
  “六五”计划期间全市独立自然科学研究机构由1980年71所增加到1985年的81所,增加10所,科研人员由14034人增加到19255人,增长37.2%。
  “六五”计划期间全市各类学校由1980年2444所发展到1985年的2579所,增加135所。“六五”计划期间全市已普及小学教育,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发展到84所,有106所普通学校附设了职业班。
  “六五”计划期间文化事业也相应发展。到1985年,全市影剧院由1980年21个增加到1985年的70个;电影放映队由1980年366个增加到1985年的946个;艺术表演团体由1980年19个增加到1985年的22个。
  “六五”计划期间卫生事业发展迅速。到1985年底全市卫生机构由1980年的850所增加到1985年的984所;医院由1980年的208所增加到1985年的247所,床位由13148张增加到17118张,增长30.2%;卫生技术人员由23019人增加到29536人,增长28.3%。“六五”计划期间新建和改建了市精神病院、市第二医院,扩建了结核病院、儿童医院和妇产科医院。
  “六五”计划期间长春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均取得很大成绩,为“七五”计划创建了较好的基础。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计划志

《长春市志 计划志》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志详尽地记载了箕市计划体制演变过程,也展现了箕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本轨迹,从而构成了长春经济纵向延伸的一个缩影。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