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五”计划任务与指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计划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2955
颗粒名称: 三、“五五”计划任务与指标
分类号: F123.34
页数: 3
页码: 223-225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长春市第五个五年计划时期的国民经济计划编制方针任务与指标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经济计划 任务指标 长春市

内容

1.农业
  发展农业的方针是:全面贯彻落实“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和农业“八字宪法”,努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力争农林牧副渔有一个新的发展,进一步巩固发展人民公社集体经济,不断提高社员的生活水平,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打下一个巩固的基础。
  农业发展的目标是:①农业总产值1980年达到11.5亿元,5年平均每年递增5%;粮食总产量1980年达到325~335万吨,5年平均每年递增4.5~5%。②加速实现农业机械化进程,1980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重点是田间作业机械化,相应发展平整土地、水利排灌和运输机械。拖拉机拥有量1980年达到7700台,机械化水平达到80%。③加速农田水利建设,对水利工程进行配套,1980年水浇地达到20~30万公顷。④认真贯彻“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前提下,减少玉米种植面积,稳定大豆种植面积(保持20万公顷),增加水稻、小麦种植面积,1980年各为6.6万公顷,提高居民细粮消费量。⑤加速郊区以蔬菜为主的副食品生产基地建设。郊区实行以菜为主,菜、豆、薯并举。同时积极发展奶、果、禽、瓜的生产方针,1980年前保证供应城市每个人口:蔬菜270公斤、土豆25公斤、菜豆6公斤、猪肉6公斤、鲜蛋1.1公斤、鲜奶7.5公斤、水果2公斤、瓜类21公斤、鱼1.5公斤、家禽每户1~2只,并做到常年有鲜菜供应。为此,郊区7万公顷耕地中的0.7万公顷作为蔬菜副食品生产基地。
  2.工业
  发展工业的方针、任务是:要全面贯彻《鞍钢宪法》和“以钢为纲”的方针;要充分利用现有基础,挖掘潜力,对现有企业要有计划地进行技术改造,提高老企业的生产能力,发展一批新企业;要大力发展轻工业,增加积累,以轻养重,以重支农,大办支农工业,大打矿山之仗,大搞基础原材料工业,积极搞好以汽车为重点的机械工业,继续抓好军工、电子产品的生产。改造民间运输工具,发展交通运输,使工业发展有一个新的突破。
  “五五”计划期间工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1980年工业总产值要达到45亿元,5年平均每年递增8.5%,铸铁1.5万吨,原煤127万吨,水泥15万吨,化肥25~30万吨,手扶拖拉机3000台,棉布8000万米,照相机10万架,普通灯泡1000万只,自行车30万辆,大钟50万台。
  3.商业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976年计划为103752万元,比1975年增长5.5%,1980年计划达到124813万元,平均每年递增4.9%;外贸收购总值,1976年计划为9608万元,比1975年下降28.8%,1980年计划达到19838万元,平均每年递增8%。
  4.城市建设
  一是严格控制城市规模,积极建设中小城镇。新建和重大扩建的工矿企业、大专院校、科研和事业单位,一般不在市内建设可分散到5县所属小城镇去;二是搞好供水、煤气等公用事业,安排好人民生活。1976~1977年搞好南岭水厂扩建,达到日供水25万吨能力。“五五”计划后期新建第二水厂,计划1978年开始,1982年完成,达到日供水45万吨能力。在此期间还要改造供水管道,1980年前完成11.5公里。煤气事业要有一个较大发展,要使煤气、液化气普及率达到70%;三是安排好房屋维修,1980年前重点解决住房失修失养问题,力争5年还清欠账。改造居住条件较差的住房。每年新建住宅10万平方米,争取1980年前解决现有无房户;四是搞好环境保护,1980年前,以防治“三废”为重点,以治水、治气为主,治渣为辅,全面开展环境保护工作,5年取得显著效果。治水以治理汞、酚、氰、铬、镉的废水为重点,使伊通河长春段的污水得到控制,工矿企业的废水要达到排放标准。治气,对排放有害气体的企业,要在3~5年内达到国家排放标准,所有工业、生产用锅炉要在1976年全部达到消烟除尘,炊事用小火炉1980年全部达到消烟除尘。在防治“三废”的同时,大力开展绿化,注意控制噪音,加强环保监测工作和科研工作。
  5.科技、文教、卫生、人口等
  ①科技
  科学研究工作,在农业方面,重点是研究科学种田的田间作业机械,高产早熟作物,防治病虫害等项目;在工业方面,主要是研究提高机械化、自动化水平等项目,并要加强科技情报工作。
  ②教育
  教育工作的任务,一是巩固和普及小学5年教育制,同时普及中小学10年教育制,城市和县镇分别在1976年和1978年实现中小学10年教育,农村普及9年教育;二是继续办好“七·二一”大学和“五·七”大学。1980年前办100所“七·二一”大学,学生10万人,使30~50%的青年工人达到中专水平;办150所“五·七”大学,主要是为社队培训理论骨干和“四化”所需技术人才;三是办好业余教育和专业学院,1980年前每个公社都要办一所知识青年业余大学;四是继续做好全日制高等及中等专业学校的招生及毕业生分配计划工作。
  ③文化
  文化工作的重点是发展农村的电影和文化事业,充实艺术队伍,提高群众的文化生活水平。1980年前在农村要建立152个电影放映站,152个文化站,3万人以上的县镇要建立文化馆,各县文工团要逐步扩充到50~100人。
  ④卫生
  要以“六·二六”指示为指针,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事业建设。根据需要不断扩大县医院,加强农村中心医院,充实公社卫生院,巩固大队合作医疗,提高生产队赤脚医生水平,逐步做到小病不出队,一般急诊不出社,腹外手术不出中心卫生院,传染、结核病不出县。
  城市主要是合理调整医疗网点,发展街道卫生院,充实区医院,办好厂矿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医院、卫生所和红医站。逐步把传染、结核病院迁出市内,扩建精神病院和儿童医院,建立职工职业病医院和疗养院。
  ⑤广播、体育
  逐步建立初具规模、平战结合的独立的有线广播、无线广播、电视传播体系,1980年前在九台、德惠、农安建立小型中波实验台。
  要适当增加体育设施和体育活动场所,大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搞好业余体育训练,开展军训活动,一些主要项目争取1980年前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⑥人口
  1980年末全市人口计划达到550万人,比1975年增长4.6%,其中市区人口计划达到148万人,比1975年增长3.1%。
  切实抓好计划生育,逐步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提倡“一对夫妇一对孩”。人口自然增长率1976年控制在10‰以内,1980年控制在7.5‰以内。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计划志

《长春市志 计划志》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志详尽地记载了箕市计划体制演变过程,也展现了箕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本轨迹,从而构成了长春经济纵向延伸的一个缩影。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