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第五个五年计划时期的国民经济计划工作(1976~1980)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计划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2951
颗粒名称: 第八章 第五个五年计划时期的国民经济计划工作(1976~1980)
分类号: F123.34
页数: 44
页码: 221-264
摘要: 本章记述了1976年~1980年长春市第五个五年计划时期的国民经济计划工作发展情况。
关键词: 经济计划 五年计划 长春市

内容

刚进入第五个五年计划时期,即在1976年,便掀起了反击“右倾翻案风”,开展所谓对“三株大毒草”(邓小平同志主持审定的三个文件:《论全党、全国各项工作的总纲》、《科学院工作汇报提纲》、《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若干问题》)的批判,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使经过整顿开始恢复的工农业生产好形势又骤然滑下来。
  1976年10月粉碎了“四人帮”反革命集团,但由于对“四人帮”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估计不足,“左”的思想还远远没有肃清和纠正,提出“要组织国民经济大跃进”,又搞了大计划、高指标。因基本建设投资过大,重工业发展过快,不仅挤了农业和轻工业,同时,也使积累额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升高,消费额下降,人民生活没有得到应有的改善。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党中央于1979年4月提出“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根据中央的指示精神,长春市在纠正“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左”的错误的基础上,调整了国民经济,改革了经济管理体制,治理整顿了经济环境与经济秩序,使国民经济出现了生机和活力。改革开放使长春经济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
  第一节 “五五”计划编制工作概况
  一、“五五”计划编制过程
  1974年7月,省计委根据余秋里同志在国务院各部、委负责同志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就编制“五五”计划和10年规划问题作了部署。根据中央和省的指示精神,长春市计委会同各委、办、局与各县、区计委对长春市10年规划进行了座谈讨论,并对若干重大问题进行了必要的调查研究。经过一个半月的工作,9月份拟定了《长春市1976年~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的初步规划》,并报送中共长春市委。
  该《初步规划》分作前后两半段,前半段是1976年~1980年,即第五个五年计划,后半段是1981年~1985年,即第六个五年计划。
  1975年3月,市计委拟定了《关于编制长远规划的方案》,提出了长远规划编制的内容包括10年规划、“五五”规划和1976年计划;1975年4月初召开了有各县、区、局负责人及工作人员参加的长远规划座谈会。会后各县、区、局也召开了同样会议,向基层单位作了布署。长春市计委在基层单位和各县、区、局规划的基础上,于1975年5月,编制出《长春市1976~1985年国民经矫发展规划》。该规划与1974年9月提出的初步规划大致相同。规划中提出了“五五”计划的指导思想、任务和指标。
  二、“五五”计划方针原则
  “五五”计划期间发展国民经济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执行毛主席提出的“备战、备荒、为人民”、“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战略方针,贯彻落实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重要指示,自觉地限制资产阶级法权,缩小三大差别。贯彻落实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和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深入开展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进一步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头的革命精神,抓革命,促生产。正确处理农、轻、重关系,继续把发展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首位,1980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在发展国民经济中,把立足点和注意力放在革新、改造、挖潜上,使长春市的国民经济有一个大的突破和新的飞跃,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建立更丰富的物质基础。
  三、“五五”计划任务与指标
  1.农业
  发展农业的方针是:全面贯彻落实“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和农业“八字宪法”,努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力争农林牧副渔有一个新的发展,进一步巩固发展人民公社集体经济,不断提高社员的生活水平,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打下一个巩固的基础。
  农业发展的目标是:①农业总产值1980年达到11.5亿元,5年平均每年递增5%;粮食总产量1980年达到325~335万吨,5年平均每年递增4.5~5%。②加速实现农业机械化进程,1980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重点是田间作业机械化,相应发展平整土地、水利排灌和运输机械。拖拉机拥有量1980年达到7700台,机械化水平达到80%。③加速农田水利建设,对水利工程进行配套,1980年水浇地达到20~30万公顷。④认真贯彻“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前提下,减少玉米种植面积,稳定大豆种植面积(保持20万公顷),增加水稻、小麦种植面积,1980年各为6.6万公顷,提高居民细粮消费量。⑤加速郊区以蔬菜为主的副食品生产基地建设。郊区实行以菜为主,菜、豆、薯并举。同时积极发展奶、果、禽、瓜的生产方针,1980年前保证供应城市每个人口:蔬菜270公斤、土豆25公斤、菜豆6公斤、猪肉6公斤、鲜蛋1.1公斤、鲜奶7.5公斤、水果2公斤、瓜类21公斤、鱼1.5公斤、家禽每户1~2只,并做到常年有鲜菜供应。为此,郊区7万公顷耕地中的0.7万公顷作为蔬菜副食品生产基地。
  2.工业
  发展工业的方针、任务是:要全面贯彻《鞍钢宪法》和“以钢为纲”的方针;要充分利用现有基础,挖掘潜力,对现有企业要有计划地进行技术改造,提高老企业的生产能力,发展一批新企业;要大力发展轻工业,增加积累,以轻养重,以重支农,大办支农工业,大打矿山之仗,大搞基础原材料工业,积极搞好以汽车为重点的机械工业,继续抓好军工、电子产品的生产。改造民间运输工具,发展交通运输,使工业发展有一个新的突破。
  “五五”计划期间工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1980年工业总产值要达到45亿元,5年平均每年递增8.5%,铸铁1.5万吨,原煤127万吨,水泥15万吨,化肥25~30万吨,手扶拖拉机3000台,棉布8000万米,照相机10万架,普通灯泡1000万只,自行车30万辆,大钟50万台。
  3.商业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976年计划为103752万元,比1975年增长5.5%,1980年计划达到124813万元,平均每年递增4.9%;外贸收购总值,1976年计划为9608万元,比1975年下降28.8%,1980年计划达到19838万元,平均每年递增8%。
  4.城市建设
  一是严格控制城市规模,积极建设中小城镇。新建和重大扩建的工矿企业、大专院校、科研和事业单位,一般不在市内建设可分散到5县所属小城镇去;二是搞好供水、煤气等公用事业,安排好人民生活。1976~1977年搞好南岭水厂扩建,达到日供水25万吨能力。“五五”计划后期新建第二水厂,计划1978年开始,1982年完成,达到日供水45万吨能力。在此期间还要改造供水管道,1980年前完成11.5公里。煤气事业要有一个较大发展,要使煤气、液化气普及率达到70%;三是安排好房屋维修,1980年前重点解决住房失修失养问题,力争5年还清欠账。改造居住条件较差的住房。每年新建住宅10万平方米,争取1980年前解决现有无房户;四是搞好环境保护,1980年前,以防治“三废”为重点,以治水、治气为主,治渣为辅,全面开展环境保护工作,5年取得显著效果。治水以治理汞、酚、氰、铬、镉的废水为重点,使伊通河长春段的污水得到控制,工矿企业的废水要达到排放标准。治气,对排放有害气体的企业,要在3~5年内达到国家排放标准,所有工业、生产用锅炉要在1976年全部达到消烟除尘,炊事用小火炉1980年全部达到消烟除尘。在防治“三废”的同时,大力开展绿化,注意控制噪音,加强环保监测工作和科研工作。
  5.科技、文教、卫生、人口等
  ①科技
  科学研究工作,在农业方面,重点是研究科学种田的田间作业机械,高产早熟作物,防治病虫害等项目;在工业方面,主要是研究提高机械化、自动化水平等项目,并要加强科技情报工作。
  ②教育
  教育工作的任务,一是巩固和普及小学5年教育制,同时普及中小学10年教育制,城市和县镇分别在1976年和1978年实现中小学10年教育,农村普及9年教育;二是继续办好“七·二一”大学和“五·七”大学。1980年前办100所“七·二一”大学,学生10万人,使30~50%的青年工人达到中专水平;办150所“五·七”大学,主要是为社队培训理论骨干和“四化”所需技术人才;三是办好业余教育和专业学院,1980年前每个公社都要办一所知识青年业余大学;四是继续做好全日制高等及中等专业学校的招生及毕业生分配计划工作。
  ③文化
  文化工作的重点是发展农村的电影和文化事业,充实艺术队伍,提高群众的文化生活水平。1980年前在农村要建立152个电影放映站,152个文化站,3万人以上的县镇要建立文化馆,各县文工团要逐步扩充到50~100人。
  ④卫生
  要以“六·二六”指示为指针,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事业建设。根据需要不断扩大县医院,加强农村中心医院,充实公社卫生院,巩固大队合作医疗,提高生产队赤脚医生水平,逐步做到小病不出队,一般急诊不出社,腹外手术不出中心卫生院,传染、结核病不出县。
  城市主要是合理调整医疗网点,发展街道卫生院,充实区医院,办好厂矿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医院、卫生所和红医站。逐步把传染、结核病院迁出市内,扩建精神病院和儿童医院,建立职工职业病医院和疗养院。
  ⑤广播、体育
  逐步建立初具规模、平战结合的独立的有线广播、无线广播、电视传播体系,1980年前在九台、德惠、农安建立小型中波实验台。
  要适当增加体育设施和体育活动场所,大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搞好业余体育训练,开展军训活动,一些主要项目争取1980年前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⑥人口
  1980年末全市人口计划达到550万人,比1975年增长4.6%,其中市区人口计划达到148万人,比1975年增长3.1%。
  切实抓好计划生育,逐步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提倡“一对夫妇一对孩”。人口自然增长率1976年控制在10‰以内,1980年控制在7.5‰以内。
  第二节 “五五”计划时期各年度国民经济计划及执行情况
  1976年
  一、任务与指标
  1976年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所遵循的方针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认真执行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贯彻“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总方针,按照农、轻、重的顺序,安排国民经济,真正把农业放在第一位,集中力量打好农业机械化和轻工大会战,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的群众运动,坚持“鞍钢宪法”,坚持“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的方针。
  1.农业
  1976年农业总产值计划为9.4亿元,为1975年的97.4%。粮食播种面积计划安排98.6万公顷,粮食总产量计划300万吨,比1975年增长5.4%,其中大豆播种面积24万公顷,总产量32.5万吨;水稻播种面积6万公顷,总产量27万吨;小麦播种面积5.3万公顷,总产量7.5万吨。生猪年末存栏计划为200万头,增长33.7%。大牲畜、羊、经济作物、副业、渔业等均有较大增长。
  2.工业
  1976年工业总产值计划308400~317400万元,比1975年增长2.9~5.9%,其中:中央、省属工业132160~141160万元,为上年139353万元的94.8~101.3%;市属工业产值176240万元,比上年增长9.9%。工业产品品种安排859种。
  3.基本建设
  1976年基本建设总投资计划安排15234万元,建筑面积近100万平方米。重点项目有:国家和省列工程24项,其中全部建成投产的11项,主要是治涝工程,汽车厂电站扩建、客车厂的地铁客车等;部分建成投产的3项,即自行车厂、石油化工厂和工程机械厂;重点续建、新建10项,主要是几个大电灌站、输电线路、省加气混凝土厂、机车厂、六三六厂、长春五五研究所、长春生物制品所和市灰渣砖厂等。市列重点项目,主要是农机会战、轻工会战、市内净水厂改造、水泥管厂扩建等项目。农业机械大会战总投资1400多万元。
  4.财政
  财政收入计划安排41337万元,比上年增长7.7%;财政支出计划安排36597万元,比上年降低1.6%。
  5.商业、外贸、物资
  1976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计划为103752万元,比1975年增长5.5%。
  1976年外贸收购总值计划9608万元,比1975年下降28.8%。
  1976年物资分配有较大增长,但与需要相比仍有限大缺口,为保证重点,分配计划中指明了用途,要求有关各部门妥善使用。钢材分配总量为78103吨,其中,农业机械13797吨,轻工市场13787吨,技措维修4550吨,机械制造21785吨,金属制品及包装20850吨,基本建设3132吨,其他202吨。铸铁分配总量为19299吨,其中:农业机械5193吨,轻工市场6517吨,机械制造6879吨,技措维修480吨,其他230吨。
  6.交通运输业
  1976年公路货运量计划达到以1250万吨,比上年增长0.5%;公路客运量计划达到62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9%。
  7.城市公用事业
  1976年市区煤气总产量计划达到7000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5.2%;市区自来水供水总量计划达到7800万吨,比上年增长4%;市区公共汽车年末拥有量计划达到280辆,比上年增长16.7%;市区公共有轨电车和公共无轨电车年末拥有量维持1975年水平。
  8.人口及职工人数
  ①人口
  1976年末全市人口计划为531万人,比上年增长1%,其中市区人口计划为145万人,比上年增长1%;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计划为10‰,比上年减少2.7个千分点。
  ②职工人数
  1976年末全市全民所有制职工人数计划为49.6万人,比上年增长2.1%。
  9.文教、卫生
  ①教育
  1976年高等教育计划招生6500人,在校学生达到15300人,比上年增长10.9%;中等专业教育计划招生6000人,在校学生达到12770人,比上年增长0.9%;普通中学教育计划招生219024人,在校学生达到502980人,比上年增长23.6%;小学教育计划招生166350人,在校学生达到831545人,为上年的98.4%。
  ②卫生
  1976年扩建市中医院和双阳县医院,医疗病床位增加388张,全市卫生机构病床位计划达到11668张,比上年增长3.4%。
  二、执行结果
  1976年由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反击“右倾翻案风”,“四人帮”掀起的大批“唯生产力论”席卷城乡各地,严重冲击了工农业生产。
  1.农业
  1976年农业生产由于受自然灾害的影响,产值和粮食产量均低于计划数和上年实际数。农业总产值实际完成81451万元,为计划的86.7%,比上年减少15.6%,粮食产量实际完成238.3万吨,为计划的79.4%,比上年减少16.2%;粮食征购任务完成86.5万吨,为计划的86.5%,比上年减少23.2%。
  2.工业
  1976年工业总产值完成300532万元,为计划的97.4~94.7%,比上年略有增加,仅增0.3%,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还下降1.2%,重工业下降0.6%。企业收入下降,亏损户增加。全市预算内企业收入比上年下降36%。
  工业企业部分主要产品产量与1975年相比增减情况如下:
  钢1976年实际完成52904吨,比1975年增长14.7%;
  铸铁1976年实际完成6542吨,比1975年增长56.2%;
  原煤1976年实际完成144.4万吨,比1975年增长0.8%;
  汽车1976年实际完成56685辆,比1975年降低6.1%;
  铁路客车1976年实际完成294辆,比1975年降低20.5%;
  拖拉机1976年实际完成6516台,比1975年降低10.1%;
  柴油1976年实际完成12313吨,比1975年降低4.6%;
  自行车1976年实际完成80010辆,比1975年降低3.6%;
  化肥1976年实际完成37741吨,比1975年降低16.4%;
  水泥1976年实际完成69631吨,比1975年增长19.8%;
  红砖1976年实际完成62141万块,比1975年增长21.4%;
  棉纱1976年实际完成62004件,比1975年增长1.6%;
  棉布1976年实际完成4928万米,比1975年增长3.5%;
  食用植物油1976年实际完成14469吨,比1975年增长12.2%;
  卷烟1976年实际完成21万箱,比1975年增长5%。
  3.基本建设
  1976年基本建设实际完成15079万元,为计划的99%,比上年减少15.6%,其中用于农业投资占18.1%,用于轻工业投资占6.3%,用于重工业投资占75.6%。
  4.商业
  1976年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实际完成103989万元,超过计划0.2%,比上年增长5.7%。
  1976年外贸收购总值实际完成8231万元,为计划的85.7%。比上年下降39%。
  5.交通运输业
  1976年公路货运量实际完成1263.7万吨,超过计划1.1%,比上年增长1.6%;公路客运量实际达到629.6万人次,超过计划1.5%,比上年增长4.5%。铁路货运量实际完成475.1万吨,比上年增长20%;铁路客运量实际完成216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4%。航空货运量实际完成655吨,比上年增长41.4%;航空客运量实际完成1.25万人,比上年增长40%。
  6.城市公用事业
  1976年市区煤气总产量实际达到7797万立方米,超过计划11.4%,比上年增长17.1%;市区供水总量实际达到7739万吨,为计划的99.2%,比上年增长3.2%;市区公共汽车实有量达到280辆,按计划完成,比上年增长16.6%;市区公共有轨电车实有量达到110辆,比上年减少4.3%;市区公共无轨电车实际达到32辆,与上年持平。
  7.人口及职工人数
  ①人口
  1976年末全市人口数实际达到532.6万人,超过计划0.3%,比上年增长1.3%,其中市区人口数为146万人,超过计划0.7%,比上年增长1.7%;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实际达到12.1‰,超过计划2.1个千分点,比上年减少0.6个千分点。
  ②职工人数
  1976年末全市全民所有制职工人数达到50.37万人,超过计划1.6%,比上年增长3.7%。
  8.文教、卫生
  ①教育
  高等教育
  1976年高等院校达到6所,实际招生5638人,在校学生达到16153人,超过计划5.6%,比上年增长17.1%。
  中等专业教育
  1976年中等专业学校达到25所,实际招生6241人,在校学生达到12970人,超过计划1.6%,比上年增长2.4%。
  普通中学教育
  1976年普通中学校369所,实际招生25.3万人,在校学生522168人,超过计划3.8%,比上年增长28.3%。
  小学教育
  1976年小学校3834所,实际招生19.6万人,在校学生数达到838407人,超过计划0.8%,比上年减少0.8%。
  ②文化
  1976年电影艺术片制作实际完成《长空雄鹰》、《山村新人》等7部,比1975年增加2部,增长40%。其他文化事业基本维持现状。
  ③卫生
  1976年全市医院达到201所,比上年增长1.5%,市中医院和双阳县医院,扩建后增加病床位388张。1976年卫生机构病床位实际达到11994张,比上年增长6.3%,卫生技术人员实际达到16944人,比上年增长9%。
  9.财政
  1976年财政收入完成39262万元,为计划的95%,比上年增长2.3%;财政支出完成38487万元,超过计划5.2%,比上年增长3.5%。
  1977年
  一、任务与指标
  1977年国民经济计划安排所遵循的原则是:①以毛主席的《论十大关系》和华国锋同志在第二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上的讲话为指针,紧密联系经济战线实际,深入揭批“四人帮”,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②贯彻“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思想和“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按照农轻重的顺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③进一步开展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发扬革命加拼命精神,贯彻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多快好省地完成国民经济计划;④广泛开展增产节约运动,加强企业管理、贯彻生产、节约并重的方针,要节约求增产,节约求速度,努力降低消耗,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全面完成计划;⑤要集中力量打歼灭战,严禁计划外基本建设,在建设中要贯彻保重点、保投产、保当年见效益的原则;⑥加强计划严肃性和统一性,要坚持在统一计划下发挥两个积极性,搞好综合平衡。
  1.农业
  农业生产要认真贯彻“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合理安排各种作物的比例,严格按种植计划办事。1977年粮食播种面积安排97.6万公顷,其中:大豆24万公顷,产量35万吨;水稻5.3万公顷,产量24万吨;小麦5.3万公顷,产量7.5万吨;甜菜1.6万公顷,产量17.75万吨;油料作物4.6万公顷,增加0.7万公顷。1977年粮食总产量按省下达计划为285万吨,奋斗目标是300万吨。生猪年末存栏计划为168万头,比上年增长3%,力争完成200万头;大牲畜年末存栏数计划为47万头,与上年持平。造林面积2万公顷。
  2.工业
  工业发展的重点和任务是:积极发展支农工业和轻工业,加速发展燃料动力和原材料工业,特别是要把燃料工业搞上去。1977年工业总产值计划为286831~300571万元,为上年实际完成数的95.4~100.01%。产品产量的安排,首先是支农产品,省里安排的主要有:手扶拖拉机800台,比上年增长56.8%;播种机700台,比上年增长200%;机动插秧机1000台,比上年增长66%;合成氨13500~16500吨,比上年增长39~70%;粉碎机3400台,比上年下降23.0%。市里安排的主要有:配套农机具6种6100台,各种拖拉机、内燃机配件301种57万件,打浆机5000台,运输机械4300台(套),其中大、小拖车800台,整地机械270台,收获机械700台。
  其次是轻工产品,省里安排的主要品种有:自行车11万辆,增长37.5%;灯泡871万只,增长36.7%;日用陶瓷2500万件,增长24.8%;卷烟22万箱,增长4.8%,电视机2500部,增长近2倍。市里根据市场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又补充安排近100个品种。
  再次是冶金煤炭工业,钢计划3万吨,比1976年下降43.3%,争取完成3.5万吨。
  机械工业除农机产品外,民用产品大部分下降,汽车上年完成5.6万辆,1977年只计划45166辆,比1976年下降20.3%,其他如原煤、空压机、工业锅炉、交流电动机、金属切削机床等下降30~70%。
  3.商业
  1977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计划10.9亿元,增长4.8%。从61种主要产品的销售计划看,增加的有食糖、卷烟、自行车、缝纫机、电子管收音机等19种,占31%;基本相当于上年水平的有铝锅、毛线等29种,占48%;低于上年水平的有13种,占21%,如呢绒计划47.6万米,减少24万米。
  生猪收购41万头,比上年实际完成增加2.6万头。鲜蛋收购260万公斤,比上年实际完成增加30万公斤。
  1977年外贸收购总值计划7657万元,比上年减少7%。主要收购品种计划126种,比上年减少14种。
  粮食购销计划,征购计划106.5万吨,比上年实际完成增加22.4%,销售安排47万吨,比上年实销减少1500吨。油料收购计划为45.5万吨,比上年实际完成增长46%。
  4.财政
  1977年财政收入计划39856万元,比上年实际完成增长1.5%。财政收入的来源是:企业收入3772万元,工商税收32700万元,农业税收3284万元,其他收入100万元。1977年财政支出计划34176万元,比1976年实际支出减少11.2%。
  5.基本建设
  1977年基本建设投资计划为13721万元,比1976年下降9.0%,其中:中央、省直单位基本建设项目投资9446万元;市属以下单位基本建设项目投资4275万元。
  6.交通运输业
  1977年公路货运量计划为1285.7万吨,比1976年增加22万吨,增长1.7%;公路货物周转量计划为16099.5万吨公里,比上年增加736.2万吨公里,增长4.8%;1977年公路客运量计划为673.7万人次,比上年增加44.1万人次,增长7%;公路客运周转量计划为23768.7万人次公里,比上年增长4.5%。
  7.物资分配
  1977年钢材除掉给省、留作对外协作、冶金局和企业留成外,可以分配的为15481吨,比上年减少2000吨。分配情况:农业和农业机械5163吨,占33.4%,比上年增加260吨,农机会战、水泥会战、化肥会战等用钢材2500吨,共计7663吨,占钢材分配总量的将近一半;工业生产用2399吨,占15.5%;城建公用事业和房产用1000吨,占6.5%,比上年增加248吨;技措维修用2500吨,占16.1%,比上年减少100吨;自筹基建用1919吨,占12.4%,比上年减少2400多吨。
  水泥可分配资源共有19000吨,比上年减少16000吨。分配情况:一是农业用4440吨,占23.4%,比上年减少1000吨;二是城建用1600吨,占8.4%,比上年减少600吨;三是自筹基建用4926吨,占25.9%,比上年减少3474吨;四是技措维修用4600吨,占24.2%,比上年减少2300吨;其他和机动3434吨,占18.1%。
  8.科技、文教卫生
  ①科技
  科技计划是按遵循“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基本方针和“抓纲治国”的战略决策,结合长春市工农业生产的实际,本着为“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做贡献的精神及“缩短战线,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原则安排的。1977年共安排62项,其中:农业21项,农机6项,工业支援农业项目5项,工业22项,医药卫生6项,建工2项。科技项目的安排突出了农业和支援农业,占项目的51.6%。经费共安排140万元。
  ②教育
  教育要坚持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多快好省地发展教育事业;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组织学龄儿童入学,控制学生流失,杜绝出现新文盲。在普及城市10年教育的基础上,重点抓好发展农村中学教育,为适应“农业学大寨”的需要,应有计划地开设专业课,举办专业班,为社队培养专业人才。要办好“五·七”大学、“七·二一”大学和“五·七”学校,重视青年业余教育。
  1977年高等院校计划招生4500人,在校学生计划达到16853人,比上年增长4.3%;中等专业学校计划招生5500人,在校学生计划达到11870人,比上年下降8.5%;普通中学计划招生264744人,在校学生达到583912人,比上年增长11.8%;小学计划招生161708人,在校生达到838832人,比上年增长0.1%。
  ③文化卫生
  1977年文化、卫生事业基本维持现状。
  二、执行结果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经过十年动乱被“四人帮”干拢破坏的国民经济急待调整和休养生息,但1977年,在“左”的思想影响下,继续搞了高指标,加之,十年动乱给国民经济造成的严重后果还未消除,工业仍面临原材料、燃料缺口大,电力供应相当紧张的困境。在农村继续推行“大寨式”评工记分方法,1977年先后在农村把73个生产大队的基本核算单位由生产队过渡到生产大队,造成思想混乱,生产滑坡;在农村还取消了农村集市贸易,强行推广了辽宁省彰武“哈尔套大集”(称“社会主义大集”)的经验,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1.农业
  1977年遭受了历史上少有的低温春旱,夏涝以及病、虫等自然灾害,农业生产没有完成计划。全市粮食总产量完成208.9万吨,完成计划的73.3%,比1976年下降12.3%,其中,大豆产量19.1万吨,完成计划的54.6%;水稻产量11.75万吨,完成计划的49%;小麦产量3.45万吨,完成计划的46%。甜菜完成8.88万吨,完成计划的50%。生猪和大牲畜存栏数均未达到计划指标。造林计划2万公顷,实际完成3万公顷,超过计划50%。
  2.工业
  1977年工业总产值实际完成28.6亿元,完成计划的99.7%,比上年下降4.8%。工业主要产品:
  钢实际完成46114吨,超过计划53.7%,比1976年下降12.8%;
  汽车实际完成42173辆,完成计划的93.4%,比1976年下降25.6%;
  合成氨实际完成7933吨,完成计划的58.8%,比1976年下降18.4%;
  粉碎机实际完成5113台,,超过计划的50.4%,比1976年增长15.9%;
  自行车实际完成85280辆,完成计划的77.5%,比1976年增长6.6%;
  电视机实际完成435部,完成计划的17.4%,比1976年下降3.3%;
  原煤实际完成145.5万吨,比1976年增长0.8%;
  铁路客车实际完成291辆,比1976年下降1%;
  拖拉机实际完成5125台,比1976年下降21.3%;
  棉布实际完成4488万米,比1976年下降8.9%;
  食用植物油实际完成16952吨,比1976年增长17.2%;
  卷烟实际完成22万箱,按计划完成,比1976年增长4.8%。
  其他农业机械和农机具等产品的产量,实际完成接近或超过计划。
  3.商业
  1977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完成11.22亿元,超过计划2.9%,为1976年的107.9%。外贸出口收购完成8023万元,超过计划4.8%,为1976年的97.5%。生猪收购完成35万头,完成计划的85.4%。粮食征购完成76.6万吨,完成计划的71.9%。
  4.基本建设
  1977年全市基本建设贯彻中央有关缩短基本建设战线的指示,实际投资额比1976年下降14%,完成12979万元,为计划的94.6%,其中:中央及省直单位实际完成7331万元;市以下单位实际完成5648万元。
  5.交通运输业
  1977年公路货运量实际完成1425.2万吨,超过计划10.8%,比上年增长12.8%;公路客运量完成634万人次,完成计划的94.1%,比上年增长0.7%。铁路货运量完成493万吨,比上年增长3.7%;铁路客运量完成246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3.6%。航空货运量完成739吨,比上年增长12.8%;航空客运量完成14574人次,比上年增长16.1%。
  6.城市公用事业
  1977年市区煤气总产量实际达到8030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3%;市区自来水供水总量实际达到6449万吨,比上年减少16.7%;市区公共汽车年末实有量达到283辆,比上年增长1%;市区公共有轨电车年末实有量达到100辆,比上年减少9%;市区公共无轨电车年末实有量达到60辆,比上年增长87.5%。
  7.人口及职工人数
  1977年末全市人口数达到538.3万人,比上年增长1.1%,其中,市区人口达到147.3万人,比上年增长0.9%;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达到11.7‰,比上年减少0.4个千分点。
  1977年全市全民所有制职工人数达到52.07万人,比上年增长3.4%。
  8.文教、卫生
  ①教育
  1977年高等院校达到6所,当年冬季恢复高考,实际招生4822人,在校学生实际达到11225人,比上年减少30%;中等专业学校实际达到25所,实际招生5588人,在校学生实际达到11916人,比上年减少8.1%;普通中学校达到369所,实际招生26.1万人,在校学生实际达到55.7万人,为计划的95.5%,比上年增长6.8%;小学校达到3799所,招生19.4万人,在校学生实际达到82.8万人,为计划的98.7%,比上年下降1.2%。
  ②文化
  1977年电影艺术片制作实际完成《延河战火》等3部,比1976年减少4部,下降57.2%。1977年全市影剧场达到25个,电影放映队达到352个,艺术
  表演团体达到14个,基本维持现状。
  ③卫生
  1977年全市医院达到202所,比上年增加1所;卫生机构病床位达到12471张,比上年增长4%;卫生技术人员达到17732人,比上年增长4.6%。
  9.财政
  1977年财政收入实际完成38443万元,为计划的96.5%,比上年减少2%;财政支出实际完成37656万元,超过计划10.2%,比上年减少2%。
  1978年
  一、任务与指标
  1978年发展国民经济的方针、任务是:要遵循中共十一大路线,以揭批“四人帮”为纲,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抓纲治国,继续革命,深入开展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按照党中央的要求,在新的一年里,要千方百计地把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搞得快一些,把“四人帮”及其同伙干扰破坏所造成的损失夺回来,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要本着实现高速度的精神,大力加强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坚决把农业搞上去,加快农业机械化的步伐,集中力量把以燃料为重点的基础原材料工业搞上去,认真抓好轻工业,安排好市场和人民生活,相应发展科技、文教事业。发展经济要立足于现有基础,走挖潜、革新、改造的路子,充分挖掘现有企业的潜力,搞好计划的综合平衡,加强计划的统一性和严肃性,重大的经济活动都必须纳入计划,要在统一计划下,发挥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使国民经济多快好省地向前发展。
  1.农业
  发展农业要认真贯彻“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尽快地把粮食搞上去,把经济作物搞上去,把多种经营搞上去,做到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1978年粮食总产量计划270万吨,比1977年增加61.1万吨,增长29.2%。大豆安排22.6万公顷,比1977年计划减少1.3万公顷。扩大水稻、小麦、谷子、高粱的播种面积,水稻和小麦各安排5.3万公顷,分别比1977年增加1.4万公顷和1.06万公顷。谷子安排16.6万公顷,比1977年增加3.3万公顷。玉米播种面积约减少6.6万公顷。经济作物安排甜菜1.6万公顷,麻1.6万公顷,油料4.6万公顷,并试种烤烟。
  多种经营,搞好以养猪为中心的畜牧业,生猪年末存栏数计划为184.6万头,比上年增长8.4%。大牲畜年末存栏计划47万头,比上年增长3.3%。捕捞鱼计划2800吨,比上年增长164.7%。造林安排2.2万公顷。
  郊区生产贯彻为城市服务的方针,实行以菜为主,菜豆薯并举,猪、禽、蛋、奶、果全面发展。1978年适当扩大蔬菜播种面积,达到每个城市人口有1.5分菜地,蔬菜耕地面积1.5万公顷(除复种外),比1977年增加533公顷。菜豆播种面积安排1万公顷,土豆播种面积安排0.6万公顷,基本维持历年水平。
  以到1980年实现一人一亩稳产高产田为奋斗目标,大搞农田基本建设,重点抓好水利建设。水利建设要实行治涝与灌溉并重方针,搞好工程配套,发挥现有工程效益。1978年水利灌溉面积力争实现10.6万公顷。
  2.工业
  1978年工业总产值计划安排322000万元,比上年增长12.6%。
  以1980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为奋斗目标,加快农业机械的生产。195型手扶拖拉机要在重点提高质量和配套生产能力的前提下,完成1200台生产任务。耕作机械,重点是抓好二行、四行播种机、中耕机和水稻插秧机的生产,按省安排的计划进行。加快社队工业发展步伐,为农业机械增加配件,扩大维修能力。
  ②要花大力气,尽快把以煤炭为重点的基础原材料工业搞上去。1978年国家对小煤矿产量计划定为50万吨,比1977年增加6万吨,省安排必保数是63万吨,争取达到69万吨。
  进一步抓好钢铁、水泥、硫酸的生产。
  ③抓好轻工业生产,增加产量,提高质量,增加花色品种。棉纱计划生产59600件,比上年增长22.9%;布计划生产4500万米,增长0.3%;自行车计划生产12万辆,增长40.7%;缝纫机计划生产13万架,增长8%;大钟计划生产28.5万架,增长19.7%;搪瓷制品计划生产3000吨,增长19%。
  ④抓好国家安排的重点产品,出口援外产品和军工产品的生产。工程机械计划安排39台,增长50%;印刷机械计划安排521台,增长35%;变压器计划安排46.2万千伏安,增长15%;汽车计划安排50600辆,增长20.0%,其中130型汽车省计划安排100辆,市拟再安排500—600辆;铁路客车计划安排350辆,增长20.3%;电子、光学在保证完成国家计划的基础上,要积极试制新产品。
  3.商业
  为了缓解肉、油、蛋等副食品和布匹、针织品、煤炭供应紧张状况,商业部门要千方百计扩大货源,加强收购工作,保证市场供应。1978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计划为115000万元,比上年增长2.5%。生猪收购计划41万头,比上年增长20%。食糖、肥皂、洗衣粉等供应量下降,对市场影响较大。粮食收购计划102.5万吨,比1977年增长25.85万吨,增长33.7%;粮食销售计划46万吨,比1977年增长3.6%。1978年外贸收购总值计划6659万元,比1977年下降17%。
  4.财政
  1978年财政收入计划40533万元,比1977年增加2090万元,增长5.4%。财政要继续加强扭亏增盈工作,企业亏损要扭转50%,工业企业亏损要扭转52%,林业企业要扭转35%,商业企业要扭转42%,供销企业要扭转31%,建工企业要全部扭转亏损。
  1978年财政支出计划37000万元,比1977年下降1.7%。
  5.基本建设
  基本建设贯彻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方针。1978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23883万元,比上年增长84%。
  城市建设的重点是居民住宅建设和供水建设。供水建设的重点是抓好南岭净水场扩建结尾和二水源建设。
  6.人口及职工人数
  1978年末,全市人口数计划达到543万人,比上年增长0.9%,其中市区人口数计划达到148.3万人,比上年增长0.7%;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计划达到9‰,比上年下降2.7个千分点。
  7.教育、卫生
  ①教育
  各类学校招生计划:大学招生8500人,比上年增加3568人;中专招生5800人,比上年增加212人;中学招生245281人,比上年减少15341人;小学招生158182人,比上年减少36231人。
  ②卫生
  1978年全市医院计划达到204所,比上年增长1%;病床位计划达到12766张,比上年增长2.4%。
  二、执行结果
  1.农业
  1978年农业生产获得较好收成,农业总产值实际完成92319万元,比1977年增长22.2%;粮食总产量实际完成272.4万吨,超过计划2.4万吨,增长0.9%,比上年增长30.4%,其中:大豆实际完成24.1万吨,比上年增长51.1%;甜菜实际完成176148吨,比上年增长98.4%;郊区蔬菜产量实际完成55.8万吨,比上年增长17.5%。生猪年末存栏实际达到163.3万头,完成计划的88.5%,为上年的95.9%。大牲畜年末存栏实际达到43.9万头,完成计划的93.4%,为上年的96.5%。水产品实际达到1170吨,完成计划的41.8%,比上年增长10.6%。
  2.工业
  1978年工业总产值实际完成329395万元,超过计划2.3%,比1977年增长15.2%。列入市重点考核的160种主要产品产量,有58种完成或超额完成了国家计划。有60多种产品产量比上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其中:硫酸、轮胎、电视机、方糖等6种产品增长1倍以上;拖拉机、氮肥、变压器、工业轴承等9种产品增长50%以上;铸铁、汽车、硼砂、铁路客车、木钟、棉毛衫裤等30种产品增长10%以上。
  3.基本建设
  1978年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完成21212万元,完成计划的89%,比上年增长63.4%,是执行“五五”计划以来,完成投资额较多的一年。
  4.商业
  1978年商品购进总值达9.8亿元,比上年增长10.6%;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1.26亿元,完成计划的97.9%,与上年持平;粮食收购实际完成90.8万吨,为计划的88.6%,比上年增长18.4%;粮食销售实际为47.6万吨,超过计划3.5%,比上年增长7.2%;外贸收购总值实际完成5832万元,为计划的87.6%,比上年减少27.3%。
  5.交通运输业
  1978年公路货运量实际完成1462.5万吨,比上年增长2.6%;公路客运量实际完成716.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3%。铁路货运量实际完成547万吨,比上年增长10.9%;铁路客运量实际完成2474万人次,比上年略有增加。航空货运量完成722吨,比上年略有减少;航空客运量实际达到17746人次,比上年增长21.8%。
  6.城市公用事业
  1978年市区煤气总产量实际达到8516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6%;市区自来水供水总量实际达到6875万吨,比上年增长6.6%;市区公共汽车年末实有量达到283辆,与上年持平;市区公共有轨电车年末实有量达到100辆,与上年持平;市区公共无轨电车年末实有量达到65辆,比上年增长8.3%。
  7.人口及职工人数
  ①人口
  1978年全市人口数实际达到546万人,超过计划0.6%,比上年增长1.4%,其中市区人口达到153.5万人,超过计划3.5%,比上年增长4.2%。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实际达到13‰,超过计划4个千分点,比上年增加1.3个千分点。
  ②职工人数
  1978年末全市全民所有制职工人数实际达到58.3万人,比上年增长12%。
  8.科研、文教、卫生
  ①科研
  1978年全市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实际达到46个,科研人员达到4598人。
  ②教育
  高等教育
  1978年高等院校达到13所,实际招生8072人,在校学生实际达到20107人,比上年增长79.1%。这一年是“文化大革命”后,国家在1977年冬季恢复高考的基础上,步入第一个夏季高考招生,高等教育发展较快。
  中等专业教育
  中等专业学校达到33所,实际招生5954人,在校学生实际达到11925人,比上年增长0.1%。
  普通中学教育
  普通中学校达到363所,实际招生22万人,在校学生实际达到51.3万人,比上年减少8%。
  小学教育
  小学校达到3388所,实际招生20.9万人,在校学生实际达到83.4万人,比上年增长0.8%。
  ③文化
  1978年电影艺术片制作实际完成《两个小八路》、《女交通员》等11部,比1977年增加8部,增长266.7%。
  1978年,全市影剧场达到24所,比上年减少1所;电影放映队达到387个,比上年增长9.9%;艺术表演团体14个,维持上年水平。
  ④卫生
  1978年全市医院达到204所,比上年增加2所,长春市精神病医院经过3年建设于5月份对外开诊。卫生机构床位实际达到12671张,比上年增长1.6%,主要是德惠县人民医院扩建后增加了床位。卫生技术人员达到19461人,比上年增长9.7%。
  9.财政
  1978年财政收入实际完成40428万元,完成计划的99.7%,比上年增长5.2%;工业扭亏完成15.1%,商业扭亏完成17.6%。1978年财政支出实际完成39054万元,超过计划5.6%,比上年增长3.7%。
  1979年
  一、任务与指标
  1979年发展国民经济的方针、任务是:①根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要坚决地、迅速地把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全力以赴,大干四个现代化。②要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总方针,坚持农、轻、重的顺序,把发展农业放在首位,发展农业要认真贯彻“以粮为纲、因地制宜、适当集中”的方针,合理安排两个布局。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围绕商品粮基地建设,大搞农林牧副渔和农田基本建设,集中力量把农业这个基础搞上去。③积极发展工业,要充分利用现有工业基础,重点是把支农工业、轻工业、以煤炭为中心的重工业搞上去。同时要切实地搞好工业的调整改组,在调整中加快工业的发展速度。要充分发挥现有企业潜力,提高产品质量,增加花色品种,发展新产品,降低消耗,降低成本,增加利润,使工业多快好省地向前发展。④基本建设要贯彻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方针,大力提高投资效果,重点要把住宅建设搞上去。⑤安排好市场;扩大外贸。⑥积极搞好科技试验,相应发展文教卫生等各项事业。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增加城乡人民收入,不断改善生活。
  1.农业
  发展农业的方针是:要认真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和《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试行草案)》两个文件精神,坚决地、完整地执行“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因地制宜、适当集中”方针,加快长春市农业发展步伐,为国家多做贡献。
  主要指标是:1979年粮食总产量计划280万吨,比上年实际产量增加7.6万吨,增长2.8%,其中,大豆播种面积21.3万公顷,产量28万吨,比上年增长16%;水稻播种面积4.1万公顷,小麦播种面积5.3万公顷。
  2.工业
  省计划会议安排全省工业发展速度是6~7%。根据省下达给长春市的产品产量计算,长春市工业总产值要增长2~6%,达到34.9亿元。
  1979年工业生产的重点有3个方面:一是支农工业,除抓好省安排的品种(四行播种机400台、场上作业机械1500台)外,市里增列19种适销农机产品。二是轻纺工业,要努力提高质量,增加花色品种,降低成本,增加适销对路产品。计划指标是:棉布4732万米,比1978年增长1.8%;胶鞋1538万双,增加20万双;灯泡1119万只,增长6%;卷烟19万箱,增长39.7%;啤酒14154吨,增长19.8%;日用搪瓷制品安排3400吨,增长12.4%。三是积极发展煤炭等燃料和原材料工业、机械和电子工业。市财政投资360万元,重点建设3个采煤井,煤炭产量计划150万吨,增长4%。钢锭计划4.9万吨,保持上年水平;钢材41200吨,增长4.8%。建材工业要抓好跃进水泥厂、灰渣砖厂和团山采石场的结尾投产。水泥计划15.4万吨;红砖计划8.77亿块。机械工业力争完成工程机械扩建结尾,扩建光学玻璃厂,扩大生产能力50吨。汽车计划6.25万辆,比上年增长6%。铁路客车计划463辆,增长6%。拖拉机计划8783万台,增长15%。电子工业要发展新品种,半导体厂要形成年产20万块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生产能力。
  3.交通运输业
  1979年计划新建市公路客运站,续建市运输公司保养场,完成农安客运站建设。1979年公路货运量计划1470万吨,比上年略有增长;公路客运量计划78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
  4.商业
  1979年社会商品购买力计划比上年增长8.6%。商品调入量增加较大,如电视机、自行车、缝纫机、名牌手表等分别增长15~20%,供求矛盾将有明显缓和。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计划为130000万元,比上年增长15.4%。
  农副产品收购总值比上年增长18.6%。生猪收购41万头,与上年持平。粮食征购计划110万吨,比上年增加20万吨。
  1979年外贸收购总值5113万元,比上年减少12.3%。
  5.基本建设
  1979年全市固定资产计划投资2.26亿元,比上年增长6.5%,其中,省以上为1.2亿元,市以下为1.06亿元。
  市以下各部门基本建设安排情况如下:农业50项,投资1510.3万元,比上年增加236万元,增长18.5%;工业24项,投资3670万元,比上年增加1776万元,增长93.77%;交通邮电6项,投资57万元,比上年增加20万元,增长54.5%;财贸11项,投资179万元,比上年增加30.2万元,增长20.3%;文教卫生9项,投资563万元,比上年增加53万元,增长10.39%,其中教育投资310万元,比上年增长58.16%,卫生投资203万元,比上年减少25.26%;文化广播投资20万元,科技投资30万元。
  城市建设安排4项,投资1635万元,比上年增加500万元,其中供水建设500万元,煤气大罐建设85万元,居民住宅1000万元,比上年增长2.3倍,恢复南岭动植物园50万元。1979年住宅建设规模较大,可达75~80万平方米,比上年约增加10万平方米。
  城市维护欠帐较大,需在今后几年内逐步解决。1979年城市维护费收入,按中央规定实行新办法,从全市工商企业利润中提成5%,可达3000万元。支出安排重点是居民住宅、市政工程、道路和排水的维护,兼顾其他。
  6.人口及职工人数
  ①人口
  1979年全市人口计划达到551.5万人,比上年增长1%,其中市区人口达到154.6万人,比上年增长0.7%。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计划达到10‰,比上年减少3个千分点。
  ②职工人数
  1979年计划新增职工53800人,其中全民所有制增加24000人,集体所有制增加29800人。积极扩大就业门路,逐步统筹解决留城和下乡知识青年就业问题。
  7.科技、教育、卫生
  ①科技
  1979年科技项目安排83个,其中农业40个,农机10个,工业24个,医药卫生9个。
  ②教育
  教育事业要继续深入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师资素质,遵照“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搞好学校规划,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狠抓重点科研项目,改进和加强学校的管理工作,积极培养为四化建设需要的各类人才。
  高等教育
  1979年计划招生6500人,在校学生达到23400人,比1978年增长16.4%。
  中等专业教育
  1979年计划招生6200人,在校学生达到16025人,比1978年增长34.4%。
  普通中学教育
  1979年计划招生183950人,在校学生达到522108人,比1978年增长1.7%。
  小学教育
  1979年计划招生205151人,在校学生达到914568人,比1978年增长9.6%。
  ③卫生
  卫生事业建设安排10项,投资203万元。主要建设项目有市职业病医院2000平方米病房续建,九台县医院门诊扩建,郊区医院续建,市儿童医院结尾等工程。
  8.财政
  1979年财政收入计划为40540万元,比1978年增长0.3%;财政支出计划为38000万元,为1978年的97.3%。
  二、执行结果
  1979年,长春市国民经济各条战线认真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全国五届人大二次会议精神,贯彻国务院提出的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解放思想,团结一致,全面完成和超额完成了发展国民经济的各项任务。
  1.农业
  农业生产在多灾之年夺得了好收成。在农业生产中,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的两个重要文件,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落实各项经济政策,狠抓增产关键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干部、社员的积极性,克服了自然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夺取了农业丰收。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283.1万吨,比丰收的1978年增长3.9%,是历史上收成较好的一年。郊区蔬菜生产基本上保证了城市供应。林牧副渔也有发展。植树造林完成1.8万公顷,“四旁”植树5000万棵,人均有树83棵。生猪年末存栏实际达到183.1万头,比1978年增长12.1%。社队工副业生产总值增长28%,三级集体积累增长11%。社员生活水平普遍有所提高,收入超过千元的户已不在少数。
  2.工业
  工业生产持续稳步发展。各工业部门认真贯彻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发动群众,开展增产节约运动,大抓轻纺工业,千方百计挖掘生产潜力,采用经济手段管理企业,把政治工作与经济手段结合起来,坚持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实行企业亏损包干等,把企业经营好坏与职工的物质利益联系起来,使企业和职工从经济利益上关心生产的发展,各企业努力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增加花色品种,扭亏增盈。1979年全市工业总产值完成35.9亿元,超过计划2.9%,比1978年增长9%,其中一轻和纺织工业增长13.4%。列入质量规划的146种产品,有136种达到或超过本企业历史最好水平。全市试制成功336种新产品,增加2073种新花色、新规格。地方工业全年实现利润3750多万元,比1978年增长1倍以上,亏损企业减亏1000多万元。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计划完成情况:
  钢锭1979年实际达到55902吨,超过计划14.1%,比上年增长15%;
  原煤实际达到150.4万吨,超过计划0.3%,比上年增长4.4%;
  汽车实际达到63874辆,超过计划2.2%,比上年增长8.3%;铁路客车实际达到465辆,超过计划0.4%,比上年增长6.4%;
  拖拉机实际达到9310台,超过计划6%,比上年增长21.9%;
  棉布实际达到5192万米,超过计划9.7%,比上年增长11.7%;
  胶鞋实际达到1275万双,完成计划的82.9%,为上年的84%;
  灯泡实际达到1177万个,超过计划5.2%,比上年增长12.2%;
  卷烟实际达到16.2万箱,完成计划的85.3%,比上年增长19.1%;
  啤酒实际达到12825吨,完成计划的90.6%,比上年增长8.5%;
  搪瓷制品实际达到3247吨,完成计划的95.5%,比上年增长7.3%。
  3.交通运输业
  1979年公路货运量实际完成1427.8万吨,为计划的97.1%,比上年减少2.4%;公路客运量完成794万人次,超过计划0.8%,比上年增长10.9%。铁路货运量实际完成236.4万吨;铁路客运量实际完成1484.5万人次,铁路运输因统计口径有变化,与上年不可比。航空货运量实际完成734吨,比上年增长1.6%;航空客运量实际完成16926人次,比上年减少4.6%。
  4.基本建设
  1979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完成2.67亿元,超过计划18.1%,比上年增长26%,全年竣工面积68.3万平方米,增长36.6%。为加快住宅建设,全市住宅建设投资9000万元,占全市全部投资总额的33.7%,住宅面积127万平方米,占全市建筑面积的52.9%,竣工面积45.3万平方米,比1978年翻了一番。
  5.城市公用事业
  1979年市区煤气总产量实际达到8745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2.7%;市区自来水供水总量实际达到7292.3万吨,比上年增长6.1%;市区公共汽车年末实有量达到298辆,比上年增长5.3%;市区公共有轨电车年末实有量达到98辆,比上年减少2%;市区公共无轨电车年末实有量达到78辆,比上年增长20%。
  6.商业
  1979年财贸战线深入开展了以提高服务质量,改善企业管理,为“四化”积累资金为内容的增产节约运动,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商品总购进实际完成15.15亿元,创历史最好水平。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实际完成13.51亿元,超过计划3.9%,比上年增长20%。粮食收购量实际达到92.7万吨,为计划的84.3%。城乡储蓄余额达到2.3亿元,比上年增长43.2%。外贸收购实际完成6825万元,超过计划33.5%,比上年增长17%。
  7.人口及职工人数
  ①人口
  1979年全市人口数实际达到555.1万人,超过计划0.7%,比上年增长1.7%,其中市区人口数达到160.4万人,超过计划3.7%,比上年增长4.5%;人口自然增长率达到11.8‰,比计划增长1.8‰,比上年减少1.2个千分点。
  ②职工人数
  1979年全市全民所有制职工年末人数实际达到62.4万人,超过计划2.8%,比上年增长7%。集体所有制职工年末人数实际达到27.54万人,比上年增长7.8%。私营及个体劳动者也略有增长。安排待业青年约5万多人。
  8.科研、文教、卫生
  ①科研
  1979年全市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实际达到64所,比上年增长39%,科研人员实际达到13260人,比上年增长188.3%。
  ②教育
  1979年在教育战线狠抓了师资培训工作和教育结构改革试点,提高了教学质量。
  1979年高等院校达到15所,比上年增加2所,实际招生6198人,在校学生达到25008人,超过计划6.9%,比上年增长24.4%;中等专业学校达到36所,比上年增加3所,实际招生6111人,在校学生达到16222人,超过计划1.2%,比上年增长36.0%;新设技工学校4所,在校学生实际达到957人;普通中学校达到378所,比上年增加15所,实际招生14.8万人,在校学生达到44.5万人,完成计划的85.2%,比上年减少13.3%;小学校达到3326所,比上年减少62所,实际招生17.9万人,在校学生达到84.8万人,完成计划的92.8%,比上年增长1.6%。
  ③文化
  1979年电影艺术片制作实际完成《保密局的枪声》、《包公赔情》、《吉鸿昌》、《小字辈》等15部,比1978年增加4部,增长36.4%。
  1979年全市影剧场实际达到21个,比上年减少3个;电影放映队实际达到351个,比上年减少36个;艺术剧团实际达到18个,比上年增加4个。
  ④卫生
  1979年全市广泛开展了爱国卫生运动,改变城乡卫生面貌,减少了发病率。全市医院发展到205所,比上年增加1所,卫生机构病床位发展到13034张,比上年增长2.9%;卫生技术人员发展到21687人,比上年增长11.4%。
  9.财政
  1979年财政收入实际完成39609万元,为计划的97.7%,比上年减少2%;财政支出实际完成38383万元,超过计划1%,比上年减少1.7%。
  1980年
  一、任务与指标
  198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的方针是:进一步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更加集中精力,专心致志地抓经济,搞建设,扎扎实实地搞好国民经济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工作。坚决把农业搞上去,把轻纺工业搞上去,把人民生活安排好,把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下来,为长春市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打好基础。
  1.农业
  农业要坚持贯彻“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因地制宜、适当集中”的方针,贯彻中央[1980]17号文件精神:“把农业逐步变为农林牧副渔布局合理、全面发展,能满足人民生活和国家需要的发达的农业,把农村逐步变为农工商综合经营,经济繁荣、文明昌盛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业生产的具体任务和指标是:1980年粮食总产量计划安排275万吨,力争突破300万吨,其中大豆播种21.3万公顷,产量28万吨。林业重点抓好“三北”防护林建设,完成造林1.5万公顷的任务。牧业继续抓好养猪,生猪存栏计划为180万头,出栏87万头。牛、羊、兔、禽及副业和渔业也要有较大发展。社队企业总产值要达到2.5亿元,比上年增长22%。郊区要搞好蔬菜副食基地建设,努力增加西红柿、黄瓜、豆角等品种的产量,全年要提供商品菜32.5万吨。
  2.工业
  工业生产的任务是,要以调整为中心,坚决贯彻“挖潜、革新、改造”的方针,大力发展轻纺工业和短线产品,努力增加花色品种,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使工业生产在调整中有一个扎扎实实的增长速度。1980年工业总产值计划为38.06亿元,比上年增长6%,争取达到8%。
  工业调整要把加快发展轻纺工业放在优先地位。为了发展轻纺工业,国家和省除在预算内投资安排农安县糖厂的续建项目外,还拿出贷款安排发展其他一些轻纺工业的改造和扩建项目,确定35个项目,贷款4100万元,占省贷款资金的40%。这些项目实现后,将会大大改变长春市轻纺工业的面貌。要实现这些项目的任务,需要搞土建面积90100平方米,安装设备1818台,其中自制设备462台。
  3.基本建设
  基本建设贯彻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方针,投资和建设规模比上年有所压缩。1980年固定资产投资2.2亿元,建筑面积为150万平方米。
  市属以下单位固定资产投资11500万元,相当于上年水平。投资方向是:轻纺工业4300万元,占37%;城市建设3200万元,占28%;职工住宅3000万元,占26%;水泥和煤炭工业369万元,占3%;其他631万元,占6%。
  4.财政
  从1980年起,财政体制由“定收定支,收支挂勾,总额分成,一年一定”改为“划分收支,分级包干,比例上解(或定额补助),一定五年。”按照这一新的财政体制,省给长春市下达了财政包干任务,收入为40542万元,支出为23718万元,财政任务是开辟财源,增加收入,压缩支出,完成财政包干定额。
  5.商业
  1980年商品供应仍较紧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计划为13.9亿元,比上年增长2.9%,匡算社会购买力将大于社会商品可供量,计划增加轻工业产品,扩大农副产品收购,缓解供需矛盾。外贸收购计划9555万元,比上年增长40%,争取达到1亿元。外贸出口要提高出口产品水平,改变出口产品结构,增加工业品出口比重,争取有更多的工业品进入国际市场。
  6.交通运输业
  1980年公路货运量计划为1256万吨,为上年的88%;公路客运量计划793.2万人次,与上年持平。
  7.人口
  1980年末全市人口计划达到559.8万人,比上年增长0.85%,其中,市区人口计划达到162.5万人,比上年增长1.3%;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达到8.5‰,比上年减少3.3个千分点。
  8.科研、文教、卫生
  ①科研
  充分利用长春市大专院校多的优势,采取有力措施,移植他们的科研成果,并组织工厂企业与科研单位协作,努力提高技术水平与产品质量,广泛开展群众性科研活动。
  ②教育
  要继续搞好教育结构改革的试点,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和职业教育,要加强师资培训,提高师资水平,提高教学质量。高校建设除中央投资外,省市投资333万元用于中、小学校舍和师范学校校舍建设。
  1980年高等院校计划招生8500人,在校学生达到28508人,比上年增长14%;中等专业计划招生7000人,在校学生达到17222人,比上年增长6.2%;技工学校计划招生1310人,在校学生达到2267人,比上年增长136.9%;普通中学计划招生20.51万人,在校学生达到47.48万人,比上年增长6.8%;小学校计划招生16.9万人,在校学生达到88.34万人,比上年增长4.1%。
  ③文化
  广泛开展城乡文化娱乐活动,适当增加和改善文化娱乐设施,丰富城乡人民文化娱乐生活。
  ④卫生
  继续搞好我市城乡爱国卫生运动,进一步改善环境卫生、减少疾病。适当增加卫生医疗机构和病床位,提高城乡人民健康水平。
  
  [=此处为表格表6(长春市1980年国民经济计划主要指标)=]
  二、执行结果
  1.农业
  认真贯彻了“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因地制宜、适当集中”的方针和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的两个文件,进一步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经济政策,特别是按劳分配的政策,积极建立健全各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村干部和社员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在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农业生产仍夺得较好收成。1980年农业总产值实际完成100126万元(按1970年不变价),比上年增加2155万元,增长2.2%。粮食播种面积比上年减少0.3万公顷,粮食总产量实际达到268.9万吨,完成计划的97.8%,为上年的95%,粮食产量未能完成第五个五年计划年平均递增4.5~5%的目标。粮食收成虽比上年减少,但各种经济作物都有大幅度增长,油料、烟叶、甜菜总产量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林牧副渔也有很大发展。1980年造林面积实际达到2.6万公顷,超过计划73.3%,比上年增长44.4%。农民收入与上年基本持平。
  2.工业
  工业生产认真贯彻了以调整为中心的八字方针,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果。1980年全市工业总产值实际完成38.8亿元(按1970年不变价),为计划的101.9%,比上年增长8%,其中,轻纺工业的产值达到14.9亿元,比上年增长13.4%,主要轻工产品的产量有了很大的增长。工业产品质量有所提高,列入产品质量升级规划的110种主要产品,完成规划要求的有103种,占93.6%,有90%以上的产品质量比1979年有所提高。在全国、全省质量评比中,有46种产品被评为优质产品,其中:1种获金质奖章,2种获银质奖章,11种被评为部优质产品和信得过产品,32种被评为省优质产品。全年试制成功385种新产品,增加1200多种新花色规格。
  “一汽”研制的CA630红旗牌16座新型高级旅游车于6月5日试制成功。1980年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亏损单位由20户降到16户。
  1980年工业总产值实际完成比1975年增长29.3%,年均增长实际达到5.3%,未能完成第五个五年计划年均增长8.5%的目标。
  3.商业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财贸战线出现了新气象。市场商品供应量增加,吃、穿、用的紧张局面得到缓和。1980年长春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实际完成165883万元,超过计划19.3%,比上年增加30768万元,增长22.8%。外贸收购总额完成13130万元,超过计划37.4%,比上年增长92.3%。
  4.基本建设
  1980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基建投资最多的一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完成39962万元,比上年增长49.5%,其中:全民所有制单位基本建设投资实际完成31242万元,比上年增加5993万元,增长23.7%。全市基本建设投资竣工住宅73.4万平方米,为上年的150.7%,是住宅建设最多的一年。按每户50平方米计算,可使14680户迁入新居。此外,维修房屋35万平方米。城市建设重点工程第二水源、煤气大罐、铁北区域供热和南湖污水截流进展顺利,年底完成投资2654万元,完成计划的92.2%。道路维修完成42万平方米。绿化植树完成45万株。
  5.交通运输业
  1980年公路货运量实际完成1232.3万吨,为计划的98.1%,比上年减少13.7%;公路客运量实际完成854.3万人次,超过计划7.7%,比上年增长7.6%。铁路货运量实际完成248.1万吨,比上年增长5%;铁路客运量完成1526.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航空货运量实际完成507吨,比上年减少30.9%;航空客运量实际完成12082人次,比上年减少28.6%。
  6.城市公用事业
  1980年市区煤气总产量实际达到8002万立方米,为上年的91.5%;市区自来水供水总量实际达到7959.2万吨,比上年增长9.1%;市区公共汽车年末实有量达到308辆,比上年增长3.4%;市区公共有轨电车年末实有量达到98辆,与上年持平;市区公共无轨电车年末实有量达到89辆,比上年增长14.1%。
  7.人口及职工人数
  ①人口
  1980年末全市人口实际达到562.3万人,超过计划0.4%,比上年增长1.3%,其中市区人口数达到164.3万人,超过计划1.1%,比上年增长2.4%;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实际达到9.6‰,超过计划1.1个千分点,比上年减少2.2个千分点。
  ②职工人数
  1980年末,全市全民所有制职工人数实际达到64.99万人,比上年增长4.1%。集体所有制职工人数实际达到30万人,比上年增长8.9%。城镇私营个体劳动者实际达到0.74万人,比上年增长236.4%。职工人数和城镇私营个体劳动者的增加,主要是广开就业门路安置下乡回城青年和城市待业青年。
  8.科研、文教、卫生
  ①科研
  1980年全市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实际达到71所,比上年增长10.9%;科研人员达到1.4万人,比上年增长5.8%。
  ②教育
  1980年高等院校发展到15所,实际招生8550人,在校学生28464人,为计划的99.8%,比上年增长13.8%;中等专业学校达到48所,实际招生7033人,在校学生达到17366人,超过计划0.8%,比上年增长7.1%;技工学校达到11所,实际招生1351人,在校学生达到2945人,超过计划29.9%,比上年增长207.7%;普通中学校达到392所,实际招生16.2万人,在校学生达到42.87万人,为计划的90.3%,比上年减少3.6%;小学校达到1950所,比上年减少1376所,主要是整顿农村小学网点,撤销了不具备条件的小学及对分布不当的小学网点进行了合并。1980年实际招生17.17万人,在校学生达到87.5万人,为计划的99.1%,比上年增长3.1%。
  ③文化
  1980年电影艺术片制作实际完成《大渡河》、《刑场上的婚礼》、《红牡丹》等16部,比1979年增加1部,增长6.7%。
  1980年全市影剧场实际达到21个,与上年持平;电影放映队实际达到366个,比上年增长4.3%;艺术表演团体实际达到19个,比上年增加1个。
  ④卫生
  1980年全市医院达到208所,比上年增加3所,卫生机构病床位实际达到13148张,比上年增长0.9%;卫生技术人员达到23019人,比上年增长6.1%。
  9.财政
  1980年财政收入实际完成50947万元,超过计划25.7%,比上年增长28.6%;财政支出实际完成48974万元,超过计划106.5%,比上年增长27.6%。
  1980年是“五五”计划的最后一年,计划执行结果,多数指标没有完成。
  “五五”计划规定,1980年农业总产值要达到11.5亿元,实际完成10.01亿元,为计划的87%。粮食总产量要达到325~335万吨,实际完成268.9万吨,完成计划的82.7~80.3%,5年平均每年完成254.3万吨,比“四五”计划期间年均增长11.6万吨。
  “五五”计划规定工业总产值要达到45亿元,实际完成38.78亿元,完成计划的86.2%。原煤、铸铁、棉布、化肥生产均未达到计划指标。
  “五五”计划基本建设投资总额实际达到115959万元,比“四五”计划基本建设投资总额增加51197万元,增长79.1%。
  “五五”计划规定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要达到12.48亿元,实际完成16.5亿元,为计划的132.9%,比1975年增长68.7%。
  “五五”计划规定外贸收购总额1980年计划达到19838万元,实际完成13130万元,为“五五”计划的66%。
  “五五”计划期间公路货运量略有下降,由1975年的1244万吨,减到1232.3万吨,下降0.9%;公路客运量由1975年602.4万人次,发展到1854.3万人次,增长41.8%。铁路货运量较1975年有所下降,由395.7万吨减少到248.1万吨,减少37.3%;铁路客运量由1975年的1929万人次减少到1526.2万人次,减少20.9%;航空货运量由1975年463吨,增加到507吨,增长9.5%;航空客运量由1975年8957人次,增加到12082人次,增长34.9%。
  “五五”计划期间城市公用事业有所发展。市区煤气总产量由1975年6657万立方米增加到8002万立方米,增长20.2%;市区自来水供水总量由1975年7502万吨,增加到7959万吨,增长6.1%;市区公共汽车年末实有量,由1975年240辆增加到308辆,增长28.3%;市区公共有轨电车年末实有量,由1975年115辆减少到98辆,减少14.8%;市区公共无轨电车年末实有量由1975年32辆,增加到89辆,增长178.1%。
  “五五”计划期间,全市年末人口数由1975年的525.6万人,增加到562.3万人,增长7%,其中市区人口由1975年143.6万人增加到164.3万人,增长14.4%。
  “五五”计划期间,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2.7%。下降到9.6‰,减少3.1个千分点。
  “五五”计划期间全市全民所有制职工人数由1975年的48.58万人增加到64.99万人,增长33.8%。
  “五五”计划期间教育事业发展较快,高等教育1980年在校学生实际达到28464人,比1975年增长1倍多;中等专业教育1980年在校学生实际达到17366人,比1975年增长37.1%;普通中学教育1980年在校学生实际达到428695人,比1975年增长5.3%;小学教育1980年在校学生实际达到875065人,比1975年增长3.5%。
  “五五”计划期间卫生事业,有较大发展,全市医院由1975年198所增加到208所,增长5%;病床位由1975年11280张增加到13148张,增长16.6%,卫生技术人员由1975年15543人,增加到23019人,增长48.1%。
  “五五”计划期间财政收入总计为20.87亿元,比“四五”计划期间财政收入总计增长4.5%;财政支出总计为20.26亿元,比“四五”计划期间财政支出总计增长5.3%。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计划志

《长春市志 计划志》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志详尽地记载了箕市计划体制演变过程,也展现了箕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本轨迹,从而构成了长春经济纵向延伸的一个缩影。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