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第三个五年计划时期的国民经济计划工作(1966~1970)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计划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2932
颗粒名称: 第六章 第三个五年计划时期的国民经济计划工作(1966~1970)
分类号: F123.33
页数: 20
页码: 164-183
摘要: 本章记述了1966年~1970年长春市第三个五年计划时期的国民经济计划工作发展情况。
关键词: 经济计划 五年计划 长春市

内容

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后,进入1966年,正当开始执行第三个五年计划的时候,1966年5月中共中央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并通过了由毛主席主持制定的中共中央《五·一六通知》。8月,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又通过了《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文化大革命”期间,长春市同全国一样,国民经济遭受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破坏。
  第一节 “三五”计划编制工作概况
  一、“三五”计划编制过程
  1964年开始编制《长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草案)》。当年完成了《长春地区1965年及第三个五年农业发展规划(草案)》编制工作;1966年编制了《长春市地方工业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发展设想(草案)》。后因进行“文化大革命”,未能编制出《三五综合计划(草案)》。
  二、“三五”计划方针原则
  根据党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积极备战,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线建设,逐步改变工业布局;发展农业生产,相应地发展轻工业,逐步改善人民生活;加强基础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建设;充分发挥一、二线的生产潜力,积极地、有目标、有重点地发展新技术,努力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长春地区1965年及第三个五年农业发展规划》所遵循的方针是:以粮为纲,千方百计提高单产,达到稳定高产;积极恢复与发展经济作物,达到或超过历史上最高水平;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认真贯彻农业“八字宪法”(水、肥、土、种、密、保、工、管);积极进行技术改革;实现大面积稳产高产,为在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达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指标而奋斗。
  《长春市地方工业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发展设想(草案)》所遵循的方针是:根据毛主席提出的“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思想,实现产品数量、品种、质量、技术的跃进,把长春市工业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以便更好地支援国家经济建设,支援大、小三线建设,支援农业生产。
  三、“三五”计划任务与指标
  1.农业
  “三五”期间,农业生产的任务和主要指标是:到1970年粮食播种面积计划为109万公顷,粮食总产量达到200~220万吨,比第二个五年计划增长39.6~53.4%,比第二个五年计划年平均数(139.7万吨)增长43.2~57.5%。到1970年郊区提供的副食品要达到如下水平:蔬菜、牛奶,保证充分供应;水果,每人5斤;鲜鱼,解决市场供应的30%;肉、蛋,解决市场供应的15%;禽类解决25%。1970年,大牲畜达到56万头,平均每年递增4.9%;猪达到75万头,平均每年递增6.5%;羊达到12.5万只,平均每年递增15.8%。“三五”计划期间,计划造林4万公顷。
  农业基本建设5年总投资21240万元,主要用于技术改革,兴修水利、电灌站、农机、保养工程等。
  2.工业
  “三五”计划期间,到1970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计划23.7亿元,比1965年增长54%,平均每年递增9%。长春市工业在“三五”计划期间,所面临的任务是:①按照国家要求,凡是国家需要的产品,大力提高生产能力,满足国家建设的需要。②各行各业,都要向高精尖新方面发展,努力赶超国内外先进技术水平。③新兴工业和新兴材料工业,向成龙配套方面发展,建成以计量、测试为中心的光学仪器工业,建立新型材料工业基础。④支援农业是地方工业的首要任务,必须从农业需要出发,积极支援农业生产,为实现农业“四化”(机械化、水利化、电气化、化肥化)提供物质基础。⑤对现有工业和新兴工业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充实,争取在“三五”计划期间内把地方工业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长春市地方工业具体发展设想是:
  ①农业机械工业:根据东北地区“三五”计划期间农机发展规划要求,汽油锯年产万台,植物保护机械配套2万马力,水箱达到7万台份,活塞40万件,各种螺丝200万件;排灌机械,“三五”计划期间达到机、泵、管、线等成套生产,配套供应。组织播种、中耕、秋收的机械化和半机械化农具和后勤加工、植物保护机械的生产。组织水利施工机械(挖沟、掘土、推土)的配套生产,组织好手扶拖拉机的生产。保证中、小农具的生产供应;充分挖掘各方面的潜力,发展小化肥、小农药、小钢铁和塑料薄膜的生产。小钢铁的生产能力实现1万吨,钢材改制能力达到3万吨。
  ②机械工业:机械工业发展的目标是,从满足国家需要和赶超国内、外先进技术水平出发,充实薄弱环节,达到生产配套,提高产品系列化程度,占领光学仪器生产阵地。仪器仪表行业,重点发展光学仪器、电子元件、新型光源和非金属材料试验机等,建成光学计量、测试仪器生产基地。对国家要求的13类120种产品,3年实现品种,5年满足需要;要占领真空冶炼设备阵地,重点发展高熔点、大容量的真空电炉及大型电弧炼钢炉、矿热炉的生产;电机电器行业,向多品种、系列化方面发展,增加电器元件的生产。电机,以中、小型为主。增频机组,从2千瓦搞到10.5千瓦,达到系列化。微型电机,力争二三年内具备小批量生产的条件,综合年生产能力达到20万千瓦;工程机械重点向挖沟机、轻型起重机方面发展。121马力斗轮式控沟机和160马力斗轮式冻土挖沟机、0.25立方米汽车式挖沟机等,年产达到165台。轻型起重设备(五吨汽车吊和三、五吨轮胎吊车)年生产能力达到124~368台;空压机,以3立方米以下的新型空压机为主,承担部分循环压缩机的生产,年生产能力达到3000台;日用机械,重点是提高产品质量,过好技术关。年生产能力,自行车10~15万辆,缝纫机5万架,半导体钟40万只,大钟20万只。
  ③保温耐火材料工业:向刚玉、莫来石、防热、胶质、陶瓷、纤维等新型保温耐火材料方面发展,扩大生产能力。
  ④化学工业:要大力发展新型材料的生产,充分利用现有原料中间体进行加工,打下新型材料工业基础。为满足合成纤维和新型材料发展的需要,根据省、市资源,结合备战的需要,积极地组织就地就近的化工材料生产。主要生产苯、聚甲醛、环氧乙烷、环氧丙烷、乙二醇、氯气、苛性钾等,建立年产5000吨粗氰化物车间,代替氢熔体;发展新型材料和新型树脂的生产,积极组织试验与推广应用。主要发展聚亚胺、顺丁烯二酸酐、硼酸、桐油树脂、不饱合聚脂、顺丁二烯环氧树脂、发光材料、已内酰胺、二甲基酰胺、黄血盐纳、黄血盐钾、氰化钾等新型材料的试验和生产;积极发展合成纤维生产,解决人民穿衣问题。1966年要建成聚醛丝车间和维尼龙丝车间,“三五”计划末年生产能力各达到500吨。1968年建成年产尼龙丝100吨的生产车间;积极发展塑料改性及研究推广应用,主要是研究试验各种玻璃钢树脂及制品,以及固体泡沫塑料粉等;积极开展综合利用,发展化工及医药工业原料的生产;发展塑料制品生产,为工业生产和市场服务;大力提高油漆质量,扩大生产能力,增加品种,满足社会生产建设需要。
  ⑤纺织工业:发展化学纤维及人造纤维制品的生产,重点是为化学纤维抽丝、加弹、印染及其制品成龙配套。力争在“三五”期间、化学纤维及人造纤维制品在纺织工业中的比重达到30~50%左右。
  ⑥建材工业:建筑材料生产,主要是提高机械化、自动化程度,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
  3.人口
  “三五”计划末期,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要控制到15~20‰;农村控制到15~21‰,城镇控制到15~18‰。
  《长春市农业、工业第三个五年发展规划(草案)》,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原因,未能提交长春市人民代表大会讨论审议。长春市“三五”国民经济计划虽没有形成,也没有下达,但原编制的《“三五”工、农业发展规划(草案)》,对“三五”计划期间的1966年和1970年年度计划的安排仍起着指导作用。
  第二节 “三五”计划时期各年度国民经济计划及执行情况
  1966年
  一、任务与指标
  1966年是第三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根据中央批转的《1966年国民经济计划纲要》和省计划会议精神,1966年计划的方针任务是:贯彻执行“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方针,支援国防、支援重点建设、支援农业,树立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思想。进一步开展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积极备战,集中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快国防建设和大、小三线建设。
  1.工业
  1966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计划为17.06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在生产安排上要注意支援国家和省的重点建设,支援农业和一般生产相结合;在产品安排上注意新产品与老产品相结合;在生产方面注意重点产品与小商品相结合;在生产发展上注意当前生产与长远发展相结合;在组织生产上贯彻社会主义大协作和充分发挥“人民战争”办工业的思想。
  主要产品列入国家计划的有114种,比上年增加了34种;其中新产品增加16种。在这些产品中,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产的有45种,如钢、汽车、拖拉机、棉布、缝纫机、塑料等;维持上年水平的有23种,如自行车、铁木轮大车等;下降的有12种,如保温瓶、黄血盐钠、黑铁丝等。支援省内重点建设,仅工艺装备一项,就有367种,956套。地方工业担负国家计划内的支援农业产品,有汽油机、水箱等17个品种。东北局和省专项安排了化肥配套设备15个品种760台,此外还安排了19个面向农村的日用轻化工业品种。
  新产品研制计划达到149种,其中40多种具有当代水平。市营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比上年提高10%,可比产品总成本降低8.5%。
  1966年,地方工业基本建设,主要用于光学基地的厂房和部分设备以及新型材料生产投资等。
  重点抓好光学元件、仪表专用设备厂的建设,并将光学仪器研究所建立起来,同时抓好高分子材料及玻璃钢生产的配套成龙。
  2.农业
  1966年农业生产计划继续贯彻党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及勤俭建国、艰苦奋斗的方针,贯彻毛主席“备战、备荒、人为民”的战略思想。计划重点是以备战为中心,加强战备工作,组织工农业生产的持续高涨,安排好人民生活。农村工作的任务是,以社会主义教育为纲,以生产为中心,继续组织农业生产新高潮。因此,农业生产计划必须继续贯彻以粮为纲,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并举,开展多种经营,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方针。
  1966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110.6万公顷,粮食总产量160万吨,比上年增长11.6%。
  3.交通运输业
  公路运输
  1966年公路货运量计划为760万吨,比1965年增长5%;客运量计划为187万人次,比1965年增长6%。
  4.基本建设
  1966年全市基本建设投资计划10613万元,比上年增长38%。新建、扩建主要单位有:汽车厂、拖拉机厂、长春纺织厂、长春生物制品所、省无线电厂、汽油机厂、度量衡厂、化肥厂、胶合板厂、农用电灌工程、中、小学校等。
  5.城市公用事业
  ①煤气
  1966年市区煤气总产量计划为4400万立方米,比1965年增长7.3%。
  ②自来水
  1966年市区自来水供水总量计划为4500万吨,比1965年增长5.5%。
  ③公共汽车
  1966年市区公共汽车年末拥有量计划为108辆,比1965年增长6.9%。
  ④公共有轨电车
  1966年市区有轨电车年末拥有量计划为110辆,比1965年增长6.8%。
  ⑤公共无轨电车
  1966年市区无轨电车年末拥有量保持在1965年水平。
  6.商业
  商业部门必须把工作重心转向农村,更好地为农业生产和农村人民生活服务。根据农业生产和多种经营,农副产品收购总值计划安排6000万元,比1965年增长20%。收购的22个主要品种中,增长的有生猪、菜牛、甜菜、肠衣等16个品种,维持1965年水平的有大麻、青麻、羊毛、羊皮、猪皮等5个品种,下降的有马骡皮1个品种。除搞好计划收购外,要大力组织小土产的收购。
  1966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计划为55000万元,比上年增长4.7%。
  7.人口及职工人数
  ①人口
  1966年全市人口计划为446万人,比1965年增长2.3%,其中市区人口135万人,比1965年增长17%。全市人口的增加主要是自然增长,自然增长率计划比1965年减少3.2个千分点,其中市区比1965年减少2.5个千分点。
  ②职工人数
  1966年计划全民所有制职工人数为35万人,比1965年增长3.7%。增加的人员主要考虑安排统一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转业退伍军人。
  8.教育
  普通中学教育
  1966年计划招生75000人,在校学生达到148254人,比1965年增长30.7%。初中二部制维持在28%。
  小学教育
  1966年计划招生140000人,在校学生达到866911人,比1965年增长5.1%。适龄儿童就学率达到98.8%;小学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7.7%。
  二、执行结果
  1966年是执行第三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也是全国开展“文化大革命”的第一年。1966年《五·一六通知》下达后,“文化大革命”起初是以“彻底批判学术界、教育界、新闻界、文艺界、出版界的资产阶级反动思想,夺取在这些文化领域中的领导权”而开始的,当时,对党政机关和经济领域冲击不太明显。8月8日中共中央公布了《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即《十六条》)以后,红卫兵“冲向社会,破四旧”、“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在12月份左右才冲击党政机关。这一年,经济工作没有受到太大的冲击,国民经济计划完成较好。
  1.工业
  1966年工业总产值实际达到18.3亿元,超过计划7.3%,比1965年增长19%。主要产品钢、汽车、拖拉机、工业锅炉、内燃机、机床、电机、变压器、农业泵、小农具、自行车、胶合板、棉布等都超额完成计划,比上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2.农业
  1966年农业生产总产值实际达到4.12亿元,比1965年的3.34亿元增长23.4%。粮食总产量实际达到166.4万吨,超过计划4%,比1965年增长16.1%。征购粮59.57万吨,比上年的49.14万吨增长21.2%。农民人均收入85.6元,比上年的63.1元增长35.6%。
  3.交通运输业
  ①公路运输
  1966年公路货运量为725.5万吨,为计划的95.5%,与1965年持平;客运量为223.6万人次,超过计划19.6%,比1965年增长26.8%。
  ②铁路运输
  1966年铁路货运量278.9万吨,比1965年增长16%;铁路客运量1057万人次,比1965年增长13.5%。
  4.基本建设
  1966年全市基本建设投资实际完成10045万元,为计划的94.6%,比1965年增长30.9%。国营228厂6月10日开始定型生产、“一汽”扩建中试制生产出CA30型军用越野车4000多辆,支援了国防建设。农业电灌工程及中、小学校舍相继建成投入使用。
  5.城市公用事业
  ①煤气
  1966年市区煤气总产量实际达到4534万立方米,超过计划3%,比上年增长10.6%。
  ②自来水
  1966年市区自来水供水总量实际达到4665万吨,超过计划3.7%,比上年增长9.4%。
  ③公共汽车
  1966年市区公共汽车拥有量实际达到108辆,按计划完成,比上年增加7台,增长6.9%。
  ④公共有轨电车
  1966年市区公共有轨电车共有110辆,按计划完成,比上年增加7辆,增长6.8%。
  ⑤公共无轨电车
  1966年公共无轨电车8辆,与上年持平。
  6.商业
  1966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实际完成56075万元,超过计划2%,比上年增长6.7%。
  7.人口及职工人数
  ①人口
  1966年末全市人口实际达到440万人,为计划的98.7%,比1965年增长1.0%,其中市区人口实际达到134万人,为计划的99.4%,比1965年增长1.1%。1966年市区人口机械变动,增减相抵,纯减少近6000人,主要是“一汽”按照国家统一计划承担了为“二汽”的包建任务。“一汽”除了为“二汽”培训大批特殊工种技术工人外,并在1966年开始抽调现有在册干部中的1/3技术、管理人员及2000多名技术工人支援“二汽”建设。
  1966年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实际达到21.1‰,比上年减少5.1个千分点,其中市区减少4个千分点。
  ②职工人数
  1966年末全市全民所有制职工人数实际达到35.1万人,比上年增长4%。
  8.文化教育
  ①教育
  高等教育和中等专业教育
  1966年开始,长春市高等教育、中等专业教育,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各学校执行“停课闹革命”。1966年到1969年4年间未进行招生工作。
  普通中学教育
  1966年普通中学实际招生63389人,在校学生达到182342人,超过计划23%,比上年增长60.7%。
  小学教育
  1966年实际招生145013人,在校学生达到694754人,完成计划的80.1%,为上年的84.2%。
  ②文化
  1966年电影艺术片制作实际完成《天天向上》等3部,比1965年下降72.7%。其他文化事业未有发展。
  9.财政
  1966年全市财政总收入为27283万元,比上年增长15.1%;财政总支出为26365万元,比上年增长12.7%。
  1967年
  一、任务与指标
  196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这一年没有编制出综合性的年度计划。
  二、执行结果
  1967年是“文化大革命”中各派群众组织斗争激烈的一年,学校、工厂、机关、企业和农村到处发生武斗,领导干部被揪斗、被夺权、靠边站,工作瘫痪,生产不能正常进行。结果,许多指标明显低于上年。
  1.工业
  1967年由于武斗不断升级,工厂停工、停产,搞乱了生产的正常秩序,全市工业总产值完成105317万元,比上年的183008万元减少77691万元,下降42.5%。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由1966年的13796元减少到6961元,下降49.6%。
  2.农业
  1967年“文化大革命”在农村对农业的冲击较轻。农业总产值实际达到43450万元,比上年增长5.4%;粮食总产量达到185.87万吨,比上年增长11.7%;大牲畜年末存栏45万头,增长3.4%;猪存栏71.35万头,增长24.7%;羊存栏4.3万只,比上年降低17.3%。造林完成1.82万公顷,比上年下降42%。水产品产量完成691吨,比上年下降6.4%。
  3.交通运输业
  ①公路运输
  1967年货运量实际为614.9万吨,比上年减少110.6万吨,下降15.3%;客运量实际为229.7万人次,与上年持平。
  ②铁路运输
  1967年货运量实际为178.3万吨,比上年减少100.6万吨,下降36.1%;客运量实际为962万人次,比上年减少95万人次,下降9%。
  ③航空
  1967年航空货运量实际为321吨;客运量实际为997人次。
  4.基本建设
  1967年基本建设投资实际完成3941万元,比上年下降60.8%。
  5.城市公用事业
  ①煤气
  1967年市区煤气总产量实际为4681万立方米,比上年增加146万立方米,增长3.2%。
  ②自来水
  1967年市区自来水供水总量实际为4755万吨,比上年增加90万吨,增长1.9%0
  ③公共汽车
  1967年市区公共汽车年末拥有量实际为120辆,比上年增加12辆,增长11.1%。
  ④公共有轨电车
  1967年市区公共有轨电车年末拥有量实际为112辆,比上年增加2辆,增长1.8%。
  ⑤公共无轨电车
  1967年市区公共无轨电车年末拥有量实际为8辆,与上年持平。
  6.商业
  1967年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完成54574万元,比上年下降2.7%。
  7.人口及职工人数
  ①人口
  1967年末全市人口实际达到449.5万人,比上年增加9.2万人,增长2%。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0.7‰,比上年减少0.4个千分点。
  ②职工人数
  1967年末全民所有制职工人数实际为35.9万人,比上年增加0.8万人,增长2.3%。
  8.教育
  高等教育
  1967年高等院校10所,与上年持平。在校学生13618人,比上年减少8246人,下降37.7%。
  普通中学教育
  1967年普通中学477所,比上年减少7所,实际招生84199人,在校学生达到194957人,比上年增加1.2万人,增长6.9%。
  小学教育
  1967年小学校实有数4016所,比上年增加40所,增长1%。实际招生156804人,在校学生人数达到726746人,比上年增长4.6%。
  9.财政
  1967年财政总收入为1.66亿元,比上年减少1.07亿元,下降39.2%;财政总支出为1.58亿元,比上年减少1.05亿元,下降40%。
  1968年
  一、任务与指标
  196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没有编制出综合性的年度计划。
  二、执行结果
  1968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原因,各项工作和生产仍不能正常进行,国民经济除农业粮食产量比上年略有增长外,其他一些主要经济指标再次严重下滑。
  1.农业
  1968年全市农业总产值实际完成43774万元,比上年增长0.7%。粮食总产量实际达到192.9万吨,比上年增长3.8%。
  2.工业
  1968年全市工业总产值完成101736万元,比1967年下降3.5%,比1966年下降44.4%。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6235元,比上年下降10.4%,比1966年下降54.8%。
  3.基本建设
  1968年基本建设投资完成3657万元,比1967年下降7.2%,比1966年下降63.6%。
  4.交通运输业
  ①公路运输
  1968年公路货运量实际达到596万吨,比上年下降3.1%,比1966年下降17.9%;公路客运量实际达到255.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1.4%。
  ②铁路运输
  1968年铁路货运量实际达到192.2万吨,比上年增长7.8%;铁路客运量1134.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8%。
  ③航空运输
  1968年航空货运量实际达到221吨,比上年下降3%;航空客运量实际达到543人次,比上年下降45.5%。
  5.城市公用事业
  ①煤气
  1968年市区煤气总产量实际达到4677.4万立方米,与上年持平。
  ②自来水
  1968年市区自来水供水总量实际达到4931万吨,比上年增长3.7%。
  ③公共汽车
  1968年市区公共汽车年末实有量为121辆,比上年增加1辆。
  ④公共有轨电车
  1968年市区公共有轨电车年末实有量为105辆,比上年减少7辆,下降6.2%。
  ⑤公共无轨电车
  1968年市区公共无轨电车年末实有量为8辆,与上年持平。
  6.商业
  1968年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52588万元,比上年减少1968万元,下降3.6%。
  7.人口及职工人数
  ①人口
  1968年末,全市人口实际达到457.1万人,比上年增长1.7%;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1.1‰,比上年增长0.4个千分点。
  ②职工
  1968年末全民所有制职工人数实际达到35.39万人,比上年下降1.5%。
  8.教育
  普通中学教育
  1968年普通中学实际招生78479人,在校学生181811人,比上年下降6.7%。
  小学教育
  1968年小学实际招生141677人,在校学生762082人,比上年增长4.9%。
  9.财政
  1968年财政总收入实际为1.6亿元,比上年减少600万元,下降3.6%,比1966年减少1.12亿元,下降41.2%;财政总支出1.52亿元,比上年减少678万元,下降4.3%。
  1969年
  一、任务与指标
  1969年由于“文化大革命”深入开展,各级革命委员会相继成立,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正处于恢复阶段。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工作尚未步入正轨。市革委会生产指挥部计划统计组主要对农业生产提出了一些要求,对市内少数工业企业生产产品、品种的数量及市内交通运输、城市建设、公用事业、中小学招生提出了一些安排意见。就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并未形成全面的综合性计划。
  二、执行结果
  1.工业
  1969年全市工业总产值实际达到186777万元,比1968年增长83.6%,比1966年增长2%。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1415元,比上年增长83%,比1966年下降17.3%。
  2.农业
  1969年长春市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造成农业减产。全市粮食总产量实际完成150.7万吨,比上年减少42.3万吨,下降21.9%;农业总产值实际完成37858万元,比上年下降13.5%。
  3.基本建设
  1969年基本建设完成6907万元,比上年增长88.9%,比1966年降低31.2%。
  4.交通运输业
  ①公路运输
  1969年公路货运量实际达到639.5万吨,比上年增长7.2%;公路客运量实际达到320.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5.2%。
  ②铁路运输
  1969年铁路货运量实际达到283万吨,比上年增长47.2%;铁路客运量实际达到134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8.9%。
  ③航空运输
  1969年航空货运量实际达到234吨,比上年增长5.9%;航空客运量实际达到483人次,比上年下降10.7%。
  5.城市公用事业
  ①煤气
  1969年市区煤气总产量实际达到4740.7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1.4%。
  ②自来水
  1969年市区自来水供水总量实际达到5079.4万吨,比上年增长3%。
  ③公共汽车
  1969年市区公共汽车年末实有量为137辆,比上年增加16辆;增长13.2%。
  ④公共有轨电车
  1969年市区公共有轨电车年末实有量105辆,与上年持平。
  ⑤公共无轨电车
  1969年市区公共无轨电车年末实有量8辆,与上年持平。
  6.商业
  1969年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实际达到59285万元,比上年增长12.7%。
  7.人口及职工人数
  ①人口
  1969年末,全市人口实际达到465.2万人,比上年增长1.8%,其中市区人口128.2万人,比上年下降3.1%。城市人口减少主要是干部下放农村走“五七”道路,参加劳动;知识青年到农村插队落户,参加农业生产;卫生部门贯彻“六·二六”指示精神,下放一批卫生医务人员到农村建设医疗网点。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实际达到22.4‰,比上年增加1.3个千分点。
  ②职工人数
  1969年末,全民所有制职工人数实际达到36.3万人,比上年增长2.6%。
  8.教育
  普通中学教育
  1969年普通中学实际招生11.28万人,在校学生达到18.16万人,比上年增长2.4%。
  小学教育
  1969年小学实际招生28.4万人,在校学生77.34万人,比上年增长1.5%。
  9、财政
  1969年财政总收入为2.89亿元,比上年增加1.29亿元,比上年增长80.3%;财政总支出为2.84亿元,比上年增长87.7%。
  1970年
  1970年在1969年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趋向平稳和逐步恢复的基础上,长春市的计划工作,根据中央计划会议和吉林省国民经济跃进会议精神,着手恢复编制《长春市国民经济计划(草案)》。
  《197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贯彻“备战、备荒、为人民”、“要准备打仗”的战略思想,以“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为指针,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原则进行安排。
  一、任务与指标
  1.工业
  1970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计划为236650万元,比上年增长26.7%。工业生产计划要紧紧围绕备战、支农、市场需要进行安排,主要产品产量安排576种,其中纳入省计划的425种,市增列的151种,比去年增加177种。市增列的产品主要有生铁、无缝钢管、轻轨、单晶炉、490柴油机、水稻插秧机、水田播种机、机引氨水机、敌敌畏、大车轴承、土霉素、灯具、肥皂、合成洗衣粉、化纤布、电池等。
  在576个品种中,适应战略需要的军工产品63种,支农产品92种,为城乡市场服务产品215种,其余为工业内部协作配套、建筑材料等产品。以上576个品种中,与上年可比的有399个,其中:产量比上年提高的有274种,占68.7%,如煤增长近2倍,钢锭增长1倍以上,碳酸氢铵增长16倍,水泥增长37倍,棉纱增长95%,农用薄膜增长80%;与上年持平的有80种;由于产大于销或产品质量等原因,稍有下降的有45种。
  2.农业
  农业生产提出学大寨、赶小乡,苦战三年跨“纲要”的奋斗目标。1970年农业生产的具体指标是:全市粮食播种面积为106.7万公顷,粮食总产量为200~220万吨,大牲畜达到53.3万头,生猪75万头,造林2.67万公顷。
  3.基本建设
  1970年基本建设贯彻执行“军工第一,三线第一,配套第一,质量第一”的原则,大力加强基础工业和农业“四化”建设。在城市建设上,提出了把长春建成“要塞化城市”的口号,6~8月抽调各工厂1/4的人力参加“要塞化”建设。
  1970年基本建设投资为5998万元,为1969年的86.8%,其中:中央、省直属单位项目3707.1万元,占61.8%;市及市以下所属单位项目2290.9万元,占38.2%。
  4.交通运输业
  1970年公路货运量计划为687.5万吨,比上年增长7.5%;公路客运量计划为34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8%。
  5.商业
  1970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计划为62250万元,比上年增长5%。
  6.人口
  1970年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计划为20‰,比上年减少2.4个千分点,其中市区人口自然增长率计划为18‰,比上年减少0.7个千分点。
  7.教育
  普通中学教育:1970年计划招生8.1万人,在校学生达到21.8万人,比上年增长17.1%。
  小学教育:1970年计划招生21万人,在校学生达到88.83万人,比上年增长14.8%。
  8、财政
  1970年财政总收入计划安排34446万元,比上年增长19.2%;财政总支出安排34000万元,比上年增长19.4%。
  二、执行结果
  1970年是“三五”计划最后一年。由于1966年开始“文化大革命”,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混乱,国民经济失去宏观调控,致使长春市工农业生产和各项社会事业遭到严重破坏。1968年工农业总产值仅为14.6亿元,倒退到三年国民经济调整前5年平均水平。“三五”计划期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工农业生产发展缓慢。
  1.工业
  1970年为了完成全年工业生产计划,市里提出了“三要、五大搞”的口号,即工业要革命、要翻身、要飞跃;大搞基础工业、大搞工业支援农业、大搞产品革命、大搞综合利用、大搞日用工业品生产。并确定在全市打了钢铁、煤炭、电子、军工、支农、“的确良”布、汽车、轴承等10个大会战。大办工业使得产品数量和产值上升,但效益下降了,许多企业出现亏损,其中,“五个”企业亏损1.17亿元。“三五”期间的1967~1968年由于“武斗”大多数工厂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1967年工业总产值比1966年下降42.5%,1968年又比上年下降3.4%。1970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232176万元,为计划的98.1%,比上年增长24.3%,比“三五”计划前的1965年增长51%。
  2.农业
  1970年农业生产在年初提出了“学大寨,赶小乡,三年跨纲要”的口号,并得到了工业及其它行业的大力支援。为建立稳产高产田,开始建立五大电灌站。经过努力奋斗,农业取得了很好成绩,1970年粮食总产量实际达到212.09万吨,超过计划6.1%,比上年增长61.44万吨,即增长40.7%。“三五”期间粮食年均产量181.6万吨,比“二五”期间年均产量增长41.9万吨。1970年农业总产值达到49316万元,比上年增长30.3%,比1965年增长47.8%。大牲畜实际达到48.9万头,完成计划的91.7%,比上年增长0.6%。生猪实际达到70万头,完成计划的93.3%,比上年增长30.1%。
  3.基本建设
  1970年基本建设投资实际完成5759万元,完成计划的96%,为1969年的83.4%,比1965年下降25%。
  4.交通运输业
  ①公路运输
  1970年公路货运量实际为646.1万吨,完成计划的94%,比上年增长1%,比1965年下降10.7%;公路客运量实际为358.8万人次,超过计划的3.7%,比上年增长12%,比1965年增长103.4%。
  ②铁路运输
  1970年铁路货运量实际为372.8万吨,比上年增长31.7%,比1965年增长55%;铁路客运量实际为1363万人次,与上年持平,比1965年增长46.4%。
  ③航空运输
  1970年航空货运量实际为254吨,比上年增长8.5%;航空客运量实际为536人次,比上年增长10.5%。
  5.城市公用事业
  ①煤气
  1970年市区煤气总产量实际达到6341.8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33.7%,比1965年增长54.7%。
  ②自来水
  1970年市区自来水供水总量实际达到5973万吨,比上年增长17.6%,比1965年增长40%。
  ③公共汽车
  1970年市区公共汽车年末实有量143辆,比上年增长4.3%,比1965年增长41.6%。
  ④公共有轨电车
  1970年市区公共有轨电车年末实有量107辆,比上年增长1.9%,比1965年增长3.9%。
  ⑤公共无轨电车
  1970年市区公共无轨电车实有量14辆,比上年增长75%,比1965年增长75%。
  6.商业
  1970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完成63388万元,超过计划1.8%,比上年增长6.9%,比1965年增长20.6%。
  7.人口及职工人数
  ①人口
  1970年末全市人口实际达到474.6万人,比上年增长2%,比1965年增长8.9%,其中市区人口125.2万人,比上年下降2.3%,比1965年下降5.7%。
  1970年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实际为24‰,超过计划4个千分点,比上年增加1.6个千分点。市区人口减少的原因,主要是干部下放、知识青年插队、卫生医务人员下乡造成的。
  ②职工人数
  1970年末全民所有制职工人数实际达到38.99万人,比1969年增加2.69万人,增长7.4%。
  8.教育
  1970年高等教育和中等专业教育开始恢复招生,步入正常教学。
  高等教育
  1970年高等院校实际达到8个,与上年持平,比1965年减少2个。1970年实际招生2756人,在校学生达到2806人,比上年下降31.7%,比1965年下降87.2%。
  中等专业教育
  1970年中等专业学校15所,比上年增加1所,实际招生1390人,在校学生1200人,比1965年下降88%。
  普通中学教育
  1970年普通中学实际招生8.19万人,在校学生20.49万人,比上年增加1.87万人,增加10%。
  小学教育
  1970年实际招生21.4万人,在校学生77.9万人,为计划的87.7%,与上年持平。
  9.财政
  1970年财政总收入实际达到38412万元,超过计划11.5%,比上年增长32.8%,比1965年增长62%;财政总支出实际为37701万元,超过计划10.9%,比上年增长32.4%,比1965年增长61.2%。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计划志

《长春市志 计划志》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志详尽地记载了箕市计划体制演变过程,也展现了箕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本轨迹,从而构成了长春经济纵向延伸的一个缩影。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