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图书馆
长春图书馆
机构用户
长春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五节 商业计划管理体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计划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2896
颗粒名称:
第五节 商业计划管理体制
分类号:
F121
页数:
3
页码:
39-41
摘要:
本节记述了1950年~1988年长春市商业计划管理体制发展情况。
关键词:
商业计划
管理体制
长春市
内容
一、商业计划管理体制的形成(1950~1957年)
恢复时期及“一五”计划时期,形成了既有集中又有分散的商业计划管理体制。在商业局下设各级专业公司负责商业企业;市、县公司设批发商店,作为三级批发站;设立零售商店,经营市场批发和零售业务。各级专业公司和批发、零售企业受上级公司和当地商业行政部门的双重领导,业务上以上级公司领导为主。国家主要掌握货源,对部分商品实行统购统销或统购派销,大多数商品除国营零售商业经营外,实行国营、集体、个体多渠道分散经营。基本上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计划管理体制。
二、商业计划管理体制的大变动(1958~1960年)
“大跃进”期间,商业计划体制较以前的体制有很大不同:
1.下放商业管理权。根据1958年4月11日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物价管理权限和有关商业管理体制的几项规定》,将商业权限适当下放,对商业的设置和人员编制权、工农业产品的收购权、冷背残伤商品的降价权、生产资料分配权、工商利润分配的调整权等,各县(区)有权自行决定。
2.改变农村商业计划管理体制,实行“两放、三统、一包”。“两放”指下放人员、下放资产。“三统”指统一政策、统一计划、统一流动资金的管理,即人民公社必须服从国家统一的方针政策,执行国家的市场物价政策、统购统销政策及其他有关政策;要服从国家的统一计划,按计划交售国家统购和收购的产品,配售统销物资给社员;流动资金只能用于商品流转。“一包”指包财政任务。但结果是,许多人民公社对“两放”欢天喜地,对“三统”糊里糊涂,对“一包”漠不关心,给国家财产造成了损失。1959年6月,不得不把下放给农村人民公社和农村商业机构的财权、人权、物权和经营管理权上收市统一管理,取消财政包干办法,恢复商业税收制和企业利润上交制度。
3.关闭自由市场,小商小贩向国营商业过渡,形成了国营商业独家经营的局面。
4.统销形式大统一,在农副产品收购方面,对粮棉油的统购统销抓得更紧,控制得更严,其他重要农产品的派购和统一收购范围进一步扩大。生猪、家禽、鲜蛋、菜牛、菜羊、水产品相继恢复和实行派购。同时,相应扩大商品凭票供应的品种和范围。在工业品收购上,全面实行统购统销。
三、对商业计划管理体制的调整(1961~1965年)
1961年开始的商业计划体制的调整包括以下几方面:
1.改进商品购销形式。农产品购销方式试行奖售、超产超购、超奖、议价购销等形式,使国家主要通过经济手段掌握更多的农产品。工业品在继续实行统购包销的同时,对一些三类日用工业品放宽政策,按照不同情况,分别实行订购、选购、工业自销等多种经营方式。
2.加强国营商业,恢复供销合作社、合作商店和合作小组,开放集市贸易。但1964年后又开始限制集市贸易,导致市场点数俳徊不前。
四、“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商业计划管理体制(1966~1976年)
从1965年开始,特别是1966年后,重犯1958年大搞所有制急性过渡和合并流通渠道的错误,导致商业计划管理体制的再一次单一化。
1.商业所有制急性过渡,供销合作社国营化,对合作商店、合作小组进行并、转、砍,限制,取消集市贸易,流通渠道单一。城市是国营商业,农村是供销商业,各自分头垄断一方,“一统天下”。
2.在商品购销上,按照集中统一的僵化模式发展,又回到统购包销的老路上,并且,农产品的统购派购、工业品的统购包销,比以前统得更严,包得更死。农副产品继续实行粮食征购“一定五年”政策,整顿和控制粮食的销售,调整和改进农副产品奖售办法。严格禁止自销工业品,对一直属于国家统购统销的工业品进一步加强管理控制,对非统购包销范围的一般工业品实际上也大部分由商业部门包销。
五、商业计划管理体制的改革(1979年以后)
1.改革商品购销制度,缩小计划商品范围。商品购销从过去的统购包销、国内一、二类主要工业品由中央站统一调拨、经济区商品由二级站横向调拨、零售商店从三级批发部门进货的多层次商品流通格局,逐步改为采用灵活多样的计划收购、合同订购、协商收购、选购、经销、代销以及自由成交等多种形式。在价格上,由单一的计划价格改为采用国家定价、指导价格、浮动价格、协议价格、自由价格等多种形式。国家直接计划管理的消费品从1978年的55种,减少到1986年的22种。对于地产地销的一、二类农副产品,由过去的统购、派购、预购,逐步缩小统购、派购的范围,改为议购、合同订购和自由订购。国家统购、派购的一、二类农副产品品种,从1978年的41种减少到1987年14种。对完成统购派购的一、二类农副产品和三类农副产品,实行多渠道经营。1985年对生猪取消统购、派购。地产蔬菜产销敞开,放活购销价格,菜站由分拨改为自由购销,主要品种价格实行浮动,其它零星品种价格全部放开。
2.改革批发体制,减少流通环节。从1984年起,省属二级批发站与市专业公司合并,组建百货、针织、文化用品3个批发站。二、三级批发和零售商店组成“一条龙”。同时,扩大厂店直接挂钩,扩大工商、农商、商商联营。
3.改革地区封锁、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开展横向联合。到1988年,经工商管理部门批准的联合组织发展到14个。
4.改革单一渠道,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多种流通渠道。遵循“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原则,集中力量扩大城乡商业网点,协调发展国营大型网点、集体中型网点和个体小网点的布局。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计划志》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志详尽地记载了箕市计划体制演变过程,也展现了箕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本轨迹,从而构成了长春经济纵向延伸的一个缩影。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