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机械工业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2869
颗粒名称: 人物
分类号: K828
页数: 44
页码: 462-505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长春市的人物传、人物录、人物表的传略事迹。
关键词: 人物 长春市 传略

内容

一、人物传
  张仲举
  张仲举(1927~1967年),1927年生于奉天省(今辽宁省)奉天(今沈阳),由于家境贫困,14岁时到沈阳文官屯兵工厂学徒。1948年到沈阳皇姑屯车辆厂当刨工,1949年在护厂运动中立功一次。1950年10月,张仲举到齐齐哈尔车辆厂工作,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响应支援新厂号召来到长春客车工厂工具车间当刨工,1960年被提升为该厂第一名工人出身的工程师,1964年被该厂树为“八面旗帜”之一。工作二十年中,他一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努力学习,刻苦钻研。他干起活来有王铁人那股子“铁”劲。他操作的双柱龙门刨床有3米多高、2米多宽、12米长,加工的零部件大多是上吨重,卡活、卸活、装刀都要使出浑身力气,可他多年如一日任劳任怨,常常是上完夜班白天还到班组帮助解决技术问题,上白班时晚上留下来抢任务。如遇工厂有急活,更是拼命地干。1965年6月,有一批行李车摇枕急待加工,不然就影响出车,他连晚饭也没吃就连轴干起来,圆满地完成了任务。有一次他上夜班,天车突然出现故障,车钩上吊着的一块六百多斤重的平台悬在两米多高的半空,他急忙招呼来几个高个子小伙子,硬是用手把平台托到肩膀上,抬到机床上。
  向革新要高产是张仲举年年超额完成任务的秘诀。据统计,他自己和帮助别人先后搞了革新30余项。1958~1960年,为工厂解决了15项重大技术难题。其中他研制的双刃双刀加工V型槽一项,就为国家创造价值4万多元,提高效率50倍。该厂有些模具件硬度较高,需用电火花机床完成,可是当时工厂没有订购这种设备,只从有关厂家弄到一份图纸,车间就让张仲举带领几名青年自己搞设备。他不怕困难,图纸看不懂就向专家请教,材料缺乏就自己去找,终于搞成了一台电气化功能较全的电火花机床,解决了生产急需,因此他被群众誉为“革新迷”。
  张仲举是长春客车工厂全厂等级最高的刨工,可他就是干一个简单活也要把图纸看得清清楚楚,加工复杂活更是一丝不苟。有一次加工一套两吨多重的客车踏板压筋模具,他把工件上上下下检查个遍,最后发现一个样板的圆弧部分不符合技术要求,立即找上道工序纠正,避免了产品返工。由于他严细的工作作风,到厂8年从未生产过废品。
  他还时时处处想着为党和国家分忧。1962年正当国家经济困难时期,组织上派他到唐山去学习,他每次给妻子来信都嘱咐说:“咱家孩子多,一定要安排好生活,有困难自己克服,别给工厂添麻烦”。1965年他到市里开技术协作会,听说长春市电车公司加工车轴大车床的滚光轮出了毛病,他就利用星期天和车间技术小组的同志一道帮助解决了这一难题。1959~1965年,他先后8次被评为长春市和吉林省劳动模范。1959年10月出席了全国群英会,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1963年,他作为劳动模范代表出访苏联、捷克、东德、波兰4国。1967年病故,终年40岁。
  武阳天
  武阳天(1922~1968年),山西省武乡县人,1937年参加革命,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武乡牺盟会青年部长,边区路东干校指导员,班主任,太行一中教导员,县工商局党委书记,上党工业建设总公司总务科科长。全国解放后,任山西工业厅劳动工资处副处长、国营九〇八厂、一二三厂、六三六厂副厂长、厂长等职。1966年7月,调五机部中南局筹建处任基建办公室主任。武阳天参加革命30多年,忠于党,忠于人民,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始终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对敌斗争中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战斗勇敢;在工作上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认真负责;作风正派,光明磊落,谦虚谨慎,团结同志,艰苦奋斗,廉洁奉公,关心群众,为党做了大量的工作。在社会主义企业的建设和管理上他有远见卓识,在20世纪60年代就对军工企业的特点和工厂的实际提出“一个工厂,两种产品,统一领导,长期不分”的军民结合的见解。武阳天在六三六厂工作中,为工厂培养了一大批管理骨干,对工厂的发展和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1968年7月2日,在“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致死,终年46岁。
  冯玉生
  冯玉生(1917~1971年),原名冯富昌,山西省昔阳县郝家村人,1938年参加八路军,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独立营区干队副政治委员。1956年转业到地方后,历任吉林省送变电工程公司21工程处党总支书记、水泥杆厂党总支书记、长春发电设备修造厂党委副书记、书记等职。
  1946年,他在截击国民党军队向解放区太行根据地发动进攻的战斗中,指挥全连官兵打退敌人一个团的3次进攻,消灭敌人70余人,击毙敌营长1名,受到团首长通报表扬。在朝鲜战场上,他英勇杀敌,在驻地曾捕获敌特2名,受到上级表扬并荣立三等功。1958年,他调到长春发电设备修造厂后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在工作上,在工厂设备简陋、技术力量薄弱等不利条件下,充分发挥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完成了1.2万千瓦汽轮机和75吨/H寸锅炉的试制任务,受到省、市领导的高度评价。
  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同工人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职工们称赞他说:“冯书记一点官架子也没有,和谁都谈得来”。在生活上他从不搞特殊化,1958年来到长春发电设备修造厂后,一家三代7口就住在两间近18平方米的厢房里,一住就是十几年。1964年工厂建成第一栋住宅楼,分给他一套三室的住
  房,可他却让给一位老工人住。他的爱人从1958年就在长春发电设备修造厂做临时工,他完全有条件把爱人转为正式工,可他没有这样做。有些干部深有感触地说:“老书记在这方面给我们树立了榜样。”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冯玉生家的生活低于一般家庭,有人劝他买点玉米补养身体,他说职工们都在勒紧腰带渡难关,我们不能开这个头。1966年,冯玉生带头将女儿送到农村插队。1970年女儿抽到山区一个军工厂,后来女儿几次要求爸爸想办法把她调回城,他都告诫女儿:“干工作不能挑挑拣拣,越是艰苦的地方越能锻炼人,你们已经长大了,要走自己的路。”以后女儿再也不提回来的事了,至今仍工作在山区。1977年5月冯玉生病逝,终年60岁。
  王德泽
  王德泽(1921~1984年),河北交河人。1951年在长春联营北大机械厂当工人,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调到长春市动力机械厂,1959年提为工程师,后历任主任、副厂长职务。1972年,调到长春市精密铸造厂任厂长、党支部副书记。1981年退休,1984年病故,终年63岁。
  他在1956、1957两年里积极为工厂出谋献策,共提出合理化建议40余条,创造经济价值17160元。1957年他大胆革新创造,成功地研制出多刀盘切削法,提高功效12倍;革新螺纹车床、改进丝床、提高生产效率10~20倍。1962年,他先后试制出2105柴油机和051汽油机。1964年领导铝镀铬新工艺研制工作获得成功,为国家填补了空白。1972年调到长春市精密铸造厂后,在一无技术资料、二无资金、三是工厂不具备稳定生产条件的情况下,他积极组织全厂职工大搞“双革”活动,自制了半自动注蜡机、震壳机、涂料流水线、焙烧炉、退火炉等9台主要设备,使这个刚刚建立起来的工厂很快形成了专业化生产能力。通过革新工厂由过去的手工生产变为机械化、半机械生产,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效率,同时还为省、市40多个单位提供了160余种汽车、农机、机床、石油、军工等精密铸造件。哪里有困难,他就出现在哪里。他身患高血压、肾炎等疾病,还和工人群众一样摸、爬、滚、打,群众称他是“大干社会主义永不闲着的人”。
  1953~1981年,他先后17次评为省、市劳动模范和先进生产(工作)者,1959年出席全国群英会,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
  张振
  张振(1920~1990年),生于四川省巴中县,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川陕少共省委儿童歌咏队队长、四川省芦山县少共儿童团书记、陕北延安抗战剧团二队队长、晋察冀一分区易县六区区委书记、定兴县二区区委书记、牡丹江省鸡西县平阳镇区委书记、长春市宽城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头道区委书记、长春市委组织部组织科科长、党员管理处处长、长春市人民政府工业局第一副局长(代局长)、长春市工业局局长、长春市第一工业局局长、市机械局局长、市经委副主任、长春市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重工业局革命领导小组组长、长春市工交办副主任、长春市副市长、长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1985年离休,1990年2月病逝,终年70岁。
  张振同志少年时期就参加了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后,他又转战晋察冀边区,坚定地执行党的路线,发动群众,坚持开展救国武装斗争。解放战争时期他又奔赴东北进行土地革命,巩固后方,支援前线,搞好地方政权建设。新中国建立后,他积极投身党的组织建设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为长春市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突出成绩。1953年后,他长期从事经济工作,几十年中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尽职尽责,特别是自1954年初调到长春市工业局任局长以后,对长春市地方机械工业的建设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1955年冬他曾组织了农村调查访问团,深入到长春周围各县调查农村需要情况,提出50种农业机具新产品的试制与生产任务,并规划了8个公私合营厂专业制造农机具。为保证长春第一汽车厂建厂和搞好协作配件工作,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他曾先后扩改建汽车配件、随车工具、度量衡、机械、电材、电线总成和部分公私合营机械厂,承担几百万吨非标准设备的制造、121种汽车配件和随车工具的试制与生产任务,并发展6个汽车配件专业厂。
  根据地方机械工业的特点,他积极贯彻勤俭办企业和因陋就简、土洋结合、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厂房、设备、旧基础来发展地方机械工业。另外,为加速地方机械工业的发展,他还采取“母鸡下蛋”的办法,一厂分数厂、以老厂养新厂,仅1958年和1959年两年,就发展了12个地方机械工业厂家。
  他在工作中坚定依靠党的领导,坚持走群众路线,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动群众大搞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不断试制新产品,增加新品种,使地方机械工业的面貌有了根本变化,使很多厂由修配走向制造、由制造一般产品到制造大型精密产品,并逐步发展成为专业制造厂。
  他狠抓企业管理工作,从提高干部管理水平入手,建立专业管理机构,建立和健全必要的管理制度,在地方机械企业中坚定地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和职工代表大会制。在1958年整风运动的基础上,他要求各企业进一步贯彻执行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实行两参一改三结合,使企业干部管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他还很注重干部的培养教育工作,并能大胆使用、爱护与选拔干部,充分发挥干部的才能。
  张振同志在“文革”初期靠边站,并受到迫害,但革命意志不动摇,对“四人帮”的倒行逆施进行了坚决的抵制和斗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始终保持旺盛的革命热情,深受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赞扬与爱戴。
  二、人物录
  高爱霞
  高爱霞(1936~),女,河北省抚宁县人。1953年11月参加工作,是国营吉林柴油机厂研磨工人,1972年任国营吉林柴油机厂202车间工段长(以工代干),1983年转入正式干部,1988年任车间调度员。
  她入厂以后热爱自己的工作,刻苦钻研技术,不断用革新办法改进操作,在平凡的研磨工作中先后创造出“松紧配合”、“打光粉加膏”、“分类研磨”等3种方法,解决了喷雾器产量低、质量差的问题,最高日产量比过去增长6倍。高爱霞同志经常把好干的活让给别人,困难留给自己,受到车间工人们的钦佩和赞扬。1958年被评为长春市先进生产者,1959年被评为长春市劳动模范、优质高产标兵、三八红旗手、吉林省先进生产者,同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0月出席全国先进集体、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光荣称号。1960年被评为吉林省和长春市先进生产者。
  于志斌
  于志斌(1926~),山东省栖霞县人。从14岁起在资本家工厂学徒,1956年,进长春市公私合营兴东机械厂(现长春空气压缩机厂)当工人。后任该厂机械车间一组组长、七级车工、长春市南关区工会委员会委员,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6年8月调入长春市仪表专用设备厂,历任机加车间车工、动力科副科长。1982年12月退休。
  他从1956年到1959年,4年如一日兢兢业业、苦心钻研、勇于革新,4年中共提出了47项合理化建议,其中已试制完成25项,被誉为“技术革新能手”。
  在1958年大炼钢铁运动中,该厂负责全长春市钢铁生产单位“贝试炉”的制造任务。由于当时任务重、时间紧,在加工贝试炉“瓦盒子”部件中,他研究采用4把刀、2个刀盘的先进工具,提高效率4~5倍。1959年三季度为包钢等钢铁公司加工回动阀的“铜油杯”任务时他试制成功了自动快速的万能胎具,提高效率5倍以上,解决了生产关键问题。由于他实干加巧干,不断进行技术革新,保证了产品质量,年年超额完成生产任务,贡献显著。1958~1979年,他曾先后10余次被省、市评为劳动模范和先进生产者,1959年10月参加了全国群英会,并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
  李宝珍
  李宝珍(1936~),河北省沧县人。1956年11月参加工作,在国营吉林柴油机厂202车间当学徒工(一级铣工),1960~1973年在202车间当磨工,1973年7月调入五二四厂。他自入厂学徒起,在老技术工人帮助下,仅三、四个月时间就能独立操作机床,成为全厂徒工标兵。1958年和1959年两年间,他曾先后提出大小合理化建议160多项,并创制了梯形铣刀,改进了汽门盖加工方法,提高效率2倍多;还研制成两用七轴铣床,提高效率9倍。由于使用这种七轴机床,节 省了1台进口机床,按已完成任务计算节 省462工时。由于他大胆进行技术革新,提高生产效率,突破定额,1959年全厂开展千分钟千台时运动中,他首创千分钟记录,被该厂命名为全厂千分钟标兵。
  由于他入厂后工作成绩突出,1957年被评为长春市先进生产者,1958年
  先后出席长春市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1959年被评为长春市劳动模范、长春市铣工标兵,同年又被共青团长春市委评为青年红旗手,被推选为共青团长春市第五次团代会代表,同年10月出席了全国先进生产集体、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荣获国务院授予的全国先进生产者光荣称号,1960年被评为吉林省先进生产者。
  尤凤泰
  尤凤泰(1922~),河北省东光人。1952年到长春机械厂(后更名为长春工程机械厂)工作,先后担任铸造工、工人工程师、车间主任、厂工会主任,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1年退休。他参加工作后刻苦钻研技术,努力降低铸造废品率,创造了一整套铸造生产和管理的先进经验,在全国许多地区同行业企业中推广应用。他1961年开始参加厂内外技术协作活动,带领职工东奔西跑,为全市改造100多台旧式锅炉,传播先进技术和操作经验1000多项,被誉为“技术协作种子”、“铁脚板”。他解决了许多生产关键问题,效果显著,多次受到国家、省、市的表彰奖励,是省、市多年的劳动模范。1959年以后,先后被评为吉林省工交先进生产者和全国先进生产者,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上又被授予全国先进科学技术工作者光荣称号,是党的十一大代表。1979年6月19日被评为长春市特等劳动模范,1979年7月19日被评为吉林省劳动模范。
  田有财
  田有财(1915~),黑龙江双城人。1938年4月入哈尔滨三棵树铁路工厂当工人,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由铁道部哈尔滨机车车辆工厂调入铁道部长春机车工厂,1958~1978年在长春机车工厂锅炉车间做铆工(工人工程师),1978年退休。他在长春机车工厂工作期间,带领工人大搞技术革新,先后研制了检修锅炉烟管流水线、锅炉自动翻台等大型关键设备,基本解决了因没有专用设备影响检修锅炉部件的问题。1959年4月被评为吉林省先进生产者,7月被评为全国铁路先进生产者,11月被评为全国公交、财贸方面先进生产者,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光荣称号。1960年,中科院吉林分院原子能研究所聘他为特约研究员。
  孙凤歧
  孙凤歧(1929~),吉林省永吉县人。1949年5月参加吉林省公路汽车队(后改吉林省汽车修配厂)做汽车修理工,后担任底盘小组组长。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7月因病退休。20世纪50年代,在修车材料匮乏的情况下,他采取旧件修复或代用的办法,先后修复了后桥主从动圆锥齿轮、变速箱齿轮、制动鼓、轮毂等100多件零配件,并利用修复的旧件修复了1台斯可达发动机、2台底盘,修复福特货车1台、底盘2台,使旧件利用率达80%以上,价值10万多元。在此期间,他还改进了黄油注射器、轴头板、主轴滚珠抓子等修车工具,提高劳动生产率。他领导小组提前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中所承担的任务。后又领导小组人员制造研究刹车布和铆油头管等工具,提高工作效率4倍。1960年他针对车间生产管理的需要,提出了在车间实行“七化”的建议,即装卸车子化、起重吊车化、手动工具摇把化、检验仪表化、研磨机械化、板子专用化、拆装清洁化。还提出了“人人动脑又动手,个个想办法”的倡议,把车间群众性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运动推向一个新的高潮。1959年出席全国群英会,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1956年、1957年和1960年3次被授予省先进生产者称号。1975年3月被评为吉林省工业学大庆先进个人。1978年他修旧利废修复变速箱拨叉75个、解放手刹车40台份及二轴、副轴等,节约资金7000余元,被授予省劳动模范称号,并出席吉林省职工劳动模范代表大会。
  乔莉萍
  乔莉萍(1938~),女,吉林省长春市人。1955年毕业于长春师范学校,1956年参加工作,在长春市石棉制品厂任教。1970年下放到吉林省集安县台上公社,197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调回长春市石棉制品厂,历任军工车间团支部书记、“七•二一”大学教务干事,1978年借调省委落实政策办公室,1979年调入长春量具刃具厂,历任党委秘书、纪检委副书记、人事教育科副科长、服务公司党支部书记,1988年6月厂内离养,1993年2月退休。
  她在1956~1960年初任教师期间,自编速成识字卡一册,自制教具30余
  种,用自编的小调歌、谜语等进行教学,开拓更新了教学方法,扫盲700余人。1960年被评为全国文教卫生先进代表,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金彦
  金彦(1955~),汉族,初中文化,辽宁省盖县人。1970年参加工作,在长春发电设备修造厂曾任机械车间钳工四组组长、技师,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5年被评为东北电业管理局劳动模范、水利电力部功臣。经他亲手装配的9台DQ8030斗轮堆取料机液压泵房,达到一次性完全合格和滴油不漏的最佳标准,为该厂DQ8030斗轮堆取料机荣获1984年国家银牌奖立下大功。
  他忠于岗位,钻研技术,勇于攻关,从1984年到1989年6年间完成了18年的工作量,提前10年跨入21世纪,被誉为20世纪80年代的“新铁人”。1986年被吉林省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1989年被能源部授予劳动模范称号,被吉林省人民政府授予特等劳动模范称号,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刘桂荣
  刘桂荣(1937~),女。河北玉田人,1950年1月在铁道部沈阳机车车辆工厂当通讯员、司帐员,后调到铁道部成都机车车辆工厂、兰州机车工厂,先后任组织干事、厂工会副主席,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9年他调到铁道部长春机车工厂任厂工会副主席、主席。她从事工会工作以后,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倾注全部心血,忘我无私的为职工排忧解难,得到职工及其家属的信任与爱戴。她的事迹多次在报刊上登载,被誉为“职工的贴心人”、“真正的公仆”。她1983年10月被中华全国总工会评为优秀工会工作者,被长春市评为劳动模范;1985年被长春市总工会评为模范工会干部;1986年7月被吉林省人民政府评为省劳动模范;1987年被铁道部机车车辆工业总公司评为劳动模范;1988年被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授予“模范职工之友”的称号,同年5月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89年被吉林省人民政府授予特等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同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田同德
  田同德(1938~),河北省磁县人。1963年毕业于长春光机学院光学物理系,1963年先后在长春市三十中学任教师、副校长,196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4年,他带领4名临时工,没花国家一分钱,创办起长春市文教锅炉厂。经过艰难跋涉,大胆改革,使工厂连续8年创利润超百万元,成为长春市集体企业五大支柱之一。1989年全厂创利润达500万元。人均利润率、百万产值利润率、百元成本利润率三项指标,自1983年以后连续数年列全国同行业之首。他遵循教育、科研、经济良性循环的规律,先后投资650万元,改善了3所学校的办学条件,自力更生投资近300万元创办起了长春市能源学校,为教育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1988年,他被国家人事部命名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并被吉林省人民政府授予教育企业家称号,同年被吉林省人民政府授予振兴吉林一等功荣誉。1989年,被吉林省人民政府授予特等劳动模范称号,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蔡洪恩
  蔡洪恩(1952~),吉林省九台县人。1970年在国营吉林柴油机厂参加工作,1982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首钢吉林柴油机厂设备分厂铆焊工部主任。他刻苦钻研、无私奉献,在1980年到1986年当铆工时,7年间献工1020小时,折合127天;完成劳动量40489小时;实现技术革新和自制胎具44项,提高工效2~14倍;7年间出满勤、干满点,没休一天病事假。1987年初担任铆焊工部主任后,在他的带领下,铆焊工部职工成为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两年中先后完成了有色金属厂染色自动线、自行车厂电镀自动线、发电机组座架、打桩机、烘干机等关键项目的任务。特别在完成染色自动线任务中,受到法国专家的好评。两年中全工部分别完成劳动量为实有能力的140%和205%,献工25024小时,回收利用钢材节 约3.69万元。他本人一直不脱离生产岗位,两年献工800小时,家访56人次,谈心86人次,成为大家的“贴心人”。在工部管理上,他注意整体效益,倡导邪不压正,使工部有一股正气。他严格要求自己,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得到领导和同志的高度赞扬。1986年他被评为省、市特等劳动模范、兵器工业部劳动模范,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
  许少武
  许少武(1935~),1956年毕业于哈尔滨航空工业学校,同年8月在西安113厂参加工作,同时在西北工业大学夜大攻读机械制造专业,195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3年3月调到长春国营133厂工作,曾任长春国营133厂(即长春航空机载设备公司)机动处总机动师、高级工程师。30多年中由他设计改造了20多台较复杂的试验器,其中有的填补国内空白,有的赶上国外同类设备的水平。在133厂化油器生产建线过程中,他承担了很多试验器试验台的设计任务,大胆采取日本新技术,在不到半年时间里完成了加速泵等3台试验器的设计任务,经有关部门鉴定,该试验器在国内汽车行业中居领先地位,并已用于产品试验。他还将航空工业的先进技术——音速喷咀技术用于化油器“综合流量试验器”的设计中,同时采用了数字显示参数,节气门自动操作等技术,实现了微机控制,使该试验器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为该厂节 省20多万元外汇。他还为中国中小型汽车联营公司研制了“微型车化油器综合流量试验器(HLS—101),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外同类产品先进水平,填补国内空白,为该厂创经济效益31万元。他编制的“化油器综合流量试验台”吉林省企业标准,已由有关部门印刷出版。他还成功地用比较法标定音速喷咀流量,每年为工厂节 约外检费5万元。
  他1983年被评为长春市劳动模范,1986年被评为吉林省特等劳动模范,1987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88年在振兴吉林立功竞赛中荣立一等功。
  李克俭
  李克俭(1935~),陕西省千阳县人。1955年毕业于北京机器制造学校,同年在齐齐哈尔车辆工厂参加工作,1956年由齐齐哈尔车辆工厂调入长春客车工厂工作,历任技术员、工程师、铸铁车间党支部书记、厂长、党委副书记等职,1956年4月入党。自1984年出任厂长以后,他利用国家和世界银行贷款(9500万元)首先调整了生产布局,扩大厂房面积,引进关键性自动化设备7台,增加了该厂生产能力与技术力量,还与英国企业合作生产了3辆具有80年代水平的客车,培养与造就了一批先进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其次,在此基础上改型换代生产“168”国际投标车、不锈钢客车、斩波调压地铁车和铝合金地铁车等多种新产品。
  他积极实行开放性的经营战略方针,推动横向联合,使企业朝专业化、社会化大生产方向发展。在这一方针指导下,生产出高技术、高质量的“168”国际投标车和其他各种新型客车,取得了很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他决策和外商合资成立了长春环保地板块厂,生产出的地板块全部销往国外,每年创外汇130万美元。
  由于他积极改革、勇于开拓,使长春客车工厂的经营管理、技术状况、生产面貌和经济效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几年中,该厂产品产量、工业总产值都在逐年上升,1988年被吉林省授予优秀企业家称号,1989年荣获长春市和吉林省劳动模范称号。
  柳金林
  柳金林(1928~),辽宁省熊岳城人。1949年9月~1951年5月,在私营长春电气器材制造厂当技师。1951年6月以后,历任长春市电机厂工程师、技术室主任、技术科长、主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副厂长、高级工程师、长春市机械工业技术研究所副所长、高级工程师。1982年以后被吉林省科委吸收为机电学科组成员、吉林省科技协会委员,被聘请为长春市科技协会副主任、吉林省电机工程学会常务理事、电工专业委员会主任、长春市电机工程学会副理事长。1983年被选为长春市政协委员。1985年4月他调入长春市科委电工技术研究所任所长兼总工程师,1986年7月入党,1990年6月退休。
  他在长春市电机厂工作30多年中,由他亲手设计的主要产品有14种62个规格(不包括临时订货的40多种产品),产品有重大改进的5项,较重大技术革新的9项,由他做技术指导及参与设计的主要产品有11项27个规格,利用外部资料对产品设计的改进、工艺验证的产品有13项135个规格。他设计试制生产的立式低水位、低速度水轮发电机,中、大功率动圈调压器、力距电机、MT-3型20KW脉冲发电机组、铁道兵用的TB1型岩石电钻、仿西德的中频电锤等当时均填补了国家空白。中频发电机组、中频军用移动电站均达
  到当时的国内先进水平;电力变压器、特等变压器等15项产品均填补省内空白。这些产品的投产,对工厂广开门路、扩大企业生产能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起到积极作用。
  1982年调到长春市机械工业技术研究所任副所长期间,他除了处理日常工作外,还坚持进行课题研究,先后完成了500VW水轮发电机、无刷励磁机的设计和微型永磁直流电机设计。无刷励磁机经两家水力发电站试运行,效果较好。
  1986年3月,他成功的设计了新型JQB2系列起动器,该项新产品获国家专利,通过部级鉴定,并在国内吉林、山东、陕西等地电器行业推广使用。
  他参加工作30多年,不仅对长春市电机厂的生产发展有突出贡献,而且对长春市电器工业的生产建设与技术进步也有突出贡献,曾先后得到一机部、省、市多次表彰与奖励。他1954年被共青团长春市委命名为长春市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1959年获得长春市人大常委会颁发的奖状及奖品。他1965年设计试制增频发电机组和改进设计电链锯等获得一机部颁发的科技奖,1978年他作为科技代表出席在北京举行的全国科学大会,1983年他获长春市科技先进工作者称号,1984年设计TSWN-500型无刷励磁系统获得吉林省政府颁发的科技成果三等奖。
  三、人物表
  1.吉林省劳动模范及先进生产(工作)者
  2.长春市劳动模范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机械工业志

《长春市志 机械工业志》

《长春市志》总志是宏观统揽,集中记述全貌;分志是微观展现,分别记述行业。总志与分志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它们对市情的观照,宏微相济,互为补益。从我们的主观愿望和奋斗目标来说,《长春市志》应当成为一个涵盖长春城乡全貌,囊括市情全部资料的科学著述。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