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企业管理的全面整顿与改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机械工业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2866
颗粒名称: 第五节 企业管理的全面整顿与改革
分类号: F270
页数: 6
页码: 456-461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长春市企业管理的全面整顿和改革的工作情况。
关键词: 企业 长春市 管理

内容

企业管理的全面整顿与改革工作始于1982年。1982~1988年,长春市机械工业企业管理,紧紧围绕“调整、改革、整顿、提高”这一主线,认真开展全面整顿,不断深化改革,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一、企业管理的全面整顿
  1982年1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国营工业企业进行全面整顿的决定》,拉开了整顿和加强工业企业管理的序幕。长春市机械工业局,1982年2月成立了企业整顿办公室,制定了企业整顿规划,转发了机械工业部关于《国营机械工业企业整顿五项工作具体要求》,对全局各企业进行了统一部署,同年3月,驻长的国、省营和县、区机械工业企业也都开始了对企业的全面整顿工作。
  长春市机械工业局采取了“抓住典型、全面铺开、分类指导、坚持标准、检查验收、渐进提高”的方法,组织领导全系统的整顿工作。1982年2月确定了第一批进行整顿的有长春电炉厂、空压机厂、电机厂、电动工具厂、水泵厂、起重设备等9个企业,4月初批转了《关于电炉厂等9户企业整顿工作的进展情况》等四份材料,将抓住主要问题、全面整顿、综合治理的经验在全局面上推开。各企业加强领导、制定规划、狠抓落实、彻底整顿了生产、技术、财务、物资、销售、设备、文明生产等各项管理,企业面貌发生了较显著的变化,1982年底长春电炉厂、锅炉厂、空压机厂、汽车配件一厂基本达到了五项整顿要求。在整顿中作了以下五项工作:一是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围绕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开展算帐对比活动,找出与历史最好水平、同行业先进水平的差距,分析原因,制定措施,作为整顿的重点。二是企业领导班子的整顿建设,按“四化”要求,对30户企业班子进行了整顿,充实了懂技术、会管理的年青干部。在已经调整完的16户企业中,中青年干部71人,占总数的35.9%;有大中专文化程度的97人,占总数的49%;工程技术人员51人,占25.8%;平均年龄48.3岁,比调整前下降2.3岁。三是把推行经济责任制做为整顿的突破口,各企业学习首钢、四平的先进经验,从本企业实际出发,制定了经济责任制总体方案,结合落实生产计划,层层签订包干合同,本着“总额不突破、部门不拉平、个人不封顶、奖金不分光”的原则,制定了奖金分配方案,长春电炉厂全厂1050人,把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个职工,共计3400条,逐条建立了考核条件和评奖办法,厂内的管理制度由原来的45项发展到80项,不仅落实了计划,也进一步加强了基础管理工作。长春变压器厂为了保证各包保指标的完成,每月厂长向主管部门下达业务指标,科室干部每天记工作日记,企业整顿办定期检查和考核,效果也很好。四是实行“双定”,敢于碰硬,全局有16户企业修改补充了工时定额,采取统计分析、实际测量、类推等方法使定额尽量先进合理。长春水泵厂针对原来定额不准、不全、落后的实际,用八个月时间查阅1466张图纸,完成了110个品种387个规格产品的工时定额和材料定额的制定、修改、补充任务,一年可节约工时11万个。在整顿定额的同时,搞了定员定编,抽出多余人员参加培训,搞第三产业。汽车配件一厂抽掉多余人员进行培训,一年来全厂培训面达80%以上,齿轮厂抽掉多余人员52人,成立劳动服务队,创产值7万元,实现利润2万元。五是扎实整顿基础工作,长春空压机厂恢复了综合工作票制度,综合工作票记载着每一道工序的传递数量、质量情况及两道工序间的交接手续,发现问题可以及时处理,解决了过去半成品传递混乱、责任不清问题。在基础工作整顿中,全局修改图纸829张,补充图纸118张,新编设计文件33份,修改设计文件82份,新编工艺文件965份,修改工艺文件509份,新填工装601套,修理工装509套。当年有8户企业验收合格。
  1983年初,市机械局召开了全局企业整顿工作会议,把继续搞好企业整顿工作列入全年工作的重点。各企业普遍抓住了加强“三全”管理和各项基础工作这个重点进行深入的整顿,进一步整顿了工时定额,全局工时定额平均压缩了8-10%,长春二机床厂修订了12章163个管理制度和管理条例,编制成册。修改完善了11类产品技术标准和73种工艺标准及146类人员的工作标准,印刷2000册,在全省机械工业系统推广发行,还编写了22户企业内部业务部门的工作标准和工作程序,印刷200册,还制定了设备维修在制品检查工艺纪律、安全文明生产等9个检查评分标准,整理和完善580种原始记录,制定修改8大类5200种定额和5大类13791个厂内物资和劳务结算价格。全局参加“三全”管理的人员占63%;有25户企业推行了全面质量管理和三级管理二级核算,有12户企业实行了厂内银行。整顿中,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防止走过场。1982年验收合格的8户企业巩固了整顿成果,向“六好企业”迈进,长春锅炉厂已被命名为吉林省“六好企业”,这8户企业实现利润全部在50万元以上,其中有4户利润超百万。另有14户全民企业验收合格,全局只有1户全民企业(建筑公司)没有验收。1984~1985年,企业管理的全面整顿提高与经济体制改革同步进行,在全局开展了创造“六好企业”活动和企业管理升级活动,企业管理水平提高显著,1985年,市机械局24户计划内全民企业有3户企业创“省六好企业”,有12户企业达到一类企业标准,9户企业达到二类企业标准。验收合格率100%。60%的全民机械工业企业推行了现代化管理方法,其中长春空压机厂、电动工具厂、锅炉厂、起重设备厂推行应用的现代化管理方法达到8种以上。有长春市弹簧厂等5户集体企业达到一类企业标准,长春市第二印刷机械厂等10户集体企业达到二类企业标准,占全局集体所有制企业总数的51%。
  1986年7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工业企业管理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七五”期间要把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物资消耗和增加经济效益,作为考核企业管理水平的主要指标,并提出了国家特级企业、国家一级企业、国家二级企业和省级先进企业的主要标准,吉林省和长春市又制定了省预备级和市一级、二级的标准。长春市机械工业管理局采取分期分批升级达标,深入企业搞好指导和服务,企业对照《企业升(定)级考评内容及要求》进行整改。成熟一个评审一个,采取“累进式”方式进行。1986~1988年,长春市机械工业(不含仪器仪表)企业经国家、省、市企业管理办公室的审批,长春拖拉机厂被定为“国家二级企业”,长春机车工厂、发电设备修造厂、吉林柴油机厂、长春客车工厂、一三三厂、营城煤机厂、省探矿机械厂、长春轻工机械厂、长春开关厂、长春电炉厂、变压器厂、一机床厂、二机床厂、电动工具厂、水泵厂、省动力机械厂、市纺织机械厂、水箱厂等18户企业被定为“省级先进企业”,其中长春市机械工业局属企业8户;长春消防器材厂、吉林省光明仪器厂、长春印刷机械厂、量具刃具厂、起重设备厂、仪表机械厂等17户企业被定为“省预备级企业”,其中长春市机械工业局属企业10户;长春市东方机械厂、阀门厂、电机厂等12户企业被定为“市一级企业”,其中市机械局属企业5户;长春市标准件厂等11户企业被定为“市二级企业”,其中市机械局属企业1户。三年累进定级59户,占长春市机械工业国有企业总数的62.77%。
  二、企业管理的改革
  在中共中央《关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精神指引下,长春市机械工业局系统,从1984年5月开始,先后对企业管理进行了五项改革,增强了企业活力。
  1.改革企业管理体制
  1985年5月,长春电动工具厂、锅炉厂作为长春市的试点单位推行厂长负责制,长春市机械工业局又选了长春市电线厂、电器控制设备厂、标准件厂为试行厂长负责制的单位,探索了路子,总结出了经验。按照中共长春市委(1985)1号文件,1985年上半年机械局有18家企业实行了厂长负责制,从1985年下半年开始,全局所有企业都推行了厂长负责制,废除了党委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的旧管理体制,确立了厂长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的决策权和行政指挥权,实行厂务会议制度、坚持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形成了企业管理由厂长统一指挥,党委保证监督,职工参加民主管理的新体制,从根本上解决和消除了过去企业管理无人负责、无法负责、无力负责的弊端。
  1986年3月,根据国务院[1985]111号文件精神,决定在机械局所属企业中实行厂长任期目标责任制,全局27户全民预算内企业分两批推行。第一批有长春一机床、二机床、电炉、电动工具厂等10户企业,先行试点。其余17户企业从7月起实行,厂长的任职期限:第一批为5年、第二批为4年。目标内容有产值、利润、销售收入、质量、成本(包括物资消耗)、资金占用、劳动生产率、固定资产重置等十多项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又要有保证目标实现的切实可行的措施,其中包括技术改造、技术引进、新产品开发、产品创优、现代化管理、智力开发、职工培训、集体福利、安全文明生产等措施。目标责任书一式三份,局长和厂长在责任书上签字(举行签字仪式),市企管办、局、厂各一份。在企业内部,厂长任命中层干部,并与各科长、车间主任签订科长、主任的任期目标,从而形成了层层包保的经营管理体制。
  2.改革经营管理
  划小核算单位,很多企业设立了分厂,兴办劳动服务公司,开办修理部,第二机床厂成立了安装工程队、汽车运输队,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联合经营,在市内、外地与其他单位开办销售网点和产品维修部,长春电动工具厂在外地建经销、代销、维修部达59个。
  多种经营,有相当多的企业广开门路,开辟经营渠道,东方机械厂办起了经营家电产品的兴华商场,水箱厂办起东风汽车销售部,长春量具刃具厂办起了俱乐部。
  3.改革劳动人事管理制度
  1988年长春市机械工业管理局在长春二机床厂和粉沫冶金厂进行了公开招选厂长的试点,之后又在长春电炉厂等12户企业实行了招标选聘厂长,机械工业配套公司也在长春市第一磁电机厂等5户集体企业和3户厂办集体企业中实行了招标选聘和租赁承包,长春拖拉机厂、起重设备厂、电动工具厂在分厂、科室实行了中层干部招标选聘,打破干部管理的“终身制”和“铁交椅”。1987年开始,在相当多的机械工业企业中实行了劳动合同制,进行了优化劳动组合,建立厂内待业制度。
  4.改革了分配管理制度
  实行经济承包、按劳取酬。企业的承包、企业内部的承包形式也日益发展和深化,管理更加科学和完善。1984年企业主要领导人与局口头承包,只包产值、利润两项。1985年企业对主管局实行连锁承包,有6项指标,年终考核,逐项奖罚。1986年企业领导班子集体向主管局签定综合承包合同,考核中加重了技术进步和经济效益、质量的考核力度。1987年,主管局同市财政局承包,然后再同下属企业承包,由过去的一种发展为四种:一是上缴利税大包干,超额部分留给企业;二是上缴利税递增包干;三是分段包干,分挡按比例分成;四是挂帐损失弥补包干。1988年,企业与主管局的承包形式有上缴利润递增包干、上缴利税定额包干、自补流动资产损失包干、免缴利润承包等4种。机械局分别有18户、2户、3户和3户。
  1984~1988年企业内部推行的经济承包责任制有:百分考核、超时计奖、综合承包、单项承包、利润分成、无限记件、工资浮动等形式。个人对班组有任务承包、工时承包、计件承包。
  工资管理制度上从1985年后,机械工业企业实行了工资总额与效益挂钩的办法。在工资结构上分为基本工资、浮动工资、岗位(职务)工资、工会工资、补贴、奖励工资。岗位工资向苦、脏、累岗位倾斜,奖金分配上拉开了档次,消灭了“大锅饭”。
  5.改革资金管理制度
  资金管理采取集中审批,分口承包专项资金的办法。供应部门承包物资储备资金,推行计划控制、比价采购。销售部门承包成品储备资金和销售收入。生产部门承包半成品和外协件的资金占用。严格实行节 奖超前,与奖金挂钩。
  实行厂内集资,引入风险机制。市机械局1988年有7户企业实行了全员风险抵押,4户企业实行了中层干部风险抵押,3户企业实行了集资或入股,1988年,全局共集风险抵押金和集资款311.22万元,把企业的经营好坏与职工的个人利益挂钩,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
  企业管理的全面整顿和改革,促进了长春市机械工业管理局系统的发展。1982~1988年产值和利润持续稳定增长,连续7年创历史最好水平。1988年完成工业总产值61956万元,比整顿前的1981年(16681.3万元)增长2.71倍,平均每年以20.9%的速度递增;实现利润5068.8万元,比1981年(106.7万元)增长46.5倍,平均每年以173.8%的速度递增;而且效益的增长速度比产值的增长速度高出7.31倍。开创了长春市机械工业系统有史以来的最好时期。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机械工业志

《长春市志 机械工业志》

《长春市志》总志是宏观统揽,集中记述全貌;分志是微观展现,分别记述行业。总志与分志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它们对市情的观照,宏微相济,互为补益。从我们的主观愿望和奋斗目标来说,《长春市志》应当成为一个涵盖长春城乡全貌,囊括市情全部资料的科学著述。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